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立业;夏岳;张晓婵;戚国庆;尤杨;赵红亮;李柳
室间隔穿孔是急性心肌梗死少见而严重的机械并发症之一,可迅速发生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自然预后极差[1].因此,尽早对急性心肌梗死后并发室间隔穿孔作出诊断和恰当治疗,对降低病死率和致残率有重要的临床意义.现结合1例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室间隔穿孔老年患者的临床资料和近期的文献资料,探讨经皮导管介入封堵术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后室间隔穿孔的临床经验.
作者:唐昱;盛国太;周裔忠;刘燕锋;祝志云 刊期: 2017年第02期
目的 分析年龄≥75岁的老年左主干病变患者PCI的远期预后.方法 选择行PCI年龄≥65岁的老年患者213例,均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左主干病变.患者根据年龄分为年龄≥75岁组81例和年龄<75岁组132例.患者随访(358.6±37.7)d,比较2组PCI成功率、并发症、远期主要不良心脏事件(MACE)和不良临床事件发生率.绘制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1年生存率.结果 年龄≥75岁组置入支架直径明显小于年龄<75岁组[(3.2±0.5)mm vs (3.3±0.5)mm,P=0.035].年龄≥75岁组与年龄<75岁组的远期MACE发生率(23.9% vs20.6%,P=0.593)、不良临床事件发生率(43.7%00 vs 30.8%,P=0.081)、心源性死亡(2.8% vs 0.9%,P=0.718)、全因死亡(5.6% vs 2.8%,P=0.577)无差异,年龄≥75岁组与年龄<75岁组的1年生存率无统计学差异(94.4%vs97.2%00,P=0.337).结论 年龄≥75岁老年左主干病变患者行PCI是安全有效的.
作者:西来甫克孜·木合塔尔;白静;黄亚;彭亮;王禹 刊期: 2017年第02期
目的 观察脑血管反应性(CVR)降低的大脑中动脉(MCA)重度狭窄患者血管内支架置入术后CVR的变化.方法 纳入症状性单侧MCA M1段重度狭窄伴CVR下降的患者10例,男性6例,女性4例,年龄61~73(66.6±3.6)岁.在吸入5%CO2及95% O2的混合气体前后,用CT灌注(CTP)测定患者局部脑血流量,评价其CVR,患者均予以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术后6个月再次相同方法测定CVR,并与术前CVR比较.结果 10例患者均完成了血管内治疗与随访,置入支架前狭窄率70%~95%,置入支架后残余狭窄<20%,6个月复查残余狭窄<50%.置入支架前CVR值为-14%~ 29%,置入支架后CVR值-2%~24%,其中2例CVR仍未改善,8例患者CVR恢复正常.结论 血管内支架置入可以改善单侧MCA M1段严重狭窄患者的CVR.
作者:高宇海;石进;张英谦;陈大伟;张卫清;时惠平 刊期: 2017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左西孟旦治疗老年缺血性心肌病所致急性失代偿性心力衰竭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选择老年缺血性心肌病所致急性失代偿性心力衰竭患者60例,根据治疗方法随机分为左西孟旦组30例和常规治疗组30例.2组患者治疗前和治疗后1周分别测定血压、心率、左心室射血分数、血浆N末端钠尿肽前体和肌酐水平,并进行疗效和安全性比较.结果 左西孟旦组治疗后左心室射血分数明显高于常规治疗组,血浆N末端钠尿肽前体水平明显低于常规治疗组(36.5% vs 34.0%,1872.9 ng/L vs 2499.6 ng/L,P<0.05).左西孟旦组与常规治疗组治疗后血压、心率和肌酐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缺血性心肌病导致的急性失代偿性心力衰竭患者使用左西孟旦后,左心室射血分数升高,N末端钠尿肽前体水平降低,而血压、心率和肾功能并无异常,证实了左西孟旦治疗老年缺血性心肌病导致的急性失代偿性心力衰竭患者安全有效.
作者:付文科;孙玉发;郝卫军;刘源 刊期: 2017年第02期
目的 观察单侧大脑中动脉狭窄患者脑灌注短期变化.方法 采用CT灌注成像(CTP)检查单侧症状性大脑中动脉狭窄患者35例,有19例完成随访,根据大脑中动脉狭窄程度分为中度狭窄组10例(狭窄率50%~69%)和重度狭窄组9例(狭窄率70%~99%).分别在基底节区,放射冠区、半卵圆中心选择感兴趣区,测量感兴趣区脑血流量(CBF)、脑血容量(CBV)、平均通过时间(MTT)、达峰时间(TTP),将狭窄侧参数值比对侧相对正常侧参数值,即获得各感兴趣区相对灌注参数值(rCBF、rCBV、rMTT、rTTP),3个月后复查CTP,比较CTP前后参数值,并比较2组脑灌注差异.结果 19例患者中,脑CTP参数好转7例(36.8%),无变化7例(36.8%),恶化5例(26.3%),其中rTTP延长5例,rCBF下降4例.中度狭窄组好转、无变化和恶化分别为6、3、1例,重度狭窄组好转、无变化和恶化分别为1、4、4例,2组脑灌注好转变化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60.0% vs 11.1%,P=0.040).结论 症状性大脑中动脉狭窄CTP检测脑灌注下降患者短期脑灌注可发生变化,部分患者脑灌注改善.
作者:程培丽;石进;张卫清;郑进;张英谦;吕强;宋云龙 刊期: 2017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心包积液住院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 选择合并心包积液的463例住院患者,男211例,女252例,分为青少年组92例(5~39岁)、中年龄组138例(40~59岁)和老年组233例(60~92岁).收集临床资料,并回顾性分析.结果 所有患者居前3位的病因为肿瘤(22.7%)、免疫系统疾病(15.8%)和不明原因(14.7%).女性免疫系统疾病、甲状腺功能减退比例高于男性,慢性肾病和结核比例低于男性(P<0.05,P<0.01).青年少组、中年组和老年组免疫系统疾病、不明原因和血液病比例有显著差异(33.7% vs 18.8% vs 6.9%、9.8% vs8.0% vs20.6%、18.5% vs 13.8% vs 3.0%,P<0.01).多病因构成主要为心力衰竭、感染、低蛋白血症和肾功能不全,感染为常见(61.6%)的合并因素.结论 多数心包积液患者合并≥1种诱发或加重心包积液发生的病因.
作者:邓改芬;靳文英;朱天刚 刊期: 2017年第02期
热休克蛋白(Hsp)是Ritossa先在果蝇唾液腺中发现的遗传高度保守的热应激蛋白质家族,又称应激蛋白.其广泛存在于多种生物细胞中,作为分子伴侣(分子伴侣是指在体内帮助其他含多肽的物质正确组装,但不参与其生物学作用),当遭受氧化应激、高热、缺血等应激时,在蛋白质内稳态、凋亡、侵袭、细胞信号转导中扮演重要角色[1].基于氨基酸序列和分子量大小,Hsp可分5个家族.Hsp27,鼠类为Hsp25,属于小分子量Hsp家族中的重要成员,普遍存在于机体组织内,大量存在于心脏内,脑组织中也发现了Hsp27的存在.在蛋白质折叠中,Hsp27作为非ATP依赖的分子伴侣,涉及细胞骨架的结构,细胞迁移,新陈代谢,细胞生存、生长、分化,mRNA稳定和肿瘤进展[2].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Hsp27在神经系统中的生物学作用受到神经研究者的重视.现就Hsp27的抗凋亡机制及其在神经系统疾病中的介导作用予以综述,以期能够更深入该领域的相关研究.
作者:吴庆建;孙树印;闫承军;付晓婷;邵璐荣;张慧芳;杨明峰;孙保亮 刊期: 2017年第02期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AIS)的预后与颅内闭塞血管能否及时再通密切相关.近年来,随着医药科技的发展,致力于提高AIS治疗效果的血管内介入治疗研究,从静脉溶栓、动脉溶栓、动脉及静脉联合溶栓、血管腔内成形术、支架成形术、机械碎栓到机械取栓,颅内大血管的再通率显著提高[1-3].特别是血管内机械取栓术,已成为治疗AIS的新方法[4-5].血管内机械取栓术能显著提高大血管闭塞的再通率,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
作者:李冰;徐志颖 刊期: 2017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源于乙状窦憩室搏动性耳鸣的血管内治疗方法,分析单纯支架置入治疗和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的手术适应证.方法 连续选择5例女性乙状窦憩室搏动性耳鸣患者,均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和颞骨CT进行确诊.结果 2例(40%)单纯乙状窦憩室患者应用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3例(60%)乙状窦憩室伴横窦乙状窦交界处狭窄的患者应用静脉窦支架置入治疗.5例患者术后耳鸣症状立即消失,术后恢复良好,无手术并发症.随访1~2年,未出现耳鸣复发.结论 源于乙状窦憩室的搏动性耳鸣可通过血管内治疗治愈.单纯乙状窦憩室可应用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乙状窦憩室合并静脉窦狭窄的患者可应用静脉窦支架置入治疗.
作者:曹向宇;张荣举;王君;刘新峰;杜志华;冯慧敏;李宝民 刊期: 2017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癫痫发作后血浆酸性磷脂酸(AP)的动态变化与脑损伤的关系.方法 选择小鼠120只,分为空白组6只,对照组24只(2个亚组各12只),癫痫组72只(全面性发作组和部分性发作组,2个亚组各36只),随机分组后,建立小鼠全面性发作模型(大电休克法)及部分性发作模型(戊四唑化学诱导法),在痫性发作后3、6、12、24、48和72 h心脏采血,测定血浆AP水平,并进行分析.结果 癫痫组血浆AP水平较对照组升高[(3.33±0.96)μmol/L vs (0.93±0.12) μmol/L,P<0.05];全面性发作组与部分性发作组血浆AP水平无差异[(3.49±0.95)μmol/L vs (3.17±0.95) μmol/L,P=0.129];癫痫组血浆AP水平在痫性发作后3h开始升高,于24 h内可达峰.结论 血浆AP可能可以作为判断癫痫发作后脑损伤的早期指标,可能具有早期判断和评价癫痫发作的作用.
作者:杭妍;张晖;云永利;马金花;庞江霞;王宝军;刘国荣;李月春;田跃刚 刊期: 2017年第02期
脑白质病变(WML)是老年入脑部常见的影像学表现,是脑小血管病的一种类型,其患病率和严重程度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是引起老年人认知功能下降的常见的原因之一.WML可作为认知功能下降和痴呆的预测因素,且其严重程度与认知功能障碍的程度相关[1-2].研究表明,动脉自旋标记(ASL)获得的脑血流量(CBF)可作为WML的生物学标记,在研究WML的发病机制、病变进展等方面起到一定作用.本文就ASL在WML中的应用进展进行综述.
作者:李秋菊;魏文石 刊期: 2017年第02期
国内外研究表明,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是我国缺血性脑卒中发生、复发、致残和致死的主要元凶.我国颅内动脉狭窄发生率约为51 %以上,颅内、外动脉狭窄患病比率约为1.4∶1,而欧美仅为9%.继发于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缺血性脑卒中占全部脑卒中的60%、甚至更高.现有治疗(药物和血管内介入)不能完全控制继发于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脑卒中发生和复发,使脑卒中死亡和重残率居高不下,给家庭社会造成重负.SAMMPRIS研究表明,颅内动脉狭窄介入治疗的临床预后并不比药物治疗临床转归更好.大脑中动脉支架术后1年缺血性脑卒中复发率为12%,支架术后1年再狭窄发生率为10.5%.我国高龄老年患者比例日益增大,因全身状况及血管狭窄部位等不适合接受血管内介入治疗.加之国内地区间医疗水平和设施差异较大,患者药物治疗的依从性很差.远隔缺血适应这一非药物方法以其简便、安全、有效、廉价的特点,对防治脑卒中发生和复发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孟然;郭秀海;吉训明 刊期: 2017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三维标测系统指导下降发性心房颤动(房颤)患者环肺静脉线性消融疗效及空白期房性心律失常对术后复发的预测价值.方法 选择60例阵发性房颤患者,均进行双侧环肺静脉线性消融治疗,术后长期观察和随访,对比观察空白早期(术后1个月)、空白晚期(术后2~3个月)和空白期后(>3个月)房性心律失常复发情况.结果 60例患者均成功进行环肺静脉隔离,仅1例术中发生迷走反射.空白早期复发房颤20例,空白期后有13例未再发作;空白晚期复发房颤17例,空白期后有16例仍发作.空白晚期复发预测术后复发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和准确性均较空白早期高(88.9% vs 38.9%、97.6% vs 69.0%、94.1% vs35.0%、95.3% vs72.5%和95.0% vs 60.0%).18例复发患者中,发作时症状明显患者较术前减少(33.3% vs 88.9%),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有效患者较术前增加(66.7% vs 16.7%),房颤发作频度下降,持续时间缩短(P<0.05).结论 三维标测系统指导下对阵发性房颤患者环肺静脉消融治疗安全有效,空白晚期复发预测房颤消融术后复发的价值较高.
作者:杨达;王岳松;董学滨;王学忠;邵旭武;方永华 刊期: 2017年第02期
CD36是一种表达于单核细胞、巨噬细胞、微血管内皮细胞、平滑肌细胞、血小板等多种细胞表面的跨膜蛋白模式受体,可与多种配体相结合,介导先天性免疫、血栓形成、炎症和动脉粥样硬化等不同的生物过程[1].巨噬细胞表面的CD36结合并吞噬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oxLDL)形成泡沫细胞,并触发炎症级联反应,在动脉粥样硬化整个病理过程的不同阶段发挥重要作用.基因敲除CD36或阻断CD36介导的信号转导途径能够减少斑块的形成.探究CD36的功能及其与分子信号通路之间的关联,可能为动脉粥样硬化的治疗提供新的靶点.
作者:刘庆艳;白静;王禹 刊期: 2017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重组人脑利钠肽对行直接PCI的急性前壁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心肾保护作用.方法 入选行直接PCI的急性前壁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9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44例,对照组46例.观察2组患者心肌梗死面积、心功能指标、血清肌酐、胱抑素C、造影剂肾病发生率.结果 与治疗前比较,2组术后1、7 d QRS记分及心肌梗死面积明显降低,治疗组术后7d左心室舒张末内径(LVEDD)明显降低,LVEF明显升高(P<0.05).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术后1、7 d QRS记分及心肌梗死面积明显降低;术后7 d LVEDD明显降低,LVEF明显升高(P<0.05).与治疗前比较,治疗组术后1d肌酐和胱抑素C明显升高,对照组术后1、2d肌酐和胱抑素C明显升高(P<0.05).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术后2、3d肌酐和胱抑素C明显降低(P<0.05).治疗组造影剂肾病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4.5% vs 19.6%,P<0.05).结论 急性前壁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直接PCI前应用重组人脑利钠肽可减少心肌梗死面积,保护心功能,降低造影剂肾病发生率.
作者:魏立业;夏岳;张晓婵;戚国庆;尤杨;赵红亮;李柳 刊期: 2017年第02期
目的 观察白藜芦醇对衰老心肌自噬功能的影响并对其分子机制进行探讨.方法 C57BL/6小鼠分为4月龄组、22月龄组,白藜芦醇组(22月龄加白藜芦醇处理),每组6只.分别用Western blot检测各组小鼠心肌LC3B蛋白表达;免疫共沉淀检测各组心肌Beclin1蛋白乙酰化程度;荧光定量检测各组心肌内沉默调节蛋白1(SIRT1)活性.培养H9C2心肌细胞小片段干扰RNA(siRNA)干涉Beclin1基因后,转染绿色荧光蛋白标记的LC3(GFP-LC3)腺病毒,观察心肌细胞中GFP-LC3的数量.结果 4月龄组、22月龄组、白藜芦醇组心肌细胞SIRT1相对活性分别为(100.00±6.21)%、(74.60±7.85)%、(112.30±8.43)%;LC3Ⅱ/LC3 Ⅰ蛋白表达分别为1.000±0.046、0.524±0.038、0.837±0.044.与4月龄组比较,22月龄组上述指标降低;与22月龄组比较,白藜芦醇组上述指标升高,有统计学差异(P<0.05).与4月龄组比较,22月龄组心肌Beclin1乙酰化程度增加,但白藜芦醇能够逆转这种改变.siRNA干涉Beclin1表达后,H9C2心肌细胞内GFP-LC3颗粒增加(P<0.05),加白藜芦醇后GFP-LC3颗粒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 白藜芦醇可能通过SIRT1-Beclin1信号通路提高衰老心肌自噬.
作者:吴冰;王艳春;张健;黄慧 刊期: 2017年第02期
目的 了解体位性低血压在老年共病及多重用药患者中的发生情况,探讨该人群轻度贫血与体位性低血压的关系.方法 选择老年共病及多重用药患者102例,根据年龄分为老年组56例(60~79岁),高龄组46例(≥80岁).测量并记录患者卧位及直立位血压,并对各组体位性低血压发生情况、一般临床资料及血液生化指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高龄组男性(69.6% vs 32.1%,P=0.000)、年龄[(85.26±3.42)岁vs (68.91±5.85)岁,P=0.000]、体位性低血压(28.3% vs 10.7%,P=0.022)、轻度贫血(32.6% vs 7.1%,P=0.001)、冠心病(82.6%vs33.9%,P=0.000)、脑卒中(37.0% vs 19.6%,P=0.042)、肌酐[(82.05±18.95)μmol/Lvs(68.91±5.85)μμmol/L,P=0.000]、胱抑素C[(1.50±o.26)μmol/L vs (1.10±0.17)umol/L,P=0.000]水平显著高于老年组,体质量指数、血红蛋白、红细胞比容、空腹血糖、白蛋白和估算肾小球滤过率显著低于老年组(P<0.05,P<0.01).校正混杂变量前,老年患者轻度贫血与体位性低血压呈正相关(OR=4.760,95%CI:1.569~14.444,P=0.006),且在校正年龄、体质量指数、白蛋白、前白蛋白、TG、TC、HDL-C、胱抑素C等对血红蛋白指标及贫血状态有影响的因素后,该相关性仍然独立存在(OR=4.977,95%CI:1.111~22.309,P=0.036).结论 体位性低血压及轻度贫血发病率与年龄密切相关,高龄老年人更为多见.在老年共病及多重用药患者中,轻度贫血状态是体位性低血压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应加强贫血的筛查与干预.
作者:张秀丽;白小涓;韩璐璐;周启元 刊期: 2017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STEMI)患者入院时高敏C反应蛋白(high-sensitivity C-reactive protein,hs-CRP)水平与梗死相关血管早期自发再通的直接相关性.方法 收集2014年1月~2015年12月北京安贞医院诊断为急性STEMI患者268例,按照冠状动脉造影梗死相关血管TIMI血流分级分为血管未通组181例(TIMI 0~Ⅰ级),血管再通组87例(TIMIⅡ~Ⅲ级).入院后立即采集外周静脉血,由中心化验室检测hs-CRP,常规行超声心动图检查,所有患者在症状发生12 h内行冠状动脉造影.结果 血管未通组与血管再通组梗死相关血管(左前降支、左回旋支和右冠状动脉)、病变血管(单支病变、双支病变和3支病变)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管再通组hs-CRP水平明显低于血管未通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8.69±21.23)mg/L vs (25.17±24.36)mg/L,P<0.05].结论 入院hs-CRP水平在急性STEMI患者早期血管再通中明显降低.
作者:师树田;李艳芳;艾辉;阙斌;王春梅;聂绍平 刊期: 2017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合并脑梗死患者认知功能障碍的危险因素.方法 选择OSAHS合并脑梗死患者328例,依据简易智能状态检查量表评分分为认知障碍组158例和认知正常组170例,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及分层分析OSAHS合并脑梗死患者认知功能障碍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 认知障碍组与认知正常组在血糖血脂异常、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AHI)、低血氧饱和度、脑梗死体积、脑梗死部位、低氧诱导因子1(HIF-1)、脑红蛋白(Ngb)等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糖血脂异常(OR=3.527,95%CI:1.559~7.983,P=0.002)、AHI(OR=6.413,95% CI:2.766~14.865,P=0.000)、脑梗死部位(OR=4.099,95%CI:1.694~9.918,P=0.002)、HIF-1(OR=4.484,95%CI:1.950~10.310,P=0.000)、Ngb(OR=3.891,95%CI:1.759~8.606,P=0.001)是认知功能障碍的独立危险因素.进一步分层分析,分别在AHI>20次/h、脑梗死位于额颞部、合并血糖血脂异常患者中,高水平HIF-1和Ngb与认知功能障碍呈正相关.结论 高水平HIF-1、Ngb与OSAHS合并脑梗死认知障碍独立相关.
作者:张馨;赵雅宁 刊期: 2017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丹酚酸A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胞浆型磷脂酶A2(cytosolic phospholipase A2,cPLA2)表达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 将SD大鼠65只,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丹酚酸A组和联合组(LY294002+丹酚酸A).分别于再灌注后0、8、24、48 h取梗死脑组织,用TUNEL检测脑细胞凋亡,免疫组织化学检测cPLA2表达,Western blot检测蛋白激酶B(Akt)、磷酸化Akt在脑组织表达水平.结果 模型组和联合组0、8、24、48 h海马CAl区TUNEL阳性细胞和cPLA2表达较对照组明显增高,脑组织磷酸化Akt表达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丹酚酸A组0、8、24、48 h脑组织磷酸化Akt表达较模型组明显增高,TUNEL阳性细胞和cPLA2表达较模型组明显降低[(10.1±5.3)个/mm2 vs (12.8±4.7)个/mm2、(14.6±6.2)个/mm2 vs (30.1±7.5)个/mm2、(19.7±6.5)个/mm2 vs (73.8±11.4)个/mm2、(22.8±9.6)个/mm2 vs (94.6±15.2)个/mm2,(13.6±3.1)个/mm2 vs (41.3±3.6)个/mm2、(14.8±4.7)个/mm2 vs (62.5±6.9)个/mm2、(16.6±7.1)个/mm2 vs (72.3±9.6)个/mm2、(17.0±5.3)个/mm2 vs (83.2±11.7)个/mm2,P<0.05].结论 丹酚酸A通过Akt信号通路,降低脑缺血再灌注后脑组织中cPLA2表达,减少脑细胞凋亡,发挥细胞保护作用.
作者:彭潇;郑丽云;方世记;邬至平;蔡学礼;黄良通 刊期: 2017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