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扬
1 病历摘要患者女性,74岁,休于,因劳力性胸闷10年,突发胸痛6 h,于2007年11月29日急诊入院.既往高血压史20年,间断口服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钙通道阻滞剂(CCB)、β受体阻滞剂及利尿剂,血压控制不佳,仍波动于140~200/60~110 mm.Hg(1 mm Hg=0.133 kPa),无糖尿病、高脂血症病史.
作者:周忠江;彭建;查道刚;修建成;许顶立;刘伊丽 刊期: 2009年第09期
.05).血管狭窄<50%者再发脑梗死的比例明显高于血管狭窄≥50%者(P<0.05).结论 多普勒超声检查可以及早发现和诊断颈动脉狭窄程度和斑块性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性质较血管狭窄程度更重要,是发生脑梗死更危险的因素.
作者:李毓萍;王慧宇;李卫;刘勇;刘颖萍 刊期: 2009年第09期
采用经皮血管成形术治疗颈动脉狭窄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在此期间,冠状动脉血管成形与支架技术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目前已成为冠状动脉狭窄与缺血性心脏病的规范治疗手段之一.可是,应用血管内技术治疗颈动脉狭窄目前还存在争议.因此需要进行更多的随机临床试验来证实颈动脉支架成形术(carotid artery angioplasty and stenting,CAS)的临床疗效与潜在利弊.
作者:张茁;刘伟;邢岩 刊期: 2009年第09期
冠心病患者.结论 斑块纤维帽形态及冠心病是预测缺血性脑血管事件的危险因素.
作者:刘日霞;张茁 刊期: 2009年第09期
近年来,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加剧,脑梗死逐渐成为主要死亡原因之一.由于颈动脉是脑部的上游血管,供应着大脑前2/3的血液,因此颈动脉病变的严重程度影响着脑血管的血流灌注情况,与脑梗死密切相关.检测颈动脉斑块的主要影像学方法有磁共振血管造影、CT血管造影、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DSA)和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DFI)检查.
作者:勇强 刊期: 2009年第09期
大量研究证实,血管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FMD)及血浆内源性类洋地黄物质(EDLS)均能促进老年原发性高血压(EH)的发生及发展.但老年EH患者血管FMD与EDLS之间是否存在相关性还不明确,也鲜见报道.本研究通过高分辨率超声技术检测老年EH患者血管内皮舒张功能,探讨其和血浆EDLS浓度在老年EH患者中的相互关系.
作者:马孝湘;郑舒展;范英;罗兴林 刊期: 2009年第09期
A的表达;Western blot法检测内皮细胞表面特异性受体(RAGE)蛋白表达.结果 与BSA对照组比较,AGEs组MCP-1、ICAM-1、RAGE mRNA及其蛋白表达明显增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辛伐他汀预孵则显著抑制AGEs诱导的MCP-1、ICAM-1的表达,并在mRNA及蛋白水平下调RAGE蛋白的表达.结论 辛伐他汀可能通过抑制AGEs-RAGE信号途径来发挥对糖尿痛心肌微血管病变的保护作用.
作者:赵蓓;王海昌;张荣庆;魏丽萍;刘毅;尹志勇;张存 刊期: 2009年第09期
随着生活水平、生活环境的不断改变,老龄化问题日渐凸显,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有明显升高的趋势.它是造成人类死亡和致残的重要原因,是我国的常见病、多发病,在国内死因调查中已居首位.有资料报道,脑血管疾病中70%~80%是缺血性脑血管病(ischemic cerebral vascular disease,ICVD).
作者:华扬 刊期: 2009年第09期
为111个(42.1%).斑块组男性、年龄、酗酒史和高血压比例均显著高于无斑块组(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男性(OR=2.206,P=0.013)、年龄(OR=0.088,P=0.025)和高血压(OR=3.605,P=0.001)3项因素差异显著.结论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脑梗死发生关系密切;男性、年龄和高血压可能为颈动脉斑块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
作者:朱幼玲;朱双根;徐格林;刘新峰 刊期: 2009年第09期
因素可能是年龄、SBP、吸烟、腰围、糖尿病.
作者:周月英;陈晶华;张志宏 刊期: 2009年第09期
颈动脉狭窄和闭塞是缺血性脑卒中常见原因之一,缺血性脑卒中有15%~20%是因颈动脉颅外段狭窄所致.据不完全统计,症状性颈动脉高度狭窄患者年脑卒中发生率达10%~17%,颈动脉中度以上狭窄患者年脑卒中发生率达2%.对于颈动脉狭窄的治疗,近几年采用的方法有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EA)和颈动脉支架成形术(CAS),究竟哪种治疗方法更好,仍然是当今医学界所争论的一个热点话题.
作者:张勤奕 刊期: 2009年第09期
NA和cyclin D1 mRNA的表达.结果 与A组比较,B组β-半乳糖苷酶染色阳性细胞增加,ROS水平增加,P16 mRNA、cyclin D1 mRNA、TGF-β1 mRNA表达上调,细胞增殖能力明显下降,G0/G1期细胞比例增多,同时α-SMA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出现明显强阳性;与B组比较,C组上述各项指标下降;与C组比较,D组能部分阻断睾酮的各种保护作用.结论 睾酮通过受体机制干预氧化应激诱导的心肌成纤维细胞的衰老,这可能是睾酮抗心脏老化过程中心肌纤维化的机制之一.
作者:刘新强;吴赛珠;邢晓雯;阮云军;何天民;罗才福;赖文岩 刊期: 2009年第09期
近年来,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速度的加快,超重、肥胖和血脂异常的人群大量增加,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病死率呈快速上升的趋势.从1990~2005年15年中,我国脑血管疾病的病死率上升了35%.
作者:王陇德 刊期: 2009年第09期
脑血管病是一组症候群,是脑与血管2个不同组织共同的疾病.任何类型的非心源性脑血管病发生之前,患者都存在至少1种血管病的危险因素.血管病变可以是全身血管硬化的一部分,例如冠心病、下肢动脉血栓、颈动脉粥样硬化等,也可以是局部颅内血管病变.针对脑血管病危险因素治疗是预防脑梗死发生的佳抉择,临床上开始重视治疗动脉疾病,特别是颈动脉粥样硬化.
作者:张微微 刊期: 2009年第09期
计学意义(P>0.05);与用药前骨密度比较,治疗组用药3年后骨密度明显增高[(1.04±0.11)g/cm2 vs(1.49±0.13)g/cm2,P<0.05],与对照组3年后骨密度比较,治疗组用药3年后骨密度也明显增高[(1.06±0.12)g/cm2 vs(1.49±0.13)g/cm2,P<0.05].结论 长期服用治疗剂量β受体阻滞剂比索洛尔的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骨密度明显增高,骨折发生率下降,但血清钙代谢未受到影响.
作者:和渝斌;郭晓东;何冰娟;王波;刘莹;贺平 刊期: 2009年第09期
心脏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eart type fatty acid-lhinging protein,H-FABP)是一种主要分布在心肌细胞内的低分子量可溶性细胞质蛋白,在心肌中的含量比骨骼肌高10倍[1],在肝脏、肾脏、小肠中含量很低,当心肌细胞受损时,它能快速从心肌细胞释放出来,进入血液循环,具有高度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作者:李晓翔;李洁琪 刊期: 2009年第09期
者EICA重度狭窄或闭塞后,侧支循环开放的情况无明显变化,但患侧大脑中动脉的血流速度较低,动脉弹性差,临床病情重.
作者:刘水平;张静 刊期: 2009年第09期
块破裂可导致血栓形成,是引发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
作者:刘奕蓉;周建平;刘学钧;张作凤 刊期: 2009年第09期
、糖尿病、吸烟、LDL-C是CAVI的影响因素(R2=0.430),logistic回归分析.高血压、脉压、糖尿病、吸烟、LDL-C和CAVI是老年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CAVI是老年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素,年龄、高血压、糖尿病、吸烟、LDL-C是CAVI的影响因素.
作者:黄江南;李浪;宋梦莹;蒋智渊 刊期: 2009年第09期
P<0.05),与ox-LDL组比较,低、高浓度组抑制MMP-1 mRNA的表达(P<0.05),并呈浓度依赖性.结论 缬沙坦的抗炎及稳定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作用,可能与抑制内皮细胞MMP-1的表达有关.
作者:姜立清;汤楚中;胡大一 刊期: 2009年第0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