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达芬奇机器人在超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中的应用

曾冬竹;张超;唐波;甘露;陈华;雷晓;罗华星;兰远志;余佩武

关键词:直肠肿瘤, 外科手术, 治疗应用, 达芬奇机器人
摘要:目的:探讨达芬奇机器人手术系统在超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中的作用。方法回顾分析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于2010年3月至2014年6月应用达芬奇机器人手术系统完成52例超低位直肠癌前切除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患者的一般资料、手术情况、并发症的发生、术后恢复及病理性资料进行分析评估。结果52例患者均顺利完成前切除保肛手术,无中转开腹;手术时间193.7±43.2 min,术中出血量65.5±29.3 ml。淋巴结清扫18.2±5.6枚。远切缘距肿瘤2.4±0.2 cm、无癌细胞残留。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3.5%(7/52),其中吻合口瘘5例、肺部感染1例,尿潴留1例,无死亡病例。结论达芬奇机器人手术系统在超低位直肠癌的前切除保肛手术中操作简便安全、创伤小、术后恢复快。
中华结直肠疾病电子杂志相关文献
  • CCL2表达与同时性结直肠癌肝转移的相关性分析

    目的:观察结直肠癌原发瘤CCL2表达与同时性结直肠癌肝转移的相关性。方法检索1999年1月至2003年12月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临床病理资料完整的结直肠癌病例,终197例纳入研究。其中对照组104例,同时性肝转移组93例。对照病例定义为结直肠癌术后随访5年以上没有复发转移者。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结直肠癌原发瘤CCL2表达,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CCL2和临床病理因素与结直肠癌肝转移的相关性。结果多因素分析显示,肿瘤大小、淋巴结分期、CEA和CCL2表达是预示结直肠癌肝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CCL2高表达者肝转移风险是低表达者的5.828倍(95%CI:2.212~15.355)。 CCL2与其他临床病理因素的相关性分析表明, CCL2表达仅与肝转移相关(P<0.05),与肿瘤浸润深度、淋巴结分期和CEA均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同时性结直肠癌肝转移与肿瘤大小、淋巴结分期、CEA和CCL2表达密切相关。结直肠癌肝转移中CCL2的作用机制可能与常见临床病理因素不同。

    作者:郭春光;刘骞;孙力超;赵东兵;陶金华;王杨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BMI指数与大肠癌发生机制的相关性研究

    超重或肥胖是一种病理状态,近年研究认为肥胖是包括结直肠癌在内的多种肿瘤的危险因素之一。目前研究发现脂肪组织分泌的一些因子与结直肠肿瘤发生、发展相关。本文针对肥胖的病理生理状态以及相关因子与结直肠肿瘤发生的分子机制作一综述。

    作者:陈瑛罡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完全腹腔镜技术在根治性右半结肠切除术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完全腹腔镜技术在右半结肠癌根治术中的应用。方法回顾13例施行完全腹腔镜下右半结肠癌根治术的患者资料。结果手术时间127~175min,平均153min;术中出血量为100~250 ml,平均为160 ml;术后胃肠恢复时间为1~4 d,平均2.3 d。所有手术标本残端无肿瘤细胞残留。所有病例术后未出现出血、吻合口漏、吻合口狭窄并发症,所有患者均未出现伤口感染。术后住院5~7 d,平均6.2 d。术后随访2~23月,无复发、转移及切口种植。结论完全腹腔镜技术在右半结肠癌根治术中的应用安全可行。

    作者:吴国聪;张忠涛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实时定量PCR技术(real-time PCR,RT-PCR)

    所谓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是指在PCR反应体系中加入荧光基团,利用荧光信号积累实时监测整个PCR进程,后通过标准曲线对未知模板进行定量分析的方法。 Ct值扩增产物的荧光信号达到设定的阈值时所经过的扩增循环数。此时扩增是呈对数期增长根据样品扩增的Ct值就可计算出样品中所含的模板量。

    作者: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的预防性外科治疗

    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 familial adenomatous polyposis, FAP)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男女发病机会相等。其典型的临床表现为大肠息肉多发,结直肠黏膜出现100颗以上,甚至成百上千的腺瘤性息肉,并具有高度恶性倾向。如不及时治疗,30~40岁时其癌变的概率几乎为100%[1-2]。对于FAP患者而言,应在息肉癌变之前行预防性手术治疗。国外统计资料显示,20岁之前发生结直肠癌变的风险较小[3],但20岁时腺瘤癌变风险已达9.4%,30岁时高达50%[4]。 FAP患者预防性手术治疗时机应在20岁之前,迟不超过25岁。预防性手术治疗的目标是保留括约肌功能,保护性功能,消除癌变风险,同时大限度地减少术后发病率和死亡率;目前FAP患者预防性结直肠手术治疗包括3种主要的术式:(1)全结肠切除回肠直肠吻合(IRA)。(2)全结直肠切除回肠末端造瘘( TPC)。(3)全结直肠切除回肠贮袋肛管吻合( IPAA)。由于部分FAP患者不仅有大肠息肉病,而且伴有胃、十二指肠、Vater壶腹周围等上消化道息肉、先天性视网膜色素上皮肥大、骨瘤、硬纤维瘤、甲状腺癌、中枢神经系统髓母细胞瘤、胶质瘤、肝胚细胞瘤等结肠外表现[5],因此,在手术之前,医师应完善术前检查,综合结肠内外表现,全面评估患者病情,选取合适的手术方案。

    作者:张秋雷;江从庆;钱群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达芬奇机器人在超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达芬奇机器人手术系统在超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中的作用。方法回顾分析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于2010年3月至2014年6月应用达芬奇机器人手术系统完成52例超低位直肠癌前切除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患者的一般资料、手术情况、并发症的发生、术后恢复及病理性资料进行分析评估。结果52例患者均顺利完成前切除保肛手术,无中转开腹;手术时间193.7±43.2 min,术中出血量65.5±29.3 ml。淋巴结清扫18.2±5.6枚。远切缘距肿瘤2.4±0.2 cm、无癌细胞残留。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3.5%(7/52),其中吻合口瘘5例、肺部感染1例,尿潴留1例,无死亡病例。结论达芬奇机器人手术系统在超低位直肠癌的前切除保肛手术中操作简便安全、创伤小、术后恢复快。

    作者:曾冬竹;张超;唐波;甘露;陈华;雷晓;罗华星;兰远志;余佩武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护理干预对乳腺癌术后患者进行放疗的患肢影响分析

    乳腺癌是女性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发病率为37.7/10万,在我国占全身恶性肿瘤的7%~10%。我国乳腺癌发病率以每年3%~4%的速度上升,且呈现年轻化趋势[1-2]。乳腺癌每年病死率下降2.4%,5年生存率达到89%,10年生存率达到80%,20年生存率已经达到达60%[3]。一般来说,乳腺癌根治术后的患者根据其复发的危险因素需要进行放射治疗,放射治疗与手术相辅相成,是乳腺癌局部区域治疗的一项重要手段。一方面乳腺癌患者根治术中行淋巴结清扫而造成淋巴管损伤,出现局部淋巴循环受阻,导致淋巴回流障碍且富含蛋白质的淋巴液在手术部位周围的疏松组织间隙积聚并扩散到手臂,引起患侧水肿及功能障碍。另一方面患者术后进行的辅助放疗对其上肢造成淋巴水肿的发生率影响较大,因为放射治疗可引起淋巴管扩张,继而发生纤维化,造成淋巴回流障碍,影响患肢功能,发生率约为36%~65%[4]。乳房作为女性的第二性征,而乳腺癌根治术改变了女性特征,并且造成患者焦虑、抑郁、社会孤立、疾病不确定等心理影响。放射治疗会加重患肢淋巴水肿,使局部皮肤溃烂、颜色改变及肩关节活动障碍等副作用。放射治疗过程中如不及时、正确的进行患肢康复功能锻炼及心理干预,将会造成患侧上肢功能障碍及心理亚健康,给患者生活和工作带来一定影响。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对恶性肿瘤除要求提高疗效、延长病人的生存时间外,也重视并尽量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5]。现代的医学护理管理模式,不仅要求医护人员为患者提供优质的治疗和护理,还要求注重患者的身心健康,提高问题的可预见性,及时采取对策,使乳腺癌患者能够顺利完成治疗、促进康复及改善生活质量。

    作者:年红;王悦娜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经肛直肠微创切除在直肠肿瘤中的应用

    经肛内镜微创切除( transanal endoscopic microsurgery, TEM)是一项微创技术, TEM主要通过一种特殊硬质直肠镜,具有立体视角的图像监视系统,长的组织钳、剪刀、针状尖头电凝器等,一套可以持续低压CO2充气扩张直肠的系统来实现, TEM具有良好的视野,精确安全的切缘,止血效果确切等,此外TEM术后并发症少,恢复快,病理学家能够更好的评估TEM术后的“大标本”[1-3]。自1983年问世以来已经广泛应用于不适宜应用局部或者结肠镜切除的腺瘤及早期直肠肿瘤,而这以前需要开放扩大手术解决,30年来,关于这一技术,仍然有许多争议[4]。本篇文章主要聚焦TEM能否用于直肠肿瘤以及其远期效果。

    作者:杜金林;蔡成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机器人系统在结直肠手术中的应用现状与展望

    目前随机对照等研究证实腹腔镜技术在结直肠癌术后早期康复中具有明显优势,表现为术中出血少、术后疼痛轻、肠麻痹减少和住院时间短。同时,研究显示腹腔镜技术与开腹技术相比具有相同的肿瘤学效果,另外其他一些研究中还发现腹腔镜组可以获取更多的淋巴结数量。有些医生认为机器人手术可以克服常规腹腔镜结直肠手术的局限性。而目前在直肠手术中应用机器人较多,而结肠手术中应用机器人手术则较少。笔者就机器人系统在结直肠手术应用的现状和展望作了客观的阐述。

    作者:江志伟;黎介寿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槐耳清膏对结肠癌细胞生长和迁移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

    目的:中药槐耳清膏具有抗肿瘤效应,但其对结肠癌的作用及机制尚不清楚。本研究旨在探讨槐耳清膏对人结肠癌细胞生长和迁移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方法体外培养人结肠癌细胞系HCT116,采用MTT法检测槐耳清膏对肿瘤细胞生长的抑制作用;采用Boyden趋化小室检测槐耳清膏对肿瘤细胞迁移能力的影响;采用荧光定量PCR法检测药物对MMP-9表达的影响;应用流式细胞技术检测药物对细胞凋亡和细胞周期的影响。结果槐耳清膏对HCT116细胞生长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该抑制作用具有药物剂量和时间依赖性。与细胞共培养96小时后,槐耳淸膏的抑制作用强;与对照组相比,10 mg/mL、20 mg/mL和30 mg/mL槐耳淸膏对肿瘤细胞的抑制作用分别为25%( P=0.025),42%(P=0.032)和67%(P=0.018)。槐耳清膏能明显抑制肿瘤细胞的迁移,11 mg/mL药物的抑制率为63%( P=0.01);槐耳清膏(8mg/mL和11mg/mL)处理后的肿瘤细胞中MMP-9的表达量下降(2.73±0.32 vs 4.8±0.36,P=0.02;1.46±0.25 vs 4.8±0.36,P=0.004);槐耳清膏可阻滞细胞停留在S期,但对细胞凋亡无明显影响。结论体外试验证实槐耳清膏对结肠癌细胞的生长及迁移能力具有抑制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是阻滞细胞停留在S期和下调MMP-9的表达。

    作者:关铁军;刘岩;杨玉波;王斌;齐晓红;陈峰;李慧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医疗决策困境探讨--患者的治疗该由谁来决定放弃

    医疗原本是一件极为神圣、高尚的事情,但随着社会进步和医疗技术的发展,传统医疗习惯、医疗决策模式与现代医疗理念之间产生了不可避免的冲突。使得医务工作者常常陷入难以判断、难以选择、难以决策的医疗困境之中[1]。

    作者:睢素利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直肠肛管恶性黑色素瘤的研究进展

    肛管直肠恶性黑色素瘤( ARMM, Anorectal Malignant Melanoma)是一种罕见的直肠肛管恶性肿瘤,自1857年Moore[1]首次报道至今,一直缺乏大样本系统性分析。但是由于ARMM恶性程度高,并且缺乏特异性临床表现,在早期容易发生误诊,因此大部分患者在确诊时已经存在局部和(或)远处转移,预后极差。此外黑色素瘤细胞对于放化疗不敏感,并且对于ARMM手术方式也尚存争议,ARMM的治疗策略也是目前学术界争论的焦点之一。因此本文就近期ARMM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作者:赵志勋;王锡山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本刊缩略词表

    作者: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郑人高义,树木树人--贺郑树教授从医从教60年

    欣闻郑树教授从医从教60年,郑老师的学术造诣、对人才的培养及甘当人梯的精神,令吾辈心生敬意。遂以金庸先生所书为题,写下数语,以表心意。郑树教授系浙江大学博士生导师,现任浙江大学肿瘤研究所学术委员会主任,浙江省医学分子生物学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郑树教授长期从事恶性肿瘤的防治及临床实践,从大肠癌基础到临床转化的系统性研究中,探索出具有中国特色的大肠癌防治途径,为我国的大肠癌防治事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作者:王锡山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结肠癌导致的急性肠梗阻中金属支架的应用

    结直肠癌是较为常见的恶性肿瘤,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结构的改变,我国的结肠癌的发病率有明显上升趋势。其中8%-29%的患者诊断时并发肠梗阻[1],而75%的结肠梗阻发生在左半结肠,同时完全性左半结肠梗阻形成闭襻梗阻,需要急诊处理[2]。目前广泛采用的治疗方式是一期结肠造瘘缓解梗阻,二期再行根治切除吻合手术,或先行根治切除加近端肠管造口术,二期再行近端结肠造瘘口还纳术。近年来随着肠腔内支架操作技术的推广普及,肠道金属支架越来越多地用于解除急性结肠癌性梗阻,本研究通过X线透视下经内镜引导在梗阻的肠段内置入金属支架,观察和评估金属支架置入术在缓解结肠癌急性梗阻近期和长期的安全性和临床疗效。

    作者:杜晓辉;荣愈平;李松岩;宁宁;邹博远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外科肿瘤细胞减灭术联合腹腔内热灌注化疗--结直肠癌腹膜转移治疗的突破方向?

    腹膜是结直肠癌转移的第二好发部位,长期以来被视为预后差的结直肠癌转移类型,主要采用姑息性手段治疗。尽管化疗及靶向治疗在结直肠癌治疗上大有进展,但对于腹膜转移的结直肠癌疗效并不理想。近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肿瘤细胞减灭术( cytoreductive surgery,CRS)与腹腔内热灌注化疗( hyperthermic intraperitoneal chemotherapy,HIPEC)相结合的治疗方法能给结直肠癌腹膜转移带来较大的生存获益,延长患者生存。本文综述了结直肠癌腹膜转移的机制、临床表现以及治疗的选择,重点阐述了CRS/HIPEC治疗方法的应用及其安全性和有效性的研究进展。而且还分析了本单位的CRS/HIPEC治疗结直肠癌腹膜转移的数据,提示CRS联合HIPEC是结直肠癌腹膜转移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模式。

    作者:孙立峰;童舟;丁克峰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经预防性造口标本取出的腹腔镜直肠癌前切除术--一种新的类NOTES方法

    目的:评价经预防性小肠造口切口标本取出的腹腔镜直肠癌前切除术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回顾分析13例中低直肠癌患者行术前同步放化疗,休息6至12周后行腹腔镜直肠癌低位前切除术联合末端回肠造口术,按TME原则行前切除术,远端肠管应用腔内型直线切割吻合器闭合切断,经右下腹纵切口3~4 cm将标本及近端直肠乙状结肠提出腹壁,清扫系膜淋巴结切除标本,镜下完成吻合,然后经右下腹切口完成预防性小肠造口。结果13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140 min(115~165 min),术中出血量27.7 ml(10~50 ml),进流食时间1.6 d(1~3 d),术后出院时间6.9 d(5~8 d),术后疼痛评分3.6(2.5~5),无手术死亡及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在需行预防性造口的腹腔镜直肠癌前切除术患者中,经造口切口标本取出手术方式是安全可行的。

    作者:梁建伟;周志祥;刘骞;周海涛;王征;张兴茂;胡俊杰;刘昕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腹腔镜与开腹完整结肠系膜切除术164例的临床对比研究

    目的:探讨腹腔镜与开腹结肠癌完整结肠系膜切除术( complete mesorectal excision, CME)在术后恢复、手术质量及中期疗效方面的差异。方法收集滨州医学院附属淄博市中心医院腹腔镜外科2010年12月至2014年9月间实施的164例结肠癌CME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腹腔镜手术组92例,开腹手术组72例,比较两组患者的术后恢复、肿瘤根治性、术后感染发生率及中期复发率方面的差异。结果腹腔镜组在术中出血量、术后排气时间、术后下床时间、切口感染率方面均优于开腹手术组,两组患者的近端切缘、远端切缘长度及淋巴结清扫数目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手术时间方面无统计学差异(P>0.05)。164例患者中,有134例(81.7%)接受了术后随访,中位随访时间21个月。腹腔镜组与开腹组的局部复发率分别为4.3%(4/92)和4.2%(3/72),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结肠癌CME手术较开腹手术能显著缩短患者术后恢复时间,且能达到与开腹手术相同的肿瘤根治范围,中期复发率于开腹手术相当,有良好发展前景。

    作者:吴建林;葛宏;刘志民;徐其佐;张成才;石光锋;祝林;曹策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先天遮盖性肛门患者1例

    一、病例简介患儿男,1岁3月,主诉:代述肛门外脱出物1年余。现病史:患者母亲于1年前(出生后一个月时)发现其肛门部有肿物脱出,便后肿物不可还纳,每逢大便干,排便费力努挣,便时肛门脱出物妨碍大便排出,常使成形大便分割成两条,肛门无出血,排便时无哭闹,未给予正规治疗。1年来脱出物无明显增大或减小,今为求治疗遂来我院,门诊以“先天性肛门畸形”为诊断收入我院。个人史:第4胎第2产足月剖宫产,产时体重8.5斤,无窒息及发绀,母亲孕期健康,人工喂养(奶粉),正常添加辅食,正常发育,8个月开始出牙,现有十颗牙齿,一岁两个月可行走。专科检查:会阴中缝线处有一条索样色素较深皮肤嵴,沿会阴中缝线向前延伸到阴囊根部,轻轻拔开皮肤嵴,可见其所覆盖之肛门口。入院诊断:遮盖性肛门。拟行手术:隔膜切除肛门成形术,麻醉:全麻联合局麻。

    作者:吴盟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2014日本大肠癌规约更新内容解析

    作为日本大肠癌临床治疗规范指南日本大肠癌治疗规约从2005年第一版以来经过了三次修订。这次修订内容的更新主要包括了:(1) EMR治疗的范围更加宽泛。(2) TEM可以应用于无法或不愿接受造口手术的直肠癌术后吻合口复发的治疗。(3)增加了对单孔腹腔镜和机器人手术的推荐。(4)对Ⅳ期大肠癌患者的治疗更加积极。从日本大肠癌规约发布十年的效果来看。这本规约的制定不仅规范了日本大肠癌的治疗。更为改善大肠癌患者生存期和提高生活质量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作者:郁雷;王锡山 刊期: 2015年第03期

中华结直肠疾病电子杂志

中华结直肠疾病电子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