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阵发性心房颤动与脑卒中研究进展

南京;杨水祥

关键词:心房颤动, 卒中, 脑梗死, 脑缺血发作, 短暂性, 心电描记术, 导管消融术
摘要:心房颤动(房颤)导致的栓塞事件中85%是脑卒中口[1].研究表明,阵发性房颤患者脑卒中发生率与持续性房颤和永久性房颤相当口[2].房颤患者脑卒中较非房颤相关脑卒中,其死亡率和致残率均严重[3].根据美国2014 AHA/ACC/美国心律协会房颤管理指南,房颤患者脑卒中发生率是健康人群的5倍,年龄越大,脑卒中风险越大,房颤相关脑卒中较非房颤相关脑卒中严重,其30 d内病死率较不合并房颤患者增加27%~S7%,致残率增加了1倍,并且1年内病死率和复发率是后者的2倍.我们就阵发性房颤与脑卒中的研究进展进行简要概述.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相关文献
  • 高渗盐水预处理在大鼠缺血再灌注心肌损伤中的保护作用

    目的 研究高渗盐水(hypertonic saline,HTS)预处理对大鼠缺血再灌注心肌的保护作用及相关机制.方法健康雄性SD大鼠52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O组10只)、HTS+ SO组(A组10只)、缺血再灌注组(B组10只)、HTS+缺血再灌注组(C组10只)、锌原卟啉IX(ZnPPIX)+ HTS预处理组(D组12只).建立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模型.检测各组大鼠心肌梗死范围、肌酸激酶(CK)、乳酸脱氢酶(LDH)、TNF α、白细胞介素6(IL-6)、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等的变化.结果 与B组比较,C组大鼠心肌梗死体积明显缩小,LDH、CK、TNF-α、IL-6、丙二醛含量明显降低,SOD和HO-1含量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C组比较,D组大鼠心肌梗死面积明显增大,LDH、CK、TNFα、IL-6、丙二醛含量明显升高,SOD含量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HTS预处理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保护作用,其保护机制可能与其抑制炎性因子的释放和调节氧化应激有关.

    作者:于杨;刘筱;张燕;张翟;陶卉;陈曼华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缺血预适应对脑缺血再灌注大鼠皮质区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及存活素表达的影响

    目的 观察缺血预适应对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大鼠梗死灶周边皮质区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存活素表达的影响,探讨其脑保护机制.方法 SD大鼠130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10只、脑缺血组60只及预适应组60只,脑缺血组和预适应组按缺血后再灌注时间不同分为再灌注2、6、12、24、48和72 h时间点,每个时间点10只.采用线栓法闭塞右侧大脑中动脉,制备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预适应模型.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及Western blot检测观察梗死灶周边皮质区VEGF及存活素的表达.结果 假手术组VEGF阳性细胞、存活素阳性细胞及皮质区VEGF蛋白和存活素蛋白表达较少.与脑缺血组比较,预适应组2、6、12、24、48和72 h VEGF及存活素阳性细胞和蛋白表达明显升高(P<0.05,P<0.01).结论脑缺血预适应可诱导VEGF和存活素表达上调,这可能是脑缺血预适应诱导脑缺血耐受的脑保护作用机制之一.

    作者:张会玲;李世英;李峥;张晋霞;贺永贵;余红;刘斌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血管生成因子对心脏微血管内皮细胞神经调节蛋白1表达和分泌的影响

    目的 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血管形成蛋白1(Ang-1)和Ang-2对人源性心脏微血管内皮细胞(HCMEC)的神经调节蛋白1(NRG-1)表达和NRG-1β分泌的影响.方法 培养HCMEC至4~5代,在正常培养条件下,将其分为正常组、VEGF处理组、Ang-1处理组和Ang-2处理组,与HCMEC共孵育24 h,收集细胞和培养液,用蛋白印迹法和细胞酶联免疫吸附法分别检测NRG-1蛋白表达和NRG-1β分泌.蛋白印迹法检测酪氨酸激酶受体(ErbB2、ErbB3和ErbB4)蛋白表达.结果 ErbB2、ErbB3和ErbB4均表达于HCMEC.与正常组比较,VEGF处理组和Ang-1处理组NRG-1[(1.44±0.05)、(1.18±0.04) vs (1.05±0.06)]表达和NRG-1β[(534.07±6.89)ng/L、(505.19±22.82)ng/L vs (380.71±14.96) ng/L]分泌显著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Ang-2处理组NRG-1表达和NRG-1β分泌显著降低(P<0.05).结论 VEGF和Ang-1显著增加HCMEC的NRG-1表达和NRG-1β分泌,Ang-2显著减少HCMEC的NRG-1表达和NRG-1β分泌.

    作者:唐中力;李浪;桂春;杨华峰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对兔腹主动脉成形术后血管内膜的影响

    目的 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移植对兔腹主动脉再狭窄和平滑肌细胞增殖的影响及机制.方法将60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对照组、损伤组、移植组,各20只.损伤组和移植组送入球囊扩张损伤腹主动脉,移植组以1×107/kg细胞数将荧光标记的BMSC注射到损伤血管局部.术后4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腹主动脉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ctin)、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计算PCNA增殖指数,血管形态计量分析.结果 损伤组新生血管内膜层α-SM-actin表达明显强于对照组(P<0.05);与损伤组比较,移植组新生血管内膜α-SM-actin表达明显增强(P<0.05).损伤组PCNA阳性细胞数较对照组明显增多(P<0.05);移植组PCNA阳性细胞数较损伤组明显减少(P<0.05).损伤组腹主动脉内膜厚度和面积、中膜厚度和面积、血管狭窄程度等明显高于移植组和对照组(P<0.05);移植组上述指标与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BMSC血管局部移植可抑制兔腹主动脉血管平滑肌细胞的增殖,减轻动脉粥样硬化及狭窄程度.

    作者:吴向军;宋艳丽;耿文真;王庆元;崔家玉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的血管损伤效应及机制

    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AGE)是蛋白质、脂质等与糖类发生非酶促反应后形成的一种聚合物,在糖尿病所引起的血管损伤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大量证据表明,AGE的不断增加和累积与糖尿病增加的大血管以及微血管并发症风险相关[1-5].关于AGE的损伤机制,目前认为它可以通过结合特异性受体、破坏正常的分子构象、促进交联、改变酶的活性、损害受体识别等来影响血管的正常功能.另外,近年来许多研究表明AGE通过影响动脉粥样硬化过程中多种细胞:内皮细胞、血小板、单核/巨噬细胞以及平滑肌细胞等发挥相应的血管损伤效应[6-10].

    作者:刘丽媛;张誉洋;王海昌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超重和肥胖与凝血功能及血小板平均容积相关性研究

    目的 探讨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超重、肥胖与凝血功能、血小板平均容积(MPV)之间的关系.方法 选取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204例,根据体质量指数(BMI)将患者分为对照组79例、超重组67例、肥胖组58例.检测血浆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抗凝血酶Ⅲ、血小板分布宽度、MPV等指标,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超重组及肥胖组患者TG、空腹血糖、BMI、Fib、D-二聚体、MPV水平显著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Fib(r=0.393,P<0.01)、D-二聚体(r=0.252,P<0.01)、MPV(r=0.275,P<0.01)与BMI呈正相关.结论超重及肥胖与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凝血功能障碍及血小板活化增强有关,其影响随肥胖程度的增加而加深.

    作者:王丽娜;胡松;郭佳佳;胡怡;颜贵英;毛拥军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颅内动脉瘤破裂的患者预后影响因素分析

    目的 探讨颅内动脉瘤破裂的患者预后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576例颅内动脉瘤破裂患者的病历资料,对患者的年龄、性别、入院时有无头痛症状、Hunt-Hess分级、手术时机和手术方式等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根据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评价影响手术预后的相关因素.结果 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患者的年龄、入院时有无头痛症状、Hunt-Hess分级、手术时机和手术方式是影响破裂颅内动脉瘤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P<0.05,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OR=0.329,95% CI:0.144~0.735,P=0.021)、Hunt Hess分级(OR=1.358,95%CI:2.531~5.622,P=0.002)、手术时机(OR=1.826,95%CI:1.521~2.103,P=0.019)和手术方式(OR=0.428,95%CI:0.246~0.745,P=0.003)是影响破裂颅内动脉瘤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准确的病情综合分析、佳的手术时机和正确的手术方式是提高患者预后的关键.

    作者:李金坤;孙晓娟;吴洪涛;孙广宁;王春平;王增武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幽门螺杆菌外膜泡在动脉粥样硬化形成中的作用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冠心病的发生密切相关,幽门螺杆菌分泌的细胞毒素相关基因A (cytotoxin-associated gene A,CagA)蛋白参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作为革兰阴性杆菌内毒素的重要载体,外膜泡具有侵袭力强、携带毒素稳定性好的特性.幽门螺杆菌释放的外膜泡携带CagA蛋白突破胃黏膜上皮细胞屏障后入血,进一步作用于血管内皮细胞,通过一系列炎性反应导致血管内皮功能紊乱,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我们就幽门螺杆菌外膜泡在动脉粥样硬化形成中的作用及其机制作一简要综述.

    作者:蔡晋;邹海斌;孙晓敏;刘文华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河北任丘老年居民血脂异常及其危险因素筛查分析

    目的 调查分析任丘市城乡老年居民血脂异常的发生情况及其危险因素.方法 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法,以任丘市60~70岁的常住居民为筛查对象,共纳入5010例,男性2163例,女性2847例,对入选者进行面对面健康问卷调查、人体测量和实验室检测.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血脂异常危险因素.结果 5010例入选者中,总血脂异常、高TC、高TG、低HDLC和高LDL-C的患病率分别为53.3%、31.1%、35.4%、7.4%和19.0%.女性血脂异常(62.9% vs 40.6%)、高TC(39.5% vs 20.0%)、高TG(43.1% vs 25.2%)、高LDL-C(24.1% vs 12.2%)的患病率明显高于男性(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超重、腹型肥胖、吸烟、空腹血糖、空腹胰岛素水平、收缩压及尿酸为总血脂异常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P<0.01).结论 任丘地区60~70岁老年居民血脂异常患病率高,需积极开展宣教和定期筛查等,以有效控制血脂异常,有效防控心脑血管事件.

    作者:赵永娜;于凯;冀瑞俊;王拥军;颜应琳;李芳;高素颖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内皮细胞特异性分子1与内皮细胞功能异常疾病

    内皮细胞特异性分子(endothelial cell specific molecule-1ESM)-1又称为Endocan,是一种硫酸皮肤素黏蛋白,1996年由法国科学家Lassalle从人脐静脉内皮细胞中分离出来的一种ESM,主要在人肺和肾脏以及血管网中表达.初步的研究结果显示,其具有非常广泛的生物学活性,与炎症过程以及肿瘤的发生发展有关,被认为是内皮细胞激活的新标记物[1].

    作者:刘雅;张蓓;刘洁琳;温绍君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阵发性心房颤动与脑卒中研究进展

    心房颤动(房颤)导致的栓塞事件中85%是脑卒中口[1].研究表明,阵发性房颤患者脑卒中发生率与持续性房颤和永久性房颤相当口[2].房颤患者脑卒中较非房颤相关脑卒中,其死亡率和致残率均严重[3].根据美国2014 AHA/ACC/美国心律协会房颤管理指南,房颤患者脑卒中发生率是健康人群的5倍,年龄越大,脑卒中风险越大,房颤相关脑卒中较非房颤相关脑卒中严重,其30 d内病死率较不合并房颤患者增加27%~S7%,致残率增加了1倍,并且1年内病死率和复发率是后者的2倍.我们就阵发性房颤与脑卒中的研究进展进行简要概述.

    作者:南京;杨水祥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对轻度认知障碍和痴呆患者睡眠障碍评估的推荐

    对轻度认知障碍(MCI)及痴呆患者的睡眠障碍进行临床评估和管理,具有重要的临床和社会意义.睡眠不好导致痴呆患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增加,并成为加重照料者负担的原因之一.睡眠障碍在MCI和痴呆患者中具有较高的患病率,它们常以共病形式存在.因此,临床上应常规对认知功能下降的患者,仔细进行睡眠障碍的临床评估及管理.意大利痴呆研究协会的睡眠研究小组将2013年12月前发表的原始论文、荟萃分析和系统性综述,进行了回顾.这些证据按照等级(Ⅰ、Ⅱ、Ⅲ)和推荐强度(A、B、C、D、E)进行分类.

    作者:刘俊骞;吕俊丽;张赛;闫晨璐;李冬;张笑青;顾平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多廿烷醇在老年心血管病患者调脂治疗中的有效性及安全性分析

    目的 探讨多廿烷醇在老年心血管病患者调脂作用中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选择老年血脂异常患者289例,根据服用药物情况分为4组.A组64例:多廿烷醇20 mg;B组72例:多廿烷醇10 mg;C组91例:阿托伐他汀20 mg;D组62例:多廿烷醇10 mg+阿托伐他汀20 mg.所有患者分别于试验前、试验12、24、52周检测TC、TG、LDLC、HDL C、脂蛋白(a)、载脂蛋白(apo) A-Ⅰ、apoB、丙氨酸转氨酶、天冬氨酸转氨酶、肌酸激酶等.结果与试验前比较,A组、B组、C组、D组试验后12周LDL-C[(2.28±0.49) mmol/L vs (2.74±0.54) mmol/L,(2.43±0.62)mmol/L vs (2.67±0.53)mmol/L,(2.19±0.69)mmol/L vs (2.69±0.57)mmol/L,(2.12±0.57)mmol/L vs (2.71±0.62) mmol/L]、TC[(5.21±0.23)mmol/Lvs (5.62±0.45)mmol/L,(5.34±0.47)mmol/L vs(5.58±0.32)mmol/L,(5.15±0.32) mmol/L vs (5.60±0.41) mmol/L,(5.01±0.46)mmol/L vs (5.69±0.39)mmol/L]、脂蛋白(a)、apoB、apoB/apoA-Ⅰ明显降低,其中24、52周LDL C、TC、脂蛋白(a)、apoB较12周明显降低,52周LDL C、TC、apoB较24周明显降低(P<0.05).整个试验过程中,各组均未出现显著骨骼肌疼痛、肌溶解等严重不良反应,但在C组及D组患者中分别出现4例及3例肝脏转氨酶上升超过正常值3倍的病例,停药后,肝功能逐渐恢复至正常.结论 多廿烷醇可发挥有效血脂调节作用,小剂量多廿烷醇联合常规剂量阿托伐他汀可进一步增强调脂作用.老年人应用10、20 mg多廿烷醇及联合常规剂量的阿托伐他汀都具有良好安全性.

    作者:丁宇;司全金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部分性癫痫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脑电图表现

    目的 探讨老年患者部分性癫痫发作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诊断与鉴别诊断.方法 对76例年龄≥65岁初诊为TIA患者的全脑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头颅磁共振血管成像(MRA)及24 h动态脑电图回顾性分析.结果 76例患者中,20例脑电图异常,占26.32%.20例脑电图患者中,11例监测到临床发作,其中8例有癫痫波发放,另9例无临床发作.脑电图正常56例(73.68%).终确诊部分性癫痫发作8例,占10.53%.头颅MRA或DSA显示颅内外大血管异常67例(88.16%).结论 老年人部分性癫痫发作与TIA有时在临床上表现相似,容易造成部分性癫痫发作的误诊、漏诊,对不能排除部分性癫痫发作患者应进行视频脑电图及MRA或DSA等检查明确诊断.

    作者:夏建华;朱认真;焦慧娟;吴学志;宋红杰;周莎莎;李晗;杨阳;张小云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2型糖尿病患者血尿酸与血浆致动脉粥样硬化指数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 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血尿酸与血浆致动脉粥样硬化指数(AIP)的关系.方法 选择1325例2型糖尿病患者,根据血尿酸水平分为尿酸正常组1020例和高尿酸组305例,采用酶法测定血尿酸水平.患者另按AIP四分位数分为A组330例、B组334例、C组327例、D组334例.结果 A、B、C、D组高尿酸血症患病率分别为11.82%、23.35%、23.85%和32.93%(P=0.000).高尿酸组AIP明显高于尿酸正常组(0.66±0.85 vs 0.37±0.82,P<0.01).血尿酸水平与体脂(FAT)百分比、体质量指数(BMI)、TC、TG、载脂蛋白(apo)B、apoB/apoA、动脉硬化指数、血脂综合指数、AIP、非HDL-C、非HDL-C/HDL-C正相关,与HDL-C、估算的肾小球滤过率(eGFR)和基于胱抑素C的肾小球滤过率(Cys-C-eGFR)负相关(P<0.05,P<0.01).校正性别、年龄、BMI和FAT百分比后,血尿酸水平与AIP正相关(P<0.01).AIP、HDL-C、BMI、eGFR和Cys-C eGFR是影响患者血尿酸水平的独立相关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AIP是预测2型糖尿病患者高尿酸血症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2型糖尿病患者血尿酸水平与AIP密切相关,可引起脂代谢紊乱和肾脏损害,参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

    作者:晏丕军;张志红;徐勇;朱建华;欧阳芳;万沁;何建华;李佳;马红艳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基质金属蛋白酶9与急性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长期预后的相关性

    目的 探讨血浆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与急性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长期预后的关系.方法 连续入选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97例,分为死亡组66例和存活组31例.采用ELISA检测入院时血浆MMP-9.以随访期间死亡作为随访终点.采用ROC曲线和Cox生存回归分析MMP-9对患者死亡的预测价值.结果 平均随访417d,与存活组比较,死亡组患者入院时MMP 9明显升高[(2.13±0.62)mg/L vs (1.68±0.55) mg/L,P=0.000].ROC曲线分析提示,MMP-9对急性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死亡具有预测价值(曲线下面积为0.899,95%CI:0.84~0.94,P<0.01).Kaplan-Meier生存分析显示,在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患者中,MMP-9高值患者累计生存率分别低于MMP-9低值患者(P<0.01).Cox生存回归分析显示,MMP-9≥2.09 mg/L分别为药物治疗(HR=3.39,95% CI:1.84~7.43,P--0.000)和手术治疗(HR=3.12,95%CI:1.78~9.64,P=0.000)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之一.结论 MMP-9与急性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预后相关,MMP-9≥2.09 mg/L为其长期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并能够区分高危患者.

    作者:罗永兵;胡春申;邓淑霞;俞静;杨思进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老年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前阿托伐他汀联用曲美他嗪对肾功能的影响

    目的 观察老年患者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前阿托伐他汀联用曲美他嗪对肾功能的影响.方法 连续筛选接受冠状动脉介入治疗老年患者136例,随机分为联合用药组66例和对照组70例;另根据高血压诊断标准筛选出合并高血压患者94例,又分为联合用药Ⅰ组42例和对照Ⅱ组52例.监测术前、术后24、48 h血尿素、肌酐、估算的肾小球滤过率(eGFR)和胱抑素C.结果 与术前比较,联合用药组术后24、48 h尿素明显降低[(4.84±1.03)mmol/L、(4.65±1.23)mmol/L vs (5.55±1.38) mmol/L,P<0.01];与对照组比较,联合用药组术后48 h胱抑素C明显降低(P<0.01).与对照组Ⅱ比较,联合用药Ⅰ组术后48 h肌酐、胱抑素C明显降低,eGFR明显升高(P<0.05,P<0.01).结论 老年患者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前短期服用阿托伐他汀联用曲美他嗪可保护肾功能,预防造影剂急性肾损害的发生,对于高血压患者具有同样效果.

    作者:王一然;郑宇;王悦喜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早发型帕金森病研究进展

    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是排在阿尔兹海默病之后的第二大神经系统变性病,是中老年人常见的运动障碍疾病,多在50岁以后发病.在发达国家PD的发生率为0.3%,并且随着年龄的增长发病率也随之增加.在60岁人群中,PD的发病率为1%~2%,年龄>80岁的人群中发病率可达到3%~4%.目前我国的PD患者人数已>200万[1].新近发现的这些早发型帕金森病(young-onset PD,YOPD)与晚发型帕金森病(late-onset PD,LOPD)的病因并不相同,前者与遗传因素相关,后者可能与环境因素相关.

    作者:李芳菲;冯涛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记忆损害型帕金森病轻度认知障碍患者脑白质疏松及脑血管危险因素的分析

    目的 探讨脑白质疏松及脑血管危险因素在记忆损害型帕金森病(PD)轻度认知功能障碍患者中的影响.方法 根据神经心理学测验结果,将102例PD患者分为记忆受损组30例、非记忆受损组35例和认知正常组37例,运用Scheltens视觉评定量表评估脑白质疏松程度,比较3组侧脑室旁、脑深部白质、基底节区、小脑幕下区脑白质疏松程度差异;分析脑血管危险因素在3组中的影响.运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脑白质疏松和脑血管危险因素等对记忆损害型PD轻度认知功能障碍患者的影响.结果 记忆受损组额叶高信号、侧脑室旁白质高信号较认知正常组和非记忆受损组明显增高(P<0.05).与认知正常组和非记忆受损组比较,记忆受损组TC明显升高[(5.87±0.81)mmol/L vs (3.86±1.10) mmol/L,(4.82±1.08) mmol/L],HDL-C明显降低[(1.17±0.24) mmol/L vs(1.26±0.53)mmol/L,(1.27±0.36)mmol/L,P<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侧脑室旁脑白质高信号、TC与视觉再生呈负相关(p=-0.341,P=0.000;p=-0.212,P=0.030),教育程度与视觉再生呈正相关(β=0.201,P=0.038).结论 侧脑室旁脑白质疏松、高TC和高密度脂蛋白降低可能会导致PD-MCI患者的记忆受损.

    作者:朱睿明;张玉虎;唐红梅;高靓;冯淑君;段振鹏;张又文;赵馨;王丽娟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G蛋白信号转导调节5和血小板衍生因子受体β在慢性脑白质损伤后的表达

    目的 探讨慢性脑低灌注白质损伤后脑周细胞G蛋白信号转导调节5(RGS5)和血小板衍生因子受体β(PDGFR β)的表达.方法 32只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组)8只和模型组24只,模型组大鼠造模后,于慢性脑低灌注白质损伤模型第7、14、30、60天处理,依次分为A、B、C、D组.采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大鼠脑周细胞RGS5和PDGFR β表达.结果 与S组RGS5表达(1.520±0.032)比较,B组明显下降(0.490±0.054,P<0.05),C组和D组明显升高(3.820±0.072,4.890±0.057,P<0.01);A组和B组PDGFR β表达无明显变化(P>0.05);C组PDGFR-β表达至高峰(3.260±0.031,P< 0.01);D组PDGFR β表达仍高于S组(P<0.05).结论正常生理条件下,RGS5和PDGFR-β在脑周细胞中有一定量的表达;慢性脑低灌注白质损伤后期阶段,脑周细胞中RGS5和PDGFR-β蛋白表达增强,且PDGFR-β先于RGS5达到表达高峰,两者表达存在时相关系.

    作者:朱海兵;刘琳;冯李长;余海 刊期: 2015年第06期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主管: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

主办: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