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应激引起大鼠脑卒中时脑组织细胞与机体防御基因的表达差异

王先梅;严睿;杨丽霞;郭传明;齐峰;魏玲;石燕昆;王燕;赵斌;惠汝太

关键词:脑卒中, 脑组织细胞, 机体防御基因, 应激, 抑制性差减杂交
摘要:目的:探讨应激引起大鼠脑卒中时细胞与机体防御基因的表达差异以及在发病学中的意义.方法:应用冷刺激加高盐饮食复合刺激因素作用于Wistar大鼠,诱发大鼠高血压脑卒中作为模型,应用抑制性差减克隆技术对卒中样发作鼠和正常对照鼠脑的差异基因进行筛选.经过两轮杂交后,产生的克隆均为脑卒中鼠脑组织特异表达的序列.每组随机挑取288个克隆,进行测序及GenBankBlast生物信息分析.结果:两组共有456个可用序列,经对每个与已知基因高度同源的序列以功能为参照进行分类,发现大鼠卒中后脑组织细胞与机体防御基因表达明显下调(P<0.01),卒中组的288个克隆中未发现运输蛋白/膜转运及应激反应相关基因的表达.结论:脑组织运输蛋白/膜转运及应激反应相关基因的表达发生改变,可能是脑卒中发生的分子机制之一.
西南国防医药杂志相关文献
  • 磺酰脲类降血糖药与心肌缺血预适应

    目前应用广泛的降血糖药是磺酰脲类药(Sus),应用几十年来,对控制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有很大帮助,但未能完全阻止心血管并发症的发生.2型糖尿病患者中大多数人死于心脑血管疾病,其中冠心病是主要死因.自从发现优降糖能抑制心肌缺血预适应(ischemic preconditioning,IPC)后,Sus在伴有冠心病的2型糖尿病患者的心血管安全性受到质疑.

    作者:游志清;张琴;金小岚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16例重症中暑急救体会及预防

    我部地处重庆璧山,部队训练强度大,每逢夏季,部队重大军事活动或参加地方抢险救灾时,中暑人员多,自2001~2004年,我队共收治重症中暑病人16例,现将急救体会及预防措施报告如下:

    作者:陈新文;杨弩;陈富雄;朱伟忠;申明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模拟战争环境应激对胃粘膜损伤及对相关因素影响的实验研究

    目的:探讨战争应激环境状态下,单一和复合应激条件对胃运动和胃粘膜损伤的变化情况.研究应激对胃功能的损伤机制.方法:将SD雄性大鼠随机分成四组,即而形成枪击音应激组(A组);睡眠剥夺应激组(B组);枪击音和睡眠剥夺联合应激组(C组);并设立空白对照组(D组).在给予不同的应激条件干预下,在不同的时间内,分别采用浆膜法检测大鼠胃电的变化,采用Chen法对胃粘膜的损伤情况进行分析处理.同时对不同应激组在一定时间段内的胃粘膜的病理变化进行观察.结果:随着应激时间的不断增加,不同条件的应激组其胃运动的变化呈现抑制状态,而复合应激因素的影响较单一应激因素的影响明显;不同条件的应激组其胃粘膜损伤和病理变化,随着应激时间的不断增加,粘膜损伤加重,病理变化愈加明显.复合应激因素对胃粘膜的损伤影响更加显著.结论:战争环境因素应激对胃的运动和胃粘膜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和损伤,而多种应激因素的影响和损伤更为严重.

    作者:王景杰;黄裕新;秦明;王旭霞;赵曙光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军队医院药品招标采购工作的实践与体会

    实行药品集中招标采购,是国务院确定的城镇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关系到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一项重要工作,医疗机构药品公开招标采购是防止不正之风、降低药品价格虚高、减轻病人经济负担、还利于民的一种行之有效办法.为适应国家城镇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形势,规范军队医院药品招标采购活动,我院积极参加了成都战区(云贵川藏渝)药品集中招标采购,现将一年来的实践体会报告如下:

    作者:袁芳;吴秀芝;李明伟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静脉注射双异丙酚行胃镜检查的护理体会

    双异丙酚为短效静脉麻醉药,静脉注射后40s内可产生全身麻醉作用.因此,解除插管时患者会出现咽喉不适、紧张、恐惧和不配合等情况,需认真做好护理工作.我科自2002年10月~2003年10月利用静脉注射双异丙酚行胃镜检查118例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李红;邱成丽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医院信息资料科加强内涵建设的探讨

    在经济和社会领域广泛应用信息技术,大中型医院普遍重视信息化建设的新时期,医院信息资料科如何加强内涵建设已经成为信息资料科领导者必须思考的问题.

    作者:柯新华;曾凡;黄昊;祁薇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普通外科见习带教工作之我见

    外科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临床见习阶段是医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第一步,是医学生获得临床感性认识、巩固课堂知识的重要环节,也是培养其独立思考、综合分析等实际工作能力的一种重要教学形式.临床见习的效果直接影响到理论学习与实践相结合的实习阶段.因此,搞好见习带教是实现预期教学计划的关键.近年来,我们就搞好外科临床见习带教工作进行了一些改革,取得了较大成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石彦;余佩武;靳明林;赵冰梅;刘刚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误诊为癫痫的巨大胰岛素瘤1例报告

    病例男,9岁,学生.因反复四肢抽动、意识丧失1年2个月入院.入院前1年无明显诱因出现四肢抽动,数天1次,每次发作持续约十余分钟,伴短暂意识丧失.

    作者:王军武;刘冬生;陈登奎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高原环境下高原病再发的流行病学研究

    目的:了解在高原环境下住院高原病患者的预后.方法:以医院(海拔3658m)40年间收治、并符合筛选标准的19118例住院病历为样本,随访1~15年,样本中以高原病首次住院为病例组,以非高原病首次住院者为对照组.随访两组高原病的发病情况,并进行临床流行病学的分析.结果:(1)对照组的急性高原病发病率、总体发病率随观察年限延长而增加且呈正相关(r急=0.8259,P<0.01,r总=0.6815,P<0.05);急性高原病组和慢性高原病组的慢性高原病发病率随观察年限延长而减低,且呈负相关(r急1~7=-0.8993,P<0.01;r慢1~9=0.9068,P<0.001).(2)病例组总体高原病逐年发病率在急性高原病组和慢性高原病组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RR=11.29.(3)各型高原病发病率在急性高原病组和慢性高原病组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急性高原病组以急性轻型高原病和高原肺水肿发病率高,达17.12%和27.66%,RR=7.59;慢性高原病组以急性轻型高原病和Monge's病发病率高,达12.84%和11.19%,RR=5.31.结论:高原病患者再发生高原病的风险显著增加,不适宜长期滞留高原地区.

    作者:黄跃;姜泗元;彭东;罗群;刘智广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高原某部军人心理健康状况调查报告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提高部队官兵心理素质,是我军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也是目前我军各级军政领导普遍关注的重要问题.西藏因地理、社会环境特殊,战略地位至关重要,故对驻藏军人各方面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原军人作为一个特殊群体与内地官兵相比,客观上具有以下特点:(1)海拔高,低压、低氧;(2)气候恶劣,紫外线强,干燥、寒冷、风沙大;(3)人烟稀少,交通不便,经济文化相对落后,驻地远散,生活条件较差.高原军人心理健康状况怎样?存在哪些问题?有哪些影响因素?国内外进行大样本研究尚未见报道,为提高高原军人整体心理健康水平及有针对性地对高原军人进行地心理健康教育提供科学依据,我们对驻藏高原地区某部官兵进行了测试.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胡光涛;谭孝琼;乔玉槐;陈勇;陈刚;杨玉芳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应激引起大鼠脑卒中时脑组织细胞与机体防御基因的表达差异

    目的:探讨应激引起大鼠脑卒中时细胞与机体防御基因的表达差异以及在发病学中的意义.方法:应用冷刺激加高盐饮食复合刺激因素作用于Wistar大鼠,诱发大鼠高血压脑卒中作为模型,应用抑制性差减克隆技术对卒中样发作鼠和正常对照鼠脑的差异基因进行筛选.经过两轮杂交后,产生的克隆均为脑卒中鼠脑组织特异表达的序列.每组随机挑取288个克隆,进行测序及GenBankBlast生物信息分析.结果:两组共有456个可用序列,经对每个与已知基因高度同源的序列以功能为参照进行分类,发现大鼠卒中后脑组织细胞与机体防御基因表达明显下调(P<0.01),卒中组的288个克隆中未发现运输蛋白/膜转运及应激反应相关基因的表达.结论:脑组织运输蛋白/膜转运及应激反应相关基因的表达发生改变,可能是脑卒中发生的分子机制之一.

    作者:王先梅;严睿;杨丽霞;郭传明;齐峰;魏玲;石燕昆;王燕;赵斌;惠汝太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耳廓软骨开窗法治疗耳廓假性囊肿25例体会

    目的:介绍耳廓软骨开窗法治疗耳廓假性囊肿的步骤、优点和操作体会.方法:手术在局麻下进行,切口均选在耳廓前面,沿与耳轮大致平行方向作一贯穿囊肿之切口,将皮肤与囊肿表层软骨分离,切开囊肿表层软骨,吸净囊液,再以眼科剪将表层囊壁软骨大部分切除,以碘伏棉签轻拭囊腔,酒精棉签脱碘,缝合皮肤切口,适度加压包扎.术后换药1~2次,6~8 d拆线.结果:25例患者切口均Ⅰ期愈合,无感染或其它并发症.随访6~36个月,均无复发,耳廓无增厚硬化或其他畸形,外观效果满意.结论:耳廓软骨开窗法治疗耳廓假性囊肿是一种疗效肯定的方法.

    作者:付文元;陶树东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围手术期健康教育

    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治疗近视是目前治疗近视理想和有前途的手术方法之一[1].表现为视力恢复迅速、并发症少,具有良好的预测性、安全性及有效性[2].但因该手术无需住院,术前检查、手术及术后复查治疗均在门诊进行,故做好患者的健康教育及指导对提高手术的安全性及成功率至关重要.现将我科近年来展开健康教育的体会报告如下:

    作者:刘鲁霞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亮氨酸氨基肽酶在肝病及癌症诊断中的应用

    目的:了解肝病患者及胃癌、肺癌、食道癌、胰腺癌患者血清中的亮氨酸氨基肽酶(LAP)活性变化,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酶速率法试剂检测血清LAP的活性,选择25例健康献血员做对照,对63例肝病患者和64例其它癌症患者血清LAP活性进行测定.结果:在肝病组中肝癌LAP活性升高大,与对照组和其他肝病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在胃癌、肺癌、食道癌组中,LAP活性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但胰腺癌与对照组差异显著,13例中11例升高(P<0.05).结论:LAP活性在肝病中普遍升高,肝癌尤高,差异显著,为肝癌的鉴别诊断提供了依据;LAP活性在胰腺癌中的升高对其诊断也有一定临床意义.

    作者:王超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并发感染的护理

    近年急性胰腺炎发病有上升趋势,重症急性胰腺炎(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 SAP)并发感染对治疗和预后有很大影响.随着危重病救治技术的提高,早期SAP的发病率已经有所降低,后期并发感染成为死亡的重要原因.由于重症急性胰腺患者免疫功能低下,抵抗力下降,而手术后创伤大,其中感染是常见的严重并发症之一,可危及患者生命.有效的护理对提高SAP生存率起着重要的作用.感染的病态和体征包括持续性高热等,不及时诊断治疗会延误病情,所以加强护理非常重要.我科自1998~2003年共收治SAP18例,并发感染10例.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作者:田军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局部封闭治疗灼口综合征疗效观察

    目的:总结灼口综合症舌神经封闭治疗的经验.方法:采用VitB1、VitB12注射液及2.0%利多卡因注射液混合注射于口内两侧舌神经组织周围,行两侧舌神经局部封闭治疗,1次/5~7 d,1个疗程行4~6次,1~3个疗程后评定疗效,1年随访复查.结果:72例患者中,痊愈42例(58.3%),好转24例(33.3%),有效共66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达91.6%.结论:局部封闭治疗灼口综合征效果明显,操作简便,无毒副作用,对治疗口腔粘膜病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作者:马斌;江珉;刘玉柱;锁云华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56例胸腔积液病因误诊分析

    目的:探讨胸腔积液误诊原因.方法:随机对327例胸腔积液病人中56例病因不明者行误诊原因分析.结果:56例中,结核性胸膜炎37例,恶性胸腔积液16例,待诊3例;其中右侧胸腔积液25例,左侧胸腔积液22例,双侧胸腔积液9例.结论:在仔细询问病史的基础上,除对胸水做常规检查外,同时应做生化免疫、细胞病理学及病原学检查,结合胸部影像学特征进行综合分析,判明胸水病因.

    作者:沈瑛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斯奇康注射液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预防呼吸道感染的作用

    目的:评价斯奇康注射液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预防呼吸道感染的作用.方法:148例COPD患者随机分为预防组及对照组,预防组肌肉注射斯奇康注射液0.5 mg,3次/周,共18次;对照组用胸腺肽肌注,10 mg/次,3次/周,共18次.其他治疗两组相同.两组患者每2周门诊随访,登记呼吸道感染次数、天数,观察时间为12个月.结果:12个月的观察中,预防组的感染人次及感染天数均比对照组降低(P<0.01).结论:斯奇康注射液能提高COPD患者预防呼吸道感染的能力,减少发病次数,降低患病严重程度.

    作者:钟山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亚甲蓝光化学效应对血浆成份的影响及芸香苷的保护作用

    目的:观察亚甲蓝(MB)光化学效应对血浆成份的影响及芸香苷保护作用.方法:含15μmol/L MB的血液样本在40000Lux卤钨灯照射下,加入0.35 mmol/L的芸香苷(Rutin),作用40min,通过自动生化检测、SDS-PAGE电泳、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等方法检测血浆成份的变化.结果:在未加入芸香苷的情况下,血浆球蛋白、直接胆红素、碱性磷酸酶、部分凝血酶时间、凝血酶原时间均发生显著变化(P<0.05);加入芸香苷作为保护剂后,血浆中主要蛋白质的含量和绝大多数生化指标无显著变化,基本维持在正常范围内.结论:在有效灭活细菌的MB光化学效应条件下,血浆成份没有发生显著变化.

    作者:胡小兵;翟庆燕;熊鸿燕;宋建勇;王思雄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大肠杆菌DNA诱导大鼠TNF-α IL-6释放的初步研究及意义

    目的:了解细菌DNA是否参与诱导了SIRS的发生及可能机制.方法:抽提大肠杆菌DNA,60Co辐照去除内毒素;分别以10mg/kg 60Co DNA和LPS注射Wistar大鼠(n=4),ELISA法检测药后1、3、6、12、24 h血浆TNF-α、IL-6水平.结果:大鼠60Co DNA与内毒素组血浆TNF-α、IL-6的变化趋势相似,TNF-α分别于1和3 h达高峰,为27.162 u/ml和44.96 u/ml(P<0.05);IL-6于3 h达到峰值,持续至6 h,两组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大肠杆菌DNA可介导SIRS发生,其机制可能是通过启动细胞因子的级联反应.

    作者:潘文东;周红;郑江;夏培元;秦孝建;肖光夏 刊期: 2004年第06期

西南国防医药杂志

西南国防医药杂志

主管:成都军区联勤部卫生部

主办:成都军区医学科学技术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