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临床路径在全髋关节置换术病人中的应用研究

刘淑敏;马晓燕

关键词:临床路径, 全髋关节置换术, 护理方法
摘要:目的 探索临床路径在全髋关节置换术病人中的实施效果.方法 采用前后对照的研究方法,对76例实施全髋关节置换术的病人的平均住院日、平均医疗费用、并发症发生率及病人出院时的满意度调查进行比较.结果 观察实施临床路径后,病人的平均院日、医疗费用、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下降,而病人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明显上升;结论 临床路径作为一种科学的工作模式在病种适合的前提下值得在临床护理实践中推广.
护士进修杂志相关文献
  • 产妇硬脊膜外麻醉术后的体位研究

    目的 探讨产妇硬脊膜外麻醉术后回房的舒适体位.方法 将行硬脊膜外麻醉术的产妇200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产妇术后回房取睡枕卧位,不限制翻身活动;对照组采用教课书上的传统护理方法,去枕平卧6~8 h后取自由卧位.结果 实验组产妇术后6 h子宫底的下降、阴道出血、产妇舒适度明显优于对照组;肠蠕动恢复时间及有效母乳喂养建立时间与对照组也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 产妇硬脊膜外麻醉术后回房,只要术中无麻醉并发症发生,取舒适自由卧位,可促进子宫收缩,减少阴道出血,提高舒适度,利于肠功能恢复及有效母乳喂养的建立.

    作者:韩春红;吴秀芳;唐桂萍;周春霞;顾晓菊 刊期: 2007年第19期

  • 挤压法治疗断指再植术后早期静脉危象的观察与护理

    近年来,随着加工业、建筑业的快速发展,手外伤断指数日趋增多.如何提高断指再植成活率成为广大手外科医护人员所面临的课题.断指再植术后常见静脉危象直接影响断指的成活率,传统的处理方法是手术探查再通静脉;其次是通过指端侧方切口放血疗法,我科近年来多采用挤压法治疗术后早期的静脉危象,取得了显著的效果,现总结如下.

    作者:郑薇;赖红梅 刊期: 2007年第19期

  •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心理体验的质性研究

    目的 为了深入了解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真实心理体验,从而提供更多的帮助.方法 质性描述.采用深度访谈法收集13名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资料,并用现象学分析法进行分析.结果 通过阅读、分析、反思、分类和提炼主题,得出4个主题:(1)拒绝和接受;(2)焦虑;(3)价值感丧失;(4)真诚关爱的体验.结论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需要广泛而持续的心理支持,呼吁社会及政府能提供更多的帮助.

    作者:韩蔚;叶丽花;邹毓媚 刊期: 2007年第19期

  • 肺心病的观察护理中缺氧量化表的设计和应用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简称肺心病,是临床上常见的慢性疾病.目前对肺心病缺氧的临床判断主要依据动脉血气分析,但作血气分析需反复穿刺采取动脉血,增加了病人的痛苦,在一些基层医疗单位无条件进行血气分析和监测,针对这一问题,我们根据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探索一种无创的辅助判断肺心病病人缺氧程度的评分方法,引进美国knaus的急性生理功能和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Ⅱ(APACHEⅡ)[1]为框架,借鉴施新娟[2]缺氧量化评分表的设计与应用研究,增加、修改设计了肺心病病人缺氧量化评分表,并对699例肺心病病人的观察和护理作了回顾性总结,同时严格筛选观察病例中45例作为研究对象对其缺氧状况进行量化判定,便于护理人员观察病情,提高了危重病人抢救护理质量.

    作者:关萍;吴瑞明;陈仁华;朱绍英 刊期: 2007年第19期

  • 头部消毒支撑架在烧伤病人手术中的应用

    头皮是烧伤植皮常用的取皮区,但头部发际区消毒需二人配合,托头的助手要坚持较长时间,费力并且难以做到无菌操作.

    作者:刘丽华;吴涛;廖晓茹;黄芬;吴湛青 刊期: 2007年第19期

  • 静脉留置针在新生儿胸腔闭式引流中的应用及护理

    新生儿由于胎粪吸入,肺部感染,使用人工呼吸机等原因,可能导致肺泡壁破裂而产生气漏.肺气漏包括气胸、局部性肺气肿、纵隔气肿、心包积气等,主要表现为气胸,传统采用空针抽气或胸腔引流排气减压,但空针抽气需反复穿刺,胸管引流需行手术切口,损伤大,易感染.我科2006年1月~2007年3月,采用静脉留置针(套管针)自制胸腔闭式引流装置为新生儿气胸患者行胸腔闭式引流,取得良好效果,现总结如下.

    作者:沈汉英 刊期: 2007年第19期

  • 高氧液佐治重症病毒性脑炎患儿的疗效观察及护理

    病毒性脑炎系多种病毒引起的一组以精神和意识障碍为突出表现的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其临床特点一般为起病急、来势凶、变化快,发热可高达40℃以上,重型病例可有抽搐、意识障碍、颅内高压甚至脑疝形成,导致呼吸衰竭而危及生命.2004年1~12月我院重症监护室收治40例病毒性脑炎,其中22例佐治高氧液治疗、护理,取得满意效果,报告如下.

    作者:王海荣;李秀芳 刊期: 2007年第19期

  • 俯卧位通气在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中的临床应用及护理进展

    近年来,俯卧位通气成为治疗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的有效辅助措施之一,它通过增加功能残气量,改变膈肌的运动方式和位置,利于分泌物引流,改善肺依赖区的通气血流灌注,减少纵隔和心脏对肺的压迫,改变胸壁的顺应性来改善氧合,治疗难治性低氧血症.本文就目前普遍接受的俯卧位通气改善ARDS患者氧合的机制、通气的优越性和安全性及临床上俯卧位通气的实施与监护中的有关问题作一简要综述.

    作者:苏纯音;任国琴;俞萍;涂小妹 刊期: 2007年第19期

  • 两种腹带的临床应用比较

    腹带在腹部手术后减少疼痛,防止伤口裂开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过去一直采用布质多头腹带,近年来随着应用材料的增多和使用方便等因素,临床上大量应用各种弹力粘性腹带.

    作者:姜波 刊期: 2007年第19期

  • 临床路径在单病种限价管理中的应用

    目的 研究临床路径在单病种限价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同期住院的正常分娩、异位妊娠行腹腔镜手术及法洛氏四联症手术共计90例患者为临床路径组,实施临床路径管理.对照组由未实施临床路径前,与临床路径组相同条件、相同数量的患者组成,对照组按常规医疗护理模式工作.结果 同一病种患者在实施临床路径后,平均住院日比未实施前住院日数缩短(P<0.05),平均住院费用比未实施临床路径前明显降低(P<0.05).结论 通过应用临床路径对单病种限价进行管理,能有效地降低住院费、缩短病人住院日,规范医疗行为,促进医疗护理质量的持续改进.

    作者:龙秀红;胡艳宁;岑洁霞;李勉;任洁娜 刊期: 2007年第19期

  • 无创正压通气治疗急性左心衰竭的疗效观察及护理

    急性左心衰竭是临床常见的心脏急危重症,以急性肺水肿为主要临床表现,严重时易出现低氧血症,如不及时纠正,可造成重要器官不可逆损害;适时采用机械通气支持治疗可以及时纠正缺氧,改善心功能.近年来,国内外文献报道[1]应用无创正压通气治疗急性左心衰竭均取得了良好收效.我们2003年1月~2006年11月采用无创正压通气救治了42例急性左心衰竭患者,取得了良好的疗效.

    作者:俞继芳;金小慧;杜林林;邱俏檬;卢中秋 刊期: 2007年第19期

  • 两种不同方法收集输液头皮针的效果观察

    锐器伤后可导致血源性病原体的感染和不同程度的心理压力,严重威胁着医护人员的身心健康,锐器伤所引发的职业安全问题已经引起社会的日益关注[1].锐器收集盒的使用是临床减少锐器伤发生率的重要手段.有研究表明,锐器收集盒的使用使针刺伤的发生率降低了50%[2].我们在临床使用中发现,锐器收集盒在分离输液器头皮针时所耗费的时间较多,分离卡槽往往不能一次顺利分离,增加了针刺伤的危险.为此,我们改用剪刀分离头皮针,收到了满意效果,并就此问题进行了实验研究,现报告如下.

    作者:赵远莲;江智霞;张咏梅;钟跃勤;颜丽 刊期: 2007年第19期

  • 早期活动对起搏电极脱位的影响观察

    电极脱位是永久起搏器植入术后常见的并发症,国内早期报道高达20%[1].由于近年来电极结构的改进,其电极脱位的发生率已降至2%[2].为了防止起搏电极脱位,传统的护理方法是患者术后绝对卧床一周(平卧或左侧卧位),术侧上肢绝对制动,同时持续心电监护一周.实践证明,大多数患者长时间卧床与肢体制动后,引起肩肘关节韧带粘连,上肢麻木、肿胀,上肢抬举、伸屈活动受限等不适;老年患者容易引起便秘和静脉血栓形成.

    作者:曾桂英;林丰 刊期: 2007年第19期

  • 双腔气囊导尿管套管芯的制作与应用

    我们根据管套针的原理,将双腔气囊导尿管内加一套管芯,在临床上用于因前列腺肥大、尿道狭窄等气囊导尿管不能导入者,收效良好,现介绍如下.

    作者: 刊期: 2007年第19期

  • 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中用药的护理

    冠状动脉搭桥术(CABG)是治疗冠心病的有效方法.由于冠心病患者对心肌缺血耐受性差,且多有年龄大和肥胖,常伴有高血压、糖尿病、多脏器功能差等特点,术中病情复杂多变,药疗方案严谨,用药复杂、种类繁多.而用药护理则是手术配合中的一大难点.本文回顾性分析我院2005年1月~2007年2月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术33例术中用药护理,现报道如下.

    作者:张金凤;章一华;古锦屏;蔡云霞;吴湘玉 刊期: 2007年第19期

  • 实用重症监护护理

    心力衰竭患者的监护4 心力衰竭的治疗心力衰竭的治疗原则是治疗心力衰竭的基本病因、除去诱发因素、减轻心脏负荷、增强心肌收缩力.

    作者:沈秀群;刘曙英 刊期: 2007年第19期

  • 临床路径在全髋关节置换术病人中的应用研究

    目的 探索临床路径在全髋关节置换术病人中的实施效果.方法 采用前后对照的研究方法,对76例实施全髋关节置换术的病人的平均住院日、平均医疗费用、并发症发生率及病人出院时的满意度调查进行比较.结果 观察实施临床路径后,病人的平均院日、医疗费用、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下降,而病人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明显上升;结论 临床路径作为一种科学的工作模式在病种适合的前提下值得在临床护理实践中推广.

    作者:刘淑敏;马晓燕 刊期: 2007年第19期

  • 经单鼻孔蝶窦入路内镜下切除垂体瘤围手术期的护理

    目的 探讨经单鼻孔蝶窦入路切除垂体瘤的围手术期护理.方法 对8例鞍区垂体腺瘤经单鼻孔蝶窦入路手术治疗时关键的护理措施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8例患者术中未出现并发症,术后1例出现慢性蝶窦炎,肿瘤全切4例,大部分切除3例,部分切除1例.手术的创伤和并发症减少到了低程度.结论 加强经单鼻孔蝶窦入路切除垂体瘤患者的围手术期护理,保证了手术的顺利进行,促进了术后的早日康复.

    作者:刘丽君;管骅 刊期: 2007年第19期

  • 预防肝移植术后院内感染的护理

    感染是肝移植术后常见的并发症和死亡原因,其发生率为36%~80%,平均每人感染0.5~2.0次[1].常见感染类型有腹腔和切口感染、肺部感染、留置导管感染、血液感染、泌尿道感染[2].我院为综合性三级甲等医院,没有肝移植层流病房,2004~2006年成功进行了5例肝移植术,有效的防止了院内感染的发生,现将预防院内感染的体会总结如下.

    作者:金如燕;王笑微;章赛珍;蒋兰英;邬红蘋 刊期: 2007年第19期

  • 家庭康复护理对小儿脑性瘫痪康复的作用

    目的 探讨家庭康复护理在小儿脑性瘫痪康复治疗的作用.方法 将32例年龄5~18个月的脑性瘫痪患儿,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16例,住院期间均由医师、治疗师及家长共同干预,对家长进行康复训练指导.出院后实验组患儿能坚持每天进行康复训练,对照组患儿则由于各种原因未能坚持康复训练.结果 实验组出院60 d与第1次出院时运动功能评估分之差值为0.53,对照组为0.22,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有极显著意义(P<0.01).结论 家庭康复护理对小儿脑性瘫痪的康复有促进作用.

    作者:韦琴;廖灵敏;周雪梅;韦文芬;梁绍连 刊期: 2007年第19期

护士进修杂志

护士进修杂志

主管:贵州省医药卫生学会办公室

主办:贵州省医药卫生学会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