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急性脑梗死动脉血管内再通研究的现状和展望

梁辉;于群涛

关键词:脑梗死, 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 尿纤溶酶原激活物, 支架
摘要:脑血管病是常见病、多发病,在我国已成为居民死亡和成人残疾的首要原因.脑梗死是脑血管疾病的常见类型,早期的脑血管再通一直是其治疗探索的热点.其中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ecombinant human tissue-type plasminogen actiator,rt-PA)静脉溶栓,在历经NINDS、ECASⅢ等研究后,已具有了充足的循证医学依据,成为脑梗死急性期重要的治疗手段.但对血管再通的探索,仍未终止.由于静脉溶栓的血管再通率低(大血管再通只有10%~30%),时间窗短(≤4.5h),良好恢复率低(<50%)以及部分患者治疗后(如抗凝、近期手术等)不适合静脉溶栓,因此,人们仍在探讨各种有效的血管内再通方法[1].虽然各项研究纷沓而至,但结果不一,需分析思考.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相关文献
  • 老年人血脂异常的治疗进展

    随着年龄增长,心脑血管病的发病率和病死率增加.血脂异常是老年人心血管病重要的独立危险因素,调脂治疗是防治动脉粥样硬化和心脑血管事件的重要措施.生活方式的调整、使用调脂药物治疗并根据个体特点选择治疗策略,对于老年血脂异常患者的综合管理尤为重要.本综述就2013年ACC/AHA胆固醇治疗降低成人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风险指南(ACC/AHA指南)和国际动脉粥样硬化学会(international atherosclerosis society,IAS)全球血脂异常诊治建议(IAS建议),对老年人血脂异常的管理进行解读[1-2].

    作者:耿慧;刘梅林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血浆组织因子和白细胞介素18水平的变化及意义

    目的 观察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血浆组织因子和白细胞介素18水平的变化及其关系,探讨凝血与炎症的相关性及其在ACS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 选择冠心病患者118例,根据诊断分为ACS组67例和稳定性心绞痛组51例,2组患者测定血浆组织因子和白细胞介素18水平,并进行比较,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法分析两变量的相关性.结果 ACS组血浆组织因子和白细胞介素18水平明显高于稳定性心绞痛组[(101.44士21.32)ng/L vs (90.01±19.44)ng/L,(311.73±113.00)ng/L vs (246.59±94.63)ng/L,P<0.01];ACS组血浆组织因子与白细胞介素18呈正相关(r=0.654,P<0.01),稳定性心绞痛组血浆组织因子与白细胞介素18无相关性(P>0.05).结论 ACS患者体内炎症活动与凝血活动可能互相作用.

    作者:李巧汶;邱健;李志樑;洪长江;阮云军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扩张型心肌病患者心外膜脂肪厚度与左心室重构的相关性

    目的 研究扩张型心肌病(DCM)患者心外膜脂肪厚度与左心室重构及左心室功能不全的关系.方法 收集DCM患者120例(DCM组)和健康体检者76例(对照组),应用常规心脏超声测量左心室收缩末内径(LVESD)、左心室舒张末内径(LVEDD)、左心室收缩末容积(LVESV)、左心室舒张末容积(LVEDV)、左心室收缩末容积指数(LVESVI)、左心室舒张末容积指数(LVEDVI)、左心室收缩末球形指数(SIs)、左心室舒张末球形指数(SId)、LVEF、心外膜脂肪厚度等,比较2组各超声指标的关系.结果 DCM组LVESD[(53.0±9.6)mm vs(33.2±4.5)mm]、LVEDD[(68.5±9.3)mm vs (38.3±3.0)mm]、LVESV[(79.5±13.6)ml vs (42.0±10.5)ml]、LVEDV[(165.0±18.6)ml vs (98.2±14.0) ml]、LVESVI [(49.2±10.7)ml/m2 vs (30.6士9.6) ml/m2]、LVEDVI[(101.8±10.0)ml/m2 vs(61.4±9.0)ml/m2]较对照组明显增高,LVEF[(31.5±7.2)% vs (64.9±6.4)%]、SIs[(1.3±0.2)vs (2.0±0.3)]、SId[(1.3±0.2)vs (1.8±0.2)]和心外膜脂肪厚度[(4.9±1.1)mm vs (7.8±2.0)mm]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DCM组心外膜脂肪厚度与LVESD、LVEDD、LVESV、LVEDV、LVEDVI、LVESVI、SIs、SId呈正相关(P<0.05).结论 DCM患者的心外膜脂肪厚度与左心室重构明显相关,与左心室功能不全无相关性.

    作者:马晶;徐龙杰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冷诱导RNA结合蛋白在亚低温下的神经保护作用研究

    目的 研究亚低温下冷诱导RNA结合蛋白(CIRP)对受损海马神经元的保护作用机制.方法 将原代培养的海马神经元分为3组:对照组、损伤组和治疗组.氧糖剥夺55 min制作海马神经元损伤模型,损伤组和治疗组在氧糖剥夺55 min后分别置于37℃和32℃培养24 h.收集各组细胞,MTT检测各组细胞的存活率,荧光定量PCR和Western blot检测CIRP的mRNA和蛋白的表达水平,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细胞凋亡率,Western blot检测Caspase-3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损伤组细胞生存率明显下降[(43.3±8.1)% vs (100.0±12.7)%,P<0.05],治疗组细胞生存率明显升高[(71.8±13.6)% vs (43.3±8.1)%,P<0.05],与损伤组比较,治疗组细胞凋亡率下降[(19.5±0.6)% vs (30.7±2.5)%],CIRP的mRNA蛋白表达明显升高,Caspase-3蛋白表达水平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亚低温下CIRP表达水平升高,通过抑制细胞凋亡发挥神经元保护作用,是亚低温脑保护作用途径之一.

    作者:蔡英;郑君毅;王冠;武俏丽;巫嘉陵;苏心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急性脑梗死动脉血管内再通研究的现状和展望

    脑血管病是常见病、多发病,在我国已成为居民死亡和成人残疾的首要原因.脑梗死是脑血管疾病的常见类型,早期的脑血管再通一直是其治疗探索的热点.其中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ecombinant human tissue-type plasminogen actiator,rt-PA)静脉溶栓,在历经NINDS、ECASⅢ等研究后,已具有了充足的循证医学依据,成为脑梗死急性期重要的治疗手段.但对血管再通的探索,仍未终止.由于静脉溶栓的血管再通率低(大血管再通只有10%~30%),时间窗短(≤4.5h),良好恢复率低(<50%)以及部分患者治疗后(如抗凝、近期手术等)不适合静脉溶栓,因此,人们仍在探讨各种有效的血管内再通方法[1].虽然各项研究纷沓而至,但结果不一,需分析思考.

    作者:梁辉;于群涛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大理白族自治州老年代谢综合征患者的临床特点分析

    目的 探讨大理白族自治州老年代谢综合征(MS)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 选择2007年1月~2011年12月我院门诊体检或住院且资料完整的患者1068例,根据2007年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MS诊断标准(2007MS标准),分为MS组386例和非MS组682例.比较2004年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MS标准(2004 MS标准)与2007年MS标准差异,分析年龄60~69岁118例,70~79岁186例和≥80岁82例MS患病情况及代谢异常组分的临床特点.结果 2007 MS标准的MS患病率为36.14%,与非MS组比较,MS组男性比例明显升高(59.59% vs 52.50%,P=0.029),且64.42%的老年人同时有≥2种代谢异常.2004 MS标准的MS患病率为31.27%.高血压发生率高,且2007 MS标准较2004 MS标准明显升高(67.13% vs 63.39%,P=0.03),≥80岁较60~69岁MS血脂紊乱十高血压十高血糖组合患病率明显升高(45.12% vs 36.44%,P<0.01).结论 大理白族自治州老年人群2004MS标准和2007MS标准下MS及各代谢异常患病率高,高血压是常见的异常组分,制定基于社区老年人MS的干预策略,降低心血管事件的发生非常必要.

    作者:杨庚明;沙敏;陈晓云;张云红;赵义娟;欧阳雪莲;龙珑;沙艳梅;张碧芳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易损斑块的生理学特征及无创影像学检查方法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心脑血管疾病成为老年人群发病的主要疾病,其中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是引起血管或脏器急性栓塞的主要原因,约25%的缺血性脑卒中、70%左右的致死性心脑血管疾病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有关.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从稳定到易损的过程,涉及到炎症、免疫、代谢等多个过程.对斑块的检测,已逐渐从有创形态技术转为应用非创伤的影像技术,完成对易损斑块的识别[1].分子影像学因其能准确确定斑块的组成和活性,而具有识别潜在易损斑块和高风险斑块的能力,越来越引起心血管病研究者的重视[2-3].分子影像学的发展,为体内动态观察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性状,提供了有效手段.现就易损斑块的生理学特征及无创影像学检查作一综述.

    作者:李娟;刘宏斌;戴艳丽;李彦平;李东华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慢性间歇低氧对大鼠血脂和ghrelin表达的影响

    目的 观察慢性间歇低氧对大鼠血脂及血管内皮和下丘脑ghrelin表达的影响.方法 将健康雄性Wistar大鼠60只,随机分为正常空气组,持续低氧组和间歇低氧组,每组20只,第1、3个月末测大鼠血脂,C反应蛋白(CRP),RT-PCR法测下丘脑和血管内皮ghrelin基因表达,Western blot法测血管内皮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VCAM-1)、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蛋白表达.结果 与正常空气组比较,持续低氧组血脂、CRP无显著变化(P>0.05),间歇低氧组血脂、CRP明显增加(P<0.05);与正常空气组比较,持续低氧组下丘脑和血管内皮ghrelin基因表达无显著差异(0.69±0.35 vs 0.68±0.41,1.28±0.32 vs l.19±0.21,P>0.05),间歇低氧组下丘脑和血管内皮ghrelin基因表达明显降低(0.52±0.28vs0.68±0.41,0.69±0.21 vs l.19±0.21,P<0.05);与正常空气组比较,持续低氧组VCAM-1、ICAM-1蛋白表达无明显变化(P>0.05),间歇低氧组VCAM-1、ICAM-1蛋白表达明显增加(P<0.05).结论 间歇低氧作为应激源,可能经ghrelin-血脂、炎症途径参与AS的发生、发展进程.

    作者:陈雷;孙晓;王实;佟浩;张曼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心房颤动患者冠状窦血小分子RNA表达差异与价值

    目的 探讨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房颤)患者冠状窦血小分子RNA(microRNA,miRNA)表达差异及其调控房颤的机制,早期预警诊断和干预的价值.方法 选择15例房颤患者作为房颤组,其中阵发性房颤、持续性房颤和永久性房颤各5例,选择健康体检者5例作为正常对照组.导管射频消融术前和术中分别取外周血和冠状窦血,使用miRNA芯片进行全基因组miRNA表达谱微阵列分析,Volcano Plot法获得差异表达miRNA,通过mirbase、miranda、targetscan数据库进行靶基因分析.结果 房颤组自身冠状窦血与外周血比较,有14个miRNA表达差异显著,其中6个表达上调:miR-1266、miR-4279、miR-4787 5p、miR-4666a-3p、kshv-miR-K12-6-3p、miR-3150a-5p;8个表达下调:miR-892a、miR-3149、miR-3171、miR-3664-5p、miR-3591-3p、miR-4423-5p、miR-4473、miR-574-3p.miR-1266在阵发性房颤、持续性房颤和永久性房颤患者均明显升高,而miR-3171则显著降低.房颤组冠状窦血和外周血与正常对照组比较,miRNA表达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 房颤患者冠状窦血更能反映心脏miRNA的代谢与调控状况;外周血miR-3171、miR-892a、miR-3149在房颤发生早期出现,且持续差异表达,有可能成为房颤诊断的标记物;miR-1266、miR-4279、miR-4666a 3p有可能成为未来房颤治疗的干预靶点.

    作者:徐桂玉;赵楠楠;王佐岩;关付;王萍;王汝鹏;苏迎;岳语喃;杨水祥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慢性焦虑抑郁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相关性

    目的 探讨慢性焦虑和抑郁与缺血性脑血管病(ICVD)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我院神经科的住院患者220例,按照DMS-Ⅳ慢性焦虑抑郁诊断标准,分为慢性焦虑组107例和无慢性焦虑组113例;慢性抑郁组98例和无慢性抑郁组122例.并依据CT、MRI及磁共振血管造影检查,对患者进行脑梗死、缺血性脑白质病变及脑动脉粥样硬化影像学评分及分析.结果 慢性焦虑组与无慢性焦虑组脑梗死、缺血性脑白质病变和脑动脉粥样硬化影像学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83±0.94)分vs (1.48±1.19)分,(0.71±1.00)分vs (1.32±1.27)分,(1.27±1.02)分 vs (1.80±1.12)分,P=0.000,P=0.025];慢性抑郁组与无慢性抑郁组上述3项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慢性焦虑评分与脑梗死、缺血性脑白质病变和脑动脉粥样硬化影像评分均呈负相关(r=-0.335,-0.213,-0.246;P=0.000,0.001,0.023);慢性抑郁评分与上述3项评分无相关性(P>0.05).结论 适度的慢性焦虑对人体ICVD的发生、发展可能有延缓或减轻的作用,但需更进一步研究证实.

    作者:高智玉;王维宝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的管理和实施

    随着社会人口老龄化的进程,我国脑卒中发病率、死亡率、致残率逐年上升,已成为影响我国居民健康的主要疾病[1].脑梗死是脑卒中的常见原因,其急性期静脉溶栓治疗已成为早期主要的治疗手段.但我国实际溶栓率并不高,影响了患者的生存和预后,因此,需普及其理念并强化管理和实施.1 溶栓治疗的历史与现状脑梗死是由于脑部血液供血障碍导致脑组织缺血、缺氧性坏死,而出现相应神经功能缺损的临床综合征.因此,使供血障碍的血管再通而恢复缺血脑组织的供血是治疗脑梗死的基础.1981年Astrup首次提出了“缺血性半暗带”概念.此后,许多研究表明,脑动脉闭塞后若在一定时间内使血管再通,血流恢复,则可使梗死面积减小,神经功能得以恢复.

    作者:于群涛;梁辉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神经突起生长抑制因子A基因多态性与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遗传易感性的研究

    目的 探讨神经突起生长抑制因子A(Nogo-A)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各等位基因及基因型在缺血性脑卒中(IS)患者中的分布频率,并初步分析其基因型与IS的关系及其对血脂、脂蛋白水平的影响.方法 采用PCR技术和DNA测序法检测202例IS患者(IS组)及199例对照者(对照组)的Nogo-A基因内含子区rs1012603 C/T、rs12464595 C/T及rs2864052 G/A多态性,分析各基因型及等位基因的分布频率;同时测定血脂、载脂蛋白水平,并进行分析.结果 rs1012603 C/T基因型频率和等位基因频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等位基因频率相对风险分析发现,T等位基因携带者患IS的风险是C等位基因的1.513倍(OR=1.513,95%CI:1.069~2.141);与对照组比较,IS组TG、LDL-C、载脂蛋白A明显升高(P<0.05).结论 Nogo-A基因内含子区rs1012603 C/T多态性与IS的发生有关,T等位基因可能是IS患者发病的遗传易感基因.

    作者:袁微;王耀辉;蒙兰青;韦叶生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大脑中动脉深穿支急性脑梗死后进展性运动功能缺损的临床研究

    目的 探讨大脑中动脉深穿支动脉梗死模式与脑梗死后进展性运动功能缺损(PMD)的相关性.方法 前瞻性纳入24 h内入院的大脑中动脉深穿支急性脑梗死患者154例,根据诊断分为PMD组44例和稳定组110例.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将梗死模式分为内分水岭(IBZ)梗死和穿支动脉梗死,穿支动脉梗死再以直径分为大穿支动脉梗死(≥20 mm)和小穿支动脉梗死(<20 mm).比较2组患者临床、实验室资料及梗死模式差异,分析梗死模式与大脑中动脉深穿支动脉梗死后PMD的相关性.结果 PMD组IBZ梗死和大穿支动脉梗死比例明显高于稳定组,小穿支动脉梗死比例明显低于稳定组(25.0% vs 10.0%,38.6% vs 20.9%,36.4% vs 69.1%,P<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IBZ梗死(OR=4.622,95%CI:1.697~12.593,P=0.003)和大穿支动脉梗死(OR=3.283,95%CI:1.424~7.566,P=0.005)是发生PMD的独立预测因素.结论 大脑中动脉深穿支动脉梗死模式与脑梗死后PMD存在显著相关性,IBZ梗死与大穿支动脉梗死是大脑中动脉深穿支动脉梗死后PMD的重要预测因素.

    作者:曹树刚;徐文安;贺军;赵昊;王嵘峰;夏明武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劳拉西泮治疗老年急性心肌梗死伴焦虑症患者的临床观察

    目的 探讨劳拉西泮治疗老年急性心肌梗死伴焦虑症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选择老年急性心肌梗死伴焦虑症患者128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常规加劳拉西泮)和对照组(常规加心理干预),每组各64例,治疗2周,治疗前后采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ilton anxiety scale,HAMA)进行测评,观察急性心肌梗死伴焦虑症缓解情况.结果 治疗组心绞痛发作次数[(5.64±1.38)次vs (9.37±1.64)次]、持续时间[(8.36±3.27)s vs (12.46±2.85)s]、硝酸甘油用量[(2.78±0.35)mg vs (4.56±0.48)mg]较对照组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84% vs 36%,P<0.05).治疗组治疗后HAMA评分较治疗前及对照组治疗后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8.42±2.63)分vs (17.18±3.54)分和(15.37±3.48)分,P<0.05].治疗组出现眩晕8例,对照组出现眩晕6例,治疗1~2周后症状消失,治疗组出现乏力7例,对照组出现乏力5例,继续用药后症状消失.未见震颤等椎体外系表现.结论 常规加劳拉西泮治疗老年急性心肌梗死伴焦虑症状疗效更好,改善预后,安全可靠.

    作者:周权;李彤;崔晓琼;稂与恒;刘迎午;张文芳;王立梅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p38信号通路与缺血性脑卒中

    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s,MAPK)广泛存在于各种动物细胞中,是细胞内信号传递的交汇点,可将细胞外信息传递至细胞核,直接调节转录因子活性,调控基因表达.p38是MAPK信号通路的重要成员,在全身性炎性反应、休克、细胞迁移、细胞凋亡、心血管疾病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1-2].近研究发现,p38信号通路与脑缺血性损伤有密切关系[3].本研究就p38信号通路,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机制作一综述.

    作者:李国辉;王耀辉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脑微出血的危险因素及其对认知功能影响的临床研究

    目的 探讨腔隙性脑梗死患者脑微出血(CMB)的危险因素及其对认知功能影响.方法 选择腔隙性脑梗死患者113例,根据头颅MRI磁敏感加权成像(SWI)检查结果分为CMB组33例和无CMB组80例.比较2组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及生化指标,并进一步回归分析CMB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于入院后第2天应用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对患者的认知功能进行评估.结果 CMB组收缩压和同型半胱氨酸(Hcy)高于无CMB组[(158.3±13.7) mm Hg vs (138.2±15.2)mm Hg(1 mm Hg=0.133 kPa)和(13.7±4.5)μmol/L vs (9.4±2.4)μ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CMB组总胆固醇低于无CMB组[(4.2±0.9) mmol/L vs (4.9±0.8)m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与无CMB组比较,CMB组的MoCA总分、视空间与执行功能和注意得分明显降低[(22.98±2.30)分 vs(27.49±1.15)分、(2.73±0.94)分 vs(3.78士0.66)分及(3.70±1.35)分vs(4.23±1.08)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P=0.030).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Hcy是CMB的独立危险因素(OR=0.735,95%CI:0.532~0.921,P=0.001).结论 Hcy是CMB的独立危险因素;CMB会引起认知功能障碍,表现为视空间与执行功能和注意障碍.

    作者:汪国宏;吴竹青;王小强;张持;岳宏;群森;吴君仓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在脑梗死小鼠脑内分化为星形胶质样细胞的研究

    目的 探讨骨髓单个核细胞(BMMNC)移植对大脑中动脉栓塞小鼠的治疗作用以及脑内分化情况.方法 选择41只雄性昆明小鼠,采用线栓法制备大脑中动脉栓塞模型后,将制模成功的34只小鼠随机分为溶剂组和BMMNC移植组(移植组),每组17只.分别于模型成功后1、3、7、14和28 d采用改良神经功能缺损评分(mNSS)评价小鼠神经损害严重程度,免疫荧光双标法观测BMMNC脑内分化情况.结果 与溶剂组比较,移植组1、3、7、14和28 d各时间点mNSS明显降低[(12.54±1.50)分vs (13.02±1.52)分、(9.52±1.25)分vs (11.17±1.05)分、(7.92±1.24)分vs (10.75±1.06)分、(5.82±1.23)分vs (7.93±1.23)分、(4.92±1.25)分vs (6.83±1.12)分,P<0.05];移植组梗死皮质及海马齿状回区5-溴脱氧尿嘧啶核苷和胶质纤维酸性蛋白双标阳性细胞.结论 BMMNC移植在脑梗死小鼠脑内分化为星形胶质样细胞,能显著改善脑梗死小鼠神经功能.

    作者:王建平;王新新;蒋超;王梦涵;余列;陈明;刘恒方;陈宁宁;赵源征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症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一年预后的影响

    目的 分析低HDL-C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年预后的关系.方法 以前瞻性、多中心的中国国家卒中登记研究数据库中符合标准的住院患者8876例为研究对象,男性5555例,女性3321例.将HDL-C<0.9 mmol/L的1440例患者作为低HDL-C,HDL-C≥0.9 mmol/L的7436例患者作为正常HDL-C.采用多变量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低水平HDL-C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年预后的影响.结果 8867例患者中低HDL-C发生率16.2%.低HDL-C与正常HDL-C患者基线血压、LDL-C和TG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男性低HDL-C患者1年预后不良发生率明显高于正常HDLC患者(27.9% vs 24.1%,P<0.05).低HDL-C是男性脑卒中1年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OR=1.289,95%CI:1.068~1.555,P=0.008).基线LDL-C<2.59 mmol/L患者中,低HDL-C水平仍是男性脑卒中患者1年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OR=1.528,95%CI:1.162~2.010,P=0.002).结论 低HDL-C是男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发病1年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并且独立于基线LDLC水平.LDL-C水平越低,升高HDL-C的临床获益越大.

    作者:钱怡宁;王拥军;刘改芬;潘岳松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胰高血糖素样肽1抗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研究进展

    胰高血糖素样肽1 (glucagon-like peptide-1,GLP-1)是一种由肠道内分泌细胞(L细胞)分泌的肠促胰岛素,肠腔内的营养物质(如葡萄糖、脂肪等)能直接刺激GLP-1释放.GLP-1在人体多个系统(心血管系统、消化系统、中枢神经系统等)中发挥着多种功能,GLP-1对心血管的作用已日益受到关注.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是指心肌缺血恢复血流后,缺血心肌的损伤反而加重了,其机制包括:氧自由基大量释放、血管内皮细胞损伤、中性粒细胞浸润等诱发心肌细胞凋亡[1-2].近研究证实,GLP-1不仅在血压、血脂和血糖调节方面具有良性作用,而且还能减少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3-5].现对近年来GLP-1抗缺血再灌注损伤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作者:陈韦任;陈韵岱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冠状动脉斑块显像特征与妊娠相关血浆蛋白A水平的关系

    目的 探讨老年冠心病患者血管内超声冠状动脉斑块显像特征与妊娠相关血浆蛋白A水平的关系.方法 选择冠心病患者100例,其中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组50例,稳定性心绞痛组50例,另选除外冠心病的对照组50例,所有患者行冠状动脉造影术检查,术前1h检测妊娠相关血浆蛋白A水平,应用血管内超声比较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组和稳定性心绞痛组冠状动脉斑块显像特征及测量参数,比较3组患者妊娠相关血浆蛋白A水平.结果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组妊娠相关血浆蛋白A水平显著高于稳定性心绞痛组及对照组[(34.08±10.57)mU/L vs (11.38±8.56)mU/L,(9.50±6.24)mU/L,P<0.01];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组冠状动脉斑块纤维帽厚度、管腔面积明显小于稳定性心绞痛组(P<0.05),斑块面积、斑块负荷、偏心指数及重构指数明显大于稳定性心绞痛组(P<0.01).妊娠相关血浆蛋白A水平与偏心指数、重构指数呈正相关(r=0.355,r=0.297,P<0.05),与纤维帽厚度呈负相关(r=-0.367,P<0.01).结论 妊娠相关血浆蛋白A水平与血管内超声的斑块易损性指标存在相关性,妊娠相关血浆蛋白A可作为评价冠状动脉斑块稳定性一个炎性指标.

    作者:费玲;张军;王长厚;牛和平;付金国;马晓丽 刊期: 2014年第07期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主管: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

主办: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