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茜;郑华光;王春雪;王拥军
目的 探讨血红蛋白(Hb)水平对老年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PCI后临床预后的影响.方法 选择首次发生AMI和老年患者414例,根据Hb水平按四分位法分成4组:低四分位组(A组,32例)Hb水平<80 g/L;第2个四分位组(B组,115例):Hb水平为80~100 g/L,第3个四分位组(C组,217例):Hb水平为101~120g/L;高四分位组(D组,50例):Hb水平>120 g/L.入院时均行急诊PCI,随访30天和1年.结果 老年AMI患者Hb水平与糖尿痛、高血压、高龄、内生肌酐清除率和LVEF减低的发生率明显相关,Hb水平越低,PCI术后30天和1年的全因病死率、心源性病死率、非心源性病死率、心功能恶化率越高,4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Hb水平对血脂、冠状动脉病变累及血管数、心肌再梗死率无显著差异;对Hb<130 g/L的PCI术后患者,调整了年龄、血脂、糖尿病、心功能等因素的影响后,Hb水平与30天和1年的病死率明显相关(P<0.01).结论 贫血是老年AMI患者PCI术后30天和1年病死率一个独立预测因素.
作者:崔华;范利;叶平;王凡;李小鹰;盖鲁粤 刊期: 2008年第10期
目的 观察重组腺相关病毒(rAAV)载体介导人源血管内皮生长因子165(hVEGF165)基因转移表达对成年大鼠缺血性脑损伤后,海马齿状回神经前体细胞增殖水平的影响.方法 SD大鼠27只.随机分为rAAV2组(18只)和对照组(9只),将携带hVEGF165基因的rAAV颗粒立体定向给药至rAAV2组大鼠右侧海马2周后,全部大鼠采用4血管闭塞方法建立大鼠缺血性脑损伤模型,于缺血后6、24和48天时,各组随机选取1/3的大鼠处死,分别应用RT-PCR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大鼠海马hVEGF165 mRNA的表达水平或齿状回神经前体细胞的增殖水平.结果 荧光显微镜下观察,rAAV2组大鼠海马齿状回均可见报告基因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的表达;rAAV2组大鼠缺血后6、24和48天时,均有海马hVEGF165 mRNA表达,3个时间点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rAAV2组大鼠缺血后6、24和48天时.齿状回神经前体细胞增殖水平较对照组显著增高(P<0.05).结论 rAAV载体可介导目的 基因hVEGF165高效转染海马神经元,并促进缺血诱导的齿状回神经前体细胞增殖.
作者:谭洁;王卫东;蒋立新;徐江平;陆兵勋 刊期: 2008年第10期
生理性起搏(plhysiological pacing)是指能够保持房室同步功能或能够按机体需要而改变起搏频率的一种先进的、接近生理功能的起搏方式.几十年的研究实践中,生理性起搏的进展经历了3个阶段:(1)房室同步起搏;(2)变时性起搏;(3)心室同步起搏.
作者:马建新;李运田;郭继鸿 刊期: 2008年第10期
目的 评价高敏C反应蛋白(hs-CRP)与老年冠心痛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的关系以及对心脏事件的预测价值.方法 对连续住院的237例老年冠心病患者测定hs-CRP(以3 mg/L为界值),分正常组(130例,hs-CRP≤3mg/L)和升高组(107例,hs-CRP>3 mg/L),所有患者均进行冠状动脉造影并随访8个月,统计主要心脏事件.结果 升高组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比例明显高于正常组(P<0.01),升高组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多支病变、弥漫性病变、偏心痛变、扩张重构、内膜不光滑的比例以及冠状动脉狭窄程度明显高于正常组(P<0.01).随访分析显示,升高组患者的无心脏事件率明显低于正常组(P<0.01).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hs-CRP是心脏事件的独立预测因素(OR=3.16,P<0.05).结论 hs-CRP升高的老年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易损斑块较多,狭窄程度重;hs-CRP升高是老年冠心痛患者心脏事件的独立预测因素.
作者:黄广勇;卢才义;李义波;吴兴利 刊期: 2008年第10期
混合性胶质瘤合并脑膜瘤是少见的肿瘤,伴椎管内转移更为罕见.我们确诊一例,并结合文献报道如下
作者:张焱;王俊;李巧玉 刊期: 2008年第10期
脑白质疏松(LA)是1987年由加拿大神经病学专家Hachinski等提出的一个影像学诊断术语,指脑室周围或皮质下脑白质的斑点状或斑片状改变.随着CT、MRI的广泛应用,其发现率逐渐增高.LA可见于阿尔茨海默病(AD)、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血管性痴呆、一氧化碳中毒、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患者及部分正常老年人.近年来,很多文献报道LA与认知障碍、脑卒中、心肌梗死等有密切的联系.因此进一步认识LA,及早发现LA并给予积极而有效的干预,对阻止疾病的进一步发展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作者:王晨;高培毅;林燕;薛静 刊期: 2008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阿托伐他汀对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硬化的影响.方法 选择100例合并颈动脉硬化的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50例(仅控制血糖)和联合组50例(在控制血糖基础上,口服阿托伐他汀20mg/晚),疗程为12个月.测定治疗前后颈动脉硬化相关指标、血脂及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前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斑块检出率、斑块Crouse积分及颈动脉内径无显著差异;与治疗前比较,对照组治疗12个月后颈动脉IMT、斑块检出率及Crouse积分明显增加(P<0.05),颈动脉内径、血脂及hs-CRP水平无明显变化;联合组治疗12个月后颈动脉IMT、斑块检出率、Crouse积分明显降低,颈动脉内径明显增加(P<0.05).治疗6个月、12个月后血清LDL-C、TG、TC、hs-CRP明显降低,HDL-C明显升高(P<0.05).IMT、Crouse积分均与LDL-C、TG、TC、hs-CRP呈正相关,与HDL-C呈负相关(P<0.05).结论 在控制血糖的同时,联合应用阿托伐他汀,对延缓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硬化进展有一定影响.
作者:郭远;孙立新;李卫;李飞颖;张学武 刊期: 2008年第10期
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是发生心肌梗死、脑卒中、血管性死亡的独立预测因素.大规模研究结果显示,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增厚是心肌梗死、脑卒中等心血管事件发生的有效预测因素 [1].本研究通过检测冠心病患者颈动脉IMT及血清hs-CRP,来探讨二者在预测冠心病病变严重程度的作用.
作者:毛建斌;杨梅;江国强;姜玲;左强 刊期: 2008年第10期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S)是我国老年人的常见疾病,与高血压关系密切,我们观察了老年OSAS合并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各项血管内皮功能指标的变化,并与0SAS患者和老年健康体检者比较,现报道如下
作者:杜新荷;刘北林;刘晖 刊期: 2008年第10期
他汀类药物是一种调脂药,除调脂作用外,还具有许多调脂以外的作用,如抗炎、改善内皮功能、抗动脉粥样硬化等.他汀类药物对脂联素(APN)的影响目前报道较少,本研究通过观察氟伐他汀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APN和血脂水平的影响,探讨氟伐他汀抗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
作者:安丽萍;王嵬民;陈国俊 刊期: 2008年第10期
目的 分析6项蛋白指标联合检测对早期诊断脑梗死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择72 h内急性脑卒中患者160例,分为脑梗死组(80例)和脑出血组(80例),选择同期健康体检者45例作为对照组.用ELISA法检测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S100β蛋白(S100β)、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VCAM-1)水平,评估不同蛋白指标组合诊断脑梗死的敏感度和特异度.结果 脑梗死组NSE、vWF、S100β、MMp-9、MCP-1和VCAM-1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脑出血组除MCP-1外,各指标均高于时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由NSE、vWF、S100β、MCP-1争VCAM-1组成的诊断标志组,其诊断脑梗死的敏感度为73.75%、特异度为72.00%,发病6 h内诊断脑梗死的敏感度为80.77%,特异度为76.32%.结论 蛋白指标联合诊断早期脑梗死的敏感度较高.
作者:方芳;王雅杰;陈兰枝;陈燕;吕虹;康熙雄 刊期: 2008年第10期
白细胞分化抗原14(CD14)是近年备受关注的一种多功能炎性细胞因子,在动脉粥样硬化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本研究采用PCR-RFLP核苷酸分型技术,研究CD14启动子-159位点多态性与冠心病的关系.
作者:谢玉霞;付真彦;马依彤;布艾加尔;马翔;贾志豪 刊期: 2008年第10期
目的 评价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的同时显示心脏静脉系统解剖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行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检查无冠状动脉病变、心电图及超声心动图检查均正常的患者70例,男39例,女31例,行舒张中末期二维、三雏图像重建,观察冠状静脉窦(Cs)及其属支的显示情况,评价各测值与性别的关系.结果 70例患者CS及其属支均获得较高质量图像.CS呈管状50例(71.4%),喇叭状20例(28.6%).所测得CS及其属支的形态学参数均与性别无关.心脏大横径、心胸比与CS口上下径、前后径及平均径均无相关性.结论 64层螺旋CT可评价CS及其属支的形态学特征,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孙占国;唐光才;黄新文;高礼明;漆军;解云川;武艳君;郭元元 刊期: 2008年第10期
目的 评价他汀类药物对轻度胆固醇升高的老年冠心痛患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影响.方法 将LDL-C为2.6~3.6 mmol/L的57例冠心病患者分为>65岁组(Ⅰ组,30例)和≤65岁组(Ⅱ组,27例).每例患者选取一处狭窄50%~70%的斑决为靶病变.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后12个月行冠状动脉造影(CAG)和靶病变的血管内超声(IVUS),比较血管、管腔和斑块体积,并观察斑块钙化情况.结果 Ⅰ组和Ⅱ组患者12个月后LDL-C平均降至2.39 mmol/L和2.23 mmol/L,较基线下降32.1%和33.2%.两组患者血管、管腔和斑块体积在治疗前无显著差异.治疗12个月后,Ⅰ组血管、管腔和斑块体积无显著变化,Ⅱ组血管体积无变化;管腔体积由(68.8±14.4)mm3增加至(83.6±22.5)mm3(P<0.05),斑决体积由(80.1±18.6)mm3缩小至(69.9±21.7)mm3(P<0.05).钙化斑块比例Ⅰ组明显高于Ⅱ组(56.7%vs25.9%,P<0.05).结论 他汀类药物可以阻止LDL-C轻度升高的老年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斑块的进展.
作者:王小飞;卢成志;陈欣 刊期: 2008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高龄和年轻冠心痛患者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效果.方法 选择在我科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冠心病患者320例,根据年龄分为年轻组(146例)、高龄组(62例)和对照组(112例),分析各组患者临床特点、病变特点及介入治疗效果.结果 以急性心肌梗死起痛的患者在年轻组、高龄组和对照组分别占45.2%,17.7%和23.2%(P=0.000);以心绞痛起病的患者中1周内发生心肌梗死的患者分别占47.2%、14.3%和40.0%(P=0.018);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的发生率分别为1.9%、10.5%和1.9%(P=0.000);高血压患者在3组中分别占40.4%、67.7%和56.3%(P=0.001);吸烟患者分别占71.2%、22.6%和55.4%(P=0.000);肾功能不全患者分别占1.4%、16.1%和2.7%(P=0.000);住院病死率分别占0、6.5%和0.9%(P=0.003).结论 年轻患者多以急性心肌梗死起病;高龄患者病变复杂,合并多系统疾病多,严重并发症发生率偏高.
作者:金琴花;王禹;盖鲁粤;李久红;杨庭树;刘宏斌;陈练;孙志军;任艺虹 刊期: 2008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血清抵抗素水平与冠状动脉痛变严重程度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因胸痛住院的患者220例,根据病史、体检及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将患者分为正常对照组(67例)、稳定性心绞痛(SAP)组(70例)和ACS组(83例).检测患者血脂、外周血白细胞、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和血清抵抗素水平,并均经冠状动脉造影评价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和痛变血管数目.结果 ACS组患者血清抵抗素水平显著高于SAP组和正常对照组[(1.18±0.48)μg/L vs(0.66±0.40)μg/L vs(0.49±0.40)μg/L,P<0.01],仅在ACS组中,血清抵抗素水平与外周血白细胞水平(r=0.347,P=0.001)和hs-CRP水平(r=0.262,P=0.004)呈显著正相关.血清抵抗素水平随狭窄>50%的冠状动脉数目的 增多而升高(P<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清抵抗素水平是ACS强的危险因素(OR=29.132,95%CI:10.939~77.581,P=0.000).结论 血清抵抗素水平与炎性反应和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密切相关,是ACS强的危险预测因素.
作者:王浩;何作云;曹剑;高凌云;隆敏 刊期: 2008年第10期
本研究拟对我院就诊的老年高血压患者,利用动态血压监测仪(ABPM)测定其血压昼夜节律,同时进行超声心动图检查和B型尿钠肽(BNP)测定,探讨老年高血压患者不同血压昼夜节律与早期心功能损害的关系.
作者:杨广;李百彦;侯悦丽;季红;刘志福 刊期: 2008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老年肺血栓栓塞症的临床特点、诊断方法、不同治疗方案及其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1~2007年确诊为肺血栓检塞症的48例老年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法分为溶栓组(10例)、抗凝组(20例)及抗血小板组(18例).对肺血栓栓塞症的发病诱因、诊断方法和不同治疗方案及疗效进行分析.结果 肺血栓栓塞症的临床表现无明显特异性,以呼吸困难及胸痛为主要临床表现,在实验室检查中放射性核素肺灌注通气检查阳性率高,心电图可表现为窦性心动过速,ST-T改变,SⅠ QⅢTⅢ征,超声心动图可表现为右心房、右心室增大,三尖瓣反流及肺动脉高压,溶栓组痊愈7例,好转2例,死亡1例;抗凝组痊愈11例,好转9例;抗血小板组痊愈4例,好转7例,死亡7例.溶栓组与抗凝组疗效无统计学差异,溶栓组与抗血小板组及抗凝组与抗血小板组间疗效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肺血栓栓塞症的临床表现多样,溶栓及抗凝治疗均可有效改善预后,单纯抗血小板治疗效果不佳.
作者:殷亚昕;夏云峰;刘润梅;翟红霞;李良;张津津;陈海威 刊期: 2008年第10期
目的 观察罗格列酮(RGZ)对高搪及C反应蛋白(CRP)诱导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s)的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及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VCAM-1)mRNA和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 体外培养HUVECs,细胞传至5代,随机分为7组,正常对照组(C组).高糖组(HG组),高糖+CRP组(HGC组),CRP组,高糖+RGZ组(HGR组),高糖+CRP+RGZ组(HGCR组),CRP+RGZ组(CRPR组).采用RGZ 5.0 μmol/L干预HUVECs24 h,RT-PCR、Western blot法分别检测干预前后MCP-1、VCAM-1 mRNA和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 HG组、HGC组、CRP组HUVECs中MCP-1、VCAM-1的mRNA和蛋白水平较C组显著升高(P<0.01);RGZ干预后,HGR组、HGCR组、CRPR组分别较HG组、HGC组、CRP组MCp-1、VCAM-1的mRNA和蛋白水平显著降低(P<0.01).结论 RGZ通过降低HUVECs中MCP-1、VCAM-1的表达,延缓糖尿痛动脉粥样硬化的进程.
作者:李伟;毛艳玲;朱维维;殷寒秋 刊期: 2008年第10期
目的 评价低氧诱导因子-1α(HIF-1α)基因修饰骨骼肌成肌细胞(SkMs)治疗心肌梗死的可行性及其疗效.方法 将71只Wister大鼠采用结扎冠状动脉左前降支制备心肌梗死模型,通过局部注射法将细胞植入心肌梗死区域.其中将制膜成功的42只成活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O组,6只)、注射培养液组(DMEM组,6只)、移植SkMs组(SkMs组,10只)、移植感染了携带HIF-1α空载体腺病毒的SkMs组(Ad/GFP组,10只)和移植感染了携带HIF-1d基因腺病毒的SkMs组(Ad/HIF-1α组,10只).术后28天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和血流动力学评价治疗效果.结果 28天后SkMs组、Ad/GFP组和Ad/HIF-1α组大鼠梗死心肌周围血管新生明显,以Ad/HIF-1α组为显著(P<0.05),且胶原沉积少;SkMs组、Ad/GFP组和Ad/HIR-1α组大鼠左心室收缩功能好转,Ad/HIF-1α组为显著(P<0.05).结论 HIF-1α基因修饰后的SkMs移植较单纯成肌细胞移植是治疗心肌缺血更为有效的方法.
作者:王凡;吴海涛;朱玲玲;陈晓萍;范明;刘国树 刊期: 2008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