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国文;苏庚洵;王国柱;肖斌;潘建宏;熊福军
骨折内固定术后一旦出现感染,由于内植物存在而难以彻底控制,往往转为慢性,迁延不愈,给患者造成巨大的精神压力和经济负担.2002年5月~2005年4月,对此类感染转为慢性的患者,采用长期口服利福喷丁结合伤口换药治疗,取得令人满意的治疗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郑钦洪;刘克;郭天明;翁琼英;庄桂炉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探讨经皮射频消融髓核成形术治疗椎间盘源性腰痛的疗效、优缺点及其并发症的防治.方法对47例椎间盘源性腰痛患者采用ArthroCare 2000行射频消融髓核成形术.结果随访4~36个月,平均19个月.依据VAS评分系统评定,有效率为97%,VAS降低53%(P<0.05),无严重的并发症发生.结论经皮射频消融髓核成形术治疗椎间盘源性腰痛方法简单,有效率高,并发症少.
作者:林斌;佟德民;练克俭;郭林新;丁真奇;郭志民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探讨腰椎滑脱手术的复位问题.方法66例腰椎滑脱患者,其中36例(治疗组)采用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加椎体间、后外侧植骨及Cage应用治疗,30例(对照组)采用后外侧原位植骨融合手术治疗.对两组术前、术后和终随访时的X线片测量结果、融合率、断钉率、JOA评分等进行综合评价.结果①治疗组能明显增加椎间隙高度、相对椎间隙高度,提高复位率,降低滑脱率;②治疗组能明显提高术后1年、2年骨性融合率,降低断钉率;③治疗组能明显提高术后JOA评分.结论①腰椎滑脱症手术时滑脱椎体应尽可能复位;②不能过分强调解剖复位,主张部分复位比较安全;③滑脱复位后,术后常出现复位的丢失,如何减少复位的丢失,是需值得重视的问题;④在此基础上彻底的减压是基础,坚强的骨性融合是关键.
作者:李兴华;谢宜旭;翟明玉;贺长清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鹿瓜多肽注射液预防、治疗关节镜下四股腘绳肌重建膝前交叉韧带术后肢体肿胀及关节积液的临床观察.方法将关节镜下四股腘绳肌重建膝前交叉韧带术后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每组30例.A组为用药组(使用鹿瓜多肽注射液组),B组为对照组(不用药组).观察肢体肿胀及关节积液情况.结果用药组与对照组相比,小腿胫前肿胀、关节积液改善率有显著性差异.结论鹿瓜多肽注射液是目前较理想的经济、安全和有效的关节微创术后临床用药之一,值得推广使用.
作者:解强;李方祥;贺忱;崔颖 刊期: 2006年第04期
随着腰椎滑脱复位内固定手术日益普及,手术带来的并发症也越来越多,尤其腰椎滑脱后路手术后失效,应当引起骨科临床医生的重视.笔者随机抽取从1998年6月~2002年6月13例腰椎滑脱复位内固定手术后失效病例,进行分析,探讨腰椎滑脱减压复位内固定失效的原因,现报告如下.
作者:戴士峰;周建伟;张军军 刊期: 2006年第04期
传统的三爪持骨器,有以下不足:①置入困难,创伤大,骨折愈合慢.三爪的置入是从骨折处一旁置入,在肌肉丰厚的切口,必须剥离较多软组织方能置入,因而软组织剥离多,局部血运破坏大,骨折愈合慢.
作者:付梓新;赵建宁;吴苏稼;顾开宏;吴荣林;朱建非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探讨关节镜下应用Endopearl与Intrafix固定四股半腱肌腱重建膝关节后交叉韧带的近期临床效果.方法取自体的双侧半腱肌腱对折成四束后对12例单纯后交叉韧带损伤(新鲜损伤5例,陈旧性损伤7例;Ⅱ度损伤4例,Ⅲ度损伤8例)行关节镜下重建,移植肌腱股骨侧用Endopearl加可吸收界面螺钉固定,胫骨侧用Intratix固定.结果12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7~14个月(平均8.5个月);术后3个月膝关节活动范围均超过120°,无伸膝受限,后抽屉试验Ⅰ度阳性2例,其余为阴性;Lyshlom评分从术前(85.55±2.68)分增加至术后(90.6±2.3)分.结论关节镜下应用Endopearl与Intratix固定四股半腱肌腱单束重建膝关节后交叉韧带方法确切,可有效恢复膝关节功能.
作者:狄正林;章军辉;何志勇;张经伟;冯建翔;徐荣明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探讨腰椎融合术是否在相邻退变椎间盘或相邻正常椎间盘的腰椎不稳患者中都能取得较满意的临床效果.方法回溯分析具有2年以上影像学分析和详细临床效果随访记录的35例患者,均采用腰椎后路融合术.根据术前MRI检查分析评估相邻节段椎间盘退变的程度,分为退变组和正常组.结果不管相邻椎间盘有无退变,腰椎不稳患者施行腰椎融合术都能取得较满意的临床效果.结论在目前情况下尽管腰椎融合术将加速其相邻节段退变是不可避免的,但是对治疗腰椎不稳仍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作者:谢荣;李展振;刘志安;李艳兵;戈才华;邱优国 刊期: 2006年第04期
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是治疗颈椎病和颈椎创伤的主要术式之一,近年来借助内固定(前路钢板、界面内固定等)的颈椎前路融合术已广泛开展.笔者总结了11例颈椎前路手术中应用Zephir锁定型钢板的病历资料,分析总结如下.
作者:罗亚平;沈强;王勤业;管志海;冯夏莺;徐忠良;汤峰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观察急性脊髓前动脉阻断后颈髓血流量的变化、组织能量代谢和病理学改变,研究病理机制.方法以家兔为试验模型,阻断C2段脊髓前动脉,在术后6 h、24 h和72 h采用激光多普勒血流测定仪测定颈髓血流灌注量,检测组织能量代谢变化,电镜观察细胞形态学改变.结果术后各时相点血流量下降明显,能量代谢进行性下降,出现急性缺血性改变.结论脊髓前动脉阻断后随着血流量和能量代谢的下降,颈髓组织发生渐进性破坏,但颈髓血供出现部分代偿.
作者:孙其志;任先军;欧阳忠;陈军花 刊期: 2006年第04期
自2000年8月~2004年6月,笔者共应用解剖型钢板治疗四肢近关节部位骨折71例,并发症23例.现对合理应用解剖型钢板作一探讨,报告如下.
作者:朱宝林;葛孚章;陈爱兰;亓建洪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研究椎间盘镜下与传统后路开放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对椎旁肌肉的损伤程度.方法测量两手术组患者术前、术后24 h及术后48 h外周血中肌酸激酶浓度;于手术开始、术毕取椎旁肌肉组织,测量组织内肌酸激酶浓度,并行组织学观察,记录手术切口长度、手术出血量、手术时间及术后住院天数等.结果椎间盘镜组与开放手术组比较,术中出血少,皮肤切口小,手术时间短、外周血CK升高幅度小,椎旁肌损伤小.结论椎间盘镜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有着对椎旁肌肉损伤小、手术时间短,术后恢复快等优点,在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与开放手术相比有着更大的优势.
作者:张超;周跃;初同伟;王建;王卫东;腾海军 刊期: 2006年第04期
胸椎管狭窄由于影像技术不断提高,早期发现并不困难,但由于其病理改变不同,良好的治疗方法,需要进一步探讨.笔者总结自1987年12月~2004年6月经手术治疗的65例胸椎管狭窄患者,报告如下.
作者:姜长明;唐开;吕德成;张卫国;汤欣;杨群;姜滨 刊期: 2006年第04期
颈椎骨折合并脊髓损伤时脊髓压迫多来自前方,多数病例可经过前方手术减压与固定.有部分病例在颈椎骨折合并脊髓损伤后,影像资料中显示脊髓前后方均有受压,或压迫以后方为主,或多节段脊髓受压又合并颈椎不稳.2000年3月~2004年8月,对此类病例行颈椎单开门椎管成形术的同时行失稳节段侧块内固定植骨术共8例,获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侯秀伟;吴广良;曹鹏克;徐永辉;郑水长;苏宁 刊期: 2006年第04期
1病例报告患者,女性,33岁.因挥锨扭伤颈部10 d入院.入院前因用力挥锨扬麦糠,出现颈后部疼痛,活动时加重.查体:C7棘突压痛,局部隆起消失,可扪及C7棘突移动,颈部旋转受限,四肢感觉和肌力无异常.
作者:郭玉臣;王成江;王爱君;张玉玲 刊期: 2006年第04期
1病例报告患者,男,42岁,塔吊断臂砸伤致右肩疼痛、活动障碍2 h就诊.查体:右肩外后方有6 cm×4 cm皮肤挫裂伤,深达皮下;肩锁、胸锁关节部畸形、异常活动、无骨擦感.X线片示肩锁、胸锁关节关节间隙增宽(图1).
作者:吴红军;王晨霖;丛海波;隋海明 刊期: 2006年第04期
自椎间盘镜(MED)手术应用于腰椎间盘突出髓核摘除术以来,目前已被公认为佳方法,但对应用于腰椎管狭窄症(LSS)尚有不同看法,甚至列为禁忌证.笔者自2003年3月~2005年8月应用KS-Ⅱ型腰椎间盘镜作皮肤单切口双侧椎板间隙开窗、椎管潜行扩大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38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作者:张愈峰;汤勇;周建斌;侍德;张静;任严渗;顾铁保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比较两种颈椎椎间融合器前路减压融合术后椎体颈前柱高度、生理曲度及融合时间.方法采用Interfix及Syncage-C两种颈椎椎间融合器行颈椎病及颈椎间盘突出症前路减压后椎体间融合141例,其中Interfix 38例,Syncage-C103例.术后摄X线片,观察手术节段的稳定性、颈前柱高度、生理曲度,以及融合时间.结果随访6~12个月,手术节段稳定,两种椎间融合器骨融合时间无显著性差异;术后颈前柱高度,除单节段外,多节段Interfix与Syncage-C有显著性差异.结论Syncage-C在术后颈前柱高度恢复及恢复生理曲度等方面均优于Interfix.
作者:向选平;陈德玉;何志敏;郭永飞 刊期: 2006年第04期
腰椎滑脱是指因椎体间骨性连接异常而发生的上位椎体与下位椎体表面部分或全部的滑移,Killian于1853年首先提出腰椎滑脱的名称.
作者:温世明;郝定均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建立精确的数字力学人膝关节模型.方法采用中国数字人男1号数据,使用经Materialise公司授权的MIMICS8.1医学图像重建软件进行三维有限元建模,其结果导入有限元系统进行处理.结果建立起形态学高度拟真的膝关节模型.结论数字力学人模型可进行有限元计算,其精度能更好地满足数字化医学对计算机模拟论证的要求.
作者:万磊;李义凯;原林;李奇;杨建成;钟世镇 刊期: 2006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