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朝辉;杨淮河;廖忠林;邵银初
晚期全关节结核终导致关节畸形,功能障碍或长期疼痛,严重影响病人的生活质量.为解决这一问题,本院自1988年~1998年先后为15位患者施行了人工关节置换术并进行了随访.取得了较好疗效,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部位6髋(5人)10膝.男11例,女4例.年龄34岁~58岁.病史短3年,长42年.所有病人在手术时其病变均在静止期1年以上.即病人在停药后1年无发热,盗汗,无关节积液,原有窦道疤痕无溢脓现象.
作者:郑延贵;陈伯民 刊期: 2001年第03期
目的对踝关节骨折关节镜辅助诊断和治疗方法进行初步探讨.方法近3年来34例踝部骨折病人关节镜辅助下手术治疗.即常规关节镜检查,根据关节镜检查所见,对软骨损伤、滑膜炎、韧带撕裂进行关节镜下修复、清理,且关节镜监视进行骨折复位和固定.结果术后随访均2年,根据Must和Teipner临床及X线评定标准优良率达91%.结论关节镜辅助下手术治疗踝部骨折重视关节软骨损伤的治疗,保证确切关节骨折对位,提高了诊疗效果.
作者:吕占辉;王树锋;孔令贵;张克民;张耀;王来旭 刊期: 2001年第03期
目的比较四种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外固定方法,为临床选用提供依据.方法采用8具尸体前臂一手部标本制成骨折损伤模型,随机分别先后采用桡骨远端动力型外固定器、小型AO外固定器、小型于氏多功能外固定器和石膏固定,进行抗轴向压缩、抗弯曲、抗扭转的强度与刚度的比较.结果各组应变值与载荷的大小呈正线性相关;在满足轴向压缩、弯曲及扭转的强度、刚度和稳定性方面,桡骨远端动力型外固定器比小型AO外固定器和于氏多功能外固定器优越,石膏固定差,四者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外固定器是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的一种有效方法,动力型外固定器具有独特优势.
作者:沈忆新;郑祖根;王以进 刊期: 2001年第03期
目的探讨CT对于确定交叉韧带断裂部位的价值.方法对有膝关节外伤史、膝关节检查有可疑交叉韧带损伤者,分别摄双侧膝关节屈膝90°前、后抽屉试验位X线侧位片.于X线片上,从股骨髁的中心点向胫骨平台前、后缘连线做垂线将后者分为前后两段,任何一段比健侧同段长5 mm以上则为阳性.即前段长者为前交叉韧带完全断裂,后段长者为后交叉韧带完全断裂.之后作膝关节部位的薄层CT扫描(层厚、层距均为1.5 nTm),观察胫骨上端前、后方有无撕脱性小骨块,以及股骨髁间窝处股骨外髁内侧或股骨内髁外侧有无撕脱性小骨块.结果从1994年1月~1999年11月按上述方法共诊断交叉韧带完全断裂者18例.其中,前交叉韧带于胫骨止点处撕脱者1例;后交叉韧带于胫骨止点处撕脱者2例;前交叉韧带于股骨外侧髁起点处撕脱者2例;后交叉韧带于股骨内侧髁起点处撕脱同时伴内侧副韧带股骨附着部撕脱性骨折1例;1例膝关节脱位者伴腓骨小头撕脱性骨折及腓总神经损伤.其余病例自韧带实质部断裂.所有病例均经手术修复或重建,除1例术前诊断为单纯前交叉韧带实质部完全断裂,而术中发现前交叉韧带实质部断裂约9096外,其余病例的术前诊断与术中所见均完全吻合.结论 CT对于确定交叉韧带断裂部位具有重要价值.
作者:程迅生;朱友志;布江英;郑国海;李嘉寿 刊期: 2001年第03期
我院1996~2000年经选择适应证应用空心螺钉内固定联合带股方肌蒂骨瓣移植治疗股骨颈骨折18例,进行疗效分析及经验总结.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本组18例,男12例,女6例.年龄26~55岁,平均42.5岁.左侧股骨颈骨折10例,右侧18例.致伤原因:臀部着地跌伤9例;高处坠落摔伤6例;车祸事故撞伤3例.新鲜骨折15例,陈旧骨折不愈合3例.骨折分型:头下型9例,头颈型5例,经颈型4例;Garden Ⅲ型例、Ⅳ型11例.
作者:张海波 刊期: 2001年第03期
应用单臂外固定支架治疗下肢近关节部位的骨端骨折,临床已取得满意的疗效[1].现将我科自1994年5月以来应用单臂外固定支架治疗的65例下肢近关节部位骨折的关节功能作一回顾性总结,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本组65例,其中男40例,女25例.年龄5~90岁,平均28.5岁.交通事故22例,高处坠落14例,压砸伤9例,跌坐伤20例.其中闭合性骨折49例,开放性骨折16例.
作者:苏寅;李荣 刊期: 2001年第03期
贵刊在2000年第六期440页发表了由孟庆丰等撰写的《骨髓病灶置管灌洗方法的改进》一文,作者认为其方法的改进是不妥的.
作者:杨育忠;刘文卯;邹海军 刊期: 2001年第03期
创伤性股骨头坏死(ANFH)是髋部创伤引起的严重并发症,常导致患者关节功能丧失.创伤引起的股骨头血供障碍,进而可引起股骨头局部骨代谢的障碍,这与创伤性股骨头坏死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我们对自2000年3月至2001年3月间收治的26例创伤性ANFH患者进行了血清骨钙素(BGP)检测,并探讨其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及诊断价值.
作者:何伟;徐传毅;李雄;方斌;樊粤光;张庆文;袁浩 刊期: 2001年第03期
患者,男性,因左肱骨干骨折行单侧多功能外固定支架外固定术,术后三月余无明显原因出现患肢肿痛,且从针孔流出鲜红色血液,并逐渐加重入院.查体:左上臂肿胀,外侧多功能外固定支架上端第二针孔流血,螺丝钉松动,腋下可触及一搏动性包块,拳头大小,触痛明显.桡动脉搏动比较健侧弱.X线片显示:骨折已愈合;上端第二钉过对侧皮质骨1.5 cm.
作者:王全三;李亚先;杨晨;顾斌 刊期: 2001年第03期
糖尿病患者常合并骨质疏松[1],若骨折可带来一系列并发症,严重的并发症可危及生命.我院自1996年2月以来,共收治了24例糖尿病性骨质疏松伴关节周围骨折病人,经过合理的围手术期处理,取得了满意的疗效,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24例中,男性10例,女性14例;年龄40~70岁,平均52岁;致伤原因:车祸伤16例,摔倒骨折8例;骨折部位:肱骨外科颈骨折2例,股骨粗隆间骨折4例,股骨髁上及股骨下段骨折6例,股骨髁间骨折4例,胫骨平台骨折4例,胫骨下端骨折4例;开放性骨折6例,闭合性骨折18例.
作者:张朝春;徐皓 刊期: 2001年第03期
自1995年~1999年,我院收治了86例股骨干骨折内固定失效病例,本文对其失效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预防和治疗措施,供同道们参考.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男70例,女16例;左侧51例,右侧35例;年龄12~54岁,平均31岁.受伤原因:车祸伤40例,摔伤19例,砸伤17例,其它伤10例.骨折类型:粉碎性21例,斜形23例,螺旋形12例,横形骨折30例.院内手术11例,院外手术75例.手术次数:入院后每位患者至少有一次手术史者65例,二次手术者16例,三次手术者5例.内固定物失效时骨折处呈肥大型反应51例,占59%.萎缩型反应35例,占41%.术后外固定者22例,占25%.
作者:明立功;明新杰;明新广;明新忠;明新月;明立德;张全金;冯光 刊期: 2001年第03期
我院1988~1998年收治股骨骨折骨不连46例,分别采用国产加压钢板、单臂外固定架、交锁髓内钉治疗.现将三种治疗方法进行分析比较.1 材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男39例,女7例,年龄21~56岁,平均38.2岁.致伤原因:车祸伤34例,坠落伤5例,砸伤4例,机械伤3例.骨折部位:股骨上段11例,中段21例,下段13例.骨折类型:简单骨折2例,楔型骨折20例,复杂骨折24例.骨不连原因:普通钢板固定失败18例,梅花针固定失败11例,加压钢板固定失败15例,其他固定失败2例.骨不连时间8个月~3年,平均14个月.
作者:幸永明;王杰;李重茂;赵宏;周荣立;王坚 刊期: 2001年第03期
目的比较急性脊髓损伤患者和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及正常成人外周血白细胞糖皮质激素受体的结合位点数并探讨其意义.方法采用放射配体结合法测定20例急性脊髓损伤患者、11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和12例正常成人外周血白细胞上糖皮质激素受体结合位点数.结果急性脊髓损伤患者受体结合位点数明显低于正常成人组和脊髓型颈椎病组,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和正常成人相比没有明显差异.结论急性脊髓损伤患者外周血白细胞上糖皮质激素受体结合位点数明显减少,提示该受体可能在大剂量糖皮质激素治疗过程中起一定作用,脊髓型颈椎病患者予以大剂量糖皮质激素治疗无疗效.
作者:赵宏;谭雯;贾连顺 刊期: 2001年第03期
交锁髓内钉技术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治疗四肢长管骨骨折的卓有成效的技术,现已得到广泛的应用.交锁髓内钉技术在大大提高临床疗效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并发症,急需引起临床医师的重视,以尽可能减少和避免并发症的产生. 1 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我们近来施行交锁髓内钉术239例,其中肱骨骨折31例,胫骨骨折142例,股骨骨折66例,其中收入院再次施行交锁髓内钉术23例次,术后骨折全部愈合,平均愈合时间23.6周(13~52周).
作者:钱齐荣;苟三怀;贾连顺;欧阳跃平;谭军;刘岩 刊期: 2001年第03期
在四肢手术时,良好的显露并且保护好这些主要的神经干,使之不受意外的损伤,往往是手术过程中关键的步骤之一,我们在实际手术操作中发现有一种方法可以快速而有效的寻找出四肢主要神经干,我们称之为“触摸法”,报告如下.方法以上臂部桡神经干的显露为例来说明,桡神经干是臂丛后束的延续,经肱三头肌长头与内侧头之间伴肱深动脉至臂后部,位于内、外侧头之间,紧贴桡神经管下行,在外上髁上方穿外侧肌间隔,行走在肱肌与肱桡肌之间,然后在桡侧腕长伸肌之前面,再分成浅、深二支至前臂.
作者:聂中阶;易祥林;占晨光;郭继民;刘俊涛 刊期: 2001年第03期
闭孔神经卡压综合征是指闭孔神经在通过闭孔的膜——骨性管道时受压而引起的同侧下肢股内侧疼痛为主的一组症状和体征.自1988~1997年明确诊断的6例患者,用2%利多卡因与醋酸泼尼松龙针混悬液局部闭膜管封闭治疗收到良好效果.临床资料男性4例,女性2例,均为单侧,年龄33~54岁,2例有骨盆骨折,2例有同侧髋关节拉伤史,2例无明显原因.6例病人中病程长者5个月,短3周.
作者:牛春雨;田平;侯宏献 刊期: 2001年第03期
Maisonneuve骨折(Maisonneuve Fracture of the Fibula,简称MFF)是一少见的踝关节骨折,其特征为踝关节内侧结构损伤合并腓骨上1/3骨折及伴有或不伴有后踝骨折.该类型骨折极不稳定,常合并下胫腓分离.很多学者对MFF的创伤机制及治疗进行了研究,对下胫腓分离程度、骨间膜损伤范围及治疗方法的选择有明显分歧.我院1994年6月以来收治MFF病人16例,结合文献分析讨论如下.
作者:邓昌 刊期: 2001年第03期
膝关节强直是膝关节周围骨折后的一种严重并发症,亦是一个治疗难题.我们在赴法跟随Judet教授学习并掌握膝关节松解术的基础上,结合自己对膝关节松解新的理念,设计了一套改良Judet膝关节松解术,包括术后处理.自1995年4月~1999年10月,对35例创伤后膝关节强直进行松解治疗,获得满意疗效.
作者:沈忆新;郑祖根 刊期: 2001年第03期
我院自1996年3月~2000年3月共收治了股骨干、胫骨干粉碎性骨折9例,此类骨折碎片较多、缺损大、术中不能采用传统的牵引、撬拨、折顶等方法或借助器械使骨折复位、固定,恢复肢体长度.我们设计出一种寻我支点、运用骨与钢板折顶的方法治疗这种特殊类型骨折,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车坚;王甫亚;周业松;蒋正武 刊期: 2001年第03期
目的对髋臼骨折的分类、手术适应证及内固定方法的选择和操作要领进行研讨.方法从1986年6月~1998年8月,31例髋臼骨折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其中新鲜骨折29例,陈旧骨折2例,23例采用后方切口,7例前方切口,1例采用前后联合切口.29例单纯采用加压螺钉固定,其中3例结合使用克氏针,另2例采用钢板固定.术后除1例外,其余均用皮牵引2~3周.术后鼓励活动肌肉与关节,结合使用CPM机进行功能练习,2~3个月后恢复负重活动.结果本组26例随访1年至10年1个月.术后2例切口浅层感染,6~8周治愈.在22例采用后方切口的患者中有2例发生关节周围骨化,但未影响关节功能.本组无一例发生股骨头坏死.参照美国骨科学会拟定的疗效评定标准,本组26例采用内固定治疗的优19例,良4例,尚可3例.优良率占88.4%.结论 1.采用Letournel和Matta相结合的分类法较合理.单纯前后壁或前后柱骨折,骨折片小,特别是非负重区骨折(内顶弧角<30°),分离移位<3 mm,可采用牵引治疗;2前、后壁或(和)前后柱两处以上骨折,包括髋臼T形和Y形骨折,分离移位>3 mm,影响股骨头及髋臼的对合,为手术适应证;3.拉力螺钉适于髋臼前后壁骨折和前后柱斜形骨折,而前后柱横形或粉碎骨折及髋臼负重区的粉碎骨折,分离移位较大时应使用钢板螺钉固定;4.术后功能练习应尽早进行,8~12周恢复负重活动,以避免发生骨关节炎和股骨头坏死等并发症.
作者:徐莘香;刘一;金安 刊期: 2001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