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性别与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关系的研究

曹裕民;张雄;万鑫;王硕;代成波;马桂贤;张玉虎;王丽娟

关键词:颅内动脉硬化, 血管造影术, 数字减影, 脑梗死, 脑缺血发作, 短暂性, 体征和症状, 性别因素, 危险因素
摘要:目的 探讨性别与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关系,为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危险因素的研究及缺血性脑血管病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检查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3708例,未见明显颅内外动脉狭窄1476例,症状性颅内外动脉狭窄2232例,分析症状性颅内外动脉狭窄与性别及年龄的关系.结果 症状性颅内外动脉狭窄患者中,单纯颅内动脉狭窄发生率明显高于单纯颅外动脉狭窄和颅内外动脉联合狭窄(48.3% vs 25.2% vs 26.5%),且男性比例明显大于女性(68.8% vs 31.2%,P<0.01).与≤40岁比较,41~64岁、65~79岁、≥80岁单纯颅内动脉狭窄比例明显降低,单纯颅外动脉狭窄、颅内外动脉联合狭窄比例明显升高(P<0.01);与41~64岁比较,65~79岁、≥80岁单纯颅内动脉狭窄比例明显降低,单纯颅外动脉狭窄、颅内外动脉联合狭窄比例明显升高(P<0.01).结论 中国人性别差异与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发生有关,男性发生率可能高于女性.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分布具有年龄特征性.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相关文献
  • 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老年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患者血流变化特点的研究

    目的 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观察老年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患者椎动脉及上肢动脉的血流变化特点.方法 选择56例老年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患者,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患者的颈动脉、椎动脉、锁骨下动脉及腋动脉的内径、内膜中层厚度、血流方向及速度,观察动脉狭窄的部位、范围及程度.结果 56例老年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患者常见的原因是动脉粥样硬化;左侧锁骨下动脉盗血发生率较右侧高;部分性锁骨下动脉盗血18例,完全性38例.结论 二维超声联合多普勒超声对椎动脉及上肢动脉的检查,可以明确诊断多数老年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患者,并对盗血程度进行评估,是诊断老年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患者的无创首选简便的检查方法.

    作者:段军;邹凤军;孙晓勤;徐婕;丁五麟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左旋多巴对老年帕金森病患者前瞻性记忆和情绪记忆的影响

    目的 观察左旋多巴对老年帕金森病(PD)患者前瞻性记忆和情绪记忆的影响.方法 选择PD患者32例(PD组),在未服药时和服用苄丝肼左旋多巴第8周时,分别进行基于事件的前瞻性记忆(EBPM)和基于时间的前瞻性记忆(TBPM)测试,利用标准的情绪图片(包括正性、负性和中性效价)进行情绪记忆测试,并与年龄、性别和受教育年限相匹配的健康体检者32例(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PD组服药前EBPM、TBPM、负性情绪图片再认成绩明显降低[(3.6±1.3)分 vs (6.4±2.1)分,(3.7±1.3)分 vs (5.3±1.5)分,(8.4±1.2)分 vs (14.1±1.9)分,P<0.01].PD组服药后TBPM较服药前明显升高[(5.2±1.4)分 vs (3.7±1.3)分,P<0.01].结论 早期未治疗PD患者存在EBPM、TBPM和负性效价情绪记忆损害;左旋多巴可改善PD患者的TBPM,而对EBPM和情绪记忆无影响,推测多巴胺耗竭在TBPM中可能起重要作用.

    作者:马建军;李学;杨红旗;祁亚伟;冯艳;袁丽品;徐军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经皮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症状性椎基底动脉狭窄的临床观察

    目的 评价经皮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椎基底动脉狭窄的安全性、有效性和中短期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行经皮血管内支架成形术的10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椎动脉起始段70例,椎动脉颅内段13例,基底动脉19例,重点对手术方法、并发症、疗效进行总结.结果 102例患者中,101例成功置入支架,2例患者出现穿支动脉闭塞,1例因椎动脉颅内段极度纡曲,支架无法到位,采用单纯球囊扩张成形术.术后76例患者随访6~36个月,2例患者出现支架内再狭窄,其中1例再次行球囊扩张成形术,1例再次行血管内置入药物洗脱支架,目前2例患者血管开通均良好.结论 经皮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椎基底动脉狭窄安全、有效,中短期疗效满意,长期疗效需进一步的随访观察.

    作者:李迪;高众;王苏平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血小板二磷酸腺苷受体H2单体型与阿司匹林抗血小板功能学监测关联的研究

    目的 探讨血小板二磷酸腺苷受体(P2Y12)H2单体型对中国老年汉族患者阿司匹林抑制血小板聚集功能及血小板计数的影响.方法 入选北京万寿路地区服用阿司匹林老年汉族患者431例,使用美国Sequenom系统单核苷酸多态性分型技术对P2Y12 H1/H2单体型进行鉴定.采用花生四烯酸诱导的光比浊和血栓弹力图法、二磷酸腺苷诱导的光比浊和血栓弹力图法、血小板活化标记物血小板激活复合物1、CD62P等血小板功能检测,对P2Y12 H2单体型与血小板计数及阿司匹林抗血小板聚集功能进一步行相关分析.结果 431例患者中,P2Y12 H1/H1基因型285例,H1/H2基因型136例,H2/H2基因型10例.H1/H1、H1/H2、H2/H2基因型血小板计数分别为(216.09±58.76)×109/L,(195.06±55.16)×109/L,(164.90±46.12)×109/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H1/H2+H2/H2与H1/H1比较,经年龄、性别校正后,多因素回归分析仍提示血小板计数与H2相关联(P=0.005).结论 P2Y12 H2单体型对阿司匹林的抗血小板作用无明显影响.携带P2Y12 H2单体型患者的血小板计数明显低于H1型患者,提示P2Y12 H2单体型可能是正常人群血小板计数低下的一个基因学标志.

    作者:李晓利;范利;王强;吴建中;张金萍;杨鲜利;刘宝萍;刘立德;由运果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Toll样受体4和核因子-κB信号通路在溶血磷脂酸致动脉粥样硬化中的作用

    目的 探讨Toll样受体4(TLR4)/NF-κB 信号通路在溶血磷脂酸(LPA)致动脉粥样硬化中的作用.方法 以不同浓度LPA(0~10 μmol/L)刺激人单核细胞株THP-1细胞4 h,以及LPA 1 μmol/L处理THP-1细胞不同时间(0~8 h),荧光定量RT-PCR法测定TLR4 mRNA表达,Western blot检测TLR4蛋白、细胞核NF-κB p65表达变化,ELISA法测定细胞因子TNF-α,随后在LPA 1 μmol/L条件下,TLR4单抗干预THP-1细胞,观察其对LPA诱导的细胞核NF-κB p65表达及TNF-α分泌水平的影响.结果 当LPA 1 μmol/L时,TLR4 mRNA和蛋白及细胞核NF-κB p65表达较0 μmol/L、0.1 μmol/L、0.5 μmol/L、5 μmol/L、10 μmol/L LPA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LPA 1 μmol/L处理THP-1细胞4 h时,THP-1细胞TLR4 mRNA和蛋白及细胞核NF-κB p65表达水平明显高于0、1、2、8 h(P<0.01).与TLR4单抗干预前比较,TLR4干预后LPA诱导的THP-1细胞NF-κB p65表达及TNF-α分泌水平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LPA可显著上调THP-1细胞TLR4表达及促进NF-κB的活化,LPA致动脉粥样硬化作用可能部分是由 TLR4/ NF-κB 信号途径介导的.

    作者:杨波;林琍;宗文霞;周志斌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急诊介入治疗患者住院期间心力衰竭原因的分析

    目的 探讨急性前壁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行急诊PCI后,发生心力衰竭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研究初诊为急性前壁ST段抬高心肌梗死、并行急诊PCI的110例患者,根据是否有心力衰竭,分为心力衰竭组39例和非心力衰竭组71例,比较2组患者临床基础特征,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心力衰竭的危险因素.结果 心力衰竭组与非心力衰竭组患者年龄、高血压、糖尿病、梗死前心绞痛、发病至手术时间、收缩压、入院血糖、白细胞计数、B型钠尿肽、β受体阻滞剂、术后TIMI血流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发病至手术时间、年龄、入院血糖、高血压为心力衰竭的危险因素;梗死前心绞痛、术后TIMI血流为心力衰竭的保护因素.结论 发病时间长、年龄大,血糖、血压等危险因素越多,术后TIMI血流差,患者心力衰竭的可能性越高.

    作者:宋文奇;高航;司志燕;李臣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性别与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关系的研究

    目的 探讨性别与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关系,为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危险因素的研究及缺血性脑血管病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检查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3708例,未见明显颅内外动脉狭窄1476例,症状性颅内外动脉狭窄2232例,分析症状性颅内外动脉狭窄与性别及年龄的关系.结果 症状性颅内外动脉狭窄患者中,单纯颅内动脉狭窄发生率明显高于单纯颅外动脉狭窄和颅内外动脉联合狭窄(48.3% vs 25.2% vs 26.5%),且男性比例明显大于女性(68.8% vs 31.2%,P<0.01).与≤40岁比较,41~64岁、65~79岁、≥80岁单纯颅内动脉狭窄比例明显降低,单纯颅外动脉狭窄、颅内外动脉联合狭窄比例明显升高(P<0.01);与41~64岁比较,65~79岁、≥80岁单纯颅内动脉狭窄比例明显降低,单纯颅外动脉狭窄、颅内外动脉联合狭窄比例明显升高(P<0.01).结论 中国人性别差异与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发生有关,男性发生率可能高于女性.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分布具有年龄特征性.

    作者:曹裕民;张雄;万鑫;王硕;代成波;马桂贤;张玉虎;王丽娟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上调血红素氧合酶1对高血压合并心肌梗死后心力衰竭的作用

    目的 研究上调血红素氧合酶1(HO-1)对高血压合并心肌梗死大鼠模型血压及心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择同为13周龄的雄性自发性高血压大鼠40只及雄性Wistar大鼠20只,随机分为6组,假手术组、对照组、高血压组、模型组、诱导剂组(钴原卟啉4.5 mg/kg)、抑制剂组(锡中卟啉15 mg/kg),每组10只.术后第1天开始给药,腹腔注射,1次/周,持续6周后,进行相关指标的检测.结果 与模型组比较,诱导剂组的血压显著降低,心肌梗死面积缩小,LVEF、左心室短轴缩短率、左心室压力大上升和下降速率/左心室收缩压峰值升高;左心室舒张末内径、左心室收缩末内径和全心重/体质量下降;血清C反应蛋白、白细胞介素6水平降低,血清总胆红素、一氧化氮、前列环素水平升高(P<0.05,P<0.01).与诱导剂组比较,抑制剂组血压与心功能的改善情况被阻断.结论 上调HO-1能通过抑制炎性反应、抑制左心室重构、改善内皮功能紊乱等机制,降低高血压合并心肌梗死大鼠模型的血压,提高梗死后心功能.

    作者:陈天萌;曹剑;陈薇;李德斌;石海燕;李健;李小鹰;范利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间充质干细胞治疗心肌梗死研究进展

    2001年德国移植免疫和细胞治疗研究所 Strauer等首次对心肌梗死(MI)患者尝试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10周后发现患者左心室周长缩小,心脏指数、LVEF、心输出量等均有明显改善,坏死心肌的平均面积由24.6%减至15.7%.目前,虽未能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但已能预见其广阔前景.

    作者:陈各才;岳爱环;阮中宝;朱莉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老年脑白质疏松与脑血管狭窄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 探讨老年脑白质疏松(LA)与脑血管狭窄的相关性.方法 连续回顾性分析同期行头颅MRI及脑血管造影检查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或脑梗死患者333例.采用Fazekas分级法分别对侧脑室旁LA和半卵圆中心LA进行程度分级:0级或1级为无或轻度LA,2级或3级为中重度LA.基于侧脑室旁LA严重程度分为无或轻度LA组206例,中重度LA组127例;基于半卵圆中心LA严重程度分为无或轻度LA组270例,中重度LA组63例.分别探讨侧脑室旁LA及半卵圆中心LA与脑血管狭窄的相关性.结果 侧脑室旁LA:与无或轻度LA组比较,中重度LA组年龄、高血压、脑卒中、颅外动脉狭窄及前循环狭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半卵圆中心LA:与无或轻度LA组比较,中重度LA组年龄、高血压、糖尿病、脑卒中、颅外动脉狭窄、前循环狭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校正非血管性危险因素后,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侧脑室旁LA与颅外动脉狭窄(OR=1.653,95%CI:1.017~2.686,P=0.042)独立相关,半卵圆中心LA与颅外动脉狭窄无相关性(OR=1.594,95%CI:0.882~2.879,P=0.123).结论 颅外动脉狭窄对侧脑室旁白质是否发生LA改变有独立的相关性.

    作者:段作伟;李华;孙文;蔡乾坤;肖露露;刘新峰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社区老年人群踝间血压差异的检出率调查

    目的 探讨佛山市顺德区容桂街道老年人踝间血压差异(IAND)情况.方法 选择老年人1032例,被调查且资料完整人数929例.调查的项目有年龄、性别、吸烟史、高血压家族史、高血压史及服用降压药物史、糖尿病史、身高和体重;检测空腹血糖、TC、TG、HDL-C 和LDL-C.结果 容桂街道老年人群的踝间收缩压差异检出率为28.6%,踝间舒张压差异检出率为16.9%.总体上右踝收缩压明显高于左踝,左踝舒张压明显高于右踝(P<0.05).男性右踝收缩压和舒张压高于左踝,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女性左踝舒张压明显高于右踝.踝高收缩压和踝高舒张压人群踝间收缩压差异检出率和踝间舒张压差异检出率均明显高于无踝高血压人群.左右踝部收缩压的绝对差值和左右踝部收缩压的绝对差值/踝收缩压与冠心病危险因素积分呈正相关.结论 容桂街道老年人群踝高收缩压和踝高舒张压是影响IAND检出率的主要因素.

    作者:周月英;梁叶青;刘景波;吕兰竹;曾汇庆;伍焕平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2013年美国心脏病学会基金会和美国心脏协会心力衰竭指南解读

    ACCF/AHA联合公布了新版心力衰竭(HF)治疗指南.该指南并非仅是对2009年HF指南的更新,而是根据循证医学新证据的重新再版.我们对该指南做一解读,旨在更好地指导临床上对HF患者的诊疗.

    作者:刘志军;姜晓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彩色M型超声及组织多普勒成像对长期持续性心房颤动患者的治疗评估

    目的 联合应用多项超声心动图指标观察长期持续性心房颤动(房颤)患者经导管射频消融术或药物控制心室率治疗的心功能变化,并对不同治疗方法进行评价.方法 选取接受导管射频消融治疗长期持续性房颤患者20例(射频消融组)及接受药物控制心室率治疗长期持续性房颤患者25例(药物控制组).于治疗前采集房颤患者二尖瓣血流彩色M型图像、组织多普勒运动曲线及左心房应变曲线,测定舒张早期左心室内血流传播速度(VP)、舒张早期二尖瓣环运动峰值速度(Em)、收缩期侧壁运动峰值速度(Vs)及左心房应变峰值速度等指标,所有患者随访6个月,重复检测上述指标.结果 与治疗前比较,2组术后6个月VP、Em、Vs及左心房应变峰值速度明显升高(P<0.05,P<0.01).与药物控制组比较,射频消融组各指标差值△VP、△Em、△Vs及△左心房应变峰值速度升高更明显(P<0.05,P<0.01).结论 应用导管射频消融及单纯药物控制心室率治疗长期持续性房颤均能提高患者的左心室收缩、舒张功能及左心房功能,但前者改善更为明显.

    作者:索娅;李广平;周长钰;郑成环;富华颖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Apelin促进人诱导性多能干细胞心肌定向分化的研究

    目的 探讨Apelin对人诱导性多能干细胞(hiPSC)的心肌定向分化作用.方法 hiPSC经悬浮法诱导形成拟胚体,分为Apelin处理组(Apelin组)和对照组.Apelin组在高糖DMEM培养液中加入10 μmol/ml Apelin,分别于第3、7、11、15、21天采用RT-PCR、Western blot法检测及免疫荧光染色,观察干细胞全能性标记物Oct4、心肌祖细胞标记物Nkx 2.5、心肌特异性肌钙蛋白I(cTnI)的表达变化.结果 Apelin组iPSC在诱导分化后第3天Oct4和Nanog基因表达水平明显降低,分别为同期对照组的(63.2±10.1)%和(51.7±1.6)%(P<0.01);诱导分化后第7天Nkx 2.5和cTnI基因表达水平明显升高,分别为同期对照组的(162.4±22.5)%和(250.6±22.3)%(P<0.05,P<0.01);诱导分化后第15天时,cTnI表达为同期对照组的(156.2±6.4)%(P<0.05);免疫荧光染色显示,cTnI阳性细胞明显多于对照组.结论 Apelin可明显促进hiPSC的心肌定向分化.

    作者:马珂;刘通;黄炜;卜庆婷;李秀娟;赵传旭;李霜;王亚斌;曹丰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经桡动脉穿刺全脑血管造影的可行性和安全性

    目的 探讨经桡动脉途径穿刺、行全脑血管造影的操作流程和手术技巧,分析该技术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 选择明确有颅内外动脉中重度狭窄或闭塞的530例脑血管病患者,将年龄≥60岁216例作为老年组,年龄<60岁314例作为非老年组,均实施经桡动脉穿刺的全脑血管造影术,分析手术成功率、并发症;比较2组患者不同手术入径和材料的差异.结果 530例患者中,516例患者完成脑血管造影手术,手术成功率97.36%,老年组成功207例,非老年组成功309例.降主动脉成袢、主动脉瓣辅助降主动脉成袢的造影时间和受线时间均少于主动脉瓣成袢(P<0.05);Simmons 2型导管的造影时间和受线时间少于Simmons 3型导管(t=10.74,P=0.02);老年组与非老年组3种不同成袢技术的造影时间和受线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桡动脉闭塞比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经桡动脉途径行全脑血管造影操作安全可行,技术成功率高、并发症少.降主动脉成袢和主动脉瓣辅助降主动脉成袢的成功率更高,Simmons 2型导管优于Simmons 3型导管.

    作者:陈星宇;郑维红;吉训明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氢气对脑缺血再灌注大鼠海马一氧化氮及其合酶的影响

    目的 探讨氢气治疗对急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海马NO和一氧化氮合酶(NOS)的影响.方法 选择SD大鼠72只,随机分为3组:假手术组、模型组和治疗组(腹腔注射2%氢气饱和生理盐水),每组24只,每组又分为6、24 h 2个时间点.采用线栓法制作大鼠大脑中动脉缺血再灌注模型.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测定海马NOS的表达;硝酸还原酶法测定海马组织匀浆中NO含量;NOS检测试剂盒检测海马组织提取液中NOS的活性.结果 模型组治疗6 h海马NOS阳性细胞、NO含量及NOS活性明显高于假手术组,而治疗组上述指标较模型组明显下降(P<0.05);模型组治疗24 h海马NOS阳性细胞、NO含量及NOS活性明显高于假手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治疗组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氢气治疗可减少缺血后海马组织中NO含量及NOS活性,对海马缺血再灌注损伤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

    作者:张连双;范秀琴;李珊珊;张毅;刘同慎;赵伟;冯国营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半量替罗非班在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

    目的 探讨半量替罗非班对老年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患者急诊PCI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入选STEMI行急诊PCI老年患者114例,随机分为标准剂量组56例和半量组58例.标准剂量组给予替罗非班0.10~0.15 μg/(kg·min)静脉滴注48 h,半量组给予0.05~0.075 μg/(kg·min)静脉滴注24 h.比较2组TIMI及心肌染色分级(MBG)2~3级血流率,术后90 min的ST段回落百分比(sumSTR)、LVEF、左心室舒张末和收缩末内径变化及主要心脏不良事件、出血、消化道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结果 标准剂量组TIMI及MBG 2~3级血流率较半量组虽有升高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术后90 min的sumSTR>50%比例及患者住院期间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半量组出血发生率低于标准剂量组(3.45% vs 16.07%,P<0.05).结论 半量替罗非班在预防缺血方面的疗效与标准剂量相当,但在出血风险方面的安全性明显升高.

    作者:任琳;王文广;王倩;张晶;汤秀英;冯建双;杨红梅;王庆胜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曲美他嗪与雷米普利对慢性心力衰竭大鼠心肌组织转化生长因子β1表达的影响

    目的 探讨曲美他嗪和雷米普利单用及联合应用对慢性心力衰竭大鼠左心室心肌组织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的影响.方法 利用肾上腹主动脉缩窄法制作雄性Wistar大鼠慢性心力衰竭模型,随机分为模型组、曲美他嗪组、雷米普利组、联合用药组和假手术组,每组10只.观察各组大鼠左心室重量指数(LVMI)和左心室舒张末压(LVEDP)、左心室压力大上升及下降速率(±dp/dtmax),采用Massion染色法光镜下观察左心室心肌形态结构变化,SP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各组大鼠左心室心肌中TGF-β1表达情况,RT-PCR测定各组大鼠左心室心肌TGF-β1 mRNA水平.结果 与模型组比较,曲美他嗪组、雷米普利组和联合用药组±dp/dtmax明显升高,LVEDP、LVMI、TGF-β1阳性表达和TGF-β1 mRNA水平明显降低,联合用药组改变更为显著.光镜下显示,曲美他嗪组、雷米普利组及联合用药组心肌损害程度较模型组明显减轻,联合用药组改变更为显著.结论 曲美他嗪与雷米普利单用及联合应用均可有效改善心功能、减轻心肌纤维化,其中联合用药优于单独用药.

    作者:彭玉娟;谢亚芹;康大伟;冯翔宇;李秀华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环氧化酶2基因多态性与大动脉粥样硬化型脑梗死患者预后的相关研究

    目的 探讨环氧化酶2 (COX-2)基因rs20417和rs5275 2个位点多态性与服用阿司匹林治疗的大动脉粥样硬化型脑梗死患者临床预后的相关性.方法 入选南京卒中注册系统中2009年12月~2012年10月确诊为大动脉粥样硬化型脑梗死、并长期服用阿司匹林的患者962例.应用改进的多重连接酶检测反应技术分析COX-2基因2个位点的基因型.平均随访(15.13±7.42)个月,记录主要终点事件.结果 rs20417和rs5275小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5.1%、19.1%.随访期间,有89例(9.25%)发生主要终点事件.rs20417位点CC+CG型与GG型主要终点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HR=0.92,95%CI:0.44~1.89,P=0.81).rs5275位点AA型与AG+GG型主要终点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HR=1.17,95%CI:0.76~1.79,P=0.48).多因素Cox风险比例模型分析,男性患者预后较好,rs20417 C等位基因和rs5275 G等位基因携带者与预后不相关(P>0.05).结论 COX-2基因 rs20417和rs5275位点多态性可能与大动脉粥样硬化型脑梗死患者临床预后无关.

    作者:曹立平;张治中;张雨蒙;白文;孙文珊;李松;段作伟;刘新峰;徐格林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奈西立肽对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室重构和相关神经激素的影响

    目的 探讨奈西立肽对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室重构和血浆相关神经激素的影响.方法 将96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随机分为常规组32例、联合治疗组32例和奈西立肽组32例.分别在入院时和治疗后6个月进行心脏超声并检测血管紧张素Ⅱ(AngⅡ)、内皮素1及NO水平变化.结果 与治疗前比较,常规组各项指标均有改善的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治疗组和奈西立肽组LVEF和NO明显升高,左心室舒张末内径(LVEDD)明显缩小、AngⅡ和内皮素1明显降低(P<0.05,P<0.01);与常规组比较,联合治疗组和奈西立肽组LVEF和NO明显升高,LVEDD明显缩小、AngⅡ和内皮素1明显降低(P<0.05,P<0.01);与联合治疗组比较,奈西立肽组LVEF和NO明显升高,LVEDD、AngⅡ和内皮素1明显降低(P<0.05).结论 奈西立肽能改善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脏功能,逆转心室重构,降低血浆AngⅡ及内皮素1,增加NO水平.

    作者:王丽霞;罗萍;黄彦生;王光公;赵士超;段红艳 刊期: 2014年第01期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主管: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

主办: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