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一然;郑宇;王悦喜
目的 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血管形成蛋白1(Ang-1)和Ang-2对人源性心脏微血管内皮细胞(HCMEC)的神经调节蛋白1(NRG-1)表达和NRG-1β分泌的影响.方法 培养HCMEC至4~5代,在正常培养条件下,将其分为正常组、VEGF处理组、Ang-1处理组和Ang-2处理组,与HCMEC共孵育24 h,收集细胞和培养液,用蛋白印迹法和细胞酶联免疫吸附法分别检测NRG-1蛋白表达和NRG-1β分泌.蛋白印迹法检测酪氨酸激酶受体(ErbB2、ErbB3和ErbB4)蛋白表达.结果 ErbB2、ErbB3和ErbB4均表达于HCMEC.与正常组比较,VEGF处理组和Ang-1处理组NRG-1[(1.44±0.05)、(1.18±0.04) vs (1.05±0.06)]表达和NRG-1β[(534.07±6.89)ng/L、(505.19±22.82)ng/L vs (380.71±14.96) ng/L]分泌显著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Ang-2处理组NRG-1表达和NRG-1β分泌显著降低(P<0.05).结论 VEGF和Ang-1显著增加HCMEC的NRG-1表达和NRG-1β分泌,Ang-2显著减少HCMEC的NRG-1表达和NRG-1β分泌.
作者:唐中力;李浪;桂春;杨华峰 刊期: 2015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颅内动脉瘤破裂的患者预后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576例颅内动脉瘤破裂患者的病历资料,对患者的年龄、性别、入院时有无头痛症状、Hunt-Hess分级、手术时机和手术方式等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根据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评价影响手术预后的相关因素.结果 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患者的年龄、入院时有无头痛症状、Hunt-Hess分级、手术时机和手术方式是影响破裂颅内动脉瘤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P<0.05,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OR=0.329,95% CI:0.144~0.735,P=0.021)、Hunt Hess分级(OR=1.358,95%CI:2.531~5.622,P=0.002)、手术时机(OR=1.826,95%CI:1.521~2.103,P=0.019)和手术方式(OR=0.428,95%CI:0.246~0.745,P=0.003)是影响破裂颅内动脉瘤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准确的病情综合分析、佳的手术时机和正确的手术方式是提高患者预后的关键.
作者:李金坤;孙晓娟;吴洪涛;孙广宁;王春平;王增武 刊期: 2015年第06期
目的 观察缺血预适应对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大鼠梗死灶周边皮质区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存活素表达的影响,探讨其脑保护机制.方法 SD大鼠130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10只、脑缺血组60只及预适应组60只,脑缺血组和预适应组按缺血后再灌注时间不同分为再灌注2、6、12、24、48和72 h时间点,每个时间点10只.采用线栓法闭塞右侧大脑中动脉,制备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预适应模型.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及Western blot检测观察梗死灶周边皮质区VEGF及存活素的表达.结果 假手术组VEGF阳性细胞、存活素阳性细胞及皮质区VEGF蛋白和存活素蛋白表达较少.与脑缺血组比较,预适应组2、6、12、24、48和72 h VEGF及存活素阳性细胞和蛋白表达明显升高(P<0.05,P<0.01).结论脑缺血预适应可诱导VEGF和存活素表达上调,这可能是脑缺血预适应诱导脑缺血耐受的脑保护作用机制之一.
作者:张会玲;李世英;李峥;张晋霞;贺永贵;余红;刘斌 刊期: 2015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老年患者部分性癫痫发作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诊断与鉴别诊断.方法 对76例年龄≥65岁初诊为TIA患者的全脑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头颅磁共振血管成像(MRA)及24 h动态脑电图回顾性分析.结果 76例患者中,20例脑电图异常,占26.32%.20例脑电图患者中,11例监测到临床发作,其中8例有癫痫波发放,另9例无临床发作.脑电图正常56例(73.68%).终确诊部分性癫痫发作8例,占10.53%.头颅MRA或DSA显示颅内外大血管异常67例(88.16%).结论 老年人部分性癫痫发作与TIA有时在临床上表现相似,容易造成部分性癫痫发作的误诊、漏诊,对不能排除部分性癫痫发作患者应进行视频脑电图及MRA或DSA等检查明确诊断.
作者:夏建华;朱认真;焦慧娟;吴学志;宋红杰;周莎莎;李晗;杨阳;张小云 刊期: 2015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血浆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与急性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长期预后的关系.方法 连续入选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97例,分为死亡组66例和存活组31例.采用ELISA检测入院时血浆MMP-9.以随访期间死亡作为随访终点.采用ROC曲线和Cox生存回归分析MMP-9对患者死亡的预测价值.结果 平均随访417d,与存活组比较,死亡组患者入院时MMP 9明显升高[(2.13±0.62)mg/L vs (1.68±0.55) mg/L,P=0.000].ROC曲线分析提示,MMP-9对急性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死亡具有预测价值(曲线下面积为0.899,95%CI:0.84~0.94,P<0.01).Kaplan-Meier生存分析显示,在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患者中,MMP-9高值患者累计生存率分别低于MMP-9低值患者(P<0.01).Cox生存回归分析显示,MMP-9≥2.09 mg/L分别为药物治疗(HR=3.39,95% CI:1.84~7.43,P--0.000)和手术治疗(HR=3.12,95%CI:1.78~9.64,P=0.000)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之一.结论 MMP-9与急性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预后相关,MMP-9≥2.09 mg/L为其长期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并能够区分高危患者.
作者:罗永兵;胡春申;邓淑霞;俞静;杨思进 刊期: 2015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单病种质量控制在急性脑梗死应用中的作用.方法 选择2011年9月~2013年8月实行单病种质量控制后的急性脑梗死患者76例(质控后组),另选2008年9月~2010年8月尚未实行单病种质量控制的急性脑梗死患者67例(质控前组),对2组48 h内抗栓治疗、调脂治疗、康复实施、住院总费用、药费占比、住院日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等7个方面进行比较.结果 质控后组调脂治疗比例较质控前组明显升高(90.8% vs 52.2%,P<0.01),住院总费用[(16659.90±9775.62)元vs (19957.17±8712.93)元]、药费占比[(48.94±10.46)% vs(52.45±9.85%)]、住院日[(14.49±7.76)d vs (17.16±8.23)d]较质控前组明显降低(P<0.05).2组抗栓治疗、康复实施比例和神经功能缺损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实行单病种质量控制能有效降低住院费和药费占比,缩短住院日,提高医师对急性脑梗死调脂治疗的重视,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郑俩燕;马琳;王淑荣;王埮;蔡美华 刊期: 2015年第06期
目的 调查分析任丘市城乡老年居民血脂异常的发生情况及其危险因素.方法 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法,以任丘市60~70岁的常住居民为筛查对象,共纳入5010例,男性2163例,女性2847例,对入选者进行面对面健康问卷调查、人体测量和实验室检测.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血脂异常危险因素.结果 5010例入选者中,总血脂异常、高TC、高TG、低HDLC和高LDL-C的患病率分别为53.3%、31.1%、35.4%、7.4%和19.0%.女性血脂异常(62.9% vs 40.6%)、高TC(39.5% vs 20.0%)、高TG(43.1% vs 25.2%)、高LDL-C(24.1% vs 12.2%)的患病率明显高于男性(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超重、腹型肥胖、吸烟、空腹血糖、空腹胰岛素水平、收缩压及尿酸为总血脂异常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P<0.01).结论 任丘地区60~70岁老年居民血脂异常患病率高,需积极开展宣教和定期筛查等,以有效控制血脂异常,有效防控心脑血管事件.
作者:赵永娜;于凯;冀瑞俊;王拥军;颜应琳;李芳;高素颖 刊期: 2015年第06期
目的 观察不同剂量瑞舒伐他汀对老年颈动脉易损斑块的影响.方法 选择老年颈动脉易损斑块患者103例,随机分为小剂量组、常规剂量组及对照组.小剂量组(38例):基础治疗基础上加服瑞舒伐他汀5 mg,1次/d;常规剂量组(37例):基础治疗基础上加服瑞舒伐他汀10 mg,1次/d;对照组(28例):仅予基础治疗及生活方式干预.检测血脂及高敏C反应蛋白(hs CRP)水平,观察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斑块面积及Crouse积分,比较治疗6个月后3组患者脑血管事件的发生率.结果 与治疗前比较,小剂量组和常规剂量组治疗后TC、LDL-C、hs CRP水平明显降低(P<0.01).小剂量组和常规剂量组治疗后颈动脉IMT、斑块面积及Crouse积分较治疗前明显减小(P<0.05,P<0.01).常规剂量组治疗后颈动脉IMT[(1.26±0.25)mm vs(1.44±0.27) mm]、斑块面积[(0.50±0.27)cm2 vs (0.70±0.25)cm2]、Crouse积分[(3.42±0.26)mm vs(4.04±0.26)mm]明显减小(P<0.01).常规剂量组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率明显低于小剂量组和对照组(8.1% vs 15.8%,25.0%,P<0.05).结论 瑞舒伐他汀具有抗动脉粥样硬化及逆转作用,并能消除或稳定颈动脉易损斑块,防止或减少老年患者缺血性脑卒中事件.
作者:王新;王康琪;包勤文;申潇竹;董燕 刊期: 2015年第06期
目的探讨血栓前体蛋白与老年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之间的关系.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44例老年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脑梗死组)和30例老年健康对照者(对照组)血浆血栓前体蛋白水平,并对脑梗死患者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检测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并分析血栓前体蛋白水平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的关系.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脑梗死组患者血栓前体蛋白[(9.27±2.29)mg/L vs (2.20±0.30)mg/L,P-0.000]、纤维蛋白原[(3.79±1.06)g/L vs (3.30±0.69)g/L,P=0.012]和n二聚体[(1154.05±1038.54)μg/L vs(696.33±443.18)μg/L,P=0.035]明显升高.脑梗死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1.0 mm患者血栓前体蛋白水平明显高于内膜中层厚度<1.0 mm患者[(10.12±2.46)mg/L vs (7.79±0.30) mg/L,P<0.01];脑梗死组患者血栓前体蛋白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呈正相关(r=0.518,P<0.05).结论 老年脑梗死患者的血浆血栓前体蛋白水平显著升高,且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密切相关.
作者:赵园园;吴玉泉;蔡韵;吴晓虹;胡金华;陈怀红 刊期: 2015年第06期
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是排在阿尔兹海默病之后的第二大神经系统变性病,是中老年人常见的运动障碍疾病,多在50岁以后发病.在发达国家PD的发生率为0.3%,并且随着年龄的增长发病率也随之增加.在60岁人群中,PD的发病率为1%~2%,年龄>80岁的人群中发病率可达到3%~4%.目前我国的PD患者人数已>200万[1].新近发现的这些早发型帕金森病(young-onset PD,YOPD)与晚发型帕金森病(late-onset PD,LOPD)的病因并不相同,前者与遗传因素相关,后者可能与环境因素相关.
作者:李芳菲;冯涛 刊期: 2015年第06期
目的 通过检测冠心病患者血浆中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α1 (AMP-activated protein kinase α1,AMPKα1)水平,初步探讨AMPKα1与冠心病的关系,以及AMPKα1调控血浆NO、血脂代谢、凝血纤溶系统的可能性.方法选择经冠状动脉造影诊断冠心病的患者66例(冠心病组),同期另选冠状动脉造影阴性患者67例(对照组),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血浆AMPKα1和NO水平,分析AMPKα1与NO、TC、TG、HDLC、LDL-C及D-二聚体的相关性.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冠心病组AMPKα1和NO明显降低[(17.35±7.47)μg/L vs (29.15±11.17)μg/L、(601.43±260.19)μmol/L vs (1110.36±216.65)μmol/L,P<0.01].AMPKα1水平与NO、HDLC呈正相关,与TG、TC、LDL-C、D-二聚体呈负相关(P<0.05,P<0.01).结论 AMPKα1水平下降可能与冠心病的发展相关,同时AMPKα1可能参与血脂、D-二聚体以及NO的调控.
作者:肖丹;蔡双兵;赵坤;司良毅 刊期: 2015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HbA1c在老年心血管疾病人群中评估机体糖代谢异常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择高血压、冠心病、心力衰竭及心房颤动等老年患者118例.根据HbA1c结果分为A组(HbA1c<5.7%)35例、B组(5.7≤HbA1c≤6.4%)30例和C组(HbA1c≥6.5%)53例.检测各组血糖、HbA1c、血常规、生化、血脂.对3组患者进行葡萄糖耐量试验筛查.结果 与A组比较,B组、C组患者血糖正常比例明显降低,空腹血糖受损、糖耐量异常和糖尿病比例明显升高(P<0.01);与B组比较,C组血糖正常比例明显降低,糖尿病比例明显升高(P<0.01).结论 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通过检测HbA1c,可初步有效评价目前机体糖代谢情况.
作者:李渊;徐桂冬;马雪兴;姚金良;陈璐;韩震;王熙 刊期: 2015年第06期
1临床资料患者女性,64岁,因胸痛3h,伴意识丧失一次于2014年10月16日急救车送入我院胸痛中心.患者入院时持续胸痛不能缓解,面色苍白,大汗淋漓.体检:血压90/58 mm Hg(1 mm Hg=0.133 kPa),心室率84/min,双肺可闻及少量湿啰音.心电图提示:Ⅱ、Ⅲ、aVF导联ST段抬高0.2~0.25mV,V3R~V4R导联ST段抬高0.15 mV,考虑“急性下壁及右心室心肌梗死”,给予阿司匹林300 mg嚼服和替格瑞洛180 mg口服,替罗非班起始30 min静脉滴注速度为0.4 μg(kg·min),起始量完成后,继续以0.1μg(kg·min)维持,并予适当补液,多巴胺升压治疗.
作者:王江友;陈涵;苏晞;李浪 刊期: 2015年第06期
对轻度认知障碍(MCI)及痴呆患者的睡眠障碍进行临床评估和管理,具有重要的临床和社会意义.睡眠不好导致痴呆患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增加,并成为加重照料者负担的原因之一.睡眠障碍在MCI和痴呆患者中具有较高的患病率,它们常以共病形式存在.因此,临床上应常规对认知功能下降的患者,仔细进行睡眠障碍的临床评估及管理.意大利痴呆研究协会的睡眠研究小组将2013年12月前发表的原始论文、荟萃分析和系统性综述,进行了回顾.这些证据按照等级(Ⅰ、Ⅱ、Ⅲ)和推荐强度(A、B、C、D、E)进行分类.
作者:刘俊骞;吕俊丽;张赛;闫晨璐;李冬;张笑青;顾平 刊期: 2015年第06期
目的 研究3830电极起搏与普通翼状电极起搏的优劣.方法 选择需进行永久性心脏起搏器置入患者59例,根据起搏电极及起搏部位的不同,随机分为右心室间隔部起搏组31例(应用3830电极于右心室间隔部起搏的患者)和右心室心尖部起搏组28例(置入翼状电极于右心室心尖部起搏的患者).2组患者均于术前、术后常规行心电图、超声心动图及胸部X线等检查.观察2组患者术前及术后6个月QRS波群时限、LVEF、左心室内径等指标.结果 与术前比较,2组术后6个月QRS波群时限均明显延长,右心室心尖部起搏组左心室内径明显增大,LVEF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右心室间隔部起搏组术后6个月QRS波群时限、左心室内径较右心室心尖部起搏组明显减小,LVEF较右心室心尖部起搏组明显增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3830电极行右心室间隔部起搏安全有效,且较传统翼状电极右心室心尖部起搏,更加符合生理传导模式,QRS波群时限更短,更接近正常水平,对心功能影响更小,适合进行广泛临床应用.
作者:张新才;邱立彬 刊期: 2015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多廿烷醇在老年心血管病患者调脂作用中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选择老年血脂异常患者289例,根据服用药物情况分为4组.A组64例:多廿烷醇20 mg;B组72例:多廿烷醇10 mg;C组91例:阿托伐他汀20 mg;D组62例:多廿烷醇10 mg+阿托伐他汀20 mg.所有患者分别于试验前、试验12、24、52周检测TC、TG、LDLC、HDL C、脂蛋白(a)、载脂蛋白(apo) A-Ⅰ、apoB、丙氨酸转氨酶、天冬氨酸转氨酶、肌酸激酶等.结果与试验前比较,A组、B组、C组、D组试验后12周LDL-C[(2.28±0.49) mmol/L vs (2.74±0.54) mmol/L,(2.43±0.62)mmol/L vs (2.67±0.53)mmol/L,(2.19±0.69)mmol/L vs (2.69±0.57)mmol/L,(2.12±0.57)mmol/L vs (2.71±0.62) mmol/L]、TC[(5.21±0.23)mmol/Lvs (5.62±0.45)mmol/L,(5.34±0.47)mmol/L vs(5.58±0.32)mmol/L,(5.15±0.32) mmol/L vs (5.60±0.41) mmol/L,(5.01±0.46)mmol/L vs (5.69±0.39)mmol/L]、脂蛋白(a)、apoB、apoB/apoA-Ⅰ明显降低,其中24、52周LDL C、TC、脂蛋白(a)、apoB较12周明显降低,52周LDL C、TC、apoB较24周明显降低(P<0.05).整个试验过程中,各组均未出现显著骨骼肌疼痛、肌溶解等严重不良反应,但在C组及D组患者中分别出现4例及3例肝脏转氨酶上升超过正常值3倍的病例,停药后,肝功能逐渐恢复至正常.结论 多廿烷醇可发挥有效血脂调节作用,小剂量多廿烷醇联合常规剂量阿托伐他汀可进一步增强调脂作用.老年人应用10、20 mg多廿烷醇及联合常规剂量的阿托伐他汀都具有良好安全性.
作者:丁宇;司全金 刊期: 2015年第06期
心房颤动(房颤)导致的栓塞事件中85%是脑卒中口[1].研究表明,阵发性房颤患者脑卒中发生率与持续性房颤和永久性房颤相当口[2].房颤患者脑卒中较非房颤相关脑卒中,其死亡率和致残率均严重[3].根据美国2014 AHA/ACC/美国心律协会房颤管理指南,房颤患者脑卒中发生率是健康人群的5倍,年龄越大,脑卒中风险越大,房颤相关脑卒中较非房颤相关脑卒中严重,其30 d内病死率较不合并房颤患者增加27%~S7%,致残率增加了1倍,并且1年内病死率和复发率是后者的2倍.我们就阵发性房颤与脑卒中的研究进展进行简要概述.
作者:南京;杨水祥 刊期: 2015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超重、肥胖与凝血功能、血小板平均容积(MPV)之间的关系.方法 选取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204例,根据体质量指数(BMI)将患者分为对照组79例、超重组67例、肥胖组58例.检测血浆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抗凝血酶Ⅲ、血小板分布宽度、MPV等指标,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超重组及肥胖组患者TG、空腹血糖、BMI、Fib、D-二聚体、MPV水平显著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Fib(r=0.393,P<0.01)、D-二聚体(r=0.252,P<0.01)、MPV(r=0.275,P<0.01)与BMI呈正相关.结论超重及肥胖与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凝血功能障碍及血小板活化增强有关,其影响随肥胖程度的增加而加深.
作者:王丽娜;胡松;郭佳佳;胡怡;颜贵英;毛拥军 刊期: 2015年第06期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冠心病的发生密切相关,幽门螺杆菌分泌的细胞毒素相关基因A (cytotoxin-associated gene A,CagA)蛋白参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作为革兰阴性杆菌内毒素的重要载体,外膜泡具有侵袭力强、携带毒素稳定性好的特性.幽门螺杆菌释放的外膜泡携带CagA蛋白突破胃黏膜上皮细胞屏障后入血,进一步作用于血管内皮细胞,通过一系列炎性反应导致血管内皮功能紊乱,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我们就幽门螺杆菌外膜泡在动脉粥样硬化形成中的作用及其机制作一简要综述.
作者:蔡晋;邹海斌;孙晓敏;刘文华 刊期: 2015年第06期
目的 观察老年患者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前阿托伐他汀联用曲美他嗪对肾功能的影响.方法 连续筛选接受冠状动脉介入治疗老年患者136例,随机分为联合用药组66例和对照组70例;另根据高血压诊断标准筛选出合并高血压患者94例,又分为联合用药Ⅰ组42例和对照Ⅱ组52例.监测术前、术后24、48 h血尿素、肌酐、估算的肾小球滤过率(eGFR)和胱抑素C.结果 与术前比较,联合用药组术后24、48 h尿素明显降低[(4.84±1.03)mmol/L、(4.65±1.23)mmol/L vs (5.55±1.38) mmol/L,P<0.01];与对照组比较,联合用药组术后48 h胱抑素C明显降低(P<0.01).与对照组Ⅱ比较,联合用药Ⅰ组术后48 h肌酐、胱抑素C明显降低,eGFR明显升高(P<0.05,P<0.01).结论 老年患者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前短期服用阿托伐他汀联用曲美他嗪可保护肾功能,预防造影剂急性肾损害的发生,对于高血压患者具有同样效果.
作者:王一然;郑宇;王悦喜 刊期: 2015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