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肩关节悬吊复合体损伤的手术治疗策略

张堃;宋哲;李忠;庄岩;薛汉中;王谦;马腾

关键词:肩关节悬吊复合体, 创伤, 损伤, 骨折, 内固定
摘要:目的 探讨肩关节悬吊复合体(SSSC)损伤的特点和手术治疗策略.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08年3月~2010年9月收治的SSSC损伤21例的临床资料.结果 本组获得10.2(6~18)个月随访,骨折全部愈合,平均愈合时间9.6(8~12)周.随访结果:ASES评分平均88.4(67~100)分;Hardegger疗效评价标准:优13例,良6例,可2例,优良率90.5%.结论 手术治疗可以恢复SSSC的完整性和稳定性,有利于发挥其维持上肢和躯干之间稳定性的作用,大限度的恢复肩关节的功能.
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相关文献
  • Cable-Pin系统在尺骨鹰嘴骨折治疗中的应用

    目的 观察分析Cable-Pin系统在治疗尺骨鹰嘴骨折中的疗效.方法 应用Cable-Pin系统作为张力带固定治疗尺骨鹰嘴骨折14例,均为横断型的尺骨鹰嘴骨折.结果 14例获得6~18个月随访,平均10个月.骨折全部愈合,无退钉、钢缆松动断裂等并发症发生.采用Broberg-Morrey功能评分标准对肘关节功能进行评分:优11例,良3例.结论 Cable-Pin系统对尺骨鹰嘴骨折固定可靠,并发症少,是治疗横断型尺骨鹰嘴骨折较理想的新选择.

    作者:席秉勇;邵钦;彭庄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经伤椎多方位植骨及后路GSS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

    目的 探讨经伤椎多方位植骨及后路GSS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采用后路GSS钉-棒系统内固定加经伤椎多方位植骨治疗胸腰椎骨折20例(A组),单纯后外侧植骨20例及5例未行植骨(B组).结果 两组在椎体前、后缘高度的恢复,手术前、后Cobb角的矫正复位丢失,螺钉松动率,断钉率等指标中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经伤椎多方位植骨及后路GSS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重建了脊柱前、中、后柱的稳定性,可有效地恢复及维持椎体高度,提高骨折椎体密度,防止内固定松动失败及矫正度丢失.

    作者:冯迎春;邵长庆;王强;张武;张印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交锁髓内钉内固定治疗肱骨干骨折

    目的 探讨采用可屈性交锁髓内钉内固定治疗肱骨干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26例肱骨干骨折行交锁髓内钉内固定治疗,采用Constant肩关节功能评分,SF-36临床评分,VAS疼痛评分评价术后疗效.结果 本组随访3~52个月,平均32个月.24例骨折愈合,平均临床愈合时间16周(6~48周),1例不愈合,1例内固定失效;24例肩部完全恢复运动,平均Constant评分90分;多变量分析显示,年龄>50岁者Constant、SF评分较低.结论 可屈性肱骨髓内钉可通过逆行和顺行方式置入并锁定(静态),不损伤肩袖肌肉或肱骨关节面,术后功能恢复优良率高,但对于髓腔直径<8 mm者需谨慎使用.

    作者:唐献忠;梁朝革;蔡振宇;白建忠;王嘉;匡垓下;岳雄;吴宗明;于荣华;陈豪杰;何洁明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经伤椎椎弓根椎体植骨短节段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

    目的 探讨经伤椎椎弓根椎体植骨结合后路短节段内固定治疗胸腰椎不稳定爆裂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应用椎弓根内固定系统治疗胸腰椎不稳定爆裂性骨折22例,同时经伤椎椎弓根椎体内植入骨粒,10例术中行后路椎板减压.结果 本组获随访12~24个月,椎体高度和后凸角无明显丢失,无内固定松动、断裂.结论 椎弓根内固定为脊柱提供早期稳定性,经椎弓根椎体内植骨使伤椎获得坚强愈合为脊柱提供长期稳定,两者相结合疗效满意.

    作者:潘建宏;郭永良;惠华;高华;梁英林;王争刚;刘彬;吴超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应用自体骨栓内固定方法治疗桡骨头MasonⅡ型骨折

    目的 探讨应用自体骨栓固定桡骨头MasonⅡ型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于2006年6月~2010年12月采用肱骨远端取自体骨栓内固定治疗同侧桡骨头MasonⅡ型骨折14例.结果 本组获随访6~18个月,肘关节伸屈、前臂旋前旋后力量及活动范围和握力正常,关节功能和肌力恢复较好.根据Broberg和Morrey系统功能评分:优6例,良6例,可1例,差1例.结论 采用肱骨远端自体骨栓固定桡骨头MasoⅡ型骨折,为一理想手术方式,临床疗效满意.

    作者:徐希斌;黄洪;储辉;李波;俞航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豌豆骨骨折并尺神经损伤(附10例报告)

    目的 研究豌豆骨骨折并腕部尺神经损伤的临床特点.方法 对自2004年5月~2010年9月收治的豌豆骨骨折21例中合并尺神经损伤10例的资料进行总结归纳.结果 10例获随访6~12个月,功能评价结果:优6例,良4例.结论 豌豆骨开放骨折多伴有尺神经损伤,尺神经锐器伤修复后效果优于机器绞伤;豌豆骨闭合骨折多不伴有腕尺管综合征.

    作者:王斌;马铁鹏;杨焕友;王辉;陈月;焦伟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成人原发性椎间盘炎的临床特征与治疗

    目的 探讨成人原发性椎间盘炎的临床特征及治疗方法.方法 采用后入路椎间盘病灶彻底清除、椎间融合结合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16例成人原发性椎间盘炎.结果 本组获随访12~96个月,X线片示椎间融合良好,无内固定松动、断裂.结论 剧烈的腰痛,血沉及C反应蛋白增高,MR呈异常征象即可明确诊断成人原发性椎间盘炎.在使用抗生素的基础上尽早手术治疗可获良好的疗效.

    作者:严力生;钮心刚;罗旭耀;钱海平;李国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内固定治疗肱骨近端骨折(Neer3型)的生物力学研究

    目的 通过生物力学研究,对比三种治疗肱骨近端骨折(Neer 3型)内固定结构的稳定性及耐久性.方法 按照统一标准制作肱骨近端3部分外科颈大结节骨折模型,分别予空心钉、克氏针及三叶草钢板固定.所有标本进行循环外展实验、循环屈伸实验及压扭负载.结果 加压空心钉的结构稳定性较克氏针好而次于三叶草钢板.空心钉及克氏针内固定结构稳定性与骨密度(BMD)有很大的相关性.结论 加压空心钉治疗肱骨近端骨折是一种微创的内固定手术,手术时间短,能满足内固定的要求,提供术后患者进行功能锻炼的结构稳定性,是一种治疗老年肱骨近端骨折的可靠方法.

    作者:张小东;孙天胜;王晓红;胥少汀;张建政;陈晓彬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空心螺钉内固定治疗肱骨远端冠状面骨折

    目的 探讨采用切开复位空心螺钉内固定治疗肱骨远端冠状面骨折的疗效.方法 自2004年3月~2011年1月采用经后外侧入路空心螺钉内固定治疗肱骨远端冠状面骨折27例.结果 本组获随访8~20个月,平均15个月.骨折平均愈合时间为7.5周,无骨化性肌炎及肱骨小头缺血性坏死发生.术后Broberg-Morrey评分平均93.4分,优15例,良11例,可1例,优良率96.3%.结论 经后外侧入路空心螺钉内固定具有操作简便、解剖复位、固定牢固、允许早期功能锻炼等优点,是治疗肱骨远端冠状面骨折的理想术式.

    作者:张海波;郑稼;王义生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三种手术方法在肩关节脱位合并肱骨大结节撕脱骨折中的应用

    目的 观察肩关节脱位并肱骨大结节撕脱骨折三种手术方法的疗效.方法 对89例肩关节脱位并肱骨大结节撕脱骨折分别采用传统肩前三角肌和胸大肌间隙入路并肱骨近端解剖型钢板螺钉内固定、肩前外侧经三角肌入路并可吸收螺钉内固定、肩前外侧经三角肌入路并微型钢板螺钉内固定.结果 本组获随访13~118个月,上述三种手术方法术后肩关节功能优良率分别为:57.57%、81.08%、84.21%;肩根部周径增加程度:术后第1、3、7天肩前外侧经三角肌入路组肩根部周径增加程度明显小于传统肩前三角肌、胸大肌入路组(P<0.05);肩峰下撞击综合征:以肩前外侧经三角肌入路并可吸收钉及微型钢板螺钉组均明显少于传统经三角肌、胸大肌入路并肱骨近端解剖型钢板螺钉组(P<0.05).结论 肩前外侧经三角肌入路较传统肩前三角肌、胸大肌入路具有创伤小、操作简单的优点;可吸收螺钉及微型钢板螺钉可有效固定肱骨大结节撕脱骨折,并减少肩峰下撞击的并发症;肩关节脱位合并肱骨大结节撕脱骨折应根据肱骨大结节骨折形态、肩关节是否已闭合复位及是否合并肱骨近端其他骨折的情况来选择合适的手术入路与内固定物.

    作者:徐云钦;李强;申屠刚;王刚;姚有榕;邓盼;罗正理;汤勇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使用Bioflex系统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的临床分析

    目的 分析Bioflex系统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分析18例使用Bioflex系统(A组)和20例使用融合固定(B组)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的临床资料.结果 本组获随访9-24个月,末次随访A、B两组VAS评分差异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o.05),ODI示A组优良率89.3%,B组69%,A组显著优于B组(P<0.05).结论 Bioflex系统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在提供稳定的力学结构的同时,还能保存手术节段一定程度的活动度,减缓邻近椎间盘的退变.

    作者:游浩;刘洋;李明辉;朱胜文;陈方舟;吴磊;王河忠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术区持续引流切口愈合后拔管缝合管口治疗脊柱爆裂性骨折术后脑脊液漏疗效观察

    目的 评价术区持续引流、切口愈合后拔管缝合管口治疗脊柱爆裂性骨折术后脑脊液漏的效果.方法 对自2004年6月~2010年6月收治的脊柱爆裂性骨折术后脑脊液漏61例采用体位调节、切口加压包扎治疗(A组,20例),经皮蛛网膜下置管脑脊液引流治疗(B组,20例),术区持续引流、切口愈合后拔管缝合管口治疗(C组,21例).结果 A组切口脑脊液漏消失时间为(19.0±3.9)d,切口愈合时间为(25.0±4.6)d,8例初期治疗失败.B组切口脑脊液漏的消失时间为(3.0±1.0)d,切口愈合时间为(16.0±2.6)d,6例初期治疗失败.C组切口愈合时间为(13.0±1.0)d,均初期治疗成功.C组切口无脑脊液漏,与A、B组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切口愈合时间短于A、B组两组(P<0.05),初期治疗成功率高于A、B组两组(P<0.05).结论 采用术区持续引流、切口愈合后拔管缝合管口方法治疗脊柱爆裂性骨折术后脑脊液漏疗效满意,效果优于常规方法.

    作者:胡安文;李峰;蒲丹;肖业生;罗光平;杨长远;袁泉;刘洪;向超;朱钧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尺骨鹰嘴截骨入路双钢板内固定治疗肱骨髁间骨折

    目的 观察采用经尺骨鹰嘴截骨入路双钢板内固定治疗肱骨髁间骨折的疗效.方法 对26例肱骨髁间C型骨折采用肘后正中切口尺骨鹰嘴截骨入路双钢板内固定治疗.结果 本组获随访12~20个月,出现1例尺神经病变,1例异位骨化.末次随访,肘关节屈曲95~135°,平均120°;伸直丢失15~40°.根据Mayo评分系统:优8例,良14例,可4例,优良率84.6%.结论 采用经尺骨鹰嘴截骨入路双钢板内固定治疗肱骨髁间骨折具有显示术野清晰,提供牢固内固定,可早期进行功能锻炼等特点,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彭德付;孙强;董新利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非典型性滑膜炎的诊断和治疗

    目的 探讨非典型性滑膜炎的发病机制和治疗方法.方法 共治疗32例非典型性滑膜炎.根据临床及生化指标不同分型:Ⅰ型9例,Ⅱ型7例,Ⅲ型8例,Ⅳ型5例,V型3例.采用严格卧床休息、控制饮食结构、抗生素应用、抗凝活血药物、中草药治疗.结果 根据临床症状变化,分为治愈25例,好转7例.结论 非典型性滑膜炎是多种关节炎的早期表现,根据非典型性滑膜炎的临床表现确定不同类型,而采用不同的综合治疗方案,可取得满意疗效.

    作者:高金亮;孙刚;董建文;杨振国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后正中小切口经椎旁肌间隙入路治疗胸腰段脊柱骨折

    目的 观察经椎旁肌间隙入路小切口在胸腰段脊柱骨折术中的应用.方法 采用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33例胸腰段脊柱骨折,17例予以传统入路(传统组),16例予以后正中小切口经椎旁肌间隙入路(微创组)治疗.结果 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微创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明显少于传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微创组切口长度也要短于传统组,术后体温及24h疼痛视觉模拟评分低于传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小切口经椎旁肌入路与传统入路相比具有减少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降低术后发热及疼痛程度的优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焦伟;于海洋;梁成民;翟云雷;曹杰;崔红林;李超;余鹏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闭合复位交叉螺纹针内固定治疗儿童GartlandⅢ型肱骨髁上骨折

    目的 探讨闭合复位交叉螺纹针内固定治疗儿童GartlandⅢ型肱骨髁上骨折的疗效.方法 对32例儿童Gartland Ⅲ型肱骨髁上骨折行闭合复位交叉螺纹针内固定术.结果 术后所有患者无神经、血管损伤.平均随访15个月,肘内翻1例,根据Mayo肘关节功能评定:优30例,良2例.结论 闭合复位交叉螺纹针固定术后不需要石膏外固定,手术创伤小,并发症少,是目前治疗Gartland Ⅲ型肱骨髁上骨折较为理想的手术方法.

    作者:赵继军;冯德宏;路通;程力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经骶棘肌间隙入路内固定治疗胸腰椎压缩性骨折

    目的 探讨无神经症状胸腰椎压缩性骨折经骶棘肌间隙入路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手术的疗效.方法 对28例无神经症状胸腰椎压缩性骨折行经骶棘肌间隙入路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结果 本组获得6~24个月随访,术后伤椎得到良好复位,2例术后出现短期腰背痛,经理疗药疗等对症治疗后症状缓解.结论 经骶棘肌间隙入路内固定治疗无神经症状胸腰椎压缩性骨折,具有脊柱背部软组织解剖结构损伤小,手术时间短,出血少,操作简单的特点,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韦文武;田纲;射富荣;梁真南;梁伟国;李鼎斌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掌侧角钢板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影像学分析

    目的 探讨掌侧角钢板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影像学表现和功能恢复情况.方法 采用掌侧角钢板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患者36例,按照Dienst评估标准对腕关节进行功能评价.结果 平均随访18个月(12~36月).桡骨尺倾角、桡骨短缩、掌倾角、下尺桡关节复位、桡骨远端关节面等在术后即刻摄X线片和末次随访时摄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与术后旋前、旋后、背伸、屈曲、握力等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掌侧角钢板治疗桡骨远端骨折是一种安全的选择,功能恢复良好,并发症少,值得推广.

    作者:赵强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后路伤椎单侧置钉并椎体植骨治疗胸腰椎骨折的远期效果

    目的 评价胸腰椎骨折后路椎弓根内固定结合伤椎植骨成型并单侧伤椎椎弓根置钉的远期疗效.方法 对行上述方法治疗的胸腰椎骨折34例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本组获20~32个月的随访,术后不同时间段椎体前后缘压缩丧失率(%)和后凸Cobb角变化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后路椎弓根内固定结合伤椎植骨成型并单侧伤椎椎弓根置钉治疗胸腰椎骨折远期疗效良好,无内固定物折断情况,骨折愈合后椎体骨质强度接近正常,远期对椎弓根钉无依赖.

    作者:冯晰旻;赵旭鹏;李哲;姜荃月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肱骨近端NeerⅢ、Ⅳ型骨折术后肱骨头缺血坏死的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肱骨近端NeerⅢ、Ⅳ型骨折术后肱骨头缺血坏死的防范措施.方法 回顾性分析总结2004年6月~2010年1月手术治疗并获随访的45例NeerⅢ、Ⅳ型骨折.结果 本组获随访10~32个月,均达到骨性愈合.根据Neer评分:优19例,良22例,可2例,差2例,优良率91.1%.结论 微创手术操作、骨折端间接复位、肱骨近端锁定钢板固定、正确的康复训练,能有效降低肱骨近端骨折术后肱骨头缺血坏死.

    作者:钟竞林;张义福;杨业林;易进 刊期: 2012年第03期

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主管: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主办: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