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宏娟;康晓敏
脑卒中在西方国家居民死亡原因中位列第三,在所有的脑卒中患者中,有87%是缺血性疾病,其中约有20%是由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所引起[1]。基于北美症状性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EA )试验和欧洲颈动脉外科手术试验,有症状的颅外段颈动脉闭塞性疾病目前行CEA是以颈动脉管腔狭窄程度为指标。经药物治疗后,有症状的患者其5年发生脑卒中概率为22%,2年发生脑卒中概率为26%,而颈动脉狭窄患者则分别为50%~69%和70%~99%。
作者:曲旸;赵振美;夏章勇;班茹;李雪莉;刘一宁 刊期: 2014年第08期
目的:了解住院老年患者高敏肌钙蛋白T (hs-cT nT )水平,分析影响hs-cT nT水平的非缺血因素。方法选择老年无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住院患者670例,按hs-cT nT 3分位水平将患者分为低值组232例、中值组237例和高值组201例,检测hs-cTnT ,收集一般资料、N末端B型钠尿肽前体(NT-proBNP)等指标及超声心动图等。结果与低值组和中值组比较,高值组患者男性、糖尿病、慢性肾病、室壁运动异常、年龄、心率、lg白细胞、lg高敏C反应蛋白、lgNT-proBNP、左心室质量指数(LVMI)等明显升高(P<0.05,P<0.01),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LVEF明显降低(P<0.01)。Spearman分析显示,hs-cTnT 与男性(r=0.225,P=0.000)、年龄(r=0.338,P=0.000)、lgNT-proBNP(r=0.394,P=0.000)、eGFR(r=-0.253,P=0.000)、糖尿病(r=0.138,P=0.001)、LVMI(r=0.186,P=0.000)、LVEF(r=-0.261,P=0.000)和心率(r=0.081,P=0.036)相关。结论老年无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住院患者存在低水平hs-cTnT升高,hs-cTnT 与男性、年龄、NT-proBNP、eGFR、糖尿病、LVMI、LVEF及心率相关,提示低水平hs-cT nT升高患者可能预后不佳。
作者:张少景;王青;徐颖;赵清华;吴薇 刊期: 2014年第08期
目的:探讨高龄后循环脑梗死患者的发病危险因素、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和预后。方法选择522例老年急性后循环脑梗死患者,依据年龄分为高龄组152例(≥80岁)和老年组370例(60~79岁)。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症状、影像学资料和发病危险因素,并在病后30d进行改良Rankin量表评估分析预后。结果与老年组比较,高龄组头晕和双侧肢体乏力、心房颤动比例明显升高(42.11%vs29.73%、7.89%vs3.24%、17.11%vs10.00%,P<0.05,P<0.01)。高龄组常累积后循环血管的中段和远段。与老年组比较,高龄组枕叶单发梗死和多发梗死明显升高;预后不良比例明显升高(28.29%vs17.57%,P<0.01)。结论高龄后循环脑梗死患者在发病危险因素、临床表现以及影像学特点均与老年后循环脑梗死患者存在差异,高龄后循环脑梗死患者预后相对较差。
作者:刘猛;吴坚;盛世英;练学淦;唐晓春;姜晴晴;陈利民 刊期: 2014年第08期
脑微出血(CMB )源自脑病理标本切片,在光学显微镜下所显示的出血后产生的含铁血黄素沉积。在神经影像学发达的21世纪,对既往发生的小血管完整性被破坏区域,应用高强度 M RI 或梯度-回波 T2加权 M RI (Gradient-echo T2-weighted ,GRE)或磁敏感加权成像(SWI),可发现针孔样的低信号,证实了病理学所见的出血后铁蛋白沉积,通常是因高血压小动脉病或脑淀粉样血管病(CAA )所致。越来越多的研究证实,CMB数目越多,再发出血的风险越高。不同部位的微出血提示有不同的疾病基础,在防治上也有很大差别。故有必要对CMB部位与脑卒中相关疾病的关系进行综述。
作者:张微微 刊期: 2014年第08期
外周动脉疾病(PAD )是指心、脑动脉以外的主动脉及其分支血管狭窄、闭塞或瘤样扩张疾病,主要病因是动脉粥样硬化。PAD发生部位不同,其表现也不同,如四肢、腹腔动脉、颈动脉、肾动脉等缺血性改变[1]。狭义的PAD指下肢动脉硬化闭塞性疾病,因其高患病率和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而引起高度关注。对该病的发生发展、如何早发现、早治疗等,均有很多未曾探知的领域。现将重点讨论狭义PAD。
作者:樊瑾 刊期: 2014年第08期
目的:探讨老年男性血清抵抗素水平与外周动脉硬化闭塞症(PAOD )的关系。方法选择843例老年男性患者,分为 PAOD组165例和非PAOD组678例。检测血清抵抗素及C反应蛋白水平,进行相关分析。结果PAOD组血清抵抗素水平明显高于非PAOD组[(7.26±2.94)ng/L vs (6.49±3.09)ng/L ,P<0.05]。血清抵抗素水平与C反应蛋白和 HDL-C独立相关(β=0.058,β=-0.810,P<0.05)。抵抗素是 PAOD的独立危险因素(P=0.004)。结论老年男性PAOD患者血清抵抗素水平升高,血清抵抗素水平可能是PAOD发病的预测因素。
作者:朱冰坡;吴先明;范利;崔华;王浩;李一德 刊期: 2014年第08期
目的:探讨主动脉腔内修复术对于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主动脉腔内修复术前、术后肾动脉血流及肾脏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110例,根据男性肾动脉受累类型不同分为ⅠA组(单侧或双侧肾动脉均为动力型缺血)10例、ⅠB组(单侧肾动脉为静力型缺血)36例、ⅠC组(双侧肾动脉为静力型缺血)8例;根据男性肾动脉受累数目分为双侧肾动脉未受累(未受累组)20例、单侧肾动脉受累(单侧受累组)38例、双侧肾动脉受累(双侧受累组)34例;根据女性肾动脉受累数目分为双侧肾动脉未受累(未受累组)8例、单侧肾动脉受累(单侧受累组)7例、双侧肾动脉受累(双侧受累组)3例。术前及术后观察双侧肾动脉的缺血情况及肾功能检查指标。并将各项指标进行对比。结果220支肾动脉中动力型缺血共42支(19.1%);静力型缺血共80支(36.4%),主动脉腔内修复术后肾动脉动力型缺血全部得到显著改善,静力型缺血者可得到不同程度改善。随着肾动脉受累数量的增加,男性或者女性患者的肾功能受累情况呈进行性加重,且术后较术前呈下降趋势。结论对于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主动脉腔内修复术能够开大主动脉真腔,提升肾动脉灌注,改善患者肾功能情况。
作者:李彭;郭曦;黄小勇;李铁铮;刘光锐;薛玉国;蒲俊舟;黄连军 刊期: 2014年第08期
2010年中国慢病监测数据显示,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群高血压患病率已高达70%,老年高血压的综合防治工作已成为我国目前亟待解决的一个卫生难题[1]。老年高血压患者常常存在糖代谢异常,但现实是人们在关注老年人血压水平的同时,其潜在的糖代谢异常往往被忽视。一般认为,高血压患者合并2型糖尿病的风险是正常人群的2.5倍,并且一旦高血压合并糖尿病,其引发心脑血管事件的风险是单纯高血压或糖尿病的2倍。因此,糖代谢异常在老年高血压管理中应该予以重视。
作者:李卫平;谭学瑞 刊期: 2014年第08期
目的:探讨高温超导量子干涉器(HT-MCG)技术对不稳定性心绞痛(UAP)患者诊断的效果及可行性。方法应用四通道 HT-MCG心磁图仪,分别对60例经冠状动脉造影术(CAG)诊断明确的 UAP患者(UAP组)和58例CAG无明显狭窄患者(对照组)进行检查。选择心脏复极过程,以每12 ms为间隔作出ST-T间期的电流密度分布图,以每幅图平均分级(ACTM )、异常电流分布图占所有异常心磁图比值(RAM )作为观察指标。结果 UAP组的ACTM和RAM 显著高于对照组[(3.12±0.84)级 vs (1.56±0.92)级,(69.43±25.58)% vs (37.14±20.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HT-MCG心磁图对 UAP诊断敏感性显著高于心电图和超声心动图(81.7% vs 66.7%和45.0%)。结论 HT-MCG心磁图作为一种无创诊断方法对 UAP具有较好的诊断价值,诊断的敏感性优于常规心电图及超声心动图检查。
作者:王波;唐发宽;华宁;邸春霞;林乐健;陶耀兵 刊期: 2014年第08期
基底动脉顶端动脉瘤血管内治疗已经成为首选治疗方法。随着血管内治疗技术的发展,各种并发症也随之增多。解放军总医院神经外科于2013年6月26日收治基底动脉顶端动脉瘤破裂致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1例,行支架辅助栓塞治疗后出现基底动脉尖综合征,结合文献分析如下。
作者:东潇博;王君;李宝民;刘新峰;吕彦恩 刊期: 2014年第08期
目的:探讨谷胱甘肽系统对2型糖尿病(T2DM )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影响。方法选取行冠状动脉造影术的患者236例,分为正常糖耐量(NGT )组126例,T2DM组110例,检测患者的血液生化指标以及还原型谷胱甘肽(GSH)、GSH过氧化物酶(GSH-Px)和谷胱甘肽还原酶(GR)的活性。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采用Gensini评分系统对每支血管病变程度进行定量评分。结果 T2DM 组血浆GSH [(3.87±1.55)μg/L vs (4.45±1.94)μg/L]、GSH-Px[(0.29±0.05)ng/L vs (0.35±0.08)ng/L]和GR[(0.19±0.07)ng/L vs (0.26±0.08)ng/L]活性明显低于NGT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校正年龄、体重指数、血压、血脂、空腹血糖、空腹胰岛素、餐后2 h血糖、餐后2 h胰岛素、糖化血红蛋白因素后,T2DM 组GSH、GSH-Px、GR活性与Gensini积分呈负相关(P<0.05,P<0.01)。T2DM组GSH、GSH-Px和GR活性对Gensini积分的影响作用大。结论 T2DM 患者血浆GSH、GR和GSH-Px活性的降低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具有一定的负相关性,且为该人群冠状动脉病变的独立影响因素。
作者:赵雅洁;梁伟;沈琳辉;王巍;缪婕;赵咏桔 刊期: 2014年第08期
目的:观察急性脑梗死后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的动态变化,探讨IL-6对急性脑梗死后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及β-七叶皂甙钠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作用机制。方法选择急性脑梗死患者63例,随机分为对照组30例和治疗组33例,对照组予以脑梗死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β-七叶皂甙钠,在脑梗死后1、5、14d进行血清IL-6测定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另选取健康体检者30例为正常组,清晨测定血清IL-6。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患者脑梗死后1、5、14dIL-6水平较正常组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脑梗死后14d血清IL-6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13.33±2.82ng/L)vs(15.25±4.65)ng/L,P<0.05];对照组和治疗组脑梗死后14d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较1、5d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脑梗死后14d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较对照组明显降低[(9.03±2.28)分vs(10.38±2.30)分,P<0.05];脑梗死患者血清IL-6水平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呈正相关(r=0.888,P<0.01)。结论急性脑梗死后血清IL-6水平与神经功能缺损密切相关,β-七叶皂甙钠可能通过抑制血清IL-6的增高而改善神经功能。
作者:庄丽丽;李晓宾;李传玲;崔晓;郭靖;鹿寒冰;安晓雷 刊期: 2014年第08期
目的:探讨曲美他嗪与雷米普利单用及联合应用对慢性心力衰竭大鼠左心室心肌细胞凋亡情况以及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3(Caspase-3)表达水平的影响。方法雄性Wistar大鼠50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曲美他嗪组、雷米普利组和联合用药组(曲美他嗪+雷米普利),每组10只。采用肾上腹主动脉缩窄法制作慢性心力衰竭模型,观察各组左心室舒张末压、左心室压力大上升及下降速率(± dp/dtmax );TUNEL法检测心肌细胞凋亡指数;SP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各组大鼠左心室心肌Caspase-3水平的表达,RT-PCR测定Caspase-3 mRNA水平。结果与模型组比较,曲美他嗪组、雷米普利组和联合用药组左心室舒张末压、心肌凋亡指数明显降低,± dp/dtmax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Caspase-3蛋白及 mRNA 表达水平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14±0.01、0.14±0.02和0.08±0.02)vs(0.22±0.02),(0.54±0.02、0.54±0.02和0.32±0.02)vs (0.91±0.02),P<0.01]。结论曲美他嗪与雷米普利单用及联合应用均可有效改善心功能、抑制心肌细胞凋亡,联合用药的疗效优于单独用药。
作者:冯翔宇;李彤;李秀华;彭玉娟;谢亚芹;康大伟 刊期: 2014年第08期
目的:探讨大剂量阿托伐他汀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收集12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并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63例。对照组仅给予抗血小板聚集、脑保护、清除自由基等常规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给予阿托伐他汀60mg/d。治疗2周后,比较2组的治疗效果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结果治疗组治疗后有效率和显效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66.67%vs44.44%,P<0.05;88.89%vs63.49%,P<0.01)。治疗后,治疗组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低于对照组[(10.1±1.5)分vs(15.5±1.2)分,P<0.01],且未见严重不良反应。结论大剂量阿托伐他汀治疗急性脑梗死疗效显著、安全性较好,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张全新 刊期: 2014年第08期
目的:探讨ABCD3-I评分法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 IA )患者早期脑卒中风险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颈内动脉系统T IA患者182例,分别采用ABCD2、ABCD3、ABCD3-I评分标准进行评分,其中ABCD3-I危险分层分为低危40例,中危74例,高危68例,并观察T IA后7 d内脑梗死的发生率。结果 ABCD2、ABCD3与ABCD3-I评分法预测T IA后7 d内脑梗死风险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625、0.713、0.831。T IA患者7 d内进展为脑梗死27例(14.8%)。ABCD3-I评分低危、中危和高危患者7 d内脑梗死的发生率分别为0、6.8%、32.4%,中危和高危脑梗死发生率明显高于低危患者,高危脑梗死发生率明显高于中危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ABCD3-I评分与7 d内脑梗死发生率呈正相关( r=0.486,P<0.01)。除年龄因素外,ABCD3-I评分法中各个评分项目对TIA后7 d内脑梗死发生率均有明显影响(P<0.05)。结论 ABCD3-I评分法能更有效地预测TIA患者早期发生脑梗死的风险,可作为常规应用于临床,指导T IA危险分层评价和治疗。
作者:邵荣;刘澄英 刊期: 2014年第08期
目的:探讨踝臂指数(ABI)与老年缺血性脑卒中的关系。方法选择74例老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为病例组,其中大动脉硬化性(LAA)患者44例,小动脉闭塞型(SAO)患者30例;另选26例体检者为对照组。所有入选对象均进行ABI测量。结果与对照组比较,病例组ABI异常率明显升高(35.1% vs 7.7%,P<0.01),ABI值明显降低(0.94±0.15 vs 1.03±0.09,P<0.01);LAA患者ABI值明显低于SAO患者(0.88±0.16 vs 1.03±0.06, P<0.01)。结论 ABI与缺血性脑卒中发病有关,低ABI值增加缺血性脑卒中的风险;ABI与LAA发病有关,与SAO无关。
作者:朱海兵;刘琳;冯李长;余海 刊期: 2014年第08期
目的:探讨急性下肢动脉缺血的诊断及治疗方法,提高急性下肢动脉缺血的诊治率。方法对37例急性下肢动脉缺血患者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和C T血管造影等多种检查,进行下肢动脉缺血诊断,疾病分期Ⅰ期21例,Ⅱ期9例,Ⅲ期5例,Ⅳ期2例,患者分别应用切开取栓、腔内溶栓、腔内成形等多种个体化治疗,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结果37例患者中,围术期死亡2例分别为Ⅲ、Ⅳ期患者;低位截肢5例患者中Ⅱ期2例,Ⅲ期3例;高位截肢1例患者为Ⅲ期,其余患者围术期临床缺血症状改善良好。结论早期有效的诊断和个体化治疗是急性下肢动脉缺血的关键。特别要重视急性动脉栓塞和急性动脉血栓形成的鉴别,采取个体化治疗,提高保肢的成功率。
作者:丁敏勇;周子花;叶永根 刊期: 2014年第08期
图表:请将图(表)集中附于文后,分别按其在正文中出现的先后顺序连续编码。每幅图(表)应冠有图(表)题。说明性的资料应置于图(表)下方注释中,并在注释中标明图(表)中使用的全部非公知公用的缩写。本刊表格采用三横线表(顶线、表头线及底线),如遇有合计或统计学处理行(t值、P值等),则在这行上面加一条分界横线;表内数据要求同一指标有效位数一致,一般按标准差的1/3确定有效位数。线条图应墨绘在白纸上,高与宽的比例以5:7为宜。若为计算机制图者,应提供激光打印图样。照片图要求有良好的清晰度和对比度。图中需标注的符号(包括箭头)请用另纸标上,不要直接写在照片上,每幅图的背面应贴上标签,注明图号、方向及作者姓名。图片不可折损。若刊用人像,应征得本人的书面同意,或遮盖其能被辨认出系何人的部分。大体标本照片在图内应有尺度标记。病理图片要求注明染色方法和放大倍数。图(表)中如有引自他刊者,应注明出处,并附版权所有者同意使用该图(表)的书面材料。
作者: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编辑部 刊期: 2014年第08期
目的:建立SD大鼠胸主动脉血管平滑肌细胞(vascular smooth muscle cells ,VSMC)组织贴块培养法并进行鉴定。方法无菌条件下取大鼠胸主动脉,4~6 h后加入含20%胎牛血清的DM EM培养液,原代培养2周并用免疫荧光染色对培养的VSMC进行鉴定。结果组织贴块法成功培养了大鼠胸主动脉VSMC ,5~7 d细胞迁出,10~14 d细胞融合至80%进行传代。体外培养的VSMC可传至20代,培养的细胞呈典型的“峰谷”样生长,免疫荧光染色鉴定细胞纯度达95%。结论组织贴块法培养大鼠胸主动脉VSMC培养体系稳定,操作简单、方便,纯度较高,免疫荧光是鉴定VSMC的较佳方法。
作者:申红远;白静;汤喆;刘秀华;王禹 刊期: 2014年第08期
目的:探讨急性老年脑梗死患者血清P选择素和胆红素在不同时间、不同病情的动态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脑梗死患者98例(脑梗死组),据据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分为轻型38例、中型35例、重型25例,另选取健康体检者30例为对照组,测定脑梗死组患者发病1、3、7、14d和对照组血清可溶性P选择素和胆红素及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的动态变化。结果脑梗死组1、3、7dP选择素、高敏C反应蛋白、总胆红素和间接胆红素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脑梗死轻型患者比较,中型和重型患者1、3、7dP选择素显著升高[(78.2±15.0)ng/L,(107.1±24.3)ng/L,(91.5±21.1)ng/L和(85.5±18.5)ng/L,(135.2±34.0)ng/L,(99.3±27.0)ng/Lvs(48.8±6.7)ng/L,(86.0±10.9)ng/L,(72.5±11.3)ng/L,P<0.05]。结论P选择素和胆红素可能参与脑梗死的病理过程,测定P选择素和胆红素有利于脑梗死的早期诊治及判断预后。
作者:苏江利;刘玉;夏章勇;杨霞峰;曲怀谦;薛新红 刊期: 2014年第0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