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宝清;李琴;许子华;毕晓郁;任立平;董会霞;魏秋芬
目的 探讨荧光探针PCR与膜芯片分型技术在检测女性生殖道人乳头状瘤病毒中的应用情况,并进行临床应用评价.方法 门诊230例妇女同时利用荧光探针PCR与膜芯片分型技术检测其宫颈脱落细胞HPV-DNA,其中70例进行阴道镜宫颈组织病理活检.荧光探针PCR定性检测14种高危型HPV病毒(包括HPV16,18,31,33,35,39,45,51,52,56,58,59,68和66),同时对其中的HPV16和HPV18型进行分型检测.膜芯片分型技术检测23种HPV型,包括上述14种HPV,另外还有HPV53,73,82和83高危型和5种低危型HPV病毒(HPV6,11,42,43和81).结果 荧光探针PCR定性检测HPV的阳性率为11.30%(26/230),膜芯片分型技术检测HPV的总阳性率为19.57%(45/230),高于荧光探针PCR定性(P<0.05).二者检测14种高危型HPV病毒总的符合率为94.35%.在70例病理活检中荧光探针PCR定性和膜芯片分型技术检测为HPV-DNA阳性的妇女中,宫颈上皮内瘤变2级以上,分别为26.92%(7/26)及22.22%(10/45),分别高于其HPV-DNA阴性对照组的4.55% (2/44)及4.00% (1/25)(P<0.05).结论 荧光探针PCR与膜芯片分型技术比较,在检测常见14种高危型HPV方面结果具有较好的一致性,更适合大规模健康体检中的应用.然而两种方法又有其不同的优势,应结合具体情况进行应用.
作者:刘小君;向华国;曾锦婷;李红春 刊期: 2015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血清中趋化因子CXCR12和唾液酸SA在肝细胞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86例肝细胞癌患者血清趋化因子CXCR 12和SA的表达水平,并与30例肝脏良性病变患者和23例健康对照者比较,分析其与肿瘤大小、TNM分期、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以及AFP表达量的关系.结果 肝细胞癌患者血清CXCR12表达量为5 362.52±985.43 pg/L,明显高于肝脏良性病变组(2 784.46±976.33 pg/L)和健康对照组(2 768.89±980.42 pg/L),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t=352.15,387.77,P<0.05),而肝脏良性病变组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80,P>0.05);肝细胞癌患者血清SA的表达量为728.22±169.43mg/L,明显高于肝脏良性病变组(569.16±87.66mg/L)和健康对照组(564.26±89.23mg/L),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t=56.48,61.53,P<0.05),而乳腺良性病变组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88,P>0.05).相关分析显示肝细胞癌患者血清CXCR12和SA水平之间呈正相关(r=0.634,P<0.05).肝细胞癌患者血清CXCR12和SA的表达水平与肿瘤大小、淋巴结转移、AFP水平及TNM分期明显相关(P<0.05),但与肿瘤分化程度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 CXCR12和SA可能在肝细胞癌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两者联合检测对于肝细胞癌的辅助诊断、疗效监测及预后判断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作者:邓旭;王晓亮 刊期: 2015年第06期
目的 研究HCV抗原阳性抗体阴性的早期感染者体内的CD4+ CD25+Foxp3+调节性T淋巴细胞水平及其与疾病进展相关性,观察CD4+ CD25+Foxp3+调节性T淋巴细胞在HCV早期感染的作用.方法 20例HCV抗原阳性抗体阴性的早期感染的病例,22例抗原阴性与抗体阳性HCV感染病例及25例抗原阳性与抗体阳性慢性HCV感染病例和21例健康人作对照组.应用流式细胞技术检测比较各组外周血中的有核细胞中的CD4+ CD25+ Foxp3+调节性T淋巴细胞;并同时检测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和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分析与其的相关性.结果 HCV感染病例的外周血中CD4+ CD25+Fox p3+调节性T淋巴细胞表达率(百分率)较健康对照组高(t值分别为2.231,3.764;P均<0.05);抗原阳性抗体阴性组与抗原阳性抗体阳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80,P=0.035);抗原阴性抗体阳性组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437,P=0.665);抗原阳性抗体阴性组CD4+ CD25+ Foxp3+调节性T淋巴细胞表达率与肝脏炎症指标的ALT和AST有相关性(rALT=0.571,rAsT=0.521,P<0.05).结论 CD4+ CD25+ Foxp3+调节性T淋巴细胞水平及其与疾病进展有重要相关性,可能是早期感染HCV并加速其慢性化的其中重要影响因素之一.
作者:黄启强;黄丽庆;周青;肖寒;黄伙荣;胡淑燕 刊期: 2015年第06期
目的 建立宝安区健康成人不同年龄段血浆D-二聚体免疫比浊法生物参考区间,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更科学更有价值的参考依据.方法 随机选取2014年6月~2015年1月深圳市宝安区福永人民医院门诊、住院及体检科不同年龄健康成人1 156例,其中男性417例,女性739例.按年龄分为18~49岁,50~59岁及>60岁三组.采用SysmexCA1500全自动凝血分析仪免疫比浊法检测血浆D-二聚体浓度,采用SPSS19.0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血浆D-二聚体浓度呈偏态分布,采用百分位数(P95)表示参考区间的单侧上限,确定该区相应的生物参考区间,并分析比较不同年龄和不同性别之间血浆D-二聚体浓度之间的差异性.结果 同年龄组男性和女性D-二聚体浓度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372~1.092,P均>0.05);18~49岁组和50~59岁组健康成人血浆D-二聚体浓度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954,P>0.05),>60岁组与其他两组比较,血浆D-二聚体浓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972,P<0.05);18~59岁组D-二聚体正常参考区间为0~225 mg/L;>60岁组D-二聚体正常参考区间为0~297mg/L.结论 血浆D-二聚体浓度水平与性别无关,而与年龄有关,随年龄增高D-二聚体水平呈上升趋势.因此,不同地区应建立健康成人不同年龄段D-二聚体正常值参考区间.
作者:刘晓鸽;姚伟;房笃智 刊期: 2015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幼年类风湿关节炎患者(JRA)血清中类风湿因子(RF)、抗角蛋白抗体(AKA)、抗核周因子(APF)与抗环瓜氨酸多肽(CCP)抗体的相关性.方法 收集2012年1月~2013年1月儿童风湿病科门诊及住院确诊的幼年类风温关节炎(JRA)确诊患者100例,其中男性62例,女性38例,幼年其它风湿病患者69例,健康对照儿童50例血清标本,检测其血清中抗CCP抗体及RF,AKA和APF四种指标,分析抗CCP抗体与RF,AKA和APF的相关性及各项指标联合检测的敏感度和特异度.结果 100例JRA组中抗CCP抗体,RF,AKA和APF阳性率分别为48%,25%,28%和34%;69例幼年其它风湿病患者组中阳性率分别为2.89%,4.35%,1.45%和1.45%,50例健康对照组各指标均为阴性.抗CCP抗体在JRA组阳性率与幼年其它风湿病组及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2.1,43.7,P<0.001).在JRA组中,抗CCP抗体,RF,AKA和APF的敏感度分别为48%,25%,28%和34%,特异度分别为98.3%,97.5%,98.8%和98.8%,抗CCP抗体测定对JRA有较高的敏感度和很好的特异度,敏感度与RF,AKA和APF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 =46.1,38.2,31.7,P<0.01),特异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抗CCP抗体与RF,AKA和APF这三种指标的重叠阳性率分别为21%,24%和31%,结果相符率分别为69%,72%和80%.经Kendalls Tau-b相关性检验分析,结果显示抗CCP抗体与RF,AKA和APF的相关系数分别为r=0.387,0.451和0.401;均P<0.01,抗CCP抗体与RF,AKA和APF之间均存在相关性.结论 抗CCP抗体对JRA有较高的敏感度和很好的特异度,抗CCP抗体与RF,AKA和APF之间存在相关性,抗CCP抗体在RF,AKA和APF均为阴性的JRA中意义重大.各项指标若能联合检测,则可较大提高JRA患者的早期诊断率,可以弥补单项检测造成的误诊或漏诊.
作者:卢春利;刘小玲;曹团平;赵婵媛;闻苗苗;尤国栋;王锐;刘媛;赵薇 刊期: 2015年第06期
目的 研究CD40基因5’非翻译区(5'UTR)-1位点C/T单核苷酸多态性(SNP)在该地区系统性红斑狼疮(SLE)人群中的分布,探讨其与SLE的易感相关性.方法 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以107例门诊和住院SLE患者为研究对象,与109例正常对照组进行研究.应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内切酶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测定CD40基因-1位点C/T单核苷酸多态性,计算基因型及等位基因频率;同时将CD40基因-1C/T位点的三种基因型与SLE患者各种自身抗体检测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CD40基因-1C/T位点的基因型频率在SLE组和对照组中的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显著性意义(P=0.035),其中SLE组的CC基因型频率明显高于对照组(OR值=2.020,P=0.016),CT基因型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OR值=0.528,P=0.020);而等位基因频率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14).SLE患者的抗RNP,抗SSA,抗SSB,抗dsDNA和抗组蛋白抗体在CC基因型中的阳性率高.结论 CD40基因5’非翻译区-1位点CC基因型可能与该地区SLE的发生有关.
作者:朱琴芳;丁倩倩;俞钱;李文静;徐红星 刊期: 2015年第06期
目的 分析CT与FIB-4无创诊断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肝纤维化的准确性,并与肝组织活检进行比较,为临床无创诊断肝纤维化提供新的手段.方法 连续选取湖北医药学院附属东风医院2012年5月~2014年5月收治的46例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肝纤维化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24例,平均年龄46.5±7.3岁,平均病程3.4±1.8年,平均HBV-DNA(49.4±5.3)×102 copies/ml.经该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及患者知情同意下均对其实施CT与FIB-4无创检查,并将结果与肝组织活检进行比对.结果 CT与FIB4无创检查与肝组织活检具有良好的一致性(CT:r=0.580,P=0.034;FIB-4:r=0.885,P=0.027);且FIB-4无创检查结果(包括AUC、截断值、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和准确性)均优于CT检查,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FIB-4无创诊断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肝纤维化效果可能成为替代肝组织活检的一种诊断方法,值得在临床中推广使用.
作者:段发兰;李亚新;杨飞翔;李毅;王小波 刊期: 2015年第06期
目的 观察和分析肺间质纤维化并发肺气肿(CPFE)患者血清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IGF-Ⅰ)的表达水平及与患者吸烟情况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40例CPFE患者作为A组,选取40例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IPF)患者作为B组,选取40例肺气肿作为C组.对三组患者的病程、吸烟情况及动脉血氧分压(PaO2)、二氧化碳分压(PaCO2)血气指标进行检测和比较;对三组患者的血清TGF-β1,VEGF和IGF-Ⅰ水平进行检测和比较.结果 B组患者的痛程和吸烟比例均显著低于A组和C组,C组患者的吸烟年限、平均每日吸烟量和PaCO2均显著高于A组和B组,A组患者的PaO2显著高于B组和C组,以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q=4.056~7.638,x2=6.084,15.221,P<0.05);C组患者的血清TGF-β1,VEGF和IGF-Ⅰ水平均显著低于A组和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q=3.548~6.392,P<0.05);A组吸烟患者的血清VEGF水平显著低于不吸烟患者(t=6.138,P<0.05),A组患者的血清VEGF水平与吸烟年限(r=-0.615)、平均每日吸烟量(r=-0.536)呈负相关关系(P<0.05),B组患者的血清TGF-β1水平与平均每日吸烟量(r=6.375,P<0.05)呈正相关关系,C组患者的血清VEGF水平与吸烟年限(r=-0.592)、平均每日吸烟量(r=-0.556)呈负相关关系(P<0.05).结论 CPFE患者的肺间质纤维化病变与血清TGF-β1,VEGF和IGF-Ⅰ水平的上升有关,而血清VEGF水平的降低则与患者的吸烟年限和吸烟量具有相关性,可能参与了肺气肿的发病过程.
作者:齐冰;孙蔚 刊期: 2015年第06期
目的 了解镇江地区呼吸道和胃肠道疾病患儿博卡病毒(HBoV)流行状况,并通过对代表毒株的全基因组测序了解博卡病毒遗传特征.方法 收集2010年1月~2011年12月期间镇江地区156份呼吸道疾病患儿鼻咽分泌物样品和310份急性胃肠炎患儿粪便样品,采用PCR方法检测HBoV基因;选取3株镇江地区HBoV代表毒株,测序获取全基因组序列,采用CLUSTAL和MEGA4.0等软件进行序列同源性及系统发育分析.结果 HBoV在鼻咽分泌物样品中的检出率为2.56%,在粪便样品检出率为3.55%;HBoV基因序列均与GenBank中提交的HBoV-1型毒株高度同源(>95%),且与上海地区的7株HBoV-1和重庆地区的3株HBoV-1同源性高;系统进化分析结果显示,3株HBoV-1代表株聚类在三个不同的类群中,其中ZJ92与来自中国香港的HBoV毒株HK24及上海的HBoV毒株SH8遗传关系近,ZJ42与来自泰国的毒株CU25遗传关系近,而ZJ68与来自上海的R3080522001和SH1亲缘关系近.结论 HBoV-1为镇江地区HBoV主要流行基因型;系统进化分析显示镇江地区的HBoV-1毒株与重庆和上海的毒株有共同的分子起源.
作者:于魁魁;谢凯;张潇丹;章震花;朱桂芳 刊期: 2015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用室间质量评价西格玛图评价脂类正确度验证不同检测系统的质量水平.方法 收集参加2014年第1次全国脂类正确度验证室间质量评价获得的数据,计算Bias%和CV%,可构建一种“室间质量评价西格玛图”,以评价不同检测系统的不精密度和偏倚,并以西格玛水平表示检测系统的质量.结果 剔除异常值和小于5家实验室的检测系统数据,分别以项目要求的TEa%规范进行分析.血清总胆固醇201411和201412样品的平均偏倚分别为2.10%和2.17%,平均CV%为3.17%和3.21%,加权西格玛分别为2.53和2.50;血清总三酰甘油201411和201412样品的加权西格玛为4.16和5.10;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201411和201 412样品的加权西格玛为4.53和4.48;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201411和201412样品加权西格玛为4.98和2.67.从西格玛图中可直观地看到不同检测系统的西格玛水平.结论 用西格玛水平评估质量可提供实现预期用途要求的分析性能证据,有助于实验室检验分析质量中的识别和优化改进.
作者:章晓燕;王薇;张传宝;赵海建;王治国 刊期: 2015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Numb基因在宫颈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对宫颈癌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 收集30例正常宫颈组织、56例宫颈癌组织和1 7例原位癌组织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Numb基因的表达情况.通过构建siRNA表达载体下调宫颈癌HeLa细胞株中内源性Numb基因表达,MTT实验检测下调Numb表达后细胞增殖能力的变化.结果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显示,Numb在宫颈癌及原位癌中的表达明显高于正常宫颈组织,其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2.2%,69.6%和60%,(x2=30.259,P<0.05).siRNA干扰宫颈癌HeLa细胞,干扰后Numb基因的蛋白表达水平(灰度值分别为:0.51±0.04和0.56±0.05)较对照组(灰度值分别为:0.78±0.06和0.75±0.05)明显下降(t=4.2,P<0.05).MTT实验显示,干扰Numb基因后HeLa细胞培养第1,3,5和7天时,增殖活力(吸光度值分别为:0.211±0.061,0.235±0.013,0.438±0.051和0.773±0.032)较对照组(吸光度值分别为:0.225±0.047,0.300±0.026,0.549±0.039和1.023±0.041)显著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5.1,P<0.05).结论 Numb基因在宫颈癌组织中高表达,Numb在宫颈癌中可能通过促进癌细胞的增殖而促进宫颈癌的进展.
作者:田英;王双勇;赵雅;兰雅娴 刊期: 2015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采用流式微球术(FMA),胶体金斑点免疫渗滤法(DIGFA)与ELISA法检测HIV抗体三种试验之关系,为提高艾滋病检测技术提供依据.方法 分别采用FMA,DIGFA与ELISA法检测HIV抗体阳性血清标本98例和86例HIV抗体阴性标本.结果 FMA与ELISA的K一致性检验,k值=0.911 2,P<0.01,提示两种方法的检测结果具有极强的一致性.FMA与DIGFA的K一致性检验,k值=0.903 2,P<0.01,提示两种方法的检测结果具有极强的一致性.故三种方法的检测结果具有极强的一致性.FMA法检测阳性率为100%,而DIGFA检测阳性率是94%.ELISA法检测阳性率为95%.结论 三种试验方法检测的特异度和灵敏度没有显著性差异.
作者:乔军;刘俊娜;王春娟;张洁 刊期: 2015年第06期
目的 比较间接免疫荧光法(IIF)筛查抗核抗体(ANA)与线性免疫印迹法(LIA)检测抗核抗体谱(ANAs)特异性抗体结果不一致性,分析二者的相互关系及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与线性免疫印迹法对871份血清标本进行抗核抗体检测,检测结果可分为自身免疫病组(AID)和非AID组,并分析结果的相互关系和临床意义.结果 IIF法与LIA法检测抗核抗体的阳性率分别为21.01%和15.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2.64,P<0.01),IIF法阳性者中以均质型(34.4%),颗粒型(33.9%)和胞质颗粒型(1 7.5%)多见.LIA法中阳性抗体出现较多的是抗SSA,抗Ro-52等.ANA和ANAs在自身AID患者中的阳性率分别是96.4%和73.2%,显著高于非AID患者(13.1%和8.1%);ANA和ANAs在AID组和非AID组间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间接免疫荧光法是良好的筛查试验,ANA核型与ANAs相结合对自身免疫性疾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有重要意义;临床诊断中,IIF筛查ANA应与LIA检测ANAs同时进行,以避免单一方法检测导致AID患者的漏诊.
作者:陈宇翔;赵枰 刊期: 2015年第06期
大量输血是指在24 h内输注红细胞悬液≥18单位(成人);或者24 h内每公斤体重输注红细胞悬液≥0.3单位[1].或24 h内输血量≥患者血容量[2~5];也可指在严重创伤或紧急状况下,患者3h内失血量≥50%血容量或失血速度为150 ml/min[2].由于大量输血导致的凝血功能障碍,低体温、酸中毒等致死性并发症的发生,致使创伤患者在接受大量输血后死亡率仍高达19%~70%[6~8].为了解国内大量输血现状并为制定中国大量输血推荐性指导方案提供依据,我们对国内不同区域的20家三级综合医院作了多中心回顾性大量输血病历调研,现将1 601例输血患者调研结果中死亡组与非死亡组用血情况报告如下.
作者:苏晓丽;刘媛;孙杨;杨江存 刊期: 2015年第06期
目的 观察心力衰竭患者血清可溶性ST2(sST2)水平变化,分析其与B型脑钠肽(BNP)的相关性,探讨sST2在心力衰竭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13年10月~2015年4月于陕西省人民医院已确诊的心力衰竭住院患者216例,按纽约心脏协会(NYHA)心功能分级标准分为心功能Ⅰ级组62例、心功能Ⅱ级组58例、心功能Ⅲ级组54例和心功能Ⅳ级组42例;并收集胸部X线片、心脏彩超和心功能正常的80例作为对照组.用ELISA法测定血清sST2浓度和用电化学免疫发光法测定血浆BNP水平;采用SPSS18.0统计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 心功能Ⅰ~Ⅳ级组血清sST2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01);心功能Ⅰ~Ⅳ级组之间,心功能Ⅱ级组高于心功能Ⅰ级组(P<0.05),心功能Ⅲ,Ⅳ级组均显著高于心功能Ⅰ,Ⅱ级组(P<0.001),而心功能Ⅳ级组虽然与心功能Ⅲ级组有差异,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心功能Ⅰ~Ⅳ级组血浆BNP水平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01),并且随着心功能分级递增而逐渐升高,四组之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相关性分析,sST2与BNP呈正相关(r=0.453,P<0.01);根据心力衰竭诊断的ROC曲线下面积:sST2为0.812,灵敏度为83%,特异度为71%;BNP为0.913,灵敏度为88%,特异度为79%;两者联合诊断心力衰竭价值升高,ROC曲线下面积为0.941,灵敏度为92%,特异度为83%.结论 血清sST2与血浆BNP呈正相关,可作为心力衰竭诊断的新的生化指标.sST2联合BNP检测可提高对心力衰竭的诊断价值.
作者:闫福堂;苏宝凤;詹颉;张华;袁军;党小军;郑霄;奚逢瑜 刊期: 2015年第06期
危急结果可能意味着一个危及生命或者可能导致有意义的患者发病或不可逆损害或死亡并因此需要紧急的医疗关注和行动的病理生理状态.因此,危急结果的及时和准确报告对患者安全极其重要.国际认可和患者安全标准要求医学实验室拥有用于及时可靠的将危急结果报告给负责患者的医护人员的系统.许多文献中描述了各种各样的危急结果报告实践和技术.然而,全国性调查显示出了现存危急结果报告的缺点和不足.以这些文献为基础,该文对各种报告实践进行了总结.希望能提出一致性术语,同时提供一个设计更好和更循证的能及时通知可能危害患者安全的实验室结果的方法.
作者:费阳;王薇;王治国 刊期: 2015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尿微量清蛋白(mALB)的五种非线性校准方法的差异与特征,并确定其合适校准曲线.方法 分别采用对数函数(Logit-log3P,Logit-log4P,Logit-log5P)、样条函数(Spline)及多元折线函数(Line-Graph)五种校准方法对mALB进行校准,同时检测卫生部临床检验中心5个批号的室问质评物质,记录相关校准参数并对检测结果进行测量偏倚分析.结果 五种校准方法的测量偏倚与平均秩次由小到大排序分别为Line-Graph(9.6%,7.5),Logit-log5P(12.0%,9.5),Spline(11.7%,11.8),Logit-log4P(13.2%,15.4),Logit-log3P(18.8%,20.8);五种校准方法测量偏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0.208,P<0.05).结论 多元折线函数(Line-Graph)校准方法测量偏倚与平均秩次小,为mALB的合适的校准曲线.
作者:张杰良;邓文成;梁映亮;徐宁;莫和国 刊期: 2015年第06期
目的 通过对多发性腔隙性脑梗死患者血浆D-二聚体(D-D),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及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浓度水平的检测,探讨三项指标与多发性腔隙性脑梗死发病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健康体检者40例,经临床确诊为多发性腔隙性脑梗死患者88例,采用SYSMEX全自动凝血分析仪分别检测其血浆D-D,FDP及血清hs-CRP浓度水平.结果 多发性腔隙性脑梗死组D-D,FDP,hs-CRP检测结果分别为:0.95±1.24 mg/L,3.33±11.49mg/L和8.65±20.39 g/L;健康体检组D-D,FDP和hs-CRP检测结果分别为:0.32±0.37 mg/L,0.047±0.16mg/L和0.87±0.78 g/L.经统计学分析,t值分别为6.7,12.4和8.7,其P值均<0.05,两组之间D-D,FDP和hs-CRP三项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同时发现D-D检测结果患者组高于正常参考范围的阳性率,高于FDP的阳性率且P<0.05,x2=22.4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血浆D-D,FDP及血清hs-CRP检测结果高于正常参考范围时与多发性腔隙性脑梗死发病密切相关,三项指标对多发性腔隙性脑梗死的诊断和治疗监测有非常重要的临床意义.
作者:施瑞洁;刘文康;李博;陈红男;王俊燕;白小渭;李玲 刊期: 2015年第06期
医学检验是临床医学和实验技术相结合的实践性学科,临床标本的形态学检查可为临床的诊断提供依据.医学检验技术专业课程形态学数字标本库主要涉及临床检验基础、血液学检验、微生物学检验、寄生虫学检验等课程内容.通过标本库的建立,不仅丰富了教学资源,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了空间,也可节约实验教学标本片的消耗成本,同时为医学检验专业课程进行精品课程和网络课程的建设奠定了基础.
作者:孙宝清;李琴;许子华;毕晓郁;任立平;董会霞;魏秋芬 刊期: 2015年第06期
目的 了解临床感染性病原菌的构成比及耐药性,为临床诊治和选择抗菌药物提供帮助.方法 回顾性分析了2013年10月~2014年2月临床科室所采集的痰液、血液、胸腹腔积液、胆汁、尿液、前列腺液等标本762份进行的病原菌检测和药敏试验结果.结果 培养鉴定出620株病原菌,其中大肠埃希菌处于感染的首位共156株(占25.16%),金黄色葡萄球菌71株(占11.45%),铜绿假单胞菌54株(占8.71%),粪肠球菌40株(占6.45%),白假丝酵母菌35株(占5.65%).阳性球菌对替考拉宁和万古霉素的敏感性较高,阴性杆菌对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哌酮/舒巴坦、亚胺培南的敏感性较高.结论 临床送检标本的感染以大肠埃希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铜绿假单胞菌为常见,多数对头孢菌素、青霉素、丁胺卡那霉素耐药,选择抗菌药物时应引起大家的重视.
作者:邵杰;杨玉东;朱红强;樊建勇;岳秀;焦婕英 刊期: 2015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