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住院老年高血压患者肾上腺CT的改变及意义

雷永富;李敏

关键词:住院病人, 高血压, 肾上腺,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醛固酮增多症
摘要:目的 探讨住院老年高血压患者肾上腺CT的改变及意义.方法 选择老年高血压患者199例,均进行肾上腺CT扫描.将CT扫描显示肾上腺异常者作为研究组92例,未见异常为对照组107例.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患者年龄大[(67.20±10.34)岁vs (61.59±12.51)岁,P=0.03],醛固酮肾素活性水平符合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PA)或库欣综合征诊断的比例高(48.91% vs 22.43%,P<0.05).研究组CT显示,左侧肾上腺增生常见,其中27.45%的患者激素水平符合PA诊断标准.结论 住院老年高血压患者CT检查肾上腺异常的检出率高,这种改变可能与年龄有关.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相关文献
  • 慢性肾脏病患者血清高敏肌钙蛋白T水平变化及意义

    随着高敏心肌肌钙蛋白(hs cTn)T的发展,其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尤其是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的早期诊断、预后判断等方面的应用价值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随着hs-cTnT测量敏感性的提高,在部分健康的人群中即可测得循环中的cTnT,有些慢性疾病状态尤其是无症状的慢性肾脏病(CKD)患者更易表现出hs-cTnT水平的升高[1-3].这就使广大临床医师面临着区分ACS和非心脏源性胸痛的巨大挑战.因此,研究肾功能不全对hs-cTnT的影响以及阐述CKD患者中hs-cTnT升高的意义具有重要价值.我们重点介绍hs-cTnT在CKD领域中的研究进展.

    作者:肖文凯;叶平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颅内外脑动脉狭窄的分布及其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 探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颅内外脑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分布特征及其危险因素.方法 选择存在颅内外脑动脉粥样硬化性病变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55例,按年龄分为中青年组(年龄33~59岁,51例)和老年组(年龄≥60岁,104例).通过全脑血管造影检查,对颅内外脑动脉狭窄的分布特征及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155例患者中共有狭窄或闭塞472处,颅内外病变分别以大脑中动脉狭窄及颈内动脉颅外段易发生.单发脑动脉病变80例(51.6%),其中单纯颅内动脉病变44例(55.0%),单纯颅外动脉病变36例(45.0%);颅内外动脉并存病变75例(48.4%),其中颅内外动脉串联病变27例(36.0%).单纯前循环狭窄58例(37.4%),单纯后循环狭窄19例(12.3%),前后循环并存狭窄78例(50.3%).与中青年组比较,老年组单纯颅内动脉狭窄和前循环狭窄明显降低(22.1% vs 41.2%,31.7% vs 49.0%,P<0.05).部分患者存在高血压、高脂血症等危险因素与颅内外动脉狭窄分布模式存在相关性.结论 颅内外脑动脉狭窄的分布有年龄特征性,随着年龄增长,逐渐以颅内外动脉及前后循环并存狭窄为主.高血压和高脂血症与颅内外动脉并存狭窄有关.

    作者:黄治飞;朱幼玲;朱双根;周群;翟登月;张文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心脏型脂肪酸结合蛋白在停跳与不停跳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围术期变化的研究

    目的 研究心脏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及肌钙蛋白I(cTnI)等在体外循环及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中与心肌损伤的关系.方法 将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55例患者随机分为体外循环组25例和非体外循环组30例,肝素化前,体外循环组在主动脉开放后1、2、4、8、24、48和72h,非体外循环组在后1支血管远心端吻合后相同时间点采血10 ml,检测H-FABP、cTnI及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等,并记录临床指标变化.结果 与非体外循环组比较,体外循环组总H-FABP[(95.42±60.48)μg/L vs (3.91±1.46)μg/L,P=0.000]水平显著升高,且H-FABP在术后1h及这顶峰值,早于cTnI及CK-MB.结论 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式心肌损伤程度较体外循环术式小;围术期H-FABP检测有助于围术期心肌损伤的早期诊断.

    作者:王洋;柳克晔;韩喆;罗志强;刘福林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中国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研究现状与未来

    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是机体发展的自然病理过程.而国人关注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ICAS)研究起步较晚.目前,因国外ICAS研究的警示、我国脑卒中患病率增加、发病年龄趋前、ICAS相关危险因素的逐步明确以及危险因素发生率的增多,ICAS从动脉硬化、颅内动脉粥样硬化、狭窄、症状性或非症状性ICAS的认识及流行病学、分布特点、危险因素、病理生理过程、发病机制、生物学指标、诊断筛查方法、循证医学的防治策略等基础与临床的研究,尤其以Wang等[1]中国CICAS课题的系列研究,逐步完善了ICAS独立的理论体系.

    作者:陆正齐;王炎强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原发性老年高血压患者高尿酸血症患病率的调查研究

    目的 了解原发性老年高血压患者高尿酸血症的患病率情况.方法 选取资料完整的原发性老年高血压患者2057例,男性780例,女性1277例,60~70岁871例;71~80岁674例和>80岁512例,并分别按年龄、性别对高尿酸血症的患病率进行统计分析,并比较各年龄段间男性与女性患病率差异.结果 所有患者血尿酸为(385.42±106.34)μmol/L,高尿酸血症患病率为46.1%,其中男性高尿酸血症患病率为48.6%,女性高尿酸血症患病率为44.6%,男性高尿酸血症患病率虽高于女性,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83);60~70岁、71~80岁和>80岁高尿酸血症患病率分别为46.5%,44.5%,47.7%,其中男性分别为52.0%,45.8%,46.7%,女性分别为43.1%,43.6%,48.2%.60~70岁患者中,男性高尿酸血症患病率明显高于女性(P<0.01).结论 原发性老年高血压患者高尿酸血症患病率高,而且男性与女性的患病率相当.

    作者:黄雨晴;张莹;莫与京;吴樱;李捷;陈纪言;周颖玲;冯颖青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高龄患者长期置入不同类型心脏起搏器对心脏功能的影响

    目的 探讨长期(≥2年)置入不同类型起搏器对高龄患者心脏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择高龄起搏器置入患者53例,根据置入类型不同分为单腔起搏组28例,双腔起搏组25例,另选取无明显心脏基础病的高龄患者30例(对照组).观察各组超声心动图指标包括左心室收缩末容积(LVESV)、左心室舒张末容积(LVEDV)、LVEF,采用SF-36量表评价患者的生活质量.结果 LVEF单腔起搏组随访结束较置入前、双腔起搏组及对照组明显降低[(53.84±8.47)% vs (59.56±7.88)%,(59.45±8.15)%,(64.11±5.64)%,P<0.05],LVESV较置入前、双腔起搏组及对照组明显升高[(47.73±13.33)ml vs (39.27±9.79)ml、(38.88±12.15)ml及(34.50±9.95)ml,P<0.05].结论 单腔起搏器长期置入可降低高龄患者心脏的收缩功能,而双腔起搏器则更有优势.

    作者:刘召红;金彦青;张晓飞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睾酮抑制大鼠血管平滑肌细胞泡沫化及机制研究

    目的 研究睾酮对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ox-LDL)诱导大鼠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转化为泡沫细胞的抑制作用,并探讨其可能机制.方法 培养大鼠VSMC,分为对照组、ox-LDL组、低(1 nmol/L)、中(10 nmol/L)、高(100 nmol/L)浓度睾酮组.另外,设置睾酮组(100 nmol/L)、氟他胺组(1μmol/L)、睾酮与氟他胺合用组,并与ox-LDL共培养建立泡沫细胞模型.利用油红O染色及酶荧光法检测不同浓度睾酮及氟他胺预处理对VSMC内脂质含量的影响,免疫印迹法检测各组细胞内线粒体融合素2(Mfn2)、清道夫受体CD36和ATP结合盒转运蛋白A1 (ABCA1)的表达变化.结果 与ox-LDL组比较,不同浓度睾酮组VSMC脂质蓄积减少,总胆固醇、游离胆固醇和胆固醇酯的含量均降低(P<0.05),Mfn2和ABCA1表达增加(P<0.05),CD36表达降低(P<0.05).与睾酮组比较,睾酮与氟他胺合用组VSMC脂质蓄积增加,总胆固醇、游离胆固醇和胆固醇酯的含量均增加(P<0.05),Mfn2和ABCA1表达降低(P<0.05),CD36表达增加(P<0.05).结论 睾酮以雄激素受体依赖的方式,抑制ox-LDL诱导的VSMC泡沫化过程,其作用与睾酮上调Mfn2表达进而调节CD36和ABCA1表达有关.

    作者:周炜;刘玮;廖华;于扬;张韶英;陈曼华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氧化应激系统对冠心病患者肾功能的影响

    目的 探讨过氧化氢酶(CAT)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对冠心病患者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的影响.方法 选取行冠状动脉造影术证实冠心病的患者280例,测定eGFR、血糖、肾功能、血脂、CAT扣SOD等.根据造影结果,采用Gensini评分对每支血管病变进行定量评分并进行分析.结果 CAT、SOD活性与简化肾脏病膳食改良(MDRD) eGFR呈显著正相关(r=0.634,P=0.006;r=0.791,P=0.002),校正年龄、体质量指数、血压、血脂、血糖等因素后,GAT和S0D活性与MDRD-eGFR仍呈正相关(P<0.05).随着eGFR的下降,CAT及SOD水平呈逐渐下降趋势(P<0.01).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CAT对eGFR的影响更大.结论 冠心病患者血浆CAT、SOD活性与肾功能具有正相关性,且CAT对eGFR的影响更大.

    作者:梁伟;赵雅洁;崔佩菁;沈琳辉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高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膜肺氧合联合主动脉内球囊反搏下介入治疗一例

    80岁以上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多数病程长,常伴有多种慢性病甚至多器官功能退化衰竭,存在多支、多部位血管病变,行手术难度大,并发症多,围术期病死率高[1].体外膜肺氧合(extracorporeal membrane oxygenation,ECMO)联合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ntraaortic balloon counterpulsation,IABP)的使用,可大幅度改善心源性休克患者预后[2].现将我院成功在ECMO联合IABP下行PCI术救治的1例高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情况报道如下.

    作者:张文;卢宏彪;胡大清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细胞程序性死亡与心肌再灌注损伤的研究进展

    心肌梗死、心力衰竭等心血管疾病发展过程涉及多种细胞死亡形式,包括坏死、凋亡及自噬等.既往认为坏死是被动的不受信号转导调控的过程,而目前研究认为至少有一部分坏死是受信号调节的,程序性坏死是一种依赖于受体相互作用蛋白激酶(RIPK)3的细胞死亡,这种死亡过程由特定的信号转导分子所驱动,其特点是形成以RIPK1和RIPK3为核心的坏死小体.程序性坏死参与调控心肌再灌注损伤的研究成为热点问题.如果能够同时抑制程序性坏死和凋亡,那么有可能在大程度上保护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

    作者:刘丽凤;王禹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清铁调素25及铁代谢指标变化及临床意义

    目的 探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患者血清铁调素25及铁代谢指标的变化及其与病情严重程度和早期预后的关系.方法 选择AIS患者178例作为病例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按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评定,并分为轻型57例、中型62例和重型59例,检测发病后24 h、3、7、14和28 d时血清铁调素25和铁蛋白水平.另选同期健康体检者150例作为对照组.结果 病例组发病24 h、3、7、14和28 d血清铁调素25[(34.99±10.85)μg/L,(42.63±8.12)μg/L,(47.67±5.29)μg/L,(32.28±5.49)μg/L,(28.64±1.53)μg/L vs (22.65±4.88)μg/L,P=0.000]、铁蛋白[(208.38±22.35)μg/L,(280.56±18.11)μg/L,(299.44±18.07)μg/L,(97.88±15.19)μg/L和(90.67±10.92)μg/L vs (77.51±21.22)μg/L,P=0.000]高于对照组.病例组在不同时间点以及轻、中、重型患者血清铁调素25、铁蛋白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血清铁调素25水平与铁蛋白及白细胞介素6呈正相关(r=0.992,0.809,P<0.01).结论 血清铁调素25和铁蛋白水平可作为判断AIS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的生物学指标,提示铁代谢可能参与了脑梗死的全过程.

    作者:孔德燕;黄振华;王凯华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老年患者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严重性与血压和血糖及周围动脉硬化的关系

    目的 探讨老年患者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SAS)的严重性与周围动脉硬化、高血压、糖尿病的关系.方法 选择2010年1月~2014年10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老年科收治的113例经睡眠监测检查证实且尚未接受治疗的老年OSAS患者,按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AHI)分为轻度OSAS组32例、中度OSAS组33例、重度OSAS组48例;选择年龄、性别、吸烟情况与OSAS患者匹配的40例为对照组.均行颈动脉及下肢股动脉超声检查,24 h血压监测,检测糖化血红蛋白等指标.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轻度OSAS组、中度OSAS组和重度OSAS组2型糖尿病及高血压的发病率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重度OSAS组2型糖尿病的发病率高于轻度OSAS组(50.0% vs 28.1%,P<0.05).重度OSAS组体质量指数、高脂血症及脂肪肝发生率高于对照组[(27.7±3.1)kg/m2 vs (24.4±2.5)kg/m2、68.8% vs 40.0%及56.3% vs 27.5%,P<0.05].中度OSAS组及重度OSAS组24 h平均收缩压、白昼收缩压、夜间收缩压、醒后收缩压、醒后舒张压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颈动脉及下肢动脉不稳定斑块发生率与AHI呈正相关(P<0.05).结论 严重的OSAS患者更易出现高血压、2型糖尿病、高脂血症,颈动脉及下肢动脉不稳定斑块.

    作者:苏琳;张庆文;李卫;宝辉;周全;康丽萍;杨素敏;郭远;韩芳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ABCD2评分和高敏C反应蛋白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脑梗死风险的早期预测

    目的 探讨ABCD2评分结合高敏C反应蛋白(hs-CRP)预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早期脑梗死风险的价值.方法 选择临床诊断为TIA的患者1.92例,根据ABCD2评分分为低危组113例和中高危组79例,收集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及实验室检查结果,分析不同组别7、90 d脑梗死的发生情况.根据hs-CRP水平又将患者分为≤3.0 mg/L 149例和>3.0 mg/L 43例,分析7、90 d脑梗死的发生情况.应用ROC曲线分析计算曲线下面积(AUC)评价ABCD2评分分组、hs-CRP分法和两者结合分层预测脑梗死的价值.结果 中高危组hs-CRP水平较低危组明显升高(P<0.01).低危组与中高危组7d内分别有0例和24例(30.4%)发生了脑梗死,90 d内分别有5例(4.4%)和33例(41.8%)发生了脑梗死(P<0.01).预测7d内脑梗死发生风险时,ABCD2评分危险分组和hs-CRP分法及两者结合分层的AUC分别为0.836、0.777和0.928,预测90 d脑梗死发生风险的AUC分别为0.785、0.803和0.903(P<0.05).结论 ABCD2评分法早期预测TIA患者脑梗死风险的准确性较高.

    作者:秦伟;杨磊;张晓丹;胡文立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穿支动脉区脑梗死部位分布的临床研究

    目的 探讨急性脑穿支动脉闭塞或狭窄所致急性脑梗死的部位分布.方法 回顾性分析解放军总医院2008年4月~2013年12月神经内科收治的急性穿支动脉区脑梗死患者369例.根据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检查确定脑梗死部位,总结分析穿支动脉区脑梗死的部位分布.结果 369例患者中,其中放射冠和半卵圆中心23例(6.2%),基底节129例(35.0%),内囊59例(16.0%),单侧丘脑45例(12.2%),中脑11例(3.0%),脑桥78例(21.1%),延髓18例(4.9%),双侧丘脑(Percheron动脉病变)6例(1.6%).结论 穿支动脉区脑梗死常见于基底节,其次为脑桥.延髓、中脑和双侧丘脑等少见部位的穿支动脉区脑梗死也应该受到重视.

    作者:杨雅文;李倩;田成林;于生元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老年主动脉球囊反搏患者低分子肝素与普通肝素抗凝安全性比较

    目的 比较老年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应用主动脉球囊反搏(IABP)期间,低分子肝素与普通肝素抗凝治疗安全性.方法 选择136例年龄≥65岁、置入IABP的AMI患者,分为普通肝素组66例和低分子肝素组70例.回顾性分析2组IABP期间血色素、血小板变化及血栓、出血事件的差异.结果 低分子肝素组较普通肝素组血小板下降更明显[(89.8±67.1)×109/L vs (59.6±68.3)×109/L,P<o.05];普通肝素组与低分子肝素组出血事件(22.7% vs 22.9%)、缺血事件(1.5%vs 0%)及病死率(25.8% vs 24.3%)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老年AMI患者置入IABP期间,用低分子肝素与普通肝素抗凝治疗同样安全,但治疗时应密切监测血小板的变化.

    作者:关晓楠;陈牧雷;徐立;刘佳梅;孙昊;张大鹏;王乐丰;张建军;杨新春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红花黄色素对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Tp e/QT比值的影响

    目的 检测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治疗前后Tp e/QT比值,探讨红花黄色素对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心室肌复极的影响.方法 选择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150例,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73例和红花黄色素组(常规治疗+红花黄色素治疗)77例,分别检测2组治疗前后Tp e/QT比值,比较2组治疗前后Tp e/QT比值的差异.结果 与常规治疗组比较,红花黄色素组治疗后Tp e/QT比值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治疗前比较,红花黄色素组和常规治疗组治疗后Tp e/QT比值明显降低(0.19±0.03 vs 0.23±0.03,0.21±0.03 vs 0.23±0.04,P<0.01).结论 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红花黄色素可以进一步减轻急性脑梗死患者心室肌复极的不均一性.

    作者:刘国勇;马宇凌;张俊霞;苏晓灵;李卫;常荣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吲哚胺2,3-二加氧酶抑制剂对慢性脑低灌注大鼠认知功能损害的行为学改善

    目的 观察使用吲哚胺2,3-二加氧酶(IDO)抑制剂后慢性脑低灌注大鼠认知功能损害的行为学改善,及血犬尿氨酸(KYN)、犬尿喹啉酸(KYNA)水平的变化.方法 雄性Wistar大鼠30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对照组和IDO抑制剂组,各10只,后2组采用改良的永久性双侧颈总动脉结扎术制作慢性脑低灌注大鼠模型.Morris水迷宫检测大鼠空间学习与记忆能力变化,高效液相色谱-荧光检测法检测血KYN、KYNA的水平,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大鼠海马CA1区IFN-γ、TNF-α表达.结果 与假手术组比较,对照组IFN-γ、TNF-α表达明显升高(P<0.05);与对照组比较,IDO抑制剂组大鼠第4、5天逃避潜伏期缩短,平台象限游泳距离百分比增加,KYN[(15.33±0.90)μmol/L vs(1.69±0.94)μmol/L]及KYNA[(39.51±3.81)μmol/L vs (25.66±6.80)μmol/L]水平明显降低(P<0.05),但IFN-γ、TNF-α表达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IDO抑制剂不影响炎性因子表达,但可减少血KYN及KYNA表达,可改善慢性脑低灌注所致的认知功能损害的空间学习及记忆能力.

    作者:王敏;韩彦青;姜晓萌;李东芳;李光来;张晓敏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单侧颈内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患者侧支循环与临床预后的关系

    目的 探讨单侧颈内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侧支循环与临床预后的关系.方法 选择经CT血管成像(CTA)检查证实有单侧颈内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40例,分为重度狭窄组21例和闭塞组19例.并分为有侧支循环29例和无侧支循环11例,记录入院时、入院后2周、随访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分析侧支循环与临床预后的关系.结果 重度狭窄组有侧支循环开放12例(57.14%),闭塞组有侧支循环开放17例(89.47%),闭塞组侧支循开放率明显高于重度狭窄组(P=0.02).29例有侧支循环建立的患者中初级代偿19例(65.52%),次级代偿10例(34.48%,P<0.05).重度狭窄组初级代偿比例明显高于次级代偿比例(76.92% vs 23.08%,P<0.01).有侧支循环2周NIHSS评分[(4.1±1.7)分vs(12.0±2.6)分,P=0.037]和随访时NIHSS评分[(1.9±1.2)分vs (10.4±2.4)分,P=0.000]较无侧支循环明显降低.结论 侧支循环建立与动脉血管狭窄程度有一定相关性,初级侧支代偿是其主要代偿方式.

    作者:吴竹青;汪国宏;王小强;群森;岳宏;张持;吴君仓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对2013年欧洲高血压指南中血压监测的解读

    高血压是人类健康的“无形杀手”,是许多慢性疾病的源头和诱因,并使冠心病、脑卒中及肾脏疾病等的发病风险增高,因而是重要的心血管危险因素.但是,高血压调查结果表明,知晓率通常仅为30%左右.现通过对2013年欧洲高血压指南有关血压监测问题的解读,或许对那些视高血压无动于衷或无可奈何者有所警示和裨益[1].

    作者:祁莉萍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依达拉奉对脑缺血再灌注大鼠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的影响

    目的 探讨依达拉奉对脑缺血再灌注大鼠脑组织和血清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VCAM-1)和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水平的影响.方法 将30只雄性SD小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缺血再灌注组和依达拉奉组,每组10只.建立大鼠大脑中动脉缺血再灌注模型,24 h后采集脑组织和血清,分别采用免疫组织化学、ELISA法检测VCAM-1和ICAM 1水平.结果 与假手术组比较,缺血再灌注组大鼠脑组织和血清ICAM 1、VCAM 1明显升高(P<0.05);与缺血再灌注组比较,依达拉奉组脑组织ICAM-1、VCAM-1[(0.14±0.02)μg/L vs (0.19±0.04) μg/L、(0.12±0.02)μg/L vs (0.17±0.03)μg/L,P<0.05]和血清ICAM 1、VCAM-1 [(1.03±0.29)μg/L vs (1.29±0.44)μg/L、(170.79±43.42)μg/L vs (261.85±73.05)μg/L,P<0.05]明显降低.结论 依达拉奉能改善脑缺血再灌注大鼠的症状,其作用机制之一是抑制ICAM-1和VCAM-1的生成.

    作者:李吕力;韦俊杰;李晓峰;李燕华;封浑;欧阳列锋;姜炳坚;陈渊;韦旋 刊期: 2015年第05期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主管: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

主办: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