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金良
目的评价直接支架术在A或B1型病变的冠心病患者治疗中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 111例A或B1型病变的冠心病患者分为直接支架植入术组(47例)和球囊预扩后支架植入术组(常规支架组,64例),比较冠心病危险因素及一般临床资料、靶血管病灶特征、支架植入后即刻效果、并发症及中期随访结果.结果直接支架组术前不稳定性心绞痛、近期心肌梗死明显低于常规支架术组(40%比53%,17%比28%,P<0.05),直接支架组介入操作时间明显短于常规支架组(21.2±11.7)比(31.6±9.8)min,P<0.01,直接支架组平均扩张压明显高于常规支架组(13.3±2.7)比(9.1±1.7)大气压,P<0.01,靶血管分布、参照血管直径、操作成功率、支架散落、支架远端血管撕裂,两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经(5.2±0.4)个月随访,心绞痛、再次甩CA、心肌梗死及再次心肌梗死、心功能,两组差异无显著性.结论A和B1型病变的冠心病患者,直接支架术可缩短介入操作时间,即刻效果、并发症及中期临床随访与常规支架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作者:黄岚;宋耀明;李隆贵;李爱民;耿召华;周小波;赵刚;林春梅 刊期: 2002年第01期
目的观察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d growth factor,VEGF)基因和蛋白质在犬心肌中的表达.方法在犬冠状动脉左前降支放置Ameriod缩窄环制作慢性缺血心肌模型,缺血3周后运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技术检测各部位心肌VEGF信使核糖核酸变异体(VEGF mRNA isoform),并行计算机吸光度扫描计算其构成比;采用免疫组织化学ABC法观察心肌中VEGF蛋白质的定位.结果在犬心肌正常供血区、缺血边缘区及缺血区均有3种VEGF mRNA变异体的表达,其构成比分别是VEGF188为53%,VEGF164为44%和VEGF120为3%;心肌VEGF蛋白质主要定位于血管平滑肌细胞.结论犬心肌中有3种VEGF mRNA变异体的基础表达,缺血并不能改变VEGF基因的剪接转录方式;VEGF以旁分泌的方式调节血管内皮细胞的功能状态.
作者:胡志伟;Joachim von Bonin 刊期: 2002年第01期
目的探讨老龄大鼠慢性脑灌注脑损害和认知功能障碍及其机制.方法 50只老龄大鼠用于实验,其中20只接受环孢菌素A(CsA)胃灌治疗.用光镜和电镜观察组织学改变,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免疫细胞的活动,采用微机控制穿梭箱双向主动回避反应实验系统检测大鼠认知功能.结果大鼠持久性双侧颈总动脉结扎(2VO)诱导的慢性脑灌注不足造成了脑组织广泛免疫细胞活动和进行性脑损害,导致了大鼠进行性学习和记忆能力下降.CsA治疗组大鼠脑内免疫细胞的活动明显减少,脑损害明显减轻,学习和记忆能力显著提高.结论脑组织免疫细胞的活动贯穿于大鼠慢性脑灌注不足脑损害的病理过程,在脑损害和认知功能障碍的发生和发展中起重要作用;CsA可明显减轻脑内免疫细胞的活动,防治了大鼠的脑损害和认知功能障碍.
作者:刘之荣;李露斯;卞晓红;刘吉林 刊期: 2002年第01期
1955年Jerome Conn报道了1例伴低钾血症的高血压患者,其血浆低肾素、高醛固酮,证明为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醛固酮就这样因引起高血压与低血钾而被发现.经过几十年研究,醛固酮除保钠排钾外,还具有促进心肌与血管胶原重构(Collagen Remodeling)、排镁、提高交感神经张力、降低副交感神经张力、损伤压力感受器、损伤血管、降低动脉顺应性等作用.我们就醛固酮促心肌胶原重构的信号传导机制研究进展简要综述如下.
作者:刘先哲 刊期: 2002年第01期
1 资料和方法86例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48例,男36例,女12例,年龄26~70岁,平均(51.7±8.8)岁;对照组38例,男30例,女8例,年龄33~69岁,平均(54.8±9.4)岁.治疗组首先静脉推注肝素6250 U,继之尿激酶(UK)100~150万U加入100ml生理盐水于30min内静脉滴入,滴毕后1 h再静脉缓注肝素2500 U,以后6250 U/12 h,缓慢静注,共7 d.对照组除应用UK前和后1 h不使用肝素外,余用药同治疗组.用Lee White三管法测定凝血时间,维持在12~24min.采用AJdrich等心电图梗死范围(myocardialinfarction size,MIS)计算方法,根据治疗前心电图推算预计MIS.选择出院前心电图,按Nancy等54项32分制计分法,推算终MIS.冠状动脉再通判定按中华心血管病杂志1996年太原会议标准.计量资料以x±s表示,应用t检验和x2检验,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作者:陈金良 刊期: 2002年第01期
糖尿病是心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老年糖尿病患者常合并无症状性心肌缺血(SMI),SMI是指有心肌缺血的客观证据,如典型的缺血性心电图、ST段改变、核素或超声心动图检查有灌注缺损及/或室壁运动异常,而患者无心绞痛或心绞痛等同症状.SMI是冠心病的一种特殊类型,由于其无症状常被忽视,然而它却可以导致从不稳定性心绞痛到Q波心肌梗死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对冠心病的预后有明显影响.我们旨在探讨糖尿病合并无症状性心肌缺血时自主神经功能的变化.
作者:吴政;杨明;陈硕琪 刊期: 2002年第01期
有研究发现,局限性脑损害时,在远离病灶的广泛脑区亦可能出现功能、代谢和脑血流量的改变,称之为远隔机能障碍(DC).我们采用一侧大脑中动脉栓塞/再灌注(MCA-OR)大鼠模型,观察动物急性局灶性脑缺血时双侧大脑半球脑含水量及内皮素(ET)活性变化,探讨缺血性脑损害时脑水肿形或及病理生理机制.
作者:王景周;严家川;许红利;高东;姚国恩;陈曼娥 刊期: 2002年第01期
原发性高血压是一种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临床综合征,近年来人们逐渐认识到内皮素是促进原发性高血压发展的重要因素,而心钠素为内源性内皮素拮抗剂.我们通过对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内皮素及心钠素含量的研究,探讨两种肽类在老年原发性高血压中的作用、相互关系以及氯沙坦对其的影响.
作者:李爱国;任绪义;刘建平;李晓燕;刘科卫 刊期: 2002年第01期
目的探索适合国情的社区人群降低脑卒中发病率和死亡率的有效干预措施.方法在脑卒中高发城市北京、上海、长沙3个市区约30万人群中开展社区综合性预防研究,其中半数设为对照人群.结果开展加强干预9年来,干预社区脑卒中发病率男性下降51.5%,女性下降52.7%.同期对照社区男女分别下降7.3%和15.7%,两组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干预社区10年平均发病率为167.02/10万,对照社区为199.96/10万,统计学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在干预社区,50岁以上高龄组发病专率逐年下降的同时,35~49岁组发病率却显示有上升趋势.结论在人群中开展经常性的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活动,同时实施积极控制高血压为主的干预措施可明显降低脑卒中的发病率.
作者:王文志;吴升平;洪震;杨期东;杜晓立;黄茂盛;刘运海;江滨 刊期: 2002年第01期
西比灵作为第四代选择性的钙通道阻滞剂,对缺血性脑血管病的防治有较好的疗效,已得到充分证实.但西比灵对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海马CA1区的病理变化以及相应氧自由基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含量变化的影响,报道较少.我们研究的目的是观察西比灵在治疗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中的作用;了解其对氧自由基含量的影响;探讨对全脑缺血再灌注损害的保护作用机制.
作者:王爱华;张秋玲;李义召;朱日华 刊期: 2002年第01期
作者: 刊期: 2002年第01期
长时间以来,我们认识到冠心病(CHD)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为高胆固醇血症、高血压、吸烟及糖尿病.晚近又增加几种危险因素: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肺炎衣原体和内皮炎症等.近年来随着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PTCA)的广泛开展,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冠状动脉造影显示的狭窄程度与临床症状和急性冠状动脉事件的发生无明显相关性.这一发现促使人们深入探求心肌缺血发生的根本机理.1980年Furchgott和Zawadaki[1]发现了血管内皮细胞(endothelial cells,EC)释放内皮依赖性舒张因子(EDRF),对EC功能的研究逐渐成为心血管领域的热点,多年的研究证实,内皮功能障碍(endothelial dysrunction,ED)是多种疾病之源,冠状动脉疾病的发生发展与ED密切相关,逆转失调的内皮功能是心血管疾病防治的新趋势.
作者:张钧华 刊期: 2002年第01期
血管内皮细胞再生是血管内膜损伤或剥脱后的主要修复方式.本研究在自行成功构建人血管内皮生长因子(hVEGF165)真核表达载体pcDNA3/hVEGF165基础上,将hVEGF165裸质粒DNA直接转染球囊损伤后的血管壁,观察其对内皮细胞再生以及内膜增生的影响,为血管损伤性疾病的防治提供实验依据.
作者:陈少萍;顾洪;秦永文;张国元 刊期: 2002年第01期
1 材料与方法Wistar雄性大鼠.盐酸异丙基肾上腺素粉剂;酒石酸美托洛尔注射液;复方丹参注射液;三磷酸腺苷(ATP)试剂盒;l,6-二苯基-1,3,5-己三烯;硅胶吸附法制备红花总黄色素(gross safllor yellow,GSY).GSY缓解大鼠心肌缺血实验:分为生理盐水组、GSY组及美托洛尔组,麻醉后依次腹腔注射相直受试药物、皮下注射异丙基肾上腺素.计算注射异丙基肾上腺素前后心电图Ⅱ导联上Ⅰ点的高度与R波的高度比值的差值,即J/R的差值及心率.大鼠离体心脏低氧灌流实验:分为低氧灌流组、GSY组及复方丹参组.建立离体心脏灌流模型,以Krebs-Henseleit(K-H)液灌流至20 min时,受试药物组分别改灌含不同浓度受试药物的K-H液,低氧灌流组仍以K-H液灌流.
作者:朴永哲;金鸣;臧宝霞;陈文梅;吴伟;李金荣 刊期: 2002年第01期
目的观察牛磺酸对尾加压素Ⅱ(Urotensin Ⅱ,UⅡ)抑制L-型钙电流的调节作用,并分析其作用机制及病理生理意义.方法采用膜片钳全细胞记录方法,分别测定牛磺酸、UⅡ、牛磺酸+UⅡ对豚鼠心室肌细胞L-型钙电流的影响.结果在正常细胞外钙浓度时,(1)牛磺酸5 mmol/L、10 mmol/L使L-型钙电流峰值分别下降45.1%、35.4%;(2)UⅡ10-9 mol/L使L-型钙电流峰值下降69.4%(P<0.05);但先给予牛磺酸5 mmol/L、10 mmol/L后,再加入UⅡ10-9 mol/L,L-型钙通道电流峰值分别下降53.4%、37.9%(P>0.05).结论牛磺酸可使UⅡ对L-型钙电流的抑制作用减弱,具有较强的钙调节作用及心肌保护作用.
作者:周菁;任自文;张钧华;唐朝枢 刊期: 2002年第01期
对卒中后神经机能恶化,文献论述较多,而对神经机能自发性好转(spontaneous neurological improvement,SNI)则述及较少.只要卒中一旦发生,无论其病灶大小及部位如何,机体均有不同程度、不同方面,如肌力、步态、平衡、认知、情感、视野等神经机能障碍.目前,已有大量在功能成像技术、神经电生理及形态学上的研究证实,早期的功能恢复主要与闭塞血管的再通、侧支循环的建立、半暗带的逆转和病灶周边水肿的消退有关,后期的功能恢复则与半暗带中残存神经元功能的发挥有关;而神经机能的重组却参与了恢复的自始至终.然而卒中后神经机能障碍的恢复是不平行的,步态、平衡和认知功能障碍常可获得较好的恢复,而失语、视野缺损和上肢的瘫痪则恢复较困难.
作者:刁岳松;潘华;蒲传强 刊期: 2002年第01期
目的观察高脂蛋白血症患者血浆P-选择素表达及普伐他汀的作用.方法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31例高脂蛋白血症患者服用普伐他汀前后血浆P-选择素水平,并与35例血脂正常者对照.结果高脂蛋白血症组血清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及血浆P-选择素水平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普伐他汀治疗后血浆P-选择素水平显著下降(P<0.01).结论高脂蛋白血症患者血浆P-选择素表达异常可能参与高脂蛋白血症的致动脉粥样硬化作用.
作者:马建忠;傅国胜;秦光明;唐玉泉 刊期: 2002年第01期
老年和青年冠心病有不同特点,两组冠状动脉病变差别较大.我们分析了40岁以下青年冠心病和60岁以上老年冠心病患者的临床和冠状动脉造影特点,以其为临床和预防提供参考.
作者:代政学;贾国良;王海昌;郭文怡;张玉顺;李伟杰;李成祥;李兰荪;曾国彬 刊期: 2002年第01期
作者: 刊期: 2002年第01期
多发性硬化(MS)临床表现多样,以眩晕为突出表现而无其他症状的MS发作少见,现报道1例以眩晕为突出表现的MS复发病例.
作者:郭淮莲;吴晓艳;刘晖;李宁 刊期: 2002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