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重组乙型肝炎病毒变异s基因疫苗诱导小鼠产生特异性体液免疫应答

葛军辉;刘惠敏;何金;李玉莉;余宏宇;叶忠;张乐之;胡以平

关键词:乙型肝炎表面抗原, 变异, 基因疫苗, 体液免疫应答
摘要:目的:构建乙型肝炎病毒(HBV)变异s基因真核表达载体,检测其诱导小鼠产生特异性体液免疫应答.方法:利用限制性内切酶定位克隆构建s基因nt587 G→A的真核表达载体pCMV-S2.S+145R(PR).用其转染人肝癌细胞系Hep G2后,用EIA、ELISA及免疫细胞化学法,观察其抗原性.以重组变异型s基因真核表达载体(PR)和载体pcDNA3.0分别免疫C57BL/6小鼠各5只.每只小鼠各肌肉注射纯化质粒100 μg.用ELISA法检测血清抗-HBs及抗-HBs2抗体的效价.结果:体外实验证实,变异型HBsAg可与抗-HBs结合;PR免疫小鼠可诱导其产生抗-HBs抗体及抗-HBs2抗体,但抗-HBs2抗体的出现早于抗-HBs抗体约1~2 wk.结论:HBV变异s基因(nt587 G→A)的真核表达载体的表达产物具有良好的抗原性,能够诱导C57BL/6小鼠产生体液免疫应答.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相关文献
  • 小鼠淋巴细胞体外抗弓形虫作用的实验研究

    目的:了解小鼠淋巴细胞体外抗御弓形虫速殖子的效果.方法:采用大鼠脾细胞培养技术,以乙酰螺旋霉素作为阳性对照,观察淋巴细胞本身以及加入扁桃酸(MA)后,对虫体侵入淋巴细胞及在淋巴细胞内增殖的影响.结果:与其他体细胞相比较,淋巴细胞在受到弓形虫侵害时,仍可抑制和杀灭弓形虫.当存在免疫作用的情况下,安全剂量的MA抑制弓形虫侵入的作用不显著,但抑制细胞内弓形虫增殖的作用显著.结论:以细胞介导的免疫作用是宿主抗弓形虫感染的重要因素,因此,应注重提高机体的细胞免疫,同时加用药物,以增强机体抗虫的效果.

    作者:石琦;郝炳华;周玉玲;石兴民;杨安宁;张瑾;程彦斌;李哲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GAP-43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表达及抗GAP-43单克隆抗体的制备

    目的:原核表达神经生长相关蛋白-43(GAP-43),并制备抗GAP-43的单克隆抗体(mAb).方法:从含有GAP-43 cDNA的质粒中,用PCR扩增GAP-43 cDNA的全长编码序列,克隆入表达载体pGEX-4T-1中,构建GAP-43的高表达工程菌,并以IPTG诱导表达目的蛋白.通过亲和层析法纯化表达的GST-GAP-43融合蛋白,并以此为抗原制备mAb.结果:酶切鉴定证明,获得含有目的基因片段的重组质粒.表达的GST-GAP-43融合蛋白以可溶性的形式存在.ELISA检测表明,获得的抗GAP-43 mAb效价为1∶108,其IgG的亚类为IgG2a,亚型问型. 用Western blot 检测大鼠脑匀浆蛋白,在相对分子质量(Mr)为50 000处有一条特异性带.用此mAb进行荧光免疫法检测表明,在致敏豚鼠的肺切片中,有GAP-43阳性的神经纤维.结论:所获抗GAP-43 mAb的特异性强、效价高,对进一步研究GAP-43在神经系统中的作用提供了有用的试剂.

    作者:段小莉;黄文晋;王百忍;宋俊峰;金卫林;郭翔;鞠躬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抗戊型肝炎病毒噬菌体抗体库的构建与筛选

    目的:构建人抗戊型肝炎病毒 (HEV) 噬菌体抗体库,筛选人源中和性抗HEV的单克隆抗体(mAb) .方法:取抗HEV抗体阳性的6例HE患者静脉血,分离淋巴细胞,提取细胞总RNA后逆转录.用一组人IgG Fab基因特异性引物,分别扩增IgG κ0轻链与重链Fd 段基因.将κ轻链与Fd段基因先后克隆入噬菌体载体pComb3的相应位点,经电穿孔法转化大肠杆菌XL1-Blue,再以辅助噬菌体VCSM13超感染,构建人抗HEV噬菌体抗体库.采用独特的5轮筛选法(逐渐降低抗原包被量,严格洗脱条件),以固相化的4种含中和抗原表位的HEV 代表株ORF2重组混合抗原,筛选人噬菌体抗体库,并以 ELISA鉴定噬菌体抗体.结果:经数次电转化构建了容量为1.9×107重组率为80%的κ轻链基因库;容量为1.8×107重组率为20%的Fab基因库.以含中和抗原表位的HEV代表株ORF2重组混合抗原特异淘筛5次,出现特异富集.ELISA鉴定第5轮筛选产物,得到4株与HEV ORF2重组混合抗原具有较高亲和力的Fab噬菌体抗体,可能为中和抗体.结论:成功地构建了人抗HEV噬菌体抗体库,并获得人源抗HEV特异性噬菌体抗体.

    作者:魏华;张建琼;吕海芹;孟继鸿;鲁晓瑄;谢维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重症肌无力患者胸腺细胞凋亡障碍与Fas表达异常的关系

    目的:探讨重症肌无力(MG)胸腺细胞凋亡异常、Fas表达异常在自身免疫应答形成中的作用.方法:用手术切除的MG患者的胸腺,制备胸腺提取液和胸腺细胞悬液,用MTT比色法测定胸腺细胞的增殖;用DNA电泳及细胞形态学观察细胞凋亡;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表面Fas的表达,用RT-PCR结合单链多态构象性分析(SSCP),探讨Fas基因的转录及可能存在的Fas基因突变.结果:MG患者的胸腺提取液,能抑制正常胸腺细胞增殖,但不能抑制MG患者胸腺细胞增殖.在地塞米松作用下,正常人及患者胸腺细胞的增殖均可被抑制,细胞增殖抑制率分别为58.33%和54.26%.MG患者胸腺细胞的DNA电泳可见梯状条带,并且胸腺细胞上Fas的表达百分率增加[(20.38±6.07)%],与空白对照组[(12.43±4.32)%]相比较P<0.05.对MG患者胸腺细胞Fas mRNA进行RT-PCR-SSCP分析,部分MG患者出现异常电泳条带.结论:MG患者胸腺细胞的凋亡及Fas分子表达均异常,而且存在Fas基因突变,提示与本病的发生发展有关.

    作者:杜英;张清勇;阮丽荣;梁长春;李倩如;何炜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炎症反应在冠心病患者中的作用及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炎症反应与冠心病(CHD)之间的关系.方法:101例CHD患者分为3组,即稳定型心绞痛(SAP)组(19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组(33例)和急性心肌梗死(AMI)组(49例).分别采用免疫浊度法及血细胞计数仪,检测外周血中的C-反应性蛋白(CRP)水平及白细胞(WBC)总数.20例AMI死亡患者的心肌组织切片进行病理学检查.结果:AMI和UAP组血中CRP的水平和WBC总数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病理学检查发现,AMI患者心肌中有大量白细胞浸润.结论:CHD发生、发展有炎症反应的参与,检测血中的CRP和WBC可作为监测病情、预测冠心病危险性的常规指标之一.

    作者:王勇;丁体龙;张玲玲;严家春;俞小忠;石坚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BSA-Y-DOTA免疫噬菌体Fab抗体库的构建及鉴定

    目的:构建钇-十二烷四乙酸(Y-DOTA)免疫噬菌体Fab抗体库.方法:将牛血清白蛋白(BSA)与DOTA交联,并与金属Y鳌合制备成BSA-Y-DOTA,用其免疫BALB/c小鼠.检测抗血清的滴度后,分离抗体阳性的小鼠脾淋巴细胞,提取总RNA.利用RT-PCR扩增全套重链Fd和轻链基因,依次插入经改造的噬菌体载体pComb3M的相应酶切位点,构建成Fab噬菌体抗体库.用酶切、序列测定及ELISA等方法,对重组率、多样性及Fab的展示情况进行鉴定.结果:成功得制备了BSA-Y-DOTA交联物,并获得较好的免疫效果.免疫小鼠的全套重链Fd片段和轻链均得到正确扩增;d片断和轻链基因均插入到载体pComb3M中;ab抗体库的库容量达8×107;重组率约为90%,且具有良好的抗体基因多样性.另外,Fab片段也被展示于噬菌体表面.结论:成功地构建了半抗原Y-DOTA的Fab噬菌体抗体库,为筛选Y-DOTA特异性抗体奠定了基础.

    作者:宋斐;邢金良;张思河;杨向民;陈志南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腺苷和抗IgE抗体对哮喘患者BALF中肥大细胞分泌组胺的影响

    目的:研究支气管哮喘(哮喘)患者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中肥大细胞的功能特性.方法:29例轻度哮喘患者BALF中的细胞经冲洗后,加入含抗IgE抗体、腺苷、缓冲液或腺苷+抗IgE抗体的LP4试管中进行激发试验.检测BALF肥大细胞中的组胺释放量.结果:腺苷浓度达100 μmol/L时,仍无明显刺激组胺释放的作用,仅在浓度高达1 000 μmol/L时,方可诱导哮喘患者BALF中肥大细胞释放约17%的组胺.抗IgE抗体的浓度大于1×10-4 g/L时对哮喘患者BALF中肥大细胞的释放组胺有明显的促进作用;仅3×10-5 g/L的抗IgE抗体与腺苷联合应用的实测值,明显高于对应的单独作用组的相加值.结论:哮喘患者BALF中的肥大细胞对腺苷的刺激反应较差,但对抗IgE抗体刺激的反应性明显增强.仅低浓度的抗IgE抗体和腺苷具有协同作用.

    作者:谢华;何韶衡;陈萍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在鸡痘病毒中共表达HIV-1 gp120与IL-2基因

    外膜蛋白gp120是HIV-1主要结构蛋白之一,它的V3区存在着中和抗体决定簇、CTL决定簇,以及对巨噬细胞和脑组织纤维特异性识别的区,与HIV-1可诱导中和抗体应答、特异性细胞毒反应及分子致病机制密切相关[1,2].

    作者:江文正;金宁一;李子健;张立树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广东地区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患者血清的IFA检测

    目的:证实新分离出的冠状病毒与SARS患者的关糸.方法:应用IFA诊断试剂做免疫荧光染色,检测2003-02-04~04-13期间,广东地区3所医院临床诊断为SARS的72例患者血清特异性抗体,以及直接参加救治SARS患者但末发生感染的109名医护人员的血清标本,并以疾病流行期间7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正常对照组.结果:72例SARS患者中,62例血清特异性IgG呈阳性;而109例密切接触但末发生感染的医护人员及70例SARS流行期间健康体检者,血清特异性IgG和IgM均呈阴性.结论:SARS冠状病毒是引发广东地区SARS的病原体.

    作者:石玉玲;李林海;徐德兴;祝庆余;司炳银;于曼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多发性肌炎/皮肌炎外周血单个核细胞HLA-DR抗原的表达

    有关多发性肌炎(PM)/皮肌炎(DM)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的研究仅见早期报道,且尚无统一结论.为探讨PM/DM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HLA-DR的表达及其意义,我们应用双荧光抗体标记、流式细胞仪(FACS)进行了检测.

    作者:张士发;梁再赋;许静;赵丽萍;王良明;顾绍裘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美罗华在非何杰金淋巴瘤治疗方面的新用法及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131I标记的美罗华用于CD20表达阳性的晚期难治非何杰金淋巴瘤(NHL)患者治疗的疗效.方法:15例晚期NHL患者,年龄46~68岁,以剂量为50~100 Bq的131I作为标记物标记100 mg的Rituxan,按剂量的1/3直接注射于局部病灶,2/3静脉滴注.每2~3个月1次,2~3次为1疗程.结果:完全缓解(CR)者5例,部分缓解(PR)者7例,病情稳定(SD)者2例,病情进展(PD)者1例,总有效率(ORR)80%.定期检查患者血清HAMA,未发现阳性者.结论:131I标记的美罗华是NHL极有前景的治疗方法.

    作者:潘春华;罗荣城;菜红兵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反义CD40RNA对EB病毒转化的B细胞CD40分子表达和增殖能力的影响

    目的:探讨瞬时表达的反义CD40 RNA,对EB病毒转化的健康人B细胞膜表面CD40分子表达和增殖能力的影响. 方法:应用T-A克隆技术和亚克隆技术,构建人反义CD40 RNA的真核表达载体pcDNA3/CD40,并以其转染本室建立的EB病毒转化的健康人B细胞.应用流式细胞仪(FACS),检测B细胞膜上CD40分子表达的变化.应用MTT比色法检测反义CD40 RNA对B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结果:与转染空载体pcDNA3组相比,转染pcDNA3/CD40细胞上CD40分子的表达降低(P<0.01),其增殖能力明显降低(P<0.01).结论:反义CD40 RNA技术,可作为有效的免疫调控手段.CD40基因本身在细胞的生长代谢中也起着重要作用.

    作者:郑祥雄;李和军;李频;周小玲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检测血清中HBV-DNA

    目的:研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FQ-PCR)检测HBV-DNA对辨别病毒复制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FQ-PCR和ELISA方法,检测79例患者血清HBV-DNA拷贝数和免疫学血清指标.结果:26例HBsAg、HBeAg、抗-HBc均阳性的标本,HBV-DNA也全部阳性,平均拷贝数为2.7×105/mL.8例HBsAg、HBeAg阳性的标本,HBV-DNA也全部阳性,平均拷贝数为5.2×104/mL.21例HBsAg、抗-HBe、抗-HBc均阳性的标本HBV-DNA阳性率为66.7%,平均拷贝数为3.1×104/mL.9例HBsAg阳性的标本HBV-DNA阳性率为11%.平均拷贝数为1.4×103/mL.结论: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检测HBV-DNA可以更加准确地判断HBV的感染和复制情况.

    作者:许丽艳;敬华;杨晋德;刘春雷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细胞内钙离子螯合剂抑制HSV-1诱导Hela细胞的凋亡作用

    目的:探讨HSV-1在诱导Hela细胞凋亡中, 细胞内游离钙浓度的变化及钙离子螯合剂对HSV-1诱导Hela细胞凋亡的抑制作用.方法: HSV-1感染Hela细胞后, 用扫描电镜及透射电镜观察凋亡情况.用荧光探针标记细胞内游离Ca2+, 在不同时间观察细胞内游离Ca2+浓度的变化.结果: HSV-1感染Hela细胞后,出现了典型的凋亡形态学变化.细胞内游离Ca2+浓度在HSV-1感染Hela细胞后12 h达高峰; 典型的凋亡形态学变化出现在HSV-1感染Hela细胞后24 h.细胞内Ca2+螯合剂能显著抑制HSV-1诱导的Hela细胞凋亡.结论: 细胞内游离Ca2+在HSV-1诱导的Hela细胞凋亡过程中, 具有重要作用, 此实验结果为临床治疗相关疾病提供了有用的线索.

    作者:杨秋霞;姜洪池;李斌;郗雪艳;刘玉;王兰;吕雪莹;谷金宇;李殿俊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乙酰肝素酶、层黏连蛋白及其受体的表达以及在卵巢癌转移中的作用

    目的:探讨乙酰肝素酶mRNA(acetyl-heparanase mRNA)、层黏连蛋白(laminin,LN)及其受体(laminin recepter,LR),在50例卵巢癌、33例淋巴结转移卵巢癌及10例浆液性囊腺瘤中的表达,及其在卵巢癌转移中的作用.方法:应用原位杂交和免疫组化染色方法,检测乙酰肝素酶mRNA转录水平及LN和LR的蛋白的表达及定位.结果:乙酰肝素酶mRNA在卵巢癌病灶及转移淋巴结中的转录水平明显增强,原发灶与转移灶之间的表达差异显著(P<0.05),恶性肿瘤与良性肿瘤之间表达的差异更为明显(P<0.01).LN在癌组织及转移淋巴结中的表达少;而LR的表达却明显增强.乙酰肝素酶mRNA与LN表达呈负相关,与LR的表达呈正相关.结论:乙酰肝素酶mRNA的表达与LN和LR的表达之间分别呈正、负相关性,提示乙酰肝素酶是参与肿瘤的生长、侵袭和转移的方式之一.

    作者:刘玉;辛晓燕;韩良辅;王德堂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兔抗Syk抗体制备和在乳腺癌诊断中的应用

    目的:制备兔抗小鼠脾酪氨酸激酶(Syk)抗体,分析其在乳腺癌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应用重组小鼠Syk蛋白,常规免疫雄性家兔制备抗Syk抗体.用免疫印迹法检测Syk抗体的纯度和特异性.应用免疫组化法,检测乳腺组织中Syk蛋白的表达.结果:用重组小鼠Syk蛋白免疫家兔6 wk后,静脉血中抗Syk抗体效价为1∶6 400(A450=1.03).将Syk经SDS-PAGE分离,可见1条相对分子质量(Mr)为72 000的蛋白条带,与理论值相符.用抗Syk血清做免疫印迹证实,在Mr为72 000处有1条明显的带,证明是抗Syk特异性抗体.乳腺组织切片经抗Syk抗体免疫组化染色,在正常乳腺组织细胞胞浆中可见棕黄色颗粒,而浸润性乳腺导管癌组织的细胞浆不着色.结论:制备了高效价、特异性的兔抗Syk抗体.用该抗体检测证实,Syk在正常乳腺组织细胞中呈高表达,在乳腺癌组织细胞中表达缺失. 有可能用于乳腺癌的临床诊断.

    作者:单保恩;董青;王晓玲;陈兴;董金琢;马洪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淋巴细胞中NF-κB p65活性水平在Fx1A诱导的口服耐受大鼠中的变化

    目的:探讨核因子-κB(NF-κB)p65在口服耐受发生中的活性改变及其意义.方法: 雌性Wistar大鼠30只随机分成两组: ①口服耐受组, 用小剂量(每次8 mg/2 mL PBS)的Fx1A抗原灌胃.②对照组, 用PBS 2 mL/次灌胃.观察大鼠迟发型超敏反应(DTH), 进行脾淋巴细胞增殖试验, 了解大鼠免疫功能的改变.以免疫组化和ELISA法, 检测大鼠淋巴组织中NF-κB p65的活性及TGF-β1的表达.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较, 口服耐受组大鼠DTH和抗原特异性淋巴细胞增殖反应明显受抑制; 肠黏膜Peyer's淋巴结(PP结)中NF-κB p65的活性及TGF-β1的表达明显增加.脾淋巴组织中NF-κB p65的活性降低, 但TGF-β1的表达明显增加.结论: 低剂量Fx1A抗原诱导的口服耐受的发生, 可能与不同部位免疫细胞内NF-κB p65的活性改变有关.

    作者:杜晓刚;甘华;陈雪梅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大鼠心脏移植后淋巴细胞5种免疫分子表达的变化

    目的:观察大鼠异体异位心脏移植术后不同时间点, 淋巴细胞相关免疫分子的表达水平、供心存活率及心肌组织的病理学改变, 探讨免疫排斥反应的相关时间进程.方法: 分别经供体SD大鼠的心脏主动脉、肺动脉与受体Wistar大鼠的腹主动脉及下腔静脉吻合, 进行异位心脏移植术.于术前及术后不同时间点, 取血分离淋巴细胞.用流式细胞仪分别检测淋巴细胞上CD4、CD8、IL-2R、ICAM-I和MHC-II类分子的表达水平.对供心心肌组织进行常规病理学检查.结果: 于移植后24 h, 只有MHC-II类分子的表达水平增加, CD4 、IL-2R和ICAM-I的表达水平降低, CD8无改变.术后72 h, CD4 、CD8及IL-2R的表达增加, 其中CD8和IL-2R达峰值.术后7~10 d, 除CD4的表达继续增加外, 其他4种免疫分子的表达水平逐渐降低.术后不同时间点移植心脏的存活率分别为: 100%(24 h)、85.7%(72 h)、16.7%(7 d)、0(10 d和12 d).病理学检查显示, 移植后24 h, 心肌组织无明显的病理学变化, 术后3 d, 7只大鼠中4只出现Ⅰ A级及以上病理改变.术后7 d, 6只大鼠全部发生Ⅱ级以上的病理学变化.结论: 大鼠心脏移植后的24 h内, 外周血淋巴细胞为以MHC-II分子表达为主的抗原识别、呈递期, 并伴有一过性免疫功能降低; 术后24~72 h为T细胞活化期, 术后3~7 d为免疫排斥反应效应期.CD4、CD8和IL-2R等免疫分子表达的峰值与开始出现轻度排斥反应时病理学变化的时间相一致.

    作者:顾云;黄益民;张永科;吕燕宁;林筝;张颖;葛六平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抗蓖麻毒素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及应用

    蓖麻毒素(Ricin)是一种毒素蛋白,由A、B两条多肽链组成,通过二硫键结合,毒素进入人体后,B链结合到细胞表面,A链内转化到细胞浆,使核糖体失活,从而抑制蛋白质的合成,造成人体中毒死亡,对成人的平均致死剂量为1.5 μg[1].

    作者:郝兰群;郭胜清;郭振泉;宋凤卿;刘云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结核杆菌热休克蛋白70基因的克隆与原核表达

    目的:克隆结核杆菌热休克蛋白70(TBhsp70)基因,并在大肠杆菌中表达.方法:利用PCR技术从结核杆菌H37Rv中扩增Hsp70基因,并将其克隆到pUC19中,进行测序.将得到的Hsp70基因克隆到表达载体pGEX-4T-1中,构建重组表达质粒pGEX-TBhsp70,在大肠杆菌DH5α中进行表达.结果:成功地克隆了TBhsp70基因.DNA测序证实,与GenBank公布的序列一致.含pGEX-TBhsp70基因表达质粒的大肠杆菌经IPTG诱导后,能够表达相对分子质量(Mr)约为96 000的融合蛋白.结论:获得了TBhsp70基因,成功地构建了原核表达质粒pGEX-TBhsp70,并在大肠杆菌得到表达,为其相关研究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作者:叶菁;隋延仿;陈广生;张秀敏 刊期: 2003年第05期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主管:中国免疫学会;第四军医大学

主办:陕西省免疫学会,中国免疫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