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扩张型心肌病患者心外膜脂肪厚度与左心室重构的相关性

马晶;徐龙杰

关键词:心肌病, 扩张型, 心包, 脂肪组织, 心室重构, 心室功能障碍, 左, 超声心动描记术
摘要:目的 研究扩张型心肌病(DCM)患者心外膜脂肪厚度与左心室重构及左心室功能不全的关系.方法 收集DCM患者120例(DCM组)和健康体检者76例(对照组),应用常规心脏超声测量左心室收缩末内径(LVESD)、左心室舒张末内径(LVEDD)、左心室收缩末容积(LVESV)、左心室舒张末容积(LVEDV)、左心室收缩末容积指数(LVESVI)、左心室舒张末容积指数(LVEDVI)、左心室收缩末球形指数(SIs)、左心室舒张末球形指数(SId)、LVEF、心外膜脂肪厚度等,比较2组各超声指标的关系.结果 DCM组LVESD[(53.0±9.6)mm vs(33.2±4.5)mm]、LVEDD[(68.5±9.3)mm vs (38.3±3.0)mm]、LVESV[(79.5±13.6)ml vs (42.0±10.5)ml]、LVEDV[(165.0±18.6)ml vs (98.2±14.0) ml]、LVESVI [(49.2±10.7)ml/m2 vs (30.6士9.6) ml/m2]、LVEDVI[(101.8±10.0)ml/m2 vs(61.4±9.0)ml/m2]较对照组明显增高,LVEF[(31.5±7.2)% vs (64.9±6.4)%]、SIs[(1.3±0.2)vs (2.0±0.3)]、SId[(1.3±0.2)vs (1.8±0.2)]和心外膜脂肪厚度[(4.9±1.1)mm vs (7.8±2.0)mm]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DCM组心外膜脂肪厚度与LVESD、LVEDD、LVESV、LVEDV、LVEDVI、LVESVI、SIs、SId呈正相关(P<0.05).结论 DCM患者的心外膜脂肪厚度与左心室重构明显相关,与左心室功能不全无相关性.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相关文献
  • 生长分化因子15与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一年左心室重构程度的研究

    目的 探讨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NSTEMI)患者和正常人生长分化因子15(GDF-15)水平变化及其与1年左心室重构程度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NSTEMI患者80例为NSTEMI组,体检者80例为对照组.采用ELISA测GDF-15表达.分别于入院后4d内及随访1年行超声心动检测,分析GDF-15与左心室重构的相关性.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NSTEMI组GDF-15表达明显升高[(1378.4±529.6)ng/L vs (503.0±257.8) ng/L,P<0.01];GDF-15与左心房前后径、左心室舒张末内径、左心室质量指数呈正相关(r=0.71、r=0.62、r=0.87,P=0.000);与LVEF、相对室壁厚度呈负相关(r=-0.65、r=-0.48,P=0.000).多因素线性回归分析显示,控制年龄、心血管危险因素及生化指标后,GDF-15水平仍与左心室质量指数呈正相关(P=0.000).结论 GDF-15水平与NSTEMI患者1年左心室重构的发生率密切相关,其可能是预测NSTEMI患者1年左心室重构发生的有效指标.

    作者:陈卓宏;刘海德;何燕;梁杰兰;张正楠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血浆组织因子和白细胞介素18水平的变化及意义

    目的 观察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血浆组织因子和白细胞介素18水平的变化及其关系,探讨凝血与炎症的相关性及其在ACS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 选择冠心病患者118例,根据诊断分为ACS组67例和稳定性心绞痛组51例,2组患者测定血浆组织因子和白细胞介素18水平,并进行比较,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法分析两变量的相关性.结果 ACS组血浆组织因子和白细胞介素18水平明显高于稳定性心绞痛组[(101.44士21.32)ng/L vs (90.01±19.44)ng/L,(311.73±113.00)ng/L vs (246.59±94.63)ng/L,P<0.01];ACS组血浆组织因子与白细胞介素18呈正相关(r=0.654,P<0.01),稳定性心绞痛组血浆组织因子与白细胞介素18无相关性(P>0.05).结论 ACS患者体内炎症活动与凝血活动可能互相作用.

    作者:李巧汶;邱健;李志樑;洪长江;阮云军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脑白质疏松与抑郁发生率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 分析不同程度脑白质疏松(LA)与抑郁发生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经头颅MRI检查确诊的LA患者132例为LA组;同期收集132例有头痛、头晕的健康体检者为非LA组.所有患者均进行汉密尔顿抑郁量表评分,比较2组抑郁的发生率,并分析LA的严重程度与抑郁的相关性.结果 与非LA组比较,LA组抑郁发生率明显升高(21.2% vs 62.9%,P<0.01).与非LA组比较,LA组轻度抑郁、中度抑郁和重度抑郁汉密尔顿抑郁量表评分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9±2)分vs (12±2)分和(15±2)分和(21±2)分,P<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OR=9.550,95%CI:1.174~2.050,P=0.002)、高血压(OR=10.330,95% CI:1.498~5.300,P=0.001)、腔隙性脑梗死(OR=16.514,95%CI:1.824~5.590,P=0.000)、LA(OR=4.933,95%CI:1.081~3.498,P=0.026)为抑郁的危险因素.结论 LA的不同严重程度与抑郁有关.

    作者:高关然;黄勇华;张微微;尹维民;王国强;魏微;王丽娟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扩张型心肌病患者心外膜脂肪厚度与左心室重构的相关性

    目的 研究扩张型心肌病(DCM)患者心外膜脂肪厚度与左心室重构及左心室功能不全的关系.方法 收集DCM患者120例(DCM组)和健康体检者76例(对照组),应用常规心脏超声测量左心室收缩末内径(LVESD)、左心室舒张末内径(LVEDD)、左心室收缩末容积(LVESV)、左心室舒张末容积(LVEDV)、左心室收缩末容积指数(LVESVI)、左心室舒张末容积指数(LVEDVI)、左心室收缩末球形指数(SIs)、左心室舒张末球形指数(SId)、LVEF、心外膜脂肪厚度等,比较2组各超声指标的关系.结果 DCM组LVESD[(53.0±9.6)mm vs(33.2±4.5)mm]、LVEDD[(68.5±9.3)mm vs (38.3±3.0)mm]、LVESV[(79.5±13.6)ml vs (42.0±10.5)ml]、LVEDV[(165.0±18.6)ml vs (98.2±14.0) ml]、LVESVI [(49.2±10.7)ml/m2 vs (30.6士9.6) ml/m2]、LVEDVI[(101.8±10.0)ml/m2 vs(61.4±9.0)ml/m2]较对照组明显增高,LVEF[(31.5±7.2)% vs (64.9±6.4)%]、SIs[(1.3±0.2)vs (2.0±0.3)]、SId[(1.3±0.2)vs (1.8±0.2)]和心外膜脂肪厚度[(4.9±1.1)mm vs (7.8±2.0)mm]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DCM组心外膜脂肪厚度与LVESD、LVEDD、LVESV、LVEDV、LVEDVI、LVESVI、SIs、SId呈正相关(P<0.05).结论 DCM患者的心外膜脂肪厚度与左心室重构明显相关,与左心室功能不全无相关性.

    作者:马晶;徐龙杰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老年人血脂异常的治疗进展

    随着年龄增长,心脑血管病的发病率和病死率增加.血脂异常是老年人心血管病重要的独立危险因素,调脂治疗是防治动脉粥样硬化和心脑血管事件的重要措施.生活方式的调整、使用调脂药物治疗并根据个体特点选择治疗策略,对于老年血脂异常患者的综合管理尤为重要.本综述就2013年ACC/AHA胆固醇治疗降低成人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风险指南(ACC/AHA指南)和国际动脉粥样硬化学会(international atherosclerosis society,IAS)全球血脂异常诊治建议(IAS建议),对老年人血脂异常的管理进行解读[1-2].

    作者:耿慧;刘梅林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心房颤动患者冠状窦血小分子RNA表达差异与价值

    目的 探讨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房颤)患者冠状窦血小分子RNA(microRNA,miRNA)表达差异及其调控房颤的机制,早期预警诊断和干预的价值.方法 选择15例房颤患者作为房颤组,其中阵发性房颤、持续性房颤和永久性房颤各5例,选择健康体检者5例作为正常对照组.导管射频消融术前和术中分别取外周血和冠状窦血,使用miRNA芯片进行全基因组miRNA表达谱微阵列分析,Volcano Plot法获得差异表达miRNA,通过mirbase、miranda、targetscan数据库进行靶基因分析.结果 房颤组自身冠状窦血与外周血比较,有14个miRNA表达差异显著,其中6个表达上调:miR-1266、miR-4279、miR-4787 5p、miR-4666a-3p、kshv-miR-K12-6-3p、miR-3150a-5p;8个表达下调:miR-892a、miR-3149、miR-3171、miR-3664-5p、miR-3591-3p、miR-4423-5p、miR-4473、miR-574-3p.miR-1266在阵发性房颤、持续性房颤和永久性房颤患者均明显升高,而miR-3171则显著降低.房颤组冠状窦血和外周血与正常对照组比较,miRNA表达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 房颤患者冠状窦血更能反映心脏miRNA的代谢与调控状况;外周血miR-3171、miR-892a、miR-3149在房颤发生早期出现,且持续差异表达,有可能成为房颤诊断的标记物;miR-1266、miR-4279、miR-4666a 3p有可能成为未来房颤治疗的干预靶点.

    作者:徐桂玉;赵楠楠;王佐岩;关付;王萍;王汝鹏;苏迎;岳语喃;杨水祥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脑微出血的危险因素及其对认知功能影响的临床研究

    目的 探讨腔隙性脑梗死患者脑微出血(CMB)的危险因素及其对认知功能影响.方法 选择腔隙性脑梗死患者113例,根据头颅MRI磁敏感加权成像(SWI)检查结果分为CMB组33例和无CMB组80例.比较2组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及生化指标,并进一步回归分析CMB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于入院后第2天应用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对患者的认知功能进行评估.结果 CMB组收缩压和同型半胱氨酸(Hcy)高于无CMB组[(158.3±13.7) mm Hg vs (138.2±15.2)mm Hg(1 mm Hg=0.133 kPa)和(13.7±4.5)μmol/L vs (9.4±2.4)μ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CMB组总胆固醇低于无CMB组[(4.2±0.9) mmol/L vs (4.9±0.8)m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与无CMB组比较,CMB组的MoCA总分、视空间与执行功能和注意得分明显降低[(22.98±2.30)分 vs(27.49±1.15)分、(2.73±0.94)分 vs(3.78士0.66)分及(3.70±1.35)分vs(4.23±1.08)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P=0.030).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Hcy是CMB的独立危险因素(OR=0.735,95%CI:0.532~0.921,P=0.001).结论 Hcy是CMB的独立危险因素;CMB会引起认知功能障碍,表现为视空间与执行功能和注意障碍.

    作者:汪国宏;吴竹青;王小强;张持;岳宏;群森;吴君仓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高敏C反应蛋白和中性粒细胞及淋巴细胞比值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 探讨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和中性粒细胞及淋巴细胞比值(NLR)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及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关系.方法 选择住院的ACS患者148例,分为不稳定性心绞痛(UAP)组60例,急性心肌梗死(AMI)组88例;另选择同期冠状动脉造影正常患者60例为对照组.检测血清hs-CRP、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及分类计数,并计算NLR,采用冠状动脉Gensini积分对冠状动脉狭窄程度进行评分.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AMI组hs CRP[6.47(1.49,19.94)mg/L vs 0.96(0.42,1.45) mg/L]、白细胞计数(7.03±2.68)×109 vs (6.01±1.36)×109、NLR[3.21(2.34,5.29) vs 1.90(1.34,2.53)]明显升高(P<0.01),UAP组hs-CRP明显升高(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hs-CRP、吸烟及血尿酸是UAP的独立危险因素,而hs-CRP、NLR和吸烟是AMI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hs-CRP和NLR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有关.

    作者:汪小丁;张光宇;朱红玲;卢钊;蒋学俊;李晓艳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劳拉西泮治疗老年急性心肌梗死伴焦虑症患者的临床观察

    目的 探讨劳拉西泮治疗老年急性心肌梗死伴焦虑症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选择老年急性心肌梗死伴焦虑症患者128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常规加劳拉西泮)和对照组(常规加心理干预),每组各64例,治疗2周,治疗前后采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ilton anxiety scale,HAMA)进行测评,观察急性心肌梗死伴焦虑症缓解情况.结果 治疗组心绞痛发作次数[(5.64±1.38)次vs (9.37±1.64)次]、持续时间[(8.36±3.27)s vs (12.46±2.85)s]、硝酸甘油用量[(2.78±0.35)mg vs (4.56±0.48)mg]较对照组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84% vs 36%,P<0.05).治疗组治疗后HAMA评分较治疗前及对照组治疗后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8.42±2.63)分vs (17.18±3.54)分和(15.37±3.48)分,P<0.05].治疗组出现眩晕8例,对照组出现眩晕6例,治疗1~2周后症状消失,治疗组出现乏力7例,对照组出现乏力5例,继续用药后症状消失.未见震颤等椎体外系表现.结论 常规加劳拉西泮治疗老年急性心肌梗死伴焦虑症状疗效更好,改善预后,安全可靠.

    作者:周权;李彤;崔晓琼;稂与恒;刘迎午;张文芳;王立梅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大理白族自治州老年代谢综合征患者的临床特点分析

    目的 探讨大理白族自治州老年代谢综合征(MS)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 选择2007年1月~2011年12月我院门诊体检或住院且资料完整的患者1068例,根据2007年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MS诊断标准(2007MS标准),分为MS组386例和非MS组682例.比较2004年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MS标准(2004 MS标准)与2007年MS标准差异,分析年龄60~69岁118例,70~79岁186例和≥80岁82例MS患病情况及代谢异常组分的临床特点.结果 2007 MS标准的MS患病率为36.14%,与非MS组比较,MS组男性比例明显升高(59.59% vs 52.50%,P=0.029),且64.42%的老年人同时有≥2种代谢异常.2004 MS标准的MS患病率为31.27%.高血压发生率高,且2007 MS标准较2004 MS标准明显升高(67.13% vs 63.39%,P=0.03),≥80岁较60~69岁MS血脂紊乱十高血压十高血糖组合患病率明显升高(45.12% vs 36.44%,P<0.01).结论 大理白族自治州老年人群2004MS标准和2007MS标准下MS及各代谢异常患病率高,高血压是常见的异常组分,制定基于社区老年人MS的干预策略,降低心血管事件的发生非常必要.

    作者:杨庚明;沙敏;陈晓云;张云红;赵义娟;欧阳雪莲;龙珑;沙艳梅;张碧芳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急性脑梗死动脉血管内再通研究的现状和展望

    脑血管病是常见病、多发病,在我国已成为居民死亡和成人残疾的首要原因.脑梗死是脑血管疾病的常见类型,早期的脑血管再通一直是其治疗探索的热点.其中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ecombinant human tissue-type plasminogen actiator,rt-PA)静脉溶栓,在历经NINDS、ECASⅢ等研究后,已具有了充足的循证医学依据,成为脑梗死急性期重要的治疗手段.但对血管再通的探索,仍未终止.由于静脉溶栓的血管再通率低(大血管再通只有10%~30%),时间窗短(≤4.5h),良好恢复率低(<50%)以及部分患者治疗后(如抗凝、近期手术等)不适合静脉溶栓,因此,人们仍在探讨各种有效的血管内再通方法[1].虽然各项研究纷沓而至,但结果不一,需分析思考.

    作者:梁辉;于群涛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中药防治高血压左心室肥厚的研究进展

    高血压左心室肥厚是在高血压左心室后负荷升高状态下,为减少室壁张力,维持心脏功能,代偿出现的心肌肥厚.左心室肥厚是导致心肌梗死、心力衰竭、心律失常、猝死等心血管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一旦临床确诊为左心室肥厚,则预后较差[1-2].因此,高血压的治疗不仅要降压,而且必须预防和逆转左心室肥厚的发生和发展,从而减少心血管事件[3-4].目前在临床上广泛使用的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类和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类药物,能够改善左心室重构,延缓心肌肥厚的发生、发展,但心肌肥厚和心力衰竭的流行仍远未达到理想的控制[5-6].中医药防治高血压历史悠久,并具有自己独特的优势,近年来在防治左心室肥厚方面也进行了深入研究.本研究从左心室肥厚发病机制出发,将中医药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作者:陈偶英;谭元生;张稳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大脑中动脉深穿支急性脑梗死后进展性运动功能缺损的临床研究

    目的 探讨大脑中动脉深穿支动脉梗死模式与脑梗死后进展性运动功能缺损(PMD)的相关性.方法 前瞻性纳入24 h内入院的大脑中动脉深穿支急性脑梗死患者154例,根据诊断分为PMD组44例和稳定组110例.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将梗死模式分为内分水岭(IBZ)梗死和穿支动脉梗死,穿支动脉梗死再以直径分为大穿支动脉梗死(≥20 mm)和小穿支动脉梗死(<20 mm).比较2组患者临床、实验室资料及梗死模式差异,分析梗死模式与大脑中动脉深穿支动脉梗死后PMD的相关性.结果 PMD组IBZ梗死和大穿支动脉梗死比例明显高于稳定组,小穿支动脉梗死比例明显低于稳定组(25.0% vs 10.0%,38.6% vs 20.9%,36.4% vs 69.1%,P<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IBZ梗死(OR=4.622,95%CI:1.697~12.593,P=0.003)和大穿支动脉梗死(OR=3.283,95%CI:1.424~7.566,P=0.005)是发生PMD的独立预测因素.结论 大脑中动脉深穿支动脉梗死模式与脑梗死后PMD存在显著相关性,IBZ梗死与大穿支动脉梗死是大脑中动脉深穿支动脉梗死后PMD的重要预测因素.

    作者:曹树刚;徐文安;贺军;赵昊;王嵘峰;夏明武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吴茱萸次碱对大鼠动脉增龄性改变的干预影响

    目的 观察吴茱萸次碱对大鼠动脉增龄性变化的影响,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 选择Wistar大鼠32只,分为3月龄组、12月龄组、18月龄组和干预组,每组8只.各组检测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以及谷胱甘肽(GSH)含量;实时PCR法检测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eNOS) mRNA表达;Western blot法测eNOS蛋白和磷酸化蛋白表达.结果 与12月龄组比较,18月龄组丙二醛水平明显升高,SOD、GSH、eNOS mRNA、磷酸化eNOS和eNOS蛋白表达明显降低(P<0.05);与18月龄组比较,干预组丙二醛[(4.96±0.22)nmol/mg vs (7.26±0.35)nmol/mg]水平明显降低,SOD[(232.07±11.16)U/mg vs (149.88±13.77)U/mg]、GSH[(12.27±1.42)μg/mg vs(5.40±0.79) μg/mg]、eNOS mRNA[(1.39±0.15) vs (0.74±0.18)]、磷酸化eNOS[(204.67±3.07) vs(121.45±2.54)]和eNOS蛋白[(591.44±2.98) vs (469.57±1.79)]表达明显升高(P<0.05);3月龄组与12月龄组上述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吴茱萸次碱可以提高自然增龄大鼠动脉血管的抗氧化能力,增加eNOS的表达,从而发挥延缓大鼠血管衰老的作用.

    作者:马懿;吴赛珠;龚勋;莫颖莉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胰高血糖素样肽1抗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研究进展

    胰高血糖素样肽1 (glucagon-like peptide-1,GLP-1)是一种由肠道内分泌细胞(L细胞)分泌的肠促胰岛素,肠腔内的营养物质(如葡萄糖、脂肪等)能直接刺激GLP-1释放.GLP-1在人体多个系统(心血管系统、消化系统、中枢神经系统等)中发挥着多种功能,GLP-1对心血管的作用已日益受到关注.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是指心肌缺血恢复血流后,缺血心肌的损伤反而加重了,其机制包括:氧自由基大量释放、血管内皮细胞损伤、中性粒细胞浸润等诱发心肌细胞凋亡[1-2].近研究证实,GLP-1不仅在血压、血脂和血糖调节方面具有良性作用,而且还能减少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3-5].现对近年来GLP-1抗缺血再灌注损伤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作者:陈韦任;陈韵岱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易损斑块的生理学特征及无创影像学检查方法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心脑血管疾病成为老年人群发病的主要疾病,其中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是引起血管或脏器急性栓塞的主要原因,约25%的缺血性脑卒中、70%左右的致死性心脑血管疾病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有关.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从稳定到易损的过程,涉及到炎症、免疫、代谢等多个过程.对斑块的检测,已逐渐从有创形态技术转为应用非创伤的影像技术,完成对易损斑块的识别[1].分子影像学因其能准确确定斑块的组成和活性,而具有识别潜在易损斑块和高风险斑块的能力,越来越引起心血管病研究者的重视[2-3].分子影像学的发展,为体内动态观察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性状,提供了有效手段.现就易损斑块的生理学特征及无创影像学检查作一综述.

    作者:李娟;刘宏斌;戴艳丽;李彦平;李东华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血栓抽吸联合替罗非班治疗急性前壁ST段抬高心肌梗死的疗效观察

    目的 探讨血栓抽吸联合替罗非班治疗急性前壁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患者冠状动脉内血栓病变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急性前壁STEMI行直接PCI患者187例临床资料,根据直接PCI中对血栓处理方法的不同分为血栓抽吸十替罗非班组(观察组)105例和替罗非班组82例.比较2组术后冠状动脉造影结果、ST段回落率、肌酸激酶(CK)及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峰值水平、LVEF、左心室舒张末内径、住院期间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和出血并发症等.结果 与替罗非班组比较,观察组术后TIMI血流分级、矫正TIMI血流帧计数、血栓积分和LVEF明显改善[(2.79±0.41)级vs(2.34±0.37)级、(26.65±8.24)帧vs (31.04±10.65)帧、(0.23±0.18)分vs(0.76±0.59)分、(48.6±14.4)%vs (43.7±11.3)%,P<0.05,P<0.01];CK及CK-MB峰值水平明显下降(P<0.05);无复流发生率明显减少(P<0.05);ST段回落率明显增高(P<0.05).结论 在急性前壁STEMI直接PCI中,血栓抽吸联合替罗非班能有效降低血栓负荷,实现心肌水平的完全再灌注,改善术后心脏收缩功能.

    作者:陶志强;宋杰;黄为;王涟;张静梅;谢峻;徐标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他汀类药物与慢性间歇缺氧机制的研究进展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obstructive sleep apnea,OSA)是常见的睡眠呼吸障碍疾病之一,流行病学研究发现,OSA不仅有着较高的发病率,而且可造成全身多系统器官功能的损害,是心脑血管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1].OSA核心的病理损伤因素中具有特征性的依然是体内的慢性间歇缺氧(chronic intermittent hypoxia,CIH)环境,CIH可引起副交感神经张力下降、血管内皮功能障碍、氧化应激增强、炎症、血小板凝聚和脂质代谢异常等,均促进和加重患者多种心脑血管并发症(如高血压、动脉硬化、代谢综合征、肺高压、脑卒中、心律失常、心肌梗死等)的发病率[2-3].目前对于OSA尚无特效药物,持续气道正压通气(continuous positive airway pressure,CPAP)作为标准有效的治疗措施,却因经济原因及患者依从性差而未得到更为广泛的普及[4].

    作者:张凌云;高宝安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冠状动脉斑块显像特征与妊娠相关血浆蛋白A水平的关系

    目的 探讨老年冠心病患者血管内超声冠状动脉斑块显像特征与妊娠相关血浆蛋白A水平的关系.方法 选择冠心病患者100例,其中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组50例,稳定性心绞痛组50例,另选除外冠心病的对照组50例,所有患者行冠状动脉造影术检查,术前1h检测妊娠相关血浆蛋白A水平,应用血管内超声比较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组和稳定性心绞痛组冠状动脉斑块显像特征及测量参数,比较3组患者妊娠相关血浆蛋白A水平.结果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组妊娠相关血浆蛋白A水平显著高于稳定性心绞痛组及对照组[(34.08±10.57)mU/L vs (11.38±8.56)mU/L,(9.50±6.24)mU/L,P<0.01];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组冠状动脉斑块纤维帽厚度、管腔面积明显小于稳定性心绞痛组(P<0.05),斑块面积、斑块负荷、偏心指数及重构指数明显大于稳定性心绞痛组(P<0.01).妊娠相关血浆蛋白A水平与偏心指数、重构指数呈正相关(r=0.355,r=0.297,P<0.05),与纤维帽厚度呈负相关(r=-0.367,P<0.01).结论 妊娠相关血浆蛋白A水平与血管内超声的斑块易损性指标存在相关性,妊娠相关血浆蛋白A可作为评价冠状动脉斑块稳定性一个炎性指标.

    作者:费玲;张军;王长厚;牛和平;付金国;马晓丽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的管理和实施

    随着社会人口老龄化的进程,我国脑卒中发病率、死亡率、致残率逐年上升,已成为影响我国居民健康的主要疾病[1].脑梗死是脑卒中的常见原因,其急性期静脉溶栓治疗已成为早期主要的治疗手段.但我国实际溶栓率并不高,影响了患者的生存和预后,因此,需普及其理念并强化管理和实施.1 溶栓治疗的历史与现状脑梗死是由于脑部血液供血障碍导致脑组织缺血、缺氧性坏死,而出现相应神经功能缺损的临床综合征.因此,使供血障碍的血管再通而恢复缺血脑组织的供血是治疗脑梗死的基础.1981年Astrup首次提出了“缺血性半暗带”概念.此后,许多研究表明,脑动脉闭塞后若在一定时间内使血管再通,血流恢复,则可使梗死面积减小,神经功能得以恢复.

    作者:于群涛;梁辉 刊期: 2014年第07期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主管: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

主办: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