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蓬草除痹汤对CIA大鼠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影响的实验研究

刘春景;白荣;宋继荣;董晶晶;王学涵;马艳

关键词:蓬草除痹汤, 小鼠, 实验研究
摘要:目的:观察蓬草除痹汤(PCCB)对Ⅱ型胶原诱导关节炎大鼠模型(Collagen induce darthri-tis ,CIA )外周血中T细胞亚群CD4+ T、CD8+ T及CD4+ T/CD8+ T 的干预作用,探讨PCCB对类风湿关节炎免疫调节机制。方法:采用类风湿性关节炎(RA )模型CIA大鼠,随机分为PCCB组、雷公藤组、空白组及模型组,连续给药28d ,观察大鼠致炎关节肿胀度、关节炎指数(A I )变化、用流式细胞技术观察大鼠外周血中CD4+ T、CD8+ T 及CD4+ T/CD8+ T 水平。结果:较模型组比,PCCB组、雷公藤组可以显著改善大鼠致炎关节肿胀度及AI ( P <0.01);PCCB汤组及雷公藤组外周血中 CD4+ T 明显降低、CD8+ T 明显升高( P <0.01), CD4+ T/CD8+ T显著降低( P<0.05)。结论:PCCB能有效改善CIA大鼠关节肿胀度、降低A I ,其机制可能与调节大鼠血清中CD4+ T、CD8+ T及CD4+ T/CD8+ T 水平有关,为PC-CB治疗RA的临床应用奠定基础。
陕西中医杂志相关文献
  • 理疗针灸及功能训练治疗膝骨性关节炎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理疗针灸及功能训练治疗膝骨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8例膝骨性关节炎,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对照组各34例;治疗组采用蜡疗与针刺配合功能训练治疗本病。并设对照组,观察两组临床症状及功能情况。结果:治疗组在VAS 评分、HSS评分及临床疗效评定指标上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蜡疗与针刺配合股四头肌功能锻炼治疗膝骨性关节炎具有缓解症状,改善膝关节功能的作用。

    作者:刘莹;姜小利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辨证治疗泌尿系感染68例

    目的:观察中医辨证论治泌尿系感染的疗效。方法:采用辨证分型(膀胱湿热型、肝胆郁热型、气滞血瘀型、脾肾阳虚型、肾阴不足型,以八正散加减、龙胆泻肝汤加减、桂枝茯苓丸加减、无比山药丸加减、知柏地黄汤加减)论治本病68例,并设对照组观察。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7.1%,对照组总有效率76.0%;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辨证分型论治泌尿系感染具有缓解症状快,疗程短,疗效好的特点。

    作者:王文华;孙惠玲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半夏散及汤加味治疗寒凝痰结型慢性咽炎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通阳散寒,涤痰开结类中药治疗慢性咽炎的临床疗效。方法:6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治疗组采用《伤寒论》半夏散及汤加味(半夏、桂枝、桔梗、炙甘草)治疗;对照组采用口服克拉霉素片。结果:治疗组,临床总有效率93.9%;对照组有效率70.3%;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本方对寒凝痰结型咽炎具有止痛散结的功效,疗效可靠。

    作者:余洪刚;杨利生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夹板石膏适时交替固定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桡骨远端骨折三种不同外固定方法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5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夹板对照组,石膏对照组,均采用手法复位中药外敷,分别采用夹板配合石膏固定;夹板固定;石膏固定。3组患者于治疗后第5、12周进行疗效评定。结果:三组疗效评定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在疼痛、功能、腕关节活动范围,患肢抓握力,骨折部位畸形,放射学检查,治疗组明显优于夹板固定组、石膏固定组(P<0.05)。结论:手法复位中药外敷夹板配合石膏固定治疗桡骨远端骨折,在腕关节功能恢复方面疗效好。

    作者:周增录;吴龙昌;李欢;叶韵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蟾毒灵在大鼠体内的药代动力学研究

    目的:建立蟾毒灵单体成分在大鼠体内的高效液相色谱(HPLC)测定方法,研究其在大鼠体内的药代动力学规律。方法:灌胃给药2、5、15、30、45、60、90、120、240、360、600 m in后通过眼底静脉丛取血,乙酸乙酯和石油醚混合萃取液进行血浆样品预处理,以 HPLC法测定大鼠血浆中蟾毒灵浓度,拟合药动学参数。结果:蟾毒灵单体给药后药代动力学参数分别为AUC(0-t)=975.89 mg/L · min ,AUC(0-∞)=1067.69 mg/L · min ,MRT(0-t)=234.21 min , M RT (0-∞)=608.08 min ,t1/2z =375.76 min ,T max =22.50 min ,CLz/F =0.008 L/min/kg ,Vz/F=3.51 L/kg ,Cmax =4.66 mg/L。结论:所建立的高效液相色谱方法操作简便、准确灵敏、重复性好,可用于蟾毒灵在大鼠体内药代动力学研究。

    作者:李瑛;段林瑞;袁佳妮;曹蔚;王四旺;涂宏海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地黄骨痛康胶囊配合西药治疗骨质疏松症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补肾壮骨类中药配合西药治疗骨质疏松的疗效。方法:将80例原发性骨质疏松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采用地黄骨痛康胶囊(熟地、枸杞、鹿角胶、山萸肉、杜仲、当归、白芍、桂枝、牛膝、山药、陈皮、砂仁等)配合钙尔奇治疗本病40例,并设对照组,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疗效和骨密度变化及血清钙、磷、碱性磷酸酶水平。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5%,对照组为93%,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治疗后腰椎及髋关节骨密度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本方法对本病有补肝肾、壮筋骨的功效;可缓解骨痛症状,提高骨密度的作用。

    作者:贺莉;张宏蕾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菖麻舒颈汤配合四步仰头牵扳法治疗颈性眩晕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菖麻舒颈汤配合四步仰头牵扳法治疗颈性眩晕的疗效。方法:246例颈性眩晕患者采用菖麻舒颈汤(石菖蒲、天麻、半夏、茯苓、泽泻、白术、葛根、僵蚕、地龙、羌活、薏米、牛膝、威灵仙)配合推拿手法进行治疗。结果:治愈率70.1%;总有效率95.5%。结论:本方法对本病有补肝肾,强筋骨,息风定眩的功效。

    作者:李永志;雷鸿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针刺配合电针治疗中风后遗症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中风后遗症采取针刺联合电针共同治疗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抽取中风后遗症的病人7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5例。对照组对病人单一针刺治疗模式,治疗组在针刺治疗的基础之上加入电针治疗。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总体有效率为88.5%;明显优于对照组(65.7%),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对中风后遗症采用针刺联合电针共同治疗,可以获得良好的临床治疗效果,不良反应极少,具有安全稳定性,使病人的健康生活质量得到保障。

    作者:杜海绒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通络活血汤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65例

    目的:观察通络活血类中药配合西药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疗效。方法:将130例确诊为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采取常规西药(控制血糖药、甲钴胺片、维生素B1片、肌注胰激肽原酶等)治疗糖尿病及周围神经病变;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配合通络活血汤加减(黄芪、桂枝、当归、白芍、丹参、地龙、蜈蚣、鸡血藤、川芎、甘草等)治疗本病,观察两组疗效情况。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2.3%,对照组总有效率75.4%。结论:通络活血汤加减配合西药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疗效明显优于单纯的西药组。

    作者:邓国强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浅述中医对更年期综合征的认识

    目的:浅述中医对更年期综合征的认识。方法:介绍中医古籍对更年期综合征病机和症状的记载,思辨中医对更年期综合征病因病机的认识。结论:认为更年期综合征是本虚标实、虚实夹杂之证。其“本”主要为肝肾不足,阴阳两虚基础上的阴阳失衡;其“标”为五脏功能失调变生的气、火、痰、瘀等病理产物。

    作者:贾曼;刘慧聪;徐莲薇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北宋时期对脾胃病证治法方药的贡献

    北宋是中医理论发展承上启下的重要时期,《太平圣惠方》、《圣济总录》、《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小儿药证直诀》等著作代表了该时期辉煌的医学成就。北宋医家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联系实际,勇于创新,对脾胃病证治法方药的发展做出巨大贡献,对临床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作者:郝军;郝纪蓉;严世芸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温病学理论在肺癌辨证论治中的意义探讨

    肺癌是临床常见的肺部原发性恶性肿瘤,目前临床治疗方法主要有手术、放化疗、靶向药物、生物治疗、中医中药综合治疗等,大量临床研究表明中医药在减毒增效、手术辅助、改善临床症状、提高生活质量等方面疗效显著。基于肺癌的发病特点,笔者认为,中医药治疗肺癌,应坚持辨证论治的基本精神,充分发挥中医理论的指导作用,其中温病学理论在肺癌的辨治中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作者:赵建清;钱海红;孙世辉;李旺;张淑萍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益气温阳通络方配合急救治疗糖尿病酮症酸中毒62例

    目的:探讨中药急救处理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本院收治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者122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60例患者采用西医治疗,治疗组62例患者在常规西医治疗基础上加用益气温阳通络方(玄参、山药、丹参、黄芪、五味子、杜仲、葛根、地骨皮)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结果:治疗后治疗组总有效率93.55%,对照组总有效率83.81%,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具有明显统计学意义( P<0.05),且治疗组患者的血糖、尿酮体等指标恢复正常所用时间等指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益气温阳通络方配合急救处理对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具有十分显著的疗效,可明显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有利于患者的预后恢复。

    作者:罗东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基于文献研究的IgA肾病证候分布情况与肾脏病理相关性的分析

    目的:通过对IgAN证候及肾脏病理的文献资料进行分析,总结出以文献为依据的IgAN证候、证候要素分布规律及其与肾脏病理间的相关性。方法:遵循循证医学原则,采用EpiDa-ta3.0建立数据库,运用SPSS16.0软件描述性统计分析,进而总结IgAN证候与肾脏病理间的相关性。结果:①IgAN常见证候有气阴两虚、肝肾阴虚、脾肾气虚、脾肾阳虚等;②证候要素分布:肾、脾、肝、肺、脉络,阴虚、气虚、血瘀、湿热、阳虚。结论:①IgAN证候分布多样、繁杂,有待于规范化、标准化、统一化;②证候要素作为辨证新体系,其简化了辨证的复杂性,提高了辨证的灵活性,以其作为辨证的基础,揭示了辨证的规律、实质与特点,一定程度上实现了证候的规范化、标准化;③IgAN证候与其肾脏病理具有相关性,但如何客观实现宏观与微观辨证一体化表达,将是今后研究工作的重点方向之一。

    作者:屈凯;于小勇;程小红;田耘;史健;李现成;张楠;赵亚峰;王漱非;延佩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止咳平喘方治疗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期喘息67例

    目的:观察中药止咳平喘方治疗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期喘息的疗效。方法:将135例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期以喘息为主症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67例,给予头孢曲松钠、氨茶碱、地塞米松、止咳平喘方治疗;对照组68例,给予头孢曲松钠、氨茶碱、地塞米松治疗。结果:治疗组的总有效率95.52%,对照组的总有效率83.82%,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0.05),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结论:中药止咳平喘方治疗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期喘息疗效显著,是一种治疗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期喘息可靠方法。

    作者:刘秀艳;刘宏;程国静;刘俊敏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妇炎康保留灌肠配合左氧氟沙星治疗慢性盆腔炎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中药保留灌肠配合左氧氟沙星治疗慢性盆腔炎的疗效。方法:选取本院2010年12月~2013年12月诊治的慢性盆腔炎患者104例,随机法分为两组,52例患者采用左氧氟沙星口服治疗为对照组,52例患者采用中药保留灌肠配合左氧氟沙星口服治疗为治疗组,并观察两组患者疗效情况。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6.2%,对照组总有效率80.8%,治疗组不良反应发生率1.9%,明显低于对照组(13.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妇炎康保留灌肠配合左氧氟沙星口服治疗慢性盆腔炎的疗效显著,可明显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

    作者:王茹茹;刘燕燕;张晓莹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补气活血法治疗冠心病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补气活血法治疗冠心病的疗效。方法:选取本院2011年5月至2013年4月收治的确诊为冠心病患者102例,随机分为治疗组51例和对照组51例。对照组采用西药治疗,治疗组采用补气活血方剂治疗。对比两组治疗后疗效情况,并对两组病患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检测结果进行比较。结果:治疗组治疗后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治疗组治疗后血液流变学各指标均显著改善,且显著优于对照组治疗后的情况。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结论:补气活血法治疗冠心病疗效显著,且能有效改善病患血液流变学及各指标。

    作者:李红霞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黄连上清丸质量标准商榷

    目的:探讨2010年版《中国药典》黄连上清丸质量标准,提出改进提高的思路。方法:结合现代药理学研究成果及实际生产、实验数据,分析2010年版《中国药典》黄连上清丸质量标准中存在的问题。结果:提出了黄连上清丸质量标准修订的思路和方法:建议将黄连上清丸中酒大黄的含量测定由控制大黄酚和大黄素两项成分的和,修订为控制芦荟大黄素、大黄酸、大黄素、大黄酚和大黄素甲醚五项成分的和;并将控制结合蒽醌修订为控制游离蒽醌。结论:为编纂2015年版《中国药典》时,修订、提高黄连上清丸质量标准提供了参考。

    作者:杜得平;谭亚亚;乔蓉霞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肺间质纤维化中医诊治思路探析

    通过临床及文献研究,依据“气虚血瘀、肺络痹阻”是肺间质纤维化的核心病机,提出了强调早期诊治、运用专病专方、分期辨证论治、重视参类应用,为临床诊治肺间质纤维化提供新思路。

    作者:李猛;李耀辉;马战平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睛明及其常见配伍的针刺病谱研究

    目的:探讨睛明及其配伍的针刺病谱,为针灸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搜集、整理与睛明有关的现代文献,通过文献计量学中的文献统计分析法对睛明的常用配伍及其针刺病谱进行分析。结果和结论:针刺睛明主要运用于五官科为主的30种病症,其中常用于动眼神经麻痹、斜视等;睛明较多与攒竹、承泣和太阳配伍使用。

    作者:王玉珏;曾芳;李政杰;余思奕;梁繁荣 刊期: 2014年第08期

陕西中医杂志

陕西中医杂志

主管:陕西省中医管理局

主办:陕西省中医药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