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志伟;Joachim von Bonin
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可降低病死率并改善患者的心功能.但溶栓治疗是否适合于高龄患者,其安全性如何?我们通过回顾分析我科自1997年5月至1999年12月收治的22例高龄心肌梗死患者,行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溶栓治疗资料,对静脉溶栓在高龄心肌梗死患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分析如下.
作者:田文华;邢坤;吴宪红;李红艳;李尚俭;李媛 刊期: 2002年第01期
目的探讨80岁以上高龄患者的周围血管疾病外科治疗的可行性.方法对30例80岁以上高龄的急、慢性周围动脉闭塞患者的血管外科治疗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30例患者共施周围血管手术32例次,术后30 d内病死率为16.7%(5/30),肢体保全率为71.9%(23/32).其中急诊死亡为27.3%(3/¨),择期死亡为10.53%(2/19).随访24个月,全组生存率为76.7%(23/30),肢体保全率为65.6%(21/32).结论对经选择的80岁以上患者施行周围血管手术是可行的,术后死亡率低,远期效果良好.
作者:韩延民;吴庆华;杨宝钟;陈忠;邓鸿儒 刊期: 2002年第01期
目的探索适合国情的社区人群降低脑卒中发病率和死亡率的有效干预措施.方法在脑卒中高发城市北京、上海、长沙3个市区约30万人群中开展社区综合性预防研究,其中半数设为对照人群.结果开展加强干预9年来,干预社区脑卒中发病率男性下降51.5%,女性下降52.7%.同期对照社区男女分别下降7.3%和15.7%,两组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干预社区10年平均发病率为167.02/10万,对照社区为199.96/10万,统计学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在干预社区,50岁以上高龄组发病专率逐年下降的同时,35~49岁组发病率却显示有上升趋势.结论在人群中开展经常性的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活动,同时实施积极控制高血压为主的干预措施可明显降低脑卒中的发病率.
作者:王文志;吴升平;洪震;杨期东;杜晓立;黄茂盛;刘运海;江滨 刊期: 2002年第01期
1材料和方法选择急性脑梗死患者124例,男77例,女47例,年龄42~79岁,经临床和头颅CT确诊,随机分为纳洛酮组(62例)和对照组(62例),2组均于发病72 h内接受治疗,对照组用5%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250ml(糖尿病者改用0.9%生理盐水250 ml)+刺五加80ml静脉滴注,每日1次,共14 d,脱水等常规治疗,纳洛酮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5%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250ml(糖尿病者改用0.9%生理盐水250ml)+纳洛酮2.0 mg静脉滴注,每日1次,共14 d.
作者:胡云南 刊期: 2002年第01期
原发性高血压是一种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临床综合征,近年来人们逐渐认识到内皮素是促进原发性高血压发展的重要因素,而心钠素为内源性内皮素拮抗剂.我们通过对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内皮素及心钠素含量的研究,探讨两种肽类在老年原发性高血压中的作用、相互关系以及氯沙坦对其的影响.
作者:李爱国;任绪义;刘建平;李晓燕;刘科卫 刊期: 2002年第01期
作者: 刊期: 2002年第01期
本实验复制缺血再灌注模型,应用微量去甲肾上腺素(norepinephrine,NE)预处理(preconditioning),观察缺血再灌注(ischemia-repeffusion,I/R)大鼠心肌细胞凋亡及Bcl-2、Bax基因表达情况,以探讨NE预处理防治缺血再灌注心肌的作用机制.
作者:程芳洲;李庚山;余细球;唐国华;肖立新;周云 刊期: 2002年第01期
目的观察牛磺酸对尾加压素Ⅱ(Urotensin Ⅱ,UⅡ)抑制L-型钙电流的调节作用,并分析其作用机制及病理生理意义.方法采用膜片钳全细胞记录方法,分别测定牛磺酸、UⅡ、牛磺酸+UⅡ对豚鼠心室肌细胞L-型钙电流的影响.结果在正常细胞外钙浓度时,(1)牛磺酸5 mmol/L、10 mmol/L使L-型钙电流峰值分别下降45.1%、35.4%;(2)UⅡ10-9 mol/L使L-型钙电流峰值下降69.4%(P<0.05);但先给予牛磺酸5 mmol/L、10 mmol/L后,再加入UⅡ10-9 mol/L,L-型钙通道电流峰值分别下降53.4%、37.9%(P>0.05).结论牛磺酸可使UⅡ对L-型钙电流的抑制作用减弱,具有较强的钙调节作用及心肌保护作用.
作者:周菁;任自文;张钧华;唐朝枢 刊期: 2002年第01期
目的探讨介入治疗顽固性不稳定性心绞痛的近、远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连续48例顽固性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入院后(5.2±3.4)d介入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抗血栓治疗为:阿司匹林、噻氯匹啶、皮下注射低分子量肝素.48例患者中,有46例(95.8%)植入支架.结果介入治疗的病例、病变成功率分别为95.8%(46/48)和93.8%(75/80).无1例发生死亡、急性心肌梗死、急诊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46例介入治疗均获成功,心绞痛完全消失或明显缓解.随诊2~24(12.5±8.0)个月,8例(17.4%)发生心脏事件,其中2例(4.3%)发生心肌梗死,6例(13.0%)再次行血管重建治疗(介入治疗5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1例).结论在使用阿司匹林、噻氯匹啶、皮下注射低分子量肝素抗血栓疗法和广泛应用支架的前提下,介入治疗顽固性不稳定性心绞痛成功率高,近期疗效明显,远期疗效满意.
作者:李成祥;贾国良;李伟杰;郭文怡;栾荣华;吕安林 刊期: 2002年第01期
目的观察高脂蛋白血症患者血浆P-选择素表达及普伐他汀的作用.方法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31例高脂蛋白血症患者服用普伐他汀前后血浆P-选择素水平,并与35例血脂正常者对照.结果高脂蛋白血症组血清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及血浆P-选择素水平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普伐他汀治疗后血浆P-选择素水平显著下降(P<0.01).结论高脂蛋白血症患者血浆P-选择素表达异常可能参与高脂蛋白血症的致动脉粥样硬化作用.
作者:马建忠;傅国胜;秦光明;唐玉泉 刊期: 2002年第01期
目的探讨老年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急诊冠状动脉支架术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共对95例住院老年AMI患者的104支靶血管、114处靶病变急诊植入冠状动脉支架110枚.患者术前合并心源性休克29例,心肺复苏3例,急诊冠状动脉造影示多支病变58例,梗死相关动脉(IRA)狭窄99%~100%,心肌梗死溶栓试验(TIMI)血流0级72例,1~2级23例.结果IRA开通率100%,110枚支架均植入成功,术后平均残余狭窄(0.4±3.51)%,全部恢复TIMI 3级血流,无操作并发症,即刻成功率100%.从入导管室至IRA开通时间平均(17.6±1.87)min.术后共6例死亡,住院期间总病死率6.3%,其中4例死于不可逆心源性休克(休克病死率13.8%).对出院的89例随访1~52个月,平均(25.1±12.3)个月,87例存活,存活率97.8%.28例造影随访者中5例支架内再狭窄(再狭窄率17.8%).结论急诊支架术对老年AMI患者具有理想的即刻和长期疗效.合理选择器械、操作技术熟练和围术期并发症处理经验是保证老年AMI急诊冠状动脉支架术获得高成功率的3个关键.
作者:韩雅玲;荆全民;王守力;王冬梅;苗志林;王祖禄;佟铭;刘海伟 刊期: 2002年第01期
有研究发现,局限性脑损害时,在远离病灶的广泛脑区亦可能出现功能、代谢和脑血流量的改变,称之为远隔机能障碍(DC).我们采用一侧大脑中动脉栓塞/再灌注(MCA-OR)大鼠模型,观察动物急性局灶性脑缺血时双侧大脑半球脑含水量及内皮素(ET)活性变化,探讨缺血性脑损害时脑水肿形或及病理生理机制.
作者:王景周;严家川;许红利;高东;姚国恩;陈曼娥 刊期: 2002年第01期
1病例报告患者男,67岁.主因右侧肢体麻木、无力6 d,加重1 h入院.体检:体温36.5℃,脉搏:80次/min,呼吸:18次/min,血压:180/100 mmHg(1mmHg=0.133 kPa),意识清,言语不利,心肺未见异常,右侧鼻唇沟变浅,右侧肢体肌力Ⅱ级,右侧巴彬斯基征阳性,既往无药物过敏史.头颅CT示:左基底节腔隙性脑梗死.出凝血时间、凝血酶原时间均正常.给予尿激酶(辽宁卫星制药厂[批准文号]辽卫药准字(1996)第700060号)90万U溶于生理盐水30ml内快速静注,拟5 min注完.注射大约17 ml时,患者出大汗,不语,目光呆滞,继之出现嗜睡,四肢冰凉.立即停止注射,测血压:60/0 mmHg,呼吸:24次/min,脉搏:110次/min.
作者:易云苏 刊期: 2002年第01期
1955年Jerome Conn报道了1例伴低钾血症的高血压患者,其血浆低肾素、高醛固酮,证明为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醛固酮就这样因引起高血压与低血钾而被发现.经过几十年研究,醛固酮除保钠排钾外,还具有促进心肌与血管胶原重构(Collagen Remodeling)、排镁、提高交感神经张力、降低副交感神经张力、损伤压力感受器、损伤血管、降低动脉顺应性等作用.我们就醛固酮促心肌胶原重构的信号传导机制研究进展简要综述如下.
作者:刘先哲 刊期: 2002年第01期
目的探讨老龄大鼠慢性脑灌注脑损害和认知功能障碍及其机制.方法 50只老龄大鼠用于实验,其中20只接受环孢菌素A(CsA)胃灌治疗.用光镜和电镜观察组织学改变,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免疫细胞的活动,采用微机控制穿梭箱双向主动回避反应实验系统检测大鼠认知功能.结果大鼠持久性双侧颈总动脉结扎(2VO)诱导的慢性脑灌注不足造成了脑组织广泛免疫细胞活动和进行性脑损害,导致了大鼠进行性学习和记忆能力下降.CsA治疗组大鼠脑内免疫细胞的活动明显减少,脑损害明显减轻,学习和记忆能力显著提高.结论脑组织免疫细胞的活动贯穿于大鼠慢性脑灌注不足脑损害的病理过程,在脑损害和认知功能障碍的发生和发展中起重要作用;CsA可明显减轻脑内免疫细胞的活动,防治了大鼠的脑损害和认知功能障碍.
作者:刘之荣;李露斯;卞晓红;刘吉林 刊期: 2002年第01期
对卒中后神经机能恶化,文献论述较多,而对神经机能自发性好转(spontaneous neurological improvement,SNI)则述及较少.只要卒中一旦发生,无论其病灶大小及部位如何,机体均有不同程度、不同方面,如肌力、步态、平衡、认知、情感、视野等神经机能障碍.目前,已有大量在功能成像技术、神经电生理及形态学上的研究证实,早期的功能恢复主要与闭塞血管的再通、侧支循环的建立、半暗带的逆转和病灶周边水肿的消退有关,后期的功能恢复则与半暗带中残存神经元功能的发挥有关;而神经机能的重组却参与了恢复的自始至终.然而卒中后神经机能障碍的恢复是不平行的,步态、平衡和认知功能障碍常可获得较好的恢复,而失语、视野缺损和上肢的瘫痪则恢复较困难.
作者:刁岳松;潘华;蒲传强 刊期: 2002年第01期
目的评价直接支架术在A或B1型病变的冠心病患者治疗中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 111例A或B1型病变的冠心病患者分为直接支架植入术组(47例)和球囊预扩后支架植入术组(常规支架组,64例),比较冠心病危险因素及一般临床资料、靶血管病灶特征、支架植入后即刻效果、并发症及中期随访结果.结果直接支架组术前不稳定性心绞痛、近期心肌梗死明显低于常规支架术组(40%比53%,17%比28%,P<0.05),直接支架组介入操作时间明显短于常规支架组(21.2±11.7)比(31.6±9.8)min,P<0.01,直接支架组平均扩张压明显高于常规支架组(13.3±2.7)比(9.1±1.7)大气压,P<0.01,靶血管分布、参照血管直径、操作成功率、支架散落、支架远端血管撕裂,两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经(5.2±0.4)个月随访,心绞痛、再次甩CA、心肌梗死及再次心肌梗死、心功能,两组差异无显著性.结论A和B1型病变的冠心病患者,直接支架术可缩短介入操作时间,即刻效果、并发症及中期临床随访与常规支架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作者:黄岚;宋耀明;李隆贵;李爱民;耿召华;周小波;赵刚;林春梅 刊期: 2002年第01期
作者: 刊期: 2002年第01期
目的了解逆转录病毒载体介导胸苷激酶基因转染平滑肌细胞的可行性,检测不同浓度阿昔洛韦(aciclovir,ACV)对转基因细胞的杀伤效果,为在体转基因治疗动脉硬化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原代培养大鼠颈动脉平滑肌细胞(smoothmuscle cells,SMCs),采用病毒上清共培养法进行基因转移,用MTT法观察ACV对转基因细胞的杀伤效果.结果转基因平滑肌细胞获得潮霉素抗性,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出目的基因片段(395 bp),未发现辅助病毒结构基因片段(411bp),给予ACV对转基因平滑肌细胞有杀伤或抑制效应.结论以PA317细胞为包装细胞,以逆病毒为载体可介导含潮霉素抗性的胸苷激酶基因转染体外培养的平滑肌细胞,载体系统安全,联合ACV对转基因细胞有杀伤作用,杀伤时存在旁观者效应.提示采用转基因方法可以防止脑动脉硬化过程中平滑肌细胞的增殖,且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作者:吴多斌;王鲁宁;田时雨;张英谦 刊期: 2002年第01期
老年和青年冠心病有不同特点,两组冠状动脉病变差别较大.我们分析了40岁以下青年冠心病和60岁以上老年冠心病患者的临床和冠状动脉造影特点,以其为临床和预防提供参考.
作者:代政学;贾国良;王海昌;郭文怡;张玉顺;李伟杰;李成祥;李兰荪;曾国彬 刊期: 2002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