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内皮细胞特异性分子1与内皮细胞功能异常疾病

刘雅;张蓓;刘洁琳;温绍君

关键词:内皮细胞, 心血管疾病, 肿瘤, 炎症, 内皮细胞特异性分子1
摘要:内皮细胞特异性分子(endothelial cell specific molecule-1ESM)-1又称为Endocan,是一种硫酸皮肤素黏蛋白,1996年由法国科学家Lassalle从人脐静脉内皮细胞中分离出来的一种ESM,主要在人肺和肾脏以及血管网中表达.初步的研究结果显示,其具有非常广泛的生物学活性,与炎症过程以及肿瘤的发生发展有关,被认为是内皮细胞激活的新标记物[1].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相关文献
  • 血栓前体蛋白与老年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探讨血栓前体蛋白与老年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之间的关系.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44例老年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脑梗死组)和30例老年健康对照者(对照组)血浆血栓前体蛋白水平,并对脑梗死患者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检测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并分析血栓前体蛋白水平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的关系.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脑梗死组患者血栓前体蛋白[(9.27±2.29)mg/L vs (2.20±0.30)mg/L,P-0.000]、纤维蛋白原[(3.79±1.06)g/L vs (3.30±0.69)g/L,P=0.012]和n二聚体[(1154.05±1038.54)μg/L vs(696.33±443.18)μg/L,P=0.035]明显升高.脑梗死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1.0 mm患者血栓前体蛋白水平明显高于内膜中层厚度<1.0 mm患者[(10.12±2.46)mg/L vs (7.79±0.30) mg/L,P<0.01];脑梗死组患者血栓前体蛋白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呈正相关(r=0.518,P<0.05).结论 老年脑梗死患者的血浆血栓前体蛋白水平显著升高,且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密切相关.

    作者:赵园园;吴玉泉;蔡韵;吴晓虹;胡金华;陈怀红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G蛋白信号转导调节5和血小板衍生因子受体β在慢性脑白质损伤后的表达

    目的 探讨慢性脑低灌注白质损伤后脑周细胞G蛋白信号转导调节5(RGS5)和血小板衍生因子受体β(PDGFR β)的表达.方法 32只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组)8只和模型组24只,模型组大鼠造模后,于慢性脑低灌注白质损伤模型第7、14、30、60天处理,依次分为A、B、C、D组.采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大鼠脑周细胞RGS5和PDGFR β表达.结果 与S组RGS5表达(1.520±0.032)比较,B组明显下降(0.490±0.054,P<0.05),C组和D组明显升高(3.820±0.072,4.890±0.057,P<0.01);A组和B组PDGFR β表达无明显变化(P>0.05);C组PDGFR-β表达至高峰(3.260±0.031,P< 0.01);D组PDGFR β表达仍高于S组(P<0.05).结论正常生理条件下,RGS5和PDGFR-β在脑周细胞中有一定量的表达;慢性脑低灌注白质损伤后期阶段,脑周细胞中RGS5和PDGFR-β蛋白表达增强,且PDGFR-β先于RGS5达到表达高峰,两者表达存在时相关系.

    作者:朱海兵;刘琳;冯李长;余海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早发型帕金森病研究进展

    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是排在阿尔兹海默病之后的第二大神经系统变性病,是中老年人常见的运动障碍疾病,多在50岁以后发病.在发达国家PD的发生率为0.3%,并且随着年龄的增长发病率也随之增加.在60岁人群中,PD的发病率为1%~2%,年龄>80岁的人群中发病率可达到3%~4%.目前我国的PD患者人数已>200万[1].新近发现的这些早发型帕金森病(young-onset PD,YOPD)与晚发型帕金森病(late-onset PD,LOPD)的病因并不相同,前者与遗传因素相关,后者可能与环境因素相关.

    作者:李芳菲;冯涛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应用3830起搏电极室间隔起搏对左心室功能的影响

    目的 研究3830电极起搏与普通翼状电极起搏的优劣.方法 选择需进行永久性心脏起搏器置入患者59例,根据起搏电极及起搏部位的不同,随机分为右心室间隔部起搏组31例(应用3830电极于右心室间隔部起搏的患者)和右心室心尖部起搏组28例(置入翼状电极于右心室心尖部起搏的患者).2组患者均于术前、术后常规行心电图、超声心动图及胸部X线等检查.观察2组患者术前及术后6个月QRS波群时限、LVEF、左心室内径等指标.结果 与术前比较,2组术后6个月QRS波群时限均明显延长,右心室心尖部起搏组左心室内径明显增大,LVEF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右心室间隔部起搏组术后6个月QRS波群时限、左心室内径较右心室心尖部起搏组明显减小,LVEF较右心室心尖部起搏组明显增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3830电极行右心室间隔部起搏安全有效,且较传统翼状电极右心室心尖部起搏,更加符合生理传导模式,QRS波群时限更短,更接近正常水平,对心功能影响更小,适合进行广泛临床应用.

    作者:张新才;邱立彬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幽门螺杆菌外膜泡在动脉粥样硬化形成中的作用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冠心病的发生密切相关,幽门螺杆菌分泌的细胞毒素相关基因A (cytotoxin-associated gene A,CagA)蛋白参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作为革兰阴性杆菌内毒素的重要载体,外膜泡具有侵袭力强、携带毒素稳定性好的特性.幽门螺杆菌释放的外膜泡携带CagA蛋白突破胃黏膜上皮细胞屏障后入血,进一步作用于血管内皮细胞,通过一系列炎性反应导致血管内皮功能紊乱,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我们就幽门螺杆菌外膜泡在动脉粥样硬化形成中的作用及其机制作一简要综述.

    作者:蔡晋;邹海斌;孙晓敏;刘文华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急性脑梗死患者单病种质量控制分析

    目的 探讨单病种质量控制在急性脑梗死应用中的作用.方法 选择2011年9月~2013年8月实行单病种质量控制后的急性脑梗死患者76例(质控后组),另选2008年9月~2010年8月尚未实行单病种质量控制的急性脑梗死患者67例(质控前组),对2组48 h内抗栓治疗、调脂治疗、康复实施、住院总费用、药费占比、住院日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等7个方面进行比较.结果 质控后组调脂治疗比例较质控前组明显升高(90.8% vs 52.2%,P<0.01),住院总费用[(16659.90±9775.62)元vs (19957.17±8712.93)元]、药费占比[(48.94±10.46)% vs(52.45±9.85%)]、住院日[(14.49±7.76)d vs (17.16±8.23)d]较质控前组明显降低(P<0.05).2组抗栓治疗、康复实施比例和神经功能缺损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实行单病种质量控制能有效降低住院费和药费占比,缩短住院日,提高医师对急性脑梗死调脂治疗的重视,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郑俩燕;马琳;王淑荣;王埮;蔡美华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对轻度认知障碍和痴呆患者睡眠障碍评估的推荐

    对轻度认知障碍(MCI)及痴呆患者的睡眠障碍进行临床评估和管理,具有重要的临床和社会意义.睡眠不好导致痴呆患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增加,并成为加重照料者负担的原因之一.睡眠障碍在MCI和痴呆患者中具有较高的患病率,它们常以共病形式存在.因此,临床上应常规对认知功能下降的患者,仔细进行睡眠障碍的临床评估及管理.意大利痴呆研究协会的睡眠研究小组将2013年12月前发表的原始论文、荟萃分析和系统性综述,进行了回顾.这些证据按照等级(Ⅰ、Ⅱ、Ⅲ)和推荐强度(A、B、C、D、E)进行分类.

    作者:刘俊骞;吕俊丽;张赛;闫晨璐;李冬;张笑青;顾平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运动症状和嗅觉及经颅多普勒超声在帕金森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目的 探讨运动症状评估、嗅觉检测、经颅多普勒超声以及三者联合在帕金森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帕金森病患者50例(帕金森病组),并选取性别相同、年龄相当的非帕金森病患者50例(对照组),分别采用帕金森病统一评定量表、T&.T标准嗅觉检测、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测技术评估非对称运动、嗅觉功能和黑质回声,分析嗅觉障碍和黑质强回声的影响因素,并分别计算3种方法以及它们联合诊断帕金森病的敏感性、特异性和阳性预测值.结果 帕金森病组非对称运动症状、嗅觉障碍、黑质强回声比例较对照组明显增高(P<0.05,P<0.01);嗅觉障碍与帕金森病程、疾病严重程度呈正相关;运动症状评估、嗅觉检测、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查的敏感性、特异性和阳性预测值分别为80.0%,78.0%,78.4%;58.0%,74.0%,69.0%;90.5%,81.3%,80.9%.而联合用于帕金森病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和阳性预测值分别为38.1%,97.9%,94.1%.结论 运动症状、嗅觉检测、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查有利于帕金森病诊断,而将三种方法联合应用则可提高诊断的特异性.

    作者:张兆辉;姜珊;王普清;周佩洋;杨浩;王安平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血管生成因子对心脏微血管内皮细胞神经调节蛋白1表达和分泌的影响

    目的 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血管形成蛋白1(Ang-1)和Ang-2对人源性心脏微血管内皮细胞(HCMEC)的神经调节蛋白1(NRG-1)表达和NRG-1β分泌的影响.方法 培养HCMEC至4~5代,在正常培养条件下,将其分为正常组、VEGF处理组、Ang-1处理组和Ang-2处理组,与HCMEC共孵育24 h,收集细胞和培养液,用蛋白印迹法和细胞酶联免疫吸附法分别检测NRG-1蛋白表达和NRG-1β分泌.蛋白印迹法检测酪氨酸激酶受体(ErbB2、ErbB3和ErbB4)蛋白表达.结果 ErbB2、ErbB3和ErbB4均表达于HCMEC.与正常组比较,VEGF处理组和Ang-1处理组NRG-1[(1.44±0.05)、(1.18±0.04) vs (1.05±0.06)]表达和NRG-1β[(534.07±6.89)ng/L、(505.19±22.82)ng/L vs (380.71±14.96) ng/L]分泌显著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Ang-2处理组NRG-1表达和NRG-1β分泌显著降低(P<0.05).结论 VEGF和Ang-1显著增加HCMEC的NRG-1表达和NRG-1β分泌,Ang-2显著减少HCMEC的NRG-1表达和NRG-1β分泌.

    作者:唐中力;李浪;桂春;杨华峰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冠心病患者血浆微小RNA作为生物标记物可能性的研究

    目的 探讨微小RNA(miRNA)在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循环血浆中表达特点.方法 选择男性冠心病患者32例作为冠心病组,男性健康体检者20例作为对照组.另选择载脂蛋白(apo)E/小鼠10只为实验组,正常C57BL/6J小鼠10只为观察组,用高通量基因芯片技术分析实验组和观察组小鼠血浆中差异表达的miRNA.用实时定量PCR法检测冠心病组和对照组miRNA的表达.结果 与观察组比较,实验组小鼠血浆有14种miRNA显著差异表达,其中6种显著上调3.02~3.46倍,8种显著下调3.02~4.21倍.与对照组血浆miRNA表达比较,冠心病组miR 34a和miR-21显著上调、miR 23a显著下调(P<0.01).结论 冠心病患者循环血浆中miR-23a、miR-21、miR-34a较健康人群明显升高,提示这3种miRNA具有成为冠心病患者生物标记物的潜能.

    作者:王珺晓;李凤卿;刘建伟;罗善顺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不同年龄段患者无保护左主干病变介入治疗的疗效对比

    目的 对比分析不同年龄段患者无保护左主干(UPLM)病变介入治疗的疗效.方法 收集接受UPLM病变介入治疗的患者76例,按年龄分为<70岁组34例,≥70岁组42例,对比2组患者基本临床特点、介入治疗特点和术后随访情况.结果 与≥70岁组比较,<70岁组患者LVEF[(52.4±1.4)% vs (45.4±1.2)%,P=0.00]和估算的肾小球滤过率[(60.5±2.5)ml/(min·1.73 m2) vs (53.2±1.4)ml/(min·1.73 m2),P=0.01]明显升高,而改良Gensini评分、Syntax评分和置入支架总长度明显降低(P<0.05,P<0.01).≥70岁组患者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累计风险明显高于<70岁组.结论不同年龄段患者UPLM病变介入治疗的术后生存率相似,但年龄≥70岁患者术后MACE的累计发生率显著增高.

    作者:魏钟海;张婷;谢峻;王涟;徐标;宋杰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瑞舒伐他汀对老年颈动脉易损斑块的干预研究

    目的 观察不同剂量瑞舒伐他汀对老年颈动脉易损斑块的影响.方法 选择老年颈动脉易损斑块患者103例,随机分为小剂量组、常规剂量组及对照组.小剂量组(38例):基础治疗基础上加服瑞舒伐他汀5 mg,1次/d;常规剂量组(37例):基础治疗基础上加服瑞舒伐他汀10 mg,1次/d;对照组(28例):仅予基础治疗及生活方式干预.检测血脂及高敏C反应蛋白(hs CRP)水平,观察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斑块面积及Crouse积分,比较治疗6个月后3组患者脑血管事件的发生率.结果 与治疗前比较,小剂量组和常规剂量组治疗后TC、LDL-C、hs CRP水平明显降低(P<0.01).小剂量组和常规剂量组治疗后颈动脉IMT、斑块面积及Crouse积分较治疗前明显减小(P<0.05,P<0.01).常规剂量组治疗后颈动脉IMT[(1.26±0.25)mm vs(1.44±0.27) mm]、斑块面积[(0.50±0.27)cm2 vs (0.70±0.25)cm2]、Crouse积分[(3.42±0.26)mm vs(4.04±0.26)mm]明显减小(P<0.01).常规剂量组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率明显低于小剂量组和对照组(8.1% vs 15.8%,25.0%,P<0.05).结论 瑞舒伐他汀具有抗动脉粥样硬化及逆转作用,并能消除或稳定颈动脉易损斑块,防止或减少老年患者缺血性脑卒中事件.

    作者:王新;王康琪;包勤文;申潇竹;董燕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老年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前阿托伐他汀联用曲美他嗪对肾功能的影响

    目的 观察老年患者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前阿托伐他汀联用曲美他嗪对肾功能的影响.方法 连续筛选接受冠状动脉介入治疗老年患者136例,随机分为联合用药组66例和对照组70例;另根据高血压诊断标准筛选出合并高血压患者94例,又分为联合用药Ⅰ组42例和对照Ⅱ组52例.监测术前、术后24、48 h血尿素、肌酐、估算的肾小球滤过率(eGFR)和胱抑素C.结果 与术前比较,联合用药组术后24、48 h尿素明显降低[(4.84±1.03)mmol/L、(4.65±1.23)mmol/L vs (5.55±1.38) mmol/L,P<0.01];与对照组比较,联合用药组术后48 h胱抑素C明显降低(P<0.01).与对照组Ⅱ比较,联合用药Ⅰ组术后48 h肌酐、胱抑素C明显降低,eGFR明显升高(P<0.05,P<0.01).结论 老年患者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前短期服用阿托伐他汀联用曲美他嗪可保护肾功能,预防造影剂急性肾损害的发生,对于高血压患者具有同样效果.

    作者:王一然;郑宇;王悦喜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超重和肥胖与凝血功能及血小板平均容积相关性研究

    目的 探讨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超重、肥胖与凝血功能、血小板平均容积(MPV)之间的关系.方法 选取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204例,根据体质量指数(BMI)将患者分为对照组79例、超重组67例、肥胖组58例.检测血浆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抗凝血酶Ⅲ、血小板分布宽度、MPV等指标,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超重组及肥胖组患者TG、空腹血糖、BMI、Fib、D-二聚体、MPV水平显著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Fib(r=0.393,P<0.01)、D-二聚体(r=0.252,P<0.01)、MPV(r=0.275,P<0.01)与BMI呈正相关.结论超重及肥胖与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凝血功能障碍及血小板活化增强有关,其影响随肥胖程度的增加而加深.

    作者:王丽娜;胡松;郭佳佳;胡怡;颜贵英;毛拥军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糖化血红蛋白测定对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初筛糖代谢异常的临床价值

    目的 探讨HbA1c在老年心血管疾病人群中评估机体糖代谢异常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择高血压、冠心病、心力衰竭及心房颤动等老年患者118例.根据HbA1c结果分为A组(HbA1c<5.7%)35例、B组(5.7≤HbA1c≤6.4%)30例和C组(HbA1c≥6.5%)53例.检测各组血糖、HbA1c、血常规、生化、血脂.对3组患者进行葡萄糖耐量试验筛查.结果 与A组比较,B组、C组患者血糖正常比例明显降低,空腹血糖受损、糖耐量异常和糖尿病比例明显升高(P<0.01);与B组比较,C组血糖正常比例明显降低,糖尿病比例明显升高(P<0.01).结论 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通过检测HbA1c,可初步有效评价目前机体糖代谢情况.

    作者:李渊;徐桂冬;马雪兴;姚金良;陈璐;韩震;王熙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腔隙性脑梗死患者脑微出血与循环内皮微粒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 探讨腔隙性脑梗死患者脑微出血(CMB)与血浆内皮微粒(EMP)的关系.方法 选择首次发病3个月后的腔隙性脑梗死患者84例,根据磁敏感检测结果分为CMB组33例和无CMB组51例,收集2组患者的临床基线资料,并通过流式细胞仪检测其血浆CD31+/CD42-EMP水平.结果 CMB组EMP水平明显高于无CMB组[(451.93±94.46)×106/Lvs (310.93±55.47)×106/L,P=0.000].CMB严重程度与EMP呈正相关(r=0.817,P=0.000).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在控制了年龄、高血压、纤维蛋白原等混杂因素影响后,EMP升高仍是影响CMB发病的危险因素.结论血浆EMP升高是影响CMB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EMP检测可作为临床预测脑梗死患者是否合并CMB的指标.

    作者:孔德燕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对兔腹主动脉成形术后血管内膜的影响

    目的 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移植对兔腹主动脉再狭窄和平滑肌细胞增殖的影响及机制.方法将60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对照组、损伤组、移植组,各20只.损伤组和移植组送入球囊扩张损伤腹主动脉,移植组以1×107/kg细胞数将荧光标记的BMSC注射到损伤血管局部.术后4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腹主动脉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ctin)、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计算PCNA增殖指数,血管形态计量分析.结果 损伤组新生血管内膜层α-SM-actin表达明显强于对照组(P<0.05);与损伤组比较,移植组新生血管内膜α-SM-actin表达明显增强(P<0.05).损伤组PCNA阳性细胞数较对照组明显增多(P<0.05);移植组PCNA阳性细胞数较损伤组明显减少(P<0.05).损伤组腹主动脉内膜厚度和面积、中膜厚度和面积、血管狭窄程度等明显高于移植组和对照组(P<0.05);移植组上述指标与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BMSC血管局部移植可抑制兔腹主动脉血管平滑肌细胞的增殖,减轻动脉粥样硬化及狭窄程度.

    作者:吴向军;宋艳丽;耿文真;王庆元;崔家玉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的血管损伤效应及机制

    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AGE)是蛋白质、脂质等与糖类发生非酶促反应后形成的一种聚合物,在糖尿病所引起的血管损伤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大量证据表明,AGE的不断增加和累积与糖尿病增加的大血管以及微血管并发症风险相关[1-5].关于AGE的损伤机制,目前认为它可以通过结合特异性受体、破坏正常的分子构象、促进交联、改变酶的活性、损害受体识别等来影响血管的正常功能.另外,近年来许多研究表明AGE通过影响动脉粥样硬化过程中多种细胞:内皮细胞、血小板、单核/巨噬细胞以及平滑肌细胞等发挥相应的血管损伤效应[6-10].

    作者:刘丽媛;张誉洋;王海昌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多廿烷醇在老年心血管病患者调脂治疗中的有效性及安全性分析

    目的 探讨多廿烷醇在老年心血管病患者调脂作用中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选择老年血脂异常患者289例,根据服用药物情况分为4组.A组64例:多廿烷醇20 mg;B组72例:多廿烷醇10 mg;C组91例:阿托伐他汀20 mg;D组62例:多廿烷醇10 mg+阿托伐他汀20 mg.所有患者分别于试验前、试验12、24、52周检测TC、TG、LDLC、HDL C、脂蛋白(a)、载脂蛋白(apo) A-Ⅰ、apoB、丙氨酸转氨酶、天冬氨酸转氨酶、肌酸激酶等.结果与试验前比较,A组、B组、C组、D组试验后12周LDL-C[(2.28±0.49) mmol/L vs (2.74±0.54) mmol/L,(2.43±0.62)mmol/L vs (2.67±0.53)mmol/L,(2.19±0.69)mmol/L vs (2.69±0.57)mmol/L,(2.12±0.57)mmol/L vs (2.71±0.62) mmol/L]、TC[(5.21±0.23)mmol/Lvs (5.62±0.45)mmol/L,(5.34±0.47)mmol/L vs(5.58±0.32)mmol/L,(5.15±0.32) mmol/L vs (5.60±0.41) mmol/L,(5.01±0.46)mmol/L vs (5.69±0.39)mmol/L]、脂蛋白(a)、apoB、apoB/apoA-Ⅰ明显降低,其中24、52周LDL C、TC、脂蛋白(a)、apoB较12周明显降低,52周LDL C、TC、apoB较24周明显降低(P<0.05).整个试验过程中,各组均未出现显著骨骼肌疼痛、肌溶解等严重不良反应,但在C组及D组患者中分别出现4例及3例肝脏转氨酶上升超过正常值3倍的病例,停药后,肝功能逐渐恢复至正常.结论 多廿烷醇可发挥有效血脂调节作用,小剂量多廿烷醇联合常规剂量阿托伐他汀可进一步增强调脂作用.老年人应用10、20 mg多廿烷醇及联合常规剂量的阿托伐他汀都具有良好安全性.

    作者:丁宇;司全金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内皮细胞特异性分子1与内皮细胞功能异常疾病

    内皮细胞特异性分子(endothelial cell specific molecule-1ESM)-1又称为Endocan,是一种硫酸皮肤素黏蛋白,1996年由法国科学家Lassalle从人脐静脉内皮细胞中分离出来的一种ESM,主要在人肺和肾脏以及血管网中表达.初步的研究结果显示,其具有非常广泛的生物学活性,与炎症过程以及肿瘤的发生发展有关,被认为是内皮细胞激活的新标记物[1].

    作者:刘雅;张蓓;刘洁琳;温绍君 刊期: 2015年第06期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主管: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

主办: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