学术投稿

方法决定图评价迈瑞BC-5300血细胞分析仪性能

万延川;周雪宁;权志博

关键词:方法决定图, 血细胞分析仪, 性能评价
摘要:目的 建立一种简单、准确的血细胞分析仪性能评价方法.方法 依据CLIA'88规定的实验结果总允许误差(Tea%),用室间质量评价平均偏倚(Bias%)和室内质控变异系数(CV%),在Excel中用X,Y轴散点法作方法决定图(MD)、方法决定总图.结果 5个评价项目X,Y数据点分别为:红细胞(0.95%,2.05%)、血细胞比容(1.44%,0.63%)、血红蛋白(0.96%,3.63%)、白细胞(1.95%,0.19%)、血小板(5.45%,5.93%);方法决定总图5个数据点分别为:(15.83%,34.15%),(24.00%,10.47%),(137.10%,51.83%),(13.00%,1.24%),(21.80%,23.74%).结论 方法决定图评价仪器性能简单、准确,值得临床推广,迈瑞BC-5300血细胞分析仪性能良好.
现代检验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IL-6和TNF-α在出血性脑卒中患者继发性损伤的应用研究

    目的 使用地塞米松干预,动态观察出血性脑卒中患者白细胞介素-6(IL-6)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含量变化,探讨其在出血后继发性脑损伤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ELISA法测定出血性脑卒中患者50例常规治疗组和50例常规治疗加地塞米松治疗组术后第1天、第3天、第7天、第10天血清中IL-6和TNF-α含量水平,并对两组患者预后生活质量进行比较.结果 两组患者术后第1天常规治疗组IL-6:134.73±29.64 μg/L,TNF-α:57.62±5.13 μg/L,地塞米松治疗组IL-6:136.65±31.56 μg/L,TNF-α:56.84±5.03 μg/L,二者相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t=1.06,1.14,P>0.05);与正常对照组(IL-6:27.84±7.76 μg/L,TNF-α:40.27±4.85 μg/L)相比差异显著(t=5.29,4.41,P<0.001);术后第3天常规治疗组IL-6:120.51±30.75 μg/L,TNF-α:59.24±4.72 μg/L,地塞米松治疗组IL-6:108.47±26.73 μg/L,TNF-α:46.75±4.64 μg/L,二者相比差异显著(t=2.42,2.35,P<0.05);第7天常规治疗组IL-6:70.65±17.73 μg/L,TNF-α:50.62±5.11 μg/L,地塞米松治疗组IL-6:58.16±14.65 μg/L,TNF-α:41.64±5.01 μg/L,二者相比差异显著(t=2.81,2.76,P<0.05);第10天常规治疗组IL-6:34.52±8.92 μg/L,TNF-α:46.27±4.43 μg/L,地塞米松治疗组IL-6:28.17±7.45 μg/L,TNF-α:40.89±4.27 μg/L,二者相比差异显著(t=2.34,2.56,P<0.05).两组患者在入院时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DS常规治疗组37.12±4.56,地塞米松治疗组38.05±4.72)和日常生活质量评分(ADL)常规治疗组67.35±8.95,地塞米松治疗组69.02±7.74,差异无显著性(t=0.98,0.79,P>0.05),出院时两组患者NDS(常规治疗组26.13±3.89,地塞米松治疗组16.74±3.26)和ADL(常规治疗组45.43±6.77,地塞米松治疗组38.64±5.49)比较差异显著(t=3.54,2.96,P<0.01).结论 IL-6,TNF-α介导了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炎性反应,有效控制其含量,对于减少出血性脑卒中后继发性脑损伤和提高患者生存能力具有积极的意义.

    作者:秋楠;党小军;刘晓斌;王继军;黄卫东;缪星宇;许彦钢;杨军;张越林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用Excel做药敏自动判读软件

    利用Excel表格,做一套微生物实验室K-B法药敏自动判读软件,输入药物的抑菌环直径时,软件会自动判断该药物的敏感度.纸片扩散法(K-B)法,是临床微生物实验室进行常规药敏试验时使用多的方法.其优点:技术简单,重复性好;试验成本相对较低,不需要特殊设备;药物选择灵活;结果(敏感、中介和耐药)临床医生易理解.其缺点之一是:在判断药物的敏感度时,要查CLSI表,费时费力,且易产生错误.该文基于K-B法查CLSI表比较费时,且容易产生错误的缺点,做一款自动判读软件,当输入抑菌环直径时,计算机根据预设公式自动判读,方便、快捷、准确,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作者:郑枭剑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探讨测量不确定度在临床生化检验中的应用

    目的 初步探讨测量不确定度在临床生化检验中的应用.方法 按照GUM和QUAM的要求,采用A,B类不确定度的计算方法,评定肌酸激酶(CK)的测量不确定度.结果 以长期重复性和方法学偏倚(方法学偏倚为参考方法与临床常规方法间的偏倚)为分量进行不确定度的评估,长期重复性和方法学偏倚均是构成不确定度的主要分量.结论 采用A,B类评定方法,以长期重复性和方法学偏倚为分量进行评估可能更能真实地反映测量结果的不确定度,为进一步研究提供一些思路和线索.

    作者:张莹;周铁成;岳乔红;童开;郝晓柯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需氧菌阴道炎联合测定试剂盒的临床诊断价值

    目的 探讨需氧菌阴道炎(AV)联合测定试剂盒(AV法)对AV的诊断效能及临床价值.方法 用AV法和AV评分标准法对妇科门诊就诊1 150例患者的阴道分泌物进行测定,结果做对比分析.结果 以AV评分标准法作为金标准,AV法检测AV的敏感度为90.30%,特异度为97.93%,准确度为97.04%,阳性预测值为85.21%,阴性预测值为98.71%,经χ2检验,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 1.44,P>0.05),二种方法的检测结果一致性较高(Kappa值为0.86).结论 AV法简便、快速,其结果与AV标准法有很好的一致性,是一种值得推广的临床诊断AV的常规方法.

    作者:唐燕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2种血清降钙素原定量检测系统的性能评价

    目的 评价两种血清降钙素原定量检测系统性能,为实验室合理选择降钙素原检测系统提供依据.方法 参考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委员会(NCCLS)文件EP9-A2收集血清标本测定批内精密度、线性、相关系数.结果 检测系统A和检测系统B的低中高值测定结果的批内精密度分别为1.01%~4.44%和1.11%~8.77%之间;PCT测定结果相关系数为0.997 7.结论 两种检测系统降钙素原的检测结果具有较高的稳定性和相关性,但存在一定的偏差,临床实验室可根据需要选择不同的检测系统.

    作者:汪丽儿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家兔多次间断大量采血方法的优化

    目的 对家兔多次间断大量采血方法进行优化,以提高采血的成功率.方法 家兔50只,均为雄性,每只体重3~3.5 kg,随机分为常规组和优化组,每组25只,每间隔1周采血1次,共采血4次,每次采血量30 ml,取血部位为耳中央动脉.常规组运用30 ml注射器采血,取耳中央动脉采血.优化组利用30 ml注射器去掉针头与7号头皮针连接的自制采血器采血,其余方法相同.计录采血成功的次数,计算两组采血成功率,行卡方检验,运用SPSS14.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常规组和优化组的家兔分别采血100次,常规组仅12次采血量可达30 ml,采血成功率为12%,其余采血量5~20 ml不等;优化组有98次采血量可达到30 ml,成功率为98%,两组数据行卡方检验,优化组与常规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45.96,P<0.01).同时,优化组采血时间缩短且很少有刺穿家兔血管情况发生.结论 运用自制采血器采血的成功率明显优于直接运用注射器采血.

    作者:王庆美;任思坡;耿跃春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骨关节结核病原菌的菌型及耐药结果分析

    目的 探讨骨关节结核的病原菌分型及耐药情况.方法 应用结核液体快速培养基法对2009~2011年143例骨关节结核患者进行结核杆菌培养检测.结果 143例标本中,培养阳性标本71例,阳性率49.7%.其中人型结核分枝杆菌52例,牛型结核分枝杆菌16例,非结核分枝杆菌3例.药物全部敏感38例(53.5%),耐1种药6例(8.5%),耐2种药3例(4.2%),耐3种药8例(11.3%),耐4种药16例(22.5%).结论 骨关节结核感染病原菌以人结核杆菌为主,耐药尤其耐多药、全耐药状况严重,应对耐药结核菌株依据药物敏感测定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

    作者:胡强;赵和平;陈伯伦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6σ方案评估临床定量检验质量及室内质控规则设计

    目的 应用6σ质量管理体系对临床定量检验项目质量进行评估,根据sigma水平可以对质控规则进行合理选择,为医学实验室提供了质量改进的客观依据.方法 对该实验室常规开展的32项临床化学项目,利用室内质控得到的平均CV和卫生部EQA获得的偏倚计算sigma值.结果 该室参加质控的32个检验项目其中18个检验项目的 性能达到6σ水平,占检验项目的 56.3%;5个项目达到5~6σ水平,占总项目的 15.6%,5σ水平以上可以采用单一的质控规则;3个项目达到4~5σ水平,占总项目的 9.4%;6个项目在4σ水平以下,占总项目的 18.7%,需采用westgurd多规则控制质量.结论 应用6σ质量管理体系进行评估临床定量检验质量及室内质控规则设计等以实现实验室质量改进的过程中,6σ体系依据数据进行决策,以实际调查的数据作为分析基础,在建立目标、确定关键因素以及提出改善方案上有更强的客观性和说服力.

    作者:赵建忠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成人2型糖尿病患者无症状菌尿的患病率及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 探讨成人2型糖尿病患者中无症状性菌尿(asymptomatic bacteriuria,ASB)的患病率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前瞻性入选2010年9月~2011年12月在北京天坛医院门诊就诊的114名成人2型糖尿病患者,平均年龄57.7±10.21岁,采集年龄、体质指数(BMI)、糖尿病病程、糖化血红蛋白(HbA1c)、空腹血糖、尿细菌计数、肾小球过滤率(Ccr)和24 h尿蛋白定量等资料.114例患者分为2组,ASB阳性组(n=30)和ASB阴性组(n=84).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进行比较,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比较,多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结果 入选病例中,ASB的患病率是26.32%(30/114),ASB常见病原菌为大肠埃希菌.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两组间年龄(56.4±10.3岁 vs 60.3±9.6岁,t=-1.74,P=0.080),BMI(24.6±3.4 kg/m2 vs 25.0±4.0 kg/m2,t=-0.50,P=0.723),Ccr(87.03±37.8 ml/min vs 77.6±31.5 ml/min,t=1.18,P=0.242)及24 h尿蛋白定量(420.3±104.2 mg vs 452.7±101.3 mg,t=1.41,P=0.171)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两组间HbA1c[(7.7±1.4)% vs (8.4±1.6)%,t=-2.15,P=0.032],糖尿病病程(7.1±8.2 年 vs 11.4±8.5年,t=2.33,P=0.022),空腹血糖(9.5±3.8 mmol/L vs 12.2±5.6 mmol/L,t=-2.73,P=0.007)和尿细菌计数(1 470.4±1 690/μl vs 2 765.4±2 458/μl,χ2=-2.96,P=0.0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以糖尿病是否并发ASB为二分类因变量,入选年龄,BMI,糖尿病病程,HbA1c,空腹血糖,尿细菌计数,Ccr和24 h尿蛋白定量为自变量进行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成人2型糖尿病患者并发ASB的危险因素包括:糖尿病病程[OR=1.23(1.11,1.36),P=0.013],HbA1c[OR=1.54(1.41,1.71),P=0.011]、空腹血糖[OR=1.36(1.24,1.49),P=0.017]、尿细菌计数根据不同计数值分段分析[OR=1.78(1.69,1.90),OR=1.83(1.73,1.97),OR=2.01(1.82,2.11),OR=2.23(2.06,2.26),OR=2.32(2.10,2.43),P均<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糖尿病病程、高HbA1c、高血糖、尿细菌计数可能是成人2型糖尿病并发ASB的危险因素.

    作者:赵轶雯;史振伟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无锡地区乙型肝炎病毒基因型对阿德福韦酯抗病毒疗效的实验观察

    目的 探讨无锡地区乙型肝炎病毒基因型对阿德福韦酯抗病毒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0年5月~2012年4月无锡市第五人民医院就诊的148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血清HBV DNA,时间分辨荧光免疫检测HBeAg,采用PCR荧光探针法检测HBV基因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分为两组:B基因型组82例,C基因型组66例,分别给予阿德福韦酯抗病毒治疗,观察用药12,24,48周时HBV-DNA阴转率和HBeAg血清学转换率.结果 148例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检出B基因型82例(55.4%),C基因型66例(44.6%),未发现混合型.阿德福韦酯抗病毒治疗12,24周时,B基因型组和C基因型组血清HBV DNA阴转率11.0%,10.6%和34.1%,31.8%,两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1.35,2.07,P>0.05);治疗48周时B基因型组、C基因型组血清HBV DNA阴转率42.7%和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78,P<0.05).B基因型与C基因型者血清HBeAg转换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阿德福韦酯抗病毒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感染B基因型者治疗效果优于感染C基因型者;血清HBeAg转换率与HBV基因型无明显关系.

    作者:杨小娟;吴国荣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八段锦运动对绝经后妇女骨质疏松相关性研究

    目的 探讨八段锦对绝经后妇女骨形态和代谢的影响.方法 绝经女性志愿者36例分为运动组和对照组,运用xR36型双能X射线、ELISA法,BT 224半自动生化分析仪器,测定实验对象骨密度、骨矿含量、骨代谢指标相关指标.应用统计软件SPSS 16.0版本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运动组腰椎(L2-4)股骨颈的骨密度较对照组同部位的骨密度高,并具有统计学显著性意义,运动组Ward三角和股骨大转子的骨密度也有升高但不具统计学意义.运动组的第二腰椎和股骨颈的骨矿含量高于对照组,特别是第二腰椎差异有统计学显著性意义(P<0.01);运动组第三腰椎、第四腰椎和大转子的骨矿含量较对照组高,但不具有统计学意义.运动组的血清骨钙素和ALP明显高于对照组,而U-HOP,U-Ca和U-HOP/U-Cr,U-Ca/U-Cr比值运动组虽然低于对照组,但不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八段锦运动能够显著改善绝经后妇女的骨代谢和骨状态,对于预防骨质疏松发生具有积极意义.

    作者:王晓琨;沙鹏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液流荧光技术在AFP和CEA检测中的应用分析

    目的 探讨液流荧光技术在临床检测甲胎蛋白(AFP)和癌胚抗原(CEA)中的应用,并与电化学发光技术检测结果进行比较和评价.方法 利用Luminex200和Cobas e-411两台仪器检测30例健康对照者外周血清中AFP与CEA含量,计算两种方法的检测阈值,同时检测41例乙肝患者的AFP与CEA含量,分析两种检测结果的一致性及相关性.结果 Luminex200与Cobas e-411的AFP与CEA的正常检测限分别为6.57,2.81 ng/ml与4.19,2.38 ng/ml.t值分别为2.799和1.485,P值分别为0.007和0.142 9.以Cobas e-411仪器作为参考仪器,Luminex200的AFP与CEA检测的灵敏度、特异度和准确度分别为94.4%,97.1%,95.8%与97.3%,88.2%,92.9%.两台仪器的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AFP的相关系数达0.9以上,CEA的相关系数0.8左右.结论 AFP和CEA在两种仪器的检测结果有各自的正常检测限,检测结果虽相关性较好,但不同仪器不同试剂不同溯源,必须使用各自的正常值范围,检验单必须注明仪器方法,检验结果的互认好建立在同类仪器同种方法相同溯源的基础上.Luminex200以Cobas e-411为参考,具有较高的灵敏度、特异度和准确度,而且该仪器具有高通量特性,可以根据检测项目的 需求进行组合,在临床检测和科研上具有独特的优势,在实际操作上简便快捷,标本用量少,便于推广.

    作者:胥萍;陈慧;周晓玲;吴敏娟;陈永井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抗果糖二磷酸醛缩酶抗体检测对侵袭性念珠菌病的诊断价值

    目的 利用重组白念珠菌果糖二磷酸醛缩酶(fructose-bisphosphate aldolase,Fba1)抗原,建立测定人血清中抗白念珠菌Fba1 IgG抗体的ELISA法,评估其在侵袭性念珠菌病(invasive candidiasis,IC)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收集经血培养确诊的各类IC患者(110例)、念珠菌定植者(50例)、细菌感染者(147例)及健康体检者(200例)血清,用重组Fba1包被ELISA微孔板,测定血清中的抗Fba1抗体,确定cut off 值并对方法的精密度和特异度进行考察.结果 以重组Fba1抗原建立的ELISA法精密度良好,批内变异系数(coefficient of variation,CV)=1.81%,批间CV=14.85%;阻断率=88.8%,证实此法对抗白念珠菌Fba1抗体具有特异性.依据ROC曲线,选择吸光度(absorbance,A)值0.61作为cut-off值.IC患者阳性率为74.5%(82/110),念珠菌定植患者阳性率为12% (6/50),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8,P<0.01);健康体检者及细菌感染患者的抗体检出与IC患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1).结论 建立了检测抗白念珠菌Fba1抗体的ELISA法,在IC早期诊断中具有潜在应用价值.

    作者:王颖;陆静芬;李芳秋;史利宁;黄梅;王卫萍;邵海枫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唐氏综合征产前筛查与MTHFRC677T基因多态性相关性研究

    目的 探讨唐氏综合征发病风险与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MTHFR)C677T基因多态性的相关性.方法 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内切酶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法检测84名唐氏综合征初筛高危孕妇,100名低危孕妇和80名对照组正常非孕女性的MTHFRC677T基因多态性;同时用化学发光法检测血清AFP,β-HCG和uE3水平.比较不同组基因型、等位基因频率及血清标志物水平.结果 ①经χ2检验高危组、低危组、对照组MTHFRC677T不同基因型及等位基因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分别为0.140,0.021;P值均>0.05).②高危组、低危组AFP,β-HCG和uE3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高危组AFP(22.79±18.27 μg/L),uE3(0.80±0.41 g/L)含量明显低于低危组(t值分别为2.721,8.849;P值均<0.01),而β-HCG(52.26±33.34 μg/L)及年龄(30±5)岁则明显高于低危组(t值分别为9.031,4.976,P均<0.01).③经logistic分析,年龄,β-HCG,AFP,uE3与唐氏综合征高危风险相关(P均<0.01),OR值分别为:20.690,80.553,2.887和3.785.结论 MTHFRC677T基因多态性与唐氏综合征高危风险无相关性.年龄以及血清AFP,β-HCG,uE3水平对唐氏综合征风险判定影响程度不同,其中高β-HCG对唐氏综合征高危危险性大.

    作者:刘薇;尹志农;程珍;王俊文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糖尿病自身免疫标志物研究的进展

    1型糖尿病,免疫介导形成的糖尿病,是相当普遍的一种疾病,它发生于遗传上易感的个体.此病同一系列抗胰岛自身抗体有关,此抗体可在高血糖发生前数年出现.该文将集中介绍临床和研究工作感兴趣的几种主要自身抗体,它们是:胰岛细胞胞浆自身抗体、谷氨酸脱羧酶自身抗体、胰岛素瘤2有关的自身抗体、胰岛素自身抗体以及锌转运蛋白8自身抗体等.

    作者:王继贵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检验科样品批量编号程序的设计与应用探讨

    目的 通过程序设计软件实现样品号码编辑的批量生成,用软件代替手工编写样本号码表和仪器手工输入样本号.方法 利用Visual Basic与Microsoft Access 2003程序建立实验室需要的样本号码批量生成和输出打印程序.结果 样品号码批量生成程序可以实现样品号码表格的快速准确编辑和输出以及文本导出.结论 程序的应用提高了效率,减少了人为错误发生几率,可作为实验室信息化管理的一部分.

    作者:李永利;朱姗薇;刘立明;马洪滨;王雪飞;王海滨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239株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分布及耐药性分析

    目的 了解金黄色葡萄球菌(SA)的临床分布及耐药情况,为临床合理使用抗生素提供可靠的依据.方法 采用API鉴定系统进行菌种鉴定;K-B纸片扩散法进行药敏试验,按NCCLS2009年版标准判断结果;用WHONET软件对239株SA的耐药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39株SA重症监护室分布多,其次为老年病科和神经外科,分别占35.6%,20.9%,13.8%;标本来源以痰液及脓液为主,分别为65.7%和23.4%;SA对阿奇霉素的耐药率高为86.5%,其次为青霉素及红霉素,分别为86.2%和86.28%,该菌对替考拉宁、万古霉素、利奈唑胺的耐药率都为0%,其次是阿米卡星,但耐药率高达60.1%.结论 SA对抗生素耐药率高且呈现出多重耐药现象,应引起临床高度重视.

    作者:王华;苏宝凤;苍金荣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NO与红细胞保存损伤研究进展

    血液输注已成为现代医疗救治过程中非常重要的环节之一,尤其是红细胞的输注.在各种血液病、慢性失血、慢性贫血等患者救治过程中,红细胞输注可有效纠正贫血和改善机体携氧状况,提高机体循环代谢功能.

    作者:王文婷;穆士杰;张献清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西安地区无偿献血者ABO血型正反定型不一致原因分析

    目的 研究分析西安地区无偿献血者ABO血型正反定型不一致的原因,提出解决办法,提高血型鉴定准确率,确保临床用血安全.方法 应用ABO 血型正反定型试验、唾液血型物质检测试验、抗人球蛋白试验、吸收-放散试验和谱细胞鉴定试验等检测ABO血型正反定型不一致的标本.结果 2011年1月~12月西安地区56 536例无偿献血者血型鉴定中,ABO血型正反定型不一致者74例,经血型确认试验检测分析鉴定,其中冷凝集素18例、亚型7例、确定不规则抗体49例,分别为:抗-M 14例,抗-N 10例,抗-Pl 1例,抗-Lea 2例,抗-Leb 10例,抗-Mur 1例,抗-S 5例,抗-HI 1例,抗-Jka 1例,抗-Dia 1例,抗-Dib 2例和抗-I 1例.结论 对于健康无偿献血者,不规则抗体、冷凝集素和亚型是造成血型鉴定正反不一致的主要原因,血站工作人员应熟练掌握疑难血型鉴定方法,分析各种复杂血型产生的原因并熟知其解决方法,以预防输血不良反应.

    作者:张玲玲;孙文利;张献清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GST-πmRNA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目的 探讨多药耐药基因GST-πmRNA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everse transcription-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T-PCR)技术检测53例新鲜胃癌组织标本(实验组)和15例正常胃黏膜组织(对照组)中GST-π基因的表达,并分析其表达与胃癌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结果 ①53例胃癌组织中GST-πmRNA的表达(0.56±0.27)要高于15例正常胃黏膜组织的表达(0.18±0.13) (t=5.30,P<0.001).②GST-πmRNA的表达与胃癌的分化程度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67,P=0.01),而与患者性别、肿瘤部位、大小之间、是否淋巴结转移差异无统计学显著性意义.结论 ①GST-πmRNA的高表达可能是胃癌产生多药耐药的机制之一;②GST-π的检测对临床制定化疗方案有一定指导意义.

    作者:胡秀学;刘跃;王鹏;何月;李鑫;高波;杜娟 刊期: 2012年第05期

现代检验医学杂志

现代检验医学杂志

主管:陕西省卫生厅

主办:陕西省临床检验中心,陕西省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