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小娟;李萍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法医学鉴定在门诊经常遇到.腰椎间盘由于特殊的解剖结构,在外力作用下,其损伤形态有特征性.法医鉴定时尤其在外伤与病理性改变的关系认定上较为复杂.法医学鉴定腰椎间盘突出症主要依靠临床诊断及影像学检查,然而临床及影像学上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有多种释义.本文以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诊断及影像学检查的进展,从腰椎间盘的生理特征、病理表现、损伤的机制等方面,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法医学鉴定作较为详细的讨论.
作者:陈阳;胡华子;廖志钢;刘敏 刊期: 2003年第03期
肾盂结石并鳞状细胞癌有少量报告.我们遇到2例,病理上用不同部位多取块及间断切片观察,可见肾盂移行上皮鳞状化生、非典型增生及癌变并存,有助于解释鳞癌的发生及发展.2例术前临床上均无癌诊断.现将2例之临床、病理作如下分析.
作者:唐文飞;刘杨;姚曙光 刊期: 2003年第03期
目的:比较1%利多卡因复合0.25%丁卡因液与2%利多卡因硬膜外腔麻醉的效果和不良反应.方法:采用随机双盲研究1%利多卡因复合0.25%丁卡因液进行硬膜外腔注射(实验组)30例,2%利多卡因(对照组)30例,观察指标分为硬膜外腔阻滞麻醉时效评定;阻滞高节段数;阻滞低节段数;VAS疼痛评分;肌松质量和镇痛效果的评定.术中不良反应以及生命体征的改变.结果:1%利多卡因复合0.25%丁卡因液在麻醉时效、麻醉效能和麻醉效果上比2%利多卡因硬膜外腔麻醉,作用时间延长,麻醉平面扩大,有统计学意义.而不良反应两组间无统计学意义.结论:1%利多卡因复合0.25%丁卡因液在麻醉时效、麻醉效能和麻醉效果上优于2%利多卡因硬膜外腔麻醉.
作者:王晓;王健;罗朝志 刊期: 2003年第03期
目的:自发性冠状动脉夹层是心肌缺血的少见原因.通过分析我院所见3例患者,探讨其发病率、病因及治疗方法.结果:504例行冠状动脉造影的患者中,发现自发性冠状动脉夹层患者3例(0.6%),临床表现为不稳定性心绞痛和急性心肌梗塞,均经内科保守治疗症状缓解.其中1例急性心肌梗塞患者造影见:左前降支远端D型夹层,TIMI血流1级.6月后造影显示:夹层自然愈合.结论:自发性冠状动脉夹层是心肌缺血的少见原因,表现为稳定性心绞痛,不稳定性心绞痛,急性心肌梗塞,甚至猝死.自发性冠状动脉夹层可自然愈合,所以对自发性冠状动脉夹层是否采用冠状动脉介入或外科手术(CABG)治疗,应根据造影时夹层的范围、形态及对血流的影响等因数来决定.
作者:张立;贺勇;黄德嘉;梁玉佳;崔凯军 刊期: 2003年第03期
目的:探讨重症肝炎对肾移植患者存活的影响.方法:对12例肾移植术后发生重症肝炎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12例患者均为慢性重症肝炎,病原学检测均有乙肝病毒感染且病毒处于复制状态,7例于移植术前感染,5例于术后感染,其中2例同时合并丙肝病毒感染,均为移植术后感染.治疗按重症肝炎方案进行,12例患者死亡11例,好转1例,死亡率达91.1%.结论:肾移植术后发生重症肝炎病情危重,并发症多,治疗困难,死亡率高,因此移植术前应了解患者有无病毒携带及病毒性肝炎,术后密切监测肝功能,出现肝功能异常后及时诊治.
作者:王丽春;李大江;滕芳菊 刊期: 2003年第03期
目的:探讨在外耳道成形术中,以全层皮筒加耳甲腔成形共同治疗外耳道闭锁的疗效.方法:应用自体全层皮瓣作成一端封闭或不封闭的皮筒,植入已打磨成形,直径达1~1.5cm骨性外耳道内,于外耳软骨段与耳甲腔相交处切开,行耳甲腔成形术,并将置入皮筒缘与耳甲腔皮肤、耳屏内侧皮肤缝合.结果:术后3个月26例中25例形成直径达1.0cm以上的外耳道.14例形成1.5cm以上的外耳道口,11例形成1.0cm以上的外耳道口.1例感染后,外耳道口狭窄经置管扩张形成直径0.6×0.8cm外耳道口.结论:全层皮筒在外耳道成形术中有完整、易固定优点.由于大多外耳道成形术失败多为新形成外耳道无软骨段,术后外耳道口易收缩,狭窄,术中加作耳甲腔成形,可有效扩大外耳道口,提高外耳道成形术的疗效.
作者:秦学玲;郑虹;廖世川 刊期: 2003年第03期
可乐必妥系氟喹诺酮类化合物,其成分为左旋氧氟沙星,它对包括厌氧菌在内的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具有广谱抗菌活性;临床上用于敏感细菌引起的呼吸系统、泌尿系统、生殖系统等感染.其药品说明书中描述的药物不良反应包括恶心、呕吐、腹泻;皮疹、光敏、皮肤瘙痒等.目前我们收集到的可乐必妥不良反应均为失眠,现将典型病例报告如下:
作者:陈泽莲;管玫;潘晓鸥 刊期: 2003年第03期
(本文所用主要缩写:CSS:变应性肉芽肿病,WG:Wegener's肉芽肿病,ANCA: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PDGF: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PBMC:外周血单核细胞,TGF-β:转移生长因子β,PR3:蛋白酶3,GCA:巨细胞动脉炎.)血管炎种类繁多,临床表现复杂多样,其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了,细胞因子作为由活化炎细胞合成、分泌的调节细胞功能的高活性多功能物质,在血管炎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日益受到重视.近来众多学者以Wegener's肉芽肿病、变应性肉芽肿病、Behcet's病、过敏性紫癜、巨细胞动脉炎等典型原发性血管炎为研究对象,研究细胞因子在血管炎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本文对有关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刘宏杰;郭在培;王琳 刊期: 2003年第03期
目的:探讨血清EB病毒抗体IgM在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临床诊断IM组46例,同期急性上呼吸道感染30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血清抗EB病毒衣壳抗原(VCA)的抗体IgM(EBV-VCA-IgM).结果:IM组EBV-VCA-IgM41例阳性,阳性率91.3%,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血清EBV-VCA-IgM是IM急性期的重要实验室诊断指标,其敏感性和特异性强,检测方法简单,值得推广.
作者:向龙;毛萌;付雪梅 刊期: 2003年第03期
学意义的高原指3000米以上的地区.临床上低海拔地区居民从原住址迅速迁致高原地区,因不能立即适应高原低氧环境,易出现高原性肺水肿、高原性脑水肿等意外.而高原居民到平原手术发生麻醉意外的鲜见报道.我院近期发生一例高原世居小儿麻醉中发生心跳呼吸骤停,现报道如下.
作者:李崎;余海;刘斌;闵龙秋 刊期: 2003年第03期
目的:评估中医药治疗糖尿病患者周围神经病变(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DPN)的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RCTs)研究的方法学质量.方法:通过机检和手检获得发表的中医药治疗DPN的RCTs文献,按循证医学原则和中医药临床研究规范对文献进行评价.结果:相关中医药治疗DPN的文献共182篇,其中RCTs56篇,单组样本量大于50例8篇,采用安慰剂对照5篇,无一篇文献提及随访.结论:中医药治疗DPN的临床RCTs研究的方法学质量需待提高.
作者:冉兴无;李宁;刘雅 刊期: 2003年第03期
目的:研究卵巢粘液性肿瘤组织中细胞外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方法: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43例卵巢粘液性囊腺瘤MMP-9的表达情况.结果:MMP-9在粘液性囊腺瘤中无表达,在交界性粘液性囊腺瘤及粘液性囊腺癌中的阳性率分别为22.2%、55.2%;MMP-9的表达与粘液性囊腺癌的组织学分级、FIGO分期及术后复发和死亡有密切关系.2例交界性粘液囊腺瘤MMP-9阳性,同时这2例出现复发.结论:MMP-9表达与卵巢粘液性囊腺瘤的恶性程度有关,可望作为交界性粘液性囊腺瘤及粘液性囊腺癌的诊断和分级的客观指标,并协助临床估计预后.
作者:廖琼;孙维纲;杨素琼 刊期: 2003年第03期
癔症和癫痫为神经精神科常见疾病,因发病时两种疾病的部分症状相似,有时易相互误诊.为此作者报道了20例癔症误诊为癫痫的病例,并分析了原因,现报道如下.
作者:王英;冼易平 刊期: 2003年第03期
目的:总结21例胸腔镜辅助下小切口完成食管下段及贲门癌手术的治疗经验和体会.方法:全组病例均采用全麻双腔气管插管,电视胸腔镜辅助下左胸6cm小切口完成食管下段及肿块的游离,上腹旁正中约10cm的切口完成胃大小弯及贲门肿块的游离和切除,残胃与食管在胸内完成吻合.结果:1例死于术后并发症.余顺利出院.结论:电视胸腔镜下小切口完成食管下段及贲门癌的切除的术式,具有创伤小、恢复快、操作易等优点.
作者:曾富春;格桑耕噶 刊期: 2003年第03期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及护理观念的更新,以病人为中心,围绕病人的生理、心理、社会需要,为病人提供优质护理服务的整体护理模式逐步取代了以疾病为中心的护理模式.我院入院处根据实际情况,自1995年底将整体护理模式逐渐导入到入院病人的管理中:转变思想观念,增强主动服务意识、合理安排值班人员,优化工作流程、为病人提供各种方便、增加入院透明度、简便参保病人入院流程、建立宣传栏,开展健康宣教等,使病人在较短的时间内同样能得到生理、心理、社会等多方面、全方位的护理服务,受到病人好评.现将我们实施方法介绍如下:
作者:张雪梅;解蓉;伍显碧 刊期: 2003年第03期
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甲亢)是多种病因引起的甲状腺高分泌状态的内分泌疾病.典型的临床表现有甲状腺激素过多造成的高代谢症候群、甲状腺肿大、突眼,并常常伴有腹泻、恶心呕吐等消化道症状.有些患者仅表现为腹泻或以腹泻为其首发症状,往往容易引起误诊.本文拟从胃肠的运动、吸收分泌及胃肠激素、神经系统等方面讨论甲亢伴腹泻的具体机理,旨在为甲亢腹泻的治疗提供客观的理论依据.
作者:李懿;张正 刊期: 2003年第03期
目的:探讨脑电图(EEG)与脑电地形图(BEAM)对儿童病毒性脑炎(病脑)的诊断及其定位的价值.方法:对临床确诊为病脑60例患儿作EEG、BEAM检查,并与同期头颅X线计算机断层扫描(CT)、脑脊液(CSF)等对比分析.结果:EEG、BEAM、CT、CSF的阳性率分别为100%、100%、80%、35%;其定位率分别为70%、70%、48%、35%.结论:EEG、BEAM对儿童病脑的早期诊断及其定位有重要的价值.
作者:胡帮建;熊黎;贾开福;骆晓蓉 刊期: 2003年第03期
乙肝病毒(HBV)感染是一个全球性分布的疾病,可导致慢性肝炎、肝硬化和肝细胞癌.因此,针对HBV感染的抗病毒治疗特别重要.α-干扰素、拉米夫定的推出成为慢乙肝治疗学的重大进展.然而,α-干扰素副作用多,而经拉米夫定治疗后,HBV可出现选择性耐药性变异.新近研究成功的阿地福韦(adefovir,ADV)对拉米夫定耐药的变异株亦有抗病毒作用.本文对阿地福韦药理特点及临床应用情况进行综述.
作者:胡国平;赵连三 刊期: 2003年第03期
近年来,直肠癌的外科治疗从临床实践到基础理论都出现强劲发展势头,传统Miles手术正逐渐被兴起的低位和超低位吻合取代,距肛缘5~6cm以上的下段直肠癌可获保肛根治性切除[1].这得益于1982年Heald等[2]提出的TME或直肠周围系膜全切除术(complete circumferential mesorectal excision,CCME)的概念,该术式能使术后局部复发率由原来的30%降低至3.6~6%[3,15].许多学者对直肠系膜进行了大量的基础和临床研究,极大地促进了TME这一新技术的发展.本文就直肠系膜的解剖和临床病理学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一简要综述.
作者:赵高平;周总光 刊期: 2003年第03期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外周血白细胞粘附分子β2整合素(β2-intergrin,CD18)和血清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1(soluble intercellular adhesion molecule-1,sICAM-1,CD54)、血管细胞粘附分子-1(soluble vascular cell adhesion molecule-1,sVCAM-1,CD106)变化及其意义.方法:采用流式细胞仪技术检测45例冠心病患者外周血白细胞CD18以及血清sICAM-1和sVCAM-1的表达.结果:冠心病患者外周血白细胞CD18以及血清sICAM-1和sVCAM-1表达显著增加.结论:冠心病患者外周血白细胞CD18以及血清sICAM-1和sVCAM-1的水平对冠心病的早期诊断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作者:潘晓娟;毛咏秋;李迪 刊期: 2003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