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祥峰;杨日高;吴国庆;穆宇;谭云火
目的 探讨微创临床护理路径对心血管介入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 收集2012年7月~2013年7月诊治的心血管介入患者76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数字随机分组方式将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8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模式,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再行微创临床护理路径,对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住院时间及健康教育掌握情况等进行分析对比.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评分为(9.45±0.27)分,平均住院时间为(6.01±1.07)天,健康教育掌握情况评分为(9.24±0.32)分,对照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评分为(7.28±0.56)分,平均住院时间为(7.75±1.43)天,健康教育掌握情况评分为(7.12±1.26)分,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健康教育掌握情况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微创临床护理路径用于心血管介入患者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能有效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间,提高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和自我健康的调控,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李茂华;李黎;韦小兰;方小丽;钟文兰 刊期: 2015年第03期
目的 评价氯吡格雷对急性心肌梗塞患者炎症因子的影响效果,并探讨其临床适用性.方法 选择2010年3月~2013年3月于我院干部病房住院治疗的20例急性心肌梗塞患者作为试验组,另选择同期22例急性心肌梗塞患者作为对照组,对照组采用阿司匹林治疗,试验组则采用氯吡格雷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相关炎症因子的变化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后,相关炎症因子均有不同的改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试验组患者治疗后血清hs-CRP(超敏C反应蛋白)、IL-6(白细胞介素-6)、sVCAM-1(血管细胞粘附分子-1)、TNF-α(肿瘤坏死因子)和P-se-lectin(P选择蛋白)的降低程度与对照组疗效相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氯吡格雷对急性心肌梗塞患者炎症因子有一定的改善作用,在临床上有应用价值.
作者:史振仙;胡敏 刊期: 2015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肝癌(Ca)和肝局灶结节性增生(FNH)的MRI平扫及强化特征.方法 选取30例肝Ca患者及30例FNH患者均接受MR平扫及增强扫描,比较肝Ca与FNH大小及在肝内的分布情况,分析和比较两者影像学特征,包括T1WI、T2WI信号特征,动脉期、门脉期及延迟期信号变化,中心瘢痕、供血动脉、假包膜、门静脉癌栓及肝硬化背景情况等.结果 ①FNH位于肝包膜下的比例为40.0%,显著高于肝Ca的1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FNH与肝Ca的T1WI均以低信号为主,比例分别为83.3%和86.7%;T2WI均以高信号为主,比例均为86.7%.动脉期均表现为高信号(100.0%);门脉期肝Ca以低信号为主(93.3%),FNH以高信号为主(100.0%);延迟期肝Ca以低信号为主(90.0%),FNH以等信号为主(90.0%).③FNH存在中心瘢痕和显示供血动脉的比例分别为83.3%和43.3%,均显著高于肝Ca;肝Ca存在假包膜、门静脉癌栓及肝硬化背景的比例分别为45.7%、30.0%和56.7%,显著高于FN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MRI可以显示肝Ca和FNH的特征,在其诊断和鉴别诊断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作者:张宗斌;梁社富;李佳 刊期: 2015年第03期
目的 了解无偿献血者初次献血前的心理障碍因素,并探讨心理护理策略及效果.方法 选择2012年8月~2013年3月在我献血中心的531名初次无偿鲜血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心理护理组)265例和对照组(普通护理组)266例,比较两组无偿献血者完成献血率、平均献血毫升数以及献血过程中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无偿献血完成率为75.8%,平均献血量为(325.7±32.5)ml,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均P<0.05);观察组出现心慌2例,冷汗4例,头晕3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4%,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 初次无偿献血者由于对采血过程存在恐惧心理,以及对献血注意事项了解不充分,因此可能会放弃献血或者献血过程中出现不良反应,对献血者进行心理护理后能够有效提高献血完成率及降低献血不良反应发生率.
作者:李霞;谢丽萍 刊期: 2015年第03期
目的 建立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缬沙坦原料的含量.方法 采用Waters Symmetry C18柱(150 mm×4.6mm,5μm),用十八烷基硅烷键合硅胶为填充剂;以乙腈-水冰醋酸(500∶500∶1)为流动相;设定检测波长为225nm,流动相流速为1.0ml/min.取样品适量,精密称定,加流动相溶解并定量稀释制成每1ml约含缬沙坦0.05mg的样品溶液;另取缬沙坦对照品适量,精密称定,加流动相溶解并定量稀释制成每1ml约含缬沙坦0.05mg的对照品溶液.上述供试品溶液与对照品溶液稀释相同倍数后经过精密度试验、重复性试验、稳定性试验、回收率试验、测定定量项、样品测定等步骤.结果 在进样浓度为5.0~75.0μg/ml范围内与峰面积线性良好(r=0.9999,n=18),平均回收率为100.9%(RSD% =0.49%,n=9).结论 反向高效液相色谱法专属性好,准确,灵敏,用于缬沙坦含量的测定结果可靠.
作者:陈岚;张震华;谢之微 刊期: 2015年第03期
目的 比较培朵普利单用及与中药稳心颗粒合用治疗老年高血压房颤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2010年1月~2014年1月我院收治的老年高血压合并房颤患者23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118例,对照组给予西药培哚普利治疗,观察组给予培哚普利联合中药稳心颗粒治疗,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收缩压、舒张压、左心房内径和左心室质量指数进行比较,并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 ①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收缩压和舒张压明显低于治疗前和对照组(均P<0.05).②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左心房内径和左心室质量指数明显低于治疗前和对照组(均P<0.05).③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有效率(88.1%)明显高于对照组(64.4%,P<0.01).结论 中药稳心颗粒与培朵普利合用治疗老年高血压合并房颤患者,可明显降低血压,改善心脏负担,提高临床疗效,可在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汪月南;田会旗 刊期: 2015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目前部分心血管病治疗药物可能引起肿瘤风险的相关性.方法 纳入心血管疾病药物治疗的患者共15512例,根据患者服用不同药物进行分组:服用血管紧张素Ⅱ(AngⅡ)1型受体阻滞剂类药物组3257例,服用伊泽替米类降血脂药物组2364例,服用他汀类药物组2832例,服用利尿剂类药物组2571例,服用噻吩并吡啶类(普拉格雷)药物组2504例,服用安慰剂组1984例.对所有患者随访3年,并记录各组患者在1、2及3年末发生各类肿瘤性疾病占总人数的百分比,meta分析所用心血管药物与肿瘤风险的关系.结果 在AngⅡ组患者中,3年末发生肿瘤的例数分别为78、135和231例;伊泽替米组患者3年末发生肿瘤的例数为53、112和185例;他汀类药物组患者在3年末发生肿瘤的例数为22、46和79例;利尿剂组患者在3年末发生肿瘤的例数为25、61和112例;普拉格雷组患者在3年末发生肿瘤的例数为13、31和59例;安慰剂组患者在3年末发生肿瘤的例数为21、52和83例.结论 血管紧张素Ⅱ1型受体阻滞剂、伊泽替米类药物可增加肿瘤发生率,他汀类、普拉格雷可减少肿瘤发生率,利尿剂类药物与肿瘤发生风险未见明显相关.
作者:陶竞;李婵娟;卢山;孙焕志 刊期: 2015年第03期
目的 观察电视胸腔镜胸膜固定术治疗恶性胸腔积液的疗效,为临床提供客观依据.方法 选择本院2012年1月~2014年3月收治的恶性胸腔积液患者112例,根据治疗方法分为对照组48例和观察组64例,对照组应用胸腔闭式引流管治疗;观察组应用电视胸腔镜胸膜固定术治疗.主要观察指标为治疗效果、总蛋白定量、引流管留置时间和住院时间、不良反应及复发结果等.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和显效率分别为93.75%(60/64例)和65.63%(42/64例),高于对照组的77.08%(37/48例)和56.25%(27/48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的总蛋白定量为(21.83±4.05)g/L,低于对照组的(32.49±3.83)g/L,(P<0.05);观察组术后引流管留置时间和住院时间分别为(6.33±2.71)d和(10.14±3.84)d,低于对照组的(11.96±5.60)d和(15.28±5.71)d,(均P<0.05);观察组的发热、胸痛和复发率分别为6.25%(4/64例)、4.69%(3/64例)和3.13%(2/64例),均低于对照组的25.00%(12/48例)、18.75%(9/48例)和18.75%(9/48例,均P<0.05).结论 电视胸腔镜胸膜固定术治疗恶性胸腔积液效果较好,可明显缩短治疗时间,具有较好的安全性.
作者:张鹏;谭智明;王郑 刊期: 2015年第03期
左心室射血分数正常心衰(HFpEF)目前已经成为心衰的主要类型,而且呈不断增加趋势,已引起临床广泛关注.本文简要叙述了HFpEF的流行病学、病理生理学特点,重点评述了急慢性HFpEF的治疗进展,以供基础与临床深入研究参考与借鉴.
作者:刘永铭 刊期: 2015年第03期
精氨酸酶在许多心血管疾病中的表达及活性增高,包括缺血再灌注损伤、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等.近年来,精氨酸酶抑制剂的不断研发为心血管疾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本文就精氨酸酶的作用基础、精氨酸酶抑制剂的发展及其对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做一综述.
作者:赵娜;苏赢 刊期: 2015年第03期
目的 观察急性心肌梗死(AMI)后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表达变化,探讨其是否与AMI后心室重构相关.方法 通过免疫组化检测大鼠AMI后心肌组织中的MMP-9,明确其表达及定位;筛选2012年10月~2013年8月在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救治,符合要求的左室前壁AMI患者40例,健康对照组20例,用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受试者静脉血清中MMP-9水平;二维超声检测AMI后7天左心室舒张末内径(LVEDD).结果 MMP-9大量表达于AMI大鼠心肌细胞胞浆;AMI组患者外周血清MMP-9表达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AMI患者在发病第3、5、7和10天的血清MMP-9水平存在显著差异(均P<0.01),且呈逐渐升高趋势;AMI组患者病程第7天时MMP-9水平与此时检测的LVEDD呈线性相关(r=0.869,P<0.01).结论 MMP-9可能参与AMI后心室重构.
作者:冉斌;王欢;胡厚祥;李科;张双;徐磊;岳荣川;罗涛 刊期: 2015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氧化应激在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HR)大脑中动脉内皮功能障碍中的作用.方法 将3月龄雄性健康Wistar-Kyoto大鼠(WKY)和SHR随机分为对照组和Tempol组,后者给予含1mmol/L Tempol的饮用水,干预4周后,取大脑中动脉评估乙酰胆碱(ACh)和硝普钠(SNP)诱导的血管舒张功能,用荧光试剂检测超氧阴离子(SOA)和一氧化氮(NO)水平.结果 与WKY对照组比较,SHR对照组ACh诱导的血管舒张功能显著降低(P<0.01),SOA水平显著升高(P<0.01),NO水平显著降低(P<0.01).服用Tempol后对WKY大鼠的血管舒张功能、SOA和NO水平无影响.与SHR对照组比较,SHR服用Tempol后ACh诱导的血管舒张功能显著改善(P<0.01),SOA水平显著降低(P<0.01),NO水平显著升高(P<0.01).结论 氧化应激部分介导了SHR大脑中动脉内皮功能障碍.
作者:郑磊;张东平;刘筱莹 刊期: 2015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患者康复治疗的依从性及影响因素与护理对策.方法 对98例PCI术后患者进行问卷调查分析,了解患者对康复治疗的依从性及影响因素.结果 98例患者康复治疗不依从、部分依从、完全依从的比例分别为40例(40.82%)、33例(33.67%)和25例(25.51%);性别、婚姻对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影响无差异(P>0.05);不同年龄、不同文化程度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影响PCI术后患者康复治疗的前三位因素分别为担心猝死及并发症(24.66%)、情绪抑郁(23.29%)和家庭支持系统缺陷(16.44%),运动耐受与康复锻炼知识缺乏也占有一定比例.结论 PCI术后患者康复治疗的依从性较差,护理人员须采取多种形式,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达到延缓疾病发展,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的效果.
作者:孙桂志;刘亚军;腾飞;刘洋洋 刊期: 2015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不同类型心功能不全患者血清N末端B型利钠肽(NT-proBNP)、C反应蛋白(CRP)、左室射血分数(LVEF)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2012年9月~2013年12月来我院治疗的心功能不全患者118例,按心功能NYHA分级分为Ⅱ级组42例,Ⅲ级组46例,Ⅳ级组30例;按LVEF值分为LVEF正常组58例和LVEF降低组60例;另选取同期健康体检者60例作为对照组.测定研究对象心室结构功能、血清NT-proBNP和CRP水平,比较各组间表达水平的差异.结果 ①按照不同NYHA分组,各组NT-proBNP、CRP-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11.811、90.707;均P<0.001);且随着心功能分级的升高,NT-proBNP、CRP表达也升高(均P<0.05).②按照不同LVEF分组,各组NT-proBNP、CRP水平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F=236.433,143.220;均P<0.001);且随着LVEF值的升高,NT-proBNP、CRP表达也升高(均P<0.05).③心功能不全患者LVEF值降低,LVEDD、LAD、E/A值随之增加(F=155.212、181.457、125.604,均P<0.05);与对照组比较,LVEF正常组仅与LVEDD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LVEF降低组的LVEDD、LAD、E/A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心功能不全患者血清NT-proBN及CRP水平升高,能够反映其严重程度,两者的测定对于心功能不全患者的诊断以及预后评价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作者:刘长萍;冯自菊;李卫东 刊期: 2015年第03期
目的 观察改良微创经椎间孔椎间融合术(TLIF)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效果.方法 采用改良TLIF手术治疗45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随访12~18个月,观察其影像学改变及临床效果.结果 所有患者手术过程均顺利,无术中并发症发生,除3例患者术后1周发生手术切口感染外,无其他术后并发症发生.术后1年所有患者均达到椎体间融合,无螺钉断裂或Cage移位.术后JOA评分显著高于术前(P<0.01).临床改善优良率为93.3%,平均改善率为81.2%.结论 改良TLIF手术继承和发扬了传统TLIF手术的设计思想及微创理念,在保证治疗效果的基础上减少了患者创伤,降低了操作复杂程度,安全可靠,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江伟;高国栋;贾栋;李维新;衡立君;王鹏 刊期: 2015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老年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狭窄、血脂代谢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我院2010年4月~2013年4月收治的144例幽门螺杆菌感染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中72例老年冠心病患者作为观察组,另外72例无老年冠心病的患者作为对照组,观察两组在冠状动脉狭窄和血脂代谢血清总胆固醇(TC)、血清甘油三酯(TG)、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血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的差异性.结果 对照组HP阳性数17例,检出率为23.61%;观察组HP阳性数39例,检出率为54.17%.对照组Gensini评分为(19.2±12.1)分,Hcy为(10.46±1.72)μmol/I;观察组Gensini评分为(34.6±27.3)分,Hcy为(16.13±4.23) μmol/L,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另外,两组在血脂水平TC、TG、HDL-C、LDL-C上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老年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狭窄、血脂代谢与幽门螺杆菌感染存在相关性,在临床治疗时要注意关注.
作者:段卉娣;宋艳琴 刊期: 2015年第03期
目的 观察左旋氨氯地平联合心理干预对高血压伴更年期综合征(Climacteric syndrome,CS)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2年7月~2013年7月接受治疗的高血压伴CS患者120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数字表法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患者单纯应用左旋氨氯地平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方法的同时进行心理干预.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血压变化、疗效及心理情绪评分.结果 观察组治疗后的24h SBP、24h DBP、dSBP及nSBP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但两组dDBP与nDBP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95.00%(57/60例),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3.33%(50/60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的HAMA与SAS评分均有下降,但观察组的下降幅度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对高血压伴CS患者联合使用左旋氨氯地平与心理干预,具有更好的疗效,可在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雷挺;张蕾;陈丽;蔡艳荣 刊期: 2015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全程无缝隙护理在高血压脑出血开颅血肿清除手术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抚宁县人民医院2010年3月~2014年3月收治的高血压脑出血开颅血肿清除手术患者300例,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各150例.观察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模式,对照组患者采用全程无缝隙护理模式.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及满意度.结果 实验组患者术后并发症明显低于对照组,而护理质量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 对高血压脑出血开颅血肿清除手术患者实施全程无缝隙护理可以减少术后并发症,提高患者的满意度,有效地较少医疗纠纷,值得在临床中大力推广.
作者:解飞;崔蕊娥;杨春丽;董玉贵;赵立斌 刊期: 2015年第03期
目的 观察米力农联合小剂量多巴胺和速尿治疗难治性心衰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76例难治性心衰患者按入院顺序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8例.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米力农、小剂量多巴胺和速尿治疗,对照组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地高辛和速尿治疗,评价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测定患者治疗前后的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舒张末内径(VEDD)以及血清N-末端B型利钠肽(NT-proBNP);同时统计患者的再入院率及猝死率.结果 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84.21%,对照组为68.42%,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平均LVEF指标值高于对照组(P<0.05),平均VEDD、NT-proBNP指标值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随访1年期间,观察组患者的再入院率、猝死率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 米力农联合小剂量多巴胺和速尿治疗难治性心衰的临床疗效显著,能有效改善患者的心功能,延缓心衰进展,改善患者预后.
作者:刘亚辉;王挺;郭武松 刊期: 2015年第03期
慢性缺氧相关性心血管疾病在临床上十分常见.心肌细胞在慢性缺氧时通过调控自身基因表达,改变代谢方式,增强自我维持能力,促进心肌的慢性缺氧适应.其中转录调节因子缺氧诱导因子-1(hypoxia inducible factor-1,HIF-1)发挥着中心性的调控作用.同时慢性缺氧也导致心肌损害,引起心脏功能受损.因此,研究心肌慢性缺氧适应的确切机制并加以利用,将可能为防治慢性缺氧性心肌损伤提供新的治疗策略.
作者:肖颖彬;蹇朝 刊期: 2015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