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国伤残医学》杂志投稿与征订须知

《中国伤残医学》杂志编辑部

关键词:中国, 伤残医学, 投稿
摘要:
中国伤残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长疗程间歇外用糖皮质激素治疗神经性皮炎的效果研究

    目的:探讨针对神经性皮炎患者采用长疗程间歇外用糖皮质激素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13年8月~2015年8月收治的神经性皮炎患者116例,均经复方氟米松软膏治疗3周后获得短期治愈效果,再将病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58例,分别开展不同药物的长疗程间歇治疗,对照组采用无激素尿素霜,观察组给予糖皮质激素复方氟米松软膏。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8周的SCORAD评分为1.1±0.6分,停药后8周的SCORAD评分为5.2±2.0分,均显著好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观察组患者治疗后复发率为13.8%,显著低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神经性皮炎患者采用长疗程间歇外用糖皮质激素治疗,可有效抑制相关症状加重,缓解治疗后高复发几率,且在药物停用后仍具良好改善作用。

    作者:陈艳丽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手术治疗多发性结节性甲状腺肿临床效果观察

    目的:观察不同手术方法治疗多发性结节性甲状腺肿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将我院2013年12月~2014年12月期间收治的150例多发性结节性甲状腺肿纳入研究范围,按照手术治疗方法的不同将150例患者分成全切组(78例)和次全切组(72例),全切组患者行甲状腺全切术治疗,次全切组患者行甲状腺次全切术治疗,观察2组患者的手术治疗效果。结果:2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疼痛评分(VAS)比较不存在明显差异(P>0.05),但全切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和复发率明显低于次全切组患者,术后住院时间明显短于次全切组患者,2组上述指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甲状腺全切术治疗多发性结节性甲状腺肿,复发率低,疗效安全可靠,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于海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联合入路治疗schatzker II型合并外后侧柱骨折

    目的:探究分析联合入路治疗schatzker II型合并外后侧柱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自2012年6月~2014年6月期间收治的schatzker II型合并外后侧柱骨折患者62例,作为临床研究对象。将所有患者进行随机分组,每组各31例,试验组患者采用前外侧和后内侧倒L型联合入路治疗,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前侧入路治疗。对所有患者进行术后随访,记录并比较2组患者Neer评分情况和临床疗效。结果:试验组患者术后Neer评分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其Neer评分为优(48.39%)及评分为良(41.94%)的比例均明显高于对照组(12.90%;9.68%),且其手术治疗后,显效率(60.78%)和总有效率(94.12%)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29.41%、68.23%),P<0.05,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结论:前外侧和后内侧倒L型联合入路治疗schatzker II型合并外后侧柱骨折并发症少见,较常规单纯前侧入路治疗术临床效果显著,其手术用时短,术中出血少,患者术后Neer评分情况良好,有一定的临床优势,值得推广使用。

    作者:周济虎;杜世新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单相抑郁症患者各脑叶CT值的改变与病程的关系探讨

    目的:探讨单相抑郁症患者各脑叶CT值的改变与病程的关系。方法:抽取我院接诊的85例单相抑郁症患者为研究对象,设为研究组,对患者进行颅脑CT扫描,测量各个脑叶的CT值,同时抽取我院的检查身体健康的80例正常人,设为对照组,对2组研究对象的各个脑叶的CT值进行对比,并对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2组研究对象的左额叶、颞叶CT值对比,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抑郁症患者左额叶CT值与患者的病程、年龄相关(P<0.01);其中右额叶CT值与年龄成负相关(P<0.01)。结论:单相抑郁症患者病程与患者的颞叶萎缩、左额叶萎缩均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单相抑郁症患者提示中枢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

    作者:周文竹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异丙酚静脉麻醉人工流产的临床观察

    目的:探讨异丙酚静脉麻醉应用于人工流产中的临床麻醉效果。方法:选择我院收录的80例自愿进行人工流产手术的早孕孕妇,根据其临床手术是否进行围手术期麻醉,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观察组孕妇均采用异丙酚静脉麻醉方法实施全身麻醉的条件下进行人工流产手术,对照组孕妇则在未进行麻醉的条件下进行人工流产手术,对比2组孕妇的临床效果。结果:观察组40例孕妇中,术中无1例患者出现疼痛情况,平均手术时间约为3.32分钟,平均术中出血量约为18.4mL,其中仅有5例孕妇出现呕吐、恶心等轻微不良反应;对照组40例孕妇中,有6例孕妇于术中出现一般疼痛,其余34例孕妇均出现剧烈疼痛,平均手术时间约为8.47分钟,平均术中出血量约为19.1mL,其中有11例孕妇出现临床手术不良反应(P<0.05)。即观察组孕妇的临床手术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孕妇的临床手术效果。结论:异丙酚静脉麻醉应用于人工流产中,可显著提高手术效果,且不良反应轻微,值得临床上进一步推广。

    作者:王兰英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心理干预对初产妇产程情况及分娩结局的影响研究

    目的:探讨在初产妇采取心理干预对产程和分娩结果的影响。方法:选取80例就诊于我院自然分娩初产妇,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方法;观察组在常规护理方法基础上采取心理干预措施,比较2组产程情况和分娩结果。结果:观察组总产程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产后的出血量、产褥期的感染率及分娩后的卧床时间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理干预可以缩短产程和改善初产妇分娩的结局,缓解不良情绪,具有较积极临床价值,值得推广。

    作者:熊霞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股骨头坏死中医辨证护理体会

    目的:探讨中医辨证护理对股骨头坏死患者的疗效。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176例股骨头坏死患者,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患者予以常规的骨科护理,对照组予以中医辨证护理,比较干预后2组患者的疗效。结果:观察组患者无效12例,好转16例,临床显效60例,总有效率86.36%;对照组患者无效24例,好转34例,临床显效30例,总有效率72.27%;2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在股骨头坏死患者中施以中医辨证护理干预,能有效提高患者的临床疗效,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作者:王彤艳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胃肠减压在腹部外科疾病治疗中的运用及护理干预

    目的:研究胃肠减压在腹部外科疾病治疗中的运用及护理干预。方法:选择我院2013年12月~2014年12月70例腹部外科疾病使用胃肠减压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观察胃肠减压方法及应用、护理干预的措施、护理效果及满意度等情况。结果:70例腹部外科疾病的患者胃肠减压的平均时间为4.41±1.62天,减压管置入的平均深度为60.32±3.47cm;插管成功率为100.00%,失败率为0.00%;其中4例(5.71%)患者发生相关的并发症,3例(4.29%)为肺部感染,1例(1.43%)为电解质紊乱;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评分为93.47±2.18分。结论:胃肠减压在腹部外科疾病的治疗中有比较重要的作用,经过有效的护理措施配合后可明显提高插管的成功率。

    作者:杨慧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舒适护理在种植牙围术期的应用效果分析

    目的:探讨针对实施人工种植牙手术患者,观察在围术期给予舒适护理干预后获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2月~2015年2月实施人工种植牙手术患者44例。针对所有患者选择sic配套种植系统。对种植牙手术特点进行分析,选择有效的护理方法。对患者的疾病特点进行认真分析,于围手术期对患者实施舒适护理干预,观察完成护理后获得的临床效果。结果:在进行手术的过程中做到有效配合,临床给予舒适护理干预后,终获得了患者的充分信任,将患者的治疗信心有效增强,确保患者可以保持平稳的心态接受治疗,终有效确保成功完成手术治疗。结论:针对实施种植牙手术患者,在围术期能够做到积极配合,并给予有效的舒适护理干预,终能够将患者的舒适度有效提高,与此同时将患者的手术成功率有效提高,有效体现出以患者为中心的护理理念,为患者的手术成功奠定坚实的基础。

    作者:李春英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大剂量环磷酰胺定期静脉冲击治疗复发性肾病综合征临床效果分析

    目的:探讨大剂量环磷酰胺定期静脉冲击对复发性肾病综合征患者在实际治疗过程中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100例复发性肾病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患者使用常规剂量的环磷酰胺对患者进行治疗,观察组患者使用大剂量环磷酰胺定期静脉冲击的治疗方法对患者进行治疗,比较2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复发率以及患者的尿蛋白转阴时间。结果:2组患者在经过治疗完成后均有一定的治疗效果,但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98%,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80%,同时观察组患者的复发率4%,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的复发率12%,观察组患者的尿蛋白转阴时间3.52±1.48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的尿蛋白转阴时间5.03±1.26分。所有差异均为显著性差异(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临床对复发性肾病综合征患者进行治疗的过程中,通过使用大剂量环磷酰胺定期静脉冲击的治疗方法能够显著提升患者的治疗效果,并降低患者的尿蛋白转阴时间以及患者的复发率,在临床上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罗小东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临床护理路径用于心内科老年患者护理效果观察

    目的:观察心内科老年患者采用临床护理路径的效果,并进行分析。方法:将我院在心内科收治的90例老年患者均分为对照、观察2组。其中,对照组45例患者采取常规护理干预,另45例观察组患者则实施临床护理路径模式,对比2组患者的护理效果。结果:经不同护理后,观察组的优良率为97.8%,远高于对照组(77.8%);在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中,采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辅以临床护理路径措施的观察组满意度为100%,优于采用常规护理的对照组(80%)。结论:将临床护理路径模式应用于心内科老年患者中,有利于病情的好转,其效果较好,可提高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作者:杨兰;孙妮;王丽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阴道镜在宫颈癌诊断中的临床价值

    目的:对应用阴道镜技术对宫颈癌和宫颈癌前病变患者的病情实施诊断的临床价值进行研究。方法:选择在我院就诊的术后病理学诊断确诊为宫颈癌和宫颈癌前病变的患者94例,其中40例宫颈癌疾病患者,54例宫颈癌前病变患者,治疗前采用阴道镜技术对患者病情进行检查(定义为研究组),术后实施病理学检验(定义为对照组)。对比研究组诊断结果与对照组检查的符合率并统计宫颈病变的漏诊和误诊情况。结果:研究组研究对象宫颈癌与宫颈癌前病变病情诊断与术后病理学检查的符合率分别为92.5%和94.4%(P>0.05);宫颈癌和宫颈癌前病变的临床误诊率分别为2.5%和0.0%(P<0.05),漏诊率分别为5.0%和5.6%(P<0.05)。结论:应用阴道镜技术对宫颈癌和宫颈癌前病变患者实施诊断具有较高临床价值,但同时会出现一定比例误诊、漏诊,需提升操作人员技术水平,以发挥阴道镜诊断优势。

    作者:赵静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甲巯咪唑长期治疗甲亢临床应用效果分析

    目的:分析甲巯咪唑( MMI)长期治疗甲亢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1年8月~2014年11月我院收治的72例甲亢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患者自愿原则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36例患者,对照组采用口服治疗剂量甲巯咪唑,症状有所改善后停止服用,复发时以此方法继续治疗。实验组口服剂量甲巯咪唑,待症状有所改善时继续保持MMI剂量进行长期治疗,比较2组总有效率、复发率、不良反应发生率以及甲状腺功能和甲状腺免疫情况。结果:2组患者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实验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甲状腺功能和甲状腺免疫指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2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甲巯咪唑长期治疗甲亢临床应用效果显著,无明显不良反应,降低复发率,具有积极的临床使用和推广价值。

    作者:盖丽晶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硬膜外阻滞麻醉无痛分娩对产程及分娩结果的影响

    目的:研究分析无痛分娩使用硬膜外阻滞麻醉的临床效果以及对产妇分娩结果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的足月分娩初产妇来进行研究分析,产妇都是2010~2011年的足月分娩产妇,将她们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使用常规的干预方式,观察组使用硬膜外阻滞麻醉镇痛干预,比较分析临床分娩情况。结果:2组产妇的阵痛情况为,观察组有34.5%的产妇无痛,对照组有10%的产妇无痛,轻度疼痛患者为对照组10.5%,观察组是37%,对照组极疼痛患者有35.5%,观察组没有该类产妇,2组的疼痛强度具有差异性,P<0.05。观察组的产程干涉比例是30%,对照组是50.5%,结果具有差异性,P<0.05。观察组的第1产程平均时间6.60±2.03小时,对照组平均产程时间7.57±2.87小时,2组的第2产程不存在差异性;2组的产后出血和Apgar评分无差异性,P>0.05。结论:硬膜外阻滞麻醉对无痛分娩患者具有非常好的镇痛效果,产程干涉率比较低,分娩结果比较好,安全可靠,可以进行推广使用。

    作者:张丽;于晓梅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重症胸腺瘤患者的围手术期护理要点分析

    目的:探讨重症胸腺瘤患者的围手术期护理要点。方法:选取在我院接诊的45例重症胸腺瘤患者,其接受围术期整体护理干预,设为观察组。另外,随机抽取同期我院接诊的44例重症胸腺瘤患者,其围术期接受常规护理干预,设为对照组,通过调查问卷的形式了解2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对2组患者的临床护理效果进行对比和分析。结果:在接受不同护理情况下,2组重症胸腺瘤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对比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护理后的焦虑评分对比,差异较大,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对比差异较大,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重症胸腺瘤患者的围手术期进行整体护理干预,能够有效减少患者术后并发症,有利于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作者:高加娟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探究冠心病介入诊疗术后血管并发症的原因及护理对策分析

    目的:分析冠心病患者经过介入诊疗术后血管并发症的原因及护理对策。方法:选自2013年11月~2014年10月,在我院实施介入诊疗术治疗的冠心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共收集80例。将其随机分组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这2组,每组各40例。给2组冠心病的患者,都实施介入诊疗术治疗,并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中的冠心病患者在此基础上,再根据其并发症情况,实施针对性护理。观察2组患者的临床病情症状和生命体征,记录患者并发症发生的情况以及患者住院的时间。结果:观察组冠心病患者的并发症发生概率为5.00%,低于对照组30.00%(P<0.05);观察组住院时间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对冠心病患者介入诊疗术后血管并发症的情况,实施有效的针对性护理,能够有效降低患者发生并发症的概率,帮助患者早日康复。

    作者:吴倩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对比2种麻醉方式用于髋关节置换术的安全性观察

    目的:对比分析2种麻醉方式用于髋关节置换术的安全性观察。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10月~2014年10月收治的100例髋关节置换术患者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50例患者,对照组患者采用全身麻醉的方式,观察组患者采用腰硬联合麻醉的方式,对比2组患者麻醉方式的安全性。结果:经过对手术过程中各种麻醉数据分析,观察组的各项数据指标均优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手术后恢复所用时间要少于对照组,2组对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对行髋关节置换术患者采用腰硬联合麻醉的临床效果显著,该方式安全性高,优于全身麻醉方法,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作者:刘宝丽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解剖式肝段切除治疗左肝胆管结石的效果分析

    目的:分析解剖式肝段切除治疗左肝胆管结石的效果。方法:随机选取在我院2012年6月~2014年12月期间就诊的左肝胆管结石患者40例,均采取解剖式肝段切除治疗,观察患者手术实施效果及结石残留率,并分析患者具体手术情况。结果:40例左肝胆管结石患者手术成功率100%,无死亡病例。手术平均时间245.6±48.2分钟,术后出血量89.6±36.4mL,术中未出现大出血。治愈率97.5%,1例患者左肝内叶胆管末支存在少量结石残留。术后并发症发生率10%,经相应治疗后治愈出院,患者住院时间18.9±3.4天。结论:解剖式肝段切除治疗左肝胆管结石疗效显著,可有效清除结石,并发症少。

    作者:王立军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浅析骨膜诱导技术治疗大段骨缺损患者的护理效果

    目的:研究分析大段骨缺损患者采取骨膜诱导技术护理的临床效果。方法:根据2012~2014年的22例大段骨缺损患者来进行研究分析,共有男性患者11例,女性患者11例,患者对此次的研究知情且同意参与,我们收集了患者的临床资料,提供骨膜诱导技术治疗,针对性的采取心理、疼痛、功能等多方面的护理内容。结果:全部22例患者在接受3~8个月的治疗后,进行了8~20个月的跟踪随访,患者的骨缺损平均愈合时间为8~20个月,共有18例患者的骨折愈合十分良好,愈合率是81.8%,切口愈合是甲级,能够负重行走,有2例病例愈合不佳,有畸形情况出现。结论:大段骨缺损患者使用骨膜诱导技术来治疗的效果比较突出,结合个性化护理,临床并发症比较少,患者的痛苦比较少。

    作者:张美玲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手法复位闭合穿针新型外固定架治疗严重桡骨远端骨折

    目的:研究探讨手法复位闭合穿针新型外固定架治疗严重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3年3月~2014年10月在我院骨一科就诊的具有完整资料的严重桡骨远端骨折患者15例,采用手法复位闭合穿针新型外固定架治疗,回顾分析临床疗效。结果:15例患者全部获得随访,平均随访时间6个月,骨折治疗均达到临床愈合标准,根据Gart-land-Wweley腕关节评分表评定临床疗效,优9例,良5例,可1例,优良率达到93.3%。结论:对于严重桡骨远端骨折,通过手法复位闭合穿针新型外固定架治疗效果肯定,骨折愈合时间短,并发症少,腕关节恢复满意,具有良好应用价值,值得临床推广和借鉴。

    作者:罗勇 刊期: 2016年第04期

中国伤残医学杂志

中国伤残医学杂志

主管:伤残医学杂志;中国伤残医学杂志

主办: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