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丕华;马坚;楚建民;张澍
目的回顾性分析过去54个月期间开展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治疗299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的即刻和随访结果.方法1999年3月~2003年8月对299例ACS患者经股动脉或桡动脉施行急诊PCI.①232例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STEMI)患者施行直接PCI治疗.
作者:颜红兵;柯元南;王勇;曾玉杰;高焱莎;赵霞;赵桂茹;杨绍芬 刊期: 2003年第z1期
目的观察双心室起搏在心力衰竭治疗时改善心功能和逆转左心室重塑的作用.方法4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植入双心室起搏器,心功能NYHA分级Ⅲ~Ⅳ级,射血分数<40%,伴QRs>140ms.在起搏器植入前、双心室起搏治疗3~12个月后进行一系列评价.
作者:苏晞;李振;韩宏伟 刊期: 2003年第z1期
目的探讨膜部室间隔缺损封堵术后近中期Amplatzer封堵器形态变化.方法23例膜部室间隔缺损患者接受Amplatzer封堵术,其中男10例,女13例.年龄4~46(31.7±14.8)岁;所有患者均于封堵器释放即刻,术后3d,3、6和12个月随访时,采用相同投照体位(LA045.+CRAl5.)摄片.采用QCA法测定封堵器左右Mark间距(H1)、上端边缘间距(H2)、下端边缘间距(H3).自身对照比较术后即刻、术后3d,3、6和12个月随访时各指标的变化.
作者:马依彤;杨毅宁;汤宝鹏;黄定;王疆 刊期: 2003年第z1期
目的探讨桥血管病变特点及介入治疗桥血管病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自1998年5月至2003年6月期间30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CABG)术后桥血管发生病变致心肌缺血的患者,其中男性26例,女性4例,年龄43~75岁,平均年龄59.8岁.
作者:陈纪林;高润霖;杨跃进;乔树宾;秦学文;姚民;徐波;刘海波;吴永健;袁晋青 刊期: 2003年第z1期
目的分析510例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CAG),探讨冠状动脉病变的特征及其与临床诊断冠心病的关系.方法1997年10月~2003年6月共完成CAG 510例,男性412例(80.8%),女性(19.2%),年龄25~77(56±10)岁;造影前临床诊断:急性心肌梗死(AMI)76例,陈旧性心肌梗死(OMI)49例,典型心绞痛112例,不典型心绞痛250例(其中34例以心律失常为主要临床表现),风湿性心瓣膜病15例,先天性心脏病1例,扩张性心肌病7例.
作者:刘新宏;官功昌;陈新义;梁磊;吉海鸣;寿锡凌 刊期: 2003年第z1期
目的探讨血管平滑肌细胞基因转染后对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将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基因通过真核表达载体转入血管平滑肌细胞中,用Griess法测定转染细胞生成的一氧化氮的量;观察对平滑肌细胞生长状态的影响,用流式细胞仪分析细胞周期的变化.
作者:赵刚;黄岚;郑峰;武晓静 刊期: 2003年第z1期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造影的人群中肾动脉狭窄的发生率及与冠心病的关系.方法标准Judkdns法连续对418例冠状动脉造影的患者同时行腹主动脉造影或选择性双肾动脉造影检查,投照角度为左前斜22度,其中男271例,女147例,年龄35~80岁.肾动脉及冠状动脉狭窄定义为血管管径狭窄程度≥50%,<50%时称为血管病变.
作者:黄党生;沈东;张许文;张春生;夏云峰;易周;张丽伟;白静;姚风;罗北捷 刊期: 2003年第z1期
目的评价双心室起搏对改善慢性心力衰竭(心衰)心功能及心室重塑的作用.方法超声检查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35%,二尖瓣中、重度反留,A、E峰融合,QRS波群时限>120ms的心衰患者11例(男7例,女4例),年龄(65±11)岁,NYHA心功能Ⅲ级6例,Ⅳ级5例,植入三腔双心室起搏器,左心室电极导线经冠状静脉窦插入抵达侧静脉或后侧静脉以达到左心室起搏夺获.
作者:宋耀明;黄岚;李爱民;耿召华 刊期: 2003年第z1期
随着计算机及信息技术的发展,各种医疗文书及医学图像将逐渐实现计算机管理,以方便记录、查阅、统计、远程医疗,终实现网上共享,实现远程医疗,为患者提供佳经济的医疗服务.是否拥有功能完整的医院信息计算机管理系统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医院是否具有良好形象和先进水平的重要标志.
作者:刘磊 刊期: 2003年第z1期
目的探讨心肌梗死(MI)后大鼠心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表达、基质金属蛋白梅(MMPs)及其组织抑制剂(TIMPs)变化与心肌胶原代谢和心功能改变之间的相互关系.
作者:谢萍;祝善俊;王江;祝之明 刊期: 2003年第z1期
目的对比直接冠状动脉内介入治疗(PCI)及静脉尿激酶(UK)溶栓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治疗的临床疗效及费用效果比.方法采用观察性队列研究的方法,对93例AMI患者采用UK溶栓,59例AMI患者采用直接PCI治疗,比较两组住院期及随访期的超声心动图(UCG)、临床结果及费用.
作者:尹力;李广平;李健;张承宗;黄体钢 刊期: 2003年第z1期
目的评价和比较超声引导下压迫法(UGCR)和注射凝血酶法(UGTI)治疗心导管术后股动脉PSA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1例心导管术后股动脉PSA的临床特征,以及序惯接受UGCR和UGTI法治疗的经过和结果.男5例,女16例,平均年龄(66.5±5.2)岁.发现股动脉PSA至接受治疗为平均(2.6±3.7)d,PSA平均直径(3.5±1.5)cm.
作者:覃军;黄岚;李爱民;宋耀明;晋军;于学军;耿召华;周小波;林春梅;高云华;卓忠雄 刊期: 2003年第z1期
目的观察外源性肝细胞生长因子(HGF)对心肌梗塞后心肌细胞凋亡及左室重塑的影响.方法56只新西兰兔随机分为4组:假手术组、假手术+HGF组、对照组和干预组.结扎左冠状动脉前降支复制急性心肌梗死模型.干预组静脉注射给予HGF2mg/kg/12h,4周后测心功能、左室重塑指标,取出心脏,梗死区重/缺血区比为梗死范围.TUNEL法染色检测细胞凋亡.
作者:宋明宝;黄岚;蒋世忠;张坡;武晓静;赵刚;晋军;藤海军 刊期: 2003年第z1期
目的探讨肺炎衣原体感染和炎症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和支架内再狭窄的影响.方法628例接受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的患者根据造影结果分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组(n=433)和非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组(n=195),记录两组基线临床资料、检测血清肺炎衣原体抗体IgA及C-反应蛋白(CRP).92例放置冠状动脉内支架的患者分感染组(n=49)和非感染组(n=53),随访0.5年,再次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测量支架内管腔丢失率.结果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组肺炎衣原体抗体IgA的阳性率及滴度均高于非动脉粥样硬化组(48.32%,26.1%,P=0.000;1.31±1.19,0.92±1.12,P=0.000);血清CRP水平明显升高(34.67±3.24,23.22±3.27,P=0.008),且随着病变程度加重而增加.肺炎衣原体感染组和非感染组内膜增厚发生率分别为(64.7%,63.3%,P=0.909),差别无显著性.但有内膜增厚者血清CRP水平明显高于无内膜增厚者(36.13±4.04,16.51±3.92,P=0.042).结论肺炎衣原体感染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相关,但不能预示支架内再狭窄的发生;而炎症标志物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和再狭窄的发生均相关,提示炎症反应不仅在动脉粥样硬化而且在支架内再狭窄的发生中扮演重要角色.
作者:牛玉宏;金雪娟;许从峰;梁春;周俊;史剑慧;葛均波 刊期: 2003年第z1期
Objective Present study is to observe the safety and efficacy of transcatheter closure of PDA using the Amplatzer Duct Occluder(ADO)and to observe the influences on blood dynamics.
作者: 刊期: 2003年第z1期
目的研究肺静脉的组织学特性,以探讨其参与肺静脉触发性阵发性房颤的发生与维持的组织学基础.方法12例非心脏原因死亡患者[男7例,女5例,死亡年龄(46±17)岁]的心脏及肺组织(由大连医科大学中日临床病理中心提供的尸检标本)放入10%甲醛溶液中固定.1周后进行标本的取材,将标本置于10%甲醛溶液中固定24h,然后进行HE染色、Masson染色和α-Smooth muscle actin的免疫组化染色,光学显微镜下观察.
作者:杨延宗;刘莹;孙雷;李连宏;郑仁恕;高连君;林治湖 刊期: 2003年第z1期
目的对不稳定性心绞痛病变特点进行分析,以指导临床治疗.方法对2000年-2003年我院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的冠状动脉造影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共29例,男15例,女14例,平均年龄(56±15.7)岁.
作者:葛亚杰;姜帅;张锦丰;徐绍辉;栾小梅;龙飞;李菁菁 刊期: 2003年第z1期
目的评价心肌内控制释放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血管再生治疗对急性心肌梗死(AMI)犬血管再生与侧支重构的影响.
作者:聂绍平;蒋桔泉;曾秋棠;曹林生;朱向明;薛毅;王强;王新房 刊期: 2003年第z1期
目的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发生率约占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30%~60%,急性期病死率达25%,5年生存率仅10%~15%.传统外科手术切除夹层动脉瘤和人造血管置换术的方法创伤大,并发症多,病死率高(6%~67%).本研究探讨腔内介入性隔绝术治疗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适应证选择、并发症防治及疗效.
作者:韩雅玲;荆全民;王守力;栾波;马颖艳 刊期: 2003年第z1期
一、研究背景与目的流行病学资料显示,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在发展中国家的流行趋势明显上升,而目前ACS治疗指南均是根据西方发达国家的临床资料制订的,我国尚无此方面的注册资料.
作者:陈韵岱;吕树铮;李国庆;严晓伟;陈纪林;曹克将;张运;葛均波;李为民;贾满盈;杜志民;周颖玲;吴士尧 刊期: 2003年第z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