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限制性液体复苏对创伤失血性休克的疗效研究

陈睦虎;钟武;胡迎春;杨帆;李绍兰

关键词:创伤, 失血性休克, 复苏, 液体治疗
摘要:目的 探讨限制性液体复苏在创伤失血性休克中的临床疗效.方法 纳入2011年5月~2013年5月我院就诊的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89例,随机分为限制性液体复苏组和充分液体复苏组,观察不同液体复苏方法对患者病死率、凝血功能及并发症的影响.结果 89例患者中,限制性液体复苏组病死率、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发生率低于充分液体复苏组;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较充分液体复苏组短;两组急性肾损伤(AKI)的发生率没有差异.结论 限制性液体复苏法可以降低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病死率,降低并发症的发生.
四川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大肠原发性NK/T细胞淋巴瘤诊断分析

    目的 提高对大肠原发性NK/T细胞淋巴瘤的认识,提高诊断率.方法 回顾性分析7例大肠原发性NK/T细胞淋巴瘤的临床资料.结果 7例行20次肠镜,仅1例首次肠镜+活检确诊,3例3-4次肠镜+活检确诊,2例术后确诊,1例术后仍未确诊.首次诊断符合率仅14.29%.结论 大肠原发性NK/T淋巴瘤早期诊断困难,误诊率高,临床医生应警惕该病的存在.

    作者:袁珂;沈鹏臻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限制性液体复苏对创伤失血性休克的疗效研究

    目的 探讨限制性液体复苏在创伤失血性休克中的临床疗效.方法 纳入2011年5月~2013年5月我院就诊的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89例,随机分为限制性液体复苏组和充分液体复苏组,观察不同液体复苏方法对患者病死率、凝血功能及并发症的影响.结果 89例患者中,限制性液体复苏组病死率、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发生率低于充分液体复苏组;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较充分液体复苏组短;两组急性肾损伤(AKI)的发生率没有差异.结论 限制性液体复苏法可以降低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病死率,降低并发症的发生.

    作者:陈睦虎;钟武;胡迎春;杨帆;李绍兰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浅谈产前超声检查中医疗纠纷的防范

    目的 探讨降低产前超声检查医疗纠纷的措施.方法 对近年来导致产前超声检查中医疗纠纷发生的因素作一全面的分析.结果 产前超声检查的局限性引发的医患矛盾甚至医疗纠纷日益增多.结论 通过强化预防措施,加强医患沟通、知情告知,提高对产前超声检查正确的、理性的认识,规范医疗行为,以降低产前超声检查医疗纠纷的发生.

    作者:张少毅;张彦;杨太珠;胡怡苹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节段性室壁运动异常对扩张型心肌病预后的影响

    目的 探讨节段性室壁运动异常对扩张型心肌病预后的影响.方法 选取我院2010年1月~2013年1月确诊为扩张型心肌病患者65例,经二位超声心动描记术检查和目测半定量室壁运动记分法分为普通运动减弱组(34例)和节段性室壁运动异常组(31例).通过随访观察对比两组患者心腔收缩功能、无心脏事件累计生存率等预后的差异.结果 节段性室壁运动异常组的收缩功能比普通运动严重,射血分数(32±5)%:(37±6)%,左室内径缩短率<25%,左室舒张期末内径(73±5):(67±4)mm,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节段性室壁运动异常是扩张型心肌病预后不良的预测因子.

    作者:冉丛恺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经皮肾镜超声气压弹道碎石治疗上尿路结石的围术期护理

    目的 探讨经皮肾镜超声气压弹道碎石治疗上尿路结石的围手术期护理措施.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2年3月~2013年3月实施经皮肾镜超声气压弹道碎石的6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及护理措施.结果 一次取石成功55例,二次取石成功7例,结石取净率为96.8%.结论 完善的术前准备、术后严密的病情观察和各种管道的正确护理、全面科学的健康教育是预防并发症、确保手术成功的重要保证.

    作者:魏兴华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负压封闭引流装置促进创面愈合的机制及在我国的临床应用进展

    负压封闭引流(vacuum sealing drainage, VSD),又名负压创面疗法(negative pressure wound therapy, NPWT)或负压封闭疗法(vacum-assisted closure, VAC),是一种促进创面愈合的革命性新方法.1993年Fleischman等[1]报道了VSD在创面治疗方面的应用,1994年由裘华德将VSD引入中国.其组成一般为:带多孔引流管的医用泡沫敷料(用于置入创面),具有良好透气性的透明薄膜(用于封闭创面),负压泵系统(用于制造负压).目的是将开放的伤口变成可控的闭合伤口,充分引流渗出物、污染物、病原体,并通过其他机制促进创面愈合.本文拟就负压封闭引流装置促进创面愈合的主要机制及在我国的临床应用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罗江蓉;岑瑛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子宫癌肉瘤15例

    目的 探讨子宫癌肉瘤(uterine carcinosarcoma)的临床表现、组织病理学,影像学特征以及治疗和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15例子宫癌肉瘤患者的临床表现,病理特点及治疗方式.结果 子宫癌肉瘤的患者,除1例19岁外,其平均发病年龄为57.5岁,并且均已绝经.B超可探及丰富的血流信号.病理分期示Ia期4例,Ib期7例,II期1例,IIIb期1例,IV期2例.在13例有随访结果的患者中,6例患者死亡,其余7例患者随访期间肿瘤无复发.结论 病理检查为子宫癌肉瘤的确诊手段.其恶性程度较高,但早期若能接受积极治疗,预后可有改善.

    作者:梅又文;唐瑶;胡丽娜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监测自我管理的调查分析

    目的 了解2型糖尿病患者自我血糖监测情况及其影响因素,为糖尿病健康教育工作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随机选择在本院就诊的336例2型糖尿病患者,对其糖尿病有关知识、健康信念和血糖监测情况等进行问卷调查.采用Logistic回归法分析患者家庭血糖监测的影响因素.结果 本次调查中能按要求进行家庭监测血糖者占60.7%.患者的血糖自我监测水平与其血糖监测等技能掌握得分、健康信念呈正相关(P<0.01).城市患者的家庭监测状况优于乡镇患者(P<0.05).结论 应强化患者血糖监测的意识,提高其自测血糖技能;扩大教育途径范围,重视对乡镇患者进行教育引导.

    作者:孙自杰;李健;刘学芬;王秀英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股骨头置换与DHS内固定术治疗老年人股骨粗隆间粉碎性骨折的比较分析

    目的 比较分析股骨头置换与DHS内固定术治疗老年人股骨粗隆间粉碎性骨折的临床疗效及预后,探讨高龄股骨粗隆间粉碎性骨折的有效治疗方案.方法 选取我院2011年1月~2013年1月收治的高龄股骨粗隆间粉碎性骨折患者,随机抽取股骨头置换术治疗32例和DHS术治疗33例,并对其手术时间、术中出血、术后下床负重时间、术后并发症、术后髋关节功能恢复、Harris评分等进行分析,评价两种方法的疗效和应用价值.结果 与DHS内固定术比较,股骨头置换术对高龄股骨粗隆间粉碎性骨折疗效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少、骨折愈合时间短、Harris评分优良率(92.7%)高于DHS内固定术(63.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股骨头置换治疗老年人股骨粗隆间粉碎性骨折术后近、远期效果优于DHS内固定术.

    作者:汪计;周剑;李智聪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天麻素注射液联合体外反搏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

    目的 探讨天麻素注射液联合体外反搏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60例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对照组30例,治疗组采用天麻素注射液联合体外反搏(EECP),对照组仅采用天麻素注射液静滴.结果 治疗组眩晕改善有效率93.3%,对照组为73.3%,治疗组优于对照组,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天麻素注射液联合体外反搏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作者:周晓东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葡萄糖调节受损患者膳食血糖负荷及营养状况调查分析

    目的 分析葡萄糖调节受损患者的膳食营养状况及膳食血糖负荷(glycemic load,GL)情况,为膳食干预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从健康体检中选取符合空腹血糖受损(IFG)和/或糖耐量减低(IGT)的患者63例(统称为葡萄糖调节受损IGR),根据体质指数(BMI)分为正常体型组38例,超重体型组25例.采用食物频率问卷法和膳食史法相结合,分析患者膳食GL及主要食物来源,能量及三大产热营养素摄入量.结果 两组患者的膳食GL均高于推荐量,差异有显著性(P<0.05).超重体型组能量、碳水化合物和脂肪实际摄入量均超过推荐量,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 糖调节受损患者膳食结构不合理,需要科学合理的营养干预.

    作者:吴晓娜;邓波;崔越;杨咏涛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免疫功能检测的临床意义

    目的 对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HIE)免疫功能进行探讨,为其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检测患儿的IL-6、IL-2、sIL-2R、T淋巴细胞亚群、免疫球蛋白和补体C3,分别采用双抗体夹心ELISA、APAAP、放射免疫扩散试验法进行.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HIE患儿的IgM和C3补体的浓度、CD3、CD4百分率、CD4/CD8比值和IL-2和IL-6水平明显降低(P均<0.01),而sIL-2R水平明显升高(P均<0.01).结论 HIE患儿存在明显的体液和细胞免疫功能低下且紊乱,易继发感染.

    作者:刘文彬;郑砾;邓琼仙;孙先琳;吕洁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SysmexXE-5000血细胞分析仪血涂片复查标准的制定及应用评价

    目的 制定血细胞分析仪血涂片复检的标准并加以评价,建立适合本院临床的复审标准.方法 用SysmexXE-5000血细胞分析仪检测800份血液标本并均进行血涂片显微镜镜检,对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对800份符合复检规则标本的检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真阳性率为25.5%(204份),假阳性率7%(56份),真阴性率64.5%(516份),假阴性率3%(24份).复检率32.5%(240份),假阴性率低于大可接受限(5.0%),均未漏检恶性血液病标本.结论 本复检标准敏感度高、特异性强,表明符合本复检标准的标本均需要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显微镜镜检,以免造成漏诊、误诊现象,提高血液学分析质量.

    作者:李瑞珍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TACE联合3-DCRT及热疗治疗中晚期原发性肝癌的疗效观察

    目的 探讨肝动脉灌注栓塞化疗(TACE)联合三维适形放疗(3-DCRT)及热疗治疗中晚期原发性肝癌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 对54例肝癌患者先行TACE治疗1~2次,一次TACE后行4次热疗;4周后行3-DCRT治疗,同时行热疗.放疗分割剂量2.6~3.0Gy/次,总剂量46~60Gy,热疗1周2次,间隔72h.观察近期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 54例肝癌患者治疗后,完全缓解(CR)13例(24.1%);部分缓解(PR)35例(64.8%);稳定(NC)4例(7.4%);进展(PD)2例(3.7%);总有效率(CR+PR)为88.9%(48/54).治疗后AFP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1、2、3年生存率分别为77.8%、59.3%、40.7%.结论 TACE联合3-DCRT及热疗治疗中晚期原发性肝癌具有较好的疗效,不良反应无明显增加.

    作者:任丽;李迎春;谭新劲;叶奕兰;刘云;郑伟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夫西地酸对葡萄球菌的抗生素后效应的研究

    目的 研究夫西地酸对临床分离的葡萄球菌的体外抗菌作用,为夫西地酸的临床合理应用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琼脂二倍稀释法测定夫西地酸的低抑菌浓度(MIC),以夫西地酸的MIC为基础,根据抗生素后效应理论,应用光密度法测定了夫西地酸对1株ATCC 29213、2株表面葡萄球菌和4株金黄色葡萄球菌(包括2株耐甲氧西林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和2株甲氧西林敏感的金黄色葡萄球菌)的体外PAE.结果 87.7%的葡萄球菌对夫西地酸敏感,耐药菌主要为耐甲氧西林的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夫西地酸对上述7株葡萄球菌的抗生素后效应(PAE)的范围为0.14~1.54 h.结论 夫西地酸对各种葡萄球菌,包括耐甲氧西林的金葡菌具有良好的抗菌作用;夫西地酸对葡萄球菌具有较短的PAE,且随药物浓度的不同,PAE也不一样.

    作者:赵福兰;周明华;王谦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康惠尔透明贴与硫酸镁湿敷治疗静脉炎的效果比较

    目的 探讨康惠尔透明贴与硫酸镁治疗老年患者长期持续静脉注射所致静脉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100例长期持续静脉注射所致的老年静脉炎患者随机分为2组:试验组应用康惠尔透明贴治疗,对照组应用50%硫酸镁湿敷治疗,观察2组患者静脉炎治愈的时间和有效率.结果 试验组治愈静脉炎的平均时间短于对照组,且治愈率及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康惠尔透明贴治疗静脉炎比采用硫酸镁湿敷的疗效更佳,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作者:李华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品管圈活动在降低产妇会阴切开率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品管圈活动对会阴切开率的影响.方法 成立品管圈小组,活动开展前对影响会阴切开的要因进行分析,制定并落实降低产妇会阴切开率的改进措施.结果 产妇会阴切开率由活动前的74.5%降低到活动后的51.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助产质量得到了持续改进.结论 品管圈活动有效降低产妇会阴切开率,提升助产服务质量.

    作者:梁礼莉;闵丽华;李洁;张健;曾婧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胎儿心脏瓣膜返流的回顾性分析

    目的 探讨胎儿心脏瓣膜返流的临床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1532例胎龄21~37周胎儿心脏相关资料,并记录发生瓣膜返流的胎儿例数.结果 心内结构异常胎儿组瓣膜返流的发生率,不论是单组瓣膜返流、多组瓣膜返流还是瓣膜返流的总发生率,均高于心内结构正常组胎儿,P<0.01.结论 胎儿心脏瓣膜返流的数量及程度与胎儿心内结构异常具有一定的相关性.

    作者:朱小虎;游岚岚;黄杨;周成香;马楠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紫杉醇对黑色素瘤细胞B16-F10细胞凋亡影响的机制研究

    目的 探讨紫杉醇对黑色素瘤细胞B16-F10细胞凋亡的影响和作用机制.方法 采用四甲基偶氮唑蓝(MTT)法检测紫杉醇对B16-F10细胞增殖能力及细胞生长的影响,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和细胞凋亡.结果 紫杉醇(0.001-10 μM)对B16-F10细胞表现出抑制作用,并且这种抑制作用具有浓度依赖性和时间依赖性,随着浓度的增加和作用时间的延长,抑制作用更为明显.低浓度对细胞周期G0/G1作用,而高浓度对G0/G1和G2/M均发挥作用.结论 紫杉醇对黑色素瘤细胞B16-F10具有明显促进凋亡的作用.紫杉醇可能作为黑色素瘤治疗的策略之一.

    作者:赵蓓;张丽霞;周夕湲;李娟;陈金;段西凌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玻璃体切除联合人工晶状体巩膜无缝线固定术治疗挫伤性晶状体完全后脱位

    目的 评价玻璃体切除联合人工晶状体巩膜无缝线固定术治疗挫伤性晶状体完全后脱位的疗效.方法 对眼挫伤导致的晶状体完全后脱位19例(19眼),采用闭合式玻璃体切除,晶状体切除或超声粉碎吸除,同时行人工晶状体巩膜无缝线固定术.结果 术后1周所有患者的视力均提高,其中矫正视力≥0.3者14例(73.7%),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平均眼压为(17.42±2.27)mmHg,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挫伤性晶状体完全后脱位,尽早取出晶状体并行人工晶状体巩膜无缝线固定术,能有效恢复视功能并控制眼压,并发症少.

    作者:刘盛春;魏云虎 刊期: 2013年第10期

四川医学杂志

四川医学杂志

主管:四川省卫生厅

主办:四川省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