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外周动脉疾病的诊治现状

樊瑾

关键词:外周血管疾病, 动脉粥样硬化, 流行病学, 超声检查, 多普勒, 基因疗法
摘要:外周动脉疾病(PAD )是指心、脑动脉以外的主动脉及其分支血管狭窄、闭塞或瘤样扩张疾病,主要病因是动脉粥样硬化。PAD发生部位不同,其表现也不同,如四肢、腹腔动脉、颈动脉、肾动脉等缺血性改变[1]。狭义的PAD指下肢动脉硬化闭塞性疾病,因其高患病率和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而引起高度关注。对该病的发生发展、如何早发现、早治疗等,均有很多未曾探知的领域。现将重点讨论狭义PAD。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相关文献
  • 老年人外周血管疾病

    当前,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已成为老年人致死、致残的主要原因,其中脑卒中、冠心病等因动脉粥样硬化所致的心脑血管病已引起了临床医师及患者的高度重视。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是一个连续发展的全身性疾病,即使在进行了相关危险因素及心血管病史的校正后,外周动脉疾病(PAD )患者发生心血管事件与全因死亡率是无 PAD患者的1.6~2.0倍。PAD 已被认为是冠心病的等危症;同样,深静脉血栓(DVT )在老年患者尤其是长期卧床者中发生率高,由其导致的肺栓塞是严重的致死性并发症之一,但临床对这些外周血管疾病(peripheral vascular disease ,PVD )的了解与重视程度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作者:冯美江;鲁翔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急性脑梗死后白细胞介素6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的相关性及β-七叶皂甙钠的治疗作用

    目的:观察急性脑梗死后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的动态变化,探讨IL-6对急性脑梗死后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及β-七叶皂甙钠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作用机制。方法选择急性脑梗死患者63例,随机分为对照组30例和治疗组33例,对照组予以脑梗死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β-七叶皂甙钠,在脑梗死后1、5、14d进行血清IL-6测定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另选取健康体检者30例为正常组,清晨测定血清IL-6。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患者脑梗死后1、5、14dIL-6水平较正常组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脑梗死后14d血清IL-6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13.33±2.82ng/L)vs(15.25±4.65)ng/L,P<0.05];对照组和治疗组脑梗死后14d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较1、5d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脑梗死后14d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较对照组明显降低[(9.03±2.28)分vs(10.38±2.30)分,P<0.05];脑梗死患者血清IL-6水平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呈正相关(r=0.888,P<0.01)。结论急性脑梗死后血清IL-6水平与神经功能缺损密切相关,β-七叶皂甙钠可能通过抑制血清IL-6的增高而改善神经功能。

    作者:庄丽丽;李晓宾;李传玲;崔晓;郭靖;鹿寒冰;安晓雷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胆固醇稳态与微小RNA的调节

    体内胆固醇的代谢由多种蛋白共同参与,并受多因素调控,各因素协调作用保证了胆固醇的稳态。近年研究表明,微小RNA(microRNA ,miRNA)通过调控胆固醇代谢中关键蛋白的表达,在维持胆固醇稳态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我们首先从胆固醇的来源、转运及分解代谢3个方面对胆固醇稳态进行论述,并对miRNA调控胆固醇稳态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作者:李素芳;任景怡;耿强;陈红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外周动脉疾病的诊治现状

    外周动脉疾病(PAD )是指心、脑动脉以外的主动脉及其分支血管狭窄、闭塞或瘤样扩张疾病,主要病因是动脉粥样硬化。PAD发生部位不同,其表现也不同,如四肢、腹腔动脉、颈动脉、肾动脉等缺血性改变[1]。狭义的PAD指下肢动脉硬化闭塞性疾病,因其高患病率和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而引起高度关注。对该病的发生发展、如何早发现、早治疗等,均有很多未曾探知的领域。现将重点讨论狭义PAD。

    作者:樊瑾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老年男性血清抵抗素水平与外周动脉硬化闭塞症的关系

    目的:探讨老年男性血清抵抗素水平与外周动脉硬化闭塞症(PAOD )的关系。方法选择843例老年男性患者,分为 PAOD组165例和非PAOD组678例。检测血清抵抗素及C反应蛋白水平,进行相关分析。结果PAOD组血清抵抗素水平明显高于非PAOD组[(7.26±2.94)ng/L vs (6.49±3.09)ng/L ,P<0.05]。血清抵抗素水平与C反应蛋白和 HDL-C独立相关(β=0.058,β=-0.810,P<0.05)。抵抗素是 PAOD的独立危险因素(P=0.004)。结论老年男性PAOD患者血清抵抗素水平升高,血清抵抗素水平可能是PAOD发病的预测因素。

    作者:朱冰坡;吴先明;范利;崔华;王浩;李一德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超声检测颈动脉粥样硬化对冠心病的预测价值

    动脉粥样硬化是全身性动脉疾病,常同时累及多处动脉血管床。外周动脉粥样硬化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有共同的病理基础和危险因素。其中,美国60岁以上老年人颈动脉粥样硬化发病率为70%,而我国发病率为49.4%。冠心病是动脉粥样硬化的并发症之一,也是致死率和致残率较高的疾病之一。近年来,外周动脉疾病已被列为冠心病的等危症。亚临床阶段的外周动脉粥样硬化与冠心病病变程度、范围的相关性研究有重要意义。彩色多普勒超声是一种无创检测动脉的方法,血管超声检测外周大、中动脉壁内膜中层厚度(intima-media thickness ,IM T )和斑块形成可评价全身动脉粥样硬化严重度,对心血管事件预测价值较大,因此也有学者称之为“非创伤性血管造影”。其中,颈动脉位置表浅且固定,超声检测易识别、清晰、准确、可重复性好,临床应用价值较大。现将超声检测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冠心病相关性的研究现状综述如下。

    作者:杨文慧;何燕;魏云鸿;杨莉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ABCD3-I 评分法预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早期脑卒中风险

    目的:探讨ABCD3-I评分法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 IA )患者早期脑卒中风险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颈内动脉系统T IA患者182例,分别采用ABCD2、ABCD3、ABCD3-I评分标准进行评分,其中ABCD3-I危险分层分为低危40例,中危74例,高危68例,并观察T IA后7 d内脑梗死的发生率。结果 ABCD2、ABCD3与ABCD3-I评分法预测T IA后7 d内脑梗死风险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625、0.713、0.831。T IA患者7 d内进展为脑梗死27例(14.8%)。ABCD3-I评分低危、中危和高危患者7 d内脑梗死的发生率分别为0、6.8%、32.4%,中危和高危脑梗死发生率明显高于低危患者,高危脑梗死发生率明显高于中危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ABCD3-I评分与7 d内脑梗死发生率呈正相关( r=0.486,P<0.01)。除年龄因素外,ABCD3-I评分法中各个评分项目对TIA后7 d内脑梗死发生率均有明显影响(P<0.05)。结论 ABCD3-I评分法能更有效地预测TIA患者早期发生脑梗死的风险,可作为常规应用于临床,指导T IA危险分层评价和治疗。

    作者:邵荣;刘澄英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老年住院患者高敏肌钙蛋白T水平变化及非缺血因素的影响

    目的:了解住院老年患者高敏肌钙蛋白T (hs-cT nT )水平,分析影响hs-cT nT水平的非缺血因素。方法选择老年无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住院患者670例,按hs-cT nT 3分位水平将患者分为低值组232例、中值组237例和高值组201例,检测hs-cTnT ,收集一般资料、N末端B型钠尿肽前体(NT-proBNP)等指标及超声心动图等。结果与低值组和中值组比较,高值组患者男性、糖尿病、慢性肾病、室壁运动异常、年龄、心率、lg白细胞、lg高敏C反应蛋白、lgNT-proBNP、左心室质量指数(LVMI)等明显升高(P<0.05,P<0.01),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LVEF明显降低(P<0.01)。Spearman分析显示,hs-cTnT 与男性(r=0.225,P=0.000)、年龄(r=0.338,P=0.000)、lgNT-proBNP(r=0.394,P=0.000)、eGFR(r=-0.253,P=0.000)、糖尿病(r=0.138,P=0.001)、LVMI(r=0.186,P=0.000)、LVEF(r=-0.261,P=0.000)和心率(r=0.081,P=0.036)相关。结论老年无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住院患者存在低水平hs-cTnT升高,hs-cTnT 与男性、年龄、NT-proBNP、eGFR、糖尿病、LVMI、LVEF及心率相关,提示低水平hs-cT nT升高患者可能预后不佳。

    作者:张少景;王青;徐颖;赵清华;吴薇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动脉瘤栓塞致基底动脉尖综合征一例

    基底动脉顶端动脉瘤血管内治疗已经成为首选治疗方法。随着血管内治疗技术的发展,各种并发症也随之增多。解放军总医院神经外科于2013年6月26日收治基底动脉顶端动脉瘤破裂致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1例,行支架辅助栓塞治疗后出现基底动脉尖综合征,结合文献分析如下。

    作者:东潇博;王君;李宝民;刘新峰;吕彦恩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冠心病患者动脉僵硬度与左心室重构及心功能的相关性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动脉僵硬度与左心室重构及心功能的相关性。方法选择心内科住院患者480例,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分为冠心病组373例及非冠心病组107例,冠心病组根据超声心动图结果分为左心室正常构型组139例及左心室异常构型组234例。各组行肱踝脉搏波传导速度(BaPWV )测定及超声心动图检查,同时在入选的冠心病组患者中选取42例行多普勒组织成像。结果冠心病组BaPWV明显高于非冠心病组(P<0.01)。左心室异常构型组BaPWV明显高于左心室正常构型组[(1689±305)cm/s vs (1508±280)cm/s ,P<0.05]。冠心病组BaPWV与室间隔厚度(IVST)、左心室后壁厚度(PWT)、相对室壁厚度(RWT)、左心室质量指数(LVMI)和二尖瓣舒张早期血流速度/二尖瓣环侧壁舒张早期大运动速度(Ea)呈正相关,与LVEF、Ea、Ea/二尖瓣环侧壁舒张晚期大运动速度(Aa)呈负相关(P<0.05,P<0.01)。在除外高血压等的影响后,偏相关分析结果显示,BaPWV与IVST 、PWT、RWT、LVMI、LVEF、Ea、Ea/Aa、E/Ea仍显著相关(P<0.01)。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BaPWV是LVMI及LVEF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 BaPWV是冠心病患者左心室重构及心功能的影响因素。

    作者:毛雯;张苗苗;吴迪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高龄后循环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特点分析

    目的:探讨高龄后循环脑梗死患者的发病危险因素、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和预后。方法选择522例老年急性后循环脑梗死患者,依据年龄分为高龄组152例(≥80岁)和老年组370例(60~79岁)。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症状、影像学资料和发病危险因素,并在病后30d进行改良Rankin量表评估分析预后。结果与老年组比较,高龄组头晕和双侧肢体乏力、心房颤动比例明显升高(42.11%vs29.73%、7.89%vs3.24%、17.11%vs10.00%,P<0.05,P<0.01)。高龄组常累积后循环血管的中段和远段。与老年组比较,高龄组枕叶单发梗死和多发梗死明显升高;预后不良比例明显升高(28.29%vs17.57%,P<0.01)。结论高龄后循环脑梗死患者在发病危险因素、临床表现以及影像学特点均与老年后循环脑梗死患者存在差异,高龄后循环脑梗死患者预后相对较差。

    作者:刘猛;吴坚;盛世英;练学淦;唐晓春;姜晴晴;陈利民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本刊对论文中图表和计量单位的要求

    图表:请将图(表)集中附于文后,分别按其在正文中出现的先后顺序连续编码。每幅图(表)应冠有图(表)题。说明性的资料应置于图(表)下方注释中,并在注释中标明图(表)中使用的全部非公知公用的缩写。本刊表格采用三横线表(顶线、表头线及底线),如遇有合计或统计学处理行(t值、P值等),则在这行上面加一条分界横线;表内数据要求同一指标有效位数一致,一般按标准差的1/3确定有效位数。线条图应墨绘在白纸上,高与宽的比例以5:7为宜。若为计算机制图者,应提供激光打印图样。照片图要求有良好的清晰度和对比度。图中需标注的符号(包括箭头)请用另纸标上,不要直接写在照片上,每幅图的背面应贴上标签,注明图号、方向及作者姓名。图片不可折损。若刊用人像,应征得本人的书面同意,或遮盖其能被辨认出系何人的部分。大体标本照片在图内应有尺度标记。病理图片要求注明染色方法和放大倍数。图(表)中如有引自他刊者,应注明出处,并附版权所有者同意使用该图(表)的书面材料。

    作者: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编辑部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关注脑微出血

    脑微出血(CMB )源自脑病理标本切片,在光学显微镜下所显示的出血后产生的含铁血黄素沉积。在神经影像学发达的21世纪,对既往发生的小血管完整性被破坏区域,应用高强度 M RI 或梯度-回波 T2加权 M RI (Gradient-echo T2-weighted ,GRE)或磁敏感加权成像(SWI),可发现针孔样的低信号,证实了病理学所见的出血后铁蛋白沉积,通常是因高血压小动脉病或脑淀粉样血管病(CAA )所致。越来越多的研究证实,CMB数目越多,再发出血的风险越高。不同部位的微出血提示有不同的疾病基础,在防治上也有很大差别。故有必要对CMB部位与脑卒中相关疾病的关系进行综述。

    作者:张微微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血清胆红素和P选择素在老年脑梗死患者中的动态变化及意义

    目的:探讨急性老年脑梗死患者血清P选择素和胆红素在不同时间、不同病情的动态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脑梗死患者98例(脑梗死组),据据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分为轻型38例、中型35例、重型25例,另选取健康体检者30例为对照组,测定脑梗死组患者发病1、3、7、14d和对照组血清可溶性P选择素和胆红素及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的动态变化。结果脑梗死组1、3、7dP选择素、高敏C反应蛋白、总胆红素和间接胆红素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脑梗死轻型患者比较,中型和重型患者1、3、7dP选择素显著升高[(78.2±15.0)ng/L,(107.1±24.3)ng/L,(91.5±21.1)ng/L和(85.5±18.5)ng/L,(135.2±34.0)ng/L,(99.3±27.0)ng/Lvs(48.8±6.7)ng/L,(86.0±10.9)ng/L,(72.5±11.3)ng/L,P<0.05]。结论P选择素和胆红素可能参与脑梗死的病理过程,测定P选择素和胆红素有利于脑梗死的早期诊治及判断预后。

    作者:苏江利;刘玉;夏章勇;杨霞峰;曲怀谦;薛新红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阿托伐他汀对老年高血压合并高脂血症患者血压的影响

    目的:观察阿托伐他汀对老年高血压合并高脂血症患者血压的影响。方法选择老年高血压合并高脂血症患者6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4例。对照组采用常规降压药物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阿托伐他汀10 mg ,1/d ,口服。测定治疗前后血压、TC、TG、LDL-C、HDL-C、高敏C反应蛋白(high-sensitivity C-reactive protein ,hs-CRP)的变化。结果2组治疗12周后,血压水平较治疗前明显降低,观察组血压下降较对照组更明显[收缩压(121.45±18.47)mm Hg(1 mm Hg=0.133 kPa) vs (129.43±19.46)mm Hg],舒张压[(72.51±14.27) mm Hg vs (78.28±16.23)mm H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TC、TG、LDL-C、hs-CRP水平较治疗前明显降低,HDL-C水平较治疗前明显升高( P<0.05),而对照组上述各项指标治疗前后比较无显著差异( P>0.05)。结论应用阿托伐他汀可降低老年高血压合并高脂血症患者血中TC、TG、LDL-C、hs-CRP水平,减轻其血管炎性反应,从而进一步降低血压。

    作者:李云飞;孙艳霞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大动脉僵硬度对不良心血管事件的预测价值

    目的:探讨多种无创性动脉僵硬度(A S )指标对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的预测价值。方法选择有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危险因素并行冠状动脉造影患者198例,根据脉搏波中心动脉脉压(CPP)是否持续>45 mm Hg (1 mm Hg=0.133 kPa),分为AS增高组87例和对照组111例,随访、比较2组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 Cox回归分析与心血管病不良预后相关的独立因素。结果与对照组比较,AS增高组收缩压、舒张压明显升高(P<0.01)。在随访(52±12)个月,发生终点事件42例,其中主要终点20例,次要终点22例。AS增高组主要终点事件和所有终点事件发生率较对照组明显升高(18.4% vs 3.6%,33.3% vs 11.7%,P=0.001)。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CPP>45 mm Hg(RR=3.86,95% CI:1.89~7.87,P=0.001)、颈总动脉斑块程度(RR=2.17,95% CI:1.38~3.41,P=0.001)、冠状动脉病变程度( R R=1.70,95% C I:1.24~2.34,P=0.001)和脑血管病史( R R=3.26,95% CI:1.41~7.52,P=0.007)是与心血管预后相关的影响因素。结论 CPP>45 mm Hg和颈总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程度均是不良心血管事件的预测因素。综合应用多种无创性AS指标对评估心血管病预后和指导三级预防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作者:严子君;张瑞岩;左君丽;方跃华;许燕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谷胱甘肽系统对2型糖尿病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影响

    目的:探讨谷胱甘肽系统对2型糖尿病(T2DM )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影响。方法选取行冠状动脉造影术的患者236例,分为正常糖耐量(NGT )组126例,T2DM组110例,检测患者的血液生化指标以及还原型谷胱甘肽(GSH)、GSH过氧化物酶(GSH-Px)和谷胱甘肽还原酶(GR)的活性。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采用Gensini评分系统对每支血管病变程度进行定量评分。结果 T2DM 组血浆GSH [(3.87±1.55)μg/L vs (4.45±1.94)μg/L]、GSH-Px[(0.29±0.05)ng/L vs (0.35±0.08)ng/L]和GR[(0.19±0.07)ng/L vs (0.26±0.08)ng/L]活性明显低于NGT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校正年龄、体重指数、血压、血脂、空腹血糖、空腹胰岛素、餐后2 h血糖、餐后2 h胰岛素、糖化血红蛋白因素后,T2DM 组GSH、GSH-Px、GR活性与Gensini积分呈负相关(P<0.05,P<0.01)。T2DM组GSH、GSH-Px和GR活性对Gensini积分的影响作用大。结论 T2DM 患者血浆GSH、GR和GSH-Px活性的降低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具有一定的负相关性,且为该人群冠状动脉病变的独立影响因素。

    作者:赵雅洁;梁伟;沈琳辉;王巍;缪婕;赵咏桔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大鼠左右大脑中动脉缺血再灌注模型比较

    目的:探讨大鼠左右大脑中动脉缺血再灌注模型的差异。方法选择右利雄性Wistar大鼠48只,按照随机数字表分为左侧大脑中动脉缺血再灌注组(左侧优势组)、右侧大脑中动脉缺血再灌注组(右侧非优势组),每组24只,每组使用各自侧别的假手术对照。血管内线栓法阻塞大脑中动脉2h,然后再灌注。测试神经功能,取脑分别进行常规T T C染色和H E染色,测量脑梗死体积,光镜下观察脑组织病理变化。结果左侧优势组再灌注24、48和72 h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明显低于右侧非优势组( P<0.05)。左侧优势组缺血程度较右侧非优势组重。左侧优势组神经元数量严重缺失,海马细胞排列紊乱,脑梗死体积明显大于右侧非优势组[(102.1±8.8)mm3 vs (97.0±11.2)mm3,P<0.05]。结论大鼠优势半球大脑中动脉阻塞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较非优势侧严重,脑梗死体积更大。大鼠优势半球局灶性脑缺血模型重复性好,而且可靠。

    作者:高焕民;刘丽丽;齐明山;沈焱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主动脉腔内修复术对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肾动脉血流及肾脏功能的影响

    目的:探讨主动脉腔内修复术对于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主动脉腔内修复术前、术后肾动脉血流及肾脏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110例,根据男性肾动脉受累类型不同分为ⅠA组(单侧或双侧肾动脉均为动力型缺血)10例、ⅠB组(单侧肾动脉为静力型缺血)36例、ⅠC组(双侧肾动脉为静力型缺血)8例;根据男性肾动脉受累数目分为双侧肾动脉未受累(未受累组)20例、单侧肾动脉受累(单侧受累组)38例、双侧肾动脉受累(双侧受累组)34例;根据女性肾动脉受累数目分为双侧肾动脉未受累(未受累组)8例、单侧肾动脉受累(单侧受累组)7例、双侧肾动脉受累(双侧受累组)3例。术前及术后观察双侧肾动脉的缺血情况及肾功能检查指标。并将各项指标进行对比。结果220支肾动脉中动力型缺血共42支(19.1%);静力型缺血共80支(36.4%),主动脉腔内修复术后肾动脉动力型缺血全部得到显著改善,静力型缺血者可得到不同程度改善。随着肾动脉受累数量的增加,男性或者女性患者的肾功能受累情况呈进行性加重,且术后较术前呈下降趋势。结论对于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主动脉腔内修复术能够开大主动脉真腔,提升肾动脉灌注,改善患者肾功能情况。

    作者:李彭;郭曦;黄小勇;李铁铮;刘光锐;薛玉国;蒲俊舟;黄连军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冠心病合并中重度缺血性二尖瓣关闭不全的外科治疗

    目的:探讨冠心病合并中重度缺血性二尖瓣关闭不全的外科治疗原则。方法选择冠心病合并中重度缺血性二尖瓣关闭不全的手术患者61例,并对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45例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二尖瓣成形术,16例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二尖瓣置换术,其中2例患者行二尖瓣置换术,术后早期死于心力衰竭,余59例均治愈岀院。术后复查超声心动图检查显示,左心室舒张末内径从(52.8±11.3)mm降至(47.9±8.9) mm(P<0.01),LVEF从(46±11)%升至(52±1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对于冠心病合并中重度缺血性二尖瓣关闭不全的手术患者,同期处理二尖瓣后效果满意。

    作者:万里飞;宋之明;郝兴海;张喆;赵鸿;崔仲奇;张鲁锋;解基严;万峰 刊期: 2014年第08期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主管: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

主办: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