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283株肠杆菌科产ESBLs菌的基因型分析

张亚兰;王骋;胡佳杰

关键词:超广谱β-内酰胺酶, 耐药基因, 聚合酶链反应, 基因分型
摘要:目的 了解武汉市第三医院临床分离的肠杆菌科细菌中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菌株的基因型及感染现状.方法 收集武汉市第三医院2012年1月~12月临床分离的双纸片协同初筛试验为阳性的产ESBLs肠杆菌科细菌,采用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协会推荐的标准纸片扩散法表型确证试验确证ESBLs阳性菌,采用PCR技术以及基因测序技术对确证试验为阳性的产ESBLs菌进行基因分型.结果 共收集333株ESBLs初筛试验阳性的肠杆菌科细菌,运用标准纸片扩散法表型确证试验确证ESBLs阳性菌283株,其中大肠埃希菌190株,肺炎克雷伯菌66株,奇异变形杆菌10株,普通变形杆菌6株,阴沟肠杆菌11株.283株产ESBLs菌中,66株TEM-1基因阳性(23.32%),0株SHV基因阳性(0%),103株CTX-M-15基因阳性(36.40%),3株CTX-M-3基因阳性(1.06%),2株CTX-M-14基因阳性(0.71%),45株菌TEM-1和CTX-M-15两种基因型同时阳性(15.90%),64株细菌未检出ESBLs基因(22.61%).结论 该院为流行的产ESBLs病原菌是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产ESBLs肠杆菌科细菌中携带多种β-内酰胺酶基因,较为流行的耐药基因型是CTX-M-15和TEM-1.
现代检验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临床化学定量检测项目室间质量评价靶值不确定度的建立与应用

    目的 探讨临床化学定量检测项目室间质量评价(external quality assessment,EQA)靶值不确定度的建立方法及应用.方法 收集2012年第2次临床化学室间质量评价所有参加实验室1 549家的5个质评物原始检测结果,包括钾、钠、氯、钙、磷、葡萄糖、尿素、尿酸、肌酐、总蛋白、清蛋白、胆固醇、三酰甘油、总胆红素、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碱性磷酸酶、肌酸激酶、乳酸脱氢酶和γ-谷氨酰基转移酶共20个检验项目.各项目按照检测方法分组,参考ISO 13528稳健算法A,计算各分组稳健均值及稳健标准差.将稳健均值作为各分组靶值,用稳健标准差计算靶值标准不确定度(ux),判断是否满足:ux≤0.3(能力评定标准差).收集实验室A血清葡萄糖检测项目2012年5月室内质控长期累积在控变异系数和2012年第2,3次室间质量评价10个批号质评物的血清葡萄糖检测结果,通过自上而下方法,结合靶值标准不确定度,计算该实验室血清葡萄糖的测量不确定度.结果 大部分检测项目的 靶值不确定度满足要求,不满足要求的靶值需在EQA结果解释时使用靶值不确定度.实验室A的血清葡萄糖相对测量不确定度为16.1%.结论 参考ISO 13528建立的靶值及其标准不确定度方法适用于我国室间质量评价计划,可填补室间质量评价靶值不确定度领域的空白,提高实验室性能评价的科学性和可靠性,并为医学实验室评定测量不确定度提供更直接的数据来源.

    作者:康凤凤;王薇;王治国 刊期: 2013年第05期

  • PCR-SSP法检测初筛RhD阴性样本的基因研究

    目的 通过研究西安地区血清抗-D阳性样本的基因,确定D抗原有免疫反应的样本多样性.方法 采用PCR-SSP的方法对初筛RhD阴性的无偿献血者和临床样本血清抗-D阳性样本进行基因分型,总结血清中产生抗-D的样本的基因多样性.结果 在47例样本中,检出d/d基因型40例,弱D15型2例,RhD-CE(2-9)-D/d融合基因型3例,DⅥⅢ型1例和RhD710delC型1例.结论 D抗原的缺失和改变都会导致D抗原的免疫应答.

    作者:陈冬 刊期: 2013年第05期

  • 探讨ELISA室内质控S与S/CO反映实验过程变异能力的差异

    目的 对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室内质控图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选择对实验过程变异更敏感的参数作为控制指标对试验过程进行有效控制.方法 ①根据ELISA试剂盒说明书中CO值的确定方式不同将试验数据分为三组:阳性组、阴性组和混合组;②采用统计学方法分析各组内CO和S/CO与S的相关性;③比较分析各组内S,CO和S/CO值的变异情况;④各组内分别以S和S/CO建立质控图并比较其离散趋势.结果 ①阳性组的CO与S、阴性组的S/CO与S、混合组的S/CO与S均在α=0.05水平上显著相关(P<0.05);阳性组的S/CO与S、阴性组的CO与S、混合组的CO与S相关性不明显(P>0.05).②阳性组S和S/CO各自反应试验过程精密度的能力有显著差异(CVS 23.55%,CVS/CO 10.78%);阴性组、混合组S和S/CO反应试验过程精密度的能力无明显差异(阴性组:CVS 9.37%,CVS/CO 9.03%;混合组:CVS 15.13%,CVS/CO 15.87%).③阳性组S和S/CO建立的质控图离散趋势有差异,且离散方向不同;阴性组、混合组S与S/CO建立的质控图离散趋势基本相符.结论 S/CO值作为反应ELISA试验过程变异的控制指标,当CO值来源于阳性对照时对实验过程的有效控制具有局限性.

    作者:李北斗;王可风;韩晓燕 刊期: 2013年第05期

  •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C-反应蛋白与降钙素原水平的变化与意义

    目的 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患者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及降钙素原(procalcitonin,PCT)水平变化,评估CRP及PCT水平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 纳入2012年2月~2013年2月132例COPD患者,分别于急性加重期及稳定期测定CRP及PCT的水平并进行分析;分析不同肺功能损害程度患者的CRP水平;分析单纯COPD患者及COPD伴合并症患者CPR水平.评估CRP,PCT水平对于COPD患者诊断及病情监测的临床意义.结果 COPD急性加重期CRP及PCT水平显著高于稳定期(CRP水平分别为58.24±9.24 mg/L和11.22±7.14 mg/L,t=3.25,P<0.05;PCT水平分别为 1.45±0.35 ng/ml和0.07±0.03 ng/ml,t=4.42,P<0.05);PCT水平在COPD稳定期降至正常,而CRP仍维持较高水平.CPR水平在GOLD 4级肺功能患者显著高于GOLD 1级肺功能患者(GOLD 4级:n=29,CRP水平10.83±4.52 mg/L;GOLD 1级:n=35,CRP水平6.85±2.15 mg/L;t=3.27,P<0.05);CRP水平在COPD伴并发症患者较单纯COPD患者显著升高(COPD伴并发症患者:n=70,CRP水平11.24 ±4.23 mg/L;单纯COPD患者:n=62,CRP水平7.52±3.11 mg/L;t=4.22,P<0.05).结论 CRP,PCT水平与COPD患者急性加重相关,CRP及PCT水平检测可作为COPD诊断及病情监测的有效标志物.

    作者:吴桦;曹宁家;尚立群;杨淑梅;王水利;王君;席国平;孙纲 刊期: 2013年第05期

  • 妊娠高血压综合征患者血清TNF-α,IL-4与免疫球蛋白、补体相关性研究

    目的 测定妊娠高血压综合征(简称妊高征)患者血清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4(IL-4)和免疫球蛋白、补体的水平,分析其相关性,探讨这些指标与妊高征发病的关系.方法 选取妊高征患者114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轻度子痫前期39例,重度子痫前期75例;随机选取正常晚期妊娠妇女93例作为对照组.检测以上两组孕妇血清TNF-α,IL-4和免疫球蛋白、补体的水平.结果 妊高征组与正常妊娠组相比,TNF-α,IL-4,IgG,IgM,C3和C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IgA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轻度子痫前期组与重度子痫前期组相比,TNF-α,IL-4,IgG,C3和C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gA和Ig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妊高征组、轻度子痫前期组、重度子痫前期组血清IL-4与IgG,IgA和IgM呈正相关关系(P<0.05);正常晚期妊娠组血清IL-4与IgG,IgA呈正相关关系(P<0.05),血清IL-4与IgM无显著相关关系(P>0.05).妊高征组、轻度子痫前期组、重度子痫前期组和正常晚期妊娠组血清TNF-α与C3,C4呈负相关关系(P<0.05).结论 妊高征参与体液反应的免疫球蛋白的降低与IL-4生成减少有一定的关系,妊高征C3,C4的过度消耗与TNF-α生成增多有关.

    作者:郝殿晋;张丽娜;李亚卓;王东 刊期: 2013年第05期

  • 半巢式PCR扩增联合基因测序鉴定丝状真菌的实验研究

    目的 采用分子生物学方法鉴定痰标本培养分离出的丝状真菌菌种.方法 收集陕西省人民医院检验科2012年2月~5月痰标本分离的丝状真菌菌落20份,采用半巢式PCR联合基因测序法及形态学方法同时鉴定菌种.结果 基因测序法:烟曲霉菌13株,黑曲霉菌3株,土曲霉菌1株,绿色木霉1株,娄地青霉菌1株,淡紫拟青霉菌1株.形态学方法:17株曲霉菌与基因序列分析法结果一致,其余3例未能鉴别出菌种.结论 半巢式PCR扩增联合基因测序鉴定丝状真菌快速、简便、准确,可克服传统表型法鉴定真菌的缺点.

    作者:刘先宁;胡淑玲;安娜;王亚妮;朱娟莉;朱秀萍 刊期: 2013年第05期

  • 临床用血申请单规范填写调查分析

    目的 对临床用血申请单填写情况进行统计分析,从而掌握医务人员用血申请单填写不规范的原因,引起医务工作者足够重视.方法 统计2011年3月~2013年3月西安市中心医院临床用血申请单共9 627份,进行分析.结果 9 627份用血申请单中,规范填写的7 234份,占75.14%,不规范书写的申请单2 393份,占24.86%.结论 通过对用血申请单的分析,发现临床用血存在潜在风险.应加强相关部门的监督力度,增强医生的风险意识,并采取措施,更加规范填写用血申请单,提高临床用血的安全性.

    作者:白艳丽;毛慧;龚卫锋 刊期: 2013年第05期

  • 广西三级医院临床化学互认检验项目室内质控变异系数调查与分析

    目的 分析广西三级医院临床化学检验项目变异系数(Coefficient of Variation,CV),了解广西三级医院临床化学室内质控现状,探讨合理设定临床化学质量规范.方法 分析广西50所三级医院2012年连续6个月临床化学17个项目在控数据的CV值,分析各项目不同质量规范条件下实验室分布情况并对不同质量规范进行比较.结果 ①大部分项目基于生物变异适当的质量规范和佳质量规范允许CV值分别明显小于1/3 TEa和1/4TEa质量规范允许CV值;②大部分临床化学互认项目的 CV值达到了<1/3TEa的要求,但BUN项目两水平CV值均<1/3TEa的实验室比例分别只有59.57%和72.5%;Ca水平1CV值<1/3TEa的实验室比例只有79.17%;③大部分项目基于生物变异适当的质量规范和佳质量规范的实验室所占比例均明显低于1/3 TEa和1/4TEa质量规范的实验室所占比例.结论 广西壮族自治区三级医院临床化学室内质量控制在控数据CV值总体上是满意的,各实验室应选择合适的质量规范进行使用,并通过实验室质量规范的持续改进不断提高检验质量水平.

    作者:刘晓春;周微雅;何毅;周向阳;龙喜贵;唐娟;张金立 刊期: 2013年第05期

  • 汉中地区孕妇生殖道B族链球菌定植和防御素水平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 探讨陕西地区孕妇B族链球菌定植状况及其对防御素水平的影响.方法 2011年1月~2013年1月汉中市第二人民医院妇产科就诊的孕妇2 251例参与该研究.常规方法分离培养和鉴定B族链球菌.ELISA方法检测阴道冲洗液(VLF)中防御素HBD-2和HBD-5水平.结果 2 251例孕妇中,生殖道定植B族链球菌有810例,占36.0%,高于国内相关报道.B族链球菌定植孕妇阴道冲洗液中的HBD-2和HBD-5水平明显高于GBS非定植组(9.8±9.3 mg/L,77.5±66.4 mg/L vs 7.2±7.5 mg/L,27.3±21.7 mg/L).结论 孕妇B族链球菌定植状况值得重视,防御素在B族链球菌发病机制中可能起重要作用.

    作者:王彦春;何三军 刊期: 2013年第05期

  • 安康市汉滨区儿童贫血患病率及其原因的调查分析

    目的 配合安康市汉滨区有关部门了解所辖区域内儿童血红蛋白值低于正常参考值与其年龄、性别、生活环境的关系.方法 2013年3~6月对1 640例6个月~14岁儿童(其中男性845人,女性795人)进行HGB专项调查.使用BC-3000血细胞分析仪,取静脉血,采用全血模式进行测定.结果 男性HGB平均值128.5 g/L,女性HGB平均值128.7 g/L,性别与贫血患病率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显著性意义(P>0.05).幼儿园546人,贫血人数39人,患病率7.1%;散居499人,贫血人数87人,患病率17.4%;在校学生595人,贫血人数9人,患病率1.5%.说明儿童在不同的生活环境中,贫血患病率不同.结论 低龄和散居儿童贫血发病率明显高于其他被调查儿童,相关部门应重视这些儿童的饮食指导和健康教育,降低其贫血发病率.

    作者:李岳西;陈爱霞 刊期: 2013年第05期

  • 临床实验室基本仪器的验证和保养

    目的 分离临床实验室检测过程中仪器相关的误差,在检测失控前更早的识别仪器故障以减少仪器故障.方法 该文参考相关文献,对临床实验室常用基本仪器:离心机、移液器、分光光度计和生物安全柜的运行验证和保养的要点进行总结.结果 通过对这些要点的总结,希望对临床实验室基本仪器系统化的验证和保养提供帮助.结论 在工作中总结和积累经验,使仪器处于佳状态和性能,以确保检验结果的及时、准确、可靠.

    作者:张妍;王治国;王薇 刊期: 2013年第05期

  • 影响α-淀粉酶参考方法准确测量因素的探讨

    目的 通过对影响α-淀粉酶参考方法测量准确性的主要因素进行探讨,以帮助参考实验室更好地建立和运行该参考方法.方法 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条件下,只改变实验中的一个因素,检测2009A,2009B(指2009年RELA样本,下同)各10次,计算其与原方法检测结果的相对偏倚及统计学意义(允许偏倚范围设定为参考方法等效限的1/4,即±1.25%).主要探讨的影响因素有:a.反应液和样本加入步骤:a1.反应液和样本分步加入;a2.反应液和样本同时加入.b.加样方式:b1.手工加样,加样前润洗移液器,加样后不洗;b2.手工加样,加样前、后均不润洗移液器;b3.手工加样,加样前不洗,加样后回洗移液器;b4.稀释配液仪加样.c.混匀方式:c1.反应全程不搅拌;c2.搅拌至反应延迟时间(delay time)的2/3时停止;c3.反应全程搅拌.d.α-葡萄糖苷酶浓度:反应液中溶液2和α-葡萄糖苷酶(活性为1 014 ku/L)的比例为d1 100:1,d2 100:0.5,d3 100:0.8和d4 100:1.2.e.调节起始试剂pH方式:e1.静止条件下达到方法要求;e2.搅拌条件下达到方法要求.结果 ①a2,b1,c1,d4方法检测样本(2009A,2009B,下同)结果,相对偏倚为-0.44%~0.40%(t=-1.00~4.45,P值均>0.05,差异均无统计学显著性意义).②b2,b3和c3方法检测结果的相对偏倚为-2.14%~17.0%(t=-37.21~26.50,P值均<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显著性意义).③d2,d3方法检测两样本结果的相对偏倚为-0.47%~-0.04%(t=1.191~12.92,2009A样本结果P值均>0.05,差异无统计学显著性意义,2009B样本结果P均<0.05,差异有统计学显著性意义).④e2方法检测两样本结果的相对偏倚为-0.48%和0.11%(t=2.523,1.728,2009A样本P值<0.05,差异有统计学显著性意义,2009B样本P值>0.05,差异无统计学显著性意义).结论 通过对实验中常见影响因素的分析,优化了方法步骤,对参考方法的建立和运用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作者:韩丽乔;庄俊华;郑松柏;李云;黄宪章;王建兵 刊期: 2013年第05期

  • 2010~2012年上海精神专科医院病原菌分布和耐药性分析

    目的 了解精神专科医院2010年~2012年度临床分离病原菌的分布和耐药性,促进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方法 对2010年~2012年临床送检标本按常规进行病原菌分离,采用Vitek-Two系统对病原菌进行鉴定并测定其对相应抗生素的耐药性,所得到的687株病原菌药敏结果依据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研究所2011年判断标准,采用WHONET5.6统计分析数据.结果 临床分离687株菌,革兰阴性杆菌占55.02%,革兰阳性球菌占39.88%,真菌占5.09%.感染类型以呼吸道(63%)和泌尿道(23%)感染为多见.药敏结果显示肠杆菌科的大肠埃希菌对亚胺培南、美洛培南、阿米卡星、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等抗生素的耐药率较低.铜绿假单胞菌对上述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的耐药率分别是18.5%和21.9%.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中耐甲氧西林株分别占69.2%和75%.葡萄球菌对万古霉素、利奈唑胺、喹奴普汀/达福普汀等具有高度的敏感性.白假丝酵母菌对常用的真菌药物敏感性较高.结论 医院临床感染的病原微生物种类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其中大肠埃希菌和铜绿假单胞菌分离率较高.引起感染的病原菌对常规应用的抗菌药物耐药性日趋严重,医院应加强耐药性检测,以指导临床合理用药,降低医院感染.

    作者:庞丽;娄峥 刊期: 2013年第05期

  • 体外ADP对多发性骨髓瘤患者血小板刺激后P-选择素表达及患者血浆对自身血小板的活化功能影响

    目的 探讨初诊未治或复发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患者血小板在受到二磷酸腺苷(adenosine diphosphate,ADP)刺激后P-选择素(P-selectin)的表达,并探讨血小板活化差异是血小板原因还是血浆对血小板产生了干扰.方法 选择2009年1月~8月确诊为MM患者30例,正常对照30例.设计四组实验进行比较:A组为MM患者富血小板血浆;B组为相应MM富血小板血浆+对照乏血小板血浆(V:V=1:4);C组为正常富血小板血浆;D组为正常富血小板血浆+MM乏血小板血浆(V:V=1:4),对ADP刺激前后血小板活化标志物P-selectin的表达进行流式分析,计算各组P-selectin相对升高值,相对升高值=(刺激后P-selectin-刺激前P-selectin)/刺激前P-selectin.结果 A组与C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67,P<0.05);A组与B组、A组与D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34,1.41;P>0.05);C组与D组比较t=2.98,P<0.01,C组与B组比较t=2.61,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MM与正常血小板在ADP的刺激下发生活化的程度是不一致的,MM的血小板活化功能受到影响;用正常人血浆对MM血小板进行稀释,对血小板的活化功能并没有什么实质性改变,在MM的血小板表面可能存在不能够轻易去除的包裹蛋白,而MM的血浆对正常血小板是有干扰的,可能通过附着在正常血小板表面而影响其功能.

    作者:季明德;朱小飞;李思洋 刊期: 2013年第05期

  • 蛋白质的氨甲酰化和动脉粥样硬化

    氨甲酰化是蛋白质翻译后的一种修饰,来自于异氰酸和特殊的游离功能基之间的非酶促反应.氨甲酰化的蛋白质涉及在各种疾病的进展中,特别是动脉粥样硬化中.该综述阐述了氨甲酰化过程的生化基础,及在蛋白质分子衰老中它的作用,并讨论了这些生物标志物可能的临床关联.

    作者:王继贵 刊期: 2013年第05期

  • 不孕症患者生殖道支原体培养及耐药性分析

    目的 了解不孕症患者生殖道支原体的感染情况及其耐药性,为临床合理诊疗提供依据.方法 对2010年5月~2012年3月来自生殖医学科初诊的482例不孕症女性患者的生殖道分泌物进行支原体的培养鉴定及药敏试验.结果 共检出支原体感染病例223例(分离菌株276株),其中感染解脲支原体(Uu)151例,阳性率为31.3%;感染人型支原体(Mh)19例,阳性率为3.9%,两者均感染者53例,阳性率占11.0%.Uu和Mh药敏检测结果显示交沙霉素(敏感率分别为92.1%和90.3%)、强力霉素和美满霉素较为敏感,而氧氟沙星和左旋氧氟沙星耐药率较高,均达到60%以上.结论 生殖科医师必须重视不孕症患者生殖道支原体感染,诊断治疗必须依据实验室检查结果及药敏试验.

    作者:高玉芳;赵联营;穆丽萍 刊期: 2013年第05期

  • 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在宫颈癌筛查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FQ-PCR)检测人乳头瘤病毒(HPV)在宫颈癌筛查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采用FQ-PCR法对妇科门诊1 590例患者进行8种高危型HPV检测,同时取病变宫颈组织进行病理组织活检,分析两者的关系.结果 1 590例患者中HPV-DNA阳性438例,阳性率27.5%,各种病理类型的宫颈病变中HPV感染率分别为:慢性炎症75.1%(329/438),癌前病变22.4%(98/438),宫颈癌2.5%(11/438);523例疑似病例中HPV-DNA阳性331例,各种病理类型的宫颈病变中HPV感染率分别为:慢性炎症50.1%(194/387),癌前病变90.6%(106/117),宫颈癌1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FQ-PCR)检测高危型HPV在宫颈癌筛查中具有重要作用.

    作者:刘群;张萌;周亚军;李英雨;黄进 刊期: 2013年第05期

  • 2010-2012年血培养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

    目的 了解陕西省人民医院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血培养阳性标本的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变化,为临床合理选择抗菌药物提供依据.方法 对该院2010~2012年送检血培养的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010~2012年共收集血培养标本10 328份,培养阳性892份,阳性率8.64%;892株病原菌中,革兰阴性菌528株,占59.1%,革兰阳性菌293株,占32.9%,真菌71株,占8.0%;主要以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铜绿假单胞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表皮葡萄球菌等为主;主要的科室来源于血液科、ICU、老年病科、新生儿科、儿科.结论 重视血培养标本的送检,根据药敏结果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减少多重耐药菌株的出现,预防控制医院感染.

    作者:归巧娣;苍金荣;刘英 刊期: 2013年第05期

  • ET-1与扩张皮瓣微循环关系的实验研究

    目的 探讨扩张皮瓣转移术后皮瓣微循环与内皮素-1(ET-1)的关系.方法 用7只小型猪,模拟成扩张皮肤转移术后淤血皮瓣42个,分成7组,即术前、术后1,3,6,9,12和24h,用激光多谱勒血流测定仪测距蒂部8 cm处的背部皮肤微循环血量和放免法测定远端(距蒂部8 cm),近端(距蒂部1 cm)皮瓣ET-1的含量,并在24 h内连续观察皮瓣颜色.结果 扩张皮瓣近端ET-1含量1 h与术前相比有增高趋势,3 h增高显著(t=2.32,P<0.05),6 h达到峰值(t=3.18,P<0.01),随后开始下降.扩张皮瓣远端ET-1含量则无明显变化.远端淤血部微循环与近端ET-1有显著负相关(R=-0.755,P<0.01).结论 扩张皮瓣转移术后皮瓣近端(蒂部)ET-1含量对远端微循环起重要调节作用.

    作者:YU Guang-zhe;夏昊晨;安宇;王凯夫;杨硕;司振兴;金英玉;玉光哲 刊期: 2013年第05期

  • 精子凋亡和生精细胞凋亡检测与精索静脉曲张手术指征

    目的 根据精索静脉曲张(VC)患者的精子和生精细胞形态学特征,探讨VC的手术指征.方法 采取新鲜精液涂片,瑞-姬染色油镜观察,根据精子和生精细胞的形态特征,确定VC的手术指征.根据VC造成睾丸生精小管组织病理损伤的累积性变化和精液精子和生精细胞脱落状态,提出精子畸形率≥45%;精子头部凋亡率≥15%;生精细胞凋亡率≥20%,作为VC的手术指征和观察疗效的指标.结果 VC是慢性渐进性对睾丸生殖功能的损伤.患病时间每增加1年精液异常危险性提高0.023倍(2.3/100倍),是非VC精液异常危险率的1.2倍.结论 VC是迁延性疾病,由于睾丸长期血运供应障碍等原因,可导致生殖功能和性功能障碍,患者应尽早、尽快手术,避免对睾丸持续性损伤,保护生殖功能和性功能.

    作者:曹兴午;施长春;李翠英;袁长巍 刊期: 2013年第05期

现代检验医学杂志

现代检验医学杂志

主管:陕西省卫生厅

主办:陕西省临床检验中心,陕西省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