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局灶性脑缺血鼠脑含水量及内皮素活性变化的实验研究

王景周;严家川;许红利;高东;姚国恩;陈曼娥

关键词:急性局灶性脑缺血, 脑含水量, 内皮素, 活性变化, 缺血性脑损害, 远隔机能障碍, 双侧大脑半球, 病理生理机制, 脑血流量, 动脉栓塞, 大鼠模型, 再灌注, 脑水肿, 脑区, 功能, 动物, 代谢, 病灶
摘要:有研究发现,局限性脑损害时,在远离病灶的广泛脑区亦可能出现功能、代谢和脑血流量的改变,称之为远隔机能障碍(DC).我们采用一侧大脑中动脉栓塞/再灌注(MCA-OR)大鼠模型,观察动物急性局灶性脑缺血时双侧大脑半球脑含水量及内皮素(ET)活性变化,探讨缺血性脑损害时脑水肿形或及病理生理机制.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相关文献
  • 《中华老年多器官疾病杂志》征稿启事

    作者: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氯沙坦对老年高血压患者血浆内皮素及心钠素的影响

    原发性高血压是一种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临床综合征,近年来人们逐渐认识到内皮素是促进原发性高血压发展的重要因素,而心钠素为内源性内皮素拮抗剂.我们通过对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内皮素及心钠素含量的研究,探讨两种肽类在老年原发性高血压中的作用、相互关系以及氯沙坦对其的影响.

    作者:李爱国;任绪义;刘建平;李晓燕;刘科卫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老年和青年冠心病患者临床和冠状动脉造影特点的对比分析

    老年和青年冠心病有不同特点,两组冠状动脉病变差别较大.我们分析了40岁以下青年冠心病和60岁以上老年冠心病患者的临床和冠状动脉造影特点,以其为临床和预防提供参考.

    作者:代政学;贾国良;王海昌;郭文怡;张玉顺;李伟杰;李成祥;李兰荪;曾国彬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溶栓前肝素抗凝治疗对急性心肌梗死面积的影响

    1 资料和方法86例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48例,男36例,女12例,年龄26~70岁,平均(51.7±8.8)岁;对照组38例,男30例,女8例,年龄33~69岁,平均(54.8±9.4)岁.治疗组首先静脉推注肝素6250 U,继之尿激酶(UK)100~150万U加入100ml生理盐水于30min内静脉滴入,滴毕后1 h再静脉缓注肝素2500 U,以后6250 U/12 h,缓慢静注,共7 d.对照组除应用UK前和后1 h不使用肝素外,余用药同治疗组.用Lee White三管法测定凝血时间,维持在12~24min.采用AJdrich等心电图梗死范围(myocardialinfarction size,MIS)计算方法,根据治疗前心电图推算预计MIS.选择出院前心电图,按Nancy等54项32分制计分法,推算终MIS.冠状动脉再通判定按中华心血管病杂志1996年太原会议标准.计量资料以x±s表示,应用t检验和x2检验,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作者:陈金良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尿激酶致过敏性休克一例

    1病例报告患者男,67岁.主因右侧肢体麻木、无力6 d,加重1 h入院.体检:体温36.5℃,脉搏:80次/min,呼吸:18次/min,血压:180/100 mmHg(1mmHg=0.133 kPa),意识清,言语不利,心肺未见异常,右侧鼻唇沟变浅,右侧肢体肌力Ⅱ级,右侧巴彬斯基征阳性,既往无药物过敏史.头颅CT示:左基底节腔隙性脑梗死.出凝血时间、凝血酶原时间均正常.给予尿激酶(辽宁卫星制药厂[批准文号]辽卫药准字(1996)第700060号)90万U溶于生理盐水30ml内快速静注,拟5 min注完.注射大约17 ml时,患者出大汗,不语,目光呆滞,继之出现嗜睡,四肢冰凉.立即停止注射,测血压:60/0 mmHg,呼吸:24次/min,脉搏:110次/min.

    作者:易云苏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牛磺酸对尾加压素Ⅱ抑制L-型钙电流的影响

    目的观察牛磺酸对尾加压素Ⅱ(Urotensin Ⅱ,UⅡ)抑制L-型钙电流的调节作用,并分析其作用机制及病理生理意义.方法采用膜片钳全细胞记录方法,分别测定牛磺酸、UⅡ、牛磺酸+UⅡ对豚鼠心室肌细胞L-型钙电流的影响.结果在正常细胞外钙浓度时,(1)牛磺酸5 mmol/L、10 mmol/L使L-型钙电流峰值分别下降45.1%、35.4%;(2)UⅡ10-9 mol/L使L-型钙电流峰值下降69.4%(P<0.05);但先给予牛磺酸5 mmol/L、10 mmol/L后,再加入UⅡ10-9 mol/L,L-型钙通道电流峰值分别下降53.4%、37.9%(P>0.05).结论牛磺酸可使UⅡ对L-型钙电流的抑制作用减弱,具有较强的钙调节作用及心肌保护作用.

    作者:周菁;任自文;张钧华;唐朝枢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血管平滑肌细胞基因转移及增生抑制的实验研究

    目的了解逆转录病毒载体介导胸苷激酶基因转染平滑肌细胞的可行性,检测不同浓度阿昔洛韦(aciclovir,ACV)对转基因细胞的杀伤效果,为在体转基因治疗动脉硬化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原代培养大鼠颈动脉平滑肌细胞(smoothmuscle cells,SMCs),采用病毒上清共培养法进行基因转移,用MTT法观察ACV对转基因细胞的杀伤效果.结果转基因平滑肌细胞获得潮霉素抗性,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出目的基因片段(395 bp),未发现辅助病毒结构基因片段(411bp),给予ACV对转基因平滑肌细胞有杀伤或抑制效应.结论以PA317细胞为包装细胞,以逆病毒为载体可介导含潮霉素抗性的胸苷激酶基因转染体外培养的平滑肌细胞,载体系统安全,联合ACV对转基因细胞有杀伤作用,杀伤时存在旁观者效应.提示采用转基因方法可以防止脑动脉硬化过程中平滑肌细胞的增殖,且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作者:吴多斌;王鲁宁;田时雨;张英谦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原发性高血压血管紧张素转换酶基因多态性与性别的关系

    目的研究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基因插入/缺失(I/D)多态性与不同性别原发性高血压(EH)的关系.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技术分析138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及60名正常对照组的ACE基因型.结果原发性高血压组缺失纯合子(DD)基因型及D等位基因频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且男女两性相比,原发性高血压组男性DD基因型频率显著高于女性(P<0.05),收缩压水平亦显著高于女性(P<0.05).结论原发性高血压与ACE基因I/D多态性之间存在一种特殊的伴性关系.

    作者:张曼;王文刚;侯宇;杨帆;胡健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醛固酮致心肌胶原重构的信息传导机制

    1955年Jerome Conn报道了1例伴低钾血症的高血压患者,其血浆低肾素、高醛固酮,证明为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醛固酮就这样因引起高血压与低血钾而被发现.经过几十年研究,醛固酮除保钠排钾外,还具有促进心肌与血管胶原重构(Collagen Remodeling)、排镁、提高交感神经张力、降低副交感神经张力、损伤压力感受器、损伤血管、降低动脉顺应性等作用.我们就醛固酮促心肌胶原重构的信号传导机制研究进展简要综述如下.

    作者:刘先哲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全国老年急性血栓性疾病诊治学术研讨会征文通知

    作者: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老年人的心脏负荷试验

    1 资料和方法根据本院2000年4~9月份行平板运动试验检查的病例共794例,均为随机病例,平静心电图ST-T均无明确改变.依据年龄分为2组,Ⅰ组:年龄≥60岁者57例(7.2%),男性33例,女性24例,年龄60~73岁,平均63岁,男/女为1.4/1.Ⅱ组:年龄≤59岁者737例(92.8%),男性430例,女性307例,年龄25~59岁,平均43.1岁,男/女为1.4/1.平板运动试验目标心率及操作程序依据Bruce修正方案进行,2组病人均采用同一方案及运动方式,结果判定分为阴性、阳性及可疑阳性.

    作者:邹竞;胡慧民;赵英;李耀辉;崔丽娟;徐丽;任珍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纳洛酮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研究

    1材料和方法选择急性脑梗死患者124例,男77例,女47例,年龄42~79岁,经临床和头颅CT确诊,随机分为纳洛酮组(62例)和对照组(62例),2组均于发病72 h内接受治疗,对照组用5%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250ml(糖尿病者改用0.9%生理盐水250 ml)+刺五加80ml静脉滴注,每日1次,共14 d,脱水等常规治疗,纳洛酮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5%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250ml(糖尿病者改用0.9%生理盐水250ml)+纳洛酮2.0 mg静脉滴注,每日1次,共14 d.

    作者:胡云南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缺血性脑损伤与海马齿状回神经元发生

    1998年,瑞典科学家Eriksson等人应用5-溴脱氧尿核苷(5-bromodeoxyuridine,BrdU)标记分裂细胞的方法,发现成年人脑中存在神经元发生现象,脑神经元作为终极细胞、不能再生的传统观点由此被彻底打破.目前,相关的研究结果表明,缺血、缺氧、外伤等许多原因所致的脑损伤均可诱导成年脑组织神经元发生水平的上调,这种上调可能是脑组织损伤后的一种保护反应[1-4].了解缺血、缺氧、外伤等原因所致脑损伤后成年脑组织神经元发生的一般规律和调节因素有可能为临床治疗开辟新途径.我们就当前缺血性脑损伤后海马齿状回神经元发生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如下.

    作者:王卫东;江文;王洪典;万琪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顽固性不稳定性心绞痛的介入治疗

    目的探讨介入治疗顽固性不稳定性心绞痛的近、远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连续48例顽固性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入院后(5.2±3.4)d介入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抗血栓治疗为:阿司匹林、噻氯匹啶、皮下注射低分子量肝素.48例患者中,有46例(95.8%)植入支架.结果介入治疗的病例、病变成功率分别为95.8%(46/48)和93.8%(75/80).无1例发生死亡、急性心肌梗死、急诊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46例介入治疗均获成功,心绞痛完全消失或明显缓解.随诊2~24(12.5±8.0)个月,8例(17.4%)发生心脏事件,其中2例(4.3%)发生心肌梗死,6例(13.0%)再次行血管重建治疗(介入治疗5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1例).结论在使用阿司匹林、噻氯匹啶、皮下注射低分子量肝素抗血栓疗法和广泛应用支架的前提下,介入治疗顽固性不稳定性心绞痛成功率高,近期疗效明显,远期疗效满意.

    作者:李成祥;贾国良;李伟杰;郭文怡;栾荣华;吕安林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局灶性脑缺血鼠脑含水量及内皮素活性变化的实验研究

    有研究发现,局限性脑损害时,在远离病灶的广泛脑区亦可能出现功能、代谢和脑血流量的改变,称之为远隔机能障碍(DC).我们采用一侧大脑中动脉栓塞/再灌注(MCA-OR)大鼠模型,观察动物急性局灶性脑缺血时双侧大脑半球脑含水量及内皮素(ET)活性变化,探讨缺血性脑损害时脑水肿形或及病理生理机制.

    作者:王景周;严家川;许红利;高东;姚国恩;陈曼娥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我国三城市开展社区人群干预九年脑卒中发病率的变化

    目的探索适合国情的社区人群降低脑卒中发病率和死亡率的有效干预措施.方法在脑卒中高发城市北京、上海、长沙3个市区约30万人群中开展社区综合性预防研究,其中半数设为对照人群.结果开展加强干预9年来,干预社区脑卒中发病率男性下降51.5%,女性下降52.7%.同期对照社区男女分别下降7.3%和15.7%,两组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干预社区10年平均发病率为167.02/10万,对照社区为199.96/10万,统计学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在干预社区,50岁以上高龄组发病专率逐年下降的同时,35~49岁组发病率却显示有上升趋势.结论在人群中开展经常性的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活动,同时实施积极控制高血压为主的干预措施可明显降低脑卒中的发病率.

    作者:王文志;吴升平;洪震;杨期东;杜晓立;黄茂盛;刘运海;江滨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血管内皮功能障碍与冠状动脉疾病

    长时间以来,我们认识到冠心病(CHD)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为高胆固醇血症、高血压、吸烟及糖尿病.晚近又增加几种危险因素: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肺炎衣原体和内皮炎症等.近年来随着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PTCA)的广泛开展,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冠状动脉造影显示的狭窄程度与临床症状和急性冠状动脉事件的发生无明显相关性.这一发现促使人们深入探求心肌缺血发生的根本机理.1980年Furchgott和Zawadaki[1]发现了血管内皮细胞(endothelial cells,EC)释放内皮依赖性舒张因子(EDRF),对EC功能的研究逐渐成为心血管领域的热点,多年的研究证实,内皮功能障碍(endothelial dysrunction,ED)是多种疾病之源,冠状动脉疾病的发生发展与ED密切相关,逆转失调的内皮功能是心血管疾病防治的新趋势.

    作者:张钧华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老龄大鼠慢性脑灌注不足与认知功能障碍的研究

    目的探讨老龄大鼠慢性脑灌注脑损害和认知功能障碍及其机制.方法 50只老龄大鼠用于实验,其中20只接受环孢菌素A(CsA)胃灌治疗.用光镜和电镜观察组织学改变,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免疫细胞的活动,采用微机控制穿梭箱双向主动回避反应实验系统检测大鼠认知功能.结果大鼠持久性双侧颈总动脉结扎(2VO)诱导的慢性脑灌注不足造成了脑组织广泛免疫细胞活动和进行性脑损害,导致了大鼠进行性学习和记忆能力下降.CsA治疗组大鼠脑内免疫细胞的活动明显减少,脑损害明显减轻,学习和记忆能力显著提高.结论脑组织免疫细胞的活动贯穿于大鼠慢性脑灌注不足脑损害的病理过程,在脑损害和认知功能障碍的发生和发展中起重要作用;CsA可明显减轻脑内免疫细胞的活动,防治了大鼠的脑损害和认知功能障碍.

    作者:刘之荣;李露斯;卞晓红;刘吉林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高脂蛋白血症患者血浆P-选择素表达的研究

    目的观察高脂蛋白血症患者血浆P-选择素表达及普伐他汀的作用.方法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31例高脂蛋白血症患者服用普伐他汀前后血浆P-选择素水平,并与35例血脂正常者对照.结果高脂蛋白血症组血清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及血浆P-选择素水平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普伐他汀治疗后血浆P-选择素水平显著下降(P<0.01).结论高脂蛋白血症患者血浆P-选择素表达异常可能参与高脂蛋白血症的致动脉粥样硬化作用.

    作者:马建忠;傅国胜;秦光明;唐玉泉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貌似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多发性硬化一例

    多发性硬化(MS)临床表现多样,以眩晕为突出表现而无其他症状的MS发作少见,现报道1例以眩晕为突出表现的MS复发病例.

    作者:郭淮莲;吴晓艳;刘晖;李宁 刊期: 2002年第01期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主管: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

主办: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