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双腔起搏对Ⅲ°房室传导阻滞患者心房率的影响

孙帅;张虹;齐振辉;仝凌;李敏;吴桂萍

关键词:心脏起搏, 人工, 房室传导阻滞, 心电描记术, 抗心律失常药
摘要:目的 探讨永久双腔起搏治疗对Ⅲ°房室传导阻滞患者心房率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选择2015年6月~2018年6月山西省人民医院心内科成功实施永久起搏器置入术的Ⅲ°房室传导阻滞患者46例,所有患者术前以及术后连续3d进行静息标准十二导联心电图检查.记录每份心电图P波以及QRS波频率,并将每日P波以及QRS波频率进行对比.同时记录并分析每例患者的一般情况,包括性别、年龄、合并的基础疾病等.结果 46例Ⅲ°房室传导阻滞患者中,术前窦性P波频率60~88(73.4±6.2)次/min,室性逸搏频率30~50(41.9±5.6)次/min.术后第1天在未用任何抗心律失常药物基础上,窦性P波频率降至60~80(66.7±4.8)次/min,较术前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第2天以及第3天窦性P波频率仍有下降趋势,分别为60~72(65.6±3.7)次/min,60~71(64.8±3.1)次/min,但速度已放缓,仍较术前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双腔起搏可改善Ⅲ°房室传导阻滞患者心功能,降低心房率.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相关文献
  • 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昼夜节律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相关性研究

    目的 探讨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昼夜节律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 选择2016年9月~2018年6月青岛大学附属医院保健科住院的老年高血压患者117例,根据24 h动态血压监测结果分为杓型组24例和异常昼夜节律组93例,异常昼夜节律组又分为非杓型组67例,反杓型组26例.所有患者行颈动脉超声检查,检测左右颈总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颈动脉斑块及管腔狭窄情况,对颈动脉粥样硬化进行分级.测定患者空腹血糖,血脂,同型半胱氨酸,记录24 h收缩压、24 h舒张压、昼间收缩压、昼间舒张压、夜间收缩压和夜间舒张压.结果 异常昼夜节律组左侧IMT、右侧IMT、斑块发生率和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明显高于杓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反杓型组夜间收缩压、夜间舒张压明显高于非杓型组[(132.92±15.75)mm Hg vs (122.85±14.91)mm Hg(1 mm Hg=0.133 kPa),(72.38±8.75)mm Hg vs (64.34±9.98)mm Hg,P<0.01].非杓型组和反杓型组左侧IMT和左侧斑块发生率明显高于右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昼夜节律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关系密切,异常血压昼夜节律损伤靶器官概率更大,并且对左侧颈动脉内膜损害较右侧明显.

    作者:陈睿;胡松;王媚;邵栗严;毛拥军 刊期: 2019年第02期

  • 球囊与支架对吻技术在冠状动脉分叉病变中的疗效观察

    目的 观察冠状动脉分叉病变中分支血管直径<2.5 mm时,主支血管支架置入同时与分支血管保护球囊低压力扩张对吻技术保护分支血管的疗效.方法 选择冠心痛患者102例,随机分为试验组51例(主支血管支架置入同时与分支血管保护球囊低压力扩张对吻);对照组51例(主支血管支架置入同时分支血管采用导丝保护).比较2组术中并发症、术后6个月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发生率.结果 试验组术中并发症和术后MACE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9.8% vs 29.4%,P<0.05;9.8% vs 27.5%,P<0.05).结论 在分叉病变处理中,球囊-支架对吻技术保护分支血管成功率高,有效降低分支血管闭塞、术中并发症和MACE.

    作者:高超;李丰田 刊期: 2019年第02期

  • 心房颤动与慢性肾脏病相关性研究

    近年来各项数据表明,心房颤动和慢性肾脏病在人群中的增加,已成为困扰人们健康与生活质量的两大重大疾病[1].研究发现,随着人口年龄增长,这2种疾病的综合发病率也相应增加[2-5].两者之间是否存在相关性,目前具体机制仍不完全清楚.现结合新的研究进展,从心房颤动对于肾功能的影响及慢性肾脏病对于心房颤动的影响两大方面进行综述,旨在为临床预测以及治疗这2种疾病提供理论依据.

    作者:米琴;郭雪娅 刊期: 2019年第02期

  • 冠心病患者介入术后血栓素B2与花生四烯酸诱导血小板聚集率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 探讨PCI术后冠心痛患者血浆血栓素B2水平及花生四烯酸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PLAA)之间的相关性及其对患者临床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5年1月~2016年6月于我院接受PCI的冠心病患者280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是否具有阿司匹林抵抗(aspirin resistance,AR)分为抵抗组29例和有效组251例,患者规律服用100 mg阿司匹林肠溶片2周后,检测血浆血栓素B2水平和PLAA,出院后随访2年,记录患者的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情况.结果 280例冠心病患者中,AR发生率为10.36%.抵抗组患者血栓素B2水平和PLAA水平明显高于有效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80.2±540.27)ng/L vs (267.19±38.73)ng/L,45.6(28.6,75.4)% vs8.3(3.6,15.1)%,P<0.01].冠心病患者血浆血栓素B2水平与PLAA呈正相关(r=0.487,P=0.002).抵抗组总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明显高于有效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1.03% vs 13.55%,P=0.013).结论 存在AR的冠心痛患者PCI术后2年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增加,预后较差,血浆血栓素B2水平与PLAA呈正相关关系,或可作为反映冠心痛患者AR的一个有效指标.

    作者:穆彬;任永康;张学虎 刊期: 2019年第02期

  • 双重任务起立步行测试评估脑卒中患者肢体功能的相关性分析

    目的 探讨脑卒中患者双重任务下的起立步行(time up and go,TUG)测试与运动功能、平衡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在瑞安市红十字医院就诊的80例符合入选标准的脑卒中患者,分别进行单一任务的TUG(TUG-single)测试、运动双重任务的TUG (TUG-motor)测试、认知双重任务的TUG (TUG-cognitive)测试、Berg平衡评估(Berg balance scale,BBS)、Fugl-meyer运动功能评估(Fugl-Meyer assessment,FMA)、Barthel指数量表(Barthel index,BI)检查.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TUG-single、TUG-motor、TUG-cognitive的差异.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TUG-single、TUG-cognitive、TUG-motor与BBS、FMA、BI的相关性.结果 TUG-single与BBS、BI、FMA上肢得分、FMA下肢得分、FMA总分呈显著负相关(r=-0.657,P=0.00;r=-0.687,P=0.00;r=-0.616,P=0.00;r=-0.543,P=0.00;r=-0.653,P=0.00);TUG-motor与BBS、BI、FMA上肢得分、FMA下肢得分以及FMA总分呈显著负相关(r=-0.621,P=0.00;r=-0.737,P=0.02;r=-0.760,P=0.00;r=-0.578,P=0.01;r=-0.669,P=0.00);TUG-cognitive与BBS、FMA上肢得分、FMA下肢得分以及FMA总分呈显著负相关(r=-0.574,P=0.03;r=-0.358,P=0.02;r=-0.472,P=0.04;r=-0.478,P=0.00),TUG-cognitive与BI无相关性(r=-0.585,P=0.13).结论 TUG-motor测试可用于评估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平衡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TUG-cognitive测试可用于评估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及平衡功能.

    作者:董若;倪少波;林清洋;温兴隆;苏国强;李勇 刊期: 2019年第02期

  • 对新高血压指南中老年高血压管理的要点解读

    老年高血压的患病率达49%,显著高于中青年人群;高龄高血压患者的患病率更是超过90%[1].此外,老年高血压患者具有合并症多、控制率低、预后差等特点,一些老年患者处于衰弱状态且并存其他疾病,面临多重用药风险且耐受性和依从性较差.因此,老年高血压患者的降压治疗应平衡获益与风险,确保降压治疗能为患者带来减少心血管事件、脑卒中发生风险并延长寿命等方面的获益.回顾和解读新发表的高血压指南中与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控制目标内容,探讨老年高血压患者合适的控制目标.

    作者:郑刚 刊期: 2019年第02期

  • 帕金森病α突触核蛋白的研究现状及展望

    帕金森病是人类中枢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中第二常见疾病,累及特定中枢、周围和肠道神经系统,病程迁延进展且不可逆,通常发生于中老年人群,可长达数十年.临床医师识别运动症状相对容易,如非对称性运动减少、齿轮样肌强直、静止性震颤和姿势不稳等,而对其早期非运动性前驱症状进行准确解释和鉴别诊断仍很困难.帕金森病发病机制至今未明,少部分为基因突变所致,90%为散发性,但α突触核蛋白在家族性和散发性帕金森病中均有发现,因此需要更深入的了解其病理机制,积累更大规模的帕金森相关疾病的临床数据[1].

    作者:魏文石;任文磊 刊期: 2019年第02期

  • 左旋多巴剂量与帕金森病异动症风险的相关性分析

    目的 探讨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患者既往服用左旋多巴情况与异动症风险的相关性,并基于数据驱动方法分析PD患者左旋多巴每日高安全剂量以及累积安全剂量.方法 选择于2017年3~12月于我院住院的PD患者142例,将伴发异动症患者41例作为异动组,不伴异动症患者101例作为非异动组.logistic回归分析PD患者服用左旋多巴情况与异动症风险的相关性;利用分类决策树模型计算左旋多巴安全剂量.结果 异动组病程、服用药物时间明显高于非异动组,发病年龄和体质量明显低于非异动组.异动组左旋多巴累积剂量和峰日剂量明显高于非异动组[(949.10±750.39)g vs (510.77±428.36)g,P<0.01;(639.81±363.87)mg/d vs (381.93±169.89)mg/d,P<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左旋多巴累积剂量和峰日剂量与PD异动症风险均具有相关性(OR=1.002,P=0.002;OR=1.006,P=0.000).分类决策树模型预测提示,左旋多巴峰日剂量400.00mg/d、左旋多巴累积剂量609.75 g为区分异动症与非异动症的安全剂量.结论 左旋多巴峰日剂量和累积剂量与PD异动风险可能具有相关性.

    作者:刘亘梁;陈慧敏;张美美;王东旭;冯涛 刊期: 2019年第02期

  • 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检测高敏肌钙蛋白T的临床意义

    目的 评价高敏肌钙蛋白T(hs-cTnT)检测在不稳定性心绞痛(UAP)患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17年1月~12月我院收治的老年UAP患者85例为UAP组、稳定性心绞痛(SAP)患者67例为SAP组,以及同期来我院健康体检者50例为对照组.UAP组冠状动脉轻度狭窄49例、中度狭窄20例、重度狭窄11例和完全闭塞5例,随访12周,UAP组hs-cTnT正常46例,hs-cTnT升高(>14 ng/L) 39例,比较3组血清hs-cTnT、血脂和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水平,以hs-cTnT> 14 ng/L为升高,评价hs-cTnT与UAP患者的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和预后的关系.结果 UAP组hs-cTnT水平与SAP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与对照组比较,UAP组和SAP组hs-cTnT、血脂和CK-MB水平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UAP组入院时hs-cTnT阳性率显著高于SAP组和对照组(55.3% vs 13.3%和2.0%,P<0.05).轻度、中度、重度和完全闭塞患者血清hs-cTnT水平分别为(11.14±3.27) ng/L、(16.87±4.48)ng/L、(20.26±5.42) ng/L和(24.54±5.87)ng/L,重度狭窄和完全闭塞患者血清hs-cTnT水平明显高于轻度狭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s-cTnT升高患者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明显高于hs-cTnT正常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3.1% vs 2.2%,P=0.000).结论 血清hs-cTnT水平对于UAP患者的早期心肌损伤判断、冠状动脉病变分层、预后具有重要临床指导意义.

    作者:王晓燕;朱磊;穆东;骆海霞;许香梅 刊期: 2019年第02期

  • 血清胱抑素C及糖类抗原125对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预后的评估

    目的 探讨联合检测血清胱抑素C(Cys-C)及糖类抗原125(CA-125)水平对老年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预后的评估.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4年6月~2016年6月收治的老年CHF患者132例,以患者出院后2年为随访终点,分为生存组(72例)和死亡组(60例).比较2组患者血清Cys-C、CA-125水平;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logistic回归分析及ROC曲线分析血清Cys-C与CA-125水平在CHF患者预后中的临床价值.结果 与生存组比较,死亡组血清Cys-C水平及CA-125水平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CHF患者Cys-C与NT-proBNP呈正相关(r=0.57,P<0.05),CA-125与NT-proBNP呈正相关(r=0.69,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Cys-C(OR=1.37,95%CI:1.12~1.35)、CA-125(OR=1.52,95%CI:1.15~1.54)是CHF患者2年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Cys-C预测CHF患者预后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66,CA-125预测CHF患者预后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68,Cys-C联合CA-125预测CHF患者预后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5.结论 血清Cys-C、CA-125水平与CHF严重程度呈正相关,血清Cys-C、CA-125联合检测可能提高对老年CHF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

    作者:张艳超;翟玉民 刊期: 2019年第02期

  • 帕金森病伴骨质疏松患者相关因素分析研究

    目的 探讨老年帕金森病伴骨质疏松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选取帕金森病患者996例,根据骨密度检查结果分为骨质疏松组282例,非骨质疏松组714例,分析帕金森病伴骨质疏松的发生与人文因素、血管危险因素和血清骨代谢特点的相关性.结果 骨质疏松组年龄、女性、体质量指数明显高于非骨质疏松组,骨密度明显低于非骨质疏松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H-Y1~5级骨质疏松组维生素D水平明显低于非骨质疏松组[(21.2±4.4)μg/L vs (53.8±3.7)μg/L,(17.2±4.2)μg/L vs (49.1±5.6)μg/L,(14.1±5.1)μg/L vs (45.6±5.3)μg/L,(13.6±4.8)μg/L vs (40.9±5.2)μg/L,(12.4±4.2)μg/L vs (39.8±5.1)μg/L,P<0.01].H-Y3级、H-Y4级和H-Y5级骨质疏松组降钙素水平明显高于非骨质疏松组,骨钙素水平明显低于非骨质疏松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OR=1.77,95%CI:1.19~2.23,P=0.000)、女性(OR=2.24,95%CI:1.20~2.53,P=0.000)、体质量指数(OR=2.19,95%CI:1.24~2.53,P=0.000)、维生素D(OR =2.25,95%CI:1.29~2.63,P=0.000)是帕金森病伴骨质疏松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帕金森病患者应及时治疗、适量运动、加强营养、补充维生素D,以减少骨质疏松发生.

    作者:徐娇;喻刚连;邓月月;王羚入;周华东;符晓艳 刊期: 2019年第02期

  • 依替巴肽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清可溶性致癌抑制因子2及血清五聚素3水平的影响

    目的 研究依替巴肽对行直接PCI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血清可溶性致癌抑制因子2(sST2)和血清五聚素3(PTX3)水平的影响.方法 选取我院确诊的急性STEMI患者9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依替巴肽联合PCI)48例和对照组(PCI)48例.随访6个月,记录2组患者术后90 min心电图ST段抬高总和回落(STR)>50%、心肌灌注3级和TIMI 3级血流比例;术前和术后1个月LVEF、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血清sST2及PTX3水平;术后6个月内主要不良心脏事件(MACE)发生率,并进行比较.结果 观察组术后心肌灌注3级比例高于对照组(97.9% vs 85.4%,x2=4.909,P=0.027),STR> 50%比例高于对照组(91.7% vs70.8%,x2 =6.842,P=0.009);2组TIMI 3级血流比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个月时,2组LVEF均高于同组术前水平,LVEDD、血清sST2及PTX3水平均低于同组术前(P<0.05);且观察组LVEF高于对照组,LVEDD、血清sST2及PTX3低于对照组(P<0.05;P<0.01).观察组术后6个月内MACE发生率低于对照组(8.3% vs 22.9%,x2 =3.872,P=0.049),2组均无死亡患者.结论 急性STEMI患者PCI联用依替巴肽疗效良好,能改善心功能,降低血清sST2及PTX3水平和MACE发生率.

    作者:张小红;郭江宏;谢仁兵 刊期: 2019年第02期

  • 衰弱对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与预后关系的影响

    高血压是老年人常见慢性疾病,也是我国老年人群心脑血管病发病和死亡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研究证实,降压治疗可明显减少不良心血管事件及死亡风险.然而老年人群的降压治疗研究结果一直存在争议,一些研究显示,老年人降压治疗获益[1-2].而另一些研究提示,老年人降压并不获益,甚至增加死亡风险[3].近年来国外学者提出,老年高血压降压治疗的结局不同或与衰弱相关,一些研究发现,衰弱的老年高血压患者其血压降低与死亡风险升高密切相关.我们就衰弱对老年人血压及预后影响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作者:陈洁若;王青 刊期: 2019年第02期

  • 三房心合并瓣膜性心脏病一例

    1临床资料患者女性,70岁,因“胸闷心慌5年,再发加重4d”于2018年1月收入无锡市第二人民医院心内科.体检:口唇无紫绀,颈静脉无怒张,甲状腺未触及,气管居中,双侧胸廓扩张度一致,语颤对称,双肺叩诊呈清音,听诊呼吸音粗,未闻及干湿哕音,心前区无隆起,未触及震颤,心率90次/min,律不齐,心尖部可闻及粗糙的全收缩期吹风样杂音4/6级,未闻及枪击音及水冲脉,腹平软,无压痛反跳痛,肝脾肋下未触及,Murphy's征阴性.双下肢轻度水肿.胸部X线显示,心影增大.心电图显示,快速型心房颤动,频发室性期前收缩,V5导联R波>2.5 mV.心脏超声显示,先天性心脏病(左侧三房心),心脏增大,二尖瓣前叶腱索断裂伴二尖瓣中度关闭不全,三尖瓣轻度反流,主动脉瓣轻中度反流,轻度肺动脉高压(主动脉内径33 mm,左心房内径58 mm,右心房46 mm×61 mm,室间隔厚度10 mm,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67 mm,左心室后壁厚度10 mm,LVEF 56%,图1~2).冠状动脉CT未见明显异常.遂转至我院心胸外科手术.

    作者:周天一;金艳;冯秋婷 刊期: 2019年第02期

  • 线粒体自噬相关蛋白在阿霉素诱导的心脏毒性中的表达及意义

    目的 探讨线粒体自噬相关蛋白在阿霉素诱导的急性心肌损伤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 将40只8~10周龄的雄性野生型C57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阿霉素组,每组各20只,阿霉素组小鼠腹腔注射大剂量阿霉素(15mg/kg)诱导急性心肌损伤模型,对照组小鼠给予腹腔注射等量生理盐水.各组于第6天进行心功能检测并取材.分别采用RT-PCR和免疫印迹法检测PTEN诱导性激酶蛋白1(PINK1)、Parkin、自噬标记轻链3(LC3)、Bax、Bcl 2、半胱氨酸天冬氨酸特异性蛋白酶3 (C-caspase3)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苏木精-伊红染色检测各组心肌损伤,TUNEL染色检测各组凋亡心肌细胞数量.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阿霉素组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4.32±0.50)mm vs (3.85±0.30)mm]、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3.34±0.40)mm vs (2.56±0.19)mm]和舒张末期室间隔厚度增加[(0.76±0.12)mm vs (0.48±0.09) mm,P<0.05],左心室短轴缩短率降低[(26.0±2.7)% vs (37.0±4.0)%,P<0.05].阿霉素组小鼠心肌PINK1、LC3、Bax和C-caspase3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均增加(P<0.05),Parkin和Bcl-2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均降低(P<0.05).苏木精伊红染色显示,阿霉素组心肌细胞排列紊乱,并出现细胞质空泡化现象.TUNEL染色显示,阿霉素组细胞核呈致密浓染、凋亡心肌细胞较对照组明显增多(P<0.05).结论 线粒体自噬介导细胞凋亡参与阿霉素诱导的急性心肌损伤的过程.

    作者:段明霞;李文明;唐其柱 刊期: 2019年第02期

  • 早期应用普通肝素对老年急性心肌梗死冠状动脉血流的影响

    目的 探讨早期应用普通肝素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冠状动脉造影即刻梗死相关动脉血流的影响.方法 连续入选本院收治的STEMI患者94例,随机分为观察组52例与对照组42例.观察组患者在急诊科即刻静脉注射普通肝素4000U;对照组患者在置入鞘管后,静脉注射普通肝素4000 U.观察2组患者造影即刻梗死相关动脉血流情况、手术操作时间、肌钙蛋白T峰值、术后2周LVEF.结果 观察组在术前活化凝血时间、TIMI 2~3级比例及2周LVEF明显高于对照组,TIMI 0级、球囊预扩张次数、血管开通时间、总介入时间及肌钙蛋白T峰值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慢血流发生率较对照组有降低趋势(5.8% vs 14.3%,P>0.05).早期应用肝素与造影即刻梗死相关动脉血流呈正相关(B=12.797,95%CI:1.920~85.295,P=0.008).结论 早期静脉注射肝素可提高STEMI患者梗死相关动脉再通率,缩短介入手术时间,改善患者心功能,是救治STEMI可行的治疗方案.

    作者:宗文仓;赵毅梅;赵艳辉;王京;牛江巍;冯玲 刊期: 2019年第02期

  • 聚丙交酯-乙交酯纳米颗粒联合微小RNA应用于心肌梗死治疗的研究进展

    心肌梗死因冠状动脉功能不全造成心肌血供不足,终引起心肌坏死.根据相关数据显示,缺血性心血管疾病约占死亡人数12.2%.针对心肌梗死,临床上主要是通过药物、介入及手术等方式治疗,但这只能减轻心肌缺血、心肌梗死的症状而不能修复已坏死的心肌细胞.临床医学与基础研究领域关于心肌梗死的研究重点之一就是探讨心肌梗死发生、发展的机制,找到诊断和治疗心肌梗死的方法.近几年,人们通过将干细胞移植到受损心肌组织中,修复受损的心肌治疗心肌梗死.可是研究发现,心肌梗死会造成心肌微环境恶化,如局部炎性反应、缺血再灌注损伤和局部机械压力等,使移植的干细胞生存能力差,极易死亡,终使干细胞移植效果降低.因此,迫切需要解决移植到心肌梗死组织微环境中的干细胞存活率低的问题[1].本综述主要阐述聚丙交酯乙交酯(PLGA)纳米颗粒携带微小RNA(miRNA)修饰间充质干细胞(MSC)应用于治疗心肌梗死的研究进展.

    作者:毕冉冉;白睿;刘志强;刘惠亮 刊期: 2019年第02期

  • 缺血性脑卒中神经血管单元的研究进展

    在全球范围内,脑卒中的发生是增加国家病死率的三大疾病之一,根据发病原因,脑卒中又可分为缺血性脑卒中和出血性脑卒中[1].缺血性脑卒中在中国占脑卒中患者总发病数量近70%,且呈持续上升趋势[2].缺血性脑卒中发生原因可由血栓形成,脑血管闭塞后导致血液供应中断,能量衰竭、酸中毒、兴奋性氨基酸释放、细胞内钙超载、自由基生成,终导致脑实质坏死、凋亡、自噬[3].目前虽然已有美国食品与药物管理局批准的溶栓药物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但其仅适用于症状发生4.5h内,易加重血脑屏障(blood brain barrier,BBB)破损,从而向出血转化,且超过时间窗的溶栓治疗还会导致再灌注损伤[4].因此,研究新的治疗靶点、治疗方法尤为重要,2003年亚裔美国科学家Lo等提出一个概念性框架—神经血管单元.其包括神经元、BBB、小胶质细胞、少突胶质细胞以及细胞外基质[5].作为神经功能的小单位,神经血管单元强调在脑卒中机制研究与靶点治疗中的整体性,不再单纯孤立的看待某一细胞靶点,同时也为之提供新的目标和思路.

    作者:李韵歆;刘振权;李月;谭天阳;白雪;刘美琪;王淑艳;汤轶波 刊期: 2019年第02期

  • 双腔起搏对Ⅲ°房室传导阻滞患者心房率的影响

    目的 探讨永久双腔起搏治疗对Ⅲ°房室传导阻滞患者心房率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选择2015年6月~2018年6月山西省人民医院心内科成功实施永久起搏器置入术的Ⅲ°房室传导阻滞患者46例,所有患者术前以及术后连续3d进行静息标准十二导联心电图检查.记录每份心电图P波以及QRS波频率,并将每日P波以及QRS波频率进行对比.同时记录并分析每例患者的一般情况,包括性别、年龄、合并的基础疾病等.结果 46例Ⅲ°房室传导阻滞患者中,术前窦性P波频率60~88(73.4±6.2)次/min,室性逸搏频率30~50(41.9±5.6)次/min.术后第1天在未用任何抗心律失常药物基础上,窦性P波频率降至60~80(66.7±4.8)次/min,较术前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第2天以及第3天窦性P波频率仍有下降趋势,分别为60~72(65.6±3.7)次/min,60~71(64.8±3.1)次/min,但速度已放缓,仍较术前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双腔起搏可改善Ⅲ°房室传导阻滞患者心功能,降低心房率.

    作者:孙帅;张虹;齐振辉;仝凌;李敏;吴桂萍 刊期: 2019年第02期

  • 抑郁对不同运动亚型帕金森病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

    目的 探讨抑郁对不同运动亚型帕金森病(PD)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 选择原发性PD患者200例(PD组),健康体检者150例(对照组).PD组又根据主要临床特点分为震颤型组137例和非震颤型组63例.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24)对PD组和对照组进行抑郁评分,采用统一PD评定量表(UPDRS)及PD生活质量量表(PDQ-39)分别评价PD组的严重程度和生活质量.结果 PD组抑郁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68.0% vs8.7%,P<0.01).震颤型组抑郁发生率明显低于非震颤型组(63.5% vs 77.8%,P<0.05).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非震颤型组HAMD-24评分与病程、UPDRS Ⅱ、UPDRS Ⅲ、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14)和PDQ-39评分总分及各分项中的情感状态、羞耻感、社会支持、交往联络呈正相关,与发病年龄、PDQ-39评分各分项中的认知和睡眠呈负相关.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影响PDQ-39总分的影响因素系数从大到小为UPDRS Ⅲ、H-Y分级、病程、UPDRS Ⅱ、HAMD-24、发病年龄及HAMA-14(P<0.05).结论 非震颤型患者抑郁发生率较震颤型高,症状严重,且影响非震颤型患者生活质量.

    作者:孙政;杜小静;马建军;李学;杨红旗;祁亚伟;吴少璞;李东升 刊期: 2019年第02期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主管: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

主办: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