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纵行切开肱三头肌肘后侧入路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

李传富;陈廖斌;陈忠海;邓泽彦;李海燕;孙绪文;胡立弘

关键词:纵行切开, 肱三头肌, 后侧入路, 治疗, 儿童肱骨髁上骨折, 肘部骨折, 发病率, 随访, 疗效
摘要:肱骨髁上骨折在儿童全身骨折中占3%~26%,其发病率在所有的儿童肘部骨折中占首位,达到50%~80%[1,2].1995~2004年,笔者采用纵行切开肱三头肌的肘后侧入路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135例,经过半年以上随访,取得了满意的疗效.
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相关文献
  • 动力型外固定器经皮撬拨治疗桡骨远端C型骨折

    桡骨远端骨折是四肢常见的骨创伤,其中约1/4可累及关节面和干骺端.自2001年8月~2005年5月,对43例桡骨远端C型骨折采用经皮有限撬拨复位动力型外固定器生物学固定治疗,取得了满意的疗效.报告如下.

    作者:张寅权;李国东;张秋林;方大标;孙洪体;艾艳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Neer改良McLaughlin术式治疗复发性肩关节后脱位一例

    肩关节复发性后脱位临床上极罕见,常易被漏诊、误诊.笔者于2003年12月为1例左肩关节复发性后脱位患者行Neer改良McLaughlin手术,现报告如下.

    作者:王成;林共周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两种方法治疗肩锁关节Ⅲ型脱位的疗效比较

    肩锁关节脱位是常见的肩部损伤,如果治疗方法不当就会留下较为明显的后遗症,对于完全性脱位以及陈旧性脱位,目前一般主张采用手术切开复位内固定的方法.2002年7月~2005年4月,采用Bosworth固定和锁骨钩钢板治疗AllmanⅢ型肩锁关节脱位48例,通过随访对两组肩关节功能评定及比较.报告如下.

    作者:张明;杨智贤;石丹;李百川;郝英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合并肘关节脱位的桡骨小头骨折的手术治疗

    合并肘关节脱位的桡骨小头骨折较为少见,但却是一种严重的肘关节创伤,如认识不足、诊治有误,会造成不同程度的病残.笔者自1999年3月~2004年5月共收治17例,经随访疗效较为满意.报告如下.

    作者:吴小峰;丁浩;伍凯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肩胛骨体部骨折的手术治疗

    肩胛骨骨折比较少见,而肩胛骨骨折中累及肩胛骨体部的骨折所占的比例相对较高,肩胛骨体部骨折是否手术治疗尚有争议.2001年6月~2004年12月,笔者对收住院的肩胛骨体部骨折患者选择性地开展手术治疗39例,现报告如下.

    作者:严伟洪;孙晓亮;吴国峰;周剑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β-磷酸三钙与异体骨植骨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的比较研究

    目的回顾分析两种植骨材料治疗跟骨关节内移位骨折的疗效,比较其优缺点.方法对2003年3月~2004年3月间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同时进行植骨治疗的38例跟骨关节内移位骨折进行至少1年以上的随访.其中18例采用新鲜冷冻异体骨植骨,20例(22侧)采用β-磷酸三钙(β-TCP)植骨.结果异体骨组有1例切口延迟愈合,1例出现排异反应并继发感染;β-TCP组有1例切口延迟愈合,无排异反应.跟骨Bohler角从术前平均5°恢复到27.8°,随访1年以上未发现关节面复位的丢失,二组之间无明显差异(P>0.05).术后12周,所有者恢复行走功能.AFASS评分异体骨组优良率为72%,β-TCP组优良率为73%,二组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对于跟骨关节内移位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结合植骨是较好的选择,新鲜冷冻异体骨和β-TCP植骨效果相当,异体骨有排异反应的风险,而β-TCP的吸收替代较慢.

    作者:唐坚;孙月华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可吸收防粘连膜在跟腱修复中的应用价值

    跟腱断裂是一种常见的损伤.自2002年6月~2004年12月,对连续21例急性跟腱损伤病例采用跟腱缝合后包绕成都迪康公司生产的聚-DL-乳酸可吸收性防粘连膜(试验组),然后与以往单纯缝合法(1994年4月~2002年6月的病例中随机选取21例)(对照组),进行比较,报告如下.

    作者:祝少博;余国荣;陶圣祥;曾中华;王欣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尺骨冠状突骨折的手术治疗

    目的探讨尺骨冠状突骨折的手术适应证、入路及内固定方法.方法自1998年1月~2005年1月手术治疗尺骨冠状突骨折患者23例(24侧).Regan-Morrey分型:Ⅰ型1例,Ⅱ型15例(16侧),Ⅲ型7例.内固定方法:克氏针张力带钢丝及螺丝钉固定各6侧,克氏针加丝线固定3侧,单纯克氏针固定2侧,钢丝环扎固定1侧,骨片摘除5侧,冠状突重建1侧.结果对随访资料完整的20例(21侧)进行9~28个月(平均19个月)的随访,根据肘关节活动范围、疼痛程度、肌力,以及稳定性进行评定疗效:优9侧,良6侧,可3侧,差3侧,优良率71.4%.肘关节半脱位2例,骨化性肌炎2例,无肘关节脱位及肘关节强直等严重并发症.结论Ⅲ型骨折、明显移位及伴有肘关节不稳的Ⅱ型骨折宜采用手术治疗;手术不仅可以复位、固定骨折,同时也可修复或重建损伤的韧带,可早期行肘关节功能练习;正确的手术入路及内固定方法是提高疗效的关键.

    作者:左玉明;王志强;曹淑新;王月光;赵国志;马松立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跟腱损伤外科系统治疗的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评价跟腱损伤外科系统治疗法的临床疗效.方法通过对20例空勤人员的跟腱损伤进行术后功能评估,根据临床经验总结出包括手术细节和术后理疗、功能锻炼等内容的外科系统治疗法.采用临床对比研究的方法,对不同方法处理的35例跟腱损伤的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使用系统外科治疗法的跟腱损伤患者的功能恢复程度明显高于对照组,恢复时间短,二次断裂率和感染率均为零.结论跟腱损伤是临床常见的创伤,外科治疗并不复杂,但是其诊断和治疗经常被临床所忽视,造成不应有的误诊和一定程度上的残疾.外科系统治疗法可以明显提高临床疗效,缩短治疗时间,提高费效比.

    作者:江立红;李颖;宫丽莉;王飞;吴继明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尺桡骨近端粉碎性骨折并肘关节后脱位的手术治疗

    尺桡骨近端粉碎性骨折并肘关节后脱位相对少见,笔者自2003年8月~2005年1月共收治该类型病例9例,均采用桡骨头骨折块钢丝十字捆扎和尺骨骨折重建钢板固定手术方法治疗,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丁晟;吴春清;宋国全;王焯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Gamma钉治疗逆股骨粗隆间骨折27例

    目的观察Gamma钉治疗逆股骨粗隆间骨折(AO/OTA31-A33)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03年2月~2004年10月笔者采用Gamma钉治疗逆股骨粗隆间骨折27例.结果平均随访13个月,所有的骨折都骨性愈合,平均愈合时间4.3个月,髋关节功能良好,无髋内翻、深部感染、髋螺钉自股骨头切出,以及交锁钉断裂发生.结论Gamma钉治疗逆股骨粗隆间骨折具有操作简单,手术时间短,出血量少,术后功能恢复好的特点,是目前较好的固定方法.

    作者:王军;董有海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钢板治疗锁骨骨折253例分析

    自1998年1月~2005年6月采用切开复位钢板螺钉内固定术治疗锁骨骨折253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 253例中男160例,女93例;年龄15~65岁.车祸伤190例,跌伤63例.左侧135例,右侧118例,横形、短斜形骨折85例,粉碎性骨折168例.伤后2~16 d接受手术治疗.

    作者:陈伟兵;沈国平;彭永岳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高龄老年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DHS固定与股骨头置换的临床评估

    目的比较DHS内固定与股骨头置换术在治疗高龄老年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的5项临床指标,评估两种治疗方法的优劣.方法随机抽取2000年6月~2004年12月高龄老年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行DHS内固定(A组)与股骨头置换术(B组)各20例,对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下床锻炼时间、并发症、疗效优良率5项临床指标进行比较.结果5项临床指标显示B组疗效明显优于A组,两组数据经统计学处理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股骨头置换术的疗效明显优于DHS内固定,其可作为临床治疗高龄老年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一种合理的选择.

    作者:王大伟;苏波;滕居赞;朱江龙;田纲;甘锋平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骶骨骨折的生物力学研究进展

    骶骨骨折发病率不高,但在临床诊治中很容易漏诊.骨盆环后部的骨-韧带复合结构是躯干与下肢负荷传递的枢纽,其功能占整个骨盆功能的60%[1].作为骨盆环的重要组成部分,骶骨骨折可能对骨盆的稳定性产生损害,其治疗效果对骨盆功能的恢复有重要意义,其治疗包括复位、恢复骨盆的稳定性及解除或避免神经压迫.骶骨骨折的正确治疗需要了解骶骨的解剖、生物力学及创伤机制,根据骨折类型选择合适的固定.对于不稳定的骶骨骨折的治疗方法很多,出现了多种固定方法,究竟选用何种方法治疗争论较多.但无论如何,术前内固定物的选择、术中固定的实施及术后康复都需要根据生物力学情况进行确定方案,故有必要对骶骨骨折的生物力学研究进行了解.

    作者:杜明奎;王秋根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Bosworth法治疗陈旧性跟腱断裂15例

    自1998年10月~2005年5月共收治陈旧性跟腱断裂15例,均采用Bosworth法进行治疗,取得了较满意的疗效,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15例,其中男性11例,女性4例;年龄25~56岁,平均36.5岁.损伤原因:切割伤3例,机器伤2例,坠落伤4例,跳跃伤4例,拉鱼网时损伤2例.手术时间:伤后1个月内者2例,1~2个月者6例,2~3个月者5例,3~6个月者2例.

    作者:赵友明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张力带和锁骨钩钢板治疗肩锁关节脱位的比较

    肩锁关节脱位是肩部常见损伤之一,对Tossy Ⅲ型须手术治疗已成共识.笔者早年应用单纯克氏针经皮或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疗效均不理想,从2000年起应用克氏针钢丝张力带内固定治疗,2002年起有条件者应用锁骨钩钢板内固定治疗,共诊治40例.报告如下.

    作者:欧阳永生;黄贵读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骨间返动脉为蒂的骨膜瓣移植治疗尺骨骨不连17例

    目的总结骨间返动脉为蒂的骨膜瓣移植治疗尺骨骨不连的效果.方法17例尺骨中下段骨不连(中段12例,下段5例)采用骨间返动脉为蒂的骨膜瓣进行移植治疗.结果术后临床追踪随访平均8个月(3~12个月),所有病例均骨性愈合,愈合时间平均5个月(3~7个月).术后肘关节、腕关节及手指功能无障碍.结论骨间返动脉为蒂的骨膜瓣移植治疗尺骨骨不连具有操作简便,损伤较小,血管解剖恒定,血运丰富,安全可靠,是一种治疗尺骨骨不连的有效手段.

    作者:罗石红;彭潭安;易红卫;舒鹏飞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锁骨解剖钢板治疗锁骨粉碎性骨折

    随着内固定器械的不断更新,以及人们对骨折对位和早期活动的要求不断提高,锁骨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的手术率明显提高,特别是伴有明显移位的粉碎性骨折.自2003年5月~2005年10月采用锁骨解剖钢板治疗锁骨粉碎性骨折59例,效果满意,报告如下.

    作者:王亮;朱冬承;陈福扬;汤长华;吴昊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超关节外固定支架在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治疗中的应用

    自2000年7月~2005年3月对37例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应用外固定支架治疗,取得了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37例,男21例,女16例;年龄20~56岁.左侧17例,右侧20例.Colles骨折24例,Smith骨折10例,掌侧Barton骨折3例.掌倾角平均-15°,尺偏角平均-6°,桡骨平均轴向压缩4.5 mm.26例术前手法复位失败(轴向压缩不能纠正,掌倾角与尺偏角恢复不好);9例于1周内初次复诊时发现骨折再移位;另2例未能按时复诊,于1个月左右拆除石膏时发现骨折畸形愈合.

    作者:朱立帆;杨惠林;刘凌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关节镜下自体双束半腱肌股薄肌腱重建后交叉韧带

    目的关节镜下应用自体半腱肌腱、股薄肌腱双束股骨双隧道重建膝后交叉韧带(PCL),并探讨其近期临床效果.方法采用自体半腱肌腱、股薄肌腱双束股骨双隧道重建膝后交叉韧带29例.结果随访时间12~26个月,平均16个月.本组29例术后PDT试验(-)9例,(+)19例,(++)1例;IKDC评分正常9例,接近正常17例,不正常3例;Lysholm评分:优20例,良6例,中3例.膝关节伸直受限2例,均小于10°.膝关节屈曲活动正常者20例,5例屈曲受限小于10°,3例小于20°,1例30°.术前屈膝30°和90°时KT-2000测定胫骨后移分别为(13.2±2.8)mm和(13.9±3.2)mm,术后分别为(4.0±0.4)mm和(4.4±0.5)mm,术前、术后二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关节镜下应用自体半腱股薄肌腱双束重建后交叉韧带更加符合PCL的解剖重建和生理学功能,稳定性好,疗效肯定.

    作者:高石军;邵德成;吴晓萱;陆博;王飞;陈竟清 刊期: 2006年第06期

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主管: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主办: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