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老年患者抗血小板治疗状况调查

柳高;李玉茹;司全金;朱平

关键词:血小板聚集抑制剂, 血小板聚集, 阿司匹林, 质子泵抑制剂
摘要:目的 探讨老年患者基础疾病、服用抗血小板药物类型和剂量、影响抗血小板治疗效果的药物、血小板聚集功能检查结果及出血事件的发生情况,为老年患者的抗血小板治疗提供改进和指导.方法 选择规律服用抗血小板药物并定期进行血小板聚集功能测定的老年患者1404例,归类分析基础疾病、服用抗血小板药物类型和剂量、同时联用可能影响抗血小板治疗效果的药物、血小板聚集功能检查结果及出血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 与未服用抗血小板药物患者比较,服用阿司匹林或氯吡格雷以及两药联用的患者,血小板聚集功能水平明显下降(P<0.01);服用氯吡格雷同时联用质子泵抑制剂(PPI)和(或)他汀类药物的患者,二磷酸腺苷诱导血小板聚集功能水平下降幅度均低于仅服用氯吡格雷的患者(P<0.01);服用氯吡格雷同时联用PPI和(或)他汀类药物的患者,以及服用氯吡格雷+阿司匹林+ PPI和(或)他汀类药物的患者,二磷酸腺苷诱导血小板聚集功能水平下降幅度均低于仅服用氯吡格雷+阿司匹林的患者(P<0.01).结论 老年患者中仍存在一定比例的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抵抗;同时服用PPI和(或)他汀类药物,对氯吡格雷的抗血小板治疗效果有潜在不利影响;合理的药物联用原则,高度个体化的抗血小板治疗方式,以及更加精确的血小板功能检测方法,需要尽快左临床推广应用.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相关文献
  • 纤维蛋白原Bβ链七个位点基因单体型与脑梗死的关系

    目的 研究纤维蛋白原(Fib)Bβ-1420G/A、-993C/T、1689T/G、BsmAIG/C、I6I/D、345C/T、HinfIA/C位点基因多态性及其构建的单体型与血浆Fib功能表达及脑梗死的关系.方法 选择首次急性脑梗死患者90例(脑梗死组),健康体检者859例(对照组),填写临床调查量表,测定血液生化指标和血浆Fib浓度、纤维蛋白单体聚合反应速率(FMPV)、FMPV/大吸光度(Amax)等指标,同时检测FibBβ链7个位点的基因型,并筛选其常见单体型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脑梗死组FibBβ链7个基因多态性位点中仅Bβ-1420AA基因型频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H1、H2、H3、H4、H5、H6、H7常见单体型在2组的频率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10.47,P<0.01).以脑梗死为因变量回归分析,筛选出FMPV、FMPV/Amax、FibHinfI、H2、H4、H6;以FMPV为因变量,筛选出收缩压、血糖、I6I/D位点;以Amax为因变量,筛选出H5单体型;以FMPV/Amax为因变量,筛选出脑梗死、饮酒史、Fib-1420G/A(P<0.05).结论 FMPV和Bβ-1420变异纯合子及HinfI变异基因型是发生脑梗死的重要危险因素;FibBβ链基因多态性位点及其各种单体型在脑梗死发病中并非仅通过影响血浆Fib功能表达而发挥作用.

    作者:元小冬;除建辉;张楠楠;王淑娟;邓红亮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吡格列酮改善胰岛素抵抗大鼠脑组织Tau蛋白磷酸化水平

    目的 探讨胰岛素增敏剂吡格列酮(PIO)对胰岛素抵抗(IR)模型大鼠皮质Tau蛋白磷酸化水平的影响及可能的机制.方法 选择Wistar大鼠46只,随机选20只分为对照组和PIO组,每组10只;另26只通过果糖喂养建立IR大鼠模型后,分为IR组和IR+ PIO组,每组13只,采用免疫印迹法检测皮质Tau蛋白磷酸化、磷酸化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磷酸化蛋白激酶B(PKB)、糖原合成激酶-3β(GSK-3β)及GSK-3β位点中Ser9的磷酸化水平.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IR组大鼠皮质Tau蛋白磷酸化水平明显增高;磷酸化PI3K、磷酸化PKB和磷酸化GSK-3β蛋白表达明显降低(P<0.05,P<0.01);而PIO能显著抑制Tau蛋白磷酸化水平,上调磷酸化PI3K、磷酸化PKB和磷酸化GSK-3β的水平(P<0.05,P<0.01);各组GSK-3β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IR通过抑制PI3K-丝/苏氨酸蛋白激酶通路激活,促进GSK 3β活性上调,可能是引起大鼠海马Tau蛋白过度磷酸化的重要原因;PIO可能通过降低GSK-3β活性进而抑制Tau蛋白的过度磷酸化.

    作者:董泗芹;董传芳;孙志坚;游丽;罗鼎真;刘雪平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75岁以上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介入治疗性别对比研究

    目的 探讨75岁及以上老年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介入治疗的临床特点及近期疗效的性别差异.方法 选择75岁及以上老年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307例,男181例,女126例,统计临床特点、冠状动脉病变支数及部位、手术成功率和住院病死率.结果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3种临床类型分布在男性与女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以不稳定性心绞痛和ST段抬高心肌梗死为主.男性血运重建史明显多于女性(18.8% vs 5.6%,P=0.001);女性原发性高血压明显多于男性(74.6% vs 61.3%,P=0.015),血脂异常明显多于男性(62.7% vs 46.4%.P=0.005).冠状动脉造影男性与女性均以3支病变为主(63.0% vs 70.6%,P=0.160),男性双支病变明显多于女性(29.3% vs 17.5%,P=0.018).手术成功率和院内病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T段抬高心肌梗死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心源性休克、病变血管部位(左前降支)、年龄、血糖是老年患者住院死亡的独立预测因素.结论 老年女性高血压和血脂异常多于男性;冠状动脉病变均以3支病变为主,男性双支病变多于女性;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临床类型和PCI的近期疗效无性别差异.

    作者:郭倩玉;卢成志;夏大胜;陈欣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冠心病患者阿司匹林抵抗的性别差异

    目的 探讨冠心病患者阿司匹林抵抗(aspirin resistance,AR)的性别差异.方法 选取北京安贞医院行冠状动脉造影证实的冠心病患者312例,其中男204例,女108例.入院前已口服阿司匹林75~100 mg/d 1个月以上.静脉取血,采用光比浊法测定花生四烯酸和二磷酸腺苷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等指标.根据对阿司匹林的反应分为AR,阿司匹林半抵抗(aspirin semi resistance,ASR)和阿司匹林敏感(aspirin sensitive,AS).AR 37例,ASR 161例,AS 183例.比较冠心病患者发生AR、ASR、AS的性别差异和影响因素.结果 女性AR、ASR、AR+ ASR、AS分别占冠心病患者AR、ASR、AR+ASR、AS的60.5%、60.4%、60.5%、16.5%.与男性比较,女性患者更易发生AR和ASR.logistic回归分析,AR与性别、年龄显著相关.结论 冠心病女性患者较男性更容易发生AR,年龄增长是阿司匹林抵抗的危险因素.

    作者:蒋志丽;李艳芳;王乐;郭彦青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进一步提高对中老年女性冠心病防治的认识

    我国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目前,冠心病已成为我国中老年人致死和致残的主要原因.世界卫生组织的一项研究结果显示,中老年女性因心脏病和脑卒中而死亡的数字,是其他各种癌症致死数字总和的2倍,其中冠心病患者中,女性比男性更容易死亡[1].由于中老年女性全身各系统逐渐衰老,特别是雌激素水平下降造成动脉粥样硬化而导致冠心病,严重威胁着中老年女性的健康,所以对中老年女性进行冠心病防治知识的教育,已刻不容缓.

    作者:杨启红;司良毅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老年女性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临床及冠状动脉造影特点分析

    目的 探讨老年女性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临床及冠状动脉造影特点.方法 选择经急诊PCI诊治的年龄>60岁女性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90例为老年女性组;另收集同期年龄匹配的男性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190例为老年男性组,对比老年女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及冠状动脉造影特点.结果老年女性组吸烟史及糖尿病患病率明显低于老年男性组,LDL-C、高敏C反应蛋白、白细胞介素6水平明显高于老年男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老年女性组平均发病年龄明显高于老年男性组,3支病变比例明显低于老年男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女性心肌梗死发病年龄较晚,3支病变比例低;肥胖、LDLC升高及炎性反应是女性心肌梗死的重要危险因素.

    作者:刘志;华琦;谭静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脑淀粉样血管病的研究进展

    脑淀粉样血管病(CAA)作为老年人非外伤、非高血压性脑出血的一个重要病因引起研究者的高度重视.其临床主要表现有精神症状、进行性智能减退、合并多发性、复发性脑叶出血.我们就近年CAA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1 CAA发病机制及危险因素CAA确切发病机制目前尚不清楚.已提出若干有关β淀粉样蛋白来源的假说,并发现诸多与CAA相关的分子生物学危险因素.其中载脂蛋白E及中性粒细胞组织蛋白酶G的释放是CAA发病的可能机制.另外,与脂质代谢相关的病理机制可能与CAA的发展相关.

    作者:毛积分;马春梅;罗社文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磁共振成像评价常压高浓度氧对大鼠脑缺血的保护作用

    目的 利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评价常压高浓度氧(NBO)对大鼠脑缺血的保护作用.方法 选择雄性SD大鼠16只,采用线栓法制作右侧大脑中动脉闭塞脑缺血模型,随机分为NBO组和对照组,每组8只.分别于2h和24 h行头颅MRI扫描.冠状位DWI测量大鼠的脑梗死体积及增大率;在脑梗死大层面的表观扩散系数(ADC)图上测量脑梗死中心区和边缘区的ADC值,并计算ADC值的降低率.取脑行HE染色,并与DWI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NBO组与对照组大鼠右侧大脑中动脉供血区异常高信号,ADC图上为低信号.NBO组大鼠2h和24 h脑梗死体积增大率均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NBO组大鼠2h和24 h梗死中心区ADC值降低率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NBO组梗死边缘区ADC值降低率明显小于对照组(P<0.01).NBO组与对照组大鼠HE染色脑梗死灶与相应DWI层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DWI显示NBO对大鼠脑缺血有保护作用.

    作者:芦洁;邱立军;郑莎莎;王晓怡;赵澄;张营;罗玉敏;李坤成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高血压心肌肥厚患者心脏交感神经分布与勿动蛋白A表达变化的关系

    目的 探讨高血压心肌肥厚患者心脏交感神经分布与神经元轴突生长抑制因子勿动蛋白A(neurite outgrowth inhibitor-A,Nogo A)的表达变化.方法 从我院老年患者尸体标本库中,随机入选男性高血压患者10例,并根据患者去世前1周心脏超声结果分为心肌肥厚组4例和非心肌肥厚组6例.检测超声心动图,并计算左心室重量指数.免疫组织化学分析测定酪氨酸羟化酶(tyrosine hydroxylase,TH)与Nogo A的表达.结果 与非心肌肥厚组比较,心肌肥厚组患者室间隔厚度、左心室后壁厚度、左心室重量指数明显升高(P<0.05);心肌肥厚组患者心肌TH阳性表达明显降低[(6.35±3.85)% vs(22.17±8.19)%,P<0.05],Nogo-A表达明显增加[(11.34±7.16)% vs(2.17±4.10)%,P<0.05].心肌肥厚患者心肌Nogo A表达与心肌TH表达呈负相关(r=-0.33,P<0.05).结论 老年高血压心肌肥厚患者心肌交感神经分布减低,然而心肌神经元轴突生长抑制因子Nogo-A表达增加,两者间存在密切相关性.

    作者:李世军;付治卿;郭园园;王建国;杨庭树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临床特点和炎性反应及预后的性别差异分析

    目的 研究不同性别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患者临床特点和炎性反应以及预后差异.方法 连续入选初发STEMI患者263例,男203例,女60例.收集患者住院时和2年随访时的临床资料,检测发病早期白细胞介素6(IL-6)、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ICAM 1)和可溶性P选择素水平,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女性年龄、高血压、Killip分级≥Ⅱ级比例明显高于男性,吸烟明显低于男性(P<0.01).男性血清可溶性P选择素水平明显高于女性(P<0.01),男性与女性IL6和sICAM-1水平无显著差异.不同性别患者再灌注治疗比例和溶栓再通率以及急诊PCI后血流恢复率、冠状动脉病变分布总体无显著差异.女性住院及随访2年时心血管病病死率更高,性别与住院期间及随访2年心血管死亡无独立相关.结论 STEMI患者男性多于女性,女性发病年龄晚、且病情重;STEMI急性期炎性反应水平无性别差异;STEMI预后与性别无关.

    作者:范振兴;华琦;李银平;谭静;李静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老年冠心病患者介入治疗术后对比剂肾损伤发生率及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 探讨老年冠心病患者PCI术后对比剂肾损伤(contrast induced nephropathy,CIN)发生情况及危险因素.方法 选取行PCI的老年冠心病患者945例,按照CIN诊断标准分为CIN组150例和非CIN组795例,比较2组相关因素的差异,应用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CIN危险因素.结果 945例老年患者中,150例发生CIN,CIN发生率为15.9%.2组患者年龄、心肌梗死、糖尿病、低血压、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贫血、LVEF、术前肾小球滤过率(GFR)、对比剂剂量等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心肌梗死、糖尿病、贫血、低血压、LVEF≤45%、GFR≤60 ml/(min· 1.73 m2)、急诊PCI、对比剂剂量>200 ml是老年冠心病患者CIN的危险因素(P<0.05,P<0.01).结论 CIN是老年冠心痛患者PCI术后一种不容忽视的并发症,患者行PCI时,应引起临床医师的格外重视.

    作者:李珊珊;杨世诚;陈永利;刘园园;刘晓罡;付乃宽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厄贝沙坦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细胞凋亡与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通路的影响

    目的 观察厄贝沙坦对大鼠缺血再灌注心肌细胞凋亡的影响,并探讨其与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ERK)通路的关系.方法 健康雄性SD大鼠72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缺血再灌注组、缺血预处理组、厄贝沙坦组、厄贝沙坦+PD-98059组(PD组).厄贝沙坦灌胃1周后制作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模型,PD-98059于缺血前15 min尾静脉注射.实验结束后用TTC染色测定心肌梗死面积;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心肌组织Bcl-2、Bax表达;Western blot 法测定磷酸化ERK的活性;TUNEL检测凋亡细胞指数.结果 与假手术组比较,缺血再灌注组、缺血预处理组、厄贝沙坦组、PD组心肌细胞凋亡指数、磷酸化ERK活性及Bcl-2、Bax表达明显增加(P<0.01);与缺血再灌注组比较,缺血预处理组、厄贝沙坦组心肌梗死面积、心肌细胞凋亡指数和Bax表达明显降低,磷酸化ERK活性及Bcl-2表达明显增加(P<0.01);与厄贝沙坦组比较,缺血再灌注组、PD组心肌梗死面积、心肌细胞凋亡指数和Bax表达明显增加,磷酸化ERK活性及Bcl-2表达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厄贝沙坦能够激活ERK通路,进一步调控Bcl-2、Bax蛋白的表达,抑制再灌注心肌细胞的凋亡.

    作者:田明慧;高航;刘磊;海澜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血浆中特定磷脂与慢性脑供血不足的相关研究

    目的 探讨慢性脑供血不足(CCCI)与血浆中特定的磷脂(AP)的相关性,以评价AP是否可以作为诊断CCCI的标准之一.方法 选择CCCI患者1212例为CCCI组,同期选择无CCCI症状者202例为对照组,用比色法测定AP.采用ROC曲线下面积等评估测定AP的准确性.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CCCI组血浆AP水平显著升高[(6.27±0.69)Uvs(4.37±0.79)U,P<0.01].CCCI组血浆AP水平与年龄无相关性(r=0.001,P=0.902).用血浆AP作为CCCI的诊断方法的准确性较高,其ROC曲线下面积为0.961(95%CI:0.946~0.976,P<0.01).AP正常界值=5.39 U时,敏感性为92.1%,特异性为89.1%.结论 CCCI患者具有血浆AP水平升高的生化特性.AP可能是诊断CCCI的一个较好的分子标记物.

    作者:姚存姗;舒刚明;高连生;许红霞;常立国;刘峰;孟晓落;宋来春;伍期专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生存素在胰岛素抑制大鼠心肌微血管内皮细胞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关键作用

    目的 探讨生存素(survivin,SVV)在胰岛素(Ins)抑制大鼠心肌微血管内皮细胞(cardiac microvascular endothelial cell,CMECs)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方法 分离培养大鼠CMECs,建立模拟缺血再灌注(SI/R)模型,随机分为对照组、对照+ Ins组、SI/R组、SI/R-Ins组、SI/R+ Ins+ SVV RNA干扰组(SVV RNAi组).采用MTT检测细胞增殖能力,划痕实验检测细胞迁移能力,TUNEL法检测细胞凋亡指数,Western blot法检测SVV蛋白表达.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SI/R组和SI/R+ Ins组CMECs增殖能力明显降低(P<0.01),凋亡指数明显升高(P<0.01).与SI/R组比较,SI/R+Ins组CMECs增殖能力明显升高(P<0.01),细胞迁移率升高(P<0.05),凋亡指数明显降低(P<0.01).与对照组和SI/R组比较,SI/R+ Ins组SVV表达明显升高(P<0.05).RNAi抑制SVV表达后,在SI/R+Ins处理中,与未转染对照组和β-actin转染组比较,SVV RNAi组凋亡指数明显升高(P<0.01).结论 胰岛素可显著抑制缺血再灌注损伤诱导的CMECs凋亡,促进CMECs存活,改善细胞功能,其保护作用可能与上调SVV蛋白表达相关.

    作者:高砚丽;司瑞;党晶艺;张荣庆;郭文怡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糖尿病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近期预后的影响分析

    目的 探讨糖尿病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近期预后的影响.方法 选择连续住院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3572例,按照有无糖尿病将其分为糖尿病组(1008例)和非糖尿病组(2564例),然后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与非糖尿病组比较,糖尿病组患者年龄、女性、高血压、陈旧性脑梗死、3支或左主干病变、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住院病死率明显增高,而广泛前壁或前壁心肌梗死、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单支病变、PCI比例明显降低(P< 0.05,P<0.01).logistic回归分析,糖尿病增加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住院死亡,且独立于年龄、广泛前壁或前壁心肌梗死、前间壁心肌梗死、陈旧性脑梗死、冠状动脉造影、PCI等因素存在.结论糖尿病增加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住院死亡风险.

    作者:刘君;万云高;王慧娟;孙志媛;徐东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老年患者抗血小板治疗状况调查

    目的 探讨老年患者基础疾病、服用抗血小板药物类型和剂量、影响抗血小板治疗效果的药物、血小板聚集功能检查结果及出血事件的发生情况,为老年患者的抗血小板治疗提供改进和指导.方法 选择规律服用抗血小板药物并定期进行血小板聚集功能测定的老年患者1404例,归类分析基础疾病、服用抗血小板药物类型和剂量、同时联用可能影响抗血小板治疗效果的药物、血小板聚集功能检查结果及出血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 与未服用抗血小板药物患者比较,服用阿司匹林或氯吡格雷以及两药联用的患者,血小板聚集功能水平明显下降(P<0.01);服用氯吡格雷同时联用质子泵抑制剂(PPI)和(或)他汀类药物的患者,二磷酸腺苷诱导血小板聚集功能水平下降幅度均低于仅服用氯吡格雷的患者(P<0.01);服用氯吡格雷同时联用PPI和(或)他汀类药物的患者,以及服用氯吡格雷+阿司匹林+ PPI和(或)他汀类药物的患者,二磷酸腺苷诱导血小板聚集功能水平下降幅度均低于仅服用氯吡格雷+阿司匹林的患者(P<0.01).结论 老年患者中仍存在一定比例的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抵抗;同时服用PPI和(或)他汀类药物,对氯吡格雷的抗血小板治疗效果有潜在不利影响;合理的药物联用原则,高度个体化的抗血小板治疗方式,以及更加精确的血小板功能检测方法,需要尽快左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柳高;李玉茹;司全金;朱平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代谢综合征对老年高血压患者左心室重量和功能的影响

    目的 探讨代谢综合征(MS)对老年高血压患者左心室重量和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择老年高血压患者513例,根据诊断分为高血压非MS组(266例)和高血压合并MS组(247例).采用超声心动图测定左心室结构相关参数,计算左心室重量指数(LVMI),并测定左心室舒张早期二尖瓣大血流速度(E)、舒张晚期二尖瓣大血流速度(A),计算E/A值和LVEF.结果 与高血压非MS组比较,高血压合并MS组LVMI和左心室肥厚率明显升高,E/A明显降低(P<0.05,P<0.01);与单纯高血压比较,合并2项组分和合并3项组分患者左心室肥厚率明显增加(17.1% vs 30.9% vs 37.5%,P<0.05);分别以LVMI、E/A为因变量进行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以MS及其他因变量相关因素为自变量,MS与LVMI相关(R2=0.306,P<0.05);以MS各个组分及其他因变量相关因素为自变量时,收缩压、体重指数、空腹胰岛素与LVMI相关(R2=0.419,P<0.05),收缩压、体重指数与E/A相关(R2=0.303,P<0.05).结论 MS与老年高血压患者的左心室重量增加有关,合并MS者左心室舒张功能量损.

    作者:宝辉;苗懿德;康丽萍;孙宁玲;李卫;张庆文;苏琳;郭远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心力衰竭相关生物学标记物的研究近况

    心力衰竭(心衰)是一种严重危害老年人健康的疾病,是绝大多数心血管病的归结.对于心衰患者而言,早诊断、早治疗、早获益,而生物学标记物在心衰的诊断和预后判断中发挥重要作用.根据现有的技术条件心衰的生物学标记物可分为3大类:实验室或分子学标记物、影像及功能检测相关标记物、遗传学标记物[2].由于实验室相关的标记物操作简单,经济快捷,结果可靠,在临床上应用广泛.我们主要从以下6个方面对心衰的实验室标记物做以下综述,从而为临床诊断、治疗和预后评估提供依据.

    作者:陈亚南;王岚峰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老年高血压患者胆红素水平的变化与心功能的关系

    目的 研究老年高血压患者胆红素水平的变化与心功能的关系.方法 入选住院的老年患者644例,将465例高血压患者作为高血压组;179例无高血压患者作为非高血压组.记录所有研究对象基本资料,检测血胆红素、血脂、肝功,同时进行心脏超声检测,并进行相关分析.结果 高血压组患者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及间接胆红素水平均显著低于非高血压组(P<0.01).总胆红素是高血压的一个独立的保护因素;而左心室舒张末容积是高血压独立的危险因素.总胆红素、间接胆红素与B型钠尿肽和C反应蛋白水平均呈负相关.间接胆红素与室间隔和左心室后壁厚度呈负相关,与左心室缩短率呈正相关.结论在老年人群中,生理范围内的胆红素轻度升高是高血压的一个独立的保护因素,同时它也是高血压人群心功能的一个保护因素.

    作者:陈天萌;曹剑;刘霖;李健;朱冰坡;丁宇;王浩;张亚晶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关注女性冠心病介入治疗的特殊性

    心血管病是当今威胁女性生命和健康的主要疾病.而我们在多年的冠心病治疗中,一直认为女性绝经期前有雌激素的保护故很少患冠心病,所以一直强调冠心病是老年的、男性的、有多种危险因素的疾病,从而忽略了对女性冠心病群体的研究.早期的一些临床试验,所入选的研究人群也常常只包括男性,其结论却作为证据写入指南,用于指导男、女两性人群的心血管病的临床诊治.而这些标准是否适合女性,却一直缺少系统的评价.因此,充分认识心血管病的性别差异,加强对女性冠心病患者的全面认识及危险因素的综合控制,已经日益受到心血管领域学者们的重视.在中国,年龄为35~74岁的女性中,血脂异常和高血压患病率分别为53%和25%,女性冠心病的负担将进一步加重.PCI是冠心病血运重建的主要方法之一,PCI的效果在男、女性患者中亦存在一定差异.因此,在冠心病介入治疗中,我们亦应关注女性患者的特殊性.

    作者:陈韵岱 刊期: 2012年第02期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主管: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

主办: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