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以消化道症状为主要表现的维生素B12缺乏症临床分析

何素玉;徐建玉;唐毅;姚勇;孙怡

关键词:恶心, 呕吐, VB12缺乏
摘要:目的 分析以消化道症状为主要表现的维生素B12(VB12)缺乏症患者病因及临床特点,减少其误诊及漏诊率.方法 对以恶心、呕吐等消化道症状为表现而收入医院消化内科住院并后确诊为VB12缺乏的11例患者进行分析.结果 11倒患者中9例存在影响维生素B12摄入或吸收的危险因素,包括素食(5例)、手术(2例)及服用可抑制VB12吸收的药物(2例)等.主要以慢性腹泻(5例)、恶心、呕吐(2例)、腹胀及食欲减退(4倒)等为临床表现.11例患者血清维生素B12水平降低,平均红细胞体积及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量均明显升高,经饮食调整及补充维生素B12后症状逐渐消失.结论 VB12缺乏症可以消化道症状为主要表现.临床应注意识别该类患者,以减少误诊及漏诊.
西部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舒适护理模式在产妇分娩过程中的应用分析

    目的 探讨舒适护理模式在产妇分娩过程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110例初产妇患者,按入院先后顺序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依据患者情况实施舒适护理;观察两组患者总产程时间、剖宫产、产后大出血、新生儿窒息发生率及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等指标.结果 观察组总产程时间、剖宫产率、产后大出血率、新生儿窒息率低于对照组,患者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5).结论 在产妇分娩过程中实施舒适护理,可明显提高护理质量,减少并发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王敏 刊期: 2012年第01期

  • 系统健康教育在门诊肺结核患者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系统健康教育对提高门诊肺结核患者治疗效果的作用.方法 对694例门诊肺结核患者随机分为系统教育组(364例)和常规教育组(330例),根据《中国结核病防治规划实施工作指南》进行评估,比较两组患者的全程治疗完成率、治愈率和两组中阳性患者的2月末转阴率.结果 系统教育组患者的全程治疗完成率、治愈率和阳性病人2月末痰菌阴转率较常规教育组显著增高(P<0.05).结论 系统健康教育能显著提高肺结核患者对治疗的依从性,对提高治愈率可起到重要作用.

    作者:徐登淑 刊期: 2012年第01期

  • 侵袭性肺部真菌感染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 探讨分析医院住院病人侵袭性肺部真菌感染的危险因素.方法 采用病例回顾性研究,系统阅读并分析120例病人肺部真菌感染的资料.对真菌感染组和非真菌感染组的临床特点进行比较,然后对有统计学意义的可能危险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找出呼吸道真菌感染的主要危险因素.结果 真菌感染组的平均住院时间、平均使用广谱抗生素时间均长于非真菌感染组;真菌感染组糖皮质激素、体内保留导管、有创机械通气使用率均高于非真菌感染组;真菌感染组恶性肿瘤、肺结核患病率均高于非真菌感染组;真菌感染组的白蛋白及血红蛋白水平均低于非真菌感染组.再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糖皮质激素、低蛋白血症、有创机械通气,恶性肿瘤,肺结核是真菌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糖皮质激素、低蛋白血症、有创机械通气、恶性肿瘤、肺结核是真菌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有效控制相关患病危险因素,可能是防治呼吸道真菌感染的关键.

    作者:赵娜;陈虹;陶娟 刊期: 2012年第01期

  • 双源CT双能量肺血管成像中小剂量团注试验法与自动跟踪触发技术的比较

    目的 探讨小剂量团注试验法(test bolus,TB)和自动跟踪触发(bolus tracking,BT)技术在双源CT双能量肺血管成像中成像质量有无区别.方法 选取我院疑诊肺动脉栓塞患者50例,按扫描延迟时间随机分为TB组和BT组,每组25例.TB组预先以5ml/s的速率静脉团注20ml碘普罗胺(370mgI/ml),紧跟着以相同速率团注20ml生理盐水,用Dynamic软件测试造影剂达到峰值的时间,然后按测试值进行延迟.BT组动态监测肺动脉干,触发阈值设为100Hu.所有患者均以5ml/s的速率静脉团注70ml碘普罗胺(370mgI/rnl),跟以相同速率团注20ml生理盐水.将采集数据传至工作站,由两名影像副主任医师对肺循环不同部位(肺动脉干、左肺动脉主干、右肺动脉主干、肺实质)的增强CT图像质量进行评价.结果 两种方法肺循环不同部位的影像质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TB法和BT法在扫描延迟时间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双源CT双能量肺血管成像采用TB法和BT法均能取得满意的CT图像.

    作者:杨靖逸;印隆林;陶客言 刊期: 2012年第01期

  • 心脏介入诊疗围手术期心包填塞的观察及护理

    目的 探讨心脏介入诊疗围手术期心包填塞的观察和护理.方法 分析心脏介入诊疗的10000例围手术期病人病情变化,及时发现心包填塞征象,并采取积极正确的处理措施.结果 10000例患者中围手术期发生急性心包填塞10例发生率为0.1%,10例患者均抢救成功,无死亡病例.结论 心脏介入术中认真进行临床观察和护理对手术的顺利进行和病人的顺利康复有重要影响.

    作者:郑明霞;游桂英;杨洋;李晓燕;曾义 刊期: 2012年第01期

  • 床旁电子支气管镜吸痰灌洗治疗机械通气患者的护理配合

    目的 探讨机械通气病人床旁电子支气管镜灌洗治疗的护理配合方法.方法 对78名接受抗感染、对症支持治疗及气管常规护理的机械通气患者,配合使用床旁电子支气管镜吸痰灌洗治疗,现察临床疗效,总结护理经验.结果 78例患者经吸痰灌洗治疗后,呼吸困难症状均不同程度缓解.结论 床旁电子支气管镜吸痰灌洗是辅助临床治疗,改善机械通气患者气道阻塞的一种简便有效的治疗手段,术中的护理配合对改善临床症状及预后至关重要.

    作者:彭淑琼;张静 刊期: 2012年第01期

  • 吉非替尼治疗老年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观察

    目的 观察吉非替尼治疗老年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疗效与毒副反应.方法 选取26例经病理学诊断的老年晚期(Ⅲb期或Ⅳ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入组,单药口服吉非替尼250mg每日1次.评价其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26例患者中CR1例,PR8例,SD10例,PD7例;疾病控制率73.1%.随访4~36个月,中位随访17个月,中位生存期14.4个月(6.5~27.3个月),中位无进展生存11.5个月(5~16.5个月).不良反应以皮疹、腹泻、转氨酶升高、恶心呕吐为主,多为轻度.结论 吉非替尼治疗老年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有较好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作者:赵振华;张杰;侯梅;李慧艳;徐聂;陈萍 刊期: 2012年第01期

  • 中医教学教考分离的探索

    考试是检验教学过程的有效手段之一.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人们积极探讨考试考核办法的研究.教考分离能客现地检测教学质量,避免了教学的主观性和随意性.在实际运用中,应采取严把考试的命题关、建立试题库等手段,但应根据教学的不同种类、对象、内容、阶段、要求,采用不同的考试形式,以不断完善考试制度.

    作者:丁原全;车彬;韩婷 刊期: 2012年第01期

  • 钙化性主动脉瓣狭窄及超声评价新进展

    钙化性主动脉辩狭窄在人群中发病率逐年增加,近年来发现其病理生理有别于传统理论,而与动脉粥样硬化有相似的组织病理改变,遵循动脉粥样硬化二级预防指南进行干预将有助延缓其进展.超声心动图在明确主动脉辩狭窄诊断、定量狭窄程度、确定狭窄病因及狭窄所致并发症、评价手术效果、判断患者预后等方面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作者:李春梅 刊期: 2012年第01期

  • 腹腔镜联合胆道镜胆道切开取石的手术配合

    目的 探讨腹腔镜联合胆道镜切开取石术的手术配合及护理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98例腹腔镜联合胆道镜胆道切开取石的手术配合技巧.结果 98倒手术均获成功,手术效果满意,均未发生因手术器械不足或不良而影响手术或延长手术时间.结论 术前准备充分,并取得患者的佳配合和术后器械的正确处理及保养是手术顺利进行的保证.

    作者:马菊芳 刊期: 2012年第01期

  • 单纯性胸腰椎骨折疼痛的康复护理

    目的 探讨单纯性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患者疼痛的有效护理方法.方法 针对29例单纯性、稳定型胸腰椎骨折病人疾病的不同阶段所存在的主要护理问题,采取相应的康复护理.结果 经过针对性分阶段的康复护理,缩短了住院时间,优达68.97%,良达24.14%,总有效率90%以上.结论 对单纯性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早期进行针对性的康复护理,可明显减轻病员局部疼痛、腰背肌痉挛的急性期症状,能有效预防并发症和后遗症的发生,对提高病员生活自理能力和生活质量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作者:蒋文春 刊期: 2012年第01期

  • 支气管哮喘患者治疗前后血清TNF-α和hs-CRP水平变化及意义

    目的 探讨支气管哮喘患者治疗前后血清TNF-α和hs-CRP水平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 对45例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患者进行治疗前后血TNF-α和hs-CRPP水平检测以及肺功能测定,并与38例正常健康人作比较.结果 支气管哮喘患者在治疗前血清TNF-α和hs-CRP水平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经治疗临床缓解后,血清TNF-α和hs-CRP水平有显著下降(P<0.05),但与健康对照组比较仍有显著升高(P<0.05),在哮喘急性发作期血清TNF-α水平与hs-CRP呈正相关,hs-CRP与FEV1%和FEV1/FVC呈负相关.结论 TNF-α、hs-CRP参与了支气管哮喘的发病,同时对两者血清水平的检测对于了解哮喘气道炎症情况和哮喘的控制评估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作者:李永春;张文礼 刊期: 2012年第01期

  • 以PIC窗为切点有创-无创序贯撤机的临床研究

    目的 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并严重呼吸衰竭患者以肺部感染控制(PIC)窗为切点行有创-无创序贯机械通气治疗的撤机时机.方法 选择40例COPD并严重呼吸衰竭患者,且接受气管插管和机械通气,随机分为以PIC窗为切点有创-无创序贯撤机组和有创通气传统撤机对照组.两组患者开始均采用气管插管进行有创机械通气,通气模式为辅助/控制模式逐渐过渡到压力支持通气.在PIC窗出现后治疗组序贯改用无创机械通气,直至脱机;对照组则继续有创通气,直至脱机.现察两组病例机械通气前后pH、PaO2、PaCO2、HR、RR、MAP及出PIC窗时间,总机械通气时间、住ICU时间、总住院时间、呼吸机相关肺炎(VAP)发生率等.结果 两组患者在PIC窗出现时循环、呼吸和血气指标均较机械通气前明显改善;治疗组总机械通气时间、住ICU时间、总住院时间较对照组明显缩短(P<0.05),治疗组VAP发生率(15%)较对照组(62%)明显降低(P<0.05).结论 以PIC窗为切换点行有创-无创序贯机械通气治疗COPD并严重呼吸衰竭能明显缩短机械通气时间和患者住院时间,明显降低VAP的发生率.

    作者:赵京梅;李国翔;王慧玲 刊期: 2012年第01期

  • 经脐单孔腹腔镜辅助阴式子宫切除术的临床应用

    目的 探讨经脐单孔腹腔镜辅助阴式子宫切除的可行性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对30例需子宫切除的患者行经脐单孔腹腔镜辅助阴式子宫切除术,并对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恢复及美容效果、并发症等进行总结,同时与常规腹腔镜手术患者30例进行比较.结果 30例手术全部成功,腹部外现无疤痕.手术时间平均60.25±17.18min,术中出血量平均150.18±26.27ml,肛门排气时间1.72±0.56天,与常规腹腔镜手术组进行比较,P>0.05.无显著差异.结论 经脐单孔腹腔镜辅助阴式子宫切除术是一种安全可行更加微创的手术方法,尤其对美容非常重视的患者可优先选用,在条件成熟的单位可推广应用.

    作者:胡辉权;游箭;李均;周密;何元芬;肖红;伍燕;李阳敏;龙宁 刊期: 2012年第01期

  • 氯诺昔康超前镇痛用于腹腔镜胆囊切除的临床观察

    目的 探讨非甾体类抗炎镇痛药氯诺昔康超前镇痛对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镇痛效果.方法 60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被纳入研究,按入院先后顺序随机均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各30例.观察组气管插管前20min静脉预先注射氯诺昔康16mg;对照组气管插管前20min静脉注射生理盐水2ml.观察患者术后30min,l、2、4、6、8、12h各时点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SA),镇痛治疗的总体满意度及术后不良反应情况.结果 观察组VSA评分维持较低水平,4、6、8、12h的VSA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的总体满意度也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结论 氯诺昔康超前镇痛对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术后镇痛效果确切,无明显不良反应,有推广应用价值.

    作者:夏炳春;杨玉华 刊期: 2012年第01期

  • 在全身热化疗术中长托宁与东莨菪碱联合应用的临床研究

    目的 探讨全身热化疗术中长托宁与东莨菪碱联合应用的临床可行性.方法 选择30例ASA Ⅰ~Ⅱ级患者,分为长托宁与东莨菪碱联合应用组(A组)、长托宁组(B组)、东莨菪碱组(C组),关舱前A组和B组肌注长托宁0.02mg/kg,C组肌注东莨菪碱0.01mg/kg,术中根据出汗情况A组和C组追加东莨菪碱、B组追加长托宁,现察三组患者的食管温度升至41.8℃所需要的时间,升温前、升温至39℃、40℃、41.8℃、维持41.8℃2h的HR、MAP、CVP及术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结果 A组和B组患者食管温度升至41.8℃所需要的时间相比无统计学差异,A、B组与C组相比的升温时间明显缩短(P<0.05);A组在40℃、41.8℃、维持41.8℃ 2h时的HR与B组相比均增快,但无统计学意义,C组在各温度点的HR与A组、B组相比均明显增快(P<0.05);当食管温度达到40℃以上,患者的MAP随着心率增快而下降,CVP随着心率的增快而升高,C组与A组、B组相比,MAP明显下降(P<0.05),CVP明显增高(P<o.05);B组和A组、C组相比术后的不良反应明显增加(P<0.01).结论 在全身热化疗术中长托宁与东莨菪碱联合应用能明显缩短升温时间,维持循环动力学的稳定,并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作者:李颖波;余开峰;冉然;潘雪莲 刊期: 2012年第01期

  • 晚期非小细胞肺癌靶向治疗研究进展及思考

    化疗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治疗上的地位虽然没有被根本动摇,但化疗的疗效已达到一个平台且毒副反应限制了它的应用,而随着人们对肿瘤分子生物学和基因水平的逐渐深入认识,靶向治疗已成为目前研究和应用的热点:从贝伐单抗的临床应用开始,到具有里程碑意义的EGFR-TKI用于突变患者的治疗,再到ALK抑制剂迅速进入临床.靶向研究正在使肺癌逐渐走上真正意义的个体化治疗道路.本文就晚期NSCLC的分子靶向治疗研究进展及思考做一述评.

    作者:吴国明;范晔 刊期: 2012年第01期

  • 绝经后阴道出血患者的子宫内膜厚度分析

    目的 研究子宫内膜厚度(4.0~8.0mm)在绝经后阴道出血的患者进行有创检查的必要性.方法 选取2010年1月~10月在十堰市太和医院妇科就诊的绝经后阴道出血的患者,通过问卷调查、进行阴道超声波扫描及宫腔镜检查,将子宫内膜厚度为4.0~8.0mm的患者58例刮取子宫内膜进行病理诊断.结果 58例患者中29.3%(17/58)未能获得子宫内膜样本,子宫内膜增生13.8%(8/58),慢性子宫内膜炎15.5%(9/58),子宫内膜息肉22.4%(13/58),子宫内膜癌5.2%(3/58),复杂性子宫内膜增生5.2%(3/58).结论 在子宫内膜厚度>4.0mm的绝经后阴道出血患者中,复杂的子宫内膜增生和子宫内膜癌的患病率较高.提示对子宫内膜厚度为4.0mm及以上的患者开展子宫内膜组织检查的必要性.

    作者:郭广玲;张春莲;陈双郧;方彩云;何琳;苏华荣 刊期: 2012年第01期

  • 高频超声对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的诊断价值

    目的 探讨高频超声对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的诊断.方法 回顾性分析77例腹痛小儿超声检查结果.采用高频探头超声检查,记录内容包括淋巴结的部位、大小、形态、回声强度及类型,并测量其长短轴比值(L/S),病变的变化结果均经临床和随访证实.结果 77例患儿均显示腹腔淋巴结肿大,脐周及右下腹均见肿大淋巴结者72例,大者24×12mm,其中19例血流丰富;仅右下腹见肿大淋巴结者4例,大者14×5mm,1例血流丰富;左上腹及脐周均见肿大淋巴结者1例,大小11×5mm,血流较丰富.治疗后肿大的淋巴结逐渐回缩,但肿大淋巴结的回缩比腹痛消失明显滞后.结论 高频超声诊断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经济简便,重复性强,准确率高(>95%),是诊断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的首选检查方法,能够为临床诊断、治疗及随访提供重要依据.

    作者:杨芳;程印蓉;马晓娟 刊期: 2012年第01期

  • 院内下呼吸道多重耐药菌感染病原学及耐药分析

    目的 了解院内下呼吸道多重耐药菌感染病原菌的分布特点及耐药情况,为临床治疗选择抗生素提供依据.方法 对101例发生院内下呼吸道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的痰标本进行细菌培养分离及药教试验.结果 发生院内下呼吸道多重耐药菌感染的患者主要来自于重症监护室22.8%(23/101),神经外科16.8%(17/101),呼吸内科13.9%(14/101),菌株分离率排前四位的分别是鲍曼不动杆菌25.4%(35株)、肺炎克雷伯菌13.8%(19株)、金黄色葡萄球菌12.3%(17株)、铜绿假单胞菌8.7%(12株).院内下呼吸道多重耐药菌感染的病原菌对头孢哌酮/舒巴坦、亚胺培南、万古霉素保持较好敏感性外,对其他抗生素均严重耐药.结论 院内下呼吸道多重耐药菌感染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细菌耐药率普遍较高,临床医师应重视病原学检查及药敏监测,合理选择及使用抗生素.

    作者:廖冰;罗林城;魏茂刚;张琳 刊期: 2012年第01期

西部医学杂志

西部医学杂志

主管:川北医学院第二临床医学院·南充市中心医院

主办:四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