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厄贝沙坦对非杓型高血压患者昼夜节律的干预作用及血醛固酮水平的影响

何江;郑建华;刘丽;梁超

关键词:厄贝沙坦, 高血压, 非杓型, 醛固酮
摘要:目的:观察厄贝沙坦治疗非杓型高血压患者降压效果及其杓型血压昼夜节律恢复情况,并观察治疗后血浆醛固酮水平的影响.方法:对杓型和非杓型两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分别给予150-300 mg/d,观察降压效果及对血压昼夜节律的影响,并监测用药前后血浆醛固酮水平的变化.结果:所有高血压患者应用厄贝沙坦治疗前后收缩压及舒张压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非杓型组夜间收缩压及舒张压的下降值与杓型相比有统计学差异,出现了明显的昼夜节律,血浆醛固酮水平出现了明显差异.结论:厄贝沙坦对非杓型高血压患者有良好的降压作用,并能恢复非杓型高血压患者的昼夜节律,向杓型血压变化.
华西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甲状腺机能亢进性慢性肌病34例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慢性甲状腺机能亢进性肌病(CTM)的临床、EMG特点.方法:对34例CTM患者的临床特点、电生理改变进行分析.结果: 34例CTM患者均有突出的肌无力及甲状腺毒症性周期性麻痹(TPP),19例伴肢带肌萎缩,11例伴明显肌痛,并同时伴不同程度多汗、心悸、食欲亢进、双手震颤等甲亢的高代谢症状.EMG提示肌源性损害,经抗甲状腺药物及补钾治疗后,肌病症状随甲亢控制而恢复.结论: CTM是甲状腺机能亢进症较常见的神经肌肉并发症,可以肌病症状为主要表现,甲亢控制后肌病症状可恢复,预后良好.

    作者:范玉仙 刊期: 2009年第12期

  • 心脏瓣膜置换同期应用双极射频消融术治疗心房纤颤患者的术后护理

    目的:总结54例心脏瓣膜置换同期应用双极射频消融术治疗心房纤颤患者的术后护理经验.方法:除做好瓣膜置换术后常规护理外,重视心律和心率的监测、电解质平衡的维持、应用胺碘酮的观察及护理、起搏器的观察、抗凝监测和健康指导与心理护理.结果:通过严密的监测和精心的护理,本组病例术后恢复良好,术后7~10 d出院.结论:做好心脏瓣膜置换同期应用双极射频消融术治疗心房纤颤患者的术后护理,认真观察患者瓣膜置换、消融术后心房纤颤治疗效果,为此类患者的生命质量提高提供了保证.

    作者:石蓉;陈玉华;仇桂东 刊期: 2009年第12期

  • 中西医结合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60例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FD)的疗效.方法:将符合诊断标准的118例FD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58例给予西药西沙必利、泮托拉唑、谷维素,有精神神经症状者加阿普唑仑;治疗组60例给予自拟柴芍四君子汤(柴胡疏肝散合四君子汤加减)及对照组的西药部分,4周为一疗程,疗程结束后观察两组疗效.结果:两组治疗后症状积分情况均优于治疗前;治疗组症状积分情况及疗效均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FD疗效显著,是治疗FD的有效方法,值得进一步研究、推广.

    作者:许忠康 刊期: 2009年第12期

  • 大鼠脑出血血肿周围补体与细胞凋亡的动态观察

    目的:动态观察大鼠脑出血后血肿周围组织补体激活与细胞凋亡的规律.方法:用胶原酶注入到大鼠尾状核的方法制作脑出血模型.将大鼠分为脑出血、假手术组、正常组3组.采用苏木素伊红(HE)染色、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及原位末端脱氧核苷酸转移酶介导的dUTP缺口末端标记法(TUNEL)分别观察各组在脑出血后第6 h、12 h、24 h、48 h、72 h、5 d、7 d时血肿周围补体C3、促凋亡基因(Bax)、抑凋亡基因(Bcl-xl)及TUNEL的表达.结果:补体C3的表达峰值在24~48 h;TUNEL、Bax蛋白表达术后12h增加,48~72 h达高峰,而Bcl-xl蛋白表达高峰在48h.结论:大鼠脑出血后血肿周围组织补体C3的表达增加与细胞凋亡的演变趋势一致,C3与凋亡有相关.

    作者:代红源;杨红;郭富强;杨石;杨友松 刊期: 2009年第12期

  • 晚期食管癌术中纵隔热灌注化疗的临床观察

    目的:探讨晚期食管癌切除、纵隔淋巴结清扫及术中纵隔热灌注化疗对残留于气管、支气管、胸主动脉、奇静脉等器官的癌性肉眼微小病灶治疗效果.方法:选择食管癌病变浸润超过外膜层外侵至气管、支气管、胸主动脉、奇静脉等器官患者112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56例,术中42~43℃无菌蒸馏水2000~2500 mL加入顺铂(DDP)150 mg及氟尿嘧啶(5-FU)1200 mg在体外循环下行纵隔热灌注化疗40 min;对照组56例,术中未进行纵隔热灌注化疗.结果:治疗组术后第一年有6例出现纵隔区域肿瘤复发及淋巴结转移,术后第二年有11例纵隔区域肿瘤复发及淋巴结转移;对照组术后第一年有14例出现纵隔区域肿瘤复发及淋巴结转移,术后第二年23例出现纵隔区域肿瘤复发及淋巴结转移.结论:晚期食管癌术中纵隔热灌注化疗可明显减少或延迟纵隔区域肿瘤复发及淋巴转移,提高术后第一至第二年生存率.

    作者:向家勇;杨晋平;母存富 刊期: 2009年第12期

  • MDL28170对缺氧缺血新生鼠大脑神经细胞凋亡的影响

    目的:探讨卡配因抑制剂-3(MDL28170)对新生大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HIBD)神经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建立新生SD大鼠HIBD模型,治疗组于缺养缺血后即刻、2 h、4 h腹腔内注射MDL28170,对照组及手术组同时予生理盐水.缺氧缺血后24 h用免疫组化方法观察大脑皮质及海马CA1区Caspase-3蛋白表达、TUNEL法检测细胞凋亡,观察组织病理改变并计算海马神经元死亡数,透射电镜观察细胞超微结构.结果:缺氧缺血后24 h缺血侧大脑皮质及海马CA1区Caspase-3和TUNEL阳性细胞数较对照组明显增加,透射电镜证实有凋亡细胞;MDL28170可减少阳性细胞数量,抑制神经元死亡,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MDL28170可通过抑制神经凋亡而对新生大鼠HIBD具有一定保护作用.

    作者:陈莉娜;陈大鹏;姚裕家 刊期: 2009年第12期

  • 经尿道前列腺增生等离子切除术治疗前列腺增生症

    目的:探讨经尿道前列腺等离子切除术(PKRP)治疗前列腺增生症(BPH)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分析采用PKRP治疗的BPH患者,收集患者临床资料,随访12个月,并对手术前后患者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大尿流率、生活质量评分进行比较.结果:2006年8月至2008年8月PKRP手术治疗BPH患者共238例,手术时间30~159 min,平均70 min,切除腺体25~127 g,平均54 g.无电切综合征.术后及1年后大尿流率、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生活质量评分三项指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结论:PKRP是治疗BPH安全有效的治疗方式.

    作者:邓显忠;崔曙;龚志勇;姜果;李建勇;曾德朗;王继忠;唐铁龙 刊期: 2009年第12期

  • 慢性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的新进展

    丙型肝炎是由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引起的以肝脏损害为主的一种全身性传染病.据WHO统计,全球大约有1.7亿人感染HCV,我国约有4000万HCV感染者.HCV感染后慢性化率高达50%~80%;20% ~30%的患者发展为慢性进展性肝病,终导致肝硬化和肝细胞癌;感染20年后肝硬化发生率显著上升,感染30年后肝细胞癌的比率会显著增加[1].肝硬化和肝癌是慢性丙型肝炎的主要死因.

    作者:何伶俐;陈竹;雷学忠 刊期: 2009年第12期

  • 急性胰腺炎并肝损害35例比较分析

    目的:探讨急性胰腺炎肝损害情况.方法:急性胰腺炎患者66例,对临床资料进行分析,了解肝损害的发生率、损害程度和对病程的影响.结果:伴有不同程度的肝损害35例,占53.0%,其中轻型胰腺炎(MAP)的肝损害发生率、损害程度与重型胰腺炎(SAP)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有肝损害的胰腺炎患者,其腹痛缓解时间及住院天数均较无肝损害的胰腺炎患者明显延长.结论:急性胰腺炎肝损害发生率及损害程度与胰腺炎严重程度呈正相关,合并肝损害明显延长胰腺炎的病程.

    作者:朱桂丽;王桂林;邢建强 刊期: 2009年第12期

  • 早期颅骨修补和脑室腹腔分流术治疗脑外伤的疗效分析

    目的:探讨早期颅骨修补和脑室腹腔分流术治疗脑外伤的疗效.方法:将58例颅骨缺损并脑积水患者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行早期去骨瓣减压术,治疗组行早期颅骨修补和脑室腹腔分流术,评价两组的疗效.结果:对照组行早期去骨瓣减压术后,有11例(55%)患者神经功能障碍有不同程度的改善,按照GCS表进行预后判断,恢复良好7例(35%),中残8例(40%),重残2例(10%),植物生存2例(10%),死亡2例;术后治疗组患者均在1~3月内行早期颅骨修补并脑室腹腔分流术,术后未出现并发分流管堵塞,并发颅内感染2例;有33例(88%)患者意识及神经功能障碍不同程度改善;按照GCS表进行预后判断,恢复良好20例(56.6%),中残9例(23.7%),重残8例(21.1%),植物生存1例(2.6%),未出现手术死亡病例.结论:早期颅骨修补和脑室腹腔分流术可恢复脑的生理结构,明显缓解患者意识及神经功能障碍.

    作者:袁小瓦 刊期: 2009年第12期

  • 脑出血微创清除术中再出血的判定和预防

    由微创钻孔清除脑内血肿已成为高血压性脑出血外科治疗的重要手段,微创穿刺术中的再出血是该治疗方法尚存在争议的原因之一,本文通过对2002年6月至2008年9月期间对该技术的操作体会进行分析和总结,意在更好地掌握这项技术,提高疗效,减少手术并发症.

    作者:程凯敏;黄警锐 刊期: 2009年第12期

  • 阿托伐他丁对脑梗死再灌注大鼠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的影响

    目的:观察阿托伐他丁对脑梗死大鼠脑保护的作用以及对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dep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BDNF)的影响.方法:线栓法制备SD大鼠大脑中动脉梗死(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MCAO)再灌注模型.将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MCAO组的2 h、24 h、3 d、5 d组;阿托伐他丁组的2 h、24 h、3 d、5 d组.MCAO组和阿托伐他丁组的各时程组再分别分为脑梗死体积亚组、免疫组化亚组,每亚组及假手术组各6只大鼠.在不同时间点观察阿托伐他丁组和MCAO组大鼠神经行为评分、脑梗死体积,用免疫组化法检测BDNF阳性细胞数.结果:神经行为评分和脑梗死体积在阿托伐他丁组和MCAO组的2 h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在阿托伐他丁24 h、3 d、5 d组均显著低于对应时程的MCAO组(P<0.05);各组缺血半暗带BDNF阳性细胞数均增高,但阿托伐他丁组的阳性细胞数显著高于对应时程的MCAO组(P<0.05).结论:阿托伐他丁能提高大鼠局灶脑缺血半暗带BDNF的表达水平,促进神经元的修复.

    作者:罗方;何俐;吴锦晖;丁群芳;舒德芬 刊期: 2009年第12期

  • 切牙(牙合)垫治疗夜磨牙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两种不同(牙合)垫设计在夜磨牙治疗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经确诊并志愿接受治疗观察的夜磨牙患者188例,随机分成两组,分别制作戴用传统软树脂全牙列(牙合)垫和切牙(牙合)垫,观察对比临床疗效.结果:经χ2检验,戴用传统软树脂全牙列(牙合)垫组与切牙(牙合)垫组其显效率和总有效率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夜磨牙的治疗中,切牙(牙合)垫在减轻牙齿磨损和颌面部疼痛、改善夜磨牙本人及同卧室人的睡眠质量方面优于传统软树脂全牙列(牙合)垫.

    作者:黄忠楼;黄泰达 刊期: 2009年第12期

  • 汶川地震伤员多器官功能衰竭的救治

    目的:总结汶川地震26例多器官功能衰竭患者的临床资料,就其发病特点,治疗经过及预后进行探讨,为防治提供依据.方法:对汶川地震26例多器官功能衰竭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9例患者死亡,死亡率为73.1%.死亡率随着功能衰竭的器官数量增多而增高,4个及以上器官功能衰竭者死亡率为100%.结论:多器官功能衰竭预后差,死亡率高.强调对MOF的早期识别、早期诊断、早期治疗以及治疗上的统筹兼顾,防治结合.

    作者:周忠杰;宋跃明;刘立岷;黄富国;杨天府;屠重棋;裴福兴 刊期: 2009年第12期

  • 5·12汶川地震颅面部外伤影像学表现特征分析

    目的:探讨5·12汶川8.0级地震中颅面部外伤的影像学表现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08年5月12~31日因地震颅面部外伤在我院行CT、MRI检查的伤员251例,其中CT检查248例,MRI检查16例.结果:放射检查阳性162例,阳性率为64.54%,以40~49岁年龄组多,为53例,其中男性41例.在放射检查阳性中,多发伤112例(约69.13%),多类型颅面部外伤同时并存103例(约63.58%).主要损伤发生率依次为软组织损伤(35.50%),骨折(22.94%),脑挫裂伤(21.21%),硬膜下及硬膜外血肿(10.40%),其它(共约9.92%).结论:地震造成颅面部外伤人群主要为40~49岁中年男性,多发伤、多类型颅面部外伤多见,并以软组织损伤、骨折、脑挫裂伤、硬膜下及硬膜外血肿较常见.

    作者:路涛;袁琴;邓开鸿;蒋瑾 刊期: 2009年第12期

  • 关节镜下胫骨髁间嵴骨折手术方式选择

    目的:探讨关节镜辅助下治疗胫骨髁间嵴前交叉韧带止点撕脱骨折的手术方式.方法:本组6例患者,根据髁间嵴骨折不同的形态类型,分别选择丝线、克氏针、可吸收螺钉、空心螺钉固定前交叉韧带止点撕脱骨块,术后指导功能锻炼.结果:所有病例随诊3~36个月,术后3~4个月骨折部位均愈合,采用Lysholm膝关节评价疗效,平均得分92.6分.结论:关节镜辅助下根据髁间嵴撕脱骨折的不同类型选择不同内固定方式,可得到准确的复位、良好的骨折愈合及满意的膝关节功能恢复.

    作者:王晖;俞伟忠;黄盛昌;刘百伟;张伟峰;徐鹏 刊期: 2009年第12期

  • 改良De Vega环缩术治疗重度三尖瓣返流的疗效分析

    目的:探讨改良De Vega环缩术与经典De Vega环缩术相比对于治疗重度三尖瓣返流是否具有更好的成形效果.方法: 2007年12月至2009年3月对29例重度三尖瓣返流的患者行De Vega环缩术.其中16例行改良De Vega环缩术,13例行经典De Vega环缩术,随访比较两组患者三尖瓣返流程度,右心室舒张期末内径,EF值及心功能分级.以秩和检验分析研究两组患者三尖瓣返流程度和心功能分级的差异,以t检验研究两组患者右心室舒张末期内径及EF值变化.结果:术前两组患者一般指标无显著差异.两组患者随访时间无显著差异.随访经典DeVega组重度返流1例,中度返流5例,轻度返流5例,微量及无返流2例;改良De Vega组无中、重度返流,轻度返流8例,微量及无返流8例.经分析显示两组患者三尖瓣返流程度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典De Vega组心功能分级I级5例,II级7例,III级1例;改良De Vega组I级7例,II级8例,III级1例,两组患者心功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右室舒张期末内径及EF值组内比较随访与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时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改良De Vega环缩术随访时右室舒张期末内径缩小更显著,射血分数改善更明显.结论:改良De Vega环缩术治疗重度三尖瓣返流效果优于经典De Vega环缩术.

    作者:杨帆;杨建;谭今;张仁宇 刊期: 2009年第12期

  • 高频电刀在乳腺癌手术皮瓣游离中的临床应用

    目的:探讨高频电刀在乳腺癌手术皮瓣游离中的临床应用及其功率大小对术后皮瓣坏死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1月至2008年9月,在我院154例行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乳腺刀组(A组)37例,小功率电刀组(B组)60例,大功率电刀组(C组)57例,对比分析各组皮瓣坏死情况.结果:共发生皮瓣坏死35例,其中A组用乳腺刀游离皮瓣6例(6/37),B组用小功率电刀(18~22W)游离皮瓣9例(9/60),C组用大功率(≥28W)电刀游离皮瓣20例(20/57),B组与A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C组与A、B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而B、C组与A组比较,游离皮瓣时出血量明显减少,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合理应用高频电刀游离皮瓣具有术中出血少,术后恢复快的优势,但若功率过高,则会增加皮瓣坏死率.

    作者:张晓红;张珍;赵丽娟;但慧芳 刊期: 2009年第12期

  • 皮肤平滑肌肉瘤2例临床病理分析

    目的:探讨皮肤平滑肌肉瘤的临床病理特点和诊断要点及预后.方法:对2例皮肤平滑肌肉瘤组织病理学、免疫组化观察,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例1为皮下平滑肌肉瘤,具有结节型的生长形态,瘤细胞丰富,异型性较大,核分裂活跃;例2为真皮平滑肌肉瘤,具有弥漫型的生长形态,瘤细胞较少,分化好,核分裂象不明显.免疫组化2例均表达SMA、MSA、Vim,1例灶性表达Desmin.2例随访迄今均无复发及转移.结论:皮肤平滑肌肉瘤少见,可分为真皮和皮下两种类型,两者具有不同的组织起源和预后特点,我们要注意区分,诊断除核分裂象计数外,尚需进行综合评估,对某些病例建议采用恶性潜能未定的平滑肌肉瘤的诊断,治疗首选外科手术切除.

    作者:王西川;廖嘉煦;吴蓉宜 刊期: 2009年第12期

  • 口腔颊黏膜尿道背侧镶嵌补片法治疗长段前尿道狭窄的围术期护理

    目的:探讨口腔颊黏膜尿道背侧镶嵌补片法治疗长段前尿道狭窄围术期的护理措施.方法:术前做好口腔、会阴部及肠道准备,重视患者心理护理;术后重视尿管护理,维持吻合口低压状态,做好口腔及饮食护理,适当限制活动,注重并发症的观察与及时处理.结果:术后2~3月手术成功率达到92.4%,仅7.5%患者复发.结论:保证围手术期护理措施的质量对尿道成形手术的效果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作者:谷波;杨玉仙;刘玲 刊期: 2009年第12期

华西医学杂志

华西医学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四川大学华西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