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早期活动对起搏电极脱位的影响观察

曾桂英;林丰

关键词:起搏器植入, 电极脱位
摘要:电极脱位是永久起搏器植入术后常见的并发症,国内早期报道高达20%[1].由于近年来电极结构的改进,其电极脱位的发生率已降至2%[2].为了防止起搏电极脱位,传统的护理方法是患者术后绝对卧床一周(平卧或左侧卧位),术侧上肢绝对制动,同时持续心电监护一周.实践证明,大多数患者长时间卧床与肢体制动后,引起肩肘关节韧带粘连,上肢麻木、肿胀,上肢抬举、伸屈活动受限等不适;老年患者容易引起便秘和静脉血栓形成.
护士进修杂志相关文献
  • 香港玛丽医院职业安全及健康管理见闻

    笔者有幸参加了由中山大学及香港玛丽医院合作的第一届专科护士培训,于2006年11月起在玛丽医院学习.玛丽医院健全的安全防范体系,完善的职业安全及健康管理制度,给笔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玛丽医院对职业健康安全教育给予高度重视,强调只有照顾好自己才能更好的照顾好病人.

    作者:杨天珍 刊期: 2007年第19期

  • 人工心脏瓣膜置换术后瓣周漏的护理

    目的 探讨人工心脏瓣膜置换术后瓣周漏的临床特点及护理要点.方法 术前做好对病人的心理疏导、家属的健康教育及充分的术前准备,以保证手术的顺利进行;术后持续心电监护、维持循环稳定、严防感染以及合理的出院指导,以保证患者术后尽快康复.结果 35例患者术后及3个月复查示,瓣周漏治愈27例;术后仍有轻至中度漏2例;死亡6例.结论 对人工心脏瓣膜置换术后发生瓣周漏的病人手术前后进行及时、有针对性的护理能增加手术的安全性,确保再次手术的顺利进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促使病人尽快康复.

    作者:张蓉;李莉 刊期: 2007年第19期

  • 产妇硬脊膜外麻醉术后的体位研究

    目的 探讨产妇硬脊膜外麻醉术后回房的舒适体位.方法 将行硬脊膜外麻醉术的产妇200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产妇术后回房取睡枕卧位,不限制翻身活动;对照组采用教课书上的传统护理方法,去枕平卧6~8 h后取自由卧位.结果 实验组产妇术后6 h子宫底的下降、阴道出血、产妇舒适度明显优于对照组;肠蠕动恢复时间及有效母乳喂养建立时间与对照组也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 产妇硬脊膜外麻醉术后回房,只要术中无麻醉并发症发生,取舒适自由卧位,可促进子宫收缩,减少阴道出血,提高舒适度,利于肠功能恢复及有效母乳喂养的建立.

    作者:韩春红;吴秀芳;唐桂萍;周春霞;顾晓菊 刊期: 2007年第19期

  • 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中用药的护理

    冠状动脉搭桥术(CABG)是治疗冠心病的有效方法.由于冠心病患者对心肌缺血耐受性差,且多有年龄大和肥胖,常伴有高血压、糖尿病、多脏器功能差等特点,术中病情复杂多变,药疗方案严谨,用药复杂、种类繁多.而用药护理则是手术配合中的一大难点.本文回顾性分析我院2005年1月~2007年2月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术33例术中用药护理,现报道如下.

    作者:张金凤;章一华;古锦屏;蔡云霞;吴湘玉 刊期: 2007年第19期

  • 临床营养护理

    肝病病人的营养支持肝脏是人体内体积大的内脏器官.正常成人的肝脏大约重1 200~1 500 g,约占体重的1/36~1/50.流入肝脏的血液分别来自:肝动脉和门静脉.其中肝动脉提供的血液占肝脏总血流量的25%~35%,但却为肝脏提供60%~75%的氧;门静脉提供的血流量占肝脏总血流量的65%~75%,仅为肝脏提供25%~40%的氧.门静脉的主要功能是将通过胃肠道消化吸收的营养物质运送至肝脏,通过在肝脏的一系列代谢过程转化为机体可利用的资源,为机体功能活动提供所需要的能量和物质.

    作者:孙玉梅 刊期: 2007年第19期

  • 内窥镜下桥脑小脑角三叉神经手术的护理干预

    目的 探讨内窥镜下,桥脑小脑角三叉神经微血管减压及神经梳理手术的围手术期护理干预对病人的影响.方法 对1999~2005年34例单侧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按入院顺序随机分为两组,1999~2003年的17例为对照组;2004~2005年的17例为干预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护理,干预组除常规治疗护理外,还制定了系统的护理干预措施,对病人进行个性化护理.结果 两组病人在住院时间和手术并发症等方面差异都有极显著意义(P<0.01).结论 系统的护理干预,对防治病人术后并发症有积极的意义.

    作者:徐群;谭茜;谢朝红;谭丹雪;何霞;高扬清 刊期: 2007年第19期

  • 实用重症监护护理

    心力衰竭患者的监护4 心力衰竭的治疗心力衰竭的治疗原则是治疗心力衰竭的基本病因、除去诱发因素、减轻心脏负荷、增强心肌收缩力.

    作者:沈秀群;刘曙英 刊期: 2007年第19期

  • 肝移植术后患者留置漂浮导管的监测与护理

    目的 探讨肝移植术后患者留置漂浮导管的监测与护理.方法 对2005年1月~2006年12月在SICU收治的211例肝移植术后留置漂浮导管患者进行中心静脉压、肺动脉压、心输出量等血流动力学监测,并对漂浮导管进行护理及预防其并发症.结果 通过漂浮导管的监测为肝移植术后患者提供了液体治疗和心脏功能的重要诊疗指标,从而指导治疗和用药.同时通过采取加强对穿刺口、管道等护理,减少测压值的误差,观察及预防并发症的发生等护理措施,使大部分肝移植患者术后顺利恢复.结论 加强肝移植术后患者留置漂浮导管的监测与护理,有利肝移植患者的治疗及促进术后早期康复.

    作者:黄利娥;余娜;陈泽红;李雪雁 刊期: 2007年第19期

  • 预防肝移植术后院内感染的护理

    感染是肝移植术后常见的并发症和死亡原因,其发生率为36%~80%,平均每人感染0.5~2.0次[1].常见感染类型有腹腔和切口感染、肺部感染、留置导管感染、血液感染、泌尿道感染[2].我院为综合性三级甲等医院,没有肝移植层流病房,2004~2006年成功进行了5例肝移植术,有效的防止了院内感染的发生,现将预防院内感染的体会总结如下.

    作者:金如燕;王笑微;章赛珍;蒋兰英;邬红蘋 刊期: 2007年第19期

  • 老年患者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临床观察及护理

    目的 探讨老年患者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临床观察及护理.方法 随机将实施胆囊切除术的老年患者120例分为两组,腹腔镜组(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LC)和开腹组(opencholecystectomy,OC),每组60例;比较、分析两组的临床资料、方法、疗效及护理.结果 LC组手术时间、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时间、输液时间、卧床时间、住院时间,均明显少于OC组(P<0.01),差异有极显著意义.止痛剂使用及术后并发症率低于OC组(P<0.05),差异有显著意义.结论 老年胆囊切除术患者行LC优于OC.术前、术中及术后的正确护理对促进患者康复及提高疗效起到积极的作用.

    作者:唐翠明;练敏;黄永红 刊期: 2007年第19期

  • 高氧液佐治重症病毒性脑炎患儿的疗效观察及护理

    病毒性脑炎系多种病毒引起的一组以精神和意识障碍为突出表现的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其临床特点一般为起病急、来势凶、变化快,发热可高达40℃以上,重型病例可有抽搐、意识障碍、颅内高压甚至脑疝形成,导致呼吸衰竭而危及生命.2004年1~12月我院重症监护室收治40例病毒性脑炎,其中22例佐治高氧液治疗、护理,取得满意效果,报告如下.

    作者:王海荣;李秀芳 刊期: 2007年第19期

  • 住院病人口服药发送中存在的不安全因素分析与对策

    口服药发送是病人住院期间,接受治疗和护理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发药是护士的一项经常性的基本工作,病人能否得到准确、及时、正确、安全的药物治疗,关键取决与护士的责任心和工作质量[1].但由于种种主、客观因素,使部分病人未能按时服药或随意服药,影响治疗效果,严重者造成安全隐患或导致医疗纠纷.

    作者:李文珍;马泽君;黄玉兰 刊期: 2007年第19期

  • 经单鼻孔蝶窦入路内镜下切除垂体瘤围手术期的护理

    目的 探讨经单鼻孔蝶窦入路切除垂体瘤的围手术期护理.方法 对8例鞍区垂体腺瘤经单鼻孔蝶窦入路手术治疗时关键的护理措施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8例患者术中未出现并发症,术后1例出现慢性蝶窦炎,肿瘤全切4例,大部分切除3例,部分切除1例.手术的创伤和并发症减少到了低程度.结论 加强经单鼻孔蝶窦入路切除垂体瘤患者的围手术期护理,保证了手术的顺利进行,促进了术后的早日康复.

    作者:刘丽君;管骅 刊期: 2007年第19期

  • 先天性心脏病术后肺动脉高压危象的预防及护理

    肺动脉高压危象是指肺动脉压力急剧增高,达到或超过主动脉水平,导致严重的低血压及低氧血症.它是心脏手术严重的并发症,也是术后早期死亡的危险因素,常见于两周内肺循环阻力尚未下降的新生儿及术前左右分流并发重度肺动脉高压者,多发生于术后3 d内,术后任何微小刺激(如缺氧、酸中毒、气管吸引等),均可诱发急性肺动脉高压危象的发生.本文通过对我院2002年8月~2007年4月,198例先天性心脏病手术患者的早期干预,减少了肺动脉高压危象的发生,提高了手术成功率,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将总结报告如下.

    作者:李玉芬 刊期: 2007年第19期

  • 早产低体重及极低体重儿的术中护理

    世界卫生组织(WHO)妇幼专门机构于1961年将早产儿的概念定为:胎龄<37周,出生体重<2 500 g的新生儿为低体重儿.近年来,将胎龄<32周,出生体重<1 500 g称为极低体重儿[1].早产低体重及极低体重儿围手术期死亡率较成人高,术中风险极大,需要麻醉医师、术者和手术护士密切配合,仔细观察病情,及时正确处理病情变化,减轻手术对患儿的生理干扰,缩短手术时间,保证患儿安全渡过手术期.现将我院2004~2006年13例2 500 g以下婴儿术中护理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探讨低体重婴幼儿术中护理的有效措施,现介绍如下.

    作者:张小琼;许琼 刊期: 2007年第19期

  • 挤压法治疗断指再植术后早期静脉危象的观察与护理

    近年来,随着加工业、建筑业的快速发展,手外伤断指数日趋增多.如何提高断指再植成活率成为广大手外科医护人员所面临的课题.断指再植术后常见静脉危象直接影响断指的成活率,传统的处理方法是手术探查再通静脉;其次是通过指端侧方切口放血疗法,我科近年来多采用挤压法治疗术后早期的静脉危象,取得了显著的效果,现总结如下.

    作者:郑薇;赖红梅 刊期: 2007年第19期

  • 激光治疗肛瘘的护理配合

    肛瘘是常见、多发病,约占肛管直肠疾病的25%~30%[1].肛瘘又分单纯性和复杂性肛瘘,现在治疗方法很多.我院外科1998年12月~2006年10月在门诊应用激光手术治疗616例肛瘘患者,术后效果满意,现将手术护理配合介绍如下.

    作者:刘和平;卢岩 刊期: 2007年第19期

  • 心脏手术后中心静脉导管的护理及导管相关性感染分析

    动脉置管监测血压、中心静脉置管、放置右心漂浮导管进行血液动力学监测,是心脏手术围手术期必须和重要的监测手段.中心静脉导管也是围手术期确保各种血管活性药物治疗的重要静脉通路.而动脉、静脉导管感染是心脏手术围手术期不容忽视的并发症,处理不当可导致严重后果.现将2004年1月~2006年10月我院心脏手术病人885例动、静脉置管的护理总结如下.

    作者:朱耘;丁璐;李辉;董穗欣 刊期: 2007年第19期

  • 在护理教学中运用发展性教学评价的尝试

    在护理教学中运用发展性教学是全面贯彻高等护理教育方针,培养适应现代社会需求的护理人才的又一新途径,是发展学生主体性的主要渠道.建立主体发展教学模式,使学生由传统的被动学习变成积极的主动参与式和探究式学习,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使学生作为教学主体的一员积极参与教学,主动学习,提高学习质量及教学效果,促进学生的主体发展[1].

    作者:徐菊玲;袁义厘 刊期: 2007年第19期

  • 临床路径在全髋关节置换术病人中的应用研究

    目的 探索临床路径在全髋关节置换术病人中的实施效果.方法 采用前后对照的研究方法,对76例实施全髋关节置换术的病人的平均住院日、平均医疗费用、并发症发生率及病人出院时的满意度调查进行比较.结果 观察实施临床路径后,病人的平均院日、医疗费用、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下降,而病人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明显上升;结论 临床路径作为一种科学的工作模式在病种适合的前提下值得在临床护理实践中推广.

    作者:刘淑敏;马晓燕 刊期: 2007年第19期

护士进修杂志

护士进修杂志

主管:贵州省医药卫生学会办公室

主办:贵州省医药卫生学会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