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敏艳;路阳;俞俊杰;严海浪;徐煜飞;蔡辉;马占龙
目的 探讨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血清脂蛋白(a)、同型半胱氨酸及胱抑素C水平变化及临床价值.方法 选取冠心病患者932例,根据其是否同时合并糖尿病,分为冠心病组478例,联合组454例(冠心病合并糖尿病).同期选取健康体检者440例作为对照组.对所有受试者进行血清脂蛋白(a)、同型半胱氨酸及胱抑素C测定,同时描绘ROC曲线,观察上述因子单项检测及联合检测在辅助诊断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中的临床意义.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冠心病组和联合组血清脂蛋白(a)、同型半胱氨酸及胱抑素C水平明显升高(P<0.01).与冠心病组比较,联合组血清脂蛋白(a)、同型半胱氨酸及胱抑素C水平明显升高[(298.45±41.80)mg/L vs (220.80±28.48)mg/L,(23.20±3.25)弘mol/L vs (15.09±3.68) μmol/L,(1.67±0.15)mg/L vs (1.39±0.18)mg/L,P<0.01].相关性分析显示,动脉硬化指数与TC、TG、LDL、脂蛋白(a)、同型半胱氨酸及胱抑素C呈正相关,与HDL呈负相关(P<0.05,P<0.01).脂蛋白(a)、同型半胱氨酸及胱抑素C均可作为诊断冠心病合并糖尿病的指标.且联合检测在敏感性、特异性等方面均优于脂蛋白(a)、同型半胱氨酸及胱抑素C单项指标检测.结论 临床上可通过对血清脂蛋白(a)、同型半胱氨酸及胱抑素C水平的联合检测,评估冠心痛合并糖尿病的严重程度,指导预后及治疗.
作者:任聪慧;孙经武;刘成洲;郎军涛 刊期: 2017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非冠心病患者白细胞端粒长度与阵发性心房颤动(房颤)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2014年5月~2016年1月在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心脏科行冠状动脉造影术检查住院治疗的患者138例,根据诊断分为非房颤组88例和阵发性房颤组50例.抽取外周血并提取DNA,通过实时聚合酶链反应测量白细胞端粒长度,标化为端粒/单基因比值,记录并比较患者基线资料,采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二者相关性.结果 与非房颤组比较,阵发性房颤组心力衰竭、体质量指数、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明显升高,他汀类药物使用比例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0).阵发性房颤组白细胞端粒较非房颤组更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28(0.11,0.71)vs 0.20(0.06,0.46),P=0.100].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白细胞端粒长度与阵发性房颤无相关性(OR=1.498,95%CI:0.924~2.426,P=0.100),调整年龄、体质量指数、D-二聚体及纤维蛋白原等混杂变量后,白细胞端粒长度与阵发性房颤无相关性(OR=0.960,95%CI:0.124~7.404,P=0.970).结论 非冠心病患者白细胞端粒长度与阵发性房颤发病无相关性.
作者:张妮潇;樊翀;梁雪;李广平;刘彤 刊期: 2017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在社区一般人群中血同型半胱氨酸(Hcy)对N末端B型钠尿肽前体(NT-proBNP)所代表的心功能不全的影响.方法 纳入北京市石景山区首钢社区参加健康调查的一般人群1497例,根据Hcy水平分为高Hcy组499例和Hcy正常组998例.检测身高、体质量、体质量指数(BMI)、血压、TC、TG、LDL-C、HDL-C、空腹血糖、Hcy及肌酐等指标,分析Hcy对NT-proBNP的影响.结果 高Hcy组NT-proBNP水平较Hcy正常组显著升高[(72.07±146.54)ng/L vs (51.01±103.04)ng/L,P=0.000].多元逐步线性回归分析显示,lnHcy与心功能不全的特异性指标NT-proBNP呈正相关(B=0.090,95%CI:0.018~0.163,P=0.015).结论 在社区一般人群中血Hcy与NT-proBNP呈独立正相关,提示高Hcy血症是心功能不全的独立危险因素.
作者:朱兵;曹瑞华;秦爱梅;王亮;骆雷鸣 刊期: 2017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ACEF评分对年龄≥75岁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直接PCI短期临床获益的价值.方法 连续收集2011年11月~2014年1月在阜外医院心内科住院的STEMI并行直接PCI患者104例,依据患者入院时ACEF评分分为低中危组18例,ACEF评分0.97~1.27(1.18±0.09)分,高危组86例,ACEF评分1.28~4.30(1.63±0.05)分.主要结局是30 d全因病死率和1年全因病死率.单因素Cox回归模型分析低中危组和高危组与结局的相关性.通过ROC曲线评价ACEF评分系统预测30 d及1年病死率.结果 低中危组脑梗死、LVEF明显高于高危组[33.3% vs 8.1%,P=0.003;(64.8±6.3)% vs (50.8±8.6)%,P=0.001],年龄、身高、男性[(76.1±1.9)岁vs (78.3±3.6)岁,P=0.001;(1.6±0.1)m vs (1.7±0.1)m,P=0.048;38.9% vs67.4%,P=0.023]明显低于高危组.ACEF评分系统预测30 d病死率和1年病死率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是0.669和0.680.单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高危组30 d和1年死亡风险与低中危组无显著差异(HR=1.251,95%CI:0.151~10.387,P=0.430;HR=0.836,95%CI:0.177~3.935,P=0.820).结论 基于临床变量的ACEF评分对于在这一特定人群中缺乏进一步危险分层和评价预后的能力.
作者:叶绍东;李琳;孙中伟;胡小莹;丰雷;慕朝伟;邱洪;吴永健 刊期: 2017年第12期
目的 对收集的肥厚型心肌病(hypertrophic cardiomyopathy)家系的致病基因进行突变位点分析,阐明基因型与临床表型的关系.方法 利用靶向外显子捕获测序的方法对肥厚型心肌病先证者的30个肥厚型心肌病相关的基因进行全外显子扩增和高通量测序,进一步通过Sanger测序法在该家系内及另选择200例健康志愿者进行验证,确定该家系患者的致病突变.对肥厚型心肌病的家系调查资料包括临床表现、体格检查、心电图及超声心动图或心脏核磁共振检测结果.结果 该家系12例有血缘关系的研究对象中4例携带MYH7基因c.G2389A杂合突变(A797L).4例携带TTN基因c.G10306T杂合无义变异(E3436X).3例携带GLA基因c.G196C杂合突变,该突变位点位于GLA基因的第2号外显子并使66位的谷氨酸变为谷氨酰胺.该家系先证者同时携带上述3种突变基因,先证者肥厚型心肌病发病早,临床症状重,彩色超声显示室间隔梭形肥厚(厚度为24 mm),心肌回声斑点状增强,心肌纹理排列紊乱,运动减弱,心脏核磁共振显示室间隔及毗邻前壁增厚,延迟强化室间隔心肌壁内可见轻度晕状强化.结论 MYH7基因c.G2389A突变可能是肥厚型心肌病的致病突变,携带复合突变的家系成员心肌病发病早、表型重.
作者:邢晓博;王芳;刘福颂;宋雷;赵雯娜;张克传;刘杰;朱玉召;尚兴福 刊期: 2017年第12期
目的 通过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伴阵发性心房颤动(房颤)患者进行筛查,研究反复多次心电图检测的方法是否可以提高其筛查阳性率.方法 选择2016年1月1日~12月31日南京卒中注册系统中既往无房颤史的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患者745例,志愿配合加强心电图检测的患者277例作为实验组,行常规检查之外连续4d加强普通心电图检测,并分析心电图结果.同时期其他无房颤史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患者468例作为对照组.比较2组阵发性房颤发生率.结果 2组年龄、性别、高血压、糖尿病、吸烟、饮酒、脑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史、白细胞计数、TG、国际标准化比值、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和CHADS2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阵发性房颤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9.0% vs 3.8%,P=0.003).结论 心电图反复多次检测可以明显提高老年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阵发性房颤检出率.
作者:王金晶;熊云云;杨昉;刘玲;郭芮兵;刘新峰 刊期: 2017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心电图定义的左心室肥厚(LVH)与脑血流动力学指数(CVHI)变化及脑卒中发病风险的关系.方法 从上海市奉贤区某镇脑血管病危险因素队列研究人群中,选择年龄≥65岁的调查者1720例,并分为LVH组101例和对照组1619例,对2组基线调查过程中收集的危险因素、LVH、CVHI等信息及其与脑卒中发病风险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 LVH组和对照组CVHI分别为(56.83±32.01)分和(72.17±29.52)分,CVHI<75分的比例分别为66.3%和42.4%,改良Framingham卒中风险(FSP)评分分别为(17.22±4.12)分和(11.03±3.65)分,2组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1).LVH组除左侧大流速外,右侧大流速、双侧平均血流量、小流速、平均流速等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双侧外周阻力、脉搏波速等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LVH、CVHI和FSP评分预测脑卒中发病风险的相对危险度分别为1.69(95%CI:0.76~3.73)、3.17(95%CI:1.81~5.54)和1.35(95%CI:0.67~2.71).控制年龄、性别及3个预测因素间的相互影响后,仅CVHI为脑卒中的独立预测因素.结论 LVH有可能导致CVHI明显异常,CVHI是脑卒中的独立预测因素.
作者:王艳;黄久仪;陈庆华;陈海英;周瑛;曹奕丰;郭吉平;杨永举;俞学海 刊期: 2017年第12期
目的 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后胃肠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2014年8月~2016年8月因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并发胃肠功能障碍住院的患者81例,随机分为西医组40例,中西医结合组41例,西医组给予抑酸药及胃肠动力药,中西医结合组在西医治疗的基础上给予中医治疗.观察患者粪便性状、肠鸣音变化、腹胀变化、耐受肠内营养状况以及住院时间.结果 西医组和中西医结合组患者临床痊愈率、总有效率比较有显著差异(70.0% vs 90.2%,P<0.05).西医组能耐受肠内营养的平均时间为(4.89±1.07)d,中西医结合组为(2.45±0.91)d,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西医组平均住院时间为(17.00±2.40)d,中西医结合组平均住院时间为(15.16±1.60)d,2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中西医结合能够有效改善脑卒中后胃肠功能障碍,疗效较单纯西医治疗更佳.
作者:王会民;杨松琪;张艳秋;邵义泽 刊期: 2017年第12期
目的 运用ROC曲线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老年动脉粥样硬化性肾动脉狭窄(ARAS)程度的准确性.方法 应用多普勒超声检测259例老年ARAS患者(共462支)肾动脉收缩期峰值流速(PSV)和叶间动脉峰值流速等血流动力学指标;计算肾动脉与腹主动脉PSV比值(RAR)、肾动脉与叶间动脉PSV比值(RIR),以肾动脉造影为金标准,绘制ROC曲线,比较各血流参数特征.结果 PSV、RAR、RIR诊断中度狭窄和重度狭窄阈值分别为158 cm/s和248 cm/s、2.0和4.2、5.05和10.67,采用158 cm/s≤PSV<248 cm/s,2.0≤RAR<4.2,5.05≤RIR<10.67诊断中度狭窄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91.2%和89.7%、92.9%和86.2%、95.5%和86.2%;采用PSV≥248 cm/s、RAR≥4.2、RIR≥10.67诊断重度狭窄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92.0%和85.0%、90.0%和80.0%、93.0%和85.0%.结论 PSV、RAR、RIR可能是准确评估ARAS程度的参数.
作者:张春莉;刘琨;陈飞;王氡;何艳;黄慧 刊期: 2017年第12期
1临床资料患者男性,78岁,主因“间断咳喘1周”入院.患者入院前1周感冒后出现咳嗽、咳白痰,活动后胸闷气喘,平卧时加重,夜间平卧入睡困难,尿少.就诊于我院急诊,心电图提示心房颤动,左前分支传导阻滞,V1~3导联呈rS型,Ⅰ、aVL、Ⅱ、Ⅲ、aVF、V4~6导联T波低平双向,V4~5导联ST段压低0.2~0.3 mV(图1).既往患高血压21年.查体:体温36.4℃,脉搏94/min,呼吸频率18/min,血压127/90 mm Hg(1 mm Hg=0.133 kPa),半卧位,口唇发绀,颈静脉无充盈,双肺呼吸音粗,未闻及干、湿性哕音,心界扩大,第一心音强弱不等,心律绝对不齐,心率100/min,双下肢水肿(+).入院诊断:陈旧性前间壁心肌梗死?心房颤动、心力衰竭.给予抗凝、改善心功能治疗.入院查B型钠尿肽1.83 μg/L.
作者:皮淑芳;刘迎午;彭文近;王东;黄雷 刊期: 2017年第12期
目的 分析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腱糖蛋白C(TNC)变化及临床意义,探讨其在脑缺血性炎性病理损伤中的可能机制.方法 选择发病<1d的符合入选标准的急性脑梗死患者38例为试验组,同时收集年龄和性别相匹配的同期健康体检者28例为对照组,试验组发病第1天,对照组体检时抽血,采用Luminex法测定血清TNC水平.试验组随机选24例患者进行血清TNC水平动态观察(发病第5天抽血复查).还分析试验组TOAST病因分型为大动脉粥样硬化型脑梗死的20例患者中,不稳定斑块8例和稳定斑块12例血清TNC水平.结果 试验组血清TNC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594.17±158.14)ng/L vs(504.98±110.80)ng/L,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试验组24例患者发病第5天较第1天血清TNC水平明显下降[(632.61±165.27)ng/L vs (657.90±133.02)ng/L,P<0.05],且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大动脉粥样硬化型患者不稳定斑块血清TNC水平明显高于稳定斑块[(684.90±95.45) ng/L vs (519.21±149.69) ng/L,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TNC水平升高,可能参与了脑缺血病理损伤及神经修复.
作者:陆敏艳;路阳;俞俊杰;严海浪;徐煜飞;蔡辉;马占龙 刊期: 2017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热休克蛋白90(HSP90)在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机制及丹参多酚酸盐干预的影响.方法 采用线栓法制作SD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选用健康雄性SD大鼠75只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抑制剂组、丹参多酚组及联合组,每组15只.对照组仅暴露左颈总动脉及颈内外动脉后缝合皮肤.模型组建立缺血再灌注模型,抑制剂组、丹参多酚组及联合组分别于建立缺血再灌注模型后给予抑制剂、丹参多酚酸盐及抑制剂联合丹参多酚酸盐.比较各组脑梗死体积,Western blot法测定HSP90、蛋白激酶B(Akt)、磷酸化Akt(p-Akt)变化.结果 与模型组比较,对照组和丹参多酚组脑梗死体积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 mm3和(163.11±9.12)mm3 vs (268.92±14.36)mm3,P<0.05].与联合组比较,抑制剂组脑梗死体积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37.13±11.11)mm3 vs (219.08±7.44)mm3,P<0.05].与模型比较,对照组HSP90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降低,丹参多酚组HSP90的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对照组和抑制剂组p-Akt蛋白表达明显降低,丹参多酚组p-Akt蛋白表达显著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与丹参多酚组比较,联合组p-Akt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SP90可能通过Akt/p-Akt通路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中发挥神经保护作用.
作者:刘湘玉;杨剑文;彭文娟;蒋隽 刊期: 2017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内质网应激(ERS)相关葡萄糖调节蛋白78(GRP78)和增强子结合蛋白环磷酸腺苷反应元件结合转录因子同源蛋白(CHOP)在阿霉素诱导的急性心肌损伤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 将8~10周雄性野生型C57BL/6J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与阿霉素组,每组20只,阿霉素组小鼠腹腔注射大剂量阿霉素(20 mg/kg)诱导急性心肌损伤模型,对照组小鼠给予腹腔注射等量生理盐水.检测2组小鼠LVEF以及左心室短轴缩短率(LVFS)等心功能指标,记录体质量、心质量,心肌组织行苏木精-伊红染色.采用Real time-PCR和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小鼠心肌组织GRP78、CHOP、Bax及Bcl-2 mRNA和蛋白表达.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阿霉素组小鼠体质量、心脏质量、LVEF及LVFS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9.92±0.80)g vs (24.34±1.29)g,(96.58±8.37)mg vs(122.37±6.72)mg,(68.67±3.39)% vs (84.20±2.91)%,(27.10±1.24)% vs (39.96±3.53)%,P<0.01].组织病理结果显示阿霉素组小鼠心肌细胞排列紊乱,细胞质空泡化,心肌纤维扭曲,断裂.与对照组比较,阿霉素组小鼠心肌组织中GRP78、CHOP及Bax表达明显上调(P<0.05),Bcl-2表达明显降低(P<0.05),Bax/Bcl-2显著升高(P<0.05).结论 ERS可能通过调控心肌细胞凋亡,参与阿霉素诱导的急性心肌损伤过程.
作者:万军;王震;叶晶;吉庆伟;刘伶;施莹;林英忠 刊期: 2017年第12期
目的 分析因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病窦)或高度房室传导阻滞置入双腔起搏器患者心房颤动(房颤)及无症状房颤的发生情况及其相关影响因素.方法 选择因病窦及高度房室传导阻滞首次置入双腔起搏器的患者515例,其中病窦组221例,其中房颤106例,非房颤115例;房室传导阻滞组294例,其中房颤103例,非房颤191例.以起搏器置入指征、是否发生房颤及房颤发生时有无症状,分别比较患者的临床资料、房颤及无症状房颤的发生情况及影响因素.结果 515例患者中,房颤发生率为40.6%.房室传导阻滞组心室起搏、左心室舒张末内径较病窦组明显升高(P<0.01).房颤患者年龄、冠心病、心房起搏、左心房内径较非房颤患者明显升高(P<0.05,P<0.01).无症状房颤患者年龄、冠心病和心室起搏较症状房颤患者明显升高(P<0.05,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心房起搏、胺碘酮药物史是房颤的危险因素;而年龄(OR=0.957,95%CI:0.925~0.990,P=0.011)、心室起搏(OR=0.982,95%CI:0.972~0.992,P=0.000)是无症状房颤的危险因素.结论 起搏器可以连续有效的监测房颤发作,尤其是无症状房颤发作.
作者:王帆;李树岩 刊期: 2017年第12期
目的 本研究应用快速磁共振扩散峰度成像(DKI)序列探究各时期脑梗死患者弥散参数的演变规律.方法 选取2014年11月~2016年2月在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住院的脑梗死患者69例,于发病6 h~6个月采集1次或多次快速DKI数据,勾画梗死灶范围,测定病变侧及正常侧的平均扩散峰度(MK)、平均扩散系数(MD)及表观扩散系数(ADC),其相对变化率分别用rMK、rMD、rADC表示.结果 在急性期脑梗死患者中,35例患者弥散加权成像显示为均匀高信号,其中22例患者MK显示为不均匀高信号.有29例患者MK显示病灶范围小于MD显示范围.急性期、亚急性期脑梗死患者病变侧MK较正常侧明显升高(1.61±0.28 vs 1.00±0.22,1.59±0.47 vs1.00±0.21,P<0.01),慢性期病变侧MK则明显低于正常侧(0.79±0.24 vs 0.99±0.18,P<0.01).急性期、亚急性期病变侧与正常侧比较,rMK变化幅度较rMD、rADC变化幅度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快速DKI在诊断各期脑梗死的临床可行性,对临床早期、准确判断梗死灶范围及缺血程度有指导意义.
作者:单艺;李承旭;钱天翼;张苗;马青峰;卢洁;李坤成 刊期: 2017年第12期
自1980年,超过70个国家的肥胖症患病率翻了一番,而且其他国家大多数肥胖患者比例也不断增加[1].肥胖是老年心脑血管病(包括高血压、糖尿病、心力衰竭、冠心病和脑卒中等)明确的危险因素,肥胖与老年心脑血管病相关;老年心脑血管病是全球范围内老年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2].但有研究显示,在老年心脑血管病患者中,与正常体质量比较,超重和肥胖者的预后好;老年心脑血管病患者体质量指数与死亡危险呈U形曲线.提示包括心力衰竭、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和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体质量指数(BMI)高者,其短期和长期死亡危险低.有学者将这种现象称之为“肥胖悖论”[3].老年心脑血管病患者是否真的存在肥胖悖论?发生肥胖悖论的可能机制和影响因素有哪些?这已引起人们的困惑和思考.
作者:郑刚 刊期: 2017年第12期
目的 研究老年骨折患者保守治疗期间谵妄的发生情况,分析其危险因素.方法 选择2012年1月~2016年12月住我院南楼的老年骨折保守治疗患者152例,记录基本资料和相关检查指标.采用意识模糊评估法评估患者是否发生谵妄,于骨折后30 d内每2d评估1次,分析患者发生谵妄的危险因素.结果 152例患者中62例(40.8%)发生谵妄,58.1%在骨折后10 d内发生谵妄,以混合型谵妄为主(46.8%),随时间延长,活动过少型谵妄逐渐增多.谵妄多发于多发肋骨骨折和髋部骨折,多因素回归分析提示,腔隙性脑梗死(OR=0.122,95%CI:0.017~0.887,P=0.038)、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3级(OR=9.061,95%CI:1.484~55.340,P=0.017)、疼痛评分(OR=5.554,95%CI:1.630~18.922,P=0.006)、全身性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OR=10.640,95%CI:1.401~80.822,P=0.022)、C反应蛋白(OR=1.221,95%CI:1.047~1.425,P=0.011)是老年骨折患者发生谵妄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谵妄是老年多发肋骨骨折或髋部骨折后常见的并发症,骨折后谵妄初发窗口期长,大部分在骨折后10 d内,后期以活动过少型谵妄为主.多发腔隙性脑梗死、ASA分级≥3级、剧烈疼痛、SIRS状态、C反应蛋白升高是老年非颅骨骨折患者发生谵妄的独立危险因素.
作者:卢文宁;高德伟;王蓉;张丽萍 刊期: 2017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Essen卒中风险评分量表(Essen stroke risk score,ESRS)与冠心痛的相关性.方法 连续性收集2015年7月1日~2016年12月31日在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综合内科住院并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的患者146例,其中冠心病组105例(血管狭窄≥50%),非冠心病组41例(血管狭窄<50%).收集2组患者的临床、实验室和影像学资料,包括ESRS.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并绘制ESRS诊断冠心病的ROC曲线.结果 冠心病组年龄、高血压、糖尿病、心肌梗死、ESRS、空腹血糖水平明显高于非冠心病组(P<0.05,P<0.01).冠心病组与非冠心病组性别、吸烟、饮酒、血脂异常、心房颤动、其他心脏病、外周动脉病、脑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C、TG、LDL-C、HDL-C以及尿酸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ESRS与冠心病独立相关(OR=2.070,95%CI:1.473~2.908,P<0.01).ESRS诊断冠心病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743(95%CI:0.651~0.834,P<0.01).当ESRS=2分时,Youden's指数大,其敏感性为80.95%,特异性为58.54%.结论 ESRS与冠心病存在相关性,可用于预测冠心病的发生,当ESRS≥2时需全面评估有无冠心病.
作者:祝小霞;杨二丽;丁旵东 刊期: 2017年第12期
目的 应用临床特征和磁敏感分析脑淀粉样血管病(cerebral amyloid angiopathy,CAA)相关脑叶出血,旨在提高临床对其的诊断能力.方法 收集2013年4月1 5日~2015年7月19日在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CAA相关脑叶出血患者34例,行头颅MRI T2加权、梯度回旋波T2加权及磁敏感加权成像,人口统计学和临床资料来源于病历记录,基本信息包括年龄、性别、既往史(高血压、糖尿病、抗血小板药物的使用等)和临床表现.结果 34例患者中,进行性痴呆、记忆功能下降5例;癫痫起病4例;既往有脑出血7例;高血压18例.头颅磁敏感加权成像显示,出血形态有圆形、卵形、卵圆形,出血位于顶叶、枕叶、额叶和颞叶,单脑叶出血7例和多脑叶出血27例.结论CAA相关脑叶出血临床特点存在高度异质性,磁敏感加权成像磁共振检查在CAA临床方面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和推广价值.
作者:伏红霞;王琛 刊期: 2017年第12期
心房颤动(房颤)是临床常见的快速型心律失常,随人口老龄化的到来,房颤发病率逐年升高.据估计到2030年,欧洲将有1400万以上的房颤患者.年龄>20岁的人群中,房颤发生率约为3%[1-2].房颤增加脑卒中、心力衰竭的发生率,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甚至导致死亡.ESC发布的《2016年ESC/EACTS心房颤动管理指南》强调了房颤的早期诊断与治疗;对CHA2 DS2-VASc评分≥2分的患者建议接受口服抗凝药物,优先选用新型口服抗凝药物(OAC),而不建议阿司匹林治疗;放宽了导管消融治疗房颤的适应证;强调了房颤综合管理[3].
作者:王玉堂 刊期: 2017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