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海军
目的:分析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者的急诊抢救体会。方法择取该院2013年1月—2015年10月收治的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者100例设置为该次的研究对象,按照入院治疗的顺序进行分组,共分为常规组与实验组两组,每组患者均占据50例。对两组患者均给予基础治疗,常规组采用静脉注射胰岛素,实验组采用胰岛素泵持续皮下输注胰岛素,比较两组患者的抢救效果。结果实验组患者的尿酮体转阴时间、低血糖情况、胰岛素用量、抢救成功率均明显优于常规组,比较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者采取胰岛素泵持续皮下输注胰岛素的治疗效果较为显著,值得临床推荐采纳。
作者:张东利 刊期: 2016年第09期
目的:探索优质护理对骨科糖尿病患者围手术期的影响。方法选取该院在2012年3月—2014年3月期间收治的50例骨科糖尿病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有25例患者,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采用优质护理,对比两组患者护理后的术后切口愈合天数、术后血糖控制天数、患者满意率。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术后切口愈合天数、术后血糖控制天数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优质护理在骨科糖尿病患者围手术期效果确切。
作者:尚凤雨 刊期: 2016年第09期
目的:分析循证护理对儿童糖尿病血糖控制和不良事件的影响。方法选取该院糖尿病患儿50例,接受治疗的时间为2013年5月—2015年7月期间,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有25例患儿,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采用循证护理,比较两组患儿护理后的血糖控制情况和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观察组糖尿病患儿护理后的血糖控制情况和不良事件发生率明显优于对照组糖尿病患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给予糖尿病患儿采用循证护理措施,不仅能够改善患儿血糖控制情况,还能减少患儿不良事件发生率。
作者:崔岩 刊期: 2016年第09期
目的:研究丁苯酞治疗急性脑梗死合并糖尿病的效果。方法研究年度2015年1—11月,纳入急性脑梗死合并糖尿病共56例,经数字法分组。28例接受常规疗法,入对照组;其余28例在此基础上应用丁苯酞,入实验组。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情况进行评估,并对比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两组中实验组GSS改善更明显,治疗有效率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丁苯酞治疗急性脑梗死合并糖尿病效果确切,临床有效率高,对于促进患者病情改善效果显著,建议推广。
作者:王枫涛 刊期: 2016年第09期
目的:通过应用纤溶酶治疗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合并糖尿病而进一步分析其临床效果。方法选取该院自2013年3月—2015年3月收治的100例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合并糖尿病患者,将所有的患者进行随机分组,分为对照组50例以及观察组50例,对照组在给予基础的改善循环、营养神经及对症支持治疗的基础上采用常规的治疗。观察组在给予基础的治疗前提下加用纤溶酶注射液(并且要确保24 h内给药,用药时间为14 d),并且分别检测7、10、14 d后的日常生活能力指数以及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情况。两组均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各组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合并糖尿病患者在用药7 d后、10 d后、14 d后,对照组经治疗7 d后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59.43±21.11),14 d后(68.45±21.74)。观察组经治疗7 d后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64.87±20.01),14 d后(85.85±21.35);观察组(采用纤溶酶治疗)采用纤溶酶治疗7 d后日常生活能力指数(49.21±29.11),14 d后(67.99±26.89)。而对照组经过常规治疗7 d后(41.97±24.89),14 d后(55.18±24.41)。经过统计学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纤溶酶治疗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合并糖尿病患者,能够有效地提升缺失的神经功能并改善日常生活能力,以及明显地提高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合并糖尿病患者的生命质量,其治疗效果明显,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史长卓 刊期: 2016年第09期
目的:分析妊娠期糖尿病的血糖控制与母婴结局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3年1月—2015年12月在该院产检并分娩的妊娠期糖尿病孕产妇共170例,根据血糖控制情况将102例血糖控制理想者作为观察组,将68例血糖控制不理想者作为对照组,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观察两组病人妊娠期并发症发生情况进行分析。结果观察组102例孕妇中发生妊高征8例(7.8%)、剖宫产12例(11.8%)、羊水过多6例(5.9%);对照组68例孕妇中发生妊高征13例(19.1%)、剖宫产14例(20.6%)、羊水过多8例(11.8%)。观察组102例新生儿中发生早产4例(3.9%)、巨大儿11例(10.8%)、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症5例(4.9%)、新生儿低糖血症3例(2.9%);对照组68例中发生早产9例(13.2%)、巨大儿12例(17.6%)、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症11例(16.2%)、新生儿低糖血症8例(11.8%)。观察组妊高征、剖宫产、羊水过多、新生儿早产、巨大儿、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症及新生儿低糖血症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良好的血糖控制有助于降低产科并发症,维护母婴健康,要指导患者动态监测血糖,合理饮食、适当运动、胰岛素降糖。
作者:李燕 刊期: 2016年第09期
目的:探讨糖尿病对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的疗效及安全性分析。方法回顾分析该院神经内科2015年1—12月连续收集的行r-TPA静脉溶栓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90例,其中糖尿病患者36例,非糖尿病患者54例,比较两组间1周时NIHSS评分,3月时mRS评分;及安全性指标(溶栓后出血转化、病死率单因素及多因素回归分析远期预后)。结果糖尿病组与非糖尿病组近期预后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糖尿病组远期预后良好率低于非糖尿病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二元回归分析发现,糖尿病是影响远期预后的独立危险因子(OR=0.22)。结论糖尿病对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近期预后无影响,但是影响静脉溶栓远期预后的独立危险因子之一。
作者:王少帅 刊期: 2016年第09期
目的:探讨来氟米特治疗糖尿病肾病IV期蛋白尿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5年6月期间在该院收治糖尿病肾病患者IV期患者共100例作为研究对象。采取随机分组的方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50例。其中对照组使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等药物常规的降糖治疗,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联合使用来氟米特进行治疗,两组同时连续使用2个月后分析治疗效果。结果①疗效分析: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78%(39/50)和50%(25/50),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24 h蛋白尿定量:治疗前观察组和对照组含量分别为(3.27±0.95)g/d和(3.27±0.90)g/d;治疗后两组尿蛋白含量依次为(2.05±0.34)g/d、(3.01±0.44)g/d;治疗后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③不良反应发生率:对照组患者未发生明显的不良反应;观察组患者中肝功能异常患者2例,先暂停患者用药后其肝功能又逐渐恢复正常,其余患者未出现明显的不良反应。结论来氟米特治疗糖尿病IV期蛋白尿效果显著,可提高疗效,改善患者的肾功能,同时联合给药并未增加严重不良反应的几率,患者耐受性较好。
作者:徐亚沛;孙晓芳;朱方涛 刊期: 2016年第09期
目的:分析饮食控制与糖尿病筛查对妊娠期糖尿病治疗的影响。方法选取2012年10月—2015年10月该院门诊检查中葡萄糖筛查阳性孕妇为365例,确诊为妊娠期糖尿病患者共42例,对所有患者的饮食进行控制;同期选择120例葡萄糖筛查正常的孕妇为对照组,比较两组孕妇的胎儿发育情况及终止妊娠的方式。结果42例妊娠期糖尿病患者经饮食控制治疗后,空腹血糖和餐后2 h血糖分别为(7.27±0.35)mmol和(8.53±0.42)mmol/L,分娩后OGTT结果均显示正常;两组孕妇胎儿发育情况及终止妊娠方式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糖筛查阳性者的检出率较高,通过糖筛查及时发现妊娠期糖尿病患者,并积极采取饮食控制的方法进行治疗,对胎儿发育情况及终止妊娠方式具有一定的改善效果。
作者:徐金江 刊期: 2016年第09期
目的:探究二甲双胍结合胰岛素在妊娠期糖尿病孕妇、新生儿神经发育中的研究应用。方法该研究选择2014年5月1日—2015年11月1日在该院住院治疗的妊娠期糖尿病患者90例,随机分成联合组和对照组,分别使用甲双胍结合胰岛素和胰岛素治疗,观察两组患者分娩新生儿的神经系统发育及其血糖的控制情况比较。结果联合组患者分娩的新生儿在主动肌张力和NBNA总分上,都要高于对照组患者分娩的新生儿,两组新生儿神经系统评价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698,P=0.021<0.05)、(t=4.429,P=0.014<0.05);联合组共有40例患者控制在血糖正常水平,对照组共有24例患者控制在血糖正常水平,两组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3.684,P=0.000<0.05);联合组患者分娩的新生儿神经系统正常的有43例,对照组有32例,两组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680,P=0.003<0.05)。结论针对妊娠期糖尿病患者应用二甲双胍结合胰岛素治疗,能够高效的控制患者的血糖水平,改善新生儿的神经系统发育情况,保证了孕妇和新生儿的安全,值得在临床广泛应用。
作者:于海燕 刊期: 2016年第09期
目的:该文就不同胆囊切除术对老年糖尿病患者的临床疗效进行对比。方法选择该院2013年11月—2015年10月期间所收治的48例胆结石合并糖尿病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实验组(n=24)与参照组(n=24)。实验组患者给予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参照组患者给予开腹胆囊切除术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围术期指标、血糖控制情况、并发症发生率。结果实验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少于参照组,手术时间、胃肠功能恢复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参照组,实验组患者的血糖控制效果优于参照组,实验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胆结石合并糖尿病患者更具优势,可降低手术创伤性与并发症发生率,利于术后康复,具有较高的实践价值,可在临床中广泛推广。
作者:姜轶山 刊期: 2016年第09期
目的:探讨糖化血红蛋白在糖尿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60例糖尿病患者以及60名体检健康者,将前者作为实验组,后者作为对照组,而后对两组的空腹血糖以及糖化血红蛋白(HbAlc)进行分别测定,终进行对比。结果试验组患者的空腹血糖为(8.95±1.57)mmol/L,对照组人员空腹血糖为(5.13±0.21)mmol/L,试验组患者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数据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糖化血红蛋白处于4.0%~6.5%时,试验组有15名,对照组有58名,试验组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数据差异具有统计意义(P<0.05);当糖化血红蛋白6.5%~10%时,试验组有22名,对照组有2名,两组数据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当糖化血糖蛋白高于10%时,试验组有23名,对照组无人,两组数据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结论糖化血红蛋白在糖尿病诊断中具有非常高的应用价值,通过控制患者的糖化血红蛋白,能够很好的对糖尿病进行预防,此法可以进一步推广应用。
作者:王奇 刊期: 2016年第09期
目的:研究阑尾炎合并糖尿病患者接受细节护理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012年4月—2015年9月在该院收治的阑尾炎合并糖尿病患者30例进行随机分组,对照组(常规护理干预)和观察组(细节护理)各15例,对比两组的病情康复效果。结果观察组的并发症率显著低于对照组,且观察组的护理满意度与对照组相比有明显提升,两组间的指标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的住院时间和治疗后血糖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细节护理有利于降低并发症风险,对于血糖控制有积极作用,值得推广使用。
作者:梁金华 刊期: 2016年第09期
目的:探讨局部应用消炎痛辅助治疗2型糖尿病患者牙周炎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1年6月—2015年6月该院口腔科收治的2型糖尿病牙周炎患者62例,随机分成对照组(非用药)和观察组(局部应用消炎痛)各31例,比较两组患者的GI、SBI、PD和AL。结果观察组治疗后GI(0.42±0.26)%、SBI(1.31±0.33)%、PD(3.14±0.31)mm、AL (3.22±0.52)mm均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局部应用消炎痛辅助治疗2型糖尿病患者牙周炎的临床效果满意,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作者:孙建平 刊期: 2016年第09期
目的:通过实验分析患有呼吸系统疾病的高龄病人与2型糖尿病疾病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15年2月—2015年7月到该院进行治疗患有老年呼吸系统疾病的病人50例高龄病人作为研究目标,在选择患有呼吸系统疾病的病人50例中青年病人作为对照。整理病人分析两组病人的发病情况,发病原因和疾病分布情况。结果发现高龄病人患有呼吸系统疾病合并2型糖尿病病人的人数和发病率均高于对照组病人。结论患有呼吸系统疾病的高龄病人常常合并患有2型糖尿病疾病,在治疗高龄病人的呼吸系统疾病时应该注意控制病人的血糖。
作者:才旭 刊期: 2016年第09期
目的:研究并总结糖尿病合并股骨颈骨折患者的围手术期护理措施。方法对2012年5月—2015年10月来该院接受手术治疗的糖尿病合并股骨颈骨折患者进行编号,并随机分为对照组(常规护理)和观察组(围手术期综合护理)各15例,对比两组恢复效果。结果观察组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的骨折愈合时间以及护理满意度均显著低于对照组,组间对比差异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4.23,16.43;P<0.05)。结论围手术期综合护理干预有利于改善糖尿病合并股骨颈骨折患者的手术效果,利于术后康复,降低并发症风险,具有较高的临床推广意义和价值。
作者:李红君 刊期: 2016年第09期
目的:对比埃索美拉唑与奥美拉唑三联疗法在2型糖尿病合并胃溃疡中的效果。方法选取该院2型糖尿病合并胃溃疡患者50例,接受治疗的时间为2012年6月—2013年7月期间,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有25例患者,两组患者均给予克拉霉素与阿莫西林治疗,对照组再采用奥美拉唑治疗,观察组再采用埃索美拉唑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的血糖各项指标、总有效率和根除率。结果观察组2型糖尿病合并胃溃疡患者治疗后的血糖各项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观察组2型糖尿病合并胃溃疡患者的总有效率和根除率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埃索美拉唑三联疗法在2型糖尿病合并胃溃疡中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
作者:庄秀梅 刊期: 2016年第09期
目的:对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在治疗当中所采取的护理干预方法进行深入的探讨,且对其取得的疗效情况展开分析。方法将该院与2014年3月—2015年9月收治的60例患者确定为分析对象,其中30例患者采取的是护理干预,另30例患者采取的是常规护理,对两组患者的效果进行对比,并对两组患者在经过护理之后的血糖、血压控制状况、及平时习惯的改变情况进行密切的关注。结果通过采取护理干预,观察组舒张压(75.9±3.7) mm Hg与收缩压(124.3±11.4) mm Hg均值都处于正常区间,且比对照组的值要低;观察组空腹血糖(5.2±0.4) mmol/L与餐后2 h血糖(5.4±0.3) mmol/L均值都明显小于对照组,该两组患者的舒张压、收缩压、以及空腹血糖和餐后2 h血糖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的患者,采取有效、适合的护理干预,如心理、以及饮食与运动护理等,是一种可明显改善治疗效果的、至关重要的干预方式,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谢亚新 刊期: 2016年第09期
目的:探讨饮食护理在糖尿病血糖控制中的意义与价值。方法选取该院2013年2月—2014年2月150例糖尿病患者。患者分组方法:住院号尾数奇偶法。150例患者分为常规组和饮食护理组两个组别。常规组行糖尿病常规护理;饮食护理组增加饮食护理。观察指标:①总有效率;②护理前和护理后患者血糖水平的差异。结果①饮食护理组相比于常规组总有效率更高,其中,常规组显效23例,有效38例,无效14例,总有效率81.33%;饮食护理组显效45例,有效27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5.2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护理前两组血糖水平相似,常规组空腹血糖(12.37±2.72) mmol/L,餐后2 h血糖(16.24±3.45) mmol/L,饮食护理组空腹血糖(12.91±2.45) mmol/L,餐后2 h血糖(16.31±3.25) mmol/L,(P>0.05);护理后饮食护理组相比于常规组血糖水平改善更显著,常规组空腹血糖(8.26±1.82) mmol/L,餐后2 h血糖(9.55±2.82) mmol/L,饮食护理组空腹血糖(6.13±1.63)mmol/L,餐后2 h血糖(7.47±1.42) m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饮食护理在糖尿病血糖控制中的意义重大,可帮助患者重建健康理念,提高对合理饮食重要性的认识,并通过合理、均衡控制三餐热量,可有效改善患者血糖水平,控制病情进展,值得推广。
作者:邹群;何元兰 刊期: 2016年第09期
目的:对胰岛素不同给药方法在儿童1型糖尿病(T1DM)治疗过程中的应用价值进行探究分析。方法选择该院2011年—2015年5月收治的100例1型糖尿病(T1DM)患儿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成两组,分别为应用胰岛素泵持续皮下注射胰岛素(CSⅡA组)法与每日多次皮下注射胰岛素(MSⅡA组)法;并选择同期于该院接受治疗的74例T1DM非糖尿病酮症酸中毒(DKA)患儿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两组,分别应用CSⅡ法(CSⅡB组)与MSⅡ法(MSⅡB组)。结果CSⅡA组血糖达标时间、血糖值、胰岛素用量、低血糖次数、24 h尿糖达标时间以及住院时间等指标均优于MSⅡ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CSⅡB组DKA纠正时间、血糖达标时间、胰岛素用量、血糖值、低血糖次数、酮体转阴时间以及住院时间等指标改善均优于MSⅡ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儿童T1DM与DKA应用胰岛素泵持续皮下注射,可明显改善患儿机体代谢紊乱,并增强治疗安全性。
作者:赵曌 刊期: 2016年第0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