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志伟;黎介寿
结直肠癌作为消化道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对人类的健康威胁巨大,在世界范围内男性高发肿瘤中占第三位,女性中占第二位,世界上每年约超过一百万新发结直肠癌患者[2]。结直肠癌一般高发于经济发达的国家和地区,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和城市化加快,居民生活习惯及饮食习惯较以前有明显改变,结直肠癌的发病率及死亡率均出现明显上升趋势,且高于世界平均水平[1-2]。 EGFR/PI3K/Akt信号传导通路在肿瘤的发生发展、肿瘤增殖、转移、化疗耐受、抗细胞凋亡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随着近年来有关PI3K-Akt信号传导通路在调控基因的表达、细胞增殖和抗细胞凋亡等方面的生理作用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针对PI3K-Akt信号通路的肿瘤靶向治疗亦成为研究的新的着重点,本文着重于该信号通路在结直肠癌中的研究做一综述。
作者:张笑飞;邹小明 刊期: 2015年第03期
医疗原本是一件极为神圣、高尚的事情,但随着社会进步和医疗技术的发展,传统医疗习惯、医疗决策模式与现代医疗理念之间产生了不可避免的冲突。使得医务工作者常常陷入难以判断、难以选择、难以决策的医疗困境之中[1]。
作者:睢素利 刊期: 2015年第03期
遗传性结直肠癌是指基因种系突变所致的结直肠癌,可按孟德尔遗传定律遗传给后代。引起遗传性结直肠癌的一系列疾病称为遗传性结直肠癌综合征。 Lynch综合征是常见的遗传性结直肠癌综合征,致病基因属于错配修复基因家族,具有发病年龄早、肿瘤好发于近端结肠、肠外恶性肿瘤常见等临床特征。本文就我国关于该病的研究,尤其是基因突变研究作一综述,以供国内同行参考。
作者:李晓芬;袁瑛 刊期: 2015年第03期
结直肠癌是目前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近二十年来发病率显著上升,并呈现明显老龄化趋势。大约8-29%的结直肠癌患者会发生急性梗阻[1-2],但其中60~86%的患者并无远处转移[3],因此,结肠癌合并梗阻并不等于晚期肿瘤,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案可显著改善这类患者的预后并提高生活质量。但结直肠本身的解剖学特点使这类梗阻具有较特殊的病理生理学特点:(1)因回盲瓣存在,结直肠癌性梗阻是一种机械性、闭袢性的低位肠梗阻,极易导致肠壁缺血坏死甚至穿孔;(2)结直肠内含大量的细菌,梗阻时菌群失调明显,且在肠道过度扩张情况下,肠黏膜受损,更容易发生菌群易位,导致感染性休克甚至脓毒症的发生;(3)这类患者中高龄患者比例很高,其基础疾病多、脏器功能多呈退行性变,储备能力和代偿功能显著减退,对手术应激的耐受力明显低于年轻患者[4]。故肠梗阻一旦发生,全身状况可能迅速恶化,死亡率极高。因此,如何安全有效的处理这类高龄患者仍然是肛肠外科医生面临的一大挑战。手术在梗阻性结直肠癌的治疗中仍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治疗方式包括一期切除吻合手术,单纯肠造口术,三期手术即一期手术结肠造口、二期肿瘤切除、三期造口还纳术等等。对于高龄患者而言,全身情况差,肠管高度扩张、水肿、增厚、血供不佳,肠腔内大量粪便积聚,贫血,低蛋白血症,水电解质紊乱和基础疾病多且重等情况比比皆是。因此,无论采取何种术式,急诊手术均存在巨大风险。据文献报道,这类患者急诊手术死亡率为15~20%[5],并发症发生率更高达40~50%[6]。此外,还有40%的患者在肠造口后由于各种原因无法接受还纳手术,这会对患者生活质量带来极大负面影响。因此,如何在病情重、条件差的情况下安全、有效、迅速解除梗阻,从而恢复肠道动力功能、改善全身状况为二期根治性手术创造条件一直是肛肠外科医生面临的难题之一。
作者:楼征;闫飞虎;张卫 刊期: 2015年第03期
腹膜是结直肠癌转移的第二好发部位,长期以来被视为预后差的结直肠癌转移类型,主要采用姑息性手段治疗。尽管化疗及靶向治疗在结直肠癌治疗上大有进展,但对于腹膜转移的结直肠癌疗效并不理想。近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肿瘤细胞减灭术( cytoreductive surgery,CRS)与腹腔内热灌注化疗( hyperthermic intraperitoneal chemotherapy,HIPEC)相结合的治疗方法能给结直肠癌腹膜转移带来较大的生存获益,延长患者生存。本文综述了结直肠癌腹膜转移的机制、临床表现以及治疗的选择,重点阐述了CRS/HIPEC治疗方法的应用及其安全性和有效性的研究进展。而且还分析了本单位的CRS/HIPEC治疗结直肠癌腹膜转移的数据,提示CRS联合HIPEC是结直肠癌腹膜转移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模式。
作者:孙立峰;童舟;丁克峰 刊期: 2015年第03期
目的:探讨不同部位结直肠癌肝转移灶肝内的分布规律。方法收集90例结直肠癌肝转移临床资料,对原发灶部位,肝转移瘤的位置、数目、不同时相CT值及肠系膜下静脉回流汇入门静脉的位置进行记录。结果90例结直肠癌肝转移瘤患者转移灶实性部分平扫及增强三期CT值如下:平扫(35.05±8.04)HU、动脉期(50.24±10.91)HU、门脉期(55.77±14.86)HU、延迟期(58.14±12.07) HU,表现为明显的持续上升型。 CT 平扫及三期增强图像中,门脉期检出病灶比率多96.94%(634/654)。右半大肠癌肝转移患者,肝右叶优势占77.78%(28/36),肝转移灶在肝左右叶分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3)。左半大肠癌肝转移患者,转移灶在肝脏右叶、左叶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53)。左半大肠癌肝转移患者,IMV汇入SPV组有71.43%(15/21)患者转移灶主要分布在肝左叶,转移灶在肝左、肝右叶的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01)。 IMV汇入SMV组有71.43%(20/28)患者转移灶位置主要分布在肝右叶,转移灶在肝左、肝右叶的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03)。 IMV汇入SPV与SMV汇合处时,转移灶在肝左、肝右叶的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80)。右半大肠癌患者与左半大肠癌患者相比,肝右叶与肝左叶转移瘤分布构成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7.113,P=0.000)。结论左右半大肠癌原发灶位置对肝转移灶分布可能有一定的预测作用,有助于在初诊及随访时提高结直肠癌肝转移的检出率。
作者:李金平;王彦民;李大庆;王海波;姜慧杰;舒圣捷 刊期: 2015年第03期
一、病例简介患者男性,55岁,2014年1月3日因间断便血2年余,大便变形、脓血便2月,就诊于我院,经入院肠镜、CT等辅助检查确诊为直肠癌,经术前准备,5天后行腹腔镜辅助下直肠癌根治术( mile's)。术中探查见:腹腔内无腹水,肝未探及转移癌,脾、胃、小肠无异常发现。肿瘤位于腹膜反折下,腹腔未见明确瘤灶,结肠系膜根部未见明显肿大淋巴结,腹主动脉旁均未见明显肿大淋巴结。术前超声检查示胆囊结石,决定行胆囊切除,直肠指检示肿瘤位于直肠下段,下缘距齿状线约2~3cm。手术顺利,出血约200 ml,未输血,术中麻醉满意,患者生命体征平稳,术后安返病房。
作者:宁宁;李松岩;滕达;邹振玉;杜晓辉 刊期: 2015年第03期
欣闻郑树教授从医从教60年,郑老师的学术造诣、对人才的培养及甘当人梯的精神,令吾辈心生敬意。遂以金庸先生所书为题,写下数语,以表心意。郑树教授系浙江大学博士生导师,现任浙江大学肿瘤研究所学术委员会主任,浙江省医学分子生物学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郑树教授长期从事恶性肿瘤的防治及临床实践,从大肠癌基础到临床转化的系统性研究中,探索出具有中国特色的大肠癌防治途径,为我国的大肠癌防治事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作者:王锡山 刊期: 2015年第03期
肛管直肠恶性黑色素瘤( ARMM, Anorectal Malignant Melanoma)是一种罕见的直肠肛管恶性肿瘤,自1857年Moore[1]首次报道至今,一直缺乏大样本系统性分析。但是由于ARMM恶性程度高,并且缺乏特异性临床表现,在早期容易发生误诊,因此大部分患者在确诊时已经存在局部和(或)远处转移,预后极差。此外黑色素瘤细胞对于放化疗不敏感,并且对于ARMM手术方式也尚存争议,ARMM的治疗策略也是目前学术界争论的焦点之一。因此本文就近期ARMM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作者:赵志勋;王锡山 刊期: 2015年第03期
目的:观察结直肠癌原发瘤CCL2表达与同时性结直肠癌肝转移的相关性。方法检索1999年1月至2003年12月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临床病理资料完整的结直肠癌病例,终197例纳入研究。其中对照组104例,同时性肝转移组93例。对照病例定义为结直肠癌术后随访5年以上没有复发转移者。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结直肠癌原发瘤CCL2表达,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CCL2和临床病理因素与结直肠癌肝转移的相关性。结果多因素分析显示,肿瘤大小、淋巴结分期、CEA和CCL2表达是预示结直肠癌肝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CCL2高表达者肝转移风险是低表达者的5.828倍(95%CI:2.212~15.355)。 CCL2与其他临床病理因素的相关性分析表明, CCL2表达仅与肝转移相关(P<0.05),与肿瘤浸润深度、淋巴结分期和CEA均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同时性结直肠癌肝转移与肿瘤大小、淋巴结分期、CEA和CCL2表达密切相关。结直肠癌肝转移中CCL2的作用机制可能与常见临床病理因素不同。
作者:郭春光;刘骞;孙力超;赵东兵;陶金华;王杨 刊期: 2015年第03期
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 familial adenomatous polyposis, FAP)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男女发病机会相等。其典型的临床表现为大肠息肉多发,结直肠黏膜出现100颗以上,甚至成百上千的腺瘤性息肉,并具有高度恶性倾向。如不及时治疗,30~40岁时其癌变的概率几乎为100%[1-2]。对于FAP患者而言,应在息肉癌变之前行预防性手术治疗。国外统计资料显示,20岁之前发生结直肠癌变的风险较小[3],但20岁时腺瘤癌变风险已达9.4%,30岁时高达50%[4]。 FAP患者预防性手术治疗时机应在20岁之前,迟不超过25岁。预防性手术治疗的目标是保留括约肌功能,保护性功能,消除癌变风险,同时大限度地减少术后发病率和死亡率;目前FAP患者预防性结直肠手术治疗包括3种主要的术式:(1)全结肠切除回肠直肠吻合(IRA)。(2)全结直肠切除回肠末端造瘘( TPC)。(3)全结直肠切除回肠贮袋肛管吻合( IPAA)。由于部分FAP患者不仅有大肠息肉病,而且伴有胃、十二指肠、Vater壶腹周围等上消化道息肉、先天性视网膜色素上皮肥大、骨瘤、硬纤维瘤、甲状腺癌、中枢神经系统髓母细胞瘤、胶质瘤、肝胚细胞瘤等结肠外表现[5],因此,在手术之前,医师应完善术前检查,综合结肠内外表现,全面评估患者病情,选取合适的手术方案。
作者:张秋雷;江从庆;钱群 刊期: 2015年第03期
目的:探讨腹腔镜与开腹结肠癌完整结肠系膜切除术( complete mesorectal excision, CME)在术后恢复、手术质量及中期疗效方面的差异。方法收集滨州医学院附属淄博市中心医院腹腔镜外科2010年12月至2014年9月间实施的164例结肠癌CME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腹腔镜手术组92例,开腹手术组72例,比较两组患者的术后恢复、肿瘤根治性、术后感染发生率及中期复发率方面的差异。结果腹腔镜组在术中出血量、术后排气时间、术后下床时间、切口感染率方面均优于开腹手术组,两组患者的近端切缘、远端切缘长度及淋巴结清扫数目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手术时间方面无统计学差异(P>0.05)。164例患者中,有134例(81.7%)接受了术后随访,中位随访时间21个月。腹腔镜组与开腹组的局部复发率分别为4.3%(4/92)和4.2%(3/72),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结肠癌CME手术较开腹手术能显著缩短患者术后恢复时间,且能达到与开腹手术相同的肿瘤根治范围,中期复发率于开腹手术相当,有良好发展前景。
作者:吴建林;葛宏;刘志民;徐其佐;张成才;石光锋;祝林;曹策 刊期: 2015年第03期
超重或肥胖是一种病理状态,近年研究认为肥胖是包括结直肠癌在内的多种肿瘤的危险因素之一。目前研究发现脂肪组织分泌的一些因子与结直肠肿瘤发生、发展相关。本文针对肥胖的病理生理状态以及相关因子与结直肠肿瘤发生的分子机制作一综述。
作者:陈瑛罡 刊期: 2015年第03期
目的:探讨预后营养指数(prognostic nutritional index,PNI)与结直肠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确诊为结直肠癌并行结直肠癌根治切除术211例患者的临床资料。 PNI值计算公式为PNI=血清白蛋白值(g/L)+5×外周血淋巴细胞总数(×109/L)。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 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计算Youden指数,获取具有佳敏感度和特异度组合的PNI值作为高低PNI分组的界值。采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和Cox比例风险模型研究PNI对结直肠癌预后的影响。结果患者术前PNI值平均为43.10±7.09。年龄≤65岁、肿瘤位于直肠、高中分化、TNM分期I或II期的结直肠癌患者PNI平均值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O.05)。当PNI值为45时,Youden指数大,敏感度为57.6%,特异度为79.5%。高PNI组(PNI>45)年龄显著低于低PNI组(PNI<45)(χ2=55.464,P<0.001);更多位于直肠(χ2=5.849,P=0.016);分化程度更高(χ2=4.237,P=0.04);浸润深度更表浅(χ2=6.240,P=0.012);淋巴结转移(χ2=13.889,P<0.001)及远处转移(χ2=4.490,P=0.034)比例更低。高PNI组累积总生存率显著高于低PNI组(χ2=27.676,P<0.001)。单因素及多因素生存分析显示:PNI值<45(OR,2.083;95%CI 1.191-3.644;P<0.001)是结直肠癌患者总生存时间的独立预后因素。结论 PNI能较好地反映结直肠癌患者的营养状态、手术风险及预后,是一个较有价值的结直肠癌术前评估及预后分析指标。
作者:曹祥龙;赵刚;余涛;肖刚 刊期: 2015年第03期
选取1985年至2013年在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手术治疗[1-2]的100例结肠脾曲综合征( SSFC)患者,其中男35例,女65例;年龄范围为35~82岁,平均年龄为(53±8.14)岁,其中≥50岁者为70例,<50岁者为30例。病程介于8个月~25年之间,多数病程为18个月左右。患者清洁肠道后行电子结肠镜检查,排除肠道肿瘤,然后进行X线钡剂灌肠大肠造影检查,检查显示右半结肠及横结肠的轻、中至重度扩张、胀大积粪,横结肠冗长、迂曲,中段降至盆腔内呈大“U”字形。至脾曲时急转向上后再向下,结肠脾曲成角以上升支与下降支夹角<45度为界限,脾曲迂曲、扭转,钡剂通过困难。左半结肠肠腔相对细小、肠腔空虚萎缩,脾曲近、远端管腔直径有明显差距。立位观察结肠脾曲位置明显高于肝曲,多数<1.5个椎体且活动度较小。
作者:夏淑丽;程姗姗;李晶;刘家麒 刊期: 2015年第03期
一、病例简介患儿男,1岁3月,主诉:代述肛门外脱出物1年余。现病史:患者母亲于1年前(出生后一个月时)发现其肛门部有肿物脱出,便后肿物不可还纳,每逢大便干,排便费力努挣,便时肛门脱出物妨碍大便排出,常使成形大便分割成两条,肛门无出血,排便时无哭闹,未给予正规治疗。1年来脱出物无明显增大或减小,今为求治疗遂来我院,门诊以“先天性肛门畸形”为诊断收入我院。个人史:第4胎第2产足月剖宫产,产时体重8.5斤,无窒息及发绀,母亲孕期健康,人工喂养(奶粉),正常添加辅食,正常发育,8个月开始出牙,现有十颗牙齿,一岁两个月可行走。专科检查:会阴中缝线处有一条索样色素较深皮肤嵴,沿会阴中缝线向前延伸到阴囊根部,轻轻拔开皮肤嵴,可见其所覆盖之肛门口。入院诊断:遮盖性肛门。拟行手术:隔膜切除肛门成形术,麻醉:全麻联合局麻。
作者:吴盟 刊期: 2015年第03期
目的:探讨完全腹腔镜技术在右半结肠癌根治术中的应用。方法回顾13例施行完全腹腔镜下右半结肠癌根治术的患者资料。结果手术时间127~175min,平均153min;术中出血量为100~250 ml,平均为160 ml;术后胃肠恢复时间为1~4 d,平均2.3 d。所有手术标本残端无肿瘤细胞残留。所有病例术后未出现出血、吻合口漏、吻合口狭窄并发症,所有患者均未出现伤口感染。术后住院5~7 d,平均6.2 d。术后随访2~23月,无复发、转移及切口种植。结论完全腹腔镜技术在右半结肠癌根治术中的应用安全可行。
作者:吴国聪;张忠涛 刊期: 2015年第03期
目的:探讨达芬奇机器人手术系统在超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中的作用。方法回顾分析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于2010年3月至2014年6月应用达芬奇机器人手术系统完成52例超低位直肠癌前切除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患者的一般资料、手术情况、并发症的发生、术后恢复及病理性资料进行分析评估。结果52例患者均顺利完成前切除保肛手术,无中转开腹;手术时间193.7±43.2 min,术中出血量65.5±29.3 ml。淋巴结清扫18.2±5.6枚。远切缘距肿瘤2.4±0.2 cm、无癌细胞残留。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3.5%(7/52),其中吻合口瘘5例、肺部感染1例,尿潴留1例,无死亡病例。结论达芬奇机器人手术系统在超低位直肠癌的前切除保肛手术中操作简便安全、创伤小、术后恢复快。
作者:曾冬竹;张超;唐波;甘露;陈华;雷晓;罗华星;兰远志;余佩武 刊期: 2015年第03期
作为日本大肠癌临床治疗规范指南日本大肠癌治疗规约从2005年第一版以来经过了三次修订。这次修订内容的更新主要包括了:(1) EMR治疗的范围更加宽泛。(2) TEM可以应用于无法或不愿接受造口手术的直肠癌术后吻合口复发的治疗。(3)增加了对单孔腹腔镜和机器人手术的推荐。(4)对Ⅳ期大肠癌患者的治疗更加积极。从日本大肠癌规约发布十年的效果来看。这本规约的制定不仅规范了日本大肠癌的治疗。更为改善大肠癌患者生存期和提高生活质量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作者:郁雷;王锡山 刊期: 2015年第03期
结直肠癌是较为常见的恶性肿瘤,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结构的改变,我国的结肠癌的发病率有明显上升趋势。其中8%-29%的患者诊断时并发肠梗阻[1],而75%的结肠梗阻发生在左半结肠,同时完全性左半结肠梗阻形成闭襻梗阻,需要急诊处理[2]。目前广泛采用的治疗方式是一期结肠造瘘缓解梗阻,二期再行根治切除吻合手术,或先行根治切除加近端肠管造口术,二期再行近端结肠造瘘口还纳术。近年来随着肠腔内支架操作技术的推广普及,肠道金属支架越来越多地用于解除急性结肠癌性梗阻,本研究通过X线透视下经内镜引导在梗阻的肠段内置入金属支架,观察和评估金属支架置入术在缓解结肠癌急性梗阻近期和长期的安全性和临床疗效。
作者:杜晓辉;荣愈平;李松岩;宁宁;邹博远 刊期: 2015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