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多发性肌炎/皮肌炎外周血单个核细胞HLA-DR抗原的表达

张士发;梁再赋;许静;赵丽萍;王良明;顾绍裘

关键词:多发性肌炎/皮肌炎, 单个核细胞, HLA-DR
摘要:有关多发性肌炎(PM)/皮肌炎(DM)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的研究仅见早期报道,且尚无统一结论.为探讨PM/DM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HLA-DR的表达及其意义,我们应用双荧光抗体标记、流式细胞仪(FACS)进行了检测.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相关文献
  • 乙酰肝素酶、层黏连蛋白及其受体的表达以及在卵巢癌转移中的作用

    目的:探讨乙酰肝素酶mRNA(acetyl-heparanase mRNA)、层黏连蛋白(laminin,LN)及其受体(laminin recepter,LR),在50例卵巢癌、33例淋巴结转移卵巢癌及10例浆液性囊腺瘤中的表达,及其在卵巢癌转移中的作用.方法:应用原位杂交和免疫组化染色方法,检测乙酰肝素酶mRNA转录水平及LN和LR的蛋白的表达及定位.结果:乙酰肝素酶mRNA在卵巢癌病灶及转移淋巴结中的转录水平明显增强,原发灶与转移灶之间的表达差异显著(P<0.05),恶性肿瘤与良性肿瘤之间表达的差异更为明显(P<0.01).LN在癌组织及转移淋巴结中的表达少;而LR的表达却明显增强.乙酰肝素酶mRNA与LN表达呈负相关,与LR的表达呈正相关.结论:乙酰肝素酶mRNA的表达与LN和LR的表达之间分别呈正、负相关性,提示乙酰肝素酶是参与肿瘤的生长、侵袭和转移的方式之一.

    作者:刘玉;辛晓燕;韩良辅;王德堂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淋巴细胞中NF-κB p65活性水平在Fx1A诱导的口服耐受大鼠中的变化

    目的:探讨核因子-κB(NF-κB)p65在口服耐受发生中的活性改变及其意义.方法: 雌性Wistar大鼠30只随机分成两组: ①口服耐受组, 用小剂量(每次8 mg/2 mL PBS)的Fx1A抗原灌胃.②对照组, 用PBS 2 mL/次灌胃.观察大鼠迟发型超敏反应(DTH), 进行脾淋巴细胞增殖试验, 了解大鼠免疫功能的改变.以免疫组化和ELISA法, 检测大鼠淋巴组织中NF-κB p65的活性及TGF-β1的表达.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较, 口服耐受组大鼠DTH和抗原特异性淋巴细胞增殖反应明显受抑制; 肠黏膜Peyer's淋巴结(PP结)中NF-κB p65的活性及TGF-β1的表达明显增加.脾淋巴组织中NF-κB p65的活性降低, 但TGF-β1的表达明显增加.结论: 低剂量Fx1A抗原诱导的口服耐受的发生, 可能与不同部位免疫细胞内NF-κB p65的活性改变有关.

    作者:杜晓刚;甘华;陈雪梅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宫颈癌中HPV16变异的CTSE与HPV16物理状态关系的分析

    宫颈癌是常见的女性生殖道恶性肿瘤,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16型(Human papillomavirus 16,HPV16)感染与其密切相关.该病毒的长控制区(long control region,LCR)内有细胞型特异性增强子(cell-type-specific enhancer,CTSE),是LCR的重要组成部分,参与诱导启动子P97的活性,从而调控转化基因E6/E7转录的水平.本研究旨在检测HPV16 CTSE变异株在宿主细胞内的物理状态和CTSE变异的关系,探讨两者在宫颈癌发生、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为深入揭示HPV的致癌机制奠定基础.

    作者:刘文康;楚雍烈;杨娥;刘湘;郑建武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重组乙型肝炎病毒变异s基因疫苗诱导小鼠产生特异性体液免疫应答

    目的:构建乙型肝炎病毒(HBV)变异s基因真核表达载体,检测其诱导小鼠产生特异性体液免疫应答.方法:利用限制性内切酶定位克隆构建s基因nt587 G→A的真核表达载体pCMV-S2.S+145R(PR).用其转染人肝癌细胞系Hep G2后,用EIA、ELISA及免疫细胞化学法,观察其抗原性.以重组变异型s基因真核表达载体(PR)和载体pcDNA3.0分别免疫C57BL/6小鼠各5只.每只小鼠各肌肉注射纯化质粒100 μg.用ELISA法检测血清抗-HBs及抗-HBs2抗体的效价.结果:体外实验证实,变异型HBsAg可与抗-HBs结合;PR免疫小鼠可诱导其产生抗-HBs抗体及抗-HBs2抗体,但抗-HBs2抗体的出现早于抗-HBs抗体约1~2 wk.结论:HBV变异s基因(nt587 G→A)的真核表达载体的表达产物具有良好的抗原性,能够诱导C57BL/6小鼠产生体液免疫应答.

    作者:葛军辉;刘惠敏;何金;李玉莉;余宏宇;叶忠;张乐之;胡以平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抗戊型肝炎病毒噬菌体抗体库的构建与筛选

    目的:构建人抗戊型肝炎病毒 (HEV) 噬菌体抗体库,筛选人源中和性抗HEV的单克隆抗体(mAb) .方法:取抗HEV抗体阳性的6例HE患者静脉血,分离淋巴细胞,提取细胞总RNA后逆转录.用一组人IgG Fab基因特异性引物,分别扩增IgG κ0轻链与重链Fd 段基因.将κ轻链与Fd段基因先后克隆入噬菌体载体pComb3的相应位点,经电穿孔法转化大肠杆菌XL1-Blue,再以辅助噬菌体VCSM13超感染,构建人抗HEV噬菌体抗体库.采用独特的5轮筛选法(逐渐降低抗原包被量,严格洗脱条件),以固相化的4种含中和抗原表位的HEV 代表株ORF2重组混合抗原,筛选人噬菌体抗体库,并以 ELISA鉴定噬菌体抗体.结果:经数次电转化构建了容量为1.9×107重组率为80%的κ轻链基因库;容量为1.8×107重组率为20%的Fab基因库.以含中和抗原表位的HEV代表株ORF2重组混合抗原特异淘筛5次,出现特异富集.ELISA鉴定第5轮筛选产物,得到4株与HEV ORF2重组混合抗原具有较高亲和力的Fab噬菌体抗体,可能为中和抗体.结论:成功地构建了人抗HEV噬菌体抗体库,并获得人源抗HEV特异性噬菌体抗体.

    作者:魏华;张建琼;吕海芹;孟继鸿;鲁晓瑄;谢维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多发性肌炎/皮肌炎外周血单个核细胞HLA-DR抗原的表达

    有关多发性肌炎(PM)/皮肌炎(DM)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的研究仅见早期报道,且尚无统一结论.为探讨PM/DM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HLA-DR的表达及其意义,我们应用双荧光抗体标记、流式细胞仪(FACS)进行了检测.

    作者:张士发;梁再赋;许静;赵丽萍;王良明;顾绍裘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截短型转位肽重组抗体/颗粒酶B基因的构建及表达

    目的:构建携带截短型转位肽重组抗体/颗粒酶B基因的真核表达载体, 并将其在HER2阳性SKBR-3肿瘤细胞及HER2阴性Hela肿瘤细胞中表达.方法: 用 PCR法获得截短型转位肽重组抗体/颗粒酶B基因片段, 并克隆构建真核表达载体,以脂质体法转染SKBR-3细胞及Hela细胞, 用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检测其在不同细胞中的表达及对细胞形态的影响.结果: 成功构建了编码截短型转位肽重组抗体/颗粒酶B基因的真核表达载体pCMV-e23sFv-FSD-GrB, 用免疫细胞化学检测发现, 绝大多数Hela细胞可高表达e23sFv-FSD-GrB 蛋白, 且细胞形态正常, 而表达e23sFv-FSD-GrB 蛋白的SKBR-3细胞形态发生变化, 出现固缩细胞.结论: 截短型转位肽重组抗体/颗粒酶B基因真核表达体系的建立, 为确定PE转位肽的小转位功能区段奠定了基础.

    作者:张莉;赵晶;王智;温伟红;张盈华;王成济;杨安钢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人重组LIGHT-Fc分子的真核表达及其抗肿瘤活性研究

    目的:构建人LIGHT-Fc基因的真核表达质粒,并表达获得有较高生物学活性的纯化人LIGHT-Fc融合蛋白.方法:从cDNA文库中PCR扩增LIGHT全长编码基因,并导入克隆载体.测序证实后,继续用PCR扩增其膜外区cDNA,用重叠延伸技术(SOE)引入CD137信号肽基因.将SOE产物与hIgG1Fc基因一起装入真核表达载体pcDNA3中,瞬时转染293T细胞,用夹心ELISA检测其表达情况,经蛋白A亲和纯化,用SDS-PAGE检测其纯度与Mr,并以肿瘤细胞为靶细胞,检测其生物学活性.结果:测序证实构建的LIGHT与LIGHT-Fc cDNA阅读框完整,连接部位序列正确;ELISA和SDS-PAGE证实LIGHT-Fc融合蛋白的表达与纯度;MTT证明人LIGHT-Fc蛋白对一些肿瘤细胞系具有生长抑制作用.结论:获得了有抗肿瘤活性的纯化hLIGHT-Fc融合蛋白,为探讨LIGHT在免疫自稳调节中的地位、结合相应受体后的动力学与信号转导机制,以及探索LIGHT的其他生物学功能奠定了坚实的实验基础.

    作者:黄钢;白云;姜曼;黎万玲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广东地区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患者血清的IFA检测

    目的:证实新分离出的冠状病毒与SARS患者的关糸.方法:应用IFA诊断试剂做免疫荧光染色,检测2003-02-04~04-13期间,广东地区3所医院临床诊断为SARS的72例患者血清特异性抗体,以及直接参加救治SARS患者但末发生感染的109名医护人员的血清标本,并以疾病流行期间7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正常对照组.结果:72例SARS患者中,62例血清特异性IgG呈阳性;而109例密切接触但末发生感染的医护人员及70例SARS流行期间健康体检者,血清特异性IgG和IgM均呈阴性.结论:SARS冠状病毒是引发广东地区SARS的病原体.

    作者:石玉玲;李林海;徐德兴;祝庆余;司炳银;于曼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腺苷和抗IgE抗体对哮喘患者BALF中肥大细胞分泌组胺的影响

    目的:研究支气管哮喘(哮喘)患者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中肥大细胞的功能特性.方法:29例轻度哮喘患者BALF中的细胞经冲洗后,加入含抗IgE抗体、腺苷、缓冲液或腺苷+抗IgE抗体的LP4试管中进行激发试验.检测BALF肥大细胞中的组胺释放量.结果:腺苷浓度达100 μmol/L时,仍无明显刺激组胺释放的作用,仅在浓度高达1 000 μmol/L时,方可诱导哮喘患者BALF中肥大细胞释放约17%的组胺.抗IgE抗体的浓度大于1×10-4 g/L时对哮喘患者BALF中肥大细胞的释放组胺有明显的促进作用;仅3×10-5 g/L的抗IgE抗体与腺苷联合应用的实测值,明显高于对应的单独作用组的相加值.结论:哮喘患者BALF中的肥大细胞对腺苷的刺激反应较差,但对抗IgE抗体刺激的反应性明显增强.仅低浓度的抗IgE抗体和腺苷具有协同作用.

    作者:谢华;何韶衡;陈萍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兔抗Syk抗体制备和在乳腺癌诊断中的应用

    目的:制备兔抗小鼠脾酪氨酸激酶(Syk)抗体,分析其在乳腺癌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应用重组小鼠Syk蛋白,常规免疫雄性家兔制备抗Syk抗体.用免疫印迹法检测Syk抗体的纯度和特异性.应用免疫组化法,检测乳腺组织中Syk蛋白的表达.结果:用重组小鼠Syk蛋白免疫家兔6 wk后,静脉血中抗Syk抗体效价为1∶6 400(A450=1.03).将Syk经SDS-PAGE分离,可见1条相对分子质量(Mr)为72 000的蛋白条带,与理论值相符.用抗Syk血清做免疫印迹证实,在Mr为72 000处有1条明显的带,证明是抗Syk特异性抗体.乳腺组织切片经抗Syk抗体免疫组化染色,在正常乳腺组织细胞胞浆中可见棕黄色颗粒,而浸润性乳腺导管癌组织的细胞浆不着色.结论:制备了高效价、特异性的兔抗Syk抗体.用该抗体检测证实,Syk在正常乳腺组织细胞中呈高表达,在乳腺癌组织细胞中表达缺失. 有可能用于乳腺癌的临床诊断.

    作者:单保恩;董青;王晓玲;陈兴;董金琢;马洪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重症肌无力患者胸腺细胞凋亡障碍与Fas表达异常的关系

    目的:探讨重症肌无力(MG)胸腺细胞凋亡异常、Fas表达异常在自身免疫应答形成中的作用.方法:用手术切除的MG患者的胸腺,制备胸腺提取液和胸腺细胞悬液,用MTT比色法测定胸腺细胞的增殖;用DNA电泳及细胞形态学观察细胞凋亡;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表面Fas的表达,用RT-PCR结合单链多态构象性分析(SSCP),探讨Fas基因的转录及可能存在的Fas基因突变.结果:MG患者的胸腺提取液,能抑制正常胸腺细胞增殖,但不能抑制MG患者胸腺细胞增殖.在地塞米松作用下,正常人及患者胸腺细胞的增殖均可被抑制,细胞增殖抑制率分别为58.33%和54.26%.MG患者胸腺细胞的DNA电泳可见梯状条带,并且胸腺细胞上Fas的表达百分率增加[(20.38±6.07)%],与空白对照组[(12.43±4.32)%]相比较P<0.05.对MG患者胸腺细胞Fas mRNA进行RT-PCR-SSCP分析,部分MG患者出现异常电泳条带.结论:MG患者胸腺细胞的凋亡及Fas分子表达均异常,而且存在Fas基因突变,提示与本病的发生发展有关.

    作者:杜英;张清勇;阮丽荣;梁长春;李倩如;何炜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碘化钠对人甲状腺细胞HLA-DR抗原表达及其超微结构的影响

    碘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之一,是机体合成甲状腺激素T3、T4的主要原料,而且又是重要的甲状腺功能调节因子,在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autoimmune thyroid disease,AITD)的发病机制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其具体的发病机制尚未阐明.

    作者:余霄龙;闫胜利;王颜刚;綦玉芹;王娈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小鼠淋巴细胞体外抗弓形虫作用的实验研究

    目的:了解小鼠淋巴细胞体外抗御弓形虫速殖子的效果.方法:采用大鼠脾细胞培养技术,以乙酰螺旋霉素作为阳性对照,观察淋巴细胞本身以及加入扁桃酸(MA)后,对虫体侵入淋巴细胞及在淋巴细胞内增殖的影响.结果:与其他体细胞相比较,淋巴细胞在受到弓形虫侵害时,仍可抑制和杀灭弓形虫.当存在免疫作用的情况下,安全剂量的MA抑制弓形虫侵入的作用不显著,但抑制细胞内弓形虫增殖的作用显著.结论:以细胞介导的免疫作用是宿主抗弓形虫感染的重要因素,因此,应注重提高机体的细胞免疫,同时加用药物,以增强机体抗虫的效果.

    作者:石琦;郝炳华;周玉玲;石兴民;杨安宁;张瑾;程彦斌;李哲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BLCAP蛋白表达与骨肉瘤恶性程度的关系

    目的:了解BLCAP蛋白表达与骨肉瘤恶性程度的关系.方法:采用SABC法,对临床收集骨肉瘤病理标本进行检测,观察BLCAP蛋白表达情况,结合临床随访结果,判断BLCAP蛋白表达与骨肉瘤恶性程度之间的关系.结果:BLCAP蛋白在原发骨肉瘤组织中表达阳性率约为65.6%,而在复发性骨肉瘤组织中表达阳性率只有25.0%.结论:BLCAP蛋白表达水平与骨肉瘤恶性程度之间有一定的相关性,对临床判断骨肉瘤的预后有一定参考价值.

    作者:苏海川;赵玉红;范德刚;范清宇;张鹏;文艳华;刘云燕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炎症反应在冠心病患者中的作用及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炎症反应与冠心病(CHD)之间的关系.方法:101例CHD患者分为3组,即稳定型心绞痛(SAP)组(19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组(33例)和急性心肌梗死(AMI)组(49例).分别采用免疫浊度法及血细胞计数仪,检测外周血中的C-反应性蛋白(CRP)水平及白细胞(WBC)总数.20例AMI死亡患者的心肌组织切片进行病理学检查.结果:AMI和UAP组血中CRP的水平和WBC总数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病理学检查发现,AMI患者心肌中有大量白细胞浸润.结论:CHD发生、发展有炎症反应的参与,检测血中的CRP和WBC可作为监测病情、预测冠心病危险性的常规指标之一.

    作者:王勇;丁体龙;张玲玲;严家春;俞小忠;石坚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美罗华在非何杰金淋巴瘤治疗方面的新用法及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131I标记的美罗华用于CD20表达阳性的晚期难治非何杰金淋巴瘤(NHL)患者治疗的疗效.方法:15例晚期NHL患者,年龄46~68岁,以剂量为50~100 Bq的131I作为标记物标记100 mg的Rituxan,按剂量的1/3直接注射于局部病灶,2/3静脉滴注.每2~3个月1次,2~3次为1疗程.结果:完全缓解(CR)者5例,部分缓解(PR)者7例,病情稳定(SD)者2例,病情进展(PD)者1例,总有效率(ORR)80%.定期检查患者血清HAMA,未发现阳性者.结论:131I标记的美罗华是NHL极有前景的治疗方法.

    作者:潘春华;罗荣城;菜红兵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抗ssDNA单抗免疫组化法用于检测肿瘤细胞株对化疗药物敏感性的研究

    目的:应用本室制备的抗单链DNA(ssDNA)单克隆抗体(mAb),检测多种化疗药物对不同肿瘤细胞株凋亡的诱导作用,并根据凋亡率判断肿瘤细胞对化疗药物的敏感性. 方法:用血浆峰值浓度(PPC)的9种化疗药物,分别诱导肿瘤细胞株K562和Hep-2的凋亡.用抗ssDNA mAb免疫组化染色法,检测肿瘤细胞株的凋亡并计算调亡率.结果:以抗ssDNA mAb建立的检测细胞凋亡的免疫组化法,能够区分凋亡细胞和非凋亡细胞.该法检测证明,化疗药物可诱导敏感肿瘤细胞株凋亡,但不同化疗药物诱导同一肿瘤细胞株或不同肿瘤细胞株凋亡的程度不同.结论:抗ssDNA mAb免疫组化法,可用于检测肿瘤细胞对化疗药物的敏感性.

    作者:吴晓燕;徐志伟;吴国庆;苗乃法;冯永堂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TR基因重组腺病毒载体的构建和鉴定

    目的:构建含人硫氧还蛋白还原酶(TR)基因的重组腺病毒载体,探讨TR的抗氧化功能与神经退行性疾病的相关性.方法:从重组质粒pGEM-TR上用内切酶切下编码500个氨基酸的全长TR cDNA片段,并连接穿梭质粒pShuttle,再双酶切pShuttle-TR.将带有CMV启动子的目的片段,插入E1、E3缺失的Adeno-X病毒DNA中,以Adeno-TR DNA通过脂质体转染HEK293细胞,获得重组腺病毒Adeno-TR进行PCR鉴定及病毒滴度测定.用重组腺病毒感染CV1细胞,通过免疫荧光染色与Western blot分别检测重组腺病毒感染的细胞上和裂解液中TR蛋白的表达.结果:重组腺病毒Adeno-TR的病毒滴度为4.4×1011pfu/L.PCR、荧光显微镜证实,以及Western bolt分析,在相对分子质量(Mr)约55 000处均出现特异性条带.结论:成功地构建了重组腺病毒载体,并能介导外源基因TR表达,为进一步研究TR的功能及其与疾病的相关性奠定了基础.

    作者:徐江英;许琳;彭光勇;丁传林;卢是月;姚堃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大鼠心脏移植后淋巴细胞5种免疫分子表达的变化

    目的:观察大鼠异体异位心脏移植术后不同时间点, 淋巴细胞相关免疫分子的表达水平、供心存活率及心肌组织的病理学改变, 探讨免疫排斥反应的相关时间进程.方法: 分别经供体SD大鼠的心脏主动脉、肺动脉与受体Wistar大鼠的腹主动脉及下腔静脉吻合, 进行异位心脏移植术.于术前及术后不同时间点, 取血分离淋巴细胞.用流式细胞仪分别检测淋巴细胞上CD4、CD8、IL-2R、ICAM-I和MHC-II类分子的表达水平.对供心心肌组织进行常规病理学检查.结果: 于移植后24 h, 只有MHC-II类分子的表达水平增加, CD4 、IL-2R和ICAM-I的表达水平降低, CD8无改变.术后72 h, CD4 、CD8及IL-2R的表达增加, 其中CD8和IL-2R达峰值.术后7~10 d, 除CD4的表达继续增加外, 其他4种免疫分子的表达水平逐渐降低.术后不同时间点移植心脏的存活率分别为: 100%(24 h)、85.7%(72 h)、16.7%(7 d)、0(10 d和12 d).病理学检查显示, 移植后24 h, 心肌组织无明显的病理学变化, 术后3 d, 7只大鼠中4只出现Ⅰ A级及以上病理改变.术后7 d, 6只大鼠全部发生Ⅱ级以上的病理学变化.结论: 大鼠心脏移植后的24 h内, 外周血淋巴细胞为以MHC-II分子表达为主的抗原识别、呈递期, 并伴有一过性免疫功能降低; 术后24~72 h为T细胞活化期, 术后3~7 d为免疫排斥反应效应期.CD4、CD8和IL-2R等免疫分子表达的峰值与开始出现轻度排斥反应时病理学变化的时间相一致.

    作者:顾云;黄益民;张永科;吕燕宁;林筝;张颖;葛六平 刊期: 2003年第05期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主管:中国免疫学会;第四军医大学

主办:陕西省免疫学会,中国免疫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