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分析研究微创手术治疗脊柱创伤的临床疗效

谷茂

关键词:脊柱创伤, 传统手术, 微创手术, 疼痛评分, 并发症
摘要:目的:试分析微创手术作用于脊柱创伤患者治疗中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015年12月~2016年10月期间在我院进行治疗的40例脊柱创伤患者进行分组研究;在征得患者的个人意愿后,采用数字随机法将40例患者分别划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均为2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传统开放手术治疗,观察组接受微创手术治疗,比较2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经过治疗及资料汇总显示,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术后活动时间、住院时间4项指标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的疼痛评分(VAS)、并发症发生率和患者的满意度上比较,观察组同样占据明显的优势(P<0.05).结论:在脊柱创伤患者的治疗中,微创手术的整体治疗效果明显优于传统手术,并且该治疗方式能够更好的被患者所接受,方法经过临床验证效果确切,值得在临床实践中借鉴并予以推广.
中国伤残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VSD技术联合闭式冲洗治疗胸腰椎后路内固定术后早期深部感染的研究

    目的:探讨VSD技术联合闭式冲洗治疗胸腰椎后路内固定术后早期深部感染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治疗21例胸腰椎后路内固定术后早期感染患者,所有患者均沿原手术切口切开、彻底清创冲洗、全身应用敏感抗生素,术中保留内固定,术后给予VSD技术联合持续闭式冲洗治疗.结果:所有患者经过20.47±10.78天,平均7天~28天的治疗时间,感染指标均正常,伤口均1期愈合,经过15.47±9.71个月,平均4~23个月随访,末次随访时所有患者感染均无复发,感染指标正常,内固定物保留.结论:积极使用敏感抗生素、及时彻底清创并给予VSD技术联合持续闭式冲洗,能有效控制脊柱后路内固定术后早期感染,在不取出内固定的前提下利于创面早期愈合.

    作者:程杰;王鸿彬 刊期: 2017年第20期

  • 降钙素原联合创伤严重度评分对多发伤患者预后的评估

    目的:探讨降钙素原联合创伤严重度评分对多发伤患者的预后评估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积极治疗的40例多发伤患者,按创伤严重度评分(ISS)分为重伤组(ISS≥16分)和轻伤组(ISS<16分),收集治疗前以及治疗24小时后降钙素原检测结果,并与伤后24小时APACHE II评分做相关性分析.结果:重伤组患者降钙素原水平较轻伤组显著升高,重伤组患者A-PACHE II评分明显高于轻伤组,两者比较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降钙素原联合ISS分是判断多发伤患者预后的较好的方法,值得在临床广泛应用.

    作者:李子锋;刘星;江鹏 刊期: 2017年第20期

  • 断指再植术后患者血管危象的因素分析

    目的:探讨影响断指再植术后发生血管危象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4年2月~2016年8月前来我院接受断指再植术的患者59例,断指83指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发生血管危象与为发生血管危象的患者信息,并进行比较.结果:2组患者的断指损伤原因、就医时间、吸烟史与焦虑情况单因素分析,P值分别为0.000、0.011、0.016、0.024;Logistic多因素分析,P值均低于0.05;统计学有差异.结论:受伤原因、就医时间过长、吸烟史与患者的焦虑情绪均是增加术后血管危象发生率的危险因素,应积极注意预防并及时给予适当处理,有效降低发生血管危象的可能性.

    作者:王伟 刊期: 2017年第20期

  • 防旋型股骨近端髓内钉在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中的应用效果研究

    目的:研究防旋型股骨近端髓内钉在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中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分析本院2013年12月~2016年11月收治的82例不稳定型股骨间粗隆骨折患者.其中,50例患者选择了防旋型股骨近端髓内钉系统治疗;32例患者选择了股骨近端解剖型锁定钢板.比较2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手术口长度、术后开始负重站立行走时间以及骨折愈合时间和Harris评分.结果:防旋型股骨近端髓内钉系统患者无论是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手术口长度,还是术后开始负重站立行走时间均要少于股骨近端解剖型锁定钢板组.不过2组患者Harris评分没有明显差别.结论:2种方法都适用于治疗不稳定性股骨粗隆间骨折,不过防旋型股骨近端髓内钉具有更大的优势.

    作者:戚卫 刊期: 2017年第20期

  • 俯卧位与侧卧位下经皮椎间孔镜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分析

    目的:比较俯卧位与侧卧位下行经皮椎间孔镜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6月~2016年11月收治的97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分为俯卧位组与侧卧位组,其中俯卧位手术63例,侧卧位手术34例,均行经皮椎间孔镜治疗;比较2组患者在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中透视次数、手术并发症及手术效果;术前、术后第1天、末次随访采用JOA腰椎评分法评定疗效,并计算改善率.结果:所有患者随访时间为3~18个月(平均10.5个月);2组患者术后均出现了少量手术并发症,其中以感觉迟钝多,共6例;俯卧位组改善率:优38例、良17例、好转5例、无效3例,优良率87.30%;侧卧位组改善率:优18例、良11例、好转3例、无效2例,优良率85.29%;2组优良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俯卧位与侧卧位下经皮椎间孔镜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近期疗效明确,无明显区别.

    作者:赵国权;陆廷盛;姚书眈;蒲兴魏;陈启鸰;欧阳北平;罗春山 刊期: 2017年第20期

  • 闭合复位PFNA治疗老年不稳定性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分析老年不稳定性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采用闭合复位股骨近端旋髓内钉(PFNA)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1月~2016年12月收治的58例老年不稳定性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按照不同的手术治疗方法随机分为观察组(29例,采用PFNA治疗)和对照组(29例,采用股骨近段锁定板治疗),通过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评价患者髋关节恢复情况,对比2组患者手术相关指标以及Harris评分.结果:2组患者骨折愈合时间并没有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患者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负重时间以及住院时间等相关指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2组患者术后3个月、6个月、9个月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并不存在明显差异(P>0.05).结论:老年不稳定性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采用闭合复位PFNA治疗的效果较为理想,具有创伤小、切口小、出血少、手术时间短、术后恢复快等诸多优点,可广泛推广应用.

    作者:梁爱军 刊期: 2017年第20期

  • 优质护理在脊柱骨折合并脊髓损伤内固定手术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目的:对优质护理应用在脊柱骨折合并脊髓损伤内固定手术中的效果进行分析.方法:将2014年6月30日~2016年6月30日期间在本院接受内固定手术治疗的64例脊柱骨折合并脊髓损伤患者随机分成2组,32例/组.分别实施常规护理(对照组)和优质护理(观察组).组间对比住院天数、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康复情况以及生活质量变化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住院天数为11.25±1.46天,术后并发症发生概率为3.13%,出院后1个月、3个月以及6个月康复评分分别为74.26±4.21分、82.15±2.12分、89.63±3.16分,出院后1个月生活质量量表中心理健康、生理健康、独立能力、社会关系评分依次为86.32±2.25分、85.52±3.21分、89.64±2.21分、90.31±2.15分,上述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优质护理应用在脊柱骨折合并脊髓损伤内固定手术中的效果十分理想,在减轻并发症、促进机体康复等多方面效果均较佳.

    作者:杨华 刊期: 2017年第20期

  • 上肢微型游离皮瓣修复各种外伤所致手指创面的手术方法及近期疗效分析

    目的:探讨上肢微型游离皮瓣对修复各种外伤所致手指创面的手术方法以及近期疗效.方法:纳入我院2013年1月~2014年11月手外伤科收治的手部创面的患者50例,纳入的患者具有手部不规则的创面,创面的范围在1.5×2.0cm~3.0×5cm之间,入院后均第一时间进行创面的清创,之后采取上肢微型游离皮瓣对修复各种外伤所致手指创面进行手术修复.结果:所有患者的皮瓣均成活,创面切口均达到Ⅰ期愈合,主要血管修复后通畅率为100%,手术后随访半年,所有患者均无需再次手术修复,外观恢复良好,功能活动根据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功能活动的评定标准进行评估,其中优良率达到92%.结论:上肢微型游离皮瓣对修复各种外伤所致手指创面是较为理想的手术方法,近期疗效较好.

    作者:胡永生 刊期: 2017年第20期

  • 不同内固定方法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疗效研究

    目的:观察研究不同内固定方法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疗效.方法:在本院2014年2月~2017年2月间接诊的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中随机选取160例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并对病患实施分组治疗,40例采用动力髋螺钉(DHS)方式治疗的为A组,40例采用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方式治疗的为B组,40例采用股骨近端顺行联合拉力交锁髓内钉系统(Inter Tan)方式治疗的为C组.比较3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手术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3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比较差异不明显,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术后引流量明显多于B组和C组,其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B组和C组比较差异不明显,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为12.5%,B组为10.0%,C组为2.5%;A组和B组间比较差异不明显,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B组与C组比较差异明显,其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动力宽螺钉(DHS)、防旋股骨近端髓内钉(PFNA)和股骨近端顺行联合拉力交锁髓内钉系统(Inter Tan)3种手术方式均可有效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其中Inter Tan方式疗效较为突出,可考虑作为首选治疗方式.

    作者:信阳 刊期: 2017年第20期

  • 微型接骨板跨关节桥式支撑内固定治疗跖跗关节损伤的临床效果观察

    目的:探究微型接骨板跨关节桥式支撑内固定在跖跗关节损伤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跖跗关节损伤患者100例,时间为2014年1月~2015年7月,根据患者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2组,其中对照组接受常规切开复位内固定术进行治疗,观察组则接受微型接骨板跨关节桥式支撑内固定治疗,对比2组跖跗关节损伤患者治疗的效果.结果:观察组跖跗关节损伤患者治疗的优良率(82.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优良率(62.00%),P<0.05.结论:跖跗关节损伤患者接受微型接骨板跨关节桥式支撑内固定术进行治疗,具有较高的价值.

    作者:李实忠;梁王班;陈可锋;陈定启 刊期: 2017年第20期

  • 舒适护理运用于股骨骨折患者护理中对其并发症发生率的影响

    目的:分析股骨骨折患者运用舒适护理对其并发症的情况.方法:选取我院从2015年8月~2016年8月所收治的70例股骨骨折患者为本研究的对象,并随机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5例,观察组运用舒适护理,而对照组则采用传统护理,并对比2组患者的满意度和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中患者的满意度97.14%,显著优于对照组88.57%,差异显著(P<0.05),有统计学上的意义;对照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高于观察组,差异显著(P<0.05),有统计学上的意义.结论:股骨骨折患者通过舒适护理进行干预,能够提升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并且有效减少患者发生并发症的情况,此护理方式值得广泛运用和推广.

    作者:楚妍 刊期: 2017年第20期

  • 分析急性脊柱胸腰段爆裂性骨折经侧前方入路及后方入路的切开复位内固定临床效果

    目的:分析急性脊柱胸腰段爆裂性骨折经侧前方入路及后方入路的切开复位内固定临床效果.方法:收集我院2007年1月~2016年3月期间诊治的90例急性脊柱胸腰段爆裂性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针对患者诊断情况实施切开减压复位内固定治疗,依据患者手术入路方式差异性分组观察,其中侧前方入路组45例,后方入路组45例,观察2组相关手术指标,包括手术时长、术中出血量和切口愈合率;追踪随访记录患者术后3个月、1年椎节后突角度(Cobb's角)改善情况.结果:全部患者均开展针对性切开减压内固定处理后,患者症状明显改善,侧前方入路组患者手术耗时、术中出血均显著高于后方入路组,2组对比统计差异明显(P<0.05),有统计学意义;侧前方入路组患者切口愈合率显著优于后方入路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2组患者在手术治疗后,Cobb's角均得到明显改善,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性明显;2组患者在手术治疗3个月,Cobb's角恢复改善情况无明显差异性,无统计学意义,但是当患者持续1年观察发现,后方入路组患者Cobb's角出现一定程度的丢失,矫正Cobb's角与侧前方入路组有着明显差异性(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急性脊柱胸腰段爆裂性骨折的治疗中,无论是侧前方入路或后方入路的切开复位内固定,在短期预后效果确切,其中后方入路操作简便,耗时短、出血量低,适合简单骨折患者,但远期疗效方面侧前方入路方式更具优势,改善患者手术脊柱矫正角度.

    作者:陆永春 刊期: 2017年第20期

  • 优质护理对改善盆骨骨折患者术后预后的疗效探讨

    目的:探讨优质护理对改善盆骨骨折患者术后预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在我院治疗的盆骨骨折患者86例,随机抽取43例作为观察组,实施优质护理;剩余43例作为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比较2组患者的术后预后情况.结果:观察组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P<0.01);干预前,2组患者的疼痛程度无明显差异(P>0.05),经过干预后,观察组疼痛程度明显轻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优良率88.4%,明显高于对照组69.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优质护理应用于盆骨骨折中,能够明显提高临床效果,减轻疼痛程度,缩短住院时间.

    作者:马玉芬 刊期: 2017年第20期

  • 比较全髋关节置换术和半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的临床疗效

    目的:分析比较全髋关节置换术和半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我院2016年1月~2016年6月收治的股骨颈骨折老年患者60例,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观察组采用全髋关节置换术,对照组采用半髋关节置换术,观察2组患者的出血量、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假体脱落情况以及其他并发症情况,并对2种置换术的临床疗效进行观察比较.结果:全髋关节置换术总有效率为96.67%,半髋关节置换术总有效率为70%,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半髋关节置换术,(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患者的出血量多于对照组;观察组手术时间长于对照组;观察组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观察组并发症少于对照组.结论:全髋关节置换术的临床疗效相较半髋关节置换术更好,并发症也更少,但临床治疗时,主治医师应该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适合的治疗方法.

    作者:冯斌 刊期: 2017年第20期

  • 罗哌卡因应用于腰麻硬膜外联合麻醉在老年下肢骨关节置换术中的麻醉效果分析

    目的:探讨罗哌卡因应用于腰麻硬膜外联合麻醉在老年下肢骨关节置换术中的麻醉效果分析.方法:选择2015年8月~2016年10月于我院行老年下肢骨关节置换术患者74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其中观察组37例麻醉液为0.25%罗哌卡因,对照组37例麻醉液为0.25%布比卡因.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运动阻滞起效时间较长,运动阻滞恢复时间较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感觉阻滞起效时间和麻醉平面固定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麻醉30分钟后观察组心率、血压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同时间点的2组各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总不良反应8.1%(呕吐2例,呼吸窘迫1例)低于对照组29.7%(呕吐7例,呼吸窘迫4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老年下肢骨关节置换术中,采用0.25%罗哌卡因腰麻硬膜外联合麻醉,其麻醉效果替代0.25%布比卡因,术中生命体征稳定,且术后不良反应小,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孙海帆 刊期: 2017年第20期

  • 经皮椎体成形术(PVP)骨水泥在骨折椎体内的弥散情况及其对再发骨折的影响

    目的:观察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行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治疗后骨水泥在骨折椎体内的弥散情况,探讨骨水泥弥散情况对再发骨折的影响.方法:选择2014年1月1日~2015年12月31日我院收治的114例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住院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18例,女性96例,年龄57~90岁,平均年龄72岁,均为行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手术成功的患者.依据术后CT检查结果中显示的骨水泥在骨锥体内弥散情况,将研究对象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2组,其中对照组(n=57)显示骨水泥在椎体骨折线内弥散情况良好,观察组(n=57)显示骨水泥在椎体骨折线内弥散不均.记录患者术前、术后3天和终末随访视觉模拟评分(VAS)及强化椎体后凸Cobb角.结果:选择的114例研究对象均获随访,无严重并发症发生.比较对照组和观察组术前、术后3天的Cobb角平均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比较终末随访对照组和观察组之间的Cobb角平均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比较对照组和观察组术前、术后3天的VAS评分结果,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间终末随访的VA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再发骨折率分别为5.3%和26.3%,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有效方法,改善功能障碍;骨水泥弥散不佳会影响经皮椎体成形术(PVP)的治疗效果,也可能成为术后再发骨折的危险因素.

    作者:黄良勇;刘海;张兆群;张莹 刊期: 2017年第20期

  • 探讨尺骨鹰嘴截骨入路和内外侧联合入路治疗肱骨髁间骨折的临床疗效

    目的:探讨尺骨鹰嘴截骨入路和内外侧联合入路治疗肱骨髁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43例患者均为本院2012年12月~2016年12月收治的肱骨髁间骨折病例,按照回顾性方法,根据手术入路方式不同分为2组.尺骨鹰嘴截骨入路的8例归入观察组,内外侧联合入路35例归入对照组.观察2组患者手术时间、X线暴露时间及术后并发症,随访半年,采用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对2组患者关节功能进行评价.结果: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X线暴露时间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半年,2组患者肘关节功能评分均有显著改善,且观察组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肱骨髁间骨折而言,尺骨鹰嘴截骨入路和内外侧联合入路治疗均有一定的效果,但尺骨鹰嘴截骨入路对患者的影响较小,术后患者肘关节恢复较快、较好,值得推广.

    作者:应晓峰 刊期: 2017年第20期

  • 骨折卧床患者便秘的护理干预及疗效

    目的:研究骨折卧床患者发生便秘的护理干预及疗效.方法:以2015年5月~2016年5月收治骨折患者中100例卧床患者为研究对象进行分析,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2组患者均接受骨科常规治疗和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实施干预性护理措施.结果:骨折卧床患者给予干预性护理措施的观察组显效率60%和有效率94%,明显高于对照组显效率12%和有效率64%.观察组和对照组中均有患者发生便秘,但便秘患者中观察组6%,明显少于对照组36%.结论:针对骨折卧床患者采取的干预性护理,可以减少便秘的发生,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促进骨折愈合,减轻患者的不适.

    作者:田茹;王照林;田利军 刊期: 2017年第20期

  • 膝关节置换术后综合镇痛的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对比膝关节置换术后综合镇痛与连续股神经阻滞镇痛临床疗效.方法:收集临沂市中医院2013年1月~2017年2月期间,由于膝关节骨性关节炎而采用TKA手术者63例,其中男24例,女39例.年龄50~70岁,平均60岁.通过观察术后1,2,3,4天膝关节活动度、术后4天内早8:00、中午12:00、下午16:00、晚20:00的vas评分[1]、镇痛药物追加,开始下床活动时间,镇静程度,肌力分级和并发症发生率.结果:2组在开始下床活动时间,镇静程度,肌力分级和并发症发生率方面无统计学意义(p>0.05),综合镇痛组比连续股神经阻滞镇痛在术后4天关节活动度上高,vas评分低.结论:多模式综合镇痛较连续股神经阻滞镇痛TKA术后镇痛效果更为显著,不良反应率更低,且有较高的患者满意度,并且能促进功能康复,改善膝关节功能,且安全性好,是TKA术后较为理想的镇痛方法.

    作者:高芹 刊期: 2017年第20期

  • 跟骨骨折内固定术后伤口不愈合的预防与治疗

    目的:分析跟骨内固定术后伤口不愈合的原因及探讨预防措施.方法:我院手足外科自2008年8月~2015年10月,收治了114例(138足)跟骨骨折患者,年龄17~65岁,平均36岁,男95例,115足,女19例,23足.按Sanders分型:Ⅱ型38足,Ⅲ型67足,Ⅳ型33足,行跟骨骨折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术,观察术后伤口不愈合发生情况.结果:术后发生伤口不愈合10例,经换药后愈合4例,行清创缝合后愈合2例;局部皮瓣转移修复2例,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1例,腓动脉穿支皮瓣转移修复1例.结论:术前、术中及术后积极采取各项防治措施,有利于减少跟骨骨折切开复位术后伤口不愈合的发生.

    作者:马合龙 刊期: 2017年第20期

中国伤残医学杂志

中国伤残医学杂志

主管:伤残医学杂志;中国伤残医学杂志

主办: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