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老年代谢综合征患者冠状动脉狭窄程度与蛋白酶体20S的相关性

魏芳;王华亭;刘振东;赵颖馨;栾萌

关键词:代谢疾病, 冠状动脉狭窄, 蛋白酶体内肽酶复合物, 冠状血管造影术, 肿瘤坏死因子α
摘要:目的 探讨老年代谢综合征(MS)患者冠状动脉狭窄程度与蛋白酶体20S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行冠状动脉造影术的老年MS患者204例,根据造影结果分冠心病组103例和非冠心病组101例.评估各支冠状动脉狭窄病变程度,检测蛋白酶体20S水平、活性及TNF α.结果 与非冠心病组比较,冠心病组蛋白酶体20S水平、活性及TNF-α明显升高(P<0.01).冠心病患者Gensini积分及TNF-α与蛋白酶体20S(r=0.484,r=0.352,P<0.01)和活性(r=0.417,r=0.396,P<0.01)呈显著正相关.回归分析显示,Gensini积分和TNF-α是蛋白酶体20S水平及活性的主要影响因素.结论 老年MS患者冠状动脉狭窄程度与蛋白酶体20S水平及活性密切相关.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相关文献
  • 老年糖尿病患者血清胱抑素C水平与原发性高血压相关性研究

    目的 探讨老年糖尿病患者血清胱抑素C水平与原发性高血压发病的关系.方法 选择老年糖尿病患者538例,根据血压情况分为高血压组347例和对照组191例.根据高血压分级,将347例患者分高血压1级32例、高血压2级85例和高血压3级23例.收集患者一般临床资料,检测胱抑素C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高血压组年龄、吸烟、体质量指数(BMI)、血压显著增高(P<0.05),高血压3级患者年龄、BMI、收缩压、舒张压、胱抑素C、高敏C反应蛋白、N末端B型钠尿肽前体(NT-proBNP)明显升高(P<0.05);高血压1级和高血压2级患者收缩压、舒张压明显升高(P<0.05);与高血压1级比较,高血压3级患者胱抑素C明显升高(P<0.05).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年龄、吸烟、BMI、肌酐、胱抑素C、NT-proBNP与高血压相关.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年龄、吸烟史、BMI和血清胱抑素C与高血压发病有关.结论 随着老年糖尿病患者血清胱抑素C水平的升高,高血压发生率有升高趋势,提示胱抑素C可能是老年糖尿病患者合并高血压的独立危险因素.

    作者:赵坤;蔡双兵;肖丹;郜攀;司良毅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脑桥梗死患者的临床特征与头颅磁共振影像对比分析

    目的 总结脑桥梗死的临床及影像特点,探讨不同类型脑桥梗死的发病机制.方法 选取脑桥梗死患者45例(脑桥梗死组),行头颅磁共振平扫、弥散加权及磁共振血管造影,根据MRI所见责任病灶将脑桥梗死分型,对不同类型脑桥梗死合并基底动脉主干硬化、狭窄的比例进行分析.另取非脑梗死患者60例为对照组,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脑桥梗死危险因素.结果 脑桥梗死高危因素logistic显示,高血压(P=0.029)、糖尿病(P=0.002)、颈动脉硬化(P=0.000)是脑桥梗死独立危险因素.脑桥梗死中旁正中动脉梗死(A型)和分水岭区梗死(D型)发病率高,分别为19例(42.2%)和16例(35.6%).主要临床表现为偏侧肢体无力(73.3%)、构音不良(55.6%)和偏侧肢体痛觉减退(28.9%)等.53.3%的患者缺乏脑干受损的表现,而类似大脑半球梗死.D型脑桥梗死合并基底动脉主干硬化、狭窄比例明显高于A型(P=0.004).结论 脑桥梗死主要以旁正中动脉和分水岭区梗死为主,仅根据临床表现定位易发生偏差,需行头颅MRI加以辨识;脑桥分水岭区梗死常提示可能基底动脉主干硬化和狭窄,旁正中动脉梗死则多为小动脉闭塞所致.

    作者:马玉宝;徐全刚;崔荣太;张家堂;于生元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分子影像学在阿尔茨海默病诊断及鉴别诊断中的价值

    目的 探讨11C标记的匹兹堡复合物B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11C-PIB-PET)在阿尔茨海默病(AD)诊断及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选择不同类型痴呆患者11例,其中AD患者6例,路易体痴呆(DLB)患者2例,额颞叶变性(FTLD)患者2例,血管性痴呆(VaD)患者1例,另选智能正常老年人10例.所有入选者行11C-PIB-PET,采集受试者图像并进行分析.结果 AD患者11C-PIB-PET视觉观察下皮质放射性滞留明显,各脑区与小脑标准吸收值之比2.63~3.08,正常老年人、DLB、FTLD、VaD患者11C-PIB-PET视觉观察下皮质放射性滞留不明显,且各脑区与小脑标准吸收值之比相似.结论 11C-PIB-PET在AD诊断及鉴别诊断中有重要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刘慧慧;孙虹;刘赛男;姜磊;郭艳娥;周波;徐白萱;李灿;贾建军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全脑血管造影术后患者中性粒细胞明胶酶相关脂质运载蛋白变化的研究

    目的 观察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DSA)后患者血中性粒细胞明胶酶相关脂质运载蛋白(NGAL)的变化,以及与血肌酐、尿微量白蛋白(U MA)的关系.方法 选择行DSA的患者60例,分别于术前、术后6、24和48 h行NGAL、血肌酐和U-MA检测.结果 与术前24 h比较,术后6 h NGAL明显升高,术后48h血肌酐、U-MA明显升高;与术后6h比较,术后24和48h NGAL明显降低,术后48 h血肌酐、U-MA明显升高;与术后24 h比较,术后6 h NGAL明显升高,术后48h血肌酐、U-MA明显升高(P<0.01).血NGAL与血肌酐(r=0.605,P=0.00)、U-MA(r=0.593,P=0.00)均有相关性.结论 测定血液中NGAL的变化可早期发现DSA后患者肾功能的异常.

    作者:王姝;王大成;李雄新;莫英绪;米红;罗世旺;陈锦艳;郑婵新;黄文利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高血压伴反复晕厥一例

    1 临床资料患者男性,60岁,主因“高血压1 0年,间断晕厥2年”入院.患者10年前发现血压升高,高达160/100 mm Hg(1 mm Hg=0.133 kPa),因血压控制不满意多次调整降压方案,入院前服美托洛尔12.5 mg,2次/d,贝那普利10 mg,1次/d,非洛地平5 mg,1次/d,血压控制在130~140/90~100 mm Hg.2年前于行走中突发黑矇,之后出现意识丧失,数秒后意识完全恢复,数分钟后呕吐1次,余无其他不适,可恢复正常活动.之后每间隔数月出现上述症状共4次,症状与第1次基本相同,发作前均无心悸、胸痛、头晕等不适.其中3次发生于坐位休息时,意识恢复后有恶心、便意.入院前1个月在外院行超声心动图检查发现左心房、左心室扩大,左心室舒张末内径58 mm,室壁对称性增厚12mm,室壁弥漫性运动减弱,LVEF 45%;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未见异常.为明确诊断收入我院.

    作者:于扬;盛琴慧;丁文惠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代谢综合征研究现状及展望

    代谢综合征(metabolic syndrome,MS)是指肥胖、胰岛素抵抗、糖调节受损或2型糖尿病、血脂异常、高血压、高尿酸血症及微量白蛋白尿等多种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在个体内聚集的状态,并终导致心脑血管疾病发生和发展的临床综合征.随着人类生活方式和饮食结构的改变,MS的患病率正在全球范围内迅速增加,严重影响人类的生活质量.因此,2005年国际糖尿病联盟提出了第一个全球性MS的新诊断标准,并达成共识.据此估计,目前全世界约有1/4的人口患有MS.我国MS的患病率为16.5%,年龄标化后男女患病率分别为10.0%和23.3%,且有北方患病率高于南方,城市高于农村的特点[1].

    作者:刘志民;刘子毓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低血糖对急性心肌梗死后内质网应激介导心肌细胞凋亡的作用和机制研究

    目的 通过体内大鼠模型观察低血糖水平对内质网应激(ERS)感受蛋白及凋亡信号分子表达的影响.方法 将Wister大鼠40只中随机选20只结扎左冠状动脉前降支建立大鼠急性心肌梗死(AMI)模型;另20只为假手术,再随机分为正常血糖假手术组(SN组)、正常血糖AMI组(MN组)、低血糖假手术组(SL组)、低血糖AMI组(ML组),每组10只.建立术前低血糖模型,术后24 h处死取材,评估大鼠心肌细胞凋亡程度、检测心肌组织中葡萄糖调节蛋白78/免疫球蛋白结合蛋白(GRP78/BIP)、蛋白激酶R样内质网激酶(PERK)和C/EBP同源蛋白(CHOP)及Caspase-12的表达情况.结果 ML组及MN组心肌细胞凋亡指数[(29.36±2.15)%0、(20.27±2.80)%]明显高于SN组和SL组[(1.82±0.83)%、(1.97±0.96)%,P<0.05]; MN组和ML组GRP78、PERK、CHOP及Caspase-12的表达明显高于SN组和SL组(P<0.01);MN组与ML组PERK表达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AMI前低血糖水平激活了ERS诱导的细胞凋亡通路;内质网特异性标记蛋白表达与心肌细胞凋亡变化规律一致,ERS通路可能参与了大鼠AMI后心肌细胞凋亡的调控.

    作者:潘国忠;杨士伟;周玉杰;高松涛;陈淑燕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老年代谢综合征患者冠状动脉狭窄程度与蛋白酶体20S的相关性

    目的 探讨老年代谢综合征(MS)患者冠状动脉狭窄程度与蛋白酶体20S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行冠状动脉造影术的老年MS患者204例,根据造影结果分冠心病组103例和非冠心病组101例.评估各支冠状动脉狭窄病变程度,检测蛋白酶体20S水平、活性及TNF α.结果 与非冠心病组比较,冠心病组蛋白酶体20S水平、活性及TNF-α明显升高(P<0.01).冠心病患者Gensini积分及TNF-α与蛋白酶体20S(r=0.484,r=0.352,P<0.01)和活性(r=0.417,r=0.396,P<0.01)呈显著正相关.回归分析显示,Gensini积分和TNF-α是蛋白酶体20S水平及活性的主要影响因素.结论 老年MS患者冠状动脉狭窄程度与蛋白酶体20S水平及活性密切相关.

    作者:魏芳;王华亭;刘振东;赵颖馨;栾萌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代谢综合征对老年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远期预后的影响

    目的 探讨代谢综合征(MS)对老年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患者远期预后的影响.方法 采用2004年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MS的诊断标准,将147例发病6h内入院的老年急性STEMI患者分为MS组79例和非MS组68例,并对其随访3年,记录基线及3年随访期的临床资料,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3年心血管性死亡的独立因素,应用Kaplan-Meier曲线分析生存率.结果 随访3年,MS组患者心血管性病死率显著高于非MS组患者(26.6% vs 11.8%,P=0.024).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Killip分级≥2级(OR=4.851,P=0.002)、白细胞介素6(OR=1.010,P=0.021)和MS(OR=2.785,P=0.048)是影响3年心血管性死亡的独立因素.Kaplan-Meier生存曲线显示,MS组患者3年生存率下降幅度显著高于非MS组(x2=4.774,P=0.029).结论 合并MS的老年急性STEMI患者预后相对较差,应加强对危险因素聚集重要性的认识,对患者进行科学、全面的评估及干预.

    作者:谭静;华琦;刘荣坤;杨峥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上海市杨浦社区老年人代谢综合征患病现状及其影响因素

    目的 了解上海市杨浦社区老年代谢综合征(MS)及其组分的患病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入选上海市杨浦区2个社区常住老年人2004例,男性705例,女性1 299例,60~69岁931例,70~79岁618例,80~89岁408例,≥90岁47例.对入选者进行MS流行病学调查,包括问卷调查、体格检查及实验室检查,MS诊断根据2013年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会建议的诊断标准.结果 MS的总体患病率为25.2%,60~69岁MS患病率为24.0%,70~79岁MS患病率为25.9%,80~89岁MS患病率为27.9%,≥90岁MS患病率为17.0%,<90岁MS患病率有随年龄递增趋势.高血压、TG、腹型肥胖、高血糖、低HDL-C血症的患病率依次为68.4%、37.0%、36.3%、26.9%、6.8%,其中男性高血压和低HDL-C血症患病率高于女性(73.2% vs 65.7%,10.8% vs 4.6%,P<0.05),缺乏运动及吸烟为患MS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 上海市杨浦社区老年人MS患病率高,男女总MS患病率无差异,强化运动和戒烟可作为预防MS发生的早期干预性策略.

    作者:顾庆;葛军;孟健;李静怡;徐凌;刘志民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老年高血压合并糖尿病前期患者肱动脉内皮功能及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变化的研究

    目的 探讨老年糖尿病前期患者肱动脉内皮功能及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的变化.方法 选择老年高血压合并糖尿病前期患者143例,根据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结果,分为O GTT正常组(NGT组)32例、单纯空腹血糖受损组(IFG组)35例、单纯OGTT受损组(IGT组)40例和IFG合并IGT组(IGR组)36例.检测4组患者的血脂、空腹血糖、空腹胰岛素(FINS)、糖化血红蛋白(HbA1c)、高敏C反应蛋白(hs-CRP)、胱抑素C、OGTT 2 h血糖(2 h PG)、2h胰岛素(2 h INS)以及肱动脉内皮功能和IMT.应用多元逐步回归分析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EDD)和IMT的影响因素.结果 与NGT组比较,IFG组、IGT组及IGR组IMT升高[(0.98±0.15)mmi、(0.99±0.14)mm、(0.99±0.16)mm vs (0.83±0.13)mm,P<0.05],EDD减低[(6.45±0.92)%、(5.60±0.95)%、(4.85±0.86)% vs (7.46±0.96)%,P<0.05,P<0.01].IFG组、IGT组及IGR组EDD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老年糖尿病前期患者的肱动脉EDD减低,颈动脉IMT增加.

    作者:李雷;杨荣礼;卢海龙;郝敬波;杨瑞玲;赵艳军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近期预后的相关分析

    目的 探讨老年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直接PCI患者近期预后的相关分析.方法 发病<12 h在我院住院且行急诊PCI的STEMI患者805例,依据年龄分为对照组533例(年龄<65岁)和老年组272例(年龄≥65岁),比较2组性别、高血压、糖尿病、发病至PCI时间、TC、TG、LDL-C、HDL-C、入院时血糖、尿酸、同型半胱氨酸、肌酸激酶同工酶酶峰等的差异.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老年组年龄、女性、双支病变、心脏不良事件明显增高,收缩压、舒张压、单支病变、TC、TG、LDL-C水平明显降低(P<0.01).回归分析显示,年龄、性别、TC为STEMI急诊PCI患者近期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老年急性心肌梗死直接PCI预后不良,冠状动脉病变多为2~3支,其中年龄、女性、急性期TC水平下降为急性心肌梗死后30 d心脏不良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

    作者:马燚;李莉;洪烨;尚小明;赵碧琼;田美荣;耿学斌;宋玉新;谭峥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高龄男性腔隙性脑梗死的严重程度与血清胆红素水平的相关性

    目的 探讨高龄(≥80岁)男性患者腔隙性脑梗死(lacunar infarction,LI)与血清胆红素水平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经头颅MRI证实的老年男性LI患者98例,根据病灶数目分为LI单发组36例和LI多发组62例.分析血清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和间接胆红素等临床资料.再根据总胆红素水平分为高水平患者35例(10.6~21.0μmol/L)和低水平患者63例(0~10.5 pmol/L),评价LI的严重程度.结果 LI单发组与LI多发组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和间接胆红素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危险因素与LI的发生无相关性(P>0.05).胆红素低水平患者与高水平患者的LI个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3 vs 4.7)个,P>0.05],校正其他危险因素后,胆红素低水平与高水平LI个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R=0.97,95%CI:0.90~1.06,P=0.50).结论 高龄男性胆红素水平与LI的严重程度无相关性.

    作者:赵娇;管维平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临床干预血糖漂移对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血管内皮指标相关性分析

    目的 探讨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波动与血管内皮功能相关指标的关系,以及在低糖饮食干预下的治疗效果.方法 选择糖尿病患者66例,分为对照组21例,低糖饮食组20例和胰岛素组25例,利用动态血糖监测系统对血糖及其血管内皮相关指标进行监测.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低糖饮食组8-异前列腺素F2α(8-iso-PGF2α)、TG、内皮素、空腹血糖、血糖水平标准差(SIB)、平均血糖波动幅度(MAGE)、昼间血糖平均绝对差(MODD)等指标明显降低(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在低糖饮食组与胰岛素组中,8-iso-PGF2α和内皮素分别与血糖相关指标HbA1c、MAGE、SIB、大血糖波动幅度(LAGE)呈正相关(P<0.05,P<0.01).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内皮素与HbA1c、LAGE、MAGE呈正相关,8-iso-PGF2α与MODD呈正相关(P<0.05).结论 低糖饮食对血糖波动有很好的控制作用,血管内皮功能相关因子8-iso-PGF2α、内皮素与血糖波动有密切的关系.

    作者:贾晓炜;贾贺堂;唐发宽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成纤维生长因子21对载脂蛋白E基因敲除小鼠脂质代谢的影响及机制

    目的 探讨外源性成纤维生长因子21(fibroblast growth factor,FGF21)对载脂蛋白E基因敲除(apoE-/-)小鼠血脂和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影响及可能机制.方法 雄性apoE-/-小鼠24只,随机分为2组:模型组12只和FGF21组12只,另外12只雄性C57BL/6J小鼠作为对照组.3组均给予高脂饮食8周诱导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采血测定血脂,通过HE和油红O染色观察斑块的形态,基因和蛋白表达分别应用实时荧光PCR和Westernblot进行检测.结果 模型组血管内膜增厚,内膜及中膜均可见巨噬细胞、细胞外脂质沉积及脂质侵蚀.与模型组比较,FGF21组TG[(1.82±0.37) mmol/L vs(2.56±0.39) mmol/L]、TC [(6.27±0.62)mmol/Lvs(9.27±0.85) mmol/L]、LDL-C[(2.73±0.26)mmol/L vs (4.37±0.77)mmol/L]明显降低,HDL-C[(1.49±0.25)mmol/L vs (0.99±0.23) mmol/L]、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mRNA[(4.753±0.648) vs (1.348±0.158)]和FGF受体1 mRNA[(145.064±33.203)vs (8.505±11.196)]明显升高(P<0.01).结论 FGF21能降低apoE-/-小鼠血脂及斑块形成,机制可能是通过增加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活化受体γ的表达.

    作者:付坤;伍熙;吕媛;柳景华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姜黄素抑制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内质网应激的研究

    目的 观察生长停滞及DNA损伤诱导基因153 (GADD153)和Caspase-12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脑组织中的动态改变及姜黄素预处理对其影响.方法 76只健康雄性Wistar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正常组3只,假手术组3只.另70只采用线栓法制作脑缺血再灌注模型,且将成功制模的54只大鼠又随机分为对照组27只,姜黄素组27只;分别于脑缺血2h再灌注12、24、72 h处理观察,每个时间点9只.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免疫荧光双标染色、Western blot检测脑组织GADD153和Caspase-12表达.结果 2组再灌注12 h GADD153表达增加,至72 h仍明显增高;Caspase-12表达24 h达高峰.免疫荧光双标染色显示,再灌注12h可见少量双标阳性细胞数,24 h双标阳性细胞数明显增多,72 h双标阳性细胞数减少.与对照组比较,姜黄素组再灌注24和72 hGADD153[(3.75±0.37) vs (4.68±0.56),(3.24±0.32)vs (4.92±0.83)]和Caspase-12[(3.25±0.15) vs (5.79±0.56),(3.04±0.22) vs (5.49±0.53)]表达明显减少(P<0.05,P<0.01).结论 GADD153和Caspase-12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脑组织表达明显增加,姜黄素可减少两者表达,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保护作用.

    作者:朱海英;孙红玉;冯光坤;殷延霞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颈动脉血管重构与斑块稳定性关系的研究

    目的 应用高分辨率磁共振成像技术,探讨颈动脉重构指数(CRI)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组织学特性及临床因素的相关性.方法 入选至少一侧颈动脉含有1.5 mm以上厚度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高血压患者46例(共74支),分为有症状组25例和无症状组21例.明确患者症状及是否服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等可能与血管重构相关的临床因素.双盲评价影像资料,采用相关与回归分析CRI与斑块内容物、纤维帽状态、标准化管壁指数及临床因素的关系.结果 有症状患者CRI明显高于无症状者(2.38±0.75 vs 2.04±0.60,P=0.038),CRI与管壁标准化指数呈正相关(r=0.47,P<0.01).斑块纤维帽破裂与完整厚比较,CRI越高纤维帽破裂概率越高(OR=4.63,95%CI:1.41~15.20,P<0.05).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高血压患者C、RI主要由管壁标准化指数和服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情况决定.结论 高血压患者颈动脉血管重构与斑块稳定性有相关性.磁共振成像监测CRI或许可以预测纤维帽破裂及缺血性脑卒中发生风险.

    作者:崔豹;马露;曾源;李依霞;韩旭;蔡幼铨;蔡剑鸣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及胱抑素C与糖尿病肾病的关系

    目的 研究血清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水平及血清胱抑素C在2型糖尿病(T2DM)肾病患者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 根据尿白蛋白排泄率水平,将其分为单纯T2DM组63例,早期糖尿病性肾病(DN)组60例,临床期DN组65例,另选择6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正常对照组(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各组血清IGF-1及血清胱抑素C水平,电化学发光法检测尿白蛋白,再计算尿白蛋白排泄率.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单纯T2DM组、早期DN组及临床期DN组IGF-1水平[(175.35±12.43)μg/L、(221.19±25.06)μg/L、(248.77±35.88)μg/L vs (136.86±28.32)μg/L]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早期DN组、临床期DN组IGF-1水平较T2DM组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早期DN组、临床期DN组血清胱抑素C水平较对照组、单纯T2DM组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尿白蛋白排泄率和胱抑素C是IGF-1的影响因素(P<0.01).结论 IGF-1及血清胱抑素C与T2DM肾病的发生发展有显著相关性,是临床较为敏感的指标,具有早期提示意义.

    作者:陈海燕;宝轶;叶菲;石勇铨;刘志民;邹俊杰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椎动脉优势对老年后循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近期预后的分析

    目的 研究椎动脉优势对老年后循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近期预后的影响.方法 前瞻性选择老年后循环TIA患者108例,其中椎动脉优势70例,非椎动脉优势38例,根据ABCD2评分脑梗死危险分层分为低危组31例,中危组65例,高危组1 2例,比较各组椎动脉磁共振血管成像、临床资料ABCD2评分,7d内脑梗死发生率.结果 108例TIA患者7d内进展为脑梗死者31例(28.7%).中危组和高危组7d内脑梗死发生率明显高于低危组(30.8%,66.7% vs 9.7%,P<0.05,P<0.01),高危组7d内脑梗死发生率明显高于中危组(P<0.05);椎动脉优势患者7d内脑梗死发生率较非椎动脉优势患者明显增高(35.7% vs 15.8%,P<0.05);ABCD2评分<4分中,椎动脉优势与非椎动脉优势患者7d内发生脑梗死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ABCD2评分≥4分中,椎动脉优势患者7d内发生脑梗死较非椎动脉优势患者增高(47.9% vs 17.2%,P<0.05).结论 椎动脉优势为导致后循环TIA后脑梗死的危险因素之一;ABCD2评分中高危患者椎动脉优势的风险尤为明显.

    作者:曹利民;李红琴;王洪生;胡志诚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血管内超声评估颈动脉粥样硬化研究进展

    血管内超声(IVUS)能清晰显示血管横断面,精确测量血管腔内径和截面积,并且可发现早期粥样硬化斑块,根据斑块声学特征进行组织学分型,指导和评定血管内介入治疗[1].临床应用经验表明,IVUS成为冠状动脉疾病临床诊断和介入治疗中的“金标准”[2].1 IVUS成像原理及颈动脉特点目前临床上应用的IVUS成像设备种类较多,主要组成成分包括:超声导管、超声探头、导管步进器和图像处理系统.

    作者:崔时贝;石进 刊期: 2015年第04期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主管: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

主办: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