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兴金;程一民
目的普胸外科手术常用的后外侧标准切口,切断肌肉多,需切除或切断肋骨,术后胸痛较重,肩关节功能障碍发生率高等缺点.针对上述情况,我们设计了后外侧小切口.方法以肩胛下角外下方2~3 cm处为起点、向前下至腋中线或腋前线为止点,长14~18 cm.结果1996年1月至今应用于食管癌、肺癌根治性切除,肺良性肿瘤及纵隔内支气管囊肿切除等普胸外科手术320例,均顺利完成手术.结论该切口较标准后外侧切口优点为避免了切断大片的胸壁肌肉;不需切除肋骨;减少了出血量;节省了开、关胸的时间;减轻了术后胸痛的症状,降低了肩关节功能障碍的发生率;胸腔感染率降低;减轻了病人术前恐惧感及术后精神压力.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颜景峰;关庆民;徐教瑜 刊期: 2003年第02期
目的了解血清前白蛋白在肝病中的意义.方法采用免疫浊法对50例健康体检者和130例各种肝病血清前白蛋白的含量进行检测.结果健康对照组PA值为244±57 mg/L,慢性肝炎组PA值为161±54 mg/L;急性肝炎组PA值为137±63 mg/L,重症肝炎组PA值为98±42 mg/L;活动性肝硬化组PA值为72±29 mg/L.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血清前白蛋白检测是反映肝脏功能的一项敏感指标,在肝病诊断中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作者:蒋叙川;赖永才;陈斌 刊期: 2003年第02期
目的评价B超对异位妊娠保守治疗的监测价值.方法应用B超对中西医结合治疗后的异位妊娠患者定期复查其附件区包块的大小、内部回声、腹腔积血情况变化.结果21例附件区包块治疗后腹腔积液均在1周后消失,附件区包块在治疗后30~40天完全消失,无1例中转手术治疗.结论B超在宫外孕保守治疗中具有监测价值.
作者:王竞宇;张恩荣;蔡桂英;代家琼;章英英 刊期: 2003年第02期
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本组30例中男18例,女12例,年龄18~75岁,平均45岁,病程1月至40年,累及上颌窦左侧14例,右侧13例,蝶窦3例,单纯一个鼻窦感染10例,同时伴有鼻息肉、化脓性鼻窦炎20例.
作者:应向阳 刊期: 2003年第02期
我院2001年1月至2003年2月治愈8例被误诊为性病的男性生殖药疹患者,现报告如下.
作者:孙志高;张虹;银燕;贡雪莉 刊期: 2003年第02期
现将我院救治的87例急性毒鼠强中毒的病例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患者女46例,男41例;年龄13~41岁.均系进食混有毒鼠强毒饵的大米干饭所致.
作者:张志华 刊期: 2003年第02期
目的探讨缺氧因素对胎儿死亡(死产)及活产死婴胸腺偶然性退化的影响.方法将死产及活产至1岁死婴胸腺分为两组,分别观察皮质及髓质内细胞成分、形态及数量变化.同时分别观察二者脾脏胸腺依赖区T淋巴细胞数量变化.结果死胎组胸腺皮质变薄、胸腺细胞数量减少、胸腺小体变性等,重于活产死婴组.皮髓质内其它组织成分的变化,二者互有轻重.死胎(死产)组脾脏T淋巴细胞数量明显减少.结论缺氧因素在胎儿期对胸腺发育的影响,较活产至婴儿期死亡者严重.
作者:王庆容;姚胜平 刊期: 2003年第02期
目的探讨小儿蛔虫性肠穿孔的诊断、治疗及预后.方法对本组116例经手术证实的小儿蛔虫病,临床症状、体征、辅检、诊断、治疗及预后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随访6个月至8年,康复79例,死亡37例,病死率31.90%,肠穿孔率为75.86%.结论小儿蛔虫性肠穿孔治疗难度大,预后较差.早诊断、早期手术可提高临床疗效.
作者:袁万明 刊期: 2003年第02期
目的探讨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并破入脑室系的治疗方法.方法采用小骨窗开颅基底节区血肿清除加侧脑室体外引流,及其它综合措施治疗27例.结果基本痊愈5例,显著进步9例,进步5例,死亡8例.结论用小骨窗开颅加侧脑室引流治疗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并破入脑室系,疗效满意.
作者:石敬增;殷振奎 刊期: 2003年第02期
目的初步评价4项细胞外间质(ECM)指标,包括透明质酸(HA),Ⅳ型胶原(COLⅣ),Ⅲ型胶原N端肽(pⅡ NP),层粘蛋白(LN)在肝硬化非创伤性诊断中的应用.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检测,比较4项指标与病理检查结果即组织学炎症,纤维化分级、分期的相关性.结果HA、COLⅣ不同程度的炎症及纤维化不同期的检测水平随炎症及纤维化的进展而逐渐升高,且差异有显著意义,提示HA、COLⅣ炎症及纤维化改变程度有较好相关性.PⅢNP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炎症轻度、重度变化,但在纤维化不同期差异无显著意义.LN在不同炎症及纤维化各级、期改变中差异均无显著意义,故不能反映炎症及纤维化的变化.结论本研究中的4项ECM指标在肝硬化及炎症中的诊断价值以HA高,其次为COLⅣ,其中HA不仅能反映慢性肝病的纤维化性和炎症性改变,对监测炎症和纤维化进展亦有较好应用价值.
作者:陈志远 刊期: 2003年第02期
目的总结腹部闭合性损伤的诊治经验.方法回顾分析近五年来我院收治的168例腹部闭合性损伤,手术治疗136例,非手术治疗32例.结果治愈159例,死亡9例.结论腹部闭合性损伤发病急,病情复杂,发展快,迅速准确诊断,及时、有效、合理治疗是关键.详细了解病史,结合影像学检查,腹穿,可得出初步诊断.
作者:杨亚志;颜万长;郑宗考 刊期: 2003年第02期
目的探讨前列腺增生患者采用两种不同尿液引流方法发生菌尿症的机率.方法通过对60例前列腺增生患者行耻骨上经膀胱前列腺摘除术后,观察组30例患者采用一次性抗逆流引流袋进行尿液引流,另外30例患者采用普通一次性闭式引流袋进行尿液引流;并对两组患者分别于置尿管后24、48、72、96小时和120小时在严格无菌操作下由导尿管侧面用无菌注射器抽取导尿管上端尿液3 ml,送检行细菌培养.结果一次性抗逆流引流袋组感染出现时间较晚,而普通一次性引流袋组感染出现时间较早,尿路感染机率较高,两组之间比较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应用一次性抗逆流引流袋可减少前列腺增生患者置尿管期间逆行感染的发生率,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间,相对减少了患者的经济负担,值得推广.
作者:刘谷秀 刊期: 2003年第02期
目的探讨脑干出血的CT诊断与预后评估的意义.方法通过对48例脑干出血病例的临床治疗与CT资料分析,探讨脑干出血的位置、大小、出血量与治疗及预后的关系.结果脑干平均出血量G=3.3675 ml,病死率与出血量有关,出血量小于5 ml病死率为35.71%(17.97~53.46%).早期诊断与治疗是影响预后的关键.结论CT是目前脑干急性出血快速、准确的检查手段,对其临床治疗及预后评估有重要的价值.
作者:范芦芳;向敬池;蒋世明;何孔明;张福洲;段美玲 刊期: 2003年第02期
1病例介绍例1女,36岁.临床表现为咽部有异物感.某医院诊断为慢性肥厚性咽炎,用微波治疗1次,不仅症状未见改善,1.5个月后咽异物感更明显,且出现咽干.来我院经检查、综合治疗1月后,咽异物感明显减轻.
作者:张丽华 刊期: 2003年第02期
近年来,我们对所有6小时内入院的急性心肌梗塞(AMI)患者用国产尿激酶进行静脉内溶栓治疗,发现疗效与溶栓开始时间密切相关,现报告如下.
作者:张雅萍 刊期: 2003年第02期
目的探讨尿微量蛋白检测对诊断重型脑伤患者早期肾损害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速率散射比浊法,检测80例重型脑伤和80例轻型脑伤患者尿液α1-微球蛋白(α1-M)、微量白蛋白(MA)、转铁蛋白(TRF)和免疫球蛋白G(IgG)的含量,同时酶速率法测定患者血尿素氮BUN),Jaffe速率法测定血肌酐(Cr).结果重型脑伤患者尿α1-M、MA、TRF、IgG,血BUN、Cr的含量比轻型脑伤患者增高(P<0.01).脑伤患者尿α1-M、TRF与血BUN呈正相关.结论重型脑伤患者确实存在不同程度的肾损害.尿α1-M、MA、TRF和IgG是诊断肾脏早期损伤灵敏、可靠的实验室指标.
作者:张逵;史成华;李多孚;祝冬梅;曾祥熙;刘盛君;刘海川 刊期: 2003年第02期
儿童活泼好动,自我保护力差,易发生眼外伤,特别是挫伤性前房积血在儿童眼外伤中常见,若不及早治疗,可导致继发性青光眼,角膜血染等,早期正确处治可以避免手术及再出血等并发症.
作者:黄海;温明全;张年孝 刊期: 2003年第02期
目的采用琼脂糖凝胶电泳的方法测定糖化血红蛋白(HbAlc),了解HbAlc与空腹血糖的关系.方法取正常人及糖尿病人EDTA-K2抗凝全血232例,制成血红蛋白溶液,使用法国sebia公司sebia HYDRASYS电泳仪及光密度计扫描仪,用琼脂糖凝胶进行电泳分离和光密度计扫描定量测定HbAlc;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上用己糖激酶法测定空腹血糖.结果对照组的HbAlc平均值(%)为;±s=5.41±0.94,血糖的平均值(mmol/L)为;-x±s=4.92±0.87;糖尿病人的HbAlc平均值(%)为-x±s=11.06±4.3,血糖的平均值(mmol/L)为-x±s=10.86±3.04,P<0.01,血糖值与HbAlc值有显著相关性,r=0.985,回归方程Y=1.1015x+1.815.结论该方法标本用量少,分辨率高,重复性好,结果不受温度及胎儿血红蛋白的影响,HbAlc可作为糖尿病控制的指标.
作者:吴宇芳;关晓东 刊期: 2003年第02期
目的了解败(菌)血症的致病菌情况.方法采用法国生物一梅里埃公司生产的HPD双相瓶进行细菌培养,API系统进行接种鉴定.结果1026份血培养标本共分离致病菌162株36种,以葡萄球菌属、大肠埃希菌、沙门菌属为主.结论血培养致病菌呈革兰阳性菌增长,革兰阴性菌下降的规律.
作者:贺爱元;张水娥 刊期: 2003年第02期
目的探讨直方图对脂肪肝诊断的价值.方法应用超声诊断仪中直方图功能,在70例脂肪肝患者的增强回声区中取样,获得直方图M值,与正常组50例健康人进行对照,判断有无数值上的差异.结果正常组M值为25~49,70例脂肪肝患者M值为50~120,与正常组未显示有交叉.结论直方图对脂肪肝的诊断具有临床价值.
作者:黄大斌;程斌;周玲;刘淑萍 刊期: 2003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