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芳;何艳
目的:观察骨牵引结合中药口服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我院2008~2009年度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住院患者25例,其中内科情况较差不能耐受手术者10例,拒绝行手术者15例,均采用骨牵引加中药三期辨证治疗,即:早期活血化瘀、消肿止痛;中期和营通络、接骨续筋;后期补气养血,补益肝肾。针对治疗后患者的疼痛、活动度、步行能力、日常生活能力、X 片骨痂生长情况进行随访,随访时间10~24个月,平均14个月。结果住院期间无一例发生死亡、褥疮,骨折均愈合。25例中有23例获得较好疗效,能负重行走,步态较好,髋膝关节功能良好;2例(其中 A2型中1例, A3型1例)出现髋内翻畸形,患肢短缩,跛行,行走较困难。整体优良率达到92.0%。结论骨牵引结合中药三期辨证口服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安全有效,可作为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保守治疗的有效方法之一。
作者:胡斌;李军 刊期: 2014年第07期
先天性髋关节脱位又称发育性髋关节脱位(developmental dysplasia of the hip,DDH)[1],是小儿比较常见的先天性畸形之一,包括骨骼和软组织两方面的病变。DDH 在我国发病率比较高,严重影响小儿的生长发育。我科于2008年5月~2011年5月,对行 Salter 接骨联合股骨头圆韧带异体肌腱重建术治疗的39例 DDH 患儿进行整体护理,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作者:徐晓燕;李春晓;马涛;徐兰 刊期: 2014年第07期
病例女,出生50 d,因“皮肤黄染1个月”入院。1个月前,患儿出生后家属发现其皮肤黄染,呈进行性加重,伴黄尿、白色大便,无发热、纳差、腹泻。在当地医院给予中药治疗无好转。入院查体:慢性病容,皮肤巩膜中度黄染,全身浅表淋巴结无肿大,腹平软,肝脏肋下3 cm,剑下3.5 cm。血常规:WBC 24.5×109/ L,HGB 104 g/ L,PLT 50×109/ L;肝功:ALT 206 U/ L,AST 275 U/ L,TB 217.3μmol/ L,DBIL 158.5μmol/ L;CT 检查:肝门部囊性低密度影,双肺炎症;超声显示:肝脏实质回声不均匀;胆囊未显示,左右肝管汇合处可见一约1.8 cm ×0.4 cm 梭形强回声,肝内胆管显示不清,胆总管走行区查见大小约2.5 cm ×2.3 cm 囊状无回声团,超声诊断:囊肿型胆道闭锁。遂在全麻下行腹腔镜探查、胆道造影、肝脏活检、胆总管囊肿切除术,术中发现:(1)胆总管呈纺锤状囊状扩张,大直径约3.0 cm,远端变细,近十二指肠处直径约0.2 cm,囊壁增厚,囊肿与周围组织粘连不明显,囊内抽出淡黄色清凉液体15 ml。(2)胆囊未发育,术中胆道造影未见肝内胆管显影。(3)肝脏呈胆汁淤积性肝硬化表现,表面呈灰色,可见结节状突起。术后肝功能逐步改善,随访2年,患儿未发现皮肤巩膜黄染及门静脉高压的表现。
作者:卢蕊;李华斌;王孝君 刊期: 2014年第07期
目的:研究肝纤维化过程中银杏叶提取物(GbE)抑制肝星状细胞(HSC)增殖的机制。方法用不同浓度 GbE (0、50、100、200、300 mg/ L)处理 HSC 24 h 后,MTT 法检测 GbE 对 HSC-T6增殖的影响,Western blotting 和 RT-PCR 法测定 GbE对 P21/ P27蛋白和 mRNA 表达的影响。结果 MTT 检测结果显示,GbE 在100 mg/ L 时,抑制 HSC-T6的增殖(P ﹤0.05),浓度为200和300 mg/ L 时,抑制增殖作用明显增强(P ﹤0.01);Western blotting 检测结果显示,GbE 明显增加 P21/ P27蛋白的表达,且促进 P27蛋白表达的作强于 P21;进一步用 RT-PCR 检测发现,GbE 也能增加 P21/ P27 mRNA 的表达。结论 GbE 能够抑制 HSC-T6的增殖,这种增殖抑制作用主要是通过增加 P21/ P27蛋白和 mRNA 的表达实现的。
作者:雷娜;高会军 刊期: 2014年第07期
目的:探讨音乐干预对骨折手术患者疼痛的镇痛效果。方法将72例手术治疗骨折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6例,对照组给予常规骨科护理和心理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音乐干预。采用 VAS 疼痛评分法评价患者的疼痛程度,观察比较两组在手术前后不同时间的疼痛 VAS 评分变化。结果两组术前2 d 疼痛 VAS 评分无显著差异(P ﹥0.05)。而手术治疗后,观察组疼痛 VAS 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 ﹤0.01),且随着时间延长效果更显著。结论音乐干预能减轻骨折手术患者术后的疼痛,增加患者的舒适感,促进早日康复,值得在临床工作中进一步推广。
作者:杜敏;谭小林 刊期: 2014年第07期
目的:研究两性霉素 B 脂质体治疗重症新型隐球菌脑膜炎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3例新型隐球菌脑膜炎并颅内高压患者静脉滴注及鞘内注射两性霉素 B 脂质体(L-AMB),并口服5-氟胞嘧啶(5-FC),同时行腰椎穿刺置管术,外引流脑脊液。结果3例患者均接受了全疗程抗真菌治疗,且复查相关指标达到治愈。结论 L-AMB 静滴及鞘内注射联合5-FC治疗新型隐球菌脑膜炎疗效确切,使用安全。
作者:周建丽;刘诗翔;刘枢晓;卜宪聪 刊期: 2014年第07期
目的:总结分析肺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IMT)的病理特点,以提高对该肿瘤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9例肺 IMT 的临床资料、病理切片及免疫组检查化结果,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本组病例男5例,女性4例,年龄19~64岁,平均43.1岁;肿瘤生长于右肺4例,左肺4例,肺门1例;组织学表现为黏液型4例,梭形细胞型3例,纤维化型2例;免疫组化:全部病例 Vimentin、SMA(+),6例 Desmin 部分(+),3例 ALK-1、CD68(+),2例 CK-pan(局灶+);S-100、CD34、CD117均(-)。结论肺 IMT 是一种少见的肺间叶源性肿瘤,其临床表现不一,影像学检查误诊率较高,确诊需依靠病理学检查,多数具有良性的临床过程,预后良好。
作者:魏永敬;张义;王才富;刘亚;杨晓琳 刊期: 2014年第07期
病例男,28岁,尼泊尔军人,因蛇咬伤右足背2 h,于2013年6月23日入院。患者因入室时发现一蝰蛇并追打,被其咬伤右足背,当即感伤部剧痛。在战友帮助下将蛇打死一并带至联黎部队尼泊尔营一级医院。在一级医院予患肢布带和弹力绷带绑扎、伤口挤压排毒及洗消等初步处理后,连同毒蛇一起约2 h 后后送至我维和二级医院。入院查体:体温37℃,血压120/80 mmHg,脉搏80次/ min,呼吸20次/ min。神志清楚,查体合作。右足背处见一对约1.0 cm深齿痕,相距1.5 cm,齿痕部出血不止,伤周明显肿胀、压痛。右下肢活动受限,反射无异常。入院诊断:蝰蛇咬伤。入院后立即予解除患肢绑扎的布带和弹力绷带,10 min后再次于伤口近心端缚扎,同时建立静脉通道及心电监护。立即静注精制抗蝰蛇毒血清(上海生物制品研究所)5000 U和破伤风疫苗,对伤口进行扩创、清创及引流,同时用自制去底的一次性100 ml 注射器于伤口处反复抽吸残余毒液,口服和外敷季德胜蛇药。给予利尿、抗感染、预防多器官功能衰竭等治疗2 d 后,患者右小腿出现肿胀、疼痛并进行性加重,拒压,肌张力增强,皮温增高,踝关节和足趾活动受限。查体:生命体征稳定,心电图、血、尿常规、生化等检查无异常。诊断为:蝰蛇咬伤并发右下肢骨筋膜室综合征(早期)。于右小腿部立即行切开减压术,术中引流出淡黄色血性液体约150 ml。术后予引流,抗感染,积极预防休克、多器官衰竭等综合治疗,患肢肿胀逐渐消退,疼痛消失,切口二期愈合,11 d后痊愈。
作者:王永胜;索黎 刊期: 2014年第07期
目的:探讨人工流产术后口服避孕药妈富隆减少术后出血和促进子宫内膜修复的临床疗效观察。方法在我院2012年1月~2013年1月收治的人流病例中,随机抽取180例分为两组,对照组术后休息,给予抗炎和助宫缩治疗;实验组术后则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避孕药妈富隆口服,1片/ d,连续21 d,观察比较两组术后阴道流血和月经恢复情况。结果术后阴道流血在7 d 内干净:实验组82例(91.11%),对照组68例(75.55%);25 d 内恢复月经:实验组78例(86.67%),对照组61例(67.78%),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人工流产术后口服妈富隆,可减少阴道流血,加快月经恢复正常,有利于术后康复,值得推广。
作者:王疏影;张颖;周军旗 刊期: 2014年第07期
目的:比较髓内加压螺钉(IMHS)和近端短重建钉(PFN)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效果。方法64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分为两组,分别采用 IMHS 与 PFN 治疗;对比两组手术时间、输血量、行走能力、并发症、病死率等。结果 IMHS组与 PFN 组手术时间分别为(52.56±12.63)min 与(54.74±14.85)min,平均输血量为(1.68±0.31)U 与(1.79±0.27)U,术后血红蛋白水平分别为(96.34±16.36)g/ L、(97.75±15.87)g/ L,两组间上述指标无明显差异(P ﹥0.05)。IMHS 组与 PFN组术后独立步行、辅助步行、不能步行例数分别为10例(31.25%)、17例(53.13%)、5例(15.63%)与8例(25.00%)、14例(43.75%)、10例(31.25%);IMHS 组行走能力优于 PFN 组(P ﹤0.05)。PFN 组并发症发生率(34.38%)高于 IMHS 组的6.26%(P ﹤0.05),不稳定型患者并发症(21.88%)高于 IMHS 组的3.13%(P ﹤0.05)。结论 IMHS 比 PFN 能提供更稳定的内固定,并发症率较低,更适合应用于不稳定型的转子间骨折。
作者:谭云;许将兴;陈乾刚;朱政炜 刊期: 2014年第07期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后胃肠型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10年3月~2011年12月43例 LC 后胃肠型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21例采用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22例在西医治疗的基础上加中医辨证治疗。结果治疗组有效21例(95.5%),对照组有效13例(61.9%),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 ﹤0.01)。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能有效改善 LC 后胃肠型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状态,疗效满意,可进一步推广应用。
作者:何国珍;杨敬博;毛会芬;张安兴 刊期: 2014年第07期
病例男,32岁,主因怕热、心慌、出汗、颈部增粗1年,于2013-09-26入院。1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怕热、心慌、多汗、多食、易饥、颈部增粗,自觉体重下降,在我院内分泌科化验检查后诊断“甲亢”,给予甲巯咪唑10 mg/次,3次/ d;普萘洛尔10 mg/次,2次/ d。治疗3个月,甲功好转,甲巯咪唑逐渐减量,入院时已减至7.5 mg,1次/ d。今因复查肝功异常收住院。查体:眼睑浮肿,眼球突出,巩膜无黄染;颈软,甲状腺Ⅱ度肿大,未闻及血管杂音;心肺腹查体未见异常。血常规:白细胞5.83×109/ L,嗜中性粒细胞比率58.10%,淋巴细胞比率33.3%,血红蛋白157.0 g/ L,血小板计数387×109/ L;肝功:丙氨酸氨基转移酶282 U/ L,电解质正常,各型肝炎病毒标志物阴性;甲状腺超声:甲状腺弥漫性肿大。初步诊断:(1)甲状腺功能亢进症;(2)药物性肝损害。停甲巯咪唑,给予静滴复方甘草酸苷(哈尔滨三联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 H20060570,产品批号130501D1)120 mg,1次/ d;还原型谷胱甘肽1.8 g,1次/ d。于2013-10-194:00开始,患者出现双下肢无力,进行性加重,晨起双下肢对称性软瘫。急查电解质:钾2.02 mmol/ L。心电图:(1)窦性心动过速;(2)Ⅰ度房室传导阻滞。停用复方甘草酸苷,给予口服及静脉补钾,症状逐渐缓解,至第2 d 复查血钾恢复正常,口服氯化钾缓释片维持。于2013-10-27复查肝功恢复正常,加丙硫氧嘧啶片口服,治疗2 w 甲功好转出院。
作者:李春雨;王传力;毕国春 刊期: 2014年第07期
病例女,12岁。患者全身多处被垮塌房屋砸伤,当时疼痛难忍,其家人急送我院进行救治。CT 检查诊断为:(1)脾破裂;(2)双肺挫伤、左侧肋骨骨折、双侧胸腔积液;(3)胰腺挫伤;(4)胃壁挫伤;(5)腹膜后血肿;(6)左侧锁骨骨折。立即行脾切除术、左侧胸腔闭式引流术,术后给予肌注破伤风抗毒素、输血600 ml、止血、抗炎及补液及对症治疗,患者术后病情稳定。外伤后3 d 胸腹部 CT 检查示:(1)双上肺挫伤;右肺下叶不张,右下叶支气管轻度狭窄;左肺下叶血肿;双侧少量胸腔积液;左侧多根肋骨骨折,左侧胸壁软组织挫伤并血肿;左侧锁骨骨折。(2)肝右叶条片状低密度影,考虑:挫伤;(3)胰腺挫伤,较上次 CT 片有所好转;(4)脾脏术后改变;(5)胃底后壁挫伤,较上次 CT 片有所好转;(6)双肾体积增大,皮髓界限不清,考虑:肾挫伤可能;(7)腹膜后血肿。外伤后12 d 胸腹部 CT 复查示:(1)右肺下叶不张有所好转;左肺下叶血肿有所好转;左侧肋骨及锁骨骨折无明显变化。(2)肝右叶挫伤,范围有所增大;(3)胰腺、胃壁、双肾形态、密度未见异常;(4)腹膜后局限性血肿,较上次 CT 片有所缩小,边缘更清晰。经过治疗,患者病情明显好转。外伤后14 d 行上腹部 CT 复查示:(1)肝右叶迟发性血肿;(2)腹膜后血肿明显缩小。
作者:张辉;刘素清;廖军;李辉 刊期: 2014年第07期
目的:评估苦寒燥湿、活血通络法对活动期类风湿关节炎(RA)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100例活动期 RA 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予以三黄一龙汤联合注射用血塞通、非甾体抗炎药(NSAIDs)、非生物制剂抗风湿性药物(DMARDs)治疗,对照组予以 NSAIDs、DMARDs 治疗,两组均治疗2个疗程。观察治疗前后两组肿胀、压痛关节数,晨僵时间,评价握力及血小板、血沉、C 反应蛋白等指标。结果治疗组临床和实验室指标改善早于并优于对照组(P ﹤0.05);治疗组治疗4、8 w 后,改善率分别为82%、94%,亦优于对照组的62%和80%(P ﹤0.05)。结论苦寒燥湿、活血通络法治疗 RA 活动期,能更好、更快地改善临床症状、体征和实验室指标,提高治疗效果,缩短住院时间。
作者:晏姣;刘德芳;呼永河;郭明阳;张俊;贠明东;罗勇;郭玲林 刊期: 2014年第07期
目的:比较食管静脉曲张单一结扎治疗与结扎-硬化序贯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56例食管静脉曲张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采用经内镜结扎治疗或经内镜结扎-硬化序贯治疗,于治疗后6~12个月复查,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单一静脉结扎组总有效率为74.1%,结扎-硬化序贯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7%,两组总有效率有显著性差异;单一静脉结扎组和结扎-硬化序贯治疗组并发症:胸痛分别为22.1%、20.3%,急性食管出血5.2%、1.3%,两组无显著性差异。结论食管静脉曲张结扎-硬化序贯治疗较单一结扎治疗疗效高,安全性好。
作者:刘云杰;冯早明;黄茂涛 刊期: 2014年第07期
师以下部队卫生干部是“平时保健康、战时保打赢”的一线服务保障力量,为能打仗、打胜仗提供重要人才支撑。当前卫生干部面对拓展深化军事斗争卫勤准备,面对官兵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面对部队全面建设科学发展,存在“不愿干”、“不好干”和“不会干”等现实难题,值得部队高度关注和认真研究解决。
作者:陈刘生;王琪鸿;滕晓雪;张波;胡昊 刊期: 2014年第07期
目的:探讨全血γ干扰素释放试验在结核病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对92例拟诊结核病例和22例非结核阴性对照病例进行全血γ干扰素释放试验,同时将92例拟诊病例根据其结核诊断依据强度分为可能结核病例组(17例)、疑似结核病组(58例)和确诊结核病例组(20例)3组,观察各组病例γ干扰素释放试验阳性率。结果92例拟诊结核病例中,阳性73例,总体阳性率为79.34%。其中可能病例、疑似病例和确诊病例组阳性率分别为38.89%(7/17)、87.27%(48/55)、90.06%(18/20);22例阴性对照组中仅1例阳性,特异性为95.45%(21/22)。所有14岁以下拟诊儿童病例阳性率为57.14%(4/7),明显低于总体阳性率和成人阳性率。在确诊和疑似结核病例的9例阴性结果中,包括2例儿童,1例高龄患者,1例合并2型糖尿病,1例 HIV 抗体阳性。结论全血γ干扰素释放试验是一种敏感性和特异性均较高的结核病诊断方法,对肺及肺外结核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同时,患者免疫状况和基础疾病(如 HIV 感染、糖尿病等)对γ干扰素释放试验结果存在一定影响。
作者:刘斌;殷水泽;马世武;权彤彤;王春红;肖安;金媛;何海英;杨建军;金小玲 刊期: 2014年第07期
目的:探讨尽早进行耳石颗粒复位对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患者的治疗效果及对其复发率的影响。方法不同病程(≤12 h 组和﹥12 h 组)的126例 BPPV 患者均行手法复位治疗,治疗1 w 和1年后复查,分析比较两组的临床治愈率和1年内的复发率。结果病程越短的 BPPV 患者,其1 w(短期)临床治愈率越高(P ﹤0.05);但病程不等的患者在1年时(长期)的临床治愈率相当(P ﹥0.05)。病程越短的 BPPV 患者,1年内的复发率越低(P ﹤0.05或 P ﹤0.01),达到临床治愈所需要的手法复位次数越少(P ﹤0.05)。结论 BPPV 患者的复发率与患病程密切相关,BPPV 患者应尽早进行手法复位治疗。
作者:李改丽;徐贤华;秦杨;戎健;李烨瑾;白淑蓉;邓涛 刊期: 2014年第07期
病例男,15岁,因“行走不稳,言语欠清,智能减退10个月”,于2013年11月8日入住我科。患者自2013年2月起无明显诱因出现行走不稳,感双下肢发僵,左下肢症状重,易被斜坡绊倒,伴有言语表达欠清晰,饮水偶有呛咳,并有反应略变慢、记忆力减退、异常欣快,语言理解正常,上肢活动无明显异常,生活尚可自理。之后行走不稳较前逐渐加重,行走踮脚,言语不清加重,口腔唾液分泌多,常吐唾沫并伴左侧口角流涎。于2013年8月就诊于某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行头颅 MRI 示脑白质脱髓鞘改变(双侧侧脑室旁白质见片状 T2 Flair 高信号),铜蓝蛋白0.18 g/ L,眼科检查未见 K-F 环。给予茴拉西坦胶囊、强的松、甲钴胺片口服,症状无改善,为求进一步诊治来我院就诊。来时患者欣快,行走蹒跚步态,口齿不清,尚可正常交流,大便正常,小便频数。
作者:何月涛;魏微;高妹茹;张微微 刊期: 2014年第07期
病例女,21岁,未婚有性生活史,因腹胀1+月,加重伴腹痛3 d 于2011年1月7日入院。入院查体:生命体征平稳,心脏未查及明显异常,双肺叩诊浊音,呼吸音低,右侧闻及散在湿啰音,腹部饱满,压痛、反跳痛明显,叩诊移动性浊音阳性,双肾区无叩击痛。妇科检查:子宫附件触及不清。CT 示:双侧胸腔、腹腔积液,中下腹部见一巨大肿块影,边界不清,密度混杂不均,考虑腹腔内占位性病变;余脏器无明显异常。肿瘤标志物 CA125﹥900 U/ ml,余肿瘤标志物及余检查无明显异常。患者于2011年1月14日在全身麻醉下行剖腹探查术。术中见:草黄色腹水约2500 ml,左侧附件区见一约20 cm ×18 cm ×11 cm包块,表面光滑、包膜完整,囊实混合性,分房,与腹膜广泛膜状粘连,包块蒂部直径约3 cm。左侧输卵管爬行于包块底部,外观无明显异常,子宫、右侧附件外观无明显异常,大网膜质地软,肝缘锐利,双肾、脾脏未扪及结节。切除左附件包块,对外观正常的右侧卵巢组织部分切除,一并送快速病理检查示:左附件包块为恶性肿瘤,右卵巢正常组织。考虑患者年龄及术后生活、生育质量,征求患者家属意见后行保守性手术,切除大网膜及阑尾,其他组织、器官及盆腔淋巴结等经全面探查后未发现明显异常,术中未进一步处理。术后病检证实左附件包块为左侧卵巢多形性肉瘤,倾向于纤维肉瘤;左侧输卵管、大网膜、右侧卵巢、阑尾未见肉瘤组织浸润,腹水未查见恶性肿瘤细胞。术后诊断:左侧卵巢多形性肉瘤(Ⅰa 期)。患者术后行6次化疗,方案为顺铂+阿霉素+环磷酰胺。第1次化疗后复查肿瘤标志物均恢复正常,术后按期随访,一般情况好,月经于化疗结束半年后恢复正常,复查各项指标均正常。术后3年患者结婚并正常受孕,末次月经2013年4月28日,孕期定期产检,于妊娠24+ w 时查甲胎蛋白(AFP)增高(135 ng/ ml),余肿瘤标志物正常,继续随访至产前增至331 ng/ ml。孕期多次彩超均未提示盆腔异常包块,各项产检指标正常。患者及家属坚决要求顺产,于2014年1月27日产兆发作,顺产1活女婴,重3110 g,身长50 cm,Apgar 评分10分。胎盘、胎膜娩出完整,产后出血约200 ml。产后42 d复查盆腔 B 超未见异常,AFP 39 ng/ ml,余肿瘤标志物及其他指标均正常。现患者及新生儿继续随访观察中。
作者:徐蕾;邓晓杨 刊期: 2014年第0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