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广州管圆线虫病误诊为过敏性脑炎1例

肖雪玲;傅懋林;吴美娜

关键词:广州管圆线虫病, 误诊, 过敏性脑炎
摘要:病例 男性,60岁,突发双下肢麻木、乏力,伴大小便障碍10 d入院.10 d前突然出现双下肢麻木、乏力,伴双下肢肌肉酸痛,尚可缓慢行走,远端重于近端,同时出现解大小便困难.就诊于当地医院,给予静滴地塞米松5 mg/d治疗,5d后症状未有明显好转,转诊我院.既往史:发病前3d因“肾结石”自服中药治疗(具体不详);1d后出现前胸及后背部皮疹、瘙痒,于当地医院治疗后症状缓解.
西南国防医药杂志相关文献
  • 我院附件囊肿患者5年手术治疗的临床总结

    目的 总结分析我院附件囊肿手术治疗方法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0年1月~2015年1月收治的附件囊肿患者150例的临床资料,根据不同术式分为开腹手术、腹腔镜手术与阴式手术各50例,对3组手术指标、恢复效果、并发症及卵巢储备功能情况进行总结比较.结果 腹腔镜组和阴式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排气时间、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均明显少于开腹组(P<0.05);而腹腔镜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下床活动时间又明显少于阴式组(P<0.05).开腹组术后疼痛发生率显著高于其他两组(P<0.05),术后复发率明显高于阴式组(P<0.05);腹腔镜组和阴式组术后1个月、3个月的FSH、LH水平较开腹组下降,而E2则较开腹组升高(均P<0.05).结论 腹腔镜手术、阴式手术具有微创特点,尤其是腹腔镜手术;相比开腹手术能明显促进患者卵巢储备功能恢复,临床应根据患者适应证合理选择术式.

    作者:高峰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英夫利昔单抗联合硫唑嘌呤治疗克罗恩病的临床疗效

    目的 研究英夫利昔单抗联合硫唑嘌呤治疗克罗恩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临床入选180例中重度克罗恩病患者,随机分为硫唑嘌呤组、英夫利昔组及联合治疗组,每组60例,分别给予硫唑嘌呤、英夫利昔单抗及硫唑嘌呤联合英夫利昔单抗治疗.比较3组的疾病缓解率、黏膜愈合率以及治疗前后的ALB(血清白蛋白)、TLB(血清总蛋白)、WBC(白细胞)、CRP(C反应蛋白)及ESR(血沉)水平和不良反应情况.结果 治疗第6w时,3组疾病缓解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第10、18及26 w时,联合治疗组的疾病缓解率均较其他两组明显升高(P<0.05).治疗第26 w时,硫唑嘌呤组黏膜愈合率为16.67% (10/60),英夫利昔组为28.33%(17/60),联合治疗组为51.67%(31/60),联合治疗组黏膜愈合率较其他两组明显升高(P<0.05).治疗26 w后,3组的ALB、TLB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而WBC、CRP及ESR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且联合治疗组的上述指标改善幅度显著大于其他两组(P<0.05);3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3组均未出现严重并发症.结论 硫唑嘌呤联合英夫利昔单抗可以显著提高中重度克罗恩病患者的疾病缓解率和内镜下黏膜愈合率,同时具有较好的安全性,是克罗恩病较好的治疗方案.

    作者:陈兰;文峰;余卫中;夏伶俐;肖丹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左侧卵巢囊肿蒂扭转1例

    病例 女,28岁,因急剧下蹲运动后,突发左下腹持续性剧烈疼痛,并伴有频繁的恶心呕吐.自述有“左侧卵巢囊肿史”.查体:生命体征正常,心肺正常,肝脾不大.妇科检查:宫颈有举痛和摇摆痛,于子宫后方偏左侧附件可扪及一较大肿块,压痛,张力高,不光滑;右附件未扪及异常.

    作者:王旭春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小儿抗生素相关性腹泻的临床疗效影响因素分析

    目的 探讨影响小儿抗生素相关性腹泻(antibiotic associated diarrhea,AAD)临床治疗效果的相关因素.方法 分析2012年6月~2014年6月于本院治疗的AAD患儿121例的临床资料,根据疗效结果的不同分为有效组(n=75)和无效组(n=46),统计分析两组的临床资料、治疗措施等方面的差异,分析影响治疗效果的影响因素.结果 使用双歧杆菌三联活菌制剂是AAD治疗有效的影响因素.结论 在AAD患儿的临床治疗中,使用双歧杆菌三联活菌制剂可能提高治疗效果,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张良花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右美托咪定联合地佐辛对全麻患者血流动力学及躁动的影响

    目的 观察右美托咪定联合地佐辛对胃肠手术全麻患者的血流动力学及苏醒期躁动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3年1月~2015年9月我院收治的120例胃肠手术全麻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A、B、C3组,A组给予0.4 μg/(kg·h)右美托咪定持续微量泵注,B组给予0.1 mg/kg地佐辛,C组给予相同剂量的右美托咪定及地佐辛.对比3组麻醉前(T0)、拔管时(T1)、气管拔管后5 min (T2)和气管拔管后10 min(T3)血流动力学指标和拔管时间、患者呼吸恢复时间、苏醒时间及苏醒期躁动情况.结果 组内对比:与T0点对比,T1时间点时,3组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平均动脉压(MAP)和心率(HR)均无显著变化(P>0.05);T2、T3时间点时,A、B组SBP、DBP、MAP、HR值明显上升(P<0.05),而C组SBP、DBP、MAP、HR值仍然无显著变化(P>0.05).组间对比:T0、T1时间点时,3组的SBP、DBP、MAP及HR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T2、T3时间点时,A、B组的SBP、DBP、MAP、HR值明显高于C组(P<0.05),而A、B组间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3组的拔管时间、呼吸恢复时间及苏醒时间对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A、B组的苏醒期Ramsay评分明显低于C组,而苏醒期躁动发生率明显高于C组(P<0.05).结论 右美托咪定联合地佐辛可维持麻醉期间血流动力学平稳,有助于降低苏醒期躁动程度及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王永祥;曹金凤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大鼠脂肪干细胞诱导培养成为神经细胞并鉴定的实验研究

    目的 探究大鼠脂肪干细胞(rADSCs)诱导成神经细胞的可行性.方法 第一步,通过酶消化法获取rADSCs并进行培养,通过CCK-8法检测细胞增殖情况,并应用免疫组化进行鉴定,确定获取的细胞为rADSCs;第二步以原代培养的rADSCs为研究对象,传代至第2代后,采用神经诱导培养基,诱导rADSCs成神经细胞,诱导所得细胞通过形态学及免疫荧光进行鉴定.结果 第一步中细胞培养增殖良好,增殖曲线显示细胞生长活跃,增殖能力强;免疫组化检测相关抗原CD90、CD105为阳性,与造血干细胞相关抗原CD45为阴性,说明所得细胞为rADSCs.第二步中,诱导培养的细胞神经球免疫荧光染色Nestin阳性,细胞免疫荧光染色MAP-2阳性,结合形态学可确定ADSCs已成功诱导分化成神经细胞.结论 rADSCs生长活跃,表现出稳定的增长及增殖能力,并可定向诱导分化为神经细胞.

    作者:羊书勇;杜敏;郑维银;李晨军;李焰;蒋佶;鄢兰元;吴坡;李浩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两种瓷高嵌体修复无髓后牙的对比研究

    目的 比较两种瓷高嵌体修复无髓后牙的成功率.方法 选择在成都军区总医院口腔科就诊的80例患者共计80颗经过完善根管治疗后的Ⅱ类洞无髓牙,随机分为两组,使用瓷睿刻4代CAD/CAM系统制作瓷高嵌体,观察组41例采用IPSe.max CAD瓷块制作修复体,对照组39例采用Cerec Blocs瓷块制作修复体.两年后,按照美国USPHS改良标准,对两组成功率进行比较.结果 两年后,观察组失访1例,对照组失访3例.观察组的成功率较高,在表面质地、修复体折裂这2个指标上,观察组的成功率高于对照组(P<0.05);在边缘适合性、外形、颜色匹配指标上,两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IPS e.maxCAD瓷高嵌体用于修复无髓后牙的短期成功率较高,但长期效果有待于一步的评价.

    作者:余艾晋;李明哲;李爱霞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216例美容就诊人群眼睑形态特点及人口资料分析

    目的 探讨美容门诊就诊人群的眼睑形态及人口资料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医院美容门诊收治的216例患者面部影像资料,测量并分析相关指标,获取睑部形态数据,并分析患者的年龄、性别、居住地等人口资料.结果 本组216例中,36.81%为单睑(男性10.06%,女性89.94%),63.19%为重睑(男性8.06%,女性91.94%);15.05%无内眦赘皮,40.28%轻度内眦赘皮,34.95%中度内眦赘皮,9.72%重度内眦赘皮.4.63%年龄≤15岁,61.57%年龄16~30岁,24.54%年龄31~45岁,9.26%年龄>45岁;其中男性和女性均以16~30岁居多,分别占男女比例的52.63%(10/19)、64.44%(123/197).38.43%居住地为农村(男性9.64%,女性90.36%),64.57%居住地为城市(男性8.27%,女性91.73%).59.72%未婚(男性5.43%,女性94.57%),40.28%已婚(男性13.79%,女性86.21%).受教育程度:18.06%为小学及初中(男性7.69%,女性92.31%);37.96%为高中(男性8.54%,女性91.46%);42.59%大专及以上(男性9.78%,女性92.22%).结论 门诊美容患者以青年女性为主,城市人口居多,就诊原因主要为单睑和内眦赘皮.

    作者:陈从柏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焦痂恙虫病东方体PCR检测确诊神经型重症恙虫病1例

    病例 女性,66岁,农民.因“发热、皮疹1 w,肢体无力3d”,于2015年9月28日入院.1 w前不明原因出现发热,发热中至高度,下午明显,发热前无畏寒,热退汗不多,在当地医院以“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予抗炎治疗;3d前又出现右侧肢体无力,头颅CT提示“脑出血,脑梗死”,治疗效果不佳.既往无高血压病、结核病病史,野外生活史不详.

    作者:赵琴;谭华炳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我院糖尿病临床常用药物的使用分析

    目的 分析我院2012~2014年糖尿病药物的应用情况,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 调取我院2012~2014年糖尿病药物的使用数据,用Excel 2007软件进行销售金额、构成比、用药频度(DDDs)、日均药品费用(DDDc)等分析.结果 我院糖尿病药物的销售金额逐年稳定上升,胰岛素类制剂占50%以上;DDDs排在前3位的为阿卡波糖、精蛋白生物合成人胰岛素(预混30R)、甘精胰岛素;口服糖尿病药物中,阿卡波糖、吡格列酮、格列美脲的DDDs位居前3位.结论 我院2012~2014年糖尿病药物的使用情况合理,口服新贵药和胰岛素类制剂占据较大市场份额.

    作者:刘子兰;王琳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输尿管结石患者的手术方案选择及碎石效果比较研究

    目的 探讨不同术式对输尿管结石的碎石效果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分别从接受经输尿管镜钬激光碎石(URL)、经皮肾穿刺取石(PCNL)、后腹腔镜输尿管切开取石(RPLU)及输尿管镜下气压弹道碎石(URSL)4种术式治疗的输尿管结石患者中,各随机抽取58例患者,作为A、B、C、D4组,对比4组围术期指标及首次碎石成功率、二次或多次手术率、结石清除率,观察记录术中、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及结石复发情况.结果 (1)A、D组平均术程、术中失血量、总住院时间、住院费用等围术期指标及首次碎石成功率、结石清除率、术中并发症发生率等指标均显著低于B、C组(P<0.05),B、C组二次或多次手术率显著低于A、D组(P<0.05);上述指标中,B、C组组间对比及A、D组组间对比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2)术后B组并发症发生率为43.1%,显著高于其余3组(P<0.05);而A、C、D3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3)4组在随访期内结石复发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4种术式各有利弊,需医师充分考虑各种因素,在遵循患者意愿的前提下予以佳治疗措施,以确保碎石效果、提高其预后水平.

    作者:何德显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精神疾病住院患者医院感染分布特点及控制对策建议

    目的 研究精神专科医院住院患者医院感染分布特点,提出针对性的防控对策建议.方法 从成都市第四人民医院中选取2015年一季度1572例出院精神疾病患者,以其中在住院期间出现医院感染的患者为研究对象,进行医院感染相关因素分析.结果 共发生医院感染68例,医院感染发生率为4.33%.按照科室类别,精神病内科(17.02%)、老年精神科(10.37%)和慢性康复科(5.88%)的医院感染率位列前3位;按照感染部位,下呼吸道(75.00%)、泌尿道(11.77%)和胃肠道(5.88%)位列感染率前3位;医院感染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占比高,占48.98%,其次为革兰阳性菌(40.82%)和真菌(10.20%).结论 加强医院感染培训,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范,强化患者不良行为矫正,是预防精神专科医院感染的有效措施.

    作者:江东帆;杨宓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广州管圆线虫病误诊为过敏性脑炎1例

    病例 男性,60岁,突发双下肢麻木、乏力,伴大小便障碍10 d入院.10 d前突然出现双下肢麻木、乏力,伴双下肢肌肉酸痛,尚可缓慢行走,远端重于近端,同时出现解大小便困难.就诊于当地医院,给予静滴地塞米松5 mg/d治疗,5d后症状未有明显好转,转诊我院.既往史:发病前3d因“肾结石”自服中药治疗(具体不详);1d后出现前胸及后背部皮疹、瘙痒,于当地医院治疗后症状缓解.

    作者:肖雪玲;傅懋林;吴美娜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改良小腿内侧穿支皮瓣的临床应用

    目的 观察保留胫后动脉的改良小腿内侧穿支皮瓣修复小腿及足、踝部创面皮肤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 采用胫后动脉皮支为蒂的改良小腿内侧皮瓣修复小腿及足、踝部创面皮肤缺损共计46例.结果 本组皮瓣全部存活,创面均得到很好修复,临床效果满意.结论 采用胫后动脉皮支为蒂的改良小腿内侧穿支皮瓣修复小腿及足、踝部创面皮肤缺损,是一种安全可靠的方法.

    作者:李兴华;梁晖;屈力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不同年龄段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临床特点及奥扎格雷钠的疗效

    目的 探讨不同年龄段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临床特点及奥扎格雷钠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18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其年龄层次分为青年、中年、老年3组,对比3组临床特点;将所有患者随机分成奥扎格雷钠组(A组,n=109)和阿司匹林组(B组,n=109),对比两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差异、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1)218例中,老年患者所占比例显著高于青、中年患者;3组在性别分布上无统计学差异(P>0.05);青年组TOAST病因分型以LAA、UND为主,脑血管检查表现为单支血管狭窄或未见明显异常;中、老年组则以LAA、SAO为主,脑血管检查多表现为多支血管狭窄(P<0.05);(2)治疗2、8w后,两组NFDS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其中A组降幅大于B组(P<0.05);(3)治疗2、8w后,A组总有效率分别为70.6%和73.4%,均显著高于B组的56.9%和60.6%(P<0.05);(4)两组均无明显不良反应发生.结论 不同年龄段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临床特点存在差异;奥扎格雷钠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近远期疗效确切,可有效促进受损神经修复再生,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马如静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巨大肺大疱误诊为气胸1例

    病例 男性,52岁,因“突发呼吸困难7d,加重1d”而人我院.入院7d前,因提重物后,突发胸痛、呼吸困难,经休息后缓解,未作特殊处理.入院1d前,上述症状再次发作,遂于当地镇卫生院就诊,给予“头孢菌素”静滴后,症状未见明显好转,遂至我院急诊就诊.患者1年前出现重体力劳动后胸闷、气促症状,未诊治.

    作者:李瑞;陈婷婷;木森;资云海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肝硬化患者临床营养诊疗的价值分析

    目的 分析临床营养诊疗对肝硬化患者的价值,为规范临床营养诊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收集2013年4月~2015年3月在消化内科住院并进行临床营养诊疗的肝硬化患者131例.根据临床营养诊疗实施进程分为3组:A组入院24 h内由临床营养师进行营养风险筛查(NRS2002)确定无营养风险30例;B组经筛查确定存在营养风险,给予进一步营养评估后制订并实施营养治疗62例;C组经筛查确定存在营养风险,给予进一步营养评估后拒绝营养治疗39例.比较3组的住院时间、住院总费用及药占比;观察B组入院次日及营养治疗第7d的血清白蛋白(ALB)、前蛋白(PA)、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总胆红素(TBIL)指标的变化.结果 C组的住院时间、住院费用、药占比均高于A、B组(P<0.05或P<0.01),A组与B组的住院时间、住院费用、药占比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B组营养治疗第7d与入院次日相比,PA升高,AST降低(P<0.01).结论 临床营养诊疗可判断肝硬化患者是否存在营养风险,降低存在营养风险患者的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及药占比,并可改善其营养状况及肝脏功能.

    作者:李硕;刘颖;冯怀志;黄茂涛;陈琼;彭婷婷;李春瑶;张意;王薇薇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麻醉中恶性高热1例

    病例 女,44岁,体重55 kg,拟在全麻下行胃癌根治术,术前检查ASA Ⅱ级.于中午12:00入室,常规监测无创血压110/65 mmHg,心率105次/min,脉搏血氧饱和度97%,心电监测有频发二、三联律,患者本人及家属均坚持手术、静注咪达唑仑2 mg、利多卡因1mg/kg,并以200 mg+0.9%NaCl 500ml维持,心率60~70次/min,偶发室早,血压105~110/60~65 mmHg.

    作者:李志宏;吴庭豪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经直肠超声在前列腺疾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分析

    目的 研究经直肠超声在前列腺疾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10年1月~2015年1月入院诊治的疑似前列腺疾病患者225例,分别应用经腹及经直肠超声检查前列腺,以直肠穿刺病理活检为诊断“金标准”,对比两种检查方法的诊断符合率、灵敏度和特异度.结果 病理诊断前列腺正常43例,前列腺癌20例,前列腺增生122例,前列腺炎13例,前列腺囊肿27例.以病理诊断结果为“金标准”,经直肠超声诊断的灵敏度为89.01%、特异度为74.42%、符合率为86.22%,均显著高于经腹超声(分别为73.62%、60.47%、71.11%)(P<0.05).结论 经直肠超声检查前列腺疾病具有更高的分辨率,可有效观察细小病变,显著提高前列腺疾病的正确诊断率,显著优于经腹超声.

    作者:王桃英;申键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Medpor自体组织化生物相容性研究

    目的 观察Medpor自体组织化后生物相容性的变化.方法 将Medpor补片植入SD大鼠腹部皮下进行自体组织化,4w后将自体组织化Medpor补片取出备用,按随机原则在背部左、右侧分别植入自体组织化Medpor补片或普通Medpor补片.20处植入自体组织化Medpor补片为A组,20处植入普通Medpor补片为B组.植入2w后取出补片,行石蜡包埋、切片、HE染色、CD31免疫组化染色及Masson染色,进行生物相容性的评价.结果 HE染色、Masson染色观察结果显示,A组组织长入充满补片孔隙,B组组织长入深度约为补片33%;CD31免疫组化染色结果显示,植入后2w,实验组的微血管密度计数显著大于对照组(P<0.05).结论 Medpor补片自体组织化后再次植入机体靶向部位,可在较短时间内与机体组织建立紧密联系,融合能力较普通Medpor补片强,对于早期血管化有一定的作用,提高了Medpor补片在血供缺乏部位的生物相容性.

    作者:盛阳;樊东力 刊期: 2016年第04期

西南国防医药杂志

西南国防医药杂志

主管:成都军区联勤部卫生部

主办:成都军区医学科学技术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