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民庆;牟宇科;宋军川;邓永岱;楚晓丰;孙英杰
目的 探讨肥胖与四肢骨折愈合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分析自1994年8月~2006年8月收治的闭合性四肢长管状骨骨折患者1 218例,男性842例,女性376例;年龄6~75岁.按体重指数(BMI)情况分为2组,BMI<25 kg/m2 824例,58例发生骨不连,76例发生骨延迟愈合;BMI≥25 kg/m2 394例,46例发生骨不连,57例发生骨延迟愈合.结果 BMI≥25 kg/m2者骨不连和骨延迟愈合发生率均明显高于BMI<25 kg/m2(P<0.01).结论 肥胖是引起骨折延迟愈合或不愈合的一个重要因素.
作者:冯世义;徐建高;王奇才;王振威 刊期: 2007年第07期
目的 评价非扩髓交锁髓内钉内固定治疗肱骨干骨折的疗效.方法 笔者采用非扩髓交锁髓内钉内固定治疗肱骨干骨折39例,骨折按AO分型,A型21例,B型14例,C型4例.结果 36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5~26个月.骨折全部愈合,平均愈合时间5.3个月.本组无伤口感染、继发桡神经损伤、髓内钉断裂,以及肱骨远端骨折等并发症.肩关节功能评估按Neer评分,优28例,良6例,可2例.结论 非扩髓交锁髓内钉是治疗肱骨干骨折的一种有效内固定方法.
作者:雷光华;高曙光;李康华;曾凯斌;胡懿合;朱勇;李人杰 刊期: 2007年第07期
自2004年6月~2006年1月,笔者采用闭合复位或小切口复位下的尺桡骨髓内钉内固定治疗尺桡骨骨干骨折20例,获随访的16例,治疗效果理想,现报告如下.
作者:黄东辉;端木群力;张春;杨明;赵琦辉 刊期: 2007年第07期
人工肩关节置换技术目前已广泛应用于临床,针对高龄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肱骨头缺血性坏死、肩部恶性肿瘤等以往难以治疗的疾病取得了较好的疗效.下面笔者从其发展历程、假体类型、技术要点,以及常见并发症等各方面作一综述,以供同道参考.
作者:尹庆伟;江毅 刊期: 2007年第07期
目的 评价尺侧腕伸肌及拇短仲肌移位重建拇指对掌功能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分析2003年以来,接受尺侧腕伸肌及拇短伸肌移位术重建拇指对掌功能的15例腕部正中神经不可逆损伤患者和5例正中神经合并尺神经损伤患者的随访结果.结果 15例单纯正中神经不可逆损伤中,优11例,良4例,优良率100%;合并尺神经损伤的5例中,优3例,良1例,可1例,优良率80%.结论 对腕部正中神经不可逆损伤,特别是合并尺神经损伤患者,尺侧腕伸肌及拇短伸肌移位术是一种理想的重建拇指对掌功能的手术方法,操作简单,效果好.
作者:洪加源;盛敏;康两期;郭林新;丁真奇;林斌;郭志民 刊期: 2007年第07期
自2006年1月~2006年8月,笔者行后路椎弓根固定复位,经侧后方伤椎体内植骨术治疗胸腰段脊椎骨折12例,疗效满意.
作者:李自耀;田宁;陈宝忠 刊期: 2007年第07期
肱骨近端Neer四部分骨折,因其有明显的骨块分离、关节面破损和软组织损伤,非手术治疗效果很不理想.自1999年10月~2005年10月,笔者应用三叶钢板治疗该类骨折16例,取得满意的疗效,报告如下.
作者:龚志锋;许超;沈光程;毛琦 刊期: 2007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颈胸交接部脊椎肿瘤通过前后联合入路一期全椎切除脊柱重建治疗的可行性.方法 对8例颈胸交接部脊椎肿瘤选用改良的颈胸交接部前方入路及传统后方入路,一期行病椎全椎切除,脊柱重建方法.结果 术后1个月,除1例T2血管瘤神经功能A级恢复至C级,其余患者为E级(3例E级术后未加重).结论 选用改良的颈胸交接部前方入路及传统后方入路,一期行病椎全椎切除、椎体间植骨、前后联合固定重建脊柱,为治疗颈胸交接部脊椎肿瘤的一种可行方法.
作者:徐公平;闫景龙;周磊;高君 刊期: 2007年第07期
外伤性肩关节后脱位临床较少见,误诊率高达60%[1].笔者自2004年1月~2006年3月共收治肩关节后脱位8例,现对其早期诊断与治疗体会总结如下.
作者:杨军;金冬泉;王传忠;郑奋 刊期: 2007年第07期
自2001年1月~2006年2月,笔者共手术治疗儿童肱骨外髁骨折198例,现报告如下.
作者:吴蔚;程富礼;宋相建;陈留如 刊期: 2007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采用钢丝捆扎法治疗Ⅰ、Ⅱ型尺骨冠状突骨折的生物力学性能,为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采集成人新鲜固定9具肘关节尸体完整标本,行实验应力分析和压敏片技术测量,测试该术式的生物力学特性和关节接触特征.结果 生物力学测试结果表明,钢丝捆扎内固定治疗Ⅰ、Ⅱ型尺骨冠状突骨折,其生物力学剪切强度和轴向剪切刚度达到正常尸体标本的水平,统计学显示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钢丝捆扎内固定治疗Ⅰ、Ⅱ型尺骨冠状突骨折,符合肘关节内固定的生物力学原理,且手术简单、实用、易于推广应用.
作者:邹宁;朱杰;冯颖;薛小勇;陈俊岭;姚明华;王以进 刊期: 2007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肱骨干骨折内固定失效的相关因素及治疗对策.方法 对21例肱骨干骨折内固定失效采用AO锁定加压接骨板固定术,治疗同时行自体骨植骨.结果 随访6~24个月,21例均获骨性愈合,功能满意.结论 影响肱骨干骨折内固定失效的主要因素是首次手术时内固定的选材、术者操作技术及术后管理不当,从而导致内固定失效.选择AO 4.5 mm锁定加压接骨板行内固定术,并以准确的操作技术为保证,术后加强管理,正确指导功能锻炼是防治内固定失效的有效对策.
作者:乔荣勤;魏合伟;蔡桦 刊期: 2007年第07期
Barton骨折是一种累及腕关节面的桡骨远端骨折,该种骨折采用非手术治疗常常效果不理想.自2000年~2006年,笔者采用AO锁定钢板系统治疗Barton骨折12例,取得较好疗效,现总结报告如下.
作者:刘运良;王建华;尹庆水 刊期: 2007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骨膜外手法复位结合锁定加压钢板在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中的应用及临床效果评价.方法 对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36例,采用骨膜外手法复位结合锁定加压钢板治疗.结果 36例均获得3~40个月随访.按Dienst功能评估标准评定,优20例,良13例,可3例.结论 骨膜外手法复位结合锁定加压钢板治疗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损伤小、固定牢靠,有利于早期功能锻炼,促进关节功能恢复.
作者:沈建国;陈世龙;王昌兴;姜滔;董黎强 刊期: 2007年第07期
肱骨髁上骨折是儿童肘部常见的骨折,治疗方法较多,疗效差别也较大.自2000年4月~2005年11月,笔者采用外侧切口进针克氏针张力带内固定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38例,疗效满意.
作者:葛顺杰;陆茂德 刊期: 2007年第07期
锁骨骨折合并胸锁关节脱位临床罕见.2006年11月15日笔者收治1例锁骨骨折合并胸锁关节脱位.现报告如下.
作者:刘伟忠;李郁明;丘青中;李豫明;钟泳坚 刊期: 2007年第07期
拇外翻是人前足常见的疾病.目前可选择的手术方法很多,其中Chevron截骨术是近年来较为流行的术式[1].自2003年6月~2006年5月,笔者采用该术式治疗拇外翻33例,取得满意的疗效.
作者:黄雷;徐荣明;马维虎;蒋伟宇;章冰 刊期: 2007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多平面重组(MPR)及MRI测量肩胛盂斜倾角的互补性.方法 收集成人肩胛骨干标本22侧及肩关节防腐湿标本24侧,用16层螺旋CT扫描仪扫描,多平面重组重建肩胛骨并测量肩胛盂斜倾角,得数据A组.收集MRI检查正常的肩关节病例50侧,取其斜冠状位T1WI显示肩锁关节的层面测量肩胛盂斜倾角,得数据B组.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 肩胛盂斜倾角小值91.10°,大值118.50°,A、B 2组肩胛盂斜倾角数据分别为101.14°±4.66°和104.05°±7.72°.2种测量方法肩胛盂斜倾角值统计学上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MSCT的MPR法测量肩胛盂斜倾角与MRI测量值不同,前者略小于后者;MSCT和MRI 2种测量肩胛盂斜倾角方法结合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作者:李锦青;王健;唐康来 刊期: 2007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新型颈椎前路融合器(SOLIS)在颈椎前路融合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对18例脊髓型颈椎病、12例颈椎间盘突出症采用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小切口入路(3~4 cm),椎间盘及部分椎体后缘切除后保留椎体终板,植人带自体松质骨的SOLIS.以手术前后X线片及JOA评分评价疗效.结果 30例随访6~18个月,平均12.5个月.置人的SOLIS位置良好,无移动及脱出迹象;病变椎间隙高度恢复正常,未见椎间高度丢失;所有节段均于术后3~8个月骨性融合.术前JOA评分平均10.4分,术后平均14.9分,两者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颈椎前路融合器SOLIS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手术创伤小,能有效地恢复颈椎高度,融合率高,融合后稳定性好,神经功能改善优良率高.
作者:毛兆光;巫庆新;李淳德;朱天岳 刊期: 2007年第07期
肱骨髁间骨折是关节内重度骨折,关节面均损伤,对肘关节功能影响大,是较难处理的骨折.自2000年9月~2004年2月,笔者采用双钢板治疗肱骨髁问骨折25例,疗效满意.
作者:吴冬灵;张亚狮;陈清楷 刊期: 2007年第0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