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高敏C反应蛋白与梗死相关血管早期自发再通的相关性研究

师树田;李艳芳;艾辉;阙斌;王春梅;聂绍平

关键词:心肌梗死, C反应蛋白质, 冠状血管造影术, 动脉粥样硬化, 心肌缺血
摘要:目的 探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STEMI)患者入院时高敏C反应蛋白(high-sensitivity C-reactive protein,hs-CRP)水平与梗死相关血管早期自发再通的直接相关性.方法 收集2014年1月~2015年12月北京安贞医院诊断为急性STEMI患者268例,按照冠状动脉造影梗死相关血管TIMI血流分级分为血管未通组181例(TIMI 0~Ⅰ级),血管再通组87例(TIMIⅡ~Ⅲ级).入院后立即采集外周静脉血,由中心化验室检测hs-CRP,常规行超声心动图检查,所有患者在症状发生12 h内行冠状动脉造影.结果 血管未通组与血管再通组梗死相关血管(左前降支、左回旋支和右冠状动脉)、病变血管(单支病变、双支病变和3支病变)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管再通组hs-CRP水平明显低于血管未通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8.69±21.23)mg/L vs (25.17±24.36)mg/L,P<0.05].结论 入院hs-CRP水平在急性STEMI患者早期血管再通中明显降低.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相关文献
  • 老年急性广泛前壁心肌梗死合并室间隔穿孔成功救治一例

    室间隔穿孔是急性心肌梗死少见而严重的机械并发症之一,可迅速发生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自然预后极差[1].因此,尽早对急性心肌梗死后并发室间隔穿孔作出诊断和恰当治疗,对降低病死率和致残率有重要的临床意义.现结合1例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室间隔穿孔老年患者的临床资料和近期的文献资料,探讨经皮导管介入封堵术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后室间隔穿孔的临床经验.

    作者:唐昱;盛国太;周裔忠;刘燕锋;祝志云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老年共病患者轻度贫血与体位性低血压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 了解体位性低血压在老年共病及多重用药患者中的发生情况,探讨该人群轻度贫血与体位性低血压的关系.方法 选择老年共病及多重用药患者102例,根据年龄分为老年组56例(60~79岁),高龄组46例(≥80岁).测量并记录患者卧位及直立位血压,并对各组体位性低血压发生情况、一般临床资料及血液生化指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高龄组男性(69.6% vs 32.1%,P=0.000)、年龄[(85.26±3.42)岁vs (68.91±5.85)岁,P=0.000]、体位性低血压(28.3% vs 10.7%,P=0.022)、轻度贫血(32.6% vs 7.1%,P=0.001)、冠心病(82.6%vs33.9%,P=0.000)、脑卒中(37.0% vs 19.6%,P=0.042)、肌酐[(82.05±18.95)μmol/Lvs(68.91±5.85)μμmol/L,P=0.000]、胱抑素C[(1.50±o.26)μmol/L vs (1.10±0.17)umol/L,P=0.000]水平显著高于老年组,体质量指数、血红蛋白、红细胞比容、空腹血糖、白蛋白和估算肾小球滤过率显著低于老年组(P<0.05,P<0.01).校正混杂变量前,老年患者轻度贫血与体位性低血压呈正相关(OR=4.760,95%CI:1.569~14.444,P=0.006),且在校正年龄、体质量指数、白蛋白、前白蛋白、TG、TC、HDL-C、胱抑素C等对血红蛋白指标及贫血状态有影响的因素后,该相关性仍然独立存在(OR=4.977,95%CI:1.111~22.309,P=0.036).结论 体位性低血压及轻度贫血发病率与年龄密切相关,高龄老年人更为多见.在老年共病及多重用药患者中,轻度贫血状态是体位性低血压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应加强贫血的筛查与干预.

    作者:张秀丽;白小涓;韩璐璐;周启元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脑缺血后神经可塑性的研究进展

    脑卒中是成年人中常见的三大死亡原因之一,也是导致成年人致残的首要原因.多数脑卒中患者残留有不同程度的永久性缺陷,对医疗治疗和社会经济负担的影响较大.其临床特点是突然发病后神经功能缺损往往不能完全恢复.在缺血性脑卒中的研究中发现,尽管脑卒中造成的功能损害很严重,但在其发生后康复的不同阶段,大脑功能和组织结构仍然可以发生重组,出现各种各样的可塑性变化,受损功能仍能够得到不同程度的恢复.神经可塑性已经成为脑卒中后康复的重要依据和理论基础,其中脑缺血与脑重构关系更为密切.近年来有关神经可塑性研究取得了一定进展,因此,更深入研究脑缺血后神经可塑性的发生机制及其影响因素,发现新的积极有效的干预手段,应用于促进脑缺血神经重构和脑功能恢复,对脑梗死的治疗和康复具有重大意义.

    作者:王启征;王丽娟;张雄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膜联蛋白在动脉粥样硬化中的研究进展

    膜联蛋白亦称为钙磷脂结合蛋白,是一类钙离子依赖的膜磷脂结合蛋白超家族,其家族各成员主要以四聚体的结构形式存在,并具有极高的同源性.虽然膜联蛋白是依赖于钙离子的调节蛋白,但一些家族成员还受到酸碱度的调节而发生结构改变.膜联蛋白的编码基因具有高度保守性,首先发现于脊椎动物体内,随后发现,膜联蛋白基因广泛存在于原核和真核生物体内[1].膜联蛋白早用于研究钙通道的结构,进而又发现其参与生物膜的形成、信号传导、抗炎以及调控细胞迁移和凋亡等生物学过程[2].在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的过程中,膜联蛋白家族的3个成员膜联蛋白A1、膜联蛋白A2和膜联蛋白A5发挥了主要作用,现就这3种膜联蛋白和AS发生、发展的关系加以综述[3-4].

    作者:刘洋;王楠;张琰;宋继洋;曹云山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颅内动脉狭窄的缺血适应防治方法和策略

    国内外研究表明,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是我国缺血性脑卒中发生、复发、致残和致死的主要元凶.我国颅内动脉狭窄发生率约为51 %以上,颅内、外动脉狭窄患病比率约为1.4∶1,而欧美仅为9%.继发于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缺血性脑卒中占全部脑卒中的60%、甚至更高.现有治疗(药物和血管内介入)不能完全控制继发于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脑卒中发生和复发,使脑卒中死亡和重残率居高不下,给家庭社会造成重负.SAMMPRIS研究表明,颅内动脉狭窄介入治疗的临床预后并不比药物治疗临床转归更好.大脑中动脉支架术后1年缺血性脑卒中复发率为12%,支架术后1年再狭窄发生率为10.5%.我国高龄老年患者比例日益增大,因全身状况及血管狭窄部位等不适合接受血管内介入治疗.加之国内地区间医疗水平和设施差异较大,患者药物治疗的依从性很差.远隔缺血适应这一非药物方法以其简便、安全、有效、廉价的特点,对防治脑卒中发生和复发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孟然;郭秀海;吉训明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大脑中动脉狭窄患者脑灌注短期随访研究

    目的 观察单侧大脑中动脉狭窄患者脑灌注短期变化.方法 采用CT灌注成像(CTP)检查单侧症状性大脑中动脉狭窄患者35例,有19例完成随访,根据大脑中动脉狭窄程度分为中度狭窄组10例(狭窄率50%~69%)和重度狭窄组9例(狭窄率70%~99%).分别在基底节区,放射冠区、半卵圆中心选择感兴趣区,测量感兴趣区脑血流量(CBF)、脑血容量(CBV)、平均通过时间(MTT)、达峰时间(TTP),将狭窄侧参数值比对侧相对正常侧参数值,即获得各感兴趣区相对灌注参数值(rCBF、rCBV、rMTT、rTTP),3个月后复查CTP,比较CTP前后参数值,并比较2组脑灌注差异.结果 19例患者中,脑CTP参数好转7例(36.8%),无变化7例(36.8%),恶化5例(26.3%),其中rTTP延长5例,rCBF下降4例.中度狭窄组好转、无变化和恶化分别为6、3、1例,重度狭窄组好转、无变化和恶化分别为1、4、4例,2组脑灌注好转变化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60.0% vs 11.1%,P=0.040).结论 症状性大脑中动脉狭窄CTP检测脑灌注下降患者短期脑灌注可发生变化,部分患者脑灌注改善.

    作者:程培丽;石进;张卫清;郑进;张英谦;吕强;宋云龙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热休克蛋白27的抗凋亡机制及在神经保护中的应用

    热休克蛋白(Hsp)是Ritossa先在果蝇唾液腺中发现的遗传高度保守的热应激蛋白质家族,又称应激蛋白.其广泛存在于多种生物细胞中,作为分子伴侣(分子伴侣是指在体内帮助其他含多肽的物质正确组装,但不参与其生物学作用),当遭受氧化应激、高热、缺血等应激时,在蛋白质内稳态、凋亡、侵袭、细胞信号转导中扮演重要角色[1].基于氨基酸序列和分子量大小,Hsp可分5个家族.Hsp27,鼠类为Hsp25,属于小分子量Hsp家族中的重要成员,普遍存在于机体组织内,大量存在于心脏内,脑组织中也发现了Hsp27的存在.在蛋白质折叠中,Hsp27作为非ATP依赖的分子伴侣,涉及细胞骨架的结构,细胞迁移,新陈代谢,细胞生存、生长、分化,mRNA稳定和肿瘤进展[2].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Hsp27在神经系统中的生物学作用受到神经研究者的重视.现就Hsp27的抗凋亡机制及其在神经系统疾病中的介导作用予以综述,以期能够更深入该领域的相关研究.

    作者:吴庆建;孙树印;闫承军;付晓婷;邵璐荣;张慧芳;杨明峰;孙保亮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老年中重度慢性心力衰竭N末端B型钠尿肽前体正常患者胆碱酯酶水平与心功能的关系

    目的 探讨老年中重度慢性心力衰竭血浆N末端B型钠尿肽前体(NT proBNP)水平正常患者中的血清胆碱酯酶水平变化及与心功能关系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九江市第一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住院治疗的老年中重度慢性心力衰竭NT-proBNP正常的患者80例,按照心功能分级分为A组(心功能Ⅲ级)、B组(心功能Ⅳ级),每组40例.入院时均行心脏彩色超声检查,并检测血清胆碱酯酶水平.经对症治疗后,复测胆碱酯酶水平.结果 治疗前A组胆碱酯酶水平明显高于B组[(2749.4±293.6)U/L vs (2204.5±353.3)U/L,P=0.014],治疗后A组和B组胆碱酯酶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0.000),且A组胆碱酯酶明显高于B组[(4425.0±480.3)U/L vs (3755.5±258.8)U/L,P=0.018].治疗前胆碱酯酶是患者的独立危险因素(P=0.036).结论 血清胆碱酯酶测定可作为评估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严重程度的指标及心功能改善的有效评价指标.

    作者:王翔;戴淼;黄芸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左西孟旦治疗老年缺血性心肌病所致急性失代偿性心力衰竭的疗效和安全性分析

    目的 探讨左西孟旦治疗老年缺血性心肌病所致急性失代偿性心力衰竭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选择老年缺血性心肌病所致急性失代偿性心力衰竭患者60例,根据治疗方法随机分为左西孟旦组30例和常规治疗组30例.2组患者治疗前和治疗后1周分别测定血压、心率、左心室射血分数、血浆N末端钠尿肽前体和肌酐水平,并进行疗效和安全性比较.结果 左西孟旦组治疗后左心室射血分数明显高于常规治疗组,血浆N末端钠尿肽前体水平明显低于常规治疗组(36.5% vs 34.0%,1872.9 ng/L vs 2499.6 ng/L,P<0.05).左西孟旦组与常规治疗组治疗后血压、心率和肌酐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缺血性心肌病导致的急性失代偿性心力衰竭患者使用左西孟旦后,左心室射血分数升高,N末端钠尿肽前体水平降低,而血压、心率和肾功能并无异常,证实了左西孟旦治疗老年缺血性心肌病导致的急性失代偿性心力衰竭患者安全有效.

    作者:付文科;孙玉发;郝卫军;刘源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高敏C反应蛋白与梗死相关血管早期自发再通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 探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STEMI)患者入院时高敏C反应蛋白(high-sensitivity C-reactive protein,hs-CRP)水平与梗死相关血管早期自发再通的直接相关性.方法 收集2014年1月~2015年12月北京安贞医院诊断为急性STEMI患者268例,按照冠状动脉造影梗死相关血管TIMI血流分级分为血管未通组181例(TIMI 0~Ⅰ级),血管再通组87例(TIMIⅡ~Ⅲ级).入院后立即采集外周静脉血,由中心化验室检测hs-CRP,常规行超声心动图检查,所有患者在症状发生12 h内行冠状动脉造影.结果 血管未通组与血管再通组梗死相关血管(左前降支、左回旋支和右冠状动脉)、病变血管(单支病变、双支病变和3支病变)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管再通组hs-CRP水平明显低于血管未通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8.69±21.23)mg/L vs (25.17±24.36)mg/L,P<0.05].结论 入院hs-CRP水平在急性STEMI患者早期血管再通中明显降低.

    作者:师树田;李艳芳;艾辉;阙斌;王春梅;聂绍平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癫痫发作后血浆酸性磷脂酸的动态变化与脑损伤关系的实验研究

    目的 探讨癫痫发作后血浆酸性磷脂酸(AP)的动态变化与脑损伤的关系.方法 选择小鼠120只,分为空白组6只,对照组24只(2个亚组各12只),癫痫组72只(全面性发作组和部分性发作组,2个亚组各36只),随机分组后,建立小鼠全面性发作模型(大电休克法)及部分性发作模型(戊四唑化学诱导法),在痫性发作后3、6、12、24、48和72 h心脏采血,测定血浆AP水平,并进行分析.结果 癫痫组血浆AP水平较对照组升高[(3.33±0.96)μmol/L vs (0.93±0.12) μmol/L,P<0.05];全面性发作组与部分性发作组血浆AP水平无差异[(3.49±0.95)μmol/L vs (3.17±0.95) μmol/L,P=0.129];癫痫组血浆AP水平在痫性发作后3h开始升高,于24 h内可达峰.结论 血浆AP可能可以作为判断癫痫发作后脑损伤的早期指标,可能具有早期判断和评价癫痫发作的作用.

    作者:杭妍;张晖;云永利;马金花;庞江霞;王宝军;刘国荣;李月春;田跃刚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清道夫受体CD36在动脉粥样硬化中的研究进展

    CD36是一种表达于单核细胞、巨噬细胞、微血管内皮细胞、平滑肌细胞、血小板等多种细胞表面的跨膜蛋白模式受体,可与多种配体相结合,介导先天性免疫、血栓形成、炎症和动脉粥样硬化等不同的生物过程[1].巨噬细胞表面的CD36结合并吞噬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oxLDL)形成泡沫细胞,并触发炎症级联反应,在动脉粥样硬化整个病理过程的不同阶段发挥重要作用.基因敲除CD36或阻断CD36介导的信号转导途径能够减少斑块的形成.探究CD36的功能及其与分子信号通路之间的关联,可能为动脉粥样硬化的治疗提供新的靶点.

    作者:刘庆艳;白静;王禹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Enterprise支架治疗老年症状性大脑中动脉狭窄患者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目的 评估Enterprise支架治疗老年症状性大脑中动脉狭窄患者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2015年12月在火箭军总医院神经介入医学科接受Enterprise支架治疗的症状性大脑中动脉重度狭窄,且年龄≥60岁的患者55例,其中男性31例,女性24例,年龄60~81(66.4±8.0)岁.术前及术后给予双联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及强化调脂治疗,采取多模态影像指导下的支架成形术,术后6个月行全脑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明确支架再狭窄情况,观察围术期并发症发生率、支架内再狭窄发生率及靶血管供血区脑卒中复发率.结果 手术技术成功率100.0%,术前及术后即刻残留狭窄率(86.6±10.0)%、(29.9±13.2)%.围术期发生1例(1.8%)穿支脑梗死事件,术后随访期有1例脑出血,2例支架内急性闭塞,1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事件,术侧大脑中动脉供血区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率为3.6%.有36例(65.5%)患者接受了DSA复查,血管狭窄率为(34.3±22.8)%,8例(22.2%)患者出现支架内再狭窄.结论 Enterprise支架治疗老年症状性大脑中动脉重度狭窄患者是安全的,且能有效预防供血区脑卒中复发.

    作者:邓红亮;赵宇;金旻;刘奇;祥丽;陈洁;杜彬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比索洛尔对容量超负荷心力衰竭大鼠心室肌细胞钙调节蛋白的影响

    目的 观察容量超负荷心力衰竭大鼠心室肌细胞钙调节蛋白心肌浆网Ca2+-ATPase 2a(SERCA2a)、钠钙交换体1型(NCX1)的表达变化及富马酸比索洛尔干预对其的影响.方法 成年雄性SD大鼠72只,随机分为对照组16只、假手术组16只、心力衰竭组20只和干预组20只,后2组采用腹主动脉-下腔静脉穿刺造瘘法制作客量超负荷心力衰竭模型.术后8周,干预组给予富马酸比索洛尔(1 mg/kg,1次/d)灌胃,连续4周.术后12周后,采用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各组大鼠心室肌细胞SERCA2a、NCX1 mRNA及蛋白表达.结果 心力衰竭组较假手术组SERCA2a mRNA和蛋白(0.57±0.15 vs 0.96±0.03,0.20±0.17 vs 0.85±0.19)表达明显降低、NCX1mRNA和蛋白(2.26±0.36 vs 0.99±0.24,1.66±0.14 vs 0.28±0.05)表达明显升高;干预组较心力衰竭组SERCA2a mRNA和蛋白(1.15±0.12 vs0.57±0.15,1.11±0.20 vs 0.20±0.17)表达明显升高、NCX1 mRNA和蛋白(1.03±0.26 vs2.26±0.36,0.32±0.06 vs 1.66±0.14)表达明显降低(P<0.05,P<0.01).结论 富马酸比索洛尔干预可部分逆转容量超负荷心力衰竭大鼠心室肌细胞钙调节蛋白表达的改变.

    作者:吕晓燕;马爱群;王亭忠;冯占斌;袁博;刘美林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血管再通治疗的回顾与展望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AIS)的预后与颅内闭塞血管能否及时再通密切相关.近年来,随着医药科技的发展,致力于提高AIS治疗效果的血管内介入治疗研究,从静脉溶栓、动脉溶栓、动脉及静脉联合溶栓、血管腔内成形术、支架成形术、机械碎栓到机械取栓,颅内大血管的再通率显著提高[1-3].特别是血管内机械取栓术,已成为治疗AIS的新方法[4-5].血管内机械取栓术能显著提高大血管闭塞的再通率,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

    作者:李冰;徐志颖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老年颅内椎基底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患者支架成形术后新发无症状性脑梗死特征分析

    目的 分析颅内椎基底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患者支架成形术前及术后MRI弥散加权成像(DWI),研究其新发脑梗死,尤其是无症状性脑梗死.方法 选择支架成形术治疗症状性颅内椎基底动脉粥样硬化性重度狭窄患者54例.术后24 h内复查MRI DWI,并与术前对比.术后随访主要观察指标包括30 d内任何脑卒中或死亡及头颅DWI结果.结果 54例患者中,手术成功率100.0%.2例(3.7%)术后DWI证实症状性穿支脑梗死,其中1例合并颅内出血.24例术后无症状患者行头颅DWI复查,发生无症状性脑梗死7例(29.2%),其中脑梗死类型为穿支脑梗死1例(14.3%),栓塞性脑梗死5例(71.4%),混合性脑梗死1例(14.3%);发生栓塞性脑梗死的6例患者中,栓塞性脑梗死累及小脑后下动脉4例(66.7%),小脑上动脉3例(50.0%),大脑后动脉2例(33.3%).结论 MRI可分析颅内椎基底动脉支架成形术后新发脑梗死特征,新发无症状性脑梗死主要类型为栓塞性脑梗死.

    作者:赵宇;金旻;刘奇;谢育英;杜彬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源于乙状窦憩室搏动性耳鸣的血管内治疗

    目的 探讨源于乙状窦憩室搏动性耳鸣的血管内治疗方法,分析单纯支架置入治疗和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的手术适应证.方法 连续选择5例女性乙状窦憩室搏动性耳鸣患者,均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和颞骨CT进行确诊.结果 2例(40%)单纯乙状窦憩室患者应用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3例(60%)乙状窦憩室伴横窦乙状窦交界处狭窄的患者应用静脉窦支架置入治疗.5例患者术后耳鸣症状立即消失,术后恢复良好,无手术并发症.随访1~2年,未出现耳鸣复发.结论 源于乙状窦憩室的搏动性耳鸣可通过血管内治疗治愈.单纯乙状窦憩室可应用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乙状窦憩室合并静脉窦狭窄的患者可应用静脉窦支架置入治疗.

    作者:曹向宇;张荣举;王君;刘新峰;杜志华;冯慧敏;李宝民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白藜芦醇通过沉默调节蛋白1-Beclin1信号通路对衰老心肌自噬功能的影响

    目的 观察白藜芦醇对衰老心肌自噬功能的影响并对其分子机制进行探讨.方法 C57BL/6小鼠分为4月龄组、22月龄组,白藜芦醇组(22月龄加白藜芦醇处理),每组6只.分别用Western blot检测各组小鼠心肌LC3B蛋白表达;免疫共沉淀检测各组心肌Beclin1蛋白乙酰化程度;荧光定量检测各组心肌内沉默调节蛋白1(SIRT1)活性.培养H9C2心肌细胞小片段干扰RNA(siRNA)干涉Beclin1基因后,转染绿色荧光蛋白标记的LC3(GFP-LC3)腺病毒,观察心肌细胞中GFP-LC3的数量.结果 4月龄组、22月龄组、白藜芦醇组心肌细胞SIRT1相对活性分别为(100.00±6.21)%、(74.60±7.85)%、(112.30±8.43)%;LC3Ⅱ/LC3 Ⅰ蛋白表达分别为1.000±0.046、0.524±0.038、0.837±0.044.与4月龄组比较,22月龄组上述指标降低;与22月龄组比较,白藜芦醇组上述指标升高,有统计学差异(P<0.05).与4月龄组比较,22月龄组心肌Beclin1乙酰化程度增加,但白藜芦醇能够逆转这种改变.siRNA干涉Beclin1表达后,H9C2心肌细胞内GFP-LC3颗粒增加(P<0.05),加白藜芦醇后GFP-LC3颗粒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 白藜芦醇可能通过SIRT1-Beclin1信号通路提高衰老心肌自噬.

    作者:吴冰;王艳春;张健;黄慧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环肺静脉消融疗效及空白期房性心律失常对术后复发的预测价值

    目的 探讨三维标测系统指导下降发性心房颤动(房颤)患者环肺静脉线性消融疗效及空白期房性心律失常对术后复发的预测价值.方法 选择60例阵发性房颤患者,均进行双侧环肺静脉线性消融治疗,术后长期观察和随访,对比观察空白早期(术后1个月)、空白晚期(术后2~3个月)和空白期后(>3个月)房性心律失常复发情况.结果 60例患者均成功进行环肺静脉隔离,仅1例术中发生迷走反射.空白早期复发房颤20例,空白期后有13例未再发作;空白晚期复发房颤17例,空白期后有16例仍发作.空白晚期复发预测术后复发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和准确性均较空白早期高(88.9% vs 38.9%、97.6% vs 69.0%、94.1% vs35.0%、95.3% vs72.5%和95.0% vs 60.0%).18例复发患者中,发作时症状明显患者较术前减少(33.3% vs 88.9%),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有效患者较术前增加(66.7% vs 16.7%),房颤发作频度下降,持续时间缩短(P<0.05).结论 三维标测系统指导下对阵发性房颤患者环肺静脉消融治疗安全有效,空白晚期复发预测房颤消融术后复发的价值较高.

    作者:杨达;王岳松;董学滨;王学忠;邵旭武;方永华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液体衰减反转恢复成像与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治疗后临床神经功能转归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 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磁共振液体衰减反转恢复(FLAIR)序列出现脑实质高信号(FHP)和(或)血管高信号(FHA)与静脉溶栓后临床神经功能转归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连续收治的发病时间<4.5h,并自愿接受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82例.在溶栓前行头颅MRI检查,根据FLAIR序列上有无FHP、FHA,分为阳性组23例和阴性组59例.静脉溶栓3个月后,采用改良Rankin量表(mRS)进行临床神经功能评估.结果 阳性组患者的大动脉狭窄或闭塞、入院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和基线弥散加权成像(DWI)缺血损害体积明显高于阴性组(P<0.05,P<0.01).阳性组14例FHP,16例FHA,7例FHP合并FHA.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神经功能恢复不良的影响因素有高血压(OR=0.04,95%CI:0.00~0.50,P=0.012)、入院时NIHSS(OR=1.32,95% CI:1.08~1.57,P=0.005)、1个FLAIR高信号(OR=6.21,95%CI:1.05~36.65,P=0.044)和FHP合并FHA(OR=14.45,95%CI:1.32~158.51,P=0.029).结论 急性脑梗死患者早期头颅MRI FLAIR序列出现FHP和(或)FHA是预测急性脑梗死患者溶栓治疗后临床转归简单、易操作的方法.

    作者:符雪涛;周龙江;张新江;刘振生;褚澄 刊期: 2017年第02期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主管: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

主办: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