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春雨;王传力;毕国春
病例男,32岁,主因怕热、心慌、出汗、颈部增粗1年,于2013-09-26入院。1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怕热、心慌、多汗、多食、易饥、颈部增粗,自觉体重下降,在我院内分泌科化验检查后诊断“甲亢”,给予甲巯咪唑10 mg/次,3次/ d;普萘洛尔10 mg/次,2次/ d。治疗3个月,甲功好转,甲巯咪唑逐渐减量,入院时已减至7.5 mg,1次/ d。今因复查肝功异常收住院。查体:眼睑浮肿,眼球突出,巩膜无黄染;颈软,甲状腺Ⅱ度肿大,未闻及血管杂音;心肺腹查体未见异常。血常规:白细胞5.83×109/ L,嗜中性粒细胞比率58.10%,淋巴细胞比率33.3%,血红蛋白157.0 g/ L,血小板计数387×109/ L;肝功:丙氨酸氨基转移酶282 U/ L,电解质正常,各型肝炎病毒标志物阴性;甲状腺超声:甲状腺弥漫性肿大。初步诊断:(1)甲状腺功能亢进症;(2)药物性肝损害。停甲巯咪唑,给予静滴复方甘草酸苷(哈尔滨三联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 H20060570,产品批号130501D1)120 mg,1次/ d;还原型谷胱甘肽1.8 g,1次/ d。于2013-10-194:00开始,患者出现双下肢无力,进行性加重,晨起双下肢对称性软瘫。急查电解质:钾2.02 mmol/ L。心电图:(1)窦性心动过速;(2)Ⅰ度房室传导阻滞。停用复方甘草酸苷,给予口服及静脉补钾,症状逐渐缓解,至第2 d 复查血钾恢复正常,口服氯化钾缓释片维持。于2013-10-27复查肝功恢复正常,加丙硫氧嘧啶片口服,治疗2 w 甲功好转出院。
作者:李春雨;王传力;毕国春 刊期: 2014年第07期
目的:了解血液透析患者颈内静脉置管术后血栓形成情况,探讨其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71例血液透析患者颈内静脉置管术后超声检查结果,根据有无血栓形成分为血栓组与非血栓组,并对两组影响血栓形成的相关因素进行比较分析。结果71例患者中,有31例血栓形成,发生率为43.7%。两组在年龄、性别、透析病程、血红蛋白、血小板、凝血酶原时间、部分活化凝血酶原时间、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C-反应蛋白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但血栓组的导管留置时间明显长于非血栓组(P ﹤0.01),血清总胆固醇水平明显高于非血栓组(P ﹤0.05)。结论血液透析患者颈内静脉置管术后血栓形成发生率高,与导管留置时间长、血清总胆固醇水平高有关,因此,术后对于明显高脂血症患者应给予降脂治疗,同时尽快建立动静脉内瘘通路,尽量减少导管留置时间,并定期行超声检查,防止或减少血栓形成。
作者:赖桂兰;郭宗琳;邓勇均;屈德丽 刊期: 2014年第07期
目的:观察大剂量盐酸氨溴索联合血液灌流对急性百草枯中毒肺损伤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收集急性百草枯中毒患者46例,都给予血液灌流,按照是否采用大剂量氨溴索治疗分为观察组(23例)和对照组(23例),比较两组治疗第1、3、5 d 时的动脉血气分析、呼吸参数、胸部 CT 检查及预后生存结果。结果治疗后两组自主呼吸频率( RR)与潮气量(VT)、呼气末正压(PEEP)、X 线胸片改变等均有改善(P ﹤0.05),但观察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存活率高于对照组,死亡病例平均存活时间延长(P ﹤0.05);而两组发生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征( MODS)和多器官衰竭(MOF)的情况无明显差异(P ﹥0.05)。结论血液灌流的基础上加用大剂量氨溴索,可明显改善百草枯中毒患者预后,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周娟;熊娜;汪正於;唐文;秦建平;徐辉 刊期: 2014年第07期
目的:探讨深低温冷冻保存同种异体肌腱移植修复陈旧性跟腱断裂的临床效果。方法2010年1月~2012年9月收治急性创伤所致跟腱断裂一期未行修复导致的陈旧性跟腱断裂患者共32例,缺损长度3~6(4.6±1.0)cm,手术所用肌腱为经过深低温处理的同种异体胫前肌肌腱。在跟腱远端和近端用2-0可吸收抗菌薇乔采用双束 Kessler 法端端吻合,术后常规跖屈20~30°位固定踝关节,足背肢具或石膏板固定4~6 w。3例合并皮肤缺损者,行腓肠神经营养皮瓣转移覆盖创面。术后采用美国足踝外科协会( AOFAS)踝与后足评分行疗效评价。结果术后32例均获随访1年以上,平均随访(15.0±3.5)个月,其中29例切口Ⅰ期愈合,2例切口Ⅱ期愈合,1例因为排异反应取出移植肌腱由于疤痕愈合未行再次肌腱移植,目前可以正常行走。术后踝关节功能恢复良好,AOFAS 足踝评分从术前(50.5±5.5)分提高到术后(90.5±6.5)分。结论修复陈旧性跟腱断裂可用深低温冷冻保存同种异体肌腱,手术效果可,并可避免取自体腱造成二次损伤和并发症,患者更容易接受,移植物可长期保存,但长期效果仍需长期随访。
作者:沙勇;李福兵;唐辉;朱跃良;简红;徐永清;赵万秋;李霞;李春晓;陈海东;高定;黄飞 刊期: 2014年第07期
目的:探讨骨盆巨大肿瘤的手术治疗方法。方法我院自2000年1月~2007年12月共收治21例骨盆巨大肿瘤患者,男17例,女4例,平均55(35~65)岁。其中骶骨脊索瘤8例,髂骨软骨肉瘤5例,软骨母细胞瘤4例,骨巨细胞瘤3例,骨肉瘤1例,均采用双侧或单侧髂总动脉暂时阻断的方法行手术切除。结果所有患者术后获得0.5~6年(平均4年)随访,脊索瘤4例局部复发,1例死于肺部转移全身衰竭,1例于术后1年半死于肺部转移,其余无复发;8例出现手术部位不明原因疼痛不适。结论术中采用双侧或单侧髂总动脉暂时阻断的方法可明显减少术中出血,尽量彻底切除瘤体及维持骨盆稳定性等,可明显提高骨盆巨大肿瘤患者的手术疗效。
作者:齐波;丁晶;徐永清;阮默;林月秋 刊期: 2014年第07期
目的:建立和完善小鼠下颌下腺细胞培养方法,并进行生物学特性研究,为涎腺疾病治疗奠定理论基础,并为组织工程涎腺再生提供技术支持。方法无菌环境下切取小鼠下颌下腺,胶原酶消化,接种于含有胎牛血清、表皮生长因子、胰岛素、氢化可的松及转铁蛋白的低糖 DMEM 培养基中培养,倒置相差显微镜及 HE 染色进行形态学观察,透射电镜观察特异性酶原颗粒,生长曲线评估细胞生长特性,特异性α-淀粉酶免疫荧光鉴定细胞来源。结果下颌下腺原代细胞为圆形或多边形,呈铺路石样排列,其生长缓慢,12 d 左右汇合至80%。传代细胞与原代形态相同。HE 染色显示胞核胞浆对比明显。生长曲线大致呈“S”型,与其他细胞增殖特点相似。特异性α-淀粉酶免疫荧光染色阳性,表明细胞为具有功能的涎腺细胞。结论成功地建立了小鼠下颌下腺细胞原代及传代培养,将为涎腺疾病的治疗和涎腺再生提供实验基础。
作者:戴太强;刘斌;安然;徐海燕 刊期: 2014年第07期
目的:观察肠梗阻导管联合大承气汤对恶性肠梗阻的疗效。方法2011年1月~2013年8月收治的恶性肠梗阻患者75例随机分成3组。各组在禁食水、反复清洁灌肠、抗感染、纠正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全胃肠外营养常规治疗基础上,对照Ⅰ组25例采用鼻导管治疗,对照Ⅱ组25例采用肠梗阻导管治疗,观察组25例采用大承气汤联合肠梗阻导管治疗。观察治疗3 d 和7 d 后,腹胀、腹痛例数,腹围缩小程度、累计胃肠减压量以及腹胀、腹痛缓解时间、恢复排气时间、气液平面消失时间、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治疗3 d 及治疗7 d 后,较两个对照组腹痛、腹胀例数均有明显减少(P ﹤0.05),腹围缩小程度及胃肠累积减压量明显增加(P ﹤0.05);观察组的腹胀、腹痛缓解时间、排气恢复时间及气液平消失时间均短于两个对照组(P ﹤0.05);在治愈率及总有效率上,观察组明显高于两个对照组(P ﹤0.05)。治疗7 d 后,对照Ⅱ组的临床症状缓解率及总有效率均好于对照Ⅰ组(P ﹤0.05)。结论恶性肠梗阻患者用肠梗阻导管联合大承气汤后,可使肠道功能及早得到恢复,促进肠蠕动及毒素排出,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间,提高其生活质量,值得临床应用。
作者:牟东;周德江;陈备金 刊期: 2014年第07期
病例男,28岁,尼泊尔军人,因蛇咬伤右足背2 h,于2013年6月23日入院。患者因入室时发现一蝰蛇并追打,被其咬伤右足背,当即感伤部剧痛。在战友帮助下将蛇打死一并带至联黎部队尼泊尔营一级医院。在一级医院予患肢布带和弹力绷带绑扎、伤口挤压排毒及洗消等初步处理后,连同毒蛇一起约2 h 后后送至我维和二级医院。入院查体:体温37℃,血压120/80 mmHg,脉搏80次/ min,呼吸20次/ min。神志清楚,查体合作。右足背处见一对约1.0 cm深齿痕,相距1.5 cm,齿痕部出血不止,伤周明显肿胀、压痛。右下肢活动受限,反射无异常。入院诊断:蝰蛇咬伤。入院后立即予解除患肢绑扎的布带和弹力绷带,10 min后再次于伤口近心端缚扎,同时建立静脉通道及心电监护。立即静注精制抗蝰蛇毒血清(上海生物制品研究所)5000 U和破伤风疫苗,对伤口进行扩创、清创及引流,同时用自制去底的一次性100 ml 注射器于伤口处反复抽吸残余毒液,口服和外敷季德胜蛇药。给予利尿、抗感染、预防多器官功能衰竭等治疗2 d 后,患者右小腿出现肿胀、疼痛并进行性加重,拒压,肌张力增强,皮温增高,踝关节和足趾活动受限。查体:生命体征稳定,心电图、血、尿常规、生化等检查无异常。诊断为:蝰蛇咬伤并发右下肢骨筋膜室综合征(早期)。于右小腿部立即行切开减压术,术中引流出淡黄色血性液体约150 ml。术后予引流,抗感染,积极预防休克、多器官衰竭等综合治疗,患肢肿胀逐渐消退,疼痛消失,切口二期愈合,11 d后痊愈。
作者:王永胜;索黎 刊期: 2014年第07期
目的:探讨尽早进行耳石颗粒复位对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患者的治疗效果及对其复发率的影响。方法不同病程(≤12 h 组和﹥12 h 组)的126例 BPPV 患者均行手法复位治疗,治疗1 w 和1年后复查,分析比较两组的临床治愈率和1年内的复发率。结果病程越短的 BPPV 患者,其1 w(短期)临床治愈率越高(P ﹤0.05);但病程不等的患者在1年时(长期)的临床治愈率相当(P ﹥0.05)。病程越短的 BPPV 患者,1年内的复发率越低(P ﹤0.05或 P ﹤0.01),达到临床治愈所需要的手法复位次数越少(P ﹤0.05)。结论 BPPV 患者的复发率与患病程密切相关,BPPV 患者应尽早进行手法复位治疗。
作者:李改丽;徐贤华;秦杨;戎健;李烨瑾;白淑蓉;邓涛 刊期: 2014年第07期
目的:研究前列地尔治疗移居高海拔地区老年肺源性心脏病肺动脉高压( PAH)的疗效。方法移居(5~10年)海拔2260 m(35例)、2800 m(25例)、3650 m(13例)地区老年肺心病患者73例,年龄60~85岁,平均68.7岁;男性57例,女性16例,病程3~10年,均有不同程度 PAH。先给予基础病常规治疗,7~14 d 后加用前列地尔10μg/ d,连续用药14 d。分别于前列地尔治疗前后,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观察肺动脉压的变化。结果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三地区移居老年肺心病患者肺动脉主干内径(PA)、右室前壁厚度(RVAW)、右室流出道(RVOT)、右室前后径(RV)均降低(P ﹤0.01),三尖瓣反流(TR)速度和肺动脉收缩压(PASP)均显著降低(P ﹤0.01),且 TR 患者数明显减少(P ﹤0.05)。结论前列地尔能显著降低移居高海拔地区老年肺源性心脏病 PAH 患者的肺动脉压,改善预后,可为高原习服及高原肺心病的治疗研究提供新的线索,为临床低氧医学研究提供一定的诊断信息和疗效依据。
作者:何秀英 刊期: 2014年第07期
目的:总结分析肺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IMT)的病理特点,以提高对该肿瘤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9例肺 IMT 的临床资料、病理切片及免疫组检查化结果,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本组病例男5例,女性4例,年龄19~64岁,平均43.1岁;肿瘤生长于右肺4例,左肺4例,肺门1例;组织学表现为黏液型4例,梭形细胞型3例,纤维化型2例;免疫组化:全部病例 Vimentin、SMA(+),6例 Desmin 部分(+),3例 ALK-1、CD68(+),2例 CK-pan(局灶+);S-100、CD34、CD117均(-)。结论肺 IMT 是一种少见的肺间叶源性肿瘤,其临床表现不一,影像学检查误诊率较高,确诊需依靠病理学检查,多数具有良性的临床过程,预后良好。
作者:魏永敬;张义;王才富;刘亚;杨晓琳 刊期: 2014年第07期
目的:研究电针加 TDP 治疗仪等4种方法治疗军事训练致胫骨疲劳性骨膜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60例胫骨疲劳性骨膜炎患者随机分为联合治疗组、电针组、TDP 组、对照组,每组各40例,联合治疗组采用电针加 TDP 治疗,电针组单用电针治疗,TDP 组单用 TDP 治疗,对照组患者自行热敷治疗,5 d 为1个疗程。治疗3个疗程后,采用疼痛模拟评分法(VAS)和临床疗效分级,比较各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3个疗程后,联合治疗组的 VAS 评分显著低于其他3组(P ﹤0.05);电针组的 VAS 评分低于 TDP 组和对照组(P ﹤0.05);TDP 组与对照组的 VAS 评分没有显著差异(P ﹥0.05)。联合治疗组的治愈率显著高于其他3组(P ﹤0.05),且总有效率高于 TDP 组和对照组(P ﹤0.05);电针组的治愈率也高于 TDP 组和对照组(P ﹤0.05),TDP 组与对照组的疗效没有显著差别(P ﹥0.05)。结论电针加 TDP 治疗,对于军事训练致胫骨疲劳性骨膜炎的临床疗效好,应该在临床大力推广。在没有条件的地方,电针治疗也可取得较好疗效。
作者:黄明亮 刊期: 2014年第07期
病例男,27岁,半年前曾行飞秒激光近视矫正术(右眼角膜瓣厚度110μm,磨削深度98μm),因“塑料片划伤右眼后眼痛、视力下降7 d”入院。入院专科查体:右眼:视力0.25,眼压 Tn,结膜轻度充血,角膜下方可见长约5 mm 划伤,表面污秽,可见少量脓苔附着。入院诊断:右眼角膜溃疡。给予左氧氟沙星滴眼液点右眼(1次/ h)抗感染等治疗。入院后第4 d 右眼视力提高至0.6,但患者仍诉右眼视物重影。综合验光结果提示:右眼-1.50 DS +4.50 DC ×102°=0.8。行角膜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CT)检查,发现右眼角膜下方划伤处角膜瓣向内翻卷折叠,瓣下可见片状上皮植入。入院后第7 d 行右眼角膜瓣复位+上皮植入刮除术。术后予氟米龙滴眼液抗炎等治疗,术后1 w 患者视力恢复至1.0,综合验光:右眼+0.50 DC ×90°=1.2。出院后1 w、1个月、3个月随访,未见上皮植入复发。
作者:张衡頔;蒋炜 刊期: 2014年第07期
病例女,12岁。患者全身多处被垮塌房屋砸伤,当时疼痛难忍,其家人急送我院进行救治。CT 检查诊断为:(1)脾破裂;(2)双肺挫伤、左侧肋骨骨折、双侧胸腔积液;(3)胰腺挫伤;(4)胃壁挫伤;(5)腹膜后血肿;(6)左侧锁骨骨折。立即行脾切除术、左侧胸腔闭式引流术,术后给予肌注破伤风抗毒素、输血600 ml、止血、抗炎及补液及对症治疗,患者术后病情稳定。外伤后3 d 胸腹部 CT 检查示:(1)双上肺挫伤;右肺下叶不张,右下叶支气管轻度狭窄;左肺下叶血肿;双侧少量胸腔积液;左侧多根肋骨骨折,左侧胸壁软组织挫伤并血肿;左侧锁骨骨折。(2)肝右叶条片状低密度影,考虑:挫伤;(3)胰腺挫伤,较上次 CT 片有所好转;(4)脾脏术后改变;(5)胃底后壁挫伤,较上次 CT 片有所好转;(6)双肾体积增大,皮髓界限不清,考虑:肾挫伤可能;(7)腹膜后血肿。外伤后12 d 胸腹部 CT 复查示:(1)右肺下叶不张有所好转;左肺下叶血肿有所好转;左侧肋骨及锁骨骨折无明显变化。(2)肝右叶挫伤,范围有所增大;(3)胰腺、胃壁、双肾形态、密度未见异常;(4)腹膜后局限性血肿,较上次 CT 片有所缩小,边缘更清晰。经过治疗,患者病情明显好转。外伤后14 d 行上腹部 CT 复查示:(1)肝右叶迟发性血肿;(2)腹膜后血肿明显缩小。
作者:张辉;刘素清;廖军;李辉 刊期: 2014年第07期
目的:探讨音乐干预对骨折手术患者疼痛的镇痛效果。方法将72例手术治疗骨折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6例,对照组给予常规骨科护理和心理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音乐干预。采用 VAS 疼痛评分法评价患者的疼痛程度,观察比较两组在手术前后不同时间的疼痛 VAS 评分变化。结果两组术前2 d 疼痛 VAS 评分无显著差异(P ﹥0.05)。而手术治疗后,观察组疼痛 VAS 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 ﹤0.01),且随着时间延长效果更显著。结论音乐干预能减轻骨折手术患者术后的疼痛,增加患者的舒适感,促进早日康复,值得在临床工作中进一步推广。
作者:杜敏;谭小林 刊期: 2014年第07期
目的:研究两性霉素 B 脂质体治疗重症新型隐球菌脑膜炎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3例新型隐球菌脑膜炎并颅内高压患者静脉滴注及鞘内注射两性霉素 B 脂质体(L-AMB),并口服5-氟胞嘧啶(5-FC),同时行腰椎穿刺置管术,外引流脑脊液。结果3例患者均接受了全疗程抗真菌治疗,且复查相关指标达到治愈。结论 L-AMB 静滴及鞘内注射联合5-FC治疗新型隐球菌脑膜炎疗效确切,使用安全。
作者:周建丽;刘诗翔;刘枢晓;卜宪聪 刊期: 2014年第07期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后胃肠型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10年3月~2011年12月43例 LC 后胃肠型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21例采用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22例在西医治疗的基础上加中医辨证治疗。结果治疗组有效21例(95.5%),对照组有效13例(61.9%),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 ﹤0.01)。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能有效改善 LC 后胃肠型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状态,疗效满意,可进一步推广应用。
作者:何国珍;杨敬博;毛会芬;张安兴 刊期: 2014年第07期
病例男,15岁,因“行走不稳,言语欠清,智能减退10个月”,于2013年11月8日入住我科。患者自2013年2月起无明显诱因出现行走不稳,感双下肢发僵,左下肢症状重,易被斜坡绊倒,伴有言语表达欠清晰,饮水偶有呛咳,并有反应略变慢、记忆力减退、异常欣快,语言理解正常,上肢活动无明显异常,生活尚可自理。之后行走不稳较前逐渐加重,行走踮脚,言语不清加重,口腔唾液分泌多,常吐唾沫并伴左侧口角流涎。于2013年8月就诊于某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行头颅 MRI 示脑白质脱髓鞘改变(双侧侧脑室旁白质见片状 T2 Flair 高信号),铜蓝蛋白0.18 g/ L,眼科检查未见 K-F 环。给予茴拉西坦胶囊、强的松、甲钴胺片口服,症状无改善,为求进一步诊治来我院就诊。来时患者欣快,行走蹒跚步态,口齿不清,尚可正常交流,大便正常,小便频数。
作者:何月涛;魏微;高妹茹;张微微 刊期: 2014年第07期
目的:探讨伽玛刀治疗三叉神经痛应用 CT 定位扫描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成都军区机关医院肿瘤科从2010年10月~2013年6月收治的因核磁扫描禁忌证而行 CT 定位的三叉神经痛患者12例,局麻下在前额隆突和枕骨粗隆以上水平安装定位框架,基环低于外耳孔下﹥1 cm,在 CT 定位扫描图像上寻找三叉神经根出桥脑处,行伽玛刀治疗:等剂量曲线50%,高剂量84~90 Gy。术后电话随访,行疼痛缓解评级和面部麻木评级。结果按以上方法安装立体定位框架,很好地躲避金属伪影,CT 扫描图像中可显示三叉神经根。术后随访平均14(6~38)个月,11例(91.67%)疼痛分级从Ⅳ、Ⅴ级降低至Ⅲ级以下,其中6例(50.00%)疼痛完全缓解,平均起效时间6(3~10)个月。3例(25.00%)患者出现Ⅲ级以下面部麻木。结论在前额隆突和枕骨粗隆水平,基环低于外耳孔下﹥1 cm 的位置安装立体定位框架,可避免金属伪影,显示三叉神经根,满足伽马刀治疗定位的需要。CT 定位扫描可作为有核磁扫描禁忌证患者伽玛刀治疗的定位方式。
作者:孙周双;薛晓英;薛斌跃;袁树斌;廖述才;唐钰佳;杨婵 刊期: 2014年第07期
目的:探讨靶控输注丙泊酚联合瑞芬太尼麻醉方式对肾移植术患者细胞免疫及应激反应的影响。方法76例肾移植患者行靶控输注丙泊酚联合瑞芬太尼麻醉作为 A 组,行静吸复合麻醉的肾移植患者62例作为 B 组。比较两组麻醉前(T0)、麻醉成功后(T1)、术毕时(T2)、术后24 h(T3)、术后72 h(T4)的心率(HR)、动脉血氧饱和度( SpO2)、平均动脉压(MAP),T 细胞亚群的分布情况,以及血清皮质醇(COR)、白细胞介素-6(IL-6)、C 反应蛋白(CRP)、血糖(GLU)水平。结果A 组 HR 在 T1、T2均分别显著低于 B 组(P ﹤0.05)。T1、T2时 A 组 MAP 显著高于 B 组(P ﹤0.05)。A 组 SpO2在麻醉后各时相与麻醉前相比无显著改变;B 组在 T1、T2均显著低于 T0(P ﹤0.05)。A 组 CD3、CD4、CD8、CD4/ CD8在 T1~ T4均分别显著高于 B 组(P ﹤0.05)。A 组 COR、IL-6、CRP、GLU 在 T1、T2、T3、T4较均显著低于 B 组(P ﹤0.05)。结论丙泊酚联合瑞芬太尼靶控输注能够有效地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减少机体的应激反应和对细胞免疫的抑制,适宜于肾移植术患者的麻醉。
作者:李广东;朱浩良;隋大凯;邬明 刊期: 2014年第0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