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翔;华芸;张学军
危急结果可能意味着一个危及生命或者可能导致有意义的患者发病或不可逆损害或死亡并因此需要紧急的医疗关注和行动的病理生理状态.因此,危急结果的及时和准确报告对患者安全极其重要.国际认可和患者安全标准要求医学实验室拥有用于及时可靠的将危急结果报告给负责患者的医护人员的系统.许多文献中描述了各种各样的危急结果报告实践和技术.然而,全国性调查显示出了现存危急结果报告的缺点和不足.以这些文献为基础,该文对各种报告实践进行了总结.希望能提出一致性术语,同时提供一个设计更好和更循证的能及时通知可能危害患者安全的实验室结果的方法.
作者:费阳;王薇;王治国 刊期: 2015年第06期
目的 研究LIM结构域蛋白1抗体在急性白血病患者的异常表达及相关性.方法 选择首次确诊且未接受过治疗的急性白血病患者纳入初治组、接受化疗并达到完全缓解的白血病患者纳入缓解组、骨髓象正常的非恶性血液疾病患者纳入对照组,分离培养骨髓细胞,检测细胞中LIMD1,VEGF-C,CTGF和Survivin的mRNA含量及细胞增殖能力.结果 LIMD1的mRNA含量在三组中从小到大顺序为初治组(14.52±1.96)mg,缓解组(76.67±9.56)mg和对照组(111.27±16.45)mg,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MTT值在三组中从小到大顺序为对照组(100±15.34),缓解组(151.77±19.34)和初治组(314.45±52.2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VEGF-C的mRNA含量在三组中从小到大顺序为对照组(104.78±15.14)mg,缓解组(146.63±18.84)mg和初治组(259.34±31.45) mg,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CTGF的mRNA含量在三组中从小到大顺序为对照组(99.27±16.67)mg,缓解组(162.15±19.34)mg和初治组(325.56±36.72)mg,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Survivin的mRNA含量在三组中从小到大顺序为对照组(109.44±15.78)mg,缓解组(134.39±16.67)mg和初治组(277.74±29.34)mg,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LIMD1与增殖能力以及VEGF-C,CTGF,Survivin的mRNA含量呈负相关(β=0.679~0.795,P<0.05).结论 LIMD1在急性白血病患者骨髓细胞中的表达减少,且与细胞增殖以及恶性生物学分子VEGF-C,CTGF和Survivin的表达具有相关性.
作者:杨晓玲;何大保;李文郎 刊期: 2015年第06期
目的 通过在临床实验室使用具有溯源性和互换性的校准品,寻求血清酶测定标准化的新途径.方法 以乳酸脱氢酶(LDH)为例,收集混合血清,由4家酶学参考实验室联合赋值,制备具有溯源性和互换性的参考物质.参加试验的8个实验室先使用自己的校准品,在校准通过后,将高中低3个水平的血清样本和参考物质各测定3次,记录检验结果;再使用具有溯源性和互换性的参考物质作为校准品校准后,重复测定高中低3个水平的血清样本和参考物质各3次,记录检验结果.计算8家实验室在使用具有溯源性和互换性的参考物质作为校准品校准前后,参考物质检测结果与靶值的偏倚和高中低3个水平的血清样本LDH检测结果的变异系数(CV%).结果 使用具有溯源性和互换性的参考物质参后,参考物质检测结果与靶值的偏倚由6.80%降到1.40%;高中低3个水平的血清样本LDH检测结果的变异系数CV由11.41%,9.93%和9.87%降到了4.13%,3.55%和3.80%.结论 在临床实验室使用具有溯源性和互换性的参考物质作校准品,能大大降低实验室间结果的正确度和精密度,提高检测结果的准确性,有利于各个实验室各设备间结果的标准化和一致性.
作者:张莹;周铁成;童开;马越云;郝晓柯 刊期: 2015年第06期
目的 旨在探讨优化流式细胞术白血病免疫学分型及微小残留痛检测的资料组织及数据管理的方法,使资料查询、回溯及归纳更为高效.方法 通过建立患者资料表及样本资料表,对2010年1月~2014年12月间4 530个患者的6238份标本的基本资料及检测结果进行管理,并使用数据资料表对这些标本检测得到的原始数据文件35 563个进行管理.采用ACCESS 2010及该实验室自行开发的流式分析软件CFCS,根据流式细胞术数据标准(flow eytometry standard,FCS)3.0版及3.1版读取流式原始数据的相关关键字,并将该信息于数据资料表中保存.使用结构化查询语言(structured query language,SQL)通过编号或姓名检索患者,通过诊断对某一病种的病例进行检索汇总,以及通过不同逻辑式对数据库进行检索操作.通过对各个表进行连接并导出排序,以人工方式检查SQL检索的准确性.结果 通过人工比对,每次检索均能正确无误且高效地检索出正确的结果.结论 使用数据库对白血病免疫分型及微小残留病检测的资料及数据进行组织管理,使用SQL进行查询操作,能方便高效地实现资料数据的回溯及归纳.
作者:杜庆华;李庆山;许艳丽 刊期: 2015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荧光探针PCR与膜芯片分型技术在检测女性生殖道人乳头状瘤病毒中的应用情况,并进行临床应用评价.方法 门诊230例妇女同时利用荧光探针PCR与膜芯片分型技术检测其宫颈脱落细胞HPV-DNA,其中70例进行阴道镜宫颈组织病理活检.荧光探针PCR定性检测14种高危型HPV病毒(包括HPV16,18,31,33,35,39,45,51,52,56,58,59,68和66),同时对其中的HPV16和HPV18型进行分型检测.膜芯片分型技术检测23种HPV型,包括上述14种HPV,另外还有HPV53,73,82和83高危型和5种低危型HPV病毒(HPV6,11,42,43和81).结果 荧光探针PCR定性检测HPV的阳性率为11.30%(26/230),膜芯片分型技术检测HPV的总阳性率为19.57%(45/230),高于荧光探针PCR定性(P<0.05).二者检测14种高危型HPV病毒总的符合率为94.35%.在70例病理活检中荧光探针PCR定性和膜芯片分型技术检测为HPV-DNA阳性的妇女中,宫颈上皮内瘤变2级以上,分别为26.92%(7/26)及22.22%(10/45),分别高于其HPV-DNA阴性对照组的4.55% (2/44)及4.00% (1/25)(P<0.05).结论 荧光探针PCR与膜芯片分型技术比较,在检测常见14种高危型HPV方面结果具有较好的一致性,更适合大规模健康体检中的应用.然而两种方法又有其不同的优势,应结合具体情况进行应用.
作者:刘小君;向华国;曾锦婷;李红春 刊期: 2015年第06期
目的 研究CD40基因5’非翻译区(5'UTR)-1位点C/T单核苷酸多态性(SNP)在该地区系统性红斑狼疮(SLE)人群中的分布,探讨其与SLE的易感相关性.方法 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以107例门诊和住院SLE患者为研究对象,与109例正常对照组进行研究.应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内切酶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测定CD40基因-1位点C/T单核苷酸多态性,计算基因型及等位基因频率;同时将CD40基因-1C/T位点的三种基因型与SLE患者各种自身抗体检测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CD40基因-1C/T位点的基因型频率在SLE组和对照组中的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显著性意义(P=0.035),其中SLE组的CC基因型频率明显高于对照组(OR值=2.020,P=0.016),CT基因型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OR值=0.528,P=0.020);而等位基因频率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14).SLE患者的抗RNP,抗SSA,抗SSB,抗dsDNA和抗组蛋白抗体在CC基因型中的阳性率高.结论 CD40基因5’非翻译区-1位点CC基因型可能与该地区SLE的发生有关.
作者:朱琴芳;丁倩倩;俞钱;李文静;徐红星 刊期: 2015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血栓弹力图(TEG)在评价大面积烧伤患者体内凝血状态中的作用.方法 对63例大面积烧伤患者(治疗组)进行TEG的测定,了解其凝血功能情况,并与52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的TEG相比较.结果 60例大面积烧伤患者(治疗组)TEG均表现为高凝图像,R值(4.01±0.79 min),K值(0.90±0.15 min),Angle值(77.58±2.75°),MA值(73.89±5.64 mm)及CI值(4.21±0.90),与对照组R值(4.66±0.92min),K值(1.45±0.48min)相比较,治疗组R,K明显缩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Angle值(68.63±5.74°),MA值(62.33±6.31 mm)及CI值(1.79±0.74)相比较,治疗组明显变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大面积烧伤患者体内存在病理性高凝状态,应用TEG动态观察大面积烧伤患者凝血状态,对病情评估及指导治疗有重要意义.
作者:荆晶;胡兴斌 刊期: 2015年第06期
目的 评价血清清蛋白是否可用于评估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疾病活动性.方法 2012年6月~2013年12月共有113例患者纳入研究,诊断符合美国风湿病协会要求,男性18例,女性95例,血清清蛋白、补体(C3,C4)、抗dsDNA抗体等检测项目于就诊当天完成,所有患者进行SLEDAI评分,按SLEDAI评分将患者分为活动期组(n=72,SLEDAI≥4)和缓解期组(n=41,SLEDAI=0~4),对两组间上述指标的水平进行比较,同时计算各指标与SLEDAI评分的相关性.结果 活动期与缓解期相比,血清清蛋白(g/L),C3(g/L),C4 (g/L),抗dsDNA抗体(U/L)水平分别为(35.76±7.19 vs40.96±7.43,t=3.654,P=0.001),(0.68±0.23 vs0.90±0.18,t=5.304,P=0.001),(0.13±0.06 vs 0.18±0.05,t=4.007,P=0.001),(229.00±203.95 vs 136.59±82.98,t=-3.384,P=0.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血清清蛋白,C3,C4,抗dsDNA抗体水平与SLEDAI评分相关性分别为R=0.448,P=0.001;R=0.448,P=0.001;R=0.389,P=0.001和R=0.363,P=0.001.ROC曲线分析显示,血清清蛋白,C3,C4,抗dsDNA抗体在判断狼疮活动与否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78,0.783,0.720和0.658,其中血清清蛋白判断狼疮活动与否能力高于抗dsDNA抗体(Z=2.077,P=0.001).结论 血清清蛋白可以作为一个较好的标志物用于对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进行疾病活动性评估.
作者:柏明见;冯璟;冯珍如;梁国威 刊期: 2015年第06期
目的 建立宝安区健康成人不同年龄段血浆D-二聚体免疫比浊法生物参考区间,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更科学更有价值的参考依据.方法 随机选取2014年6月~2015年1月深圳市宝安区福永人民医院门诊、住院及体检科不同年龄健康成人1 156例,其中男性417例,女性739例.按年龄分为18~49岁,50~59岁及>60岁三组.采用SysmexCA1500全自动凝血分析仪免疫比浊法检测血浆D-二聚体浓度,采用SPSS19.0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血浆D-二聚体浓度呈偏态分布,采用百分位数(P95)表示参考区间的单侧上限,确定该区相应的生物参考区间,并分析比较不同年龄和不同性别之间血浆D-二聚体浓度之间的差异性.结果 同年龄组男性和女性D-二聚体浓度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372~1.092,P均>0.05);18~49岁组和50~59岁组健康成人血浆D-二聚体浓度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954,P>0.05),>60岁组与其他两组比较,血浆D-二聚体浓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972,P<0.05);18~59岁组D-二聚体正常参考区间为0~225 mg/L;>60岁组D-二聚体正常参考区间为0~297mg/L.结论 血浆D-二聚体浓度水平与性别无关,而与年龄有关,随年龄增高D-二聚体水平呈上升趋势.因此,不同地区应建立健康成人不同年龄段D-二聚体正常值参考区间.
作者:刘晓鸽;姚伟;房笃智 刊期: 2015年第06期
目的 研制一种能同时检测EV71,CA16肠道病毒的二联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试剂盒,主要用于EV71,CA16肠道病毒的快速检测和流行病学监测.方法 设计特异度的EV71型、CA16型基因的引物和探针,优化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体系,并研究产品的灵敏度、精密度、稳定性和检测线性范围;同时对2014年5月份收集的26份样品进行检测.结果 试验得到了阳性重组质粒,线性范围在5* 102 copies/μl~105 copies/μl,该范围内检测结果良好;优化后肠道病毒CA16上下游引物和探针浓度分别为0.48,0.24μmol/L,EV71上下游引物和探针浓度分别为0.40,0.20 μmol/L.敏感度达到500 copies/μl,重复性变异系数CV≤5%;该荧光定量PCR检测试剂盒稳定性强,在-20℃下可以保存一年,对EV71,CA16肠道病毒具有良好的特异度.用该方法检测20份临床阳性样品和6份阴性样品,阳性检出率为100% (20/20),阴性检出率为100%(6/6).结论 试验建立的EV71,CA16肠道病毒实时荧光定量RT-PCR检测方法可用于EV71,CA16肠道病毒的临床诊断.
作者:陈勉乔;于浩洋;卢秋梅;陈立嘉;刘晓青 刊期: 2015年第06期
目的 研究鲍曼不动杆菌拓扑异构酶ⅣC亚基(Pa rC)的变异与其耐氟喹诺酮类(FQNL)的关系.方法 收集临床分离耐喹诺酮鲍曼不动杆菌30株及敏感株10株,测定其对萘啶酸、环丙沙星、左旋氧氟沙星的低抑菌浓度(MIC),并对此30株菌ParC的基因(parC)进行PCR扩增和DNA序列的分析比较.结果 在4株高度耐FQNL(MIC≥128 mg/L)和1株低度耐FQNL(MIC=64 mg/L)菌中存在ParC的变异,同FQNL耐药性相关的变异有丝氨酸Ser87(TCG)→Leu(TTG).结论 临床分离的鲍曼不动杆菌对喹诺酮类药物耐药的分子机制可表现为ParC基因87位氨基酸密码子突变,当鲍曼不动杆菌合并有ParC的变异时,其耐药性往往会增强.
作者:杨茁;刘凌华;张利侠;孙莉 刊期: 2015年第06期
目的 研究HCV抗原阳性抗体阴性的早期感染者体内的CD4+ CD25+Foxp3+调节性T淋巴细胞水平及其与疾病进展相关性,观察CD4+ CD25+Foxp3+调节性T淋巴细胞在HCV早期感染的作用.方法 20例HCV抗原阳性抗体阴性的早期感染的病例,22例抗原阴性与抗体阳性HCV感染病例及25例抗原阳性与抗体阳性慢性HCV感染病例和21例健康人作对照组.应用流式细胞技术检测比较各组外周血中的有核细胞中的CD4+ CD25+ Foxp3+调节性T淋巴细胞;并同时检测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和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分析与其的相关性.结果 HCV感染病例的外周血中CD4+ CD25+Fox p3+调节性T淋巴细胞表达率(百分率)较健康对照组高(t值分别为2.231,3.764;P均<0.05);抗原阳性抗体阴性组与抗原阳性抗体阳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80,P=0.035);抗原阴性抗体阳性组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437,P=0.665);抗原阳性抗体阴性组CD4+ CD25+ Foxp3+调节性T淋巴细胞表达率与肝脏炎症指标的ALT和AST有相关性(rALT=0.571,rAsT=0.521,P<0.05).结论 CD4+ CD25+ Foxp3+调节性T淋巴细胞水平及其与疾病进展有重要相关性,可能是早期感染HCV并加速其慢性化的其中重要影响因素之一.
作者:黄启强;黄丽庆;周青;肖寒;黄伙荣;胡淑燕 刊期: 2015年第06期
目的 分析骨形态发生蛋白-7 (BMP-7)在胃癌中的表达,初步探讨BMP-7对胃癌诊断的意义.方法 以27例胃癌及相应的癌旁组织为研究对象,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和Western blotting方法,分别检测组织中BMP-7 mRNA及其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 27例配对的胃癌及其癌旁组织中,63.0%(17/27)的癌组织BMP-7 mRNA的表达高于癌旁组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94,P<0.01,配对t检验);Western blotting结果显示,77.8%(7/9)的癌组织BMP-7蛋白水平的表达高于癌旁组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57,P<0.05,配对t检验).结论 胃癌组织中BMP-7的表达高于癌旁组织,可能与胃癌的发生、发展相关,对临床胃癌的辅助诊断可能具有潜在价值.
作者:郑齐锶;严留佳;王庆飞;陈军浩;沈瀚 刊期: 2015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血清促红细胞生成素(erythropoietin,EPO)、红细胞(RBC)相关参数水平,为临床应用重组人红细胞生成素(recombinant human erythrop ietin,rHuEPO)治疗慢性呼吸衰竭贫血检测提供理论数据.方法 收集25例慢性呼吸衰竭患者的血清,应用酶联免疫法检测EPO水平和RBC相关参数水平,并将其与20例正常对照进行比较,以直线相关分析EPO水平和RBC相关参数之间的关系.结果 慢性呼吸衰竭贫血患者血清中EPO水平为99.70±28.90 mIU/ml,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的21.5±5.26 mIU/ml,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显著性意义(t=2.67,P<0.01).两组Hb,HCT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显著性意义(t=2.52,2.23,均P<0.01),RBC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2,P<0.05).患者的血清EPO水平与RBC,Hb,HCT值之间呈负相关关系(均P<0.01).结论 呼吸衰竭贫血患者血清EPO水平可反应性增高,但个体间有差异,应根据各种检测数据制定治疗方案,动态检测血清EPO水平,对呼吸衰竭贫血的治疗以及预后判断有重要的临床参考价值.
作者:吴凤琪;靳宝英;刘震忠 刊期: 2015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血清中人附睾蛋白4(HE4)在辅助诊断乳腺癌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收集73例乳腺癌患者(Ⅰ,Ⅱ期患者28例,Ⅲ,Ⅳ期患者45例,年龄31~60岁,平均年龄为45.7岁)、62例乳腺良性疾病患者(年龄23~65岁,平均年龄为41.1岁)及50例女性正常对照人群(年龄为28~60岁,平均年龄为40.2岁)的血清,用电化学发光法检测血清CA153和HE4的含量.结果 正常对照组HE4 (81.5±34.5 pg/L)和乳腺良性疾病组HE4(87.0±38.0 pg/L)分别与乳腺癌组HE4(213.4±136.5 pg/L)结果进行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显著性意义(t=3.442,3.016;P<0.01);正常对照组和乳腺良性疾病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779,P>0.05).在乳腺癌患者中CA153的敏感度(43.8%)高于HE4(37.0%),而特异度则是HE4(68.70%)高于CA153(66.95%),将HE4与CA153联合检测,其敏感度(52.0%)与特异度(70.59%)均高于单独检测.结论 HE4在乳腺癌中有一定程度的表达,具有临床价值,HE4与CA153联合检测,检出率会有所提高.
作者:党小军;张华;王欣 刊期: 2015年第06期
随着越来越多的临床实验室采用微阵列技术(Microarrays)进行诊断性测试,不同类型的微阵列以及它们在临床实验室中的运用突飞猛进.微阵列技术是目前较为新颖的一项技术,主要用于感染性疾病中病原体的检测、鉴定、基因分型以及耐药性的确定.该文以建立微阵列检测的一般要求为起始,按照检验前、检验中和检验后的顺序进行具体说明;同时描述微阵列技术分析性能的验证和确认;提出关于微阵列技术质量控制和质量保证的考虑;并讨论数据分析和解释部分所需的方法和参数.
作者:张诗诗;章晓燕;王薇;王治国 刊期: 2015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尿微量清蛋白(mALB)的五种非线性校准方法的差异与特征,并确定其合适校准曲线.方法 分别采用对数函数(Logit-log3P,Logit-log4P,Logit-log5P)、样条函数(Spline)及多元折线函数(Line-Graph)五种校准方法对mALB进行校准,同时检测卫生部临床检验中心5个批号的室问质评物质,记录相关校准参数并对检测结果进行测量偏倚分析.结果 五种校准方法的测量偏倚与平均秩次由小到大排序分别为Line-Graph(9.6%,7.5),Logit-log5P(12.0%,9.5),Spline(11.7%,11.8),Logit-log4P(13.2%,15.4),Logit-log3P(18.8%,20.8);五种校准方法测量偏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0.208,P<0.05).结论 多元折线函数(Line-Graph)校准方法测量偏倚与平均秩次小,为mALB的合适的校准曲线.
作者:张杰良;邓文成;梁映亮;徐宁;莫和国 刊期: 2015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幼年类风湿关节炎患者(JRA)血清中类风湿因子(RF)、抗角蛋白抗体(AKA)、抗核周因子(APF)与抗环瓜氨酸多肽(CCP)抗体的相关性.方法 收集2012年1月~2013年1月儿童风湿病科门诊及住院确诊的幼年类风温关节炎(JRA)确诊患者100例,其中男性62例,女性38例,幼年其它风湿病患者69例,健康对照儿童50例血清标本,检测其血清中抗CCP抗体及RF,AKA和APF四种指标,分析抗CCP抗体与RF,AKA和APF的相关性及各项指标联合检测的敏感度和特异度.结果 100例JRA组中抗CCP抗体,RF,AKA和APF阳性率分别为48%,25%,28%和34%;69例幼年其它风湿病患者组中阳性率分别为2.89%,4.35%,1.45%和1.45%,50例健康对照组各指标均为阴性.抗CCP抗体在JRA组阳性率与幼年其它风湿病组及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2.1,43.7,P<0.001).在JRA组中,抗CCP抗体,RF,AKA和APF的敏感度分别为48%,25%,28%和34%,特异度分别为98.3%,97.5%,98.8%和98.8%,抗CCP抗体测定对JRA有较高的敏感度和很好的特异度,敏感度与RF,AKA和APF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 =46.1,38.2,31.7,P<0.01),特异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抗CCP抗体与RF,AKA和APF这三种指标的重叠阳性率分别为21%,24%和31%,结果相符率分别为69%,72%和80%.经Kendalls Tau-b相关性检验分析,结果显示抗CCP抗体与RF,AKA和APF的相关系数分别为r=0.387,0.451和0.401;均P<0.01,抗CCP抗体与RF,AKA和APF之间均存在相关性.结论 抗CCP抗体对JRA有较高的敏感度和很好的特异度,抗CCP抗体与RF,AKA和APF之间存在相关性,抗CCP抗体在RF,AKA和APF均为阴性的JRA中意义重大.各项指标若能联合检测,则可较大提高JRA患者的早期诊断率,可以弥补单项检测造成的误诊或漏诊.
作者:卢春利;刘小玲;曹团平;赵婵媛;闻苗苗;尤国栋;王锐;刘媛;赵薇 刊期: 2015年第06期
目的 建立健康人群中性粒细胞体积、浆核比例、胞浆颗粒的参考区间并探讨其在细菌感染和急性髓系白血病中的应用.方法 挑选2014年1~6月159例健康体检标本(男性79例,女性80例),80例血液细菌感染标本和59例急性髓系白血病标本,统计分析健康男性与女性中性粒细胞VCS参数(MNV,MNC,MNS)的差异性并建立其参考区间;同时分析该指标在健康人群、细菌感染与急性髓系白血病中的表达差异性并分析原因.结果 男性与女性中性粒细胞VCS参数MNV(fl),MNC,MNS分别为140.1±7.9,161.5±4.5,155.7±6.5和140.3±7.6,162.9±3.8,155.3±9.7,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0.681,0.423和0.395,均P>0.05),建立健康人群中性粒细胞VCS参数参考区间:MNV 140.2±7.7 fl,MNC 162.2±4.4,MNS 155.5±8.2;MNV(fl),MNC,MNS在健康人、细菌感染和急性髓系白血病中的表达分别为140.2±7.7,162.2±4.4,155.5±8.2;168.3±13.7,154.2±5.5,133.2±11.1和180.1±13.9,150.9±10.7,125.1±17.1.采用非参数检验,三组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值分别为58.683,43.101和37.536,均P<0.05);健康人和细菌感染组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z值分别为-6.545,-6.104和-4.325,均P<0.05),健康人和急性髓系白血病组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值分别为-5.337,-3.867和-5.264,均P<0.05),但是细菌感染和急性髓系白血病组间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值分别为-0.843,-0.811和-1.177,均P>0.05).结论 中性粒细胞VCS参数的表达不受性别的影响,可作为一种快速、经济的临床筛检指标,提示细菌感染和白血病等疾病的存在.
作者:张灵玲;张朝明;谢国丽 刊期: 2015年第06期
目的 了解镇江地区呼吸道和胃肠道疾病患儿博卡病毒(HBoV)流行状况,并通过对代表毒株的全基因组测序了解博卡病毒遗传特征.方法 收集2010年1月~2011年12月期间镇江地区156份呼吸道疾病患儿鼻咽分泌物样品和310份急性胃肠炎患儿粪便样品,采用PCR方法检测HBoV基因;选取3株镇江地区HBoV代表毒株,测序获取全基因组序列,采用CLUSTAL和MEGA4.0等软件进行序列同源性及系统发育分析.结果 HBoV在鼻咽分泌物样品中的检出率为2.56%,在粪便样品检出率为3.55%;HBoV基因序列均与GenBank中提交的HBoV-1型毒株高度同源(>95%),且与上海地区的7株HBoV-1和重庆地区的3株HBoV-1同源性高;系统进化分析结果显示,3株HBoV-1代表株聚类在三个不同的类群中,其中ZJ92与来自中国香港的HBoV毒株HK24及上海的HBoV毒株SH8遗传关系近,ZJ42与来自泰国的毒株CU25遗传关系近,而ZJ68与来自上海的R3080522001和SH1亲缘关系近.结论 HBoV-1为镇江地区HBoV主要流行基因型;系统进化分析显示镇江地区的HBoV-1毒株与重庆和上海的毒株有共同的分子起源.
作者:于魁魁;谢凯;张潇丹;章震花;朱桂芳 刊期: 2015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